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87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故纸堆里觅宝记

$
0
0


2003年08月02日18:30

  

   1997年5月,上海作家协会资料楼准备翻造新房,8年间书库中堆得密不透风的图书,开始捆扎打包,我的目光停留在墙角的一捆捆旧资料上,有点犯愁。有人在旁边说:"这些都是过期的资料,已经堆放了不少年,没什么用,当废纸处理掉算了。"我随手拿了一叠翻了翻,上面满布灰尘,呛得人直咳嗽、打喷涕。纸张已泛黄变脆,轻轻一碰,碎纸片便纷纷扬扬地洒落一地,包扎的绳子已变色发脆,还未解开先就断了半截。五花八门的什么东西都有,订书单、废报纸、过时的资料等等,确实没什么用处。"这纸堆里是否还混着些有价值的东西呢?"我心生疑虑,有些不甘,决定一点一点一页一页翻看清理,意想不到的是竟因此而开始了为时四年之久的觅宝经历。
    犹记得1998年的夏天,有点热。当我打开一捆资料时,忽然眼睛一亮,有几张纸上的笔迹似很眼熟,仔细一看,原来是巴金先生在"文革"中被迫写的交代材料四份、致友人的信件一封及有关历史材料数份,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竟还有所谓"打巴小组"批判巴金"罪行"的大批判材料20余份。发现巴老亲笔写的材料,我是高兴的,但仔细翻阅这些材料,尤其是那些所谓大批判材料时,我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我记起了巴老在《怀念萧珊》一文中说过的:"在'四害'横行的时候,我在原单位(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给人当作'罪人'和'贱民'看待,日子十分难过。我每天在'牛棚'里劳动、学习、写交代、写检查、写思想汇报。任何人都可以责骂我、教训我、指挥我。任何人都可以闯进我家里来,高兴拿什么就拿什么……"。我想,这些被发现的材料是极为可贵的历史资料,它将活生生地展示出在那种非常岁月里,文学泰斗巴金的真实心态,以及典型的社会环境。
    1999年,我又发现了著名作家鲁彦周于1950年9月13日写竣的未发表过的处女作长篇小说《丹风》书稿一部,共是11本(原为12本,现缺1本)。用的是16开的毛边纸,每本大约40页,纸已发黄,显得很薄很软,正反两面都用小楷毛笔写得满满的,全是竖行,繁体字。每个字都如黄豆般大小,字迹,一笔一划,十分秀气。第1本封面上还画了图案,写着两个正楷字"丹风",下面写着"作者:彦周"。鲁彦周的文学和电影创作,从50年代开始。他的电影《三八河边》、《凤凰之歌》,以及后来轰动全国的《天云山传奇》均名闻遐迩,他还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如《春前草》、《彩虹坪》、《阴阳关的阴阳梦》等。他没想到,在22岁创作的视为"孩子"的处女作《丹风》,竟会在相隔整整50年后,又回到自己的身边。2000年9月16日,当作协领导将这部书稿原璧归还他时,他双眼含泪,抱起文稿深深地亲了一下,情景十分感人。 
  
    这期间,我又找见到新中国建立后于1950年7月召开的上海市第一次文代会的全部原始档案,其中有不少当时会议期间拍摄的照片,如陈毅市长、潘汉年副市长、舒同、夏衍、陈望道、冯雪峰、于伶、周信芳、靳以、陈白尘等同志在大会上发言的照片、大会主席团会议的照片、美术界、音乐界、戏剧界、剧影界小组讨论会的照片等,十分珍贵,从未发表过。这些照片中的人物,大都已离开人世。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陈毅同志、潘汉年同志当年和知识分子亲密无间、心心相印的音容笑貌,倍感亲切。
    《横眉小辑》是1948年2月由满涛、肖岱、樊康三人在上海办的纯文学刊物,仅出一期,即告结束。据估计,全国仅存2-3册,十分稀有。该刊有王元化先生以笔名"方典"撰写的《论香粉铺之类》一文,因涉及到对当时出版的《文艺复兴》杂志上登载的钱钟书小说《围城》的文学批评,文坛颇有争议,影响甚大,故来查阅问津者甚多。资料室原有一本典藏,不知何故遍寻不着。几年前,元化先生曾托我代为查找,以将该文收入拟议出版的《集外旧文钞》中。我托多人赴北京等地查阅这本刊物,均无结果。去年春天,在尘封的资料堆里,突见一份陈旧的上海市公安局卷宗,翻开一看,正是众人寻它千百回的《横眉小辑》,不禁喜出望外,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仔细看那卷宗,上面用钢笔字写着"证据材料"及"订密卷"几个大字。此刊为何落在故纸堆里深藏数十年,至今仍未搞清,也无须追根究底了,刊物失而复得,毕竟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
    去年春天,我又在故纸堆里觅得一份巴老写于1958年8月8日的"后记"原稿一份。"后记"是为1958年4月由巴金、任干、胡万春、靳以、魏金枝五人合写的特写报告《创造奇迹的时代》(副题为"党挽救了邱财康同志的生命")一文而写。巴老在后记中说:"我们五个人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自己就受到了一次共产主义的教育;同时我们还得到了各方面的热情帮助,使我们深深感觉到新社会的无限温暖。"巴老在"后记"中还说:"前些日子我去广慈医院,在隔离病房窗外走廊上站了一会,看见邱财康同志仰卧在转床上,一位护士用汤匙把食物送到他的嘴里。他的发红的脸上带着笑容……三天前,我又去医院,又在病房窗外站了几分钟。邱财康同志仍然安静地躺在床上,燃伤最严重的右下肢已经在长新皮了。……"四十三年后,当我看着巴老的手稿原文,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情挚爱,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去年夏天,我看到一本紫红色硬面笔记本静静地躺在故纸堆里,笔记本有点破旧,系上海沈华胜制本工场印制,共92页,内页署名是王西彦,笔迹很淡很淡,要费力才能看清,讲义的"义"已看不真切。翻开笔记本,有王西彦先生读鲁迅《阿Q正传》、茅盾《子夜》、曹禺《日出》而撰写的文章三篇。每篇均有如下几个章节:一、作品产生的背景;二、思想内容的分析;三、技巧的研讨;四、和现实的印证。王西彦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古屋》、《寻梦者》、《神的失落》、《村野的爱情》、《微贱的人》等,出版有《王西彦选集》5卷。西彦先生已于1999年9月在上海病逝。这次发现的西彦先生的《现代文学名著选读讲义》,经考证,约写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迄今未见发表,有一定的参考研究价值。
    这以后又陆续寻觅到现代著名作家靳以的创作手稿8份。靳以先生青年时期即从事文学创作,从1939年起曾长期在复旦大学任教。先后主编《文学季刊》、《文学月刊》、《文丛》、《收获》等文艺期刊,著有长篇小说《前夕》、短篇小说集《圣型》、散文集《热情的赞歌》等,1959年在上海病逝。这次发现的手稿中,有3份尚未发表过,甚是难得。这三份遗稿是:一、《在朝鲜战场上的几点体会》写于1953年4月26日,12000字。二、《农民弟兄喜临门》写于1956年1月21日,诗歌,16行。三、《荣鸿仁访问记》写作日期不详,3000字。
    日月如梭,几度花开花落。如今,宽敞明亮的新资料楼已屹立在作协的花园中,寄存在外的图书也已搬回,整理上架。故纸堆里觅宝已告一段落。觅宝的四年岁月,虽然漫长了些,但至今想来,仍感充实满足。我对自己说:挺有意思!挺有意思!真的!真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泰顺:三杯香中国茶叶的一枝奇葩

$
0
0
泰顺:三杯香中国茶叶的一枝奇葩
2010-02-25
  著名音乐家、戏剧家周大风为“三杯香”题词

  

  泰顺位于浙江省南部,与福建省毗邻,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置县,全县总面积1762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306个村居,总人口35万。泰顺生态环境优越,是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廊桥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境内属丘陵山区,群峦起伏,涧谷纵横,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近海多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十分有利于茶树氨代谢和有效成分合成,所产茶叶自然品质优异,从而形成三杯香茶独特的品质特征。□苏康宝

  三杯香——浙江绿茶的“味精”

  泰顺产茶历史悠久,茶叶自然品质优异,以独特的馥郁香气和甘醇滋味见长,早在明清时期,就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东南亚地区,载入清代《中国名茶志》,上世纪50年代,原苏联茶叶专家对泰顺绿茶有“芽叶肥壮、白毫显露、清汤绿叶、香高味醇”的佳评。众多茶叶专家评价其“清汤绿叶,香高味醇,反复冲泡,三杯犹存余香”。

  “午后昏然人欲眠,清茶一口正香甜,茶余或可添诗兴,好向君前唱一篇”。这是古代才子在游览浙南泰顺时,曾留下的一首绝佳的茶诗联句,形象地证明了泰顺三杯香茶清汤绿叶,香高味醇的优良品质。解放后,泰顺生产的绿茶一直作为上海口岸公司和浙江茶叶进出口公司眉茶的拼配原料,被誉为浙江绿茶的“味精”。著名音乐家、戏剧家周大风早在1958年深入泰顺东溪茶区体验生活时,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采茶舞曲》。

 

  三杯香——最佳生态的“奇葩”

  自2005年以来泰顺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四年荣获全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第一名。好山好水出好茶,泰顺地域遍布葱茏的山林,清澈的溪水,为三杯香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多年来,泰顺县始终坚持抓生产更要抓生态、抓品质的理念,全力保护好“三杯香”茶独特的生产环境,为“三杯香”茶奠定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基础。泰顺县为此出台了《百座茶园山体植树造林绿化规划意见》,全县各乡镇绿化茶山植被,优化茶园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把生态茶园建设与造林绿化和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提高生态茶园建设质量。

  多年的精心付出,获得累累硕果。三杯香茶被确定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指定用茶。2009年被列入国家项目的有:“泰顺三杯香茶提质增效产业升级工程”获科技部2009年度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项目立项、泰顺三洋茶业有限公司——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泰顺县被列入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和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十七个县之一。2009年被列入省市项目的有:泰顺被列入全省17个茶树良种化基地县、“泰顺廊桥——三杯香有机示范茶园——畲乡农情文化游”被评为浙江省十大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温州市茶叶检测中心落户泰顺并获得欧盟茶叶2007/12/EC指令检测项目等。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强泰顺县茶叶品牌管理实施意见》、《泰顺三杯香提质增效产业升级工程实施细则》等文件,为进一步做好做强做大三杯香茶品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杯香——生态农业的“支柱”

  长期以来,泰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它作为泰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大力推进“三杯香”茶品牌建设,“三杯香”茶已成为泰顺县生态农业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通过成功运作三杯香茶叶品牌,壮大了生态产业发展链。截至目前,全县茶园面积6.1万亩,茶厂110多家,其中精制厂5家。2009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2300多吨,总产值1.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796.9吨,名优茶产值1.28亿元,分别比去年增产23.3%、增值35.9%,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茶产业。

  目前,泰顺县现有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86家,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茶叶产业体系,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和营销大户到大中城市设立经营窗口,开拓市场,在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国内20多个城市开设“三杯香”茶店、茶庄,从业人员数千人,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茶叶生产的持续发展。今后为了发挥泰顺在浙南、闽北茶区的主要集散地功能,县政府决定投资1.4亿元,在县城新城区建设以经营茶叶为主体,功能比较齐全的茶文化城。

 

  三杯香——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为使“三杯香”品牌得到有效的保护,泰顺县全面启动“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宣传”四位一体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三杯香”商标许可使用制度。“三杯香”商标在2009年还成功注册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泰顺在统一“三杯香”品牌基础上,以优化品种、品质为重点,实施良种化工程、茶厂优化改造工程,不断提高泰顺“三杯香”茶叶市场竞争能力。一是建设茶叶发展基地。做好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的发展规划,建成“泰顺县三杯香茶叶示范基地建设”、“泰顺县千亩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泰顺县飞云湖名优茶示范基地建设”等五个示范基地,全力推进茶叶规模化、基地化生产。二是建立茶叶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温州市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具备了31项茶叶检测项目条件,其中7项检测指标达到欧盟茶叶2007/12/EC指令检测要求,检测能力覆盖温州全市茶叶行业内各类产品。三是实施良种化工程。建立了泰顺县“三杯香”茶树良种繁育基地,良种茶园面积达34843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58.1%,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四是实施茶厂优化改造工程。先后改造茶叶加工厂45家,引进名茶加工机械和初制加工机械1000多台(套),3个茶厂被评为浙江省示范茶厂,18个茶厂通过QS认证,使茶厂布局逐步趋向合理,厂区和茶厂环境得到优化,茶叶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青蒿素保健品抗癌?风险比好处大

$
0
0

青蒿素保健品抗癌?风险比好处大

  • 云无心

    云无心

    • 美国普渡大学食品工程博士,《吃的真相》

发表时间:2015-10-23 08:09:28

本文来自消费者报道(微信ID:consumerreport ),并注明文章作者信息,及“转载已获消费者报道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消费者报道。

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各种青蒿素保健品也上了货架。

除了颇具搞笑意味的“诺贝尔奖青蒿饼”,美国原产的青蒿素胶囊也粉墨登场。卖家们宣称它具有“抗肿瘤、抗菌、抗寄生虫、解热、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功能、可治矽肺病、缓解腰酸背痛”等功能。

然而,沾上了诺奖的名声,一切就会很神奇吗?

“未经FDA审查”的保健品

在借着屠呦呦获奖的热风登录中国之前,高纯度的青蒿素补充剂早已在美国出现多年。

美国的膳食补充剂采取“备案制度”,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对膳食补充剂的监管权力相当弱。按照法律,膳食补充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由厂家自己保证,并不需要经过FDA的批准即可上市销售。FDA只有在获得“不安全证据”之后,才能禁止它的销售。

厂家不需要FDA认可就可以宣称产品的“功能”;只需要申明该功能“未经FDA审查”以及该产品“不用于诊断、处理、治疗或预防任何疾病”即可。FDA的监管职能几乎只剩下了打击“不实宣传”,而安全性,只要不吃出立竿见影的危害,FDA也就很难发现。

青蒿素补充剂在美国的出现跟其他中草药进入美国的方式是一样的。它“来自于神秘遥远的地方,已被当地人吃了千百年”——这就可以作为“厂家认为安全”的基础了。至于功能,在美国不能公开直接宣称,但不妨碍通过网络等渠道间接鼓吹。再加上科学界会对它进行各类研究,总有一些“可能有某某功效”的“初步研究”发表,就自然有消费者自己去脑补或者在朋友圈里演绎。

能治疟疾,也能抗癌?

一种药物可能具有多种功效。青蒿素被确证的功效是治疗疟疾,但这不妨碍科学家们探索其它的功效,迄今研究较多的是抗癌。

在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中,青蒿素展示了杀死癌细胞的能力,这也就是青蒿素补充剂宣称抗癌抗肿瘤的“科学依据”。

但科学家在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中,每年都会发现很多“显示了抗癌作用”的合成物质或者天然成分,但经过临床试验的考验笑到最后的却是凤毛麟角。仅仅基于这样的“初步研究”就去服用青蒿素补充剂,无异于把自己当作小白鼠。至于卖家们宣称的其他功效,连这些“初步研究”都没有,就更加不靠谱。

2011年,美国有一家公司在其网站上宣称青蒿素“对病毒、细菌及真菌感染很有效”,具有“处理肠道细菌和寄生虫”和“杀死癌细胞”等功效。该公司的这种行为被FDA判定为违反多条法律,被严厉警告立即整改并在15天内向FDA报告,否则将不再另行通知而直接采取执法行动,查封非法产品和禁止生产销售。

美国的膳食补充剂在中国被称为“保健品”,与美国不同,此类产品在中国采取“审批制度”,食药监的监管权力比美国FDA要大得多。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国产获进口的青蒿素保健品获得批准。也就是说,在中国销售青蒿素补充剂,实际上是违法的。

“天然”未必安全

很多人认为青蒿素这样的东西反正来自于“天然植物”,即使没用,也不会有害。殊不知,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想法,“天然”从来不是安全的保证。

对于青蒿素,科学家进行过许多临床试验,虽然没有发现严重的副作用,不过在少部分人身上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作为治疗疟疾药物,有这些副作用完全可以接受,不过要是为了所谓的“保健功效”去承受这样的副作用,就未免得不偿失了。

更严重的是,青蒿素可能对肝脏有损害。在临床试验中,有0.9%的人出现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一般认为这种升高是疟疾造成的,并非青蒿素的副作用。不过,美国疾控中心(CDC)在2009年报道了一个病例很值得关注。一位52岁的男子腹部不适,希望采取“自然疗法”解决问题,方案是吃青蒿素胶囊,一周之后病情恶化,腹痛加剧,尿色加深,又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检查发现该男子多项肝功能指标与肝炎一致。停服青蒿素之后逐渐好转,两周之后恢复正常。

虽然美国疾控中心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青蒿素和肝炎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还是在评论部分指出:“在本报告中所描述的情况、病人的表现、历史和临床过程表明,他的肝炎可能是由于服用了10天青蒿素补充剂所致。调查没有发现存在肝炎的其他病因,并且病人停止服用之后,症状和体征逐步好转直至完全恢复。”

此外,尽管青蒿素是一种治疗疟疾的高效药物,但它的使用也会让疟原虫产生抗性。目前,这种抗性已经被确认,它使得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能力逐渐下降。减缓药物抗性出现的有效措施,是避免药物的不必要使用——而青蒿素保健品,就是这样一种“不必要的使用”。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为什么大家都爱莎士比亚?

$
0
0
为什么大家都爱莎士比亚?
陈以侃
2015-10-23 07:26 来自 文化课
字号
【编者按】当地时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演讲,其间他讲述了年轻时代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经历,“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个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卓越的才华,而且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
在无数为莎士比亚立传的尝试中,英国作家、《发条橙》作者安东尼·伯吉斯的这本《莎士比亚》独具匠心。伯吉斯追慕一个喧嚣变革的文艺复兴时代,追踪莎士比亚成就文学高山的迂回小径。

安东尼·伯吉斯
如果哈罗德·布鲁姆,我们这个时代最德高望重的文论家,这辈子没有白忙活的话,至少大家要听老爷子两件事:一,莎翁之前,没有人;二,关于莎士比亚,伯吉斯写的东西可以读一读。前一点,参见《莎士比亚:人类的发明》,说的是在大诗人创造哈姆雷特和福斯塔夫前,鄙物种如行尸走肉,毫无自我关照能力,不算活着;第二点,《西方正典》《影响的焦虑》《小说家和小说》中都有体现。
布鲁姆对《一点也不像太阳》很推崇,认为写莎翁的小说中,只有这部像话。“一点不像太阳”是莎翁商籁诗中的半句,形容他情人“肤色暗沉女士”的目光之无神;小说副标题是“莎翁情史”。 

诺埃尔·科沃德说,看书时要读注释,就好比做爱时半途要下楼应门铃。伯吉斯的这本小说既是炫技,又是秀情,一方面,他最喜欢的书是《尤利西斯》;另一方面,与“威尔”厮磨久了,决心要浪漫地用伊丽莎白朝的英文和莎剧的语汇为他写一部小说。所以,作为一个读莎剧工夫多半花在上下楼的人来说,与《一点不像太阳》相处,类似于和一个意识流的莎翁关在阁楼上,总想下楼,但发现梯子被伯吉斯抽掉了。 

英文版《莎士比亚》封面
所幸,伯吉斯还给莎士比亚写了本传记,就好像中学时题集之外,总还可以买到一本教辅。《莎士比亚》里面,伯吉斯对威尔的深情和种种推断,大致是可以和小说对照的。众所周知,所有我们的事,莎翁已经统统告诉我们了。但他自己的事情,除了也热衷买房子,其余的我们都不大知道。父母、兄妹、子女的生卒和嫁娶,基本都有记录,但这些日期之外,我们只确晓一个叫莎士比亚的小镇男子,于二十八岁左右突然在伦敦出现,之后以平均每年两部的速度出大票房剧本,一写二十年,然后挂笔回乡,六年后去世。
这些硬事实之外,当然还有其他零落的几缕线索,但古往今来成千上万为莎翁所著之书、所立之说,大多是揣测。而在我看来,伯吉斯几点带个人倾向的显眼判断,主要也都是情史,除了他非常诡异地几番搪塞称十四行诗中描述的未必是断袖情谊之外。一,他觉得莎士比亚可能死于“黑暗女士”传给他的性病;二,他觉得莎士比亚可能发现安妮·哈瑟维与小叔私通(《影响的焦虑》中布鲁姆谈到与伯吉斯坐而论莎,也着重提起过这两点);而第三点就没有那么缥缈了:档案显示,莎翁第一个子女出生于他婚后六个月,而领证前几日,当地有某“莎士比亚”君和另一女子也曾要登记结婚。伯吉斯愿意相信,这“另一位女子”是文豪真爱,只是输给“喜讯”罢了,这也解释了为何莎翁对妻子至死冷淡。 

描绘莎士比亚家庭的画,右侧妇人就是莎士比亚的妻子安妮·哈瑟维。
“每一幅带感情绘出的肖像上,见出的都不是模特,而是画家自己。”王尔德的话。我当然不妄加揣度伯吉斯的这些判断体现了作传者怎样的心性(其实文学家的传记里“性”永远是大事),诸君也不要深究我的概括暗示了此书评人是怎样的读者。但最重大的问题依然是我们为什么又要读一本莎翁的传记?莎剧第一回出版时,本·琼生在前言里就告诫我们:“不要看他的肖像,看他的作品。”三十八个剧本威风凛凛又语重心长立在那里,难道你也像我一样,懂得拿一本时新的莎学书上地铁,是告诉车友“莎剧我已经读烂了,要不点一段我给你背背”? 
这时我们要提醒自己,安东尼·伯吉斯是一个多么出色的小说家。他是那种有莎士比亚喷薄量的落笔狂,但依然讲究炼字锻词,每个句子都经得起回顾。《发条橙》说到底,其实没有多大意思,他被即将到来的“六十年代”吓坏了;《一点不像太阳》已经列入“西方正典”不说,且其文学成就可以在“安德比系列”和《尘世权力》中领略。莎翁十四行中所谓“渴望此人之眼界,彼人之匠心”,《尘世权力》里都有,克里斯托弗·希钦斯甚至称这本书是二十世纪最被低估的小说。 

安东尼·伯吉斯还是《发条橙》的作者。
所以,读《莎士比亚》,是看一个才华盖世的小说家怎样愉快地想象另一个他所挚爱的作家的人生,是看作者在一个不太成立“又被无以计数地尝试过的”(伯吉斯本书开场语)题目下,怎样微妙地制造差异和乐趣。其中最明显的是小说家对叙述弧度的把握——世上所有的话都供他驱驰,而且他知道故事到了什么分儿上该用上哪一句。
比如克里斯托弗·马洛出场,介绍了一些他的经历之后,重起一段,要夸他写得好了。这种好是从古至今写得最好的人也赞叹“他怎么写这么好”的“好”,但此处又不能长篇大论,伯吉斯只给一句话:“这些作品的语言具有管弦乐一般的音域,而且他还把古典文学素材巧妙地化为风、火和水晶,而这些素材在只有学问没有诗才的韵文作者手中,无非是一堆尘土而已。”这句话未必是文学批评史上最好的句子,但无论是节奏、轻重、想象空间,还是修辞和对象互为映衬,都无可挑剔。 
写莎士比亚,这个弧线上最哀恸浓烈的那个点,是丧子。伯吉斯是从这样一句话转入此话题的:“但(《约翰王》)无疑是莎士比亚成熟时期最差的一出戏,尽管诗句优美,人物却苍白无力。”这个可以展现笔下任何人物、任何情绪的小说家突然不说话了,他只抄了《约翰王》中四个人物和死亡相关的四段言语,最后一段是: 
最哀伤的莫过于康斯丹丝在自己的儿子亚瑟将死时说的话: 
“孩子的房间空了,悲伤将它填满,躺在他床里,随我到东到西, 
做出可爱的表情,重复着他的话, 
让我想起他举手投足的种种美好, 
用他的体态撑起他空荡荡的衣服。” 
(引自《莎士比亚》,作者对本段译文稍作了改动) 

康斯丹丝与亚瑟
总之,最难写的一段,伯吉斯把笔交还给了比自己更好的诗人,这是何等聪明的判断,让人想到电影《四个婚礼,一个葬礼》,表现得最好的是葬礼上奥登的那首诗。另外,四段引文之间,伯吉斯只添了这样两句叙事:“艾文河上的天鹅,制服上戴着宫内大臣的天鹅标记,在整个炎热的夏季不停地写着。他的雏鸟死了。”分寸极佳。 
虽然伯吉斯多产,但这部莎传算是同类之中相当经济的,英文版和中文旧版都不足三百页,而且几乎没有笨重、无趣的段落。那些必须展现的时代背景,不管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少,总之我都没有跳过,终究还是归功于小说家对材料的判断。有些刻画人物的细节,更是用墨如神。比如他想象莎夫人抱怨丈夫没出息,莎士比亚说他一样渴望发迹,但只有离开斯特拉福才有可能。
然后,伯吉斯用了个两个不加引号的短句作为这次争吵的结束语:好啊,那你走啊。我会走的,我会走的(《亨利四世》中,王子的“I do. I will”,也是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谁,决心离开福斯塔夫);又比如,我们知道十四行诗前十七首是劝某贵族生孩子的。其中有一首就用财产作喻,说,你的美像笔巨款,本来是请你转交给后代的,你怎么能浪用呢?这时伯吉斯又灵魂出窍到现场,想象当时还颇拮据的威尔在呈上诗歌的时候,说:“既然我们提到了钱……” 
既然提到了钱,就很方便地让我们转向伯吉斯为莎士比亚作传最有意思的一个方面——他把自己当成威尔。他认为莎士比亚虽然心中爱文艺,但人生的主要理想是成为“绅士”。拥有家族纹章是他父亲的理想,经他多年耕耘大功终于告成,而几乎是同时,发现唯一的继承人却在家乡夭折,真是世间大悲。
伯吉斯也一样,他很骄傲自己能从曼彻斯特一个朴素的家庭,和威尔一样没有牛津剑桥与古典教育的背景,纯靠天才和勤奋成为一个他们所渴望阶层的僭越者。“威尔是一个被安顿在贵族卧室里的村夫。”书中有这样心有戚戚的一句。詹姆斯·夏皮罗的大作《一五九九,莎士比亚生命中的一年》,说这一年他改定了《亨利五世》,写了《尤里乌斯·恺撒》《皆大欢喜》和《哈姆雷特》。为什么能写这么多?因为要养家、养剧组、养新建的“环球”剧场。那一年,他的戏把“德比”剧团挤到了河对岸去;而一九五九年,是伯吉斯的“一年”——他被误诊为得了脑癌,为了给“遗孀”留一笔财产,他决心用生命的最后一年写十部小说,但可惜,他说“我还是没有做到”,“仅仅”写出了五部半。 

最初的环球剧场由莎士比亚所在宫内大臣剧团于1599年建造,1613年6月29日毁于火灾。
《莎士比亚》中,伯吉斯写当时的文人写得最好,你暗暗觉得他是把马洛、威尔、本·琼生全当成同事的。罗伯特·格林写得那么生动,是一流小说家对天下一切的可怜难以自禁的同情。格林是所谓“大学才子派”的领军人物,当时不得志,穷困到在伦敦人都因为瘟疫逃离时,他只能留在污秽的住所,忍受悍妻、私生子和窗外的运尸车。莎士比亚正将红未红,格林在信里大骂他是个“打杂的”,是个偷用他们高贵作家材料装点自己的“暴发户乌鸦”(这后来倒也成了指向莎翁身份的重要文献)。
后人据说已有五千本质疑莎剧非莎翁所作的论述,根源和格林的愤怒是一处,就是他们不能相信一个只上过免费文法学校的乡下人能写得那么好,能跨越那么宽广的时间和地理纬度,能引用那么渊博的专业知识。总之,“巨额知识来源不明”。 
伯吉斯此书最要紧的话放在卷首:“我在这里所要求的,是古往今来每一个莎士比亚爱好者按自己的意思为莎士比亚画像的权利。”这里的“要求”,英文是“claim”,我不惮简陋地揣摩,恐怕更是“行使”的意思,本来就是每个人的权利,我现在拿去用了。而伯吉斯拥有那么敏锐的耳膜和心思,自然也会想到那些说写莎剧另有其人的,被称为“claimants”。
中国读者更熟一些的旅行作家比尔·布莱森,曾也突然难掩对莎翁的挚爱,替他作过一个小传,其中最后一个章节就叫“claimants”,嬉笑怒骂间拆解了所有主要的所谓人选和理论,很明了。伯吉斯书中的相关论述摘引几句,或许中国读者会别有会心:“认为高深的艺术必须有高深的学问,这是无稽之谈。”
“正在从事文学创作的艺术家中是没有培根学派的人物的……因为他们太了解职业作家创作的方式了。”有一伙人认为莎剧是培根所作,甚至还有人推论出马洛、本·琼生甚至蒙田的随笔,都是培根写的。伯吉斯所指的写作方式,无非就是要引用谁,难道都要通读全集?提起什么地方,难道非要待到领绿卡?其实只要“从一本平装的术语汇编中抄一点”,或者“公交车上向那位有学问的人讨教一下就行了”。 
认清莎翁是为钱而写作,同时拥抱他成就的不可思议感,两者都很重要。聊莎士比亚不容易,也因为我一直觉得你说的不会比一七六五年为莎剧作序的塞缪尔·约翰逊更好。比如莎士比亚对双关语的热爱简直赴汤蹈火,今天读来的确很难认同(约翰逊在莎士比亚诞辰百年的时候已经觉得不好笑了)。比如他有时挣扎着要表达某种深邃的情绪或繁复的情节,但兜来转去纠缠半天也只能草草作罢,像是缺个能说实话的编辑。但正因为有缺憾,才让他的好处更显得辉煌,才让我们在宇宙中这个无关紧要的旋转土堆上停留的脆弱瞬间里,见识同类能创造出怎样天才的音节排列来。所以我们才不懈为他画像,似乎是一次次在跟自己确认,纵然卑微如我们,有时也能做出有意思的事情来。
(本文首发于2015年8月《书城》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裴宜理:纪念张仲礼先生

$
0
0

裴宜理

2015-10-23 14:39 来自 私家历史

字号
我相信张教授希望我们都以他为自己设定的人生职业准则为标杆努力,这就是对他最好的缅怀:开展出色、公正的研究,为制定开明的公共政策提供基础。
张仲礼先生
张仲礼:曾获得美国亚洲协会最高荣誉
张仲礼先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也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人。2008年,他荣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颁发的最高荣誉——“亚洲研究杰出贡献奖”。该奖项的致辞全文如下:
今年的杰出贡献奖颁发给张仲礼博士,以表彰他在亚洲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学术贡献。
张博士的晚清民国研究融合了经济学和历史学的方法,树立了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他关于中国绅士的经典著作,以及后期他对上海外国企业的研究,都对我们理解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的这些重要课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教授毅然放弃了美国有名大学里待遇优厚的职位,选择回到50年代末的中国接受挑战——当时“大跃进”即将开始,这展示了他不同寻常的奉献精神和勇气。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张博士被任命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在他慷慨包容、充满激情和前瞻性的领导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向外国学者敞开了大门,使上海研究的光辉从伯克利延续到了剑桥,从巴黎延续到了东京。
这是我们第一次将最高奖项颁发给身在中国的学者,这也显示了美国亚洲研究协会无论在活动组织方面还是在人员构成上,都正在变得更为国际化。
由于年事已高,张仲礼很遗憾无法参加于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举行的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年会,以及在年会上举行的他的颁奖典礼。不过,他发来了一段视频,回忆他在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参加亚洲研究协会年会的场景,并指出那次会议对他之后的学术历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鼓励了他进行更广泛的跨学科研究。几个月后,我作为当时的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主席,怀着极大的个人和职业乐趣,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50周年的纪念仪式上亲自给张教授颁了奖。
中国绅士:放弃国外教职的爱国者
在我的记忆中,我第一次见到张仲礼教授是在1980年的春天。那年我正在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去上海社会科学院征求那里的学者对我研究的建议。但张教授回忆说早在那次相遇的30年前,当我还是一个躺在父亲怀里的婴儿,被爸爸带着在圣约翰大学校园里穿巡时,他就和我打过照面。张仲礼当时就读于圣约翰大学,而我父亲是圣约翰大学的教授,历史系的主任。
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张仲礼前往美国西雅图,在华盛顿大学继续深造,在那里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张仲礼成了一个卓越的经济史学家,其关于中国绅士收入的博士论文颠覆了我们对中国晚清社会的了解。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张博士被任命为华盛顿大学的助理教授。此后不久,凭借出色的学术和教学能力,他很快又被授予了终身教职,从此可以在西雅图美丽的环境中度过整个职业生涯。
张仲礼所著《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
但是张教授并没有选择这条捷径。作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在1958年决定回到他的祖国,作为一名研究员加入刚成立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可是他刚回到中国,“大跃进”就开始了,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而“大跃进”带来的困扰刚有所减轻,“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又使学术研究从政治上变得难上加难。然而虽然这些运动从个人和专业上都给张仲礼和他的家庭带来了严重的挫折,他依然看好中国的未来,并致力于在中国推动一流的学术研究。
当我在1980年见到张教授时,我深深地被他轻声细语间流露出的智慧和绅士的举止打动了。他丝毫没有抱怨他回到中国后的22年间所经历的磨难。相反,他只表达了对挚爱的上海社会科学院重获新生的喜悦,以及他想为其复兴竭力贡献的愿望。我知道张教授曾在华盛顿大学生活多年,取得了博士学位,也曾在那里任教。而我也是在华盛顿大学获得的硕士学位,当时正在那里做助理教授。我便问他是否有兴趣回华盛顿大学做一年访问学者,他对这个邀请似乎非常感兴趣。于是回到西雅图后,我和另一位年长的同事(他对张仲礼记忆犹新,因为他们在上世纪50年代一起共事过)一起提名张教授为卢斯基金会合作学者。提名获得了通过,张仲礼重回华盛顿大学度过了非常有意义的一年,延续了旧的友谊,也与母校师生建立起了新的情谊。
在一年的访问即将结束时,张教授和我们分享了一个好消息,他马上将被任命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院长。展望未来,张教授显然非常激动。他对这次升迁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并不是源于他的个人野心,而是因为他认为这个新的职位可以为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和跨国学术合作提供机会和平台。张教授一直恪守自己的原则,不知疲倦地工作,以确保上海社会科学院发挥出了全部的学术潜力。他深信,只有卓越的研究可以为政策建议提供良好的基础。
我与张仲礼:《上海罢工》得益于先生的指导
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仲礼教授仍在继续自己的研究——他专注于研究上海经济史——同时他也为改善市级和国家级的政治治理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政策建议。虽然工作非常繁忙,但他总会找时间与外国学者交流共同的学术兴趣。我自己的研究就深深得益于张教授的专业指导。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的鼓励,我开始研究上海工人运动。我以前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皖北的农村叛乱和革命,但是张教授指出——既然出生于上海——我应该考虑研究自己出生地的历史和政治!此外,他还告诉我上海社会科学院收藏了大量关于上海工人运动的资料,并邀请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做一年访问学者(1986—1987年)以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如果没有张仲礼院长的明智建议和慷慨支持,我绝不可能完成对上海工人政治的研究。
裴宜理所著《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
我的书《上海罢工》的结论部分不符合当时人们对党史的正统解释。当我第一次在上海的一次会议上提出我的观点时,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几位资深党史学家对我的结论做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我非正统的解释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在那次不愉快的经历后不久,我去向张院长解释了我的失落和难过,我使用了他和他同事热情介绍的资料,却得出了显然令他们不快的结论。张院长温暖的笑容和肯定的态度立即缓解了我的不安,他说他鼓励我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材料正是因为他预料到了我会给大家带来诚实和独立的分析。接触不同的观点,他强调,正是国际学术交流的主要目的。
张院长对我和许多国内外其他学者的厚爱是无以为报的。我对张仲礼博士的去世感到深深的悲伤。但同时我也由衷地感恩曾经有机会向这位了不起的楷模学习——他是学者和做人的典范。我相信张教授希望我们都以他为自己设定的人生职业准则为标杆努力,这就是对他最好的缅怀:开展出色、公正的研究,为制定开明的公共政策提供基础。
(本文转载自《文汇学人》2015年10月23日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调味品帮你预防糖尿病

$
0
0


分类:烹饪营养专栏 | 标签: 肉桂   调味品   糖尿病  
2007-05-02 21:10阅读(16007)评论(26)

在中国,人们只会在炖肉的时候添加肉桂(桂皮),而去欧美国家留学的人常常会发现,西方人很喜欢肉桂的香气,甚至做面包也要加些肉桂,并常常把它和水果混在一起。近年来,肉桂的名声越来越大,因为美国科学家宣称,每天吃一勺肉桂粉,可能对预防糖尿病有所帮助。

美国研究者发现,肉桂能够重新恢复糖尿病人脂肪细胞对于胰岛素的反应能力,促进血液中葡萄糖的转移和利用。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其中一种叫做MHCP的活性成分带来的作用。如果给小鼠使用这种物质,它们的血糖就会显著下降。它还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耐受性。因此,研究者推荐II型糖尿病人每天吃四分之一勺到一勺的肉桂粉。把它加入菜肴中,或者混在面包、饼、果汁甚至酸奶当中食用,都非常方便。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这样一种传统的信念:肉桂是一种令人增长精力的食品。在我国传统医学当中,肉桂也被称为“上药”,它性质温和,人们可以十分放心地在调味中使用它。很多糖尿病人表示,吃了肉桂粉之后,他们的感觉有很大的改善。看来,吃点加肉桂粉烹调的食物,无论糖尿病人还是中老年健康人都能受益,因为很多有胰岛素抵抗的人没有任何症状,自己毫不知情,吃点肉桂粉对他们可以起到防病作用。

研究者特别提到,肉桂还是镁的极好来源。它可以帮助维持电解质平衡,有益骨骼健康,还能改善血管紧张性。目前已经知道,糖尿病人的镁吸收存在障碍,增加镁的摄入量,对于糖尿病人预防骨质丢失和心血管疾病都有帮助。

其实,有保健作用的调味品并不止肉桂一种,许多传统调味品,不论是香辛料还是发酵调味品,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功效。日本研究认为纳豆有“十大健康功能”,而中国的豆豉也被证明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并对预防早老性痴呆造成的记忆力损害可能有一定好处;咖喱粉和辣椒能帮助预防肥胖,醋可以延缓血糖上升的速度,葱蒜类则对调节血脂大有好处......在每日的烹调当中,调味品们默默地调整着人们的体质。因此,用什么调味品,用多少,怎么用,看来不仅仅是一个口味问题,实在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吃醋真能帮你控制血糖吗

$
0
0

分类:营养学新知 | 标签: 醋   醋酸   调味品  
2015-10-18 09:16阅读(11247)评论(13)

几场秋雨之后,秋风也慢慢透着那么一点凉意了。天气凉了之后,人们的食欲就会自然而然地上升,然后呢,秋膘也会慢慢地贴在身上。按古人的词意,这本来是指充实的肌肉,然而对于运动太少的现代人呢,贴膘往往就变成了增肥肉。男人讨厌的奶油肚,女人最怕的游泳圈,仅仅靠宽松的秋装,恐怕是遮不住的。为什么夏天过后最容易增长肥肉?

其实这个麻烦的根子还是扎在夏天的饮食中。夏日炎热多汗,懒得炒菜做饭,很多人便经常凑合一餐。不是吃半个西瓜,喝点果汁饮料,或者吃点冰淇淋雪糕,就是来点凉皮凉粉酿皮之类,图个爽口方便了事。这样的饮食,蛋白质含量太低,B族维生素太少,一方面会削减身体的肌肉量,降低基础代谢率,另一方面会降低消化吸收能力,让身体得到的微量元素减少,也同样会降低基础代谢率。所以,一旦到了秋凉,食量和内容恢复正常之后,由于代谢率的下降,身体消耗却没有原来那么多,自然就更容易发胖。

虽然顾忌肥肉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天气渐冷,再也不能只吃既要顾及口味,又不能让胃里空空苦捱饥饿,还要身体不发胖,这难度可是够大的。除了主食数量不过多之外,还有个简单的辅助方法:少放油盐,多放醋。

炒菜油的脂肪含量高达99%以上,少油就能减少热量摄入;多放盐会促进食欲,还会增加部分维生素的烹调损失,这些无需过多解释;但人们恐怕还不了解的是,醋可以延缓餐后的血糖反应,从而避免因为餐后血糖水平过高而促进脂肪合成。如果餐后血糖水平控制得好,吃同样多的主食就不容易发胖,而且餐后不容易困倦,体能感觉更好。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研究发现,如果用加了大量醋的调味品来配合白面包,餐后的血糖上升速度就能明显降低,甚至GI值从88降到只有64的水平。后来,研究者又用不同数量的醋酸配合白面包来验证这个效应,发现醋酸加得越多,降低餐后30-45分钟血糖值和餐后15-30分钟胰岛素水平的效果就越大。而且,醋加的越多,一餐的饱腹感也越强。实验中用了1823 28毫摩尔的醋酸,大约相当于1.081.381.68克醋酸,如果换算成6%醋酸含量的老陈醋,分别是182328毫升。如果换算成3.5%的普通市售食醋,大概是313948毫升。

顺便说一句,乳酸和醋酸有类似的作用。酸奶、酸泡菜等含乳酸的食物,都有一定的压抑餐后血糖值的作用。发酵出来的酸面团和不酸的面团相比,血糖上升也比较慢。还有研究发现,给I型糖尿病患者随餐(300克大米布丁)同时饮用200毫升酸性的苹果酒(apple cider)时,也有延缓胃排空速度和提升餐后饱腹感的作用。为什么醋有这样的作用?研究发现,它能延缓餐后的胃排空速度,能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摄取速度,还能抑制内源性的葡萄糖生成。动物实验发现,醋能促进糖原的合成,而降低糖原的分解速度,这对运动员是件好事。

人体试验证实,摄入醋能够降低餐后的血脂,并减少肝脏和肌肉中的脂肪积累。研究者让肥胖者在12周时间当中每天喝下含15毫升醋(0.75克醋酸)或30毫升醋(1.5克醋酸)的饮料,结果发现,和完全不喝含醋饮料的时候相比,体重、体质指数、内脏脂肪、腰围和血清甘油三酯的水平都有明显下降(Kondo T 2009)。对减肥的人来说,这真是一个好消息。

最新研究发现,餐前5分钟喝30毫升醋酸含量6%的醋,在降低血中葡萄糖、胰岛素和甘油三酯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提升2型糖尿病患者上臂肌肉的葡萄糖摄取速度,但不影响脂肪酸的分解(Michou P, 2015)。这个结果意味深长,因为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肌肉的葡萄糖摄取速度变慢。因为肌肉是消耗葡萄糖潜力最大的组织,如果肌肉不能高效率地摄取葡萄糖,即便吃了很多食物,身体却仍然软弱无力,体能低下,同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却无法充分得到利用。一些病态肥胖者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吃醋能提升肌肉摄取葡萄糖的速度,对减肥者真的是非常有利,而且也能改善他们的血糖控制能力。

看来,山西人吃老陈醋也好,四川人吃酸泡菜也好,东北人吃酸菜也好,并不仅仅是口味喜好,如果能够保证食品安全的话,同时也是个控制血糖和提升饱腹感的好办法。虽然一口喝掉30毫升老陈醋似乎有点难,但如果把醋用在调味当中,加起来吃掉30毫升就不难了。比如醋拌面条,醋蘸饺子,醋拌凉菜,醋拌海蜇,醋拌海带丝,还有酸辣汤、胡辣汤、酸汤面、酸汤饺子之类,都是很传统的美食。或者,把一碟老陈醋放在自己面前,有些味道淡的菜直接蘸着吃,也并没有多麻烦。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那些胃酸过少、胃胀胃堵的胖人和糖尿病患者。

当然,要想得到醋的好处,前提是醋的质量要足够好,醋酸浓度要足够高,喝醋要天天坚持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外,不要因为味道酸爽可口而额外多吃半碗饭……

不过,吃醋减肥的方法也并非对任何主食都百试百灵。因为有研究发现,添加醋能够降低餐后血糖反应的效应,仅限于在和高血糖指数食物一起食用的情况下,而如果食物本来就是低血糖指数的情况下,就不那么有效了(Liatis S, 2010)。换句话说,白馒头、白面包、白米饭加上含醋的食物,延缓餐后血糖上升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用燕麦荞麦加上含醋食物,或者用红豆绿豆、莲子百合之类低血糖反应含淀粉食材来配合含醋的菜肴,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

考虑到国人的饮食当中,低血糖反应食材实在是太有限了,绝大多数人都是白米饭白米粥白馒头白面包的生活,所谓的变换花样,也不过是白面粉做的花卷、面条、烙饼、烧饼之类,精白米做的米糕、米粉、米线之类,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加些醋来配合仍然是个不错的主意。

    当然,最后一定要提示一下,如果本来有胃酸过多、胃溃疡等问题,吃这么浓的醋还是要慎重一些。可以考虑把它混合在食物当中,而不是直接摄入,避免对胃造成刺激。其实除了吃醋之外,其他控制血糖的方法也很多,就不必为难自己的胃啦。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英国茶的种类和推荐品牌

$
0
0

英国茶的种类和推荐品牌

07/25/2014
Views 41,148
分享到:

中国人爱茶,英国人也爱茶,英国人对红茶的热衷那可是非常执着也历史悠久。虽然茶的起源都是来自咱们中国,但大家会发现,中国的茶和英国的茶差别很大,喝惯了中国各种好茶叶的同学们,第一次喝英国茶加牛奶加糖时,是不是有点超级混搭的奇幻感觉?很多英国的餐厅或下午茶店,茶的menu有整整一页,各式各样,是不是又有一种瞬间不知道该点什么的感觉?为了给大家解决拿着菜单两眼发呆的情况,今天我就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英国茶的知识吧。由于茶这个东西实在历史太悠久,而且种类太多,就连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委媛们就已经开始内部辩论赛了,所以,如果你有更多对茶的专业见解,也欢迎和我们分享。我们的编辑部邮件是:share@honglingjin.co.uk

 

我们常说英国茶、中国茶、日本茶之类的,似乎是在按照产地把茶叶区分,可是其实英国全国上下是不种茶的,你在这里喝到的全部都是进口货。之所以会给大家造成这种印象,也是正常的,因为英国人实在太爱茶,在国内也经常把英国人常喝的breakfast tea称为“英国红茶”。真爱就是真爱,哪怕地理条件上无法产茶,英国也要从中国、印度和非洲的多个国家引进茶种。就连英国著名的茶叶公司Yorkshire Tea,也只是个品牌名称,茶袋里的茶叶并非原产约克郡。我甚至暗自怀疑英国当年大肆殖民的背后,有很大的动力是这种美味的饮品。

 

在英国人的茶单上,有很多的茶种类,但其实总体来讲,茶叶的种类可以分为black tea和herbal tea这两大类。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很多茶叶品牌推出的水果茶,混合茶,把各种味道融入传统的black tea和beral tea来以达到特殊的功效(但在我看来,很多也是以营销为目的的)。我们普遍印象里的“英国茶”,值得就是breakfast tea,是black tea的一种,英文是黑茶但其实是红色的,所以我们称之为红茶。大部分breakfast tea都是茶袋,泡入沸水中几分钟,喝的时候可以拌入奶和糖,虽然有的人喜欢不加奶加糖,但最正宗的还是需要加进去的,另外最主要的一点,茶袋一定要拿出来再喝,不能浸泡在水里。此时,我们的头脑中大概可以想象一下英国和中国爱喝茶的老人的体型区别 —— 英国胖胖的老人家坐在tea room里喝着有糖和奶的红茶,再搭配饼干、甜品或三文治,享受下午时光,而中国的瘦削精炼老人家则是默默喝着茶,读读晨报,然后还是再喝着茶。

 

 

红茶(Black Tea)

 

首先,我们来介绍英国的红茶,主要产地来自印度的,像Assam(阿萨姆)、 Darjeeling(大吉岭)、 斯里兰卡的Ceylon(锡兰)和中国的lapsang souchong正山小种)都是红茶的代表,更多请参考维基百科。与追求茶叶完整性的传统中国茶不同的是,英国人更爱blended tea(拼茶),也就是我们平常喝的茶包,里面都基本都混合了两种茶叶,想来点特别的味道的话,还会往里面加不同的香料。留学生回国送人,大部分都是会带红茶回去的,毕竟是英国特色。

 

Blends的代表就是上面出现多次的breakfast tea,由于是英格兰人发明出来的一种符合他们口味的茶,所以我们在超市或商店会看到“English Breakfast Tea”的标识,也就是英格兰早餐茶。这种茶大多是由阿萨姆和锡兰红茶混合而成,口感浓郁,可唤醒早起时的困顿,多数人早上会喝。 而Afternoon tea是大吉岭和锡兰的混合,口味比breakfast tea要清淡一点,适合柔和的下午。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就是Chai Tea,这是印度非常流行的一种味道充满香料浓郁的茶,根据印度朋友说,Chai其实茶的谐音,他们那里的茶就是这种。Chai Tea的做法是在浓郁的红茶里加入香辛调料,如肉桂、丁香、豆蔻、胡椒(口味较特别,轻口味者慎重选择),必须要加奶,而且还有一种辣辣的感觉。很多英国的咖啡店有卖的,像Starbucks,就会有Chai Tea Latte出售,味道非常甜,不过是热奶和已经做好的茶浆兑出来的,不想喝那么多奶的话,也可以直接选择Chai Tea的茶包,再倒奶和糖,味道没有Chai Tea Latte那么甜腻。

 

除此之外,比较知名的blends茶还有Earl Grey(伯爵茶),由我们大天朝优质红茶正山小种与佛手柑(bergamot)混合而成的,喝一口,味蕾既能尝到红茶的甘甜也有佛手柑的异域淡香。Earl Grey 可以说是最为传统的英式下午茶。因而其受欢迎程度,还演变出好几种特调茶:London Fog:在伯爵茶的基础上加入奶泡和香草糖浆(vanilla syrup);Lady Grey :在伯爵茶的基础上再混入柠檬或橙子精油为点缀(lemon peel or orange peel oil)。

 

 

草本茶(Herbal Tea)

 

首先呢,区分红茶和草本茶的所在是红茶可以加奶,草本茶不能加奶,大部分咱们中国人喝的茶都应该属于这一类。在英国,绿茶(Green Tea),白茶(White Tea),乌龙茶(Oolong Tea),茉莉花茶(Jasmine Tea),黄春菊茶(Chamomile Tea),薄荷茶(Mint Tea)等等也都非常受欢迎。大部分草本茶都是从中国引进,在不同档次的咖啡厅或下午茶店均可以点到,超市也有非常多的种类选择,直接用热水冲制即可。在草本茶的基础上,英国茶商也推出了各种不同的搭配,就拿绿茶来举例子,就有绿茶柠檬茶,绿茶茉莉花茶,绿茶薄荷茶,梨子苹果绿茶,橘子绿茶等等,除了和不同茶叶混搭,还有就是加入了不同的水果味。选择多了,适合更多人的口味了,绿(茶)茶(商)也卖(挣)的多了……哦,对了,忘了提抹茶(Matcha),英国最著名的抹茶来自Tea Pigs,不便宜,但非常受欢迎。【购买链接】

 

 

水果茶及其他

 

除了让水果和草本茶“相遇”之外,水果茶本身也非常受欢迎。水果茶的种类太多,介绍完了不但会要了我的命而且没准还介绍不全,所以我还是把这个任务交给大家自己吧。认识了英国茶的牌子,它们卖的茶种类和口味就一目了然了。除了水果茶,我想在结束介绍茶种类之前提一下“功效茶”,其他种类的茶和混喝茶。功效茶其实比较好懂,不同的水果或茶叶的搭配有不同的“疗效”,比如柠檬和姜预防感冒,还有治疗睡眠,减肥,排毒的各式各样,这些都是卖点,所以有些茶商会把功效作为茶的名称印在盒子上,让我记忆最犹新的是Pukka这个牌子。另外,还有Whittard家的茶粉,我是来了英国才听朋友介绍的,跟泡热巧克力一样,放几勺茶粉加热水,迅速制成一杯美味的热饮,口味也是非常多选择的,有一款Day Dream还专门是睡觉前喝的有助于睡眠,全部茶粉点击这里查询。另外又要提到Tea Pigs,是我很喜欢的一家“走不寻常路线”的茶商,品牌非常年轻,从整体的设计和茶叶的口味就可以感受的到。它家比较特别的茶叶口味有巧克力茶(Chocolate Flake Tea)和爆米花茶(Popcorn Tea),他们的茶一盒15袋价格要将近5镑,而且相信每年价格也会上涨,有一次我铁下心买了一盒他们家的Everyday Brew,心想着是不是会更好喝一点呢?结果,却让我非常失望……所以,这茶也不能光看牌子,也得看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英国著名茶叶品牌推荐

 

 

说了这么多茶,是不是有欲望想尝试尝试啦?上面提到了一些茶的品牌,我会在这里总结并补充。

 

大众超市品牌:

 

● PG Tips

● Yorkshire Tea

● Tetley

● Typhoo

● Clipper

● Twinings

● Pukka

● Tea Pigs

 

高档茶叶品牌:

 

● Whittard of Chelsea

● Harrods

● Fortnum and Mason

● East India Company

 

下面这四个都是或有专门出售茶叶的商店或柜台,除了品质上好之外,还有散装的茶叶卖(loose tea),喜欢喝红茶的同学,买来自喝也是不错的。另外,这些茶叶都有着讨人喜爱的包装。所以暑假准备回国但忧愁带什么手信的同学,大可考虑一下茶包礼盒,对比国内被炒高的茶叶价格,英国的茶还是十分公道的,送礼佳品啊。


英国经典的茶品牌介绍

 邦利  2014.11.17  2条评论

茶、咖啡、可可,世界三大饮品。而在我们心目中,咖啡一定和西方人联系在一起,而英国却有着厚重的茶情节和文化。英国人爱喝茶,这一点已经完全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我的个人理解中,中国茶和英国茶最大的区别是,中国茶讲究单一、纯正,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你能想象一个会品茶的人会在龙井里面加一片铁观音吗?No! 而英国茶讲究blend,就是所谓的拼配。在中国茶里都没有见过这样做的。国内拼配常常让人想到勾兑,往往给人一种不好的感觉。但是英国的拼配茶并不是这样的,主要是为了调和出一种新的口味,例如阿萨姆味道重但是缺少香气,而锡兰茶滋味不够厚重,那么将这两种茶拼在一起就可以弥补双方的不足。

此外在喝茶上,英国和中国的茶文化也相差甚远。在中国,自觉不自觉地,茶常常和雅事联系在一起,中国茶文化中除了品茶,对茶的把玩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例如用玻璃杯泡绿茶,观察绿叶在水中的翻滚,观察茶水的色泽,茶叶的完整度等等;还有高深的茶艺等,这个邦利了解不深,就不展开了。而英国人喝茶更多的是一种精致典雅、闲暇舒适生活的象征,不管茶本身的质量如何,精美的茶具、美味的点心搭配是必须的。因此我们所说的english tea并不是指英国的茶叶,而是指英国的一种喝茶方式。在我看来,这些更多的反应是英国人的一种与世无争、荣辱不惊的生活态度。

英国的茶品种很多、品牌也很多。在推荐茶品牌之前,先了解一下相关英语说法:Black Tea(红茶)、White Tea(白茶)、Green Tea(绿茶)、Oolong Tea(乌龙茶)、Pu-erh Tea(普洱茶)、Rooibos Tea(南非红茶)、Single Estate Teas(单一地产茶)、Flavoured Teas(加味茶)、Fruit & Herbal Tea(水果、草本茶)、 Earl Grey Tea(伯爵茶)、Darjeeling Tea(大吉岭茶)、Assam Tea(阿萨姆茶)、 Ceylon Tea(锡兰茶)、English Breakfast(早餐茶)、 Loose Tea(散装茶)、 Instant Tea(即溶茶)、Canned Tea(瓶装茶)、decaffeinated(无咖啡因的,通常简写为decaf)。

接下来帮大家介绍几款英国非常有名的茶品,利用闲暇时光泡制属于自己的奶茶

Whittard
英国的茶
Whittard茶不属于超市级别,而是专卖店可售,他们在英国有超过三十家茶连锁店。店里有130余口味的茶可供挑选,从茶包到散茶,从红茶、绿茶、白茶到花草茶、水果茶和各式调味茶,种类繁多得可以让人挑花眼。当然,Whittard的经营范围可不仅限于茶,除此还有咖啡、点心、各种配套茶具等。

Whittard家最经典的红茶系列包括:早餐茶(English Breakfast)、下午茶(Afternoon Tea)、伯爵茶(Earl Grey Tea)。早餐茶混合了阿萨姆、锡兰和肯尼亚,尤其适合早上冲上一杯,加上牛奶和糖,成就一杯香醇浓郁的奶茶,美美的一天从一顿温暖的早餐开始。还有一款English Rose Tea也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上等的红茶配上玫瑰花瓣,据说当年是为了纪念安娜王妃而调制的,暖暖的午后配上一杯浓浓的散发着玫瑰香味的奶茶,大大的满足。

除了这些茶外,Whittard的水果速溶茶(Instant Tea)也是他们家的经典产品,由于泡法简单,但是又很好的保留了水果原有酸酸甜甜的口感,受到很多追究健康和品位女性的追捧。经常食用还具有美白皮肤、延缓衰老、预防多种疾病、保养身体的功效。

Fortnum Masons
英国的茶

Fortnum Masons,简称F&M,创建于1707年,是一家食品百货公司,以前是皇室贵族的高级食品杂货店,现在已经成为上流社会的高档百货,也是英国高端、优质百货的代名词。拥有300年历史的Fortnum & Mason,多年来获得多项皇家御用保证。F&M的茶叶也同样成为英式茶的象征,是英国皇室御用品牌

走进F&M大楼,一股贵族、气派扑面而来,整栋楼都充满着茶叶的清香。他们家除了经典的茶叶外,还有各种高档点心、优美茶具等。

F&M最有名的是伯爵茶,这里帮大家推荐几款非常经典的:最经典、最热卖的是他们家的Earl Grey Classic Tea(基本款伯爵茶),茶叶中添加了佛手柑,茶叶非常有层次,茶香中透露出佛手柑的清苦,越品越香;Countess Grey(伯爵夫人),这款也是非常经典的,淡淡的茉莉花香,特别符合中国人的口味;Royal Blend Tea(皇家调制),这款是锡兰与阿萨姆两种茶调制的,据说是为了纪念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口感顺滑,但是茶味较浓,特别适合调制浓浓的奶茶。其实他们家很多茶款都跟皇室、贵族有关,喝完是不是立马觉得自己上档次了。

此外他们家的水果调制速溶茶系列也特别受女士追捧,尤其是草莓口味和蜜桃红茶,浓郁的红茶配上香气十足的水果,简直天作之合。

是不是觉得他们家的茶各种高端大气上档次呀,其实他们家的价格跟国内动辄上千上万的茶价格相比算是亲民很多的啦,从十镑到几十镑,各种价位都有,买回国送亲朋好友也是特别有档次的。

此外,英国高端的茶还有Harrods百货旗下的茶品、以及East India Company的茶,这些都需要到专卖店才能买到,属于品茶级别茶品。

TWININGS(川宁)
英国的茶

说到英国的茶,最有名的当属TWININGS,在各大超市、卖场几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自1706年诞生以来,川宁茶引领着英国饮茶文化的新潮流。在全世界爱好茶文化的人眼中,川宁茶就是英国饮茶的代表。

现今,川宁茶已风靡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在英国更是家中必备茶饮。总结起来,TWININGS在英国最受欢迎的原因一是因为种类繁多,二是价格亲民,三是购买方便,四是品质优良。

从种类上来说,川宁茶不仅有传统的红茶和绿茶系列,更有果茶、花茶和冰茶等系列特别适合年轻一代的口味;价格也一般在3-8镑一盒左右,不会高得让人高攀不起;英国的各大超市、小店均有销售,对当地居民来说购买特别方便;从质量上来说, “The world in your cup”算是对川宁茶最好的诠释,川宁从全世界各个著名的产茶区采摘最新鲜的茶叶,臻选最优良的品种作为川宁经典红茶,川宁的每一个调配专家不但对各产茶国有着广泛的了解,更对某一个特定的产茶区域有着集中深入的专业知识。

邦利最喜欢的是TWININGS的伯爵茶系列,也是家中必备。伯爵茶是他们家一款非常經典的混合茶,清爽的口感,融合了数种上等茶叶,並添加了地中海风味淡淡的佛手柑芬芳,在闲暇舒适的午后慢慢品味,享受美好的时光。其实对于英式奶茶来说,红茶是最好的选择,如果选用TWININGS绿茶冲调,味道显然有些怪怪的。

清香花果茶也是TWININGS非常受到大家喜爱的水果混合茶系列,香香的水果及花香味,最适合在懒懒的清晨沖泡一杯使自己精神百倍。值得推荐的是石榴与覆盆子组合、蔓越莓与血橙组合、黑醋栗与人参香草组合,口味独特,还有美容养颜之功效。

Yorkshire Tea(约克茶)
英国的茶

位于英格兰北部的约克,是英国茶的故乡,到约克享受下午茶已经成为在英国不可错过的最惬意十件事之一。

其实通常意义上我们常说的Yorkshire Tea很有名,并不是说他们的茶有名,很大程度上是指他们的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而这些最直观地表现在人们生活中:Afternoon Tea! 所以说成就约克茶的并不是茶叶本身,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不管怎么说,Yorkshire Tea还是有名了,也成了英国非常有名的茶品牌。

Yorkshire Tea也拥有一百多年历史,跟一般的茶品牌不同,他们家没有伯爵茶、早餐茶等类别,而是直接以自家品牌命名,如Yorkshire Tea、Yorkshire Tea Decaf (指無咖啡因的)、Yorkshire Tea for Hard Water等,每一款都是自家调配各种茶叶比例而成。

Tetley
英国的茶

在英国大众型茶品牌中,Tetley也算是非常有名的。Tetley始建于1837年,当前属于印度著名的塔塔集团,世界上著名的茶叶公司之一。当然,英国的Tetley都源自印度。这款茶的优点是经济实惠,如果对茶的要求不高,选择这款作为日常下午茶或者早茶也是很不错的。

PG
英国的茶

如果对茶口感不太讲究的话,PG就是最好的选择。PG作为全英最便宜的英式红茶,是英国很普及的茶品,销量也是非常好的,因为对很多口感不挑的人来说,同样加糖加牛奶,真的喝不出有什么不同。很多茶店、咖啡店用冲泡的奶茶就是用的PG的茶包。PG的茶包不要泡太久,茶叶很细碎,茶味不是特别弄,建议1-2分钟为好,取出茶包后加糖加牛奶,口味正好。

据邦利一个台湾朋友说,这个茶在台湾卖得很火,以致这位朋友到英国的三年中,一直喝他们家的茶,因为她觉得在英国这个茶太便宜了,而在台湾卖得真心贵,于是安慰自己说喝到就是赚到,一天三四包地牛饮……我也算是由衷地佩服她了……

Typhoo
英国的茶

Typhoo在英国也有一百多年历史,属于大众型茶品,当年在英国茶叶市场上跟PG Tips和Tetley成为英国三大茶叶品牌。这个也是没得话说,对口感不太敏感的也可以选择这个茶品

英国的茶和茶具品牌推荐

 小丸  2015.03.30  评论

众所周知,中国人爱喝茶,关于茶的文化也源远流长。而世界上除了中国人爱喝茶之外,还有一个爱喝茶的国家,就是英国。英国人每天要喝掉接近1.65亿杯茶,茶叶的销量,尤其是红茶,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对于普通英国人来说一天喝到10杯以上的茶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同时,当饮茶的需求和饮茶的人群在这里如此庞大时,自然而然的就会催生出好的茶叶品牌和各种层次分类的茶叶,饮茶配套的茶具瓷器也就跟着讲究了起来。所以到了英国就会发现买一包茶倒容易,但想要明明白白的了解茶叶的品牌和瓷器的品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哦!不过不用担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理一理英国的茶叶品牌和茶具品牌,探一探英国这繁荣的茶叶市场。

1. Twinings

把Twinings放在第一位,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名贵,而是在于Twinings的历史就代表了英国红茶的历史。为什么这么讲,因为Twinings是英国的第一家红茶专卖店,创立时间是1706年,当时托马斯·川宁在Strand St.投资了一家咖啡馆,命名为“托马斯咖啡馆”。当时的茶叶还是奢侈品,所以每当那些贵族女士们惊奇地发现这里开了一家茶店时,总会坐在外面的马车上等着,打发男仆或者丈夫进店购买少量昂贵的茶叶。而买回家后的茶叶也会如珍宝般被锁进精致的茶叶罐里,以防被仆人偷走。后来托马斯买下了隔壁的房间,将其改装为茶馆和咖啡馆,以便女士们购买散装茶叶和咖啡豆。1803年,Twinings首创了伯爵茶这一经典香料茶。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授予Twinings皇家御用茶称号。1933年,Twinings开始调配和生产English Breakfast tea,这些都是红茶世界里的里程碑。
英国的茶

虽然Twnings是英国最有名的红茶品牌,但这个品牌并不像Whittard of Chelsea,有自己的直营店。而Twnings都是通过代销方式,唯一的一家直营店就是它在伦敦Strand St.开设的第一家门店,经历了300年的洗礼现在是作为Twinings历史博物馆的性质存在着。无数人带着膜拜的心情前往这家店,根据门牌号找啊找,最后会发现这家店居然是家很不起眼的小店,说白了就是一家长廊式的店面,但是里面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自然店面就显得有点拥挤。门店内出售各式茶叶,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包装,另外还有少量的茶具销售,但这些茶具都不是Twinings自家的,而是代销了其他品牌。

2 . Wittard of Chelsea

介绍Twinings时已经介绍到英国威塔(Whittard of Chelsea),那接下来就介绍一下它吧。不敢说它是英国最大的茶叶品牌,但起码是最普遍的以专卖店形式见到的茶叶品牌。

创立于1886年的Whittard of Chelsea现在几乎占领了英国每一个大中小城市,主要出售英国最平民的红茶。店里除了有各式礼盒装的漂亮茶叶罐外,也有出售简装茶叶,通常简装loose(散装)茶叶分100g和125g两种包装,另外也有茶包出售。至于茶叶品种,Whittard of Chelsea除了有三大基础茶Darjeeling(大吉岭红茶)、Assam(阿萨姆茶)、Ceylon(锡兰茶)外,还有经典混合红茶English Breakfast(英式早茶)、Afternoon(下午擦)、Earl Grey(伯爵茶)、Russian Caravan(俄罗斯八宝茶),这些几乎也是所有英国茶叶品牌里都有的品种。
英国的茶

每一个茶叶品牌的独到之处除了经典茶的产区来源不同外,就是各家自制的混合茶叶了。他们家的茶叶品种除了红茶外,还包括白茶、绿茶、乌龙、普洱、南非Rooibos、水果和香草茶等。另外还有单一产区茶叶,这类茶叶就分的比较细了,包括茶叶的分级,产地的茶园,初摘次摘等等,适合对茶有所研究的茶友们购买品尝。

大家可能会觉得可选的品种太多,也都想试一下,但又怕喝不完浪费,那么不妨试一下他们家的茶叶小礼盒,盒子都很可爱也很迷你,多种口味可供品尝。如果大家并不是茶叶发烧友,没有那么多泡茶装备,也不喜欢散装茶叶,亦或是只想方便地在办公室泡一杯茶,那么茶包礼盒就是最好的选择。茶包礼盒不是铁罐的,是纸盒,但每一个纸盒都相当漂亮,所以说无论是散装茶叶还是茶包礼盒都非常适合送人。

除了茶叶外,他们家还出售咖啡和热巧克力,另外还有一种速溶茶,是粉末的,果味。泡好后品尝起来像果汁,适合夏天喝。另外它家还有一款Mulled Wine Instant Tea,暂且不说它好不好喝,因为口味这东西真的是玄妙。它含有肉桂的成分,所以可能有些人喝不惯,但有的人却爱不释手。只要是圣诞集市就一定会出现这个东西,因为它代表了欧洲的圣诞节来了哦。

当然,除了茶叶以外,这个品牌还出售茶具。茶具呢包括tableware,也就是茶壶茶杯之类的,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小配件,如茶漏等等。他们家的瓷器都不是那种薄薄的骨瓷,价位比较平民,实质上就是卖茶叶再顺便卖点茶具,所以做工也比较一般。

3. East India Company

想必东印度公司对于大部分的华人还是略有耳闻的,但是具体历史可能还是不是很了解,所以先小小普及一下东印度公司。公元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实际上此特许状给予“可敬的东印度公司”于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权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
英国的茶

如今的东印度公司已经不再具有历史意味,变成了一家看上去很寻常的销售茶、咖啡、巧克力、饼干、果酱等商品的贸易公司。许多中国游客和华人喜欢购买印有East India Company名字的铁罐茶叶留作纪念。

除了食品外,店内还会出售少量的茶杯和茶壶,但基本都是马克杯,不是cup and saucer,另外还有东印度公司出的关于茶叶,咖啡,巧克力,香料,以及东印度公司历史的书籍。另外想要看昂贵瓷器的可以前往Regent St.门店,在那里会有一些精品瓷器被锁在玻璃橱窗里,这些瓷器是被出售的,都是印度风金光闪闪非常华丽的茶具,很养眼,但价格也很高昂,一般人也消费不起。

4. Harrods

Harrods作为一家百货公司,所属的FoodHall有一个区域是专门是卖茶叶、咖啡饼干和巧克力的,很多人购买这些单品或礼盒赠送别人。在这里有一整墙的茶叶可供选择,挑花眼是常事。据说创办人Harrods先生本人原本就是一个红茶商,对于红茶的品位和红茶的选择自然不再话下。
英国的茶

Harrods的茶叶囊括了全球各地的茶叶产区,根据产区来进行区分。除此之外,调制茶也是他们家的特色,以经典调制茶No.14 English Breakfast tea为例,这款调制茶是以Assam、Ceylon、Darjeeling和Kenya混合而成,口味醇厚。另外Harrods在百货公司150周年时推出了周年纪念款调味茶Blend 49是以印度各产区的红茶调配而成,也是值得推荐的一款调制茶。

另外,它家的茶叶都是装在形形色色的精美包装下,除了配有各种图案的传统铁罐包装,也有纸质礼盒包装的Teabags礼盒,如果是圣诞节期间,还能买到Harrods圣诞特别版茶叶哦~。

5. Fortnum & Mason

Fortnum & Mason简称F&M,创建于1707年,是一家食品百货公司,以前是皇室贵族的高级食品杂货店,现在已经成为上流社会的高档百货,也是英国高端、优质百货的代名词。拥有300年历史的Fortnum & Mason,多年来获得多项皇家御用保证。F&M的茶叶也同样成为英式茶的象征,是英国皇室御用品牌。
英国的茶

走进F&M大楼,一股贵族扑面而来,整栋楼都充满着茶叶的清香。他们家除了经典的茶叶外,还有各种高档点心、优美茶具等。不同茶叶产区,不同茶叶分级,不同采摘时节的茶叶,选择之广。另外在离入口处不远的地方有一小块区域是用来试茶的,一个个玻璃的小罐子围成一圈,里面放着不同种类的茶叶,供顾客看实物闻味道从而选择想买的茶叶。F&M家的调味茶也很有名,例如历史悠久的Queen Anne是以印度茶和锡兰茶调配;被视为镇店之宝的Royal Blend非常适合用于做奶茶。

购买完茶叶后千万不要直接就走了,一定要记得去二楼欣赏一下各国各品牌的瓷器,大部分都是上等品,十分养眼。

6. Yorkshire Tea

位于英格兰北部的约克,是英国茶的故乡,到约克享受下午茶已经成为在英国不可错过的最惬意十件事之一。

其实通常意义上我们常说的Yorkshire Tea很有名,并不是说他们的茶有名,很大程度上是指他们的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而这些最直观地表现在人们生活中:Afternoon Tea! 所以说成就约克茶的并不是茶叶本身,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不管怎么说,Yorkshire Tea还是有名了,也成了英国非常有名的茶品牌。英国的茶

Yorkshire Tea也拥有一百多年历史,跟一般的茶品牌不同,他们家没有伯爵茶、早餐茶等类别,而是直接以自家品牌命名,如Yorkshire Tea、Yorkshire Tea Decaf (指無咖啡因的)、Yorkshire Tea for Hard Water等,每一款都是自家调配各种茶叶比例而成。

7. Wedgewood

上面的部分都主要是在介绍茶叶,接下来就要重点说一说瓷器了。要说英国瓷器,NO.1的还是要属赫赫有名的Wedgwood,从 1759 年创立至今的250年历史中,Wedgwood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英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的象征,并且如同民族遗产一样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敬重,并因为他的品质优良、设计精美,一直作为英国皇室的御用瓷器提供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其子查尔斯王子先后给予wedgwood皇室供应商的认证徽。
英国的茶

创始人Josiah Wedgwood(威基伍德)用尽一生的心血创造和生产了3个Wedgwood最著名的陶瓷瓷体:1762年的Queen’s Ware(王后的陶瓷),Wedgwood发明了让他名声四起的Cream Ware(乳白瓷器)后,Queen Charlotte(夏绿蒂王后)订购了一套并且非常喜欢,于是特许Wedgwood将这款发明的陶瓷命名为“Queen’s Ware”;1768年的Black Basalt(黑色玄武岩)和1774年的Jasper(浮雕玉石),这也是延续至今最为人知的Wedgwood的经典浮雕玉石系列,基本市面上看到这种瓷器就知道是Wedgwood的。浮雕玉石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基本都是手工制作,且是英国制造。因此这一系列都很昂贵。

现在的Wedgwood共有多个系列,分别是250周年珍藏品 (250th Products)、骨瓷系列 (Bone china)、黑色玄武岩系列 (Black Basaltes)、浮雕玉石系列 (Jasper)、限量珍藏品系列 (Prestige)、当代设计师系列 (Designers)、单客杯畅销花色 (Tea cups & Saucers)、礼品系列 (Gifts Ideas)等,另外各产品线中还有跨界与名人设计师合作的系列,也是值得收藏。

在英国哪里可以买到Wedgwood

1. Harrods、Fortnum & Mason、Liberty:这三家百货公司都能买到Wedgwood,其中Harrods卖的最全,是一整个厅是专门卖Wedgwood的瓷器。

2. Heathrow Airport希思罗机场):希思罗基本上每个航站楼里都有Harrods,机场Harrods里专门有一个柜台是卖Wedgwood的,但产品系列不如市区Harrods里全,不过价格都是税后价格,是市区购买价格的8折左右。

3. Vintage Market:英国大城市都有各种古玩市场,里面就很多卖古着瓷器的,有时候能淘到Wedgewood的杯碟,价格当然比正价便宜,不过也要看得准才行。

8. Royal Collection

Royal Collection Trust皇家收藏协会是英国皇室官方的收藏协会,该协会负责管理皇室的收藏品,而这些收藏品会成列在皇室成员的官方住所。那Royal Collection又是什么呢?这是Royal Collection Trust出的一个品牌,通常情况下该品牌产品会在几个可供参观的皇室住所的游客纪念品商店里出售,这几个皇室住所分别是白金汉宫温莎城堡苏格兰荷里路德宫
英国的茶

Royal Collection出品的产品最主要的就是瓷器,比较特别的几个系列是有女王登基60周年Diamond Jubilee特别版瓷器、威廉与凯特结婚特别版瓷器,以及小王子乔治·亚历山大·路易斯出生纪念特别版瓷器等,想必还会有刚出世的这位小公主夏洛特·伊丽莎白·黛安娜的纪念版哦。

除了上面提到的3个纪念品商店出售Royal Collection的瓷器外,Harrods也同样代售,同样可以在机场的Harrods选购,价格都是免税后的价格。

9. Royal Albert

建于1846年的Albert工坊是以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的名字命名,于1986年被Thomas Wild Senior和其儿子Thomas C. Wild购买。1897年,为了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他们精心推出了系列纪念瓷器。并由此获得了皇家御用瓷器的徽章,在1904年更名为RoyalAlbert,也就是现在他们家Logo上的那个年份。不同于Wedgwood的多样风格,RoyalAlbert致力于英国乡村风格,也就是玫瑰与小碎花,整体显得更加甜美。
英国的茶

这个品牌最经典的系列是Old Country Roses,至今仍然是优质骨瓷花型中最畅销的花型之一,自推出以来,已售出超过1.5亿件。在商标诞辰100周年之际(RoyalAlbert这个名字正式注册是在1906年),Royal Albert出了一个100周年纪念系列,每一种花色代表一个十年,共产生了10套花色各异的杯碟。而这一系列也是目前Royal Albert最为畅销的一个系列。建议喜欢的朋友在Wedgwood Factory购买这一系列杯碟,价格非常划算。

理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英国的茶叶和瓷器品牌原来是这么广,但其实这些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品牌和品牌背后的文化有待我们去挖掘,还有更多茶的文化有待去品位。试想一下,如果英国没有这些好茶,想必瓷器也不会如今天这样般发达;如果没有这些精美瓷器的衬托,茶叶也会黯然失色。突然想到一句话——“酒会使人发疯,茶则能让人修身养性”,或许这是英国人之所以绅士的原因之一吧。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英女王的优雅下午茶

$
0
0


来自:凤凰新闻 2015年10月20日 16:06

原标题:英女王的优雅下午茶

习大大访问英国,这次外交,他将在英国享受国宾待遇,体验皇家生活、乘坐皇家金马车、看皇家卫队威风凛凛的阅兵,英国皇家骑兵仪仗队一年只受阅两次,此次习大大由女王夫妇、查而思王子夫妇全程陪同检阅,听着就让全国人民兴奋不已。

一、英女王"下午茶"的那些事

1、下午茶的历史

英式下午茶的历史能追溯到1662年,当时嫁给英王查理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带着她昂贵的的陪嫁来到英国,陪嫁中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那个时代红茶之珍贵堪与银子匹敌。新王后高雅的冲泡品饮的表率作用,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品茗风尚迅速风行并成为高贵的象征,而凯瑟琳也被英国人称为"饮茶皇后"。此后,玛丽二世以及安妮女王也都热衷推广茶文化,举办茶会时,宫内特地布置得颇具中国情调,以屏风、中国茶具、银器及移动式茶几来点缀。

19世纪40年代。当时那些贵族太太们享用完午餐后,便为怎么样打发晚餐前的漫长下午而犯愁。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灵机一动,发明了喝下午茶这个节目,此举立刻受到上流社会的欢迎并争相效仿。从此,贵族们天天以下午茶的名义聚在一起,而贵妇们又多了一个展示华美衣饰的机会和场所。从此,下午茶时间就在英国雷打不动的坚持到今天,英国贵族赋予红茶以优雅的形象及丰富华美的品饮方式,下午茶更被视为社交的入门,时尚的象征。

2、英女王与中国红茶的情缘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下午茶最忠实的粉丝,在英国女王每日餐单中,下午茶是绝不能少的一环,哪怕是出宫巡访,也会随身带着红茶和茶点。这种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也成为她保持身材、一直健康的秘诀之一。每天加一餐轻量的下午茶,有助于培养少吃多餐的饮食习惯,维持定时定量的用餐规律,使女王放松心情,使得女王在89岁高龄还保持着旺盛的精力。

电影《女王》中有这样一个桥段,镜头中伊丽莎白女王与菲利普亲王正在静静的享受下午茶的时光,镜头之外戴安娜王妃去世的消息使所有舆论压力直指皇室,事态的发展不容乐观,而菲利普亲王却只是说:亲爱的,你的茶都凉了。可见,对于皇室来说,没有什么比下午茶更重要的事情了。英国女王只有在下午茶的时候才最为放松,即使是安妮公主想和母亲共度这段安逸时光,也需要提前和母亲商量,且也有被拒绝的可能性。

二、英式"下午茶"的这些事

茶是待客交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国人爱喝茶是世界闻名的,16世纪中国的茶叶传到西方,英文中tea的发音原是福建某地方言对茶的叫法。最早作家塞缪尔在日记中记道:"我喝了一杯以前从未喝过的茶。"这一天是1660年9月25日,茶叶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传入欧洲的。茶叶从福建的茶园中采摘下来,通过丝绸之路用骆驼和帆船传往西方。1750年,英国人托马斯·肯特撰写的茶经,这大概是西方最早的一本茶学专著。茶叶从此风行西方,成为英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统计目前英国每年都有297亿加仑的水用于泡茶,全国每天平均要饮19.6亿杯茶,这个数字应当说是够惊人的了。茶在全世界变成了几乎与面包和大米一样重要的物质了。饮茶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度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和重大社会生活中必须的礼仪,比如这次习大大访问英国,下午茶就正了八经的列位其中。

茶是英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国最著名的童话《爱丽丝漫游仙境》,是英国儿童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在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时候,也要从不间断的享受下午茶时光,这足以说明下午茶的风俗在英国有多么历史悠久且深入人心。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诗句里写道"你还在心情忧郁吗?那就去喝中国茶吧。"乔治吉辛在《亨利莱克洛夫特的一生》中也描绘了喝茶的美好感觉,"茶壶送进书房来时,房间里立即弥漫着沁入心脾的芳香。一杯茶落肚后,整个身心得到了极好的慰藉。绵绵细雨中散步归来,一杯热茶所提供的温馨美妙得难以形容。"

在英式下午茶文化的熏陶下,英国文学家与众不同的显著特点,就是时常表现出对中国茶的歌颂。18世纪英国文坛泰斗塞缪尔约翰逊自称是"与茶为伴欢娱黄昏,与茶为伴抚慰良宵,与茶为伴迎接晨曦。典型顽固不化的茶鬼"。他创立的文学俱乐部便曾以茶会友,风靡一时。剧作家皮内罗对品茶的精神文明更是赞赏备至:"茶之所在,即是希望之所在。"其他如诗人华兹华斯、作家狄更斯等,无一例外地对茶文化赞赏有加。茶在英国文学作品中更是频频出现,娓娓道出人物的生活及场景,凯瑟琳·曼斯费尔德的短篇小说《花园茶会》。富贵人家为举办一场下午茶会,在花园里搭帐篷,请专门的乐队,做精致的点心,定制昂贵的糕饼,煞费苦心,不亚于一场大型私家宴会。亨利·詹姆斯的长篇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讲述一位年轻、貌美、聪明的美国女郎前往欧洲"探索人生",开篇就是泰晤士河畔典型的英国风景中进行的一场雅致的下午茶会。

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几乎每一章都出现的下午茶场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矿工和他们的子女在下午茶中体验着人生的各种滋味,那个颇有小资情调的矿工妻子铺上上好的桌布,洗净细瓷的蓝花儿茶杯,请来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小镇牧师,共享一个昏暗但暧昧的午后。在夏洛蒂·勃朗特的文学作品中,常常能看到有关茶、下午茶、茶点、茶田、茶具的描写。《傲慢与偏见》中的众多主角们用完餐后必有中国茶会。这也颇能说明英国人对茶发自内心的酷爱。

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数英国成年人在被问及"你要喝什么饮料"时,回答都是"Tea forever(永远都是茶)"。英国人平均每人每天要喝5杯茶, 英国每天要喝掉1.35亿杯茶,年茶叶消费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4。英国每年出版一本《全英最佳茶屋指南》,专门介绍有特色的喝茶场所,其中伦敦里兹饭店的茶室以昂贵与尊贵名列前茅。这个饭店是已故戴安娜王妃同赴黄泉的男友多达之父的产业,戴妃生前时常光顾。来这里喝下午茶,男士必需打领带才能入内,并一定得事先预订座位,最忙时需提前两个礼拜方能觅得一席。事实上对很多人来说,到里兹喝茶被视为一项不同平常的经验。高尚迷人气氛、入口醇香的红茶,华丽的茶具、高贵的厅堂、红男绿女以及训练有素的酒保浑然一体,体现了物质与精神并重的享受。

三、"下午茶"溯源之一担茶叶的旅行

一担茶叶的旅行

17世纪的某一天,茶农们清晨起床开始采摘新鲜的茶叶,然后卖到茶商的手中。茶商从福建的集市走出来,带着鲜嫩的茶树叶子,开始寻觅南下的路子走向广州。通向广州的路途千辛万苦而且花费不小。一如茶商在回忆录里记述的那样,从武夷山到广州,那些鲜嫩的茶树叶子要换七次船,交四处税。从福建星村搬运一担(100斤)武夷茶到广州的代价大约在3.8两银子左右,这差不多占去了最终交易价的三分之一多。旅途充满了波折,茶商们先用竹筏将茶叶运到崇安。之后,再由挑夫挑过山岭,到达江西的铅山。再经过多次转运到河口镇,到南昌。到达江西界经九江关,经过大庾岭过梅岭到达广东,最终从韶关进入广州。直至每年的十月,千辛万苦的茶叶担子才在广州西关茶市聚集,然后通过十三行,最终将茶叶交到东印度公司的手里。

大约在来年的1月,新鲜的武夷茶装船运离广州,进入全球海洋贸易的网络。源源不断运往英国,漫长的海洋航行,新鲜的绿茶不断的发酵,运抵到英国的时候,已经变成了醇厚的红茶,这样漂洋过海或者通过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东方神秘树叶,顿时在英国贵族中刮起了奢靡之风。最初的英国人,将它像佐料一样烹制,用锅煮开,然后捞出茶叶扔掉,认认真真的喝汤。之后不久,英国人终于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喝茶,但是为了压制红茶厚重的气味,向里面添加牛奶、柠檬或者是糖,形成了有别于中国的独特的饮茶习惯。

因茶叶而起的战争

因为英国人对茶叶的热爱,对茶叶贸易的依赖性越来越重。1793年马戛尔尼爵士,带着乔治三世的使命出使中国,他希望在北京建立英国使馆,以便英国船只获准在广州以外的港口停靠,这样才能不间断的进行茶叶运输,满足英国国内的迫切需求。可惜的是,这个请求遭到了拒绝,乾隆为古老的中国拒绝了最后一个接触西方世界的机会,而马戛尔尼爵士也没有运回他们最爱的中国茶叶。对中国茶叶的依赖,造成了大英帝国年复一年递增的贸易赤字。1710年到1760年的半个世纪,英国的白银几乎全部耗尽在购买茶叶上,在此期间,英国向中国支付了2600万英镑的白银,也就是10500两白银。英国倾尽全国的白银购买生活中再也不能缺少的茶叶,而古老的清帝国自给自足的经济,什么也不需要从英国购买,巨大贸易逆差让英国经济无法消化,最后这小小的茶叶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鸦片战争。

因茶独立的美国

1620年,有一批来自英国的清教徒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登陆并定居下来,两年后他们向印第安人购买今日的曼哈顿岛,取名为新阿姆斯特丹城,到了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城为英军所占领,改名为纽约,美国人也承袭英国人喝茶的习惯。17世纪末,英国垄断了茶叶贸易,当时的纽约人一直向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后来波士顿的商店也贩卖起了红茶,此时英国却提高了红茶的税金,激化了矛盾。 1773年12月16日寒夜,一群激进的反英的波士顿茶叶党,化装成印第安人,爬上停泊在波士顿港的东印度公司商船,将价值18000英镑的342箱茶叶倒入大海。那些来自中国的武夷茶,经过了9个月的海洋旅程最终没有被冲入茶杯,而是被冲入了海洋。这就是著名的波斯顿倾茶事件,此举激怒英国政府,美国独立战争也因此在两年后爆发,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就因为茶叶,美国诞生了。

四、那些喝茶的名人"朋友圈"

贵妇腰间的金钥匙

茶叶最初在英国是昂贵的奢侈品,即使是贵族,喝茶也不能肆无忌惮,因为茶叶实在昂贵的让贵族喝起来也感觉心疼,所以当时很多的贵妇都将茶叶盒子钥匙随身携带,只有到喝茶的时候,才亲自开启盒子取出茶叶,以防仆人们顺手牵羊。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位初到英国的法国外交官,被某公爵夫人请去喝下午茶,他喝到第四杯时腹胀难忍,只能恳求夫人不管怎么样不能再添了。原来这位法国人不懂英国人的规矩,每次"干杯"后,没有将茶匙放进杯中以示到此为止,不知底细的公爵夫人只能不停地续茶,直到那位法国人的肠胃受不了,公爵夫人更是万分痛惜她那宝贵的茶叶被如此牛饮。

茶具曾是斗富的法宝

中国茶叶由于运费昂贵,加上英政府对这种"东方洋玩意"课以重税,最高时竟达119%,因此能享用得起茶叶的只有那些富贵阶层。既然茶叶如此金贵,喝茶便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能够用中国茶招待宾客,成为炫耀富裕的最佳方式。随着喝中国茶时髦起来的是中国茶具迅速走俏,用中国瓷茶壶、茶杯冲饮中国茶,才算是正宗地道。当时英国出品的瓷器,从造型到图案花色,皆模仿中国,不过始终比不上拥有传统工艺的中国货。据说,用英国茶具沏茶时茶杯会因受热而爆裂,因此,要先往茶杯里倒些冷牛奶,然后才能用开水冲茶。有钱人为了炫耀自己用的是高价购来的正宗中国茶具,往往故意当着客人的面,先将滚烫的开水直接浇到茶杯里,尔后才注入牛奶,于是先茶后奶就被看成是有钱人家的规矩讲究。

爱茶的老舍写《茶馆》

老舍也是位饮茶迷,不论绿茶、红茶、花茶都爱品尝。他认为"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深得饮茶真趣。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老舍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写作边品茶,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他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创作了名作《茶馆》,轰动一时。老舍好客、喜结交,常去冰心家做客,一进门便大声问:"客人来了,茶泡好了没有?"冰心总是以她家乡福建盛产的茉莉香片款待老舍。浓浓的馥郁花香,老舍闻香品味,啧啧称好。后来,老舍写一首七律诗回赠:"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

林语堂的茶叶"三泡论"

林语堂是福建人,从小受闽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他一生与茶结缘,不但饮茶、尚茶,而且写茶、论茶。他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写道:"饮茶为整个国民的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同类型的人类发明。"他还认为饮茶会使每个人的情绪都为之一振,精神也会好起来。平时"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对于饮茶,他的喝茶"三泡"说得非常风趣:"严格地论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后来,台湾女作家三毛也提出了她自己的饮茶"三道论",三毛说:"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一杯清茶品尽了人生沉浮。

破落小姐的下午茶时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中国金融的中心,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贸易港之一。在对外贸易中,上海青帮牢牢的控制着港口,当时著名的上海三大亨是黄金荣、张啸林和杜月笙。黄金荣是青帮第一大亨,上海第一富贵人家,当时的黄家大小姐,中西合璧,既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也学习西方礼仪和外语。当时黄金荣就给女儿聘请了英国女教师教授英语和西方礼仪。多年之后黄家败落,衔着金汤匙诞生,娇生惯养的黄家大小姐,在文革期间打扫厕所,完全变成一个形容枯槁、泯然众人矣的小老太太。如果说过去的生活的还在她的身上留下过什么痕迹,就是每天下午三四点,这个村妇一样枯槁的老太太,会在取暖的火炉上煎烤两片馒头、用搪瓷缸喝一口热茶,虽身处陋室、虽命运多舛,但她始终没有舍弃下午茶,可能是唯有在这个时间里,才能缅怀她逝去的美好时光。

结语:

茶叶这种神奇而又充满东方魅力的草药,沿着丝绸之路来到英国,变成惬意舒适的下午茶,成为交友待客的重要方式;四下钟声响起,一切瞬间都为茶而让路,改变了英伦的时间观念;为茶而战,痛失美国殖民地,改写了英国的历史走向。这片充满魔力的茶叶就这样扎根英国四百年,融入英伦的方方面面,使英国变成一个无茶不欢的爱茶之国。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品评武夷岩茶

$
0
0
武夷岩茶作为乌龙茶中的特种茶,特征是发酵度高,足火炭焙,俗称“熟香型”,因此品饮鉴赏需细心体味,熟练多喝,方能品其真谛。

1.岩茶冲泡的茶水比例:

  一般1:20左右为宜,即1克干茶20ML水,比如常用120ML的盖碗6-7克干茶即可。无论用壶还是用盖碗,水要冲满,利于保持水温且宜于刮茶沫,水要高冲,即常言的“悬壶高冲”,以促茶叶松动出味。



2.出汤快慢:

  浸泡时间的长短,因茶而异。精茶,火功高者,一般只要10-20秒左右,火功低者可略长。二三泡后可视个人可味轻重依次延长浸泡时间。此外,可根据品种、条索粗细、口味浓淡灵活掌握。

3.三次观色;

  分别是干茶茶色,褐绿带宝色,佳者有褐、绿、红的三节色,精者深褐油润;茶汤色,橙黄或金黄,火功高或老茶者色略深至橙红等;叶底色,软绿带红边或红点。

4.四种感觉:

  茶水厚重润滑,香气清正幽远,回甘快速明显,滋味滞留长久。

5.五道闻香:

  闻干茶香,闻气香,闻汤水香,闻品饮后的杯底香,闻冷汤冷叶底香。优质茶的香气一般锐者需浓长,幽者需清远,有芳香馥郁气的天然香,香气持久而纯则佳。



6.六类香型:

  清香,清花香,花香,花果香,果香,特征香。

7.七个品种的特征香:

  水仙-->兰花香;肉桂-->桂皮香;乌龙-->水蜜桃香;佛水-->雪梨香;奇兰-->杏仁香;水金龟-->腊梅香;铁罗汉-->中药味。这均指棠规而言,因植地和工艺不同,又会有所变化。

8.品赏:

  武夷岩茶“重在吃水”,因此要细心感悟其滋味,端起品杯之时,先观其色,再闻其香,再品其味。老茶客品饮技巧多是茶水入口后,翘起舌尖,向口中吸气,使茶汤转动、充盈整个口腔,此为“啜”,意在感觉茶水有无苦涩、苦涩面大小和苦涩程序轻重,是否醇厚甘活。然后徐徐咽入喉,再体味是否顺滑润畅、清冽甘甜活。



  品饮武夷岩茶,最忌粗心大意、三心二意。茶是品出来的,优劣是比出来的。除用心品啜之外,可将同一种茶常进行对比品饮,也可以不同种茶进行对比品饮。这样既能分辨同种茶的优异,又能品味出不同茶的不同风格,以增进品饮记忆,茶百科每天都会喝不少茶,并且养成习惯做品茶日记。

9.洗茶:

  按茶叶专家詹梓金及吴文南等人的说法,熟香乌龙茶无需洗茶,洗茶之意指茶不卫生。其实,武夷岩茶炒时锅温达200度以上,焙时也超100度,且足火、炖火都要好多个小时,又要经风选扬筛等,不卫生的情况很少,几乎不存在。有时为了使茶尽快出味,以便品饮,可将茶用开水稍浸一下,即可去水,此我们常称之为“温茶”或“润茶”。

10.关于“精华”之说:

  友们会常参与茶会等,听到泡茶人会说“一道汤,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这类说法是有此欠妥的。武夷岩茶以茶水厚重为主,第一道会浸出内含物30%左右,只是第一二道咖啡碱、多酚类物质含量大,略有苦涩。好的岩茶至少可泡七八道,甚至十多道,茶百科本人还时常会在冬日里把泡多道后的岩茶一起再煮上一会品饮。精华何止三四道呢?



11.关于公道杯闻香杯:

  公道杯多是为了中和茶汤,便于分茶。至于闻香杯以嗅茶香。这两个茶具,如果泡岩茶掌握熟练,完全可以省略,也建议省略。岩茶水厚香长,品饮宜要有适当的汤温,直接通过“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来均分各杯茶汤即可了。品饮闻香通过品杯即可,品过后闻杯底冷香,此亦不会因通过公道杯再分汤而太过降低茶汤温度及香气。也化繁就简,不失茶人色。有友问,可能会有茶渣或小叶片影响汤美感,这些需要泡茶人出汤心静,所谓心静汤清。入茶时心静,把碎茶末过掉,出汤时心静气缓,都可以减少这种情况。

12.香清甘活:

  此说法首见于清代曾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的长乐人梁章锯。梁晚年因病奏请开缺调理,曾几度前往武夷山游。一次夜宿天游观,与静参羽士谈茶事。

  静参把武夷岩茶分为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 

  这种递进式的评第是符合规律的,被茶人奉为经典。而今却很多人把它写成“活甘清香”,意是“活”最为优异,凡此“等而下之”评茶,不符合审评、鉴赏武夷岩茶的程序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印坛点将录主要参考文献

$
0
0

印坛点将录主要参考文献——也算一种印学书目

来自: 净慈(且隨雲水伴明月 但求行處不生塵) 2010-08-24 17:38:20



安持精舍印冣,陈巨来篆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百扇斋主手拓悲鸿用印,纪经中、穆寅生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白鹃楼印蜕,方介堪刻,上海书店,1993年。 
白石老人自述,齐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白石遗朱·聚石楼藏印,王文甫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 

单晓天印选,上海书店,1989年。 
陈巨来印存,吴莹选编,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 
陈巨来印集·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贾德江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 
陈师曾,俞剑华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陈师曾,朱万章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陈师曾画铜,陈封雄、谷溪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 
陈师曾印集·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贾德江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 
陈师曾印谱,北京:荣宝斋,1988年。 
陈子奋先生治印,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5年。 
成都美术志(1840-1999),张颖川主编,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 
传朴堂藏印菁华,葛书徵、葛祖芬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大风堂遗赠印辑,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8年。 
大康印稿,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大千印留,方去疾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 
邓尔雅篆刻集,黄大德编纂,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4年。 
邓散木厕简楼印存·附毕民望佛手盫印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邓散木书法篆刻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邓散木印集,邓国治编,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2年。 
邓散木印集·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贾德江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 
邓散木印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1988年。 
邓散木印谱,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89年。 
邓散木传,张建权口述、谢天福、谢天祥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邓斋印赏,邓尔雅刻,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 
蝶芜斋印稿,寿石工篆刻,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丁吉甫印选,上海书店,1989年。 
顿立夫治印(初集),北京:荣宝斋,1985年。 
顿立夫治印续集,北京:荣宝斋,1985年。 
顿立夫篆书唐诗六十首,北京:荣宝斋,1985年。 
朵云轩藏书法篆刻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 

二十世纪篆刻名家作品选,晋文、高翔编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凡将斋印存——马衡印谱,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 
傅大卣手拓印章集存,傅大卣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傅抱石所造印稿,叶宗镐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傅抱石篆刻艺术世界,王本兴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年。 

高络园印存,上海书店,1993年。 
革命胜迹印谱,闻立树、李允经、米景扬、郁重今编,杭州,西泠印社,1979年。 
故宫藏明清流派印选,故宫博物院编,蒋异撰,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古今百家篆刻名作欣赏,吴颐人、舒文扬编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古玺汇编,罗福颐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国立华北编译馆馆刊(一之一)·景印陈师曾先生染苍室印存之一,国立华北编译馆,1942年。 

韩登安印存,余正、韩经世编选,杭州:西泠印社,1995年。 
韩登安篆刻毛泽东诗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韩天衡印选,上海书店,1985年。 
翰墨春秋·沙孟海先生纪念集,鄞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沙孟海书学院编,杭州:西泠印社,1995年。 
弘一法师,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弘一法师遗墨,夏宗禹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胡钁印谱,方去疾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年。 
黄宾虹常用印款,董建编,杭州:西泠印社,2006年。 
黄宾虹常用印集,浙江博物馆等供稿,杭州:浙江美术学院水印厂,1978年。 
黄宾虹年谱,王中秀编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黄宾虹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黄牧甫印集,叶玉宽选编,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0年。 
黄牧甫印集·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贾德江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 
黄士陵印谱(上下),上海书店,1993年。 
黄牧甫籀书吕子呻吟语,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 
黄永年印存,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回忆吴昌硕,刘海粟、王个簃等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寄斯庵印痕,张志鱼篆刻,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 
简琴斋印存,舒文扬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蒋维菘印存,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金石之韵——西泠印社藏陈鸿寿、赵之谦、吴昌硕花卉册页及文房清玩拓片选,西泠印社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金禹民印存,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年。 
金禹民作品选·篆刻编,李颖林、李洪啸编,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 
近代印人传,马国权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 
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王中秀、茅子良、陈辉编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 
近现代书画名家印鉴,金怀英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近现代名家篆刻,朱力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经亨颐作品选,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4年。 
静乐簃印稿,叶潞渊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 
珏庵藏印,寿石工藏,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 

来楚生印存,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来楚生印集·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贾德江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 
来楚生印谱,熊伯齐编,北京:荣宝斋,1992年。 
来楚生篆刻艺术,单晓天、张用博编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 
兰沙馆印式,沙孟海作,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 
乐只室印谱,高络园辑,上海书店,1988年。 
李骆公书法篆刻集,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82年。 
李叔同印存,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两当遗韵印集,黄葆树编,上海书店,1990年。 
罗福颐印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马国权篆刻集,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 
马一浮遗墨,夏宗禹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年。 
马一浮篆刻,夏宗禹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 
民国篆刻艺术,孙洵著,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 
明清篆刻流派印谱,方去疾编订,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 

鸟虫篆大鉴,徐谷甫编,上海书店,1991年。 
宁斧成书法篆刻选,钟声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 
宁斧成印存,天津杨柳青画社,1987年。 

潘天寿常用印集,刘江编著,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 
潘天寿常用印集,杭州:浙江美术学院水印工厂,1977年。 
潘天寿评传,邓白著,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 
朴堂印稿,吴朴堂作,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 

齐白石常用印款,乔中石编著,杭州:西泠印社,2006年。 
齐白石的一生,张次溪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齐白石贺孔才批刘淑度印稿手迹,宋致中主编,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 
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印鉴举要,王萍萍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齐白石手批师生印集,徐自强、张聪贵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齐白石书法篆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齐白石谈艺录,王振德、李天庥辑注,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4年。 
齐白石谈篆刻艺术,杨广泰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齐白石印汇,重庆市博物馆编,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 
齐白石印集·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贾德江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 
齐白石印谱,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齐白石印影,戴山青编,北京:荣宝斋,1991年。 
齐白石印影·续集,戴山青编,北京:荣宝斋,1993年 
齐燕铭印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82年。 
启功丛稿,启功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钱君匋藏印谱·黄士陵,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8年。 
钱君匋藏印谱·吴昌硕,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8年。 
钱君匋及其师友别传,程天良著,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钱君匋刻长跋巨印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钱君匋刻书画家印谱,杭州:西泠印社,1987年。 
钱君匋论艺,钱君匋著,杭州:西泠印社,1990年。 
钱君匋印存,上海书店,1990年。 
钱君匋篆刻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钱瘦铁印存,吴颐人、钱大礼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乔大壮印集,乔无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 
乔大壮篆刻及其章法,张爱国编著,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 
清末-民国名家篆刻印章展,香港:集古斋主办,1995年。 
瞿秋白笔名印谱,方去疾、吴朴堂、单晓天刻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去疾印稿,方去疾刻,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 

荣宝斋藏三家印谱,熊伯齐编,北京:荣宝斋,1990年。 

散木印艺,单晓天、张用博编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 
沙孟海百印选,沙茂世编撰,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 
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 
沙孟海印集·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贾德江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 
沙孟海篆刻集,沙更世主编,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4年。 
山东新出土古玺印,赖非主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 
沈氏砚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 
诗屑与印屑,徐正濂著,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 
士一居印存,张樾丞篆刻,成都古籍书店,1989年。 
寿石工藏印,天津古籍书店,1991年。 
寿石工印存,李颖林、李洪啸编,北京:中国书店,2002年。 
淑度百印集,刘淑度篆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孙龙父书法篆刻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 

台静农书法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唐鍊百印稿,上海书店,1997年。 
唐醉石治印选集,湖北省文史研究馆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 
陶冷月、刘海粟印鉴举要,陶为衍、王萍萍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天衡印话,韩天衡,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 
铁笔神童朱复戡传,侯学书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驼踪——书画篆刻家李骆公,丁伯奎著,南宁:漓江出版社,1984年。 

晚清民国六家印谱,李早主编,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 
王大炘印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 
王福庵印存,李早主编,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 
王个簃纪念文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门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 
王个簃印集,杭州:西泠印社,1982年。 
我的祖父吴昌硕,吴长邺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吴昌硕,浙江省安吉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杭州:西泠印社,1993年。 
吴昌硕常用印款,刘江编著,杭州:西泠印社,2006年。 
吴昌硕石交集校补,沙匡世校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 
吴昌硕印集·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贾德江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 
吴昌硕印影,戴山青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 
吴昌硕篆刻选集,方去疾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78年。 
吴昌硕自用印集,王个簃、沙孟海、诸乐三审定,杭州:浙江美术学院水印厂,1979年。 
吴让之印谱,方去疾编订,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 
吴子复书好大王碑,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 
五人篆刻选,刘博琴、金禹民、徐之谦、顿群、熊伯齐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西湖胜景印集,西泠印社社员篆刻,西泠印社编辑部编辑,杭州:西泠印社,1978年。 
西泠群星,林乾良著,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 
西泠胜景印集,西泠印社编辑部编辑,杭州:西泠印社,1978年。 
西泠往事,朱妙根、汪国勋编,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 
西泠印社1963,王佩智编著,杭州:西泠印社,2006年。 
西泠印社百年印举,余正主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西泠印社社员印集,杭州:西泠印社,1986年。 
现代印选,陈寿荣、刘云鹤编,杭州:西泠印社,1990年。 
现代篆刻选辑(一),齐璜、杜兆霖、王禔、宁斧成作,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现代篆刻选辑(二),赵云壑、赵叔孺、陈子奋、来楚生作,上海书画出版社,1982年。 
现代篆刻选辑(三),易孺、唐源邺、马公愚、马瑞图作,上海书画出版社,1982年。 
现代篆刻选辑(四),赵石、乔曾劬作,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 
现代篆刻选辑(五),丁尚庚、陈衡恪、谢光作,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 
现代篆刻选辑(六),高络园、翟树宜、钱瘦铁作,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 
晓天印稿,杭州:西泠印社,1985年。 
心经印集,黄士陵、方介堪及当代名家篆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徐无闻印存,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 

杨仲子金石遗稿,粟子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野意楼印赏,吴子复刻,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4年。 
一足印稿,邓散木篆刻,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87年。 
印海拾遗·近代十名家印选,韩佛之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 
印林诗话,周正举编著,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 
印迷丛书,林乾良主编,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 
印人轶事,刘江著,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 
印学论谈·西泠印社九十周年论文集,杭州:西泠印社,1993年。 
印学史,沙孟海著,杭州:西泠印社,1987年。 
印章边款艺术,赵海明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余任天书法选,闵学林、余胜、余成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余任天印集,杭州:西泠印社,1991年。 
云间朱孔阳纪念集,朱得天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 

增补黄士陵印谱,刘永明编,武汉古籍书店影印、扬州古籍书店发行,1992年。 
张大千常用印款,张春记编,杭州:西泠印社,2006年。 
张大千先生书画印辑,香港:大业公司,1983年。 
张大千印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张大千印说,杨诗云著,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赵古泥印存,李早主编,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 
赵古泥印谱,常熟博物馆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赵叔孺印存,舒文扬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赵之谦印谱,方去疾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浙江篆刻选,杭州:西泠印社,1986年。 
浙派篆刻,余正编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中国书法全集,第86卷,刘正成主编,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8年。 
中国闲章艺术集锦,季崇建、吴旭民、何鸿章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中国印学年表(增补本),韩天衡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周菊吾印存,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 
朱复戡印存,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 
朱复戡篆刻,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 
朱复戡篆印墨迹,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 
朱屺瞻年谱,冯其庸、尹光华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 
诸乐三篆刻集,诸涵编,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 
篆刻四大家印谱·齐白石、陈师曾、陈半丁、寿石工,金煜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篆刻学,邓散木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篆刻学,寿石工著,天津古籍书店,1990年。 
追寻至美·闻一多的美术,闻立鹏、张同霞编,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 
左夫刻印选集,陈左夫篆刻,杭州:西泠印社,1990年。 

报刊 

白石老人称我为君缶——齐白石与钱君匋,鲍复兴,篆刻,1994;(1):36 
不入不出翁写兰印,新昌,书法报,1987;(44):2 

陈巨来圆朱印刍议,来一石,中国篆刻,1994;(1):7 
陈师曾为鲁迅所作的印章,陆拂明,书法,1983;(4):38 

悼徐无闻社友,林乾良,西泠艺报,1993;(93):4 
邓尔雅的“几何美学”,黄小庚,岭南书艺,1984;(3):66 
邓尔雅的篆刻,茅子良,书与画,1994;(3):28 
读《安持精舍印冣》随感,慈真,中国篆刻,1994;(1):10 
读鲁迅《蜕龛印存序(代)》,张维琛,书法,1978;(1):26 
读吴昌硕手评楼邨印稿,味琴、梅璋,书法,1983;(4):31 

方介堪先生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吴仁生,中国篆刻,1997;(1):6 
非独能事是书画——金城篆刻艺术简介,王巍立,西泠印社,2005;(4):79 

关于《蜕龛印存》二三事,沈定庵,书法报,1987;(42):3 

韩登安的篆刻艺术,[日]野田悟,西泠印社,2005;(3):16 
韩登安年谱,[日]野田悟,西泠印社,2005;(3):24 
韩登庵先生年表(初稿),韩经世、林乾良,西泠艺报,1995;(119):3 
怀念白蕉先生,翁史焹、陈炳昶,书法,1984;(4):27 
怀念徐无闻同志,刘江,西泠艺报,1993;(91):4 
黄宾虹赠高吹万联及藏书印,高锌,书法报,1991;(33):3 

记陈淡如先生,慰苍,书法,1986;(6):25 
记清末民初湘潭篆刻家黎承礼先生,王启初,书法,1987;(4):22 
简经纶的篆刻,茅子良,书与画,1994;(4):28 
矫健清丽浙派典型——记西泠印学先贤韩登安先生,余正、沈继良,西泠印社, 2005;(3):5 
金石长存湖山间——记韩登安先生《西泠印社胜迹留痕》组刻及印谱,桑建华,西泠印社,2005;(3):31 

李健篆刻,德熙,书法,1989;(3):37 
李叔同与乐石社,方爱龙,西泠印社,2005;(3):50 
陆维钊先生鼓励我刻楷书印,孙正和,书法报,1987:(21):2 
略论来楚生的篆刻艺术形式,来一石,中国篆刻,1996;(3):15 
罗雪堂先生的篆刻,罗随祖,书法丛刊,1993;(2):88 
罗振玉篆刻选,书法丛刊,1993;(2):89 

马万里及其《九百石印精舍图卷》,虞逸夫,西泠艺丛,1984:(10):1 

南通个簃艺术馆开馆典礼书面发言,沙孟海,西泠艺报,1989;(55):2 
女篆刻家韩约素的翡翠兰苕印——兼记清代女子篆刻十五位名手,智龛,书法,1981;(2):26 

齐白石篆刻艺术略论,马国权,西泠艺丛,1983;(8):12 
齐鲁印派初探,任全书,西泠艺报,1995;(120):2 

入古不泥别开一宗——赵古泥篆刻艺术初探,中国篆刻,1996;(2):2 

沙孟海研究,陈振濂,西泠艺丛,1987;(16):5 
商承祚先生其人其事,陆锡安,书法报1987;(48):1 
神交三十年情系方寸间——追念余任天先生,周节之,西泠艺报,1995;(111):4 
神游三代冥心造化——记朱复戡先生,瓶研,书法,1984;(5):17 
寿石工先生生平及其艺术成就,温廷宽,西泠艺丛,1984;(11):1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简介冯建吴的书法篆刻,千禾,书法,1983;(3):32 

王冰铁其人其印,廉信,中国篆刻,1997;(2):2 
王福庵篆刻艺术管窥,余巨力,中国篆刻,1996;(1):2 
王个簃大事年谱简编,曹用平,西泠艺报,1994;(100):1 
吴藏龛及其艺术,吴民先,西泠艺报,1986;(11):4 

《西泠印社胜迹留痕》,韩登安,西泠艺丛,1981;(4):1 
西泠早期社员楼辛壶,艺乐,书法研究,1983;(3):37 
现代早期篆刻团体乐石社,林麦,1986;(1):88 
现代篆刻及其流派分析,杨坤炳,书法研究,1994;(6):104 
现代篆刻家作品选——杨仲子,胡舜庆,书法,1982;(3):33 
先父乔大壮先生传略,乔无疆,书法研究,1986;(1):1 
先父朱醉竹行状,朱恒吉,西泠艺报,1992;(85):2 
先祖父丁辅之常用印印面考略,丁利年,西泠艺报,1995;(116):1 
湘中一士二艺兼长——介绍黎泽泰的篆刻书法,思年,书法,1989;(3):43 
徐生翁先生及其书法艺术,沈定庵,中国书法,1987;(3):10 
徐生翁研究,王伟,书法研究,1995;(4):100 
学习篆刻的体会与经验,罗福颐,中国书法,1982;(1):27 
学艺詹詹录,朱醉竹,西泠艺报,1992;(85):2 

忆白蕉——往事如昨记忆犹新,金学仪,中国书法,1988;(3):10 
易大厂的篆刻,茅子良,书与画,1994;(1):25 
印艺臻化境涵盖古与今——介绍曾默躬老师的印艺,张正恒,中国书法,1994;(2):16
印苑巨匠钱瘦铁,韩天衡,书法,1996;(3):6 
由工入写卓尔不群——易大庵印风的演变及特点,朱京生,中国篆刻,1995;(2):2 
云间白蕉,孙正和,书法报,1987;(44):1 

在“千寻竹斋”里寻觅,徐梦嘉,中国篆刻,1995;(1):11 
周菊吾篆刻,朱寄尧,书法,1994;(5):36 
诸乐三先生篆刻艺术生涯,诸涵,西泠艺报,1995;(114):1 
篆刻家韩登安,余正、茅大容,西泠艺丛,1981:(4):6 
追念父亲赵古泥,赵林,西泠艺丛,1986;(14):6 
追念张鲁庵先生,周节之,西泠艺报,1995;(112):4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从罗马到布拉格:王安忆的美术馆朝圣之旅

$
0
0

王安忆

2015-11-01 11:11 来自 翻书党

字号
本文作者在慕尼黑古绘画陈列馆。  李章/摄
去博物馆看名画名作,很像朝圣。比如,巴黎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断臂的维纳斯——去到那里,能不拜谒一下吗?跟前挤挤的人群,挨都挨不到近处,远远地、敬重地望着,稍事停留,完成使命,方才退步离开,去看别的。比如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倘若住阿姆斯特丹,就要早起了,乘火车到海牙。下火车就看见满街挂珍珠耳环女孩的旗帜,沿着走去,就到美术馆,已经排起长队,等着开馆售票。这一幢小楼,受捐私人宅第,经改造布置,总还不离生活起居的格式,说是展馆,更像是热衷收藏的家庭。客餐厅、卧室、书房、走廊,满壁的画幅,伦勃朗著名的《尼古拉教授的解剖课》正对着门厅,上楼就撞到眼睛,因为人多热闹,驱散了阴惨的气氛,那个时代,外科手术是可怖的,类似惊悚片。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则有不期而遇的意思,大小画面里的一幅,不留心错过,再回头上下找,找到心里就踏实了。由于太经常在印刷品上晤面,几乎可称熟稔,乍一见,即像他乡故知,同时呢,亦觉平淡,没有预期的激动。这些名画,一律都要比想像中的尺幅小、颜色暗,暗又不是年代久远的古旧,相反,经现代洗画的技术处理,颜色全焕发簇新的油亮。我说的暗是和印刷品比较,没有那种卡纸的光鲜。如我们这样的外行人,无法将其纳入美术史分析,实际上难以辨别特殊之处。再则,我相信在同时代里,由同类型的材料、技术、题材而使一派风格呈潮涌之势,名画则出于某种机缘夺取先声,突起于水面,为众人瞩目。总之,寻访名画的经历多免不了怅惘,如不是事前的准备,很可能都注意不到它,也正是事前准备使我们失落于期望值。
梵蒂冈西斯延教堂拱顶密凯朗琪罗壁画
寻访中最接近朝圣的一次是在罗马。早晨,酷烈的日头底下,大马路混凝土地面反射着白炽光线,炎热与厉亮中,茫然行走着十数观光客,仿佛白日梦里的游魂,沿旅游指南到此,却不甚了然何为名胜。孤立一座石砌门楼,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刻有罗马字的时间与铭文,人们多是视而不见,惟一个老人支起三脚架拍照,于是上前请教。老人显然欢迎我们的问询,表情欣喜,铺开手中地图——是所有酒店免费领取的格式化的旅游图,我们也有,区别在于他的图上布了小小的贴士,写下细密的笔迹。老人来自美国科罗拉多,恰是我们曾去过的小城博德,显然,这一趟旅行是朝觐的主题,所标注地点均与教皇有关,由此又学得一个生词“Pope”,教皇。他认为回答我们的问题必从根源说起,所以建议到罗马第一个要去的地方是梵蒂冈,并且告诉街对面的62路巴士可直达。梵蒂冈本来安排在后几日计划,倒不为教皇,而是奔《创世纪》穹顶画,经撺掇,便提前行程,往那里去了。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前排队的人群。 李章/摄
仲夏季节,正是旅游高峰,罗马被游客占领,仿佛劫城。梵蒂冈人头攒动,放眼望去,沙盘似的广场上有几条流线,是排队的长龙阵,盘互交错,各向目标而去。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博物馆,西斯廷礼拜堂——此条路线包括艺术博物馆,《创世纪》就在里面,所以队伍最长,逶迤广场外围,绕街区行,走到队尾就花去不少时间,不等站定,身后又已接续下去,好像一具活物,不停地生长。许多年轻人顺着队伍叫喊:五个欧,五个欧,可免排队!毋庸说,是黄牛了。数百米的长队,五欧元便可换取赦免权,令人生疑,多数采不相信的态度。有随“黄牛”去的,不过是仗了与守卫的私谊,于某一段进入排列,简单说,就是“插队”,北方话叫“加塞”,道德的付出,加上排队者的舆论,所以,常常中断交易,原路返回。队伍虽长,倒不阻滞,匀速前进。充沛的日照让人心情好,度假者无庶务缠身,悠闲得很,就不觉是苦事。
米开朗琪罗作品《大洪水》
随队伍缓行,入场已是正午。参观的路线和排队差不多同样漫长,穿过无数的大礼拜堂、小礼拜堂、祈祷室;从无数穹顶底下走过,无数的祭坛和圣器;无数过廊与侧厅,半数辟为展馆,陈列绘画和雕塑,有旧藏亦有新创,然后是卖品部。照常规,卖品部已是展览的终端,可在这里却远非结束,《创世纪》的天庭画没有出来,而卖品部则反复出现,让人怀疑是不是错了方向,事实上,我们一直排在队列里,向前,向前。路途漫漫,不知哪里是个头。展室里的陈列越来越抽象,进入当代艺术,趋向终止,就在这时,山回路转,陡地进去一扇门,人声从四壁折射,合成轰鸣,一个雄壮的男声穿透而来:安静,安静!抬头望去,著名的《创世纪》正从遥远的天顶望着众生。脚一软,就要跌倒讲台沿,身边那早一步跌下的夫人却被警卫托住双臂,缓缓扶直,看上去很像慢速的双人舞,就也跟着立稳了。讲台上巡回的警卫,大声向人群喊话:安静,不准拍照,不准录像,不准电话!这建筑就像回音壁,本是为传送福音,如今只是将俗世的喧哗放大,灌满空间。人和人之间挤得不能再挤,却都不离开,气氛很像有大事情要发生,难道是教皇接见吗?人们面面相觑,都有些困惑似的,穹顶上的湿壁画本是引我们来的终极目标,终于来到底下,崇拜的心情倒退去了些,仿佛不够伟大。当然,天庭华丽,即便在今天,色彩亦是新鲜明亮,更毋庸说十六世纪初始,颜料和配方都还有限,可以想像当时的惊艳。所以,还是要纳入美术史的大背景,才能认识深刻。
走到街上,是下午四时,阳光却没有偏斜的意思,地球停止运转了吗?亲见名作无疑是一种福气,更要紧的是,这福气并非信手拈来,而要付出劳动。曾去长白山看天池,火车汽车,到山脚下了,再要换乘吉普,那吉普坦克般地压过乱草粗石,上到岩壁,余下的路就要靠步行。此时,狂风大作,气温降至零度,伏身埋头,手脚并用,一抬眼,越过山的呲裂,那一池水静静卧着,不禁骇然。那一夜,宿在山里面,日裔朝鲜人开的客栈。同去的友人从卖品部购得一幅油画,作者为朝鲜功勋艺术家,据说曾为万景台作画。客栈开业十数年,卖品部从未售出一件物品,于是,上路时候,经理职员全体站在路边为我们送行。当我与友人回到上海,走在浦东机场,忽然觉出这幅画具有的某种价值,从偏僻又闭锁的国度,陌路的人手,辗转旅途,来到世界的又一隅,隐含未可知的命运。画的尺幅很大,需有开阔的墙面,比如会议室和报告厅,大约是社会主义文艺家擅长的规模。画的是湖泊和仙鹤,油彩很薄,颜色素淡,特别宁静。
伦勃朗《夜巡》
伦勃朗《夜巡》的现场,是人间景象。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里,占据一整面墙,左右各一名警卫站岗,背手岔腿而立,警惕观察,随时制止好奇的人手痒。是有意安排,或者交通形成,《夜巡》处正是往来枢纽,人们在此集散和休憩。画中人和真人等高,栩栩如生,活的一般,就和观众合为一体,只是姿态特殊。但美术馆是造作的空间,将常态的人和事转化成非常态,所以,画中人物就也不显得突兀。倘若退远,抽离出来,画里画外,一笼统地看,就有戏中戏的效果,大约这也是美术馆的意趣所在。我还很喜欢在美术馆看见临画的人,遇到过一个老人,还有一个女性,所临都是小幅的风景,不定是名作,而是偏于一隅,少有人停留。临摹者身穿工作服,支起画夹,拉一根直线,绷直,依托握笔的手,不至抖出去。绘画显现出手艺活的性质,还有西人对工具的讲究,当属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整个上午,就做手指甲大小的一片,笔触的横竖,颜色的叠加,与原作分毫不差,可算作镜像艺术。看他们临画,心中真是静谧,美术馆的公共空间里其实也有着私人性的生活。还有种时刻,不知是谁,恐怕连他自己也未必觉察,越过界限,警报器锐叫起来。于是,人们从角落与廊柱背后悄然步出,探身张望。此画面颇似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里,游客走在神庙遗址的巨大废墟里,那个俯拍的镜头,大石头从天而落,每个人从各自方位走出来,没有不在现场证明,都带着谋杀的嫌疑。不过,美术馆里被艺术刷新的历史,总是明亮的,一扫沉重阴霾。所以,在里面走走,懵懵懂懂的,也很好。身前身后,上下左右,总有什么进入视线,留下印象。那都是经时间淘洗,筛子上的留存物,此刻邂逅,相见然后相忘,际遇里恩情已经惠顾过了,合适的契机里,也许再会相逢,就成故知了。
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就是这样的经历。早春的寒雨中,走进去,温暖的场馆,有换了人间的心情。描绘圣战的巨幅画作,其实很难综观全局,头顶上的部分透视变形不说,反光还模糊轮廓。再上去,顶着天花板,还有一排,同样看不真切,只是被油彩的光影照耀。就是这样,满满的光影,一劲地往外溢,你放弃辨别差异,全盘接受。征战的武士与马匹,殷红的伤口和血扑面而来;贵妇身上的绸缎,绅士的黑礼服,妩媚与严峻的脸,圣人、神祇、天使的婴儿脸,顶水罐的裸女,扑面而来;树林,林中小径,断崖上的奇石,田野伸向地平线,还有海,平静和发怒的,卷裹了桅杆,扑面而来;又有一小幅、一小幅,多半是在侧廊的壁上,尖细的笔触,渐变的明暗,有些接近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嵌在框架的中心,将目光吸进去,去到另度空间。套叠的展室总是让人混淆,无数次来到同一个展厅,同时还有漏网的,就像台风中心那个眼,也就是盲点,永远擦肩而过,但也许,陡然打开,出现眼前。沿着编码是一个办法,但难免会错数,或者跳数,结果乱成一团麻,索性将错就错,跟着感觉走。时间和闲心终让人平静下来,汹涌澎湃的印象渐渐分出经纬秩序。总体性的,包括展厅的建筑细节——深浮雕、浅浮雕、描饰、镶嵌,繁复到堆砌,却又精致平衡,一并归进观看,此时化整为零,服从视觉有限的局部。于是,尽管你既不太了解美术史,也没有过绘画实践,但还是依着自己的爱好,专挑出一路。脚步不由得慢下来,流连在某一区域和某一件作品。
一位老者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临画。 李章/摄
无论你去过多少美术馆,都必经过这样的阶段,没有一次能够跳跃。就像中国笑话里吃饼的故事,吃第一张饼不解饥,第二张下去也不足,第三张饱了,吃饼人遗憾道:早知道,直接吃第三张岂不节约?事实上,没有捷径可走。记得在慕尼黑古绘画馆,向一位女警卫打听路线,她微笑一指,依序数道:埃及、希腊、罗马、法、德、荷兰——不错,沿着这条脉络走,就可到达所钟爱的、总是让我停留下来的风俗画兴起的时代。每一次都如此,也许是个仪式,但又不止于仪式,还像一个准备,也不仅于准备,抑或就是历史中的时间的性质,你必从源头起步,顺流而下。
就这样,风俗画,那些有人物、有生活的图画,总是它让我安静下来。我喜欢人世的热闹,中国古画的山水总是有寂寞之感,水墨亦是虚无,所以倾向写实的西画。在二维平面中由透视原理、明暗影调立体出来的具体和生动,让人喜悦。说起来有些小儿科,好像看绘本的口味,其实也是,小说叙述的乐趣,和直观的绘画不完全符合,可是仿佛寻找知遇,风俗画里分明是有故事的踪迹。乡村婚礼是一大主题,形形色色的人、服饰、食物、酒、踢翻的桌椅,杯盘狼藉,就看绘画者截取哪一个时间段作表现。婚宴的开头部分,人们端坐粗木餐桌周围,故作的矜持里是勤俭的生计,对酒肉的渴望,也预示着之后的放纵,上菜的抬着餐台穿行而来,庄稼人的食量大,那餐台是一张床的规模。画面难免有些呆,却又是庄严,有一种类似中国汉代的敦实浑厚——后来才知道这千真万确是名人名作,荷兰十六世纪的彼得·勃鲁盖尔,也知道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千真万确是一个重要的美术馆。
勃鲁盖尔作品《农民的舞蹈》
另一幅与勃鲁盖尔老实规矩的婚宴形成对比的,题目大意是“婚礼上发现新娘的出轨行为”,场面自然是混乱的,前景上是掩面嚎哭的女人,在娘家人的簇拥里,外围是看热闹的宾客,背景上有一扇门,门内显然正发生激烈的冲突,不停地掼出东西来,瓷器在地上砸成碎片,画面里有一种滑稽,就像歌剧里谐谑的段落。是出于作画人幽默的天性,更是对日常生活的认识,一季种一季收的循环往复,终于岔开来,生出旁枝错节,怎么不叫人兴奋!这就是八卦和流言的喜剧性。我很感佩这些风俗画作者的眼睛,他们特别看得见有意思的人和事,也可能是反过来,寻常的人和事,一旦成为绘画对象,自然就变得有意思起来。油灯下,老妇人数着收回来的利钱;傍大佬的小狐狸精,互相算计的眼神;赌钱的小男孩,作弊的手势……市井里的人生,照理上不得台面的,但绘画美学的包容性相当慷慨,这是由直观的形式决定,以视觉的饱满度为价值。
画家本身的生活通常会成为题材,也是启蒙运动人本主义的影响吧,多表现自画像和画室,有一幅题名为“画家与模特儿”的作品挺特别,它接近叙事艺术里“元小说”的概念,创作与创作的对象一并进入描写。记不得画家是不是在场,总归是背着观众,画架的一角伸进画面,占据焦点的是模特儿,穿盛装,手持一把弓箭,作射击状,造作的,又是天真的。素材的原始状态呈现出来,也是滑稽,认真的滑稽。这很可能是名人名作,因礼品部有明信片出售,但名不名的,喜欢就好。乡村小学校也是一类,那股子乱劲,大欺小,强欺弱,再合成一股欺师,老师往往是教士,很失体面的样子;老婆婆在黑暗里讲故事,小孩子挤作一团,弥漫着异教的气氛;行旅人在客栈打尖,理发匠修剪脚上的坏疽——行旅人的题材多半有阴森神秘感,他们有的是传教士,有的是行贩,或者是流浪汉,路线通常在偏僻的野地,不期然走进村落,真是寂寞加寂寞,不可测加不可测。云总是低垂的,树丛稠密,暮色四合,惟壁炉里的火,一点点溶开,最后覆盖全部。狩猎是绘画者热衷的创作,我却更喜欢猎物在厨房里的写生,原木砧板上摊开野物,箭杆插得很深,皮毛和羽翎沾了血,禽兽的眼睛还未合上,蒙着一层翳,竹篮里的谷物和蔬果则带有进化的因素,缓和着原始的血腥气,将蛮荒推进文明历史。器皿也是常见的描写对象,多少有一点炫技的虚荣心。酒在玻璃杯里,薄透的杯壁衔在女人的唇间——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尔的太太看到画,愤怒指责:太淫荡了!指的也许就是嘴唇,过于肖真,黏膜是皮肤里最娇嫩易感的质地,也许成为写实画家终需克服的挑战。写实画家免不了入技术主义的牛角尖,以有限的工具对付无限的对象,差异越大,试手的欲望越强烈。我顶佩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将大理石镂刻成蝉翼般的花瓣,简直要飞起来。罗马博格塞美术馆里,十六世纪初贝尔尼尼的雕像《阿波罗与达芙妮》,被追逐的达芙妮,已经让阿波罗触及,正变成月桂树,但大部还是人形,半启的唇,是处子的惊恐,真是甜美。大理石的材质,在某一方面,和黏膜有着相同的肌理组织,是靠艺术家的手开发出来的。
教士也是流行的主题,黑色的僧衣里,脸色格外苍白,流露出苦行和奉献精神,中世纪的滴血的耶稣身体此时有了人间相。人类的隐忍表情,需要抵挡俗世的诱惑,所以是紧张的,甚至有痛楚。读经的使徒多有点类似后来的印度圣雄甘地,看得出肉身受约束和磨折,镜子反光下的纸质经书,书上的墨字,羽毛笔,表明印刷术时代降临。越来越丰裕的生活资料进入绘画领域,宗教的题材便也物质化起来。我想,物质生产应是绘画者欢迎的,无论以工具材料论,还是技巧和天分,都是冒险,艺术者就是冒险家。总之,东西越来越多,摹写的对象也越来越多。倘若耐心排一排,大约静物画可充当文明史图:螺钿、铜器、土陶、彩釉、瓷、玻璃、金银、麻布、天鹅绒、丝绸……新近有位罗马尼亚电影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拍有《四月三周两天》,还有《越过群山》,他的电影里,人们经常在用餐,我以为他很可能是静物画的爱好者,迷恋光和影在器物上的反射。台湾导演侯孝贤也有恋物癖,《海上花》里,是油灯的光从丝绸上滑上滑下的效果,到《刺客聂隐娘》,则改成麻织品,粗硬的纤维,浆过,支棱着,大王朝的气象。凡视觉艺术人都爱物质,物质的占位体现了空间,就像化学里的试剂,将无形变成有形。
《越过群山》海报
不同的物质生活里,人的脸也在变化,当华丽的盛装,严肃的礼服卸下,仪式感便解体了,分配成日常起居的细节,表情便从绘画者的直视中解脱,变得生动。闻到情人处死,服毒丧命的妇人,保姆手中的婴儿抱住母亲的脸,父亲则抓紧时机捋下死亡女儿手上的戒指,丈夫打发报信人,翻倒的椅子,水罐子,花窗格子,窗幔大开,窗外的河流,窗下进行到一半被打断的午餐,狗上了桌子,护壁板上的画、挂钟、衣帽钩,倘没有文字说明,很难解释清楚混乱的缘由,但只这场面本身,就足够凄惨,而且暗藏丑陋,暗示一出世情戏剧。风俗画的作者如何处理道德感,令我好奇,似乎不完全能够启用讽刺小说的解析方法回答。在他们,显然还有一种邪恶的美学,是非评判是交给社会学家的工作,他们关心的是表相,外在形态的价值。到现代艺术里,这种外相上的形式被抽离具体的人和物,概括成单纯的图像,那就不好看了,或者说不容易看了。共识的背景取消,需要哲学的诠释,其实与观看的初衷背离了。所以,我的认识程度始终停留在具象的时期,自文艺复兴到毕加索止。
后来,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看见一个配属展览,将梵高笔下人物的原始形象拍摄成照片,梵高曾经居住过的一个小镇,为乡民肖像:邮递员、送奶工、农人,等等。当然,照片里都是现代人,取他们的职业身份,也算是画中人的子息,奇怪的是,他们依然保持着先辈的脸相。梵高粗粝的笔触颇有写实能力,他看得懂人的身体与面部在所处的生活里如何塑形,关键的点又在哪里。
柏林绘画馆里为观者提供的彼得·勃鲁盖尔画作示意图。 李章/摄
风俗画集聚于荷兰画派,那一位乡村婚礼的作者勃鲁盖尔在柏林绘画馆里有一张大幅的全景式的乡村画,农人、手艺人形态各异,喂鸡赶鹅,打铁烧火,通烟囱,锯木头……有点类似上海连环画家贺友直先生的市井图。贺先生更写实,这一位,则具仪式感,多少放弃了实际状态的自然性,甚至有意忽略透视原则,很朴素地表现要表现的东西。好比古埃及人画脸,正面一双眼睛底下是侧面的鼻子。所以,他笔下的生活场景就带有图案性,这也像中国的游园图,《红楼梦》里,贾母嘱惜春作大观园图,倘真作成,大概就是如此。再有,中国古时的地图也是,因是把空间想象成平面,位置方向都不错,却平铺直叙。作为一个航海国家的公民,勃鲁盖尔不见得会以为地球是一张饼,更可能是尊重视觉的限度,那当然就是二维的空间,因此,人物都是在方便视觉接受的范围内活动。有意思的是,此幅占据了一面墙的画前面,专门提供一份说明图,将人物编号,然后依序说明所作营生。
这一次,是从柏林乘火车直取阿姆斯特丹,一过边境,情景大不同,房屋骤然间多起来,房屋里的人呢,都走到露天,或作田,或畜牧,或洗涮晾晒。牛和羊也多起来,马在奔跑。边境那一头,则是整肃、寂静、少有人迹。火车在气象蒸腾的田野飞驰,参与进活泼的画面,成为一分子。如此,便不难解释荷兰画派里的喜悦、过日子的兴头。国家博物馆里有一张圣母玛利亚的画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多是发源地意大利的美女,这一幅却不同,是一张村姑的脸,极年轻,混沌未开,所以,就有些像与村里小伙子荒唐,然后未婚先孕。这么说不免有亵渎之嫌,可是,玛利亚不就是个民女,圣婴诞在马厩,成为救世主是后来的事情。这里的耶稣受难图也是另一路的,十字架推至远景,近景是造刑具的工匠,摆摊的商贩,集市已经开张,人们从四方汇合。耶稣造访也是推到后部,画面主体是妇人办炊,活鱼鲜果,鼎沸锅开,大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里的大幅静物画。 李章/摄
我看画不太记得作者的名字,谁是谁意义不大,可却喜欢读标题,标题里通常有故事。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的标题格外详细,比如一幅小女孩肖像,标题里写,从衣装和仪态看,正要踏入成人社会,不知道她来自哪一个阶层,也不知道命运如何;比如,第一次入画的市民夫妇,第一次出现在荷兰绘画作品里的黑人肖像,猜想是某一次航海带回的非洲水手……标题以外,还有小贴士,记录观感,比如一幅表现女性私密的图画,贴士写的是——色情与美不能混为一谈!人群中有一位东方人,显然和我有同样的兴趣,他拍摄每一幅作品的标题。因这些文字,画中人变成一个实有的存在,有来历,有命运,亦有归宿,而非杜撰,至于作者,倒变得乌有。通常是在另一个场合了解作者:书本,这又涉及美术史了;故居,比如代尔夫特,港口停泊的船上,女主人说,看见吗?那里就是维米尔画中的景色,而这里,是画家写生的位置;再有,传记片,总是和浪漫史有关;到近代,就是传媒了。可在美术馆现场,他们都沉默在画幅背后。画幅如此鲜明,占据直观性质的视觉世界,将它们的创作者挤出局,变成无名氏。许多无名的画面留在深刻的记忆里,兀自活动起来,也许已经离开原有状态,包括那个村姑马里亚、出轨的新娘、孤旅中的游僧,还有巴黎卢浮宫的法国绘画馆——那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无比的浮丽,袖笼里伸出纤手,左右缭绕,束腰缎带的光滑动在烟雾般涌起的丝绸裥皱里,看不见人,只有艳情,还有色欲。法国人的色欲都是物质化的,不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原始的“淫荡”,珍珠耳环上的那一点光,更可能是对照,用物质对照肉体,提炼出进化。走在美术馆里,被多少世纪的积累淹没,哪里挑得出什么更好,什么最好,只能按你的心意来,挑喜欢的,多看几眼。法国绘画里的美艳难以抵挡,明知道是俗丽,整个巴黎都是俗丽,可就是煽情啊!著名的雷诺阿总是将养尊处优的女人孩子作摹写,那是经过文明养育的肉体,肌肤吹弹得破,对于粗犷的颜料画笔是巨大的挑战,这里面多少有匠作的乐趣,用堆叠达到轻薄,比事实本来面目还轻还薄。似乎和维米尔正走个对头,雷诺阿是要在进化中提炼原始性,织物与器皿被赋予了情色。德加的芭蕾主题,我以为意在舞者的纱裙,化纤还未产生的年代,那纱其实是活物的皮质,本身就是肉感的,一层,两层,三层,打着裥,光投上去,是户内的幽暗的光,有一种私密,在纱和纱的层间互映,小小的巫术。舞鞋的缎制的束带,因绷得紧,亮光突起来,鞋里的脚,有一些变形,担负了不自然的使命,变成文明的暧昧。法国画里的风景,比如巴比松派,美得不真实,像浪漫小说,仿佛不是从天地造化里出来,天地的手笔总是杂芜的,因元气旺盛,当然也不定齐,巴比松就是那一块,精修的盆景,专供出来。那些花呀,即便不在贵妇的瓶中和帽饰上,而是漫坡的芳草地,都是透光。放在美术史里,也许就牵涉颜料的革命,软管产生,从户内到户外,人工采光到自然光,视觉世界裸露,观看的官能性增强,难免沉溺,享乐主义盛行。这时节大约可用中国晚明作比,物质丰裕,风气奢靡,奇技淫巧,声色犬马,然后,外族人就入侵了。知识阶层总是慕古,汉唐是中国古人的追梦,好比西人追溯希腊,但现世毕竟粗莽有力,一味向前,哲思抵不过感官的直接性,那是贴肤的愉悦。
在美术馆里漫行,走过希腊罗马的雄健轩昂,再走出中世纪的压抑——看过一幅木版绘画,想来是从某教堂壁上拆下,将地狱里的酷刑一一描摹,极似佛教的阴曹地府,赴汤蹈火,但进一步地依仗刑具,这就像中国古代的行刑,凌迟车裂什么的,说明工具的应用早已进入宗教,耶稣受难不就是钉在十字架吗?然后,文艺复兴来了,圣人有了俗人的面目,紧接俗人脱去圣人的外衣,以自己的身份出场,商贩、银行家、包工头、女仆、乡人、脚夫,耕作、集会、纺机、吃土豆的人,再往后,印象派带来户外的光与色,油彩一下子轻盈透明,人生变得优悠、惬意、恬静、亮丽,绘画实是感官主义的本质,视觉的灵敏仅次于触觉吧,适当的隔离延宕了时间,动用一点理性充斥空隙,恰到好处。现代绘画多少无视初衷,将不可视的思想作可视,观看就被抑制了。越过直观进入思辨系统勉为其难,敌不过语言和文字。现代主义作品往往无标题,或者题目笼统,不像风俗画标题那么饶舌,仿佛索性放弃话语权。事实上,抽象画的主题基本可归一类,就是虚无,不是中国意境的虚无,带有时间起点的困惑,而是先有了时间,再取消。时间流程里的具象性,人脸、躯体、器物,苹果园里,阳光穿透树叶子,果实被孩子啃得汁水淋漓,即便是有闲阶层的委约,一家人穿着笔挺的出客衣服,神色谨严的画像,好比后来的照相馆全家福,但绘画里人自有一种不真实,不是相对于作伪,而是和艺术有关,对幸福家庭的想像……这些具体的微小的价值,被悉数取消,纳入更高级的哲学,就是虚无主义。题材的开放,自文艺复兴至今日几百年,穷尽了绘画的资料,物质生产似乎也到尽头,对摹写技术的挑战偃旗息鼓,历史将完成周期。毕加索是大师,不敢对他说什么,他确实划分了时代,将具象写实这一页翻过去了。
大师是观看美术馆的导引,就像浮标一样,提示水面下的暗潮。同时呢,大师也会遮蔽其他,将丰富性简单化和概念化。所以,初踏入美术馆,汹涌而来,直至淹没辨识力的那个阶段其实非常必要,一闷棍子打昏,渐渐清醒过来,眼前呈现的不定是谁的画幅,当然,大师们也来了,他们先期占领认知,但感性有时亦会压倒理性,不是说,绘画最能调动感官吗?尤其是我们这些门外汉,并不知道谁是先行,谁是后到。伦勃朗的革命早已成为后来者的道统,遍地都是伦勃朗——不是吗?黑色礼帽底下的人脸,奇怪地明亮着,从深色背景中突起到前景。独特性和风格化被潮汐漫卷,卷裹成一个世代的主流,又逐渐成为意识形态,等待下一个革命者。这就又涉及美术史了。观看者看到的只是一个展室,连接又一个展室,走过多少展室才会起变化,就像处在时间局部的人,历史分解为个别的经验。所以,大师还是重要的,他们的名字标志出阶段性的进步。或许是距离近的缘故,印象新鲜,越到近代,大师的名字,即便对于普通人,也越来越耳熟能详,几乎排列成阵向我们走来。强烈的个人性质,使得时代的总体感都变得模糊,莫奈、梵高、马蒂斯、高更……互相很难混淆,主流分解成多条支流,艺术家不再甘心走前人的老路,而是另辟蹊径,好是好在多样性,缺憾则是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分配到平均就稀释了。然而,背后总还是有一种共同性在起作用,只是走到前台时,一下子崩裂,四处飞溅碎片。
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旁边,很不起眼地立着一个巴洛克艺术博物馆,是不是原来的巴洛克教堂旧址?教堂已无遗存,展出内容有限,有一个部分是当年造教堂的草图,壁角、壁龛、窗台、弯拱、穹顶,不是建筑图样,而是类似舞台设计的气氛图的小样,作者全是无名,亦非美术创作,只是为教堂的用途而设计,如今看来,却都是独立成章的绘画。那一小幅、一小幅的室内画,没有人,亦没有安放神像,就有格外的静谧和安详。仿佛无标题音乐,还像是没有作者的赞美诗。记得是一个下雨天,人们都涌向莫扎特故居、城堡、大教堂、著名的粮食胡同,此处清寂得很,流连着几个避雨的人。被草图吸引的除我,还有一个女学生模样的西方人,她很抗冻地赤脚穿一双凉鞋,我的单鞋已经湿透,和她的寒冷度也差不多。她拿着一具照相机逐一拍摄图画,我拿一个好易通阅读标题文字。我们互相看一眼,微笑一下,走开去,过一时,又碰到,再看一眼,笑一笑,真有些知己的意思。看和被看,都是无名,萍水中流连而过。
遍布佛罗伦萨的雕塑,著名的大师名下往往还记有雕刻学校学生的字样,那一凿一斧,削石如泥的手,都是无名者。罗马的街头巷尾,时不时有无题的石头上的人物和神祗,美术史呈现散布和隐藏的状态,有些接近中国内陆的乡村,残垣断壁上的题额、楹联、墓志铭……更多更多,多得多的湮灭于时间,杳无踪迹,我们只能从那些遗存物推测、揣摩,其实已经变形,在继承的复制中进化或者退化。但是,消亡和失传在生态上亦是必要的,它将各类存在的储量控制在适当的度里,与人合理相处的度。和一切接受体相同,直观的容纳是有限的,后天的选择未必最佳,还是依赖造化,物竞天择。
如今,视觉实在太过拥簇,什么都在保存中,同时呢,生产力发达,生产关系进步,需要多少墙壁,才承担得了艺术家的创造。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有名有姓,眼睛来不及看,脑子来不及记,简直令人发愁。动力革命加速爆发,蒸汽机、电子、化工、数码、纳米、细胞、基因,生产多少新物质,艺术家都是恋物癖。生活材质的变异继续塑形人体,文艺复兴中活泼起来的脸相又一次弥合差异,变得彼此相像,人似乎又一次丧失个体性,但不是归顺神学,而是现代物理学。风俗也在消失,消失于流通带来的同质化,也可能还有,只是退出艺术的对象领域,因为艺术有了更高的哲学目的,就是解释存在。地球依然在太阳系里运行,日出,日落,斗转星移,风景还在,看风景的人却不在了。艺术史总是要求里程碑,要求划时代的事件,可是,力量仿佛在溃散。每一点都是前人没有,推陈出新,就是聚集不起来,成不了历史趋向性。美术馆里自画像上的人脸,穿过酱黑,穿过姜黄,穿过镜像,有股子浑然不觉,又有股自恋,将主体当客体,看变成被看,有一些些庄子梦蝶的境界,谁在模拟里,又谁在真里。许多时间过去,所有的模拟仿佛石化,都变成实有,那被占位的一个瞬息,在被看里存在下来。即将走进社交圈下落不明的小姑娘,失贞的新娘,讲鬼故事的老婆婆,缎子束带里的纤腰,黑压压的林中小径,上面走着的人和马匹,完全不知道被看了多少年。还有赶海的小孩子,在退潮的回涌中,努力站住脚,提着小铅桶;传令兵勾搭主人家的使女;小姐在深闺写着无人接受的信;莎乐美手里的人头,正在阴阳两界当中,不晓得发生了什么,露出惊愕的表情……生气勃勃的人和事,胜出作者的名——那些拗口的拉丁文字的名,以及出生地,生卒年月,统统留给艺术史的学生去死背吧!
从美术馆的画廊中间穿行,视野里满满腾腾,应接不暇,心里呢,是有一点空洞。直观印象来不及转换认识,形成常识。这些画面,看多看久,亦会生出孤雏的凋零,仿佛墓地里的坟冢,依着编号排序,与陌生人比邻而居,挤簇里的寂寞。在罗马,曾去过一处夏宫,每月头上可入内参观,免票。一个庭院,一座前厅,十来个参观者,手里拿着同一本旅游指南,大约只这一本有介绍。夏宫的历史源于十六世纪,前厅的穹顶画大约是仅存的遗迹,十来人仰头看穹顶,看一时,再到院子里走。院子修葺得整齐精致,小径、花圃、草地、水池、水池里的雕像,罗马花园该有的都有了,却是微型版的。地处闹市,步行即可到达人声鼎沸的古斗兽场,再过去,搭乘62路公车,就到了梵蒂冈,那里有著名的穹顶画《创世纪》,夏宫的穹顶就像是凿子下的一星碎片,穿越过辉煌的帝国时期,来到十六世纪,再到今天。罗马的考古层是横铺在地面的,信步走去,就可穿越。也有一种寂寞,用中国现代作家苏青的话说,在人家的时代里总是有寄人篱下的身世感。从这点看,美术史就很重要了,它让同时代的陌生人变成朋友,不同时代的陌生人建立起承继关系,组成一个大家庭。但是在美术史之外,也就是大家庭之外,那些无所归依者,可能是更大量的,用文字史的用语说,纳不进正史,便成野史。
布拉格国家美术馆
在布拉格国家美术馆,令我惊讶的,有如许多未完成的画幅,粗略的线构上,一半或一多半上了颜料,像什么?像蜕变中的动物,被战争还是革命叫停了,抑或只是绘画者的寿数,无论何种原因,都是中辍的命运,连一张画都不及结束。这些半成品无意间倒透露出作画的过程,勾勒轮廓多是大刀阔斧的粗硬线条,是作品的原始状态,脸、身体、战马,呈现几何形状,是课堂素描训练的基本格式,影调还没有显现。此时的艺术者,这些匠人们,几乎成了上帝,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现在,光只照到一半。完成的部分立体地突起着,形态尤其鲜明,真仿佛开天地,清混沌。映照之下,未完成又像是隐匿,遮蔽着某一种私密性,好比与上帝间的立约。那些临摹者的手笔可是要谨慎多了,没有原创的自由权,有的是虔诚,如同对造物的遵从和驯服。严谨细密的人生自有价值,暂时无法提供新东西,但是,认真不懈地复制、复制、复制,积累人手功能的总量,四面八方汇聚起来,终能够质变成原创力,由上天选择的那只手,实现飞跃。
这样的无名状态,不知是由什么结束的,美术史似还不足承担咎责——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伦勃朗、维米尔的名字仅囿于美术史,似乎从梵高开始,背景性的资料发展成显学。梵高听说兄弟喜得贵子所作的一树樱花,在日本版画式的平涂蓝色里绽放,人们看见了凄惨人生中的慰藉,临终前最后一幅作品上叠加的油彩,失去焦点,真就像呓语,令人心惊。高更的故事也来了,带着南太平洋热烈的阳光,“六便士的月亮”。罗丹的轶事就像坊间传言,一下子弥漫开来,为他的那些泥巴堆成的人体——听起来真像是上帝造人,注入进情欲,还是人体里的荷尔蒙外溢……现代艺术者的个人生活显然放纵得多,制造奇遇的机率越来越高,回过头去,米开朗琪罗的生平就和一个店铺伙计差不多。也许是那个时代太恢宏,私人遭际微不足道,个体融入集体,类似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日本文化学者加藤周一先生,曾对我有一番教诲,先生认为古典艺术的辉煌在于有一个他者,就是神,现代主义则以自我为出发。先生说,十三世纪无名的工匠建筑教堂、神殿、皇宫,无意创造风格,可是风格产生了;现代艺术家每一个都在发挥个人风格,结果是,彼此相像。本来,社会主义艺术有一个机会,因为出现一个他者——无产阶级,可惜没有成熟。如果我没有理解错先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他者”这个词,不知道用得对不对,语言经过转译,差异是难免的,总之是自我之外,更可能是自我之上的某种存在。启蒙运动里的人本主义将自我解放出来,就好像剩余价值解放资本,从此走上不归路。
叙述性的元素支持着直观的二维空间,同时也在削弱,视觉世界变得可疑,要求诠释。于是,创作者的童年记忆、性格、命运,所有情节性的部分,全成为观看的辅教,甚至有上升为主体的趋势,画面则成为配图。然而,二维毕竟比一维占位大,一旦走进美术馆,满壁的画,扑面而来,你简直招架不了,什么美术史、个人史全抛在脑后。线条、颜色、明暗、光影、画布上的小颗粒、刮刀的痕,这些单位性的元素,结构成具象的人和物,是我们共存的世界的表象,藏在时间、空间的裥折,此时袒露出来,送进眼睛里,你就只管看好了。
2015年9月24日 香港

 

数千年来,中国不去侵略为何能越变越大?

$
0
0

赵汀阳/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号“侠客岛”

2015-11-02 06:52 来自 文化课

字号
【编者按】
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号“侠客岛”11月1日刊发当代哲学家赵汀阳先生在2015京城国际论坛上的一段发言,谈了他研究中国的心得,以及对中国未来的思考。“侠客岛”称,哲学家的视角跟国际问题学者、经济学家的视角都不一样,他对中国的思考是更深层次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心理结构问题,有不少真知灼见。
赵汀阳先生在这段讲话中表示,现代以来中国已经失去了以自身逻辑来讲述自身故事,这样的一种方法论或者说一种知识生产上的立法能力。客观原因应该这么说,在现代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发展的历史,但是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已经萎缩、蜕化为西方征服世界史的一个附属或者分支。
赵汀阳先生认为,首先需要排除由西方知识生产提供给我们的一些概念和知识,比如说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国根本没有封建社会,没有西方意义上的中世纪的封建社会。还包括今天应用的仍然发挥作用的,比如帝国、朝贡体系、东亚、民族主义、殖民主义,这些都是西方用来解释中国的东西。
另外一个要注意的偏见,比如说中国古代没有民族这个概念,在今天都给搞成民族,搞成民族之后告诉你,你一定就有民族主义,中国古代就变成民族之间的竞争。古代中国这片土地上只发生过政权之间的战争,各个英雄都是忠于自己的朝廷和君主,而不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这些统统不存在。
赵汀阳先生指出,有时候中国的学者直接而情感化地想象,中国的文明一定是由中原这个地方向外扩张的。好像是一步一步的往外走,最后终于走到这么大的范围。对此,他谈了自己的理解,各个部族到中原来,逐鹿中原,抢夺中原,抢的不仅仅是地面,更主要就是抢夺物质生产的能力以及精神生产的能力,或者是知识生产的能力。漩涡的吸引力就来自于此,它是一个最大的物质生产,同时也是一个最大的精神生产。一旦形成漩涡,中国就变成一个各方的力量由外向中间走的这么一个路径,形成了向心力,所以中国越变越大。
赵汀阳先生最后总结,中国是一个以天下为结构的国家,或者说以世界为模型的国家,这才是中国真正的性质。
以下为全文:
何为中国?
我大概是1993年之前,基本上是属于做研究西方哲学的,但是93年之后,我主要转向研究中国的思想。在1995年的时候,北大的朱苏力教授有一次提一个问题,他说我们确实应该思考一下,中国到底有什么东西是能够提供给世界的?这个问题给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在研究中国的时候,很容易变成研究中国的一些土特产。朱苏力这个问题想问,中国有没有一些能够提供给世界的?普遍性的一些东西?
我应该说从转向中国的研究以来,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以不同专业的朋友为师,因为中国是一个综合的存在,我必须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不管是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考古、古文献、中国的历史,诸如此类。
那么,中国到底是什么?有过无数的解释,有过西方解释也有中国人自己的解释,我是看过不少。但是说实话,我觉得大多数都是一个描述,描述中国到底是长什么样的,它没有解释说中国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它告诉你中国长这个模样,这个我们知道。我感兴趣的是,中国为什么能够长成现在我们大家所描述的这个样子?简单用一句话来说,中国是一个有着强大的向心力的一个漩涡,这个漩涡不断把周边各个地方各个文化卷到一起,形成一个极其丰富的、巨大的时空的存在。并且漩涡的特点就是一旦卷进来就无法脱身,它是一个向心的运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这样一个巨大遗产,就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大的遗产。
所以,我也把我所做的试图重构中国的历史性,这样一个工作理解为是一个祭祖行为,向祖先致敬的行为。为什么中国需要重构它的历史性?
在古代没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现代产生的,是因为现代以来中国已经失去了以自身逻辑来讲述自身故事,这样的一种方法论或者说一种知识生产上的立法能力。客观原因应该这么说,在现代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发展的历史,但是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已经萎缩、蜕化为西方征服世界史的一个附属或者分支。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国史其实是西方史的一部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失去了自己讲述自己的能力。
当然了,我们肯定都会意识到这个情况正在改变。今天,中国逐渐拥有了自己,重新拥有自己生长的能力和方式。当然这是不久以前的事情,我们一般都认为它是改革带来的成果,但是改革一开始,中国很弱,中国真正获得了自己生长的方式,也就是不超过十年时间。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非常需要理解我们的祖先,理解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
共识与偏见
关于古代中国,一般来说有三个共识,大家都是共同承认的。一个是说中国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文明,据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连续不断的文明。第二个是中国具有兼容性,就是无所不包。同时还有第三个更特别的特征,中国是一个非神性的国家。因为和西方比,中国缺乏一个一神教,缺乏表达超越领域那样的一神教。中国是一个非常世俗的社会,中国文化也有这样一个现象。
这三个共识,前面两个我认为是正确的,但是这只是一个描述,我们要解释它为什么是连续不断的,并且为什么是兼容的?第三个假设,我觉得是有问题的。这主要是一个西方看法,在西方看来,如果你没有一种宗教,或者没有一神教就是没有神圣性。这一点我深表怀疑,中国的存在是另外一种神圣性,不需要表达为宗教,这也是我试图论证的一个问题。
我就是要追问,何处是中国?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的信仰?我要分析这个行为的逻辑以及跟行为逻辑所一致的那些证据。什么是行为逻辑?也就是符合行为者的最大利益的选择,这就是他们的逻辑。或者换句话说,当一个行为者拥有最大能力的时候,他会做什么样的选择?我们这样理解古人,理解古代每个朝代,每个当时的部族。那些部族他们分别在做出集体行动的时候,他们到底追求什么?就是要侦探这样的一些问题。
做侦探要排除偏见。
第一个排除的就是自现代以来,包括我自己在内,有时候潜意识会被迫使用的,由西方知识生产提供给我们的一些概念和知识。我们用这些东西来分析中国,比如说过去曾经一度很流行,说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这完全牛头不对马嘴,中国根本没有封建社会,没有西方意义上的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我们的封建指的是先秦的分封制,那个跟西方封建社会完全不是一回事。把封建社会指中国从秦朝到清朝这段时间,那就是更加的不靠谱。当然幸亏这样的不靠谱观念,现在已经得到了纠正。
同等不靠谱还流行过,说历史是阶级斗争史,这也是完全不靠谱。说我们小时候读的历史都是农民起义,其实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不重要的部分,并且不一定是真正的纯朴的农民,基本上是流民,所以这完全不靠谱,这都是西方推销给我们的观念。
包括今天应用的仍然发挥作用的,比如帝国、朝贡体系、东亚、民族主义、殖民主义,这些都是西方用来解释中国的东西,在我看来都是不符合事实,不靠谱,和中国的对不上。这些概念不仅误导事实,我们还要知道还有政治的附加值,把中国描述成一个很丑恶的故事,所以这个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当年我书,就用了帝国这个概念。过了好几年,突然有一天我觉得不对。我们中国是帝国吗?帝国的标志就是迷信武力的征服,并且是向外看,是一个向外拓展的国家,那才是帝国。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缺乏以上的两个性质。我们怎么管中国叫做一个帝国?其实古代中国只不过君主制。所以我后来在新的书里面进行了纠正。当然没有纠正过来的还有很多,因为这一百年我们已经被西方重新塑造,如果有这些不靠谱的概念,也请大家原谅,我一个一个的改掉,慢慢的改正,这是一个偏见。
另外一个要注意的偏见,就是我们在理解古代历史的时候,非常容易以现代的事实倒影为古代的事实。比如说我们今天的国家是有主权,是民族国家,似乎应该拿这些东西去倒影到古代,那就很麻烦,古代不是这样的。比如说,中国古代没有民族这个概念,不过是你是山东人,他是山西人,就是不同地方的人。在今天都给搞成民族,搞成民族之后告诉你,你一定就有民族主义,中国古代就变成民族之间的竞争。古代中国这片土地上只发生过政权之间的战争,各个英雄都是忠于自己的朝廷和君主,而不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这些统统不存在。这些都是把现在的事实倒影回去,这也是我们需要纠正的。
还有一个偏见,我管它叫地方主义的偏见。这个包括比如说流行的,就是汉族观点,汉人观点,儒家观点等等。因为中国主体,人数最多的就是汉人和儒家文化,所以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习惯于站在中原,以汉人的身份来看中国。那么这样的话,有时候正好应和西方的叙述。在西方看来长城是中国的边界,所以我们越看越小,这样是不公平的。如果我是一个蒙古人,我会怎么想?我站在长城外面难道不能往里面看?我难道不能认为中原应该归我统治?当然可以。当年忽必烈就是这么想的,皇太极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不能够局限地站在一个地方去看问题,我们要站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点来看中国。我觉得也是需要纠正的一个偏见。
中国的漩涡
我们排除这些偏见之后,我理解的中国就是一个自古以来连续动态博弈的游戏。大家为什么有热情要参加这样一个博弈游戏?或者说为什么大家想参赛?参加中国这样一个比赛?这些都是要值得研究的。最核心的问题是,这个游戏在运动方向上,是一个由内向外走的向度,还是由外向里走的向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有时候中国的学者,包括我曾经也是这样,我们忍不住从汉族的角度、从儒家的角度看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直接而情感化地想象,中国的文明一定是由中原这个地方向外扩张的。好像是一步一步的往外走,最后终于走到这么大的范围。
这个情况比较复杂。具体说来,是在我说的中国漩涡形成之前,中国是从中原往外传播的。也就是说在远古的中国,比如说早到新石器时代,或者早到夏商那个时代,夏商周。这个阶段,中国基本上由中原向外发生影响。但是关键是那个时候,还不是中国。那个时候所谓中国就是中原一点点地方,其他地方就是天下。在先秦时代,应该说是一个中国管理下的天下。
秦朝奠定了中国,是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才真正形成、定义了中国。这个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无法脱身的漩涡,这个漩涡的原因要往上追溯。但是一旦形成漩涡,中国就变成一个各方的力量由外向中间走的这么一个路径,形成了向心力,所以中国越变越大。这能够解释一个难题,就是中国是非侵略性的,但是为什么几千年下来,中国不去侵略,却越变越大,这样一个悖论如何解释?
我相信我这个漩涡模式,能够解释这个问题。
中国变大是因为各方力量不断被卷入这个漩涡。为什么会形成漩涡?简单的说一下,这个漩涡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中原地带拥有当时最好的物质条件,还拥有最丰富的精神世界。各个部族到中原来,逐鹿中原,抢夺中原,抢的不仅仅是地面,更主要就是抢夺物质生产的能力以及精神生产的能力,或者是知识生产的能力。拥有了知识生产、拥有精神生产,就可以把自己合法化,而且能够支配整个中国,支配所有地区。所以漩涡的吸引力就来自于此,它是一个最大的物质生产,同时也是一个最大的精神生产。
中国的神性
那么,中国漩涡的核心——精神世界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这就要解释中国的神性问题。
中国在早期中原发展出来的问题,已经奠定了是一个天下。天下是以天对应,也就是说天下是要配天的,要与天相配。天是神圣的,如果我们天下的存在方式跟天相似,那么它就因为配天而具有神性。所以中国的神性是这么来的。
中国的房子为什么盖成这样一个样子?下面有一个底座,底座就是大地,上面这个盖就是天,所以我们的房子本身就是天地,就是诸如此类的细节都表明了,中国这个文化的运动方式就是要把中国的存在方式,塑造一个配天的存在,所以它是神圣的,尽管它不是一个宗教。
在这个侦探故事的结尾,我想告诉大家,我们经历了一个骑驴找驴的故事。因为我们把中国当成一个不加思索的东西,所以老去寻找其他事情。
我在过去一直没想通,中国的信仰是什么?一个民族一个文化不可能没有信仰,可是中国的确没有一神论的宗教,这一点使我迷惑很长时间。我们中国的信仰是什么?最后我发现,这是一个骑驴找驴的故事,中国的信仰就是中国本身,中国的存在这个实体,这个巨大的时空存在就是中国的信仰。所以我们信仰的就是中国!中国存在的历史性就是中国的宗教。
前不久,我跟法国的历史学家谈到这个问题,他也说中国没有宗教。我说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学就是中国的宗教。也可以换一个角度,中国存在的时空,中国的整体性,整个都是中国的神庙。我们就住在中国的神庙里面,所以这就是我的一个结论。
中国历史性的演变,大概可以这么说。我概括为先秦阶段,也就是说从旧石器、新石器一直到秦始皇之前的这段时间,叫做中国的天下,也就是说中国所建立的世界秩序。那么从秦汉到清末这一段,我把它说成一个内涵天下结构的中国。为什么中国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一个帝国,其实不是前一阵流行的文明国家,这个词太模糊,如果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好像别的文明不是文明,这个听上去不太礼貌。我觉得不是这样,中国是一个以天下为结构的国家,或者说以世界为模型的国家,这才是中国真正的性质。
到了清末民国以来,现代中国就非常萎缩了,已经萎缩为天下里面的中国,也就是世界里面的一个国,一个普通的国家。
那么中国未来的命运是什么?或者说中国的天命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我们也许可以指望,现在中国已经缩小到一个最弱的地步,是天下里面一个普通的国家。那么下一步,当中国重新进入生长,重新进入青春期、生长期,我们中国是否能够由天下里面的中国,重新生长为一个内涵天下结构的中国?是否有这样的可能?我觉得是非常可能的。是不是还能够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中国的天下,中国来建立一个世界的秩序?
当然这个事儿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梦想,也许更正确的说法,我想引用一下吕不韦。吕不韦说过,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那么世界就是所有人的世界。
谢谢大家!

 

吸烟和暴露于二手烟的人,患2型糖尿病风险高。

$
0
0
华中科大长江学者Lancet发表糖尿病新成果

2015年9月21日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生物通 www.ebiotrade.com 
  最近,来自哈佛大学T. H. Chan公共卫生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表明,与从不吸烟的人相比,吸烟者和经常暴露于二手烟的人,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更高。这项研究发表在2015年9月18日的《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生物通报道:最近,来自哈佛大学T. H. Chan公共卫生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表明,与从不吸烟的人相比,吸烟者和经常暴露于二手烟的人,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更高。研究人员估计,11.7%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和2.4%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全世界总共约2780万例),可能是由于吸烟引起的。他们还发现,在吸烟者戒烟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患病风险会有所降低。这项研究发表在2015年9月18日的《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本文共同作者、营养学和流行病学教授胡丙长(Frank Hu)说:“吸烟应该被视为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减少吸烟的公共卫生工作,将对2型糖尿病的全球负担有重大影响。”胡丙长教授198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十年内从哈佛大学的助理教授晋升为正教授,是该院第一位被哈佛大学提升为教授的医学毕业生。他在冠心病和糖尿病的病因与预防领域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特别对环境(饮食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和它们的交互作用在肥胖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近年来,他发表了SCI收录论文350多篇,其中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影响因子52)6篇,JAMA(影响因子25)19篇,被引用10000多次。
虽然已有大量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吸烟是癌症、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风险因素,但是吸烟和糖尿病之间的联系,一直没有得以证明。在2014年,美国公共卫生部部长的报告,首次包括了吸烟和糖尿病风险的部分,并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并没有讨论被动吸烟和戒烟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的关系。
在这项研究中,哈佛大学T. H. Chan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和华中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同事,对之前88项研究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这些研究都是针对吸烟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他们分析了来自近600万名参与者的健康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与从不吸烟的人相比,现在吸烟使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37%;以前吸烟使风险增加了14%;被动吸烟(二手烟呼吸)则使这个风险增加了22%。他们还发现,戒烟不到五年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54%,而戒烟超过五年的人群中,这个比例下降到了18%,戒烟超过十年的人群中,这个比例下降到了11%。
在目前的吸烟者当中,吸烟的次数也有影响。相比较从不吸烟的人来说,轻度、中度和重度吸烟者发展2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增加了21%、34%和57%
本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潘安(An Pan)说:“尽管全球努力打击烟草流行,但是,吸烟仍然是导致全球死亡率和发病率的主要原因。这项研究强调了实施和执行世卫组织框架公约关于烟草控制规定的重要性。无烟政策可以为非吸烟者提供保护,并可能帮助吸烟者成功戒烟。”
作者还呼吁进行更多的研究,探讨最近戒烟者短期内糖尿病风险增大的根本机制,以帮助开发干预措施,提高戒烟率和预防糖尿病。
(生物通:王英)
注:潘安,1983年出生,南京大学本科,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2012~2015年受聘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营养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在NEJM、JAMA、PLoS Med、JAMA Intern Med等杂志上发表论文70多篇。
 
 
 

Nature medicine:冷冻治疗糖尿病已见曙光

编辑:shawn    来源:生物谷
2015年07月15日 13:26:13
标签:曙光 糖尿病

                                                              

 
       2015年7月15日讯  --2009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关于在成人体内发现棕色脂肪组织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对于冷冻诱导适应性产热的极大关注。由于冷冻诱导的适应性产热不仅可以促进能量消耗使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还可以促进棕色脂肪组织以甘油三酯和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氧化作用,因此激活人类棕色脂肪组织成为治疗II型糖尿病的一种重要潜在治疗方法。
       近日,来自荷兰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medicine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利用慢性冷冻刺激对I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发现病人的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增加了43%。这表明利用冷刺激治疗糖尿病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之前一些研究证明慢性冷冻刺激会导致人类棕色脂肪组织的数量和活性增加,这表明棕色组织可以受到冷冻刺激的诱导。因此,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8名I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为期10天的冷刺激(14-15 °C)处理,观察是否会诱导BAT产生并使血糖平衡得到改善。结果表明,在进行了冷冻刺激之后,病人的体重及临床血液指标并没有明显变化,TSH浓度下降,T4浓度增加。研究人员利用PET-CT的方法对病人体内的棕色脂肪活性进行了检测,发现在进行了冷刺激处理之后,所有病人锁骨上的棕色脂肪区域都出现活性增强,除此之外,冷冻刺激还会增加锁骨上棕色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入,但与健康人相比,II型糖尿病病人的棕色脂肪活性仍然非常低。
       为研究冷刺激对II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实验对冷冻前后病人的胰岛素敏感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冷刺激之后病人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了43%,病人骨骼肌中GLUT4转位明显增加,但胰岛素信号通路并没有受到影响,AMPK也没有发生激活,只有棕色脂肪组织的葡萄糖摄取增加。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利用冷冻刺激对II型糖尿病病人进行了治疗,并对其棕色脂肪组织活性以及血糖平衡进行了检测,发现冷刺激可以增加病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平衡。这项研究对应用冷冻诱导的适应性产热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顾臻:“智能胰岛素贴片”或将终结糖尿病治疗的注射时代

$
0
0

专访北卡大学顾臻教授:“智能胰岛素贴片”或将终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日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评选出了2015年度全球杰出青年创新人物。35位入选者均是学术界或工业界35岁以下的科技创新精英,通过他们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能源、计算、通信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引领着科技发展的潮流。

  MIT Technology Review创刊于1899年,是历史最悠久的权威科技杂志之一;自1999年以来开启了“35 Innovators Under 35”的评选。曾经的获奖者包括Facebook的创始人Mark Zuckerberg、Linux之父Linus Torvards、Yahoo创始人杨致远以及美国科学院院士庄小威等。

  今年共有3位华人科学家入选该榜单,包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陈云霁研究员、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戈钧副教授以及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医学院、药学院 & 北卡州立大学工学院联合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顾臻博士。

  

  顾臻 博士

  据MIT Technology Review的评论介绍,顾臻教授课题组最近开发出一种指甲盖大小的“智能胰岛素贴片”,上面覆盖着100多个微小的针,这些针充满了微小的囊泡。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这些囊泡会打开,释放胰岛素。

  事实上,顾臻教授在糖尿病领域的突出成果先前已受到了科学界的关注和认可。今年1月,他从120多名全美顶级研究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由美国糖尿病学会颁发的2015年度“Pathway Award"大奖,成为了全美荣获该奖项的6位杰出研究者之一,并获得了162.5万美元的科研奖金。

  2014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最新版《糖尿病地图》显示,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到2035年人数预计会上升至5.92亿。对于1型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长期注射胰岛素并配合血糖监控是必须的治疗手段。然而,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可能会导致低血糖等并发症。据此,顾臻教授大胆提出了研发人工仿生胰岛细胞囊泡的设想,以期能够智能地根据血糖的变化调控胰岛素的释放。

  今年6月22日,顾臻课题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智能胰岛素贴片”的研究成果,为终结糖尿病治疗的注射时代带来了新的希望。那么,“智能胰岛素贴片”的原理是什么?有哪些优势或创新性?向临床转化需要多长的时间?还有哪些需要完善或克服的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生物探索记者有幸采访到了顾臻教授。采访中,顾臻教授不仅详细解答了以上问题,还分享了他从化学领域到生物学领域的转变过程、科研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以及他对研究生提出的“Four Thinking”准则。以下是此次采访实录:

  Part 1:智能胰岛素贴片,或终结糖尿病治疗注射时代

  

  生物探索:“智能胰岛素贴片”的原理是什么?

  顾臻:这是一个“仿生设计”,来模拟正常胰岛细胞内储藏胰岛素的囊泡随血糖变化快速响应的功能。我们首先将生物相容性非常好的天然物质透明质酸和一种常见的用于诊断氧气的有机化合物2-硝基咪唑结合起来,利用这些材料构建了能够对葡萄糖响应的人工囊泡。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被挤入这些囊泡的葡萄糖在包裹在囊泡内的葡萄糖氧化酶作用下氧化为葡萄糖酸,同时消耗了氧气;局部的“缺氧”使疏水性的2-硝基咪唑分子转化为亲水性结构,从而导致囊泡迅速崩解,将包裹的胰岛素释放出来。

  为了减轻注射时患者所受的痛苦和麻烦,我们将这些人工囊泡置放在微针阵列中,这些微针的最大直径不超过200微米,当由这些微针构成的贴片黏贴到皮肤上时,针尖可以穿透皮肤,与皮肤下的微循环系统连通,从而可以感应血糖水平并智能地在高血糖环境下快速释放适量的胰岛素,而在血糖正常时,释放很少量的胰岛素。

  生物探索:设计“智能胰岛素贴片”的想法是如何形成的?

  顾臻:长期以来,基于葡萄糖氧化酶的胰岛素智能释放体系的研发都是基于酸响应的材料。高糖时,催化产生的葡萄糖酸可促使制剂形变或降解从而触发胰岛素的释放,但响应速度比较慢,因而制约了临床应用。

  两年前我们意识到在葡萄糖变成葡萄糖酸的过程中氧气也随之消耗,于是设计了“缺氧”响应的人工囊泡。很快,我们发现这种囊泡可以快速地对葡萄糖响应并释放胰岛素。为了有效的利用这种材料的快速响应性能,并减轻患者所受的注射痛苦,我们想到了采用微针结构的注入方式,将囊泡置入其中,既可以从体表的微循环系统感应到血糖水平并智能地释放胰岛素,又可以实现无痛化的治疗。

  生物探索:与目前的糖尿病疗法相比,“智能胰岛素贴片”有哪些优势或创新性?

  顾臻:传统的1型和晚期2型糖尿病的治疗需要在血糖测试基础上,每天数次的注射胰岛素,不但给患者造成痛苦和麻烦,而且胰岛素的剂量很难控制,易导致血糖过高或过低,从而诱发一些并发症,严重危害到糖尿病人的健康。尽管有病人携带胰岛素泵,但目前仍很难实现精准输药,并且还需要频繁置换针头。

  我们的“智能胰岛素贴片”可以根据实时的血糖水平适量的释放胰岛素,并且整个“贴片”可以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胰岛素敏感性进行个性化定制,可以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此外,“贴片”还采用微针化无痛治疗,可以极大地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生物探索:预计“智能胰岛素贴片”向临床转化需要多长的时间?还有哪些需要完善或克服的问题?

  顾臻:我们现在正在与某医药公司联手研发,在一些大型动物模型上实验并优化“智能胰岛素贴片”体系;如果顺利的话,我们将会在两到三年后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延长这种“智能胰岛素贴片”的有效作用时间,使得患者可以每隔两三天才更换一次贴片。

  生物探索:未来5-10年,糖尿病治疗领域会有怎么样的发展?

  顾臻: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对糖尿病治疗的研发投入和热情都很高涨。在中国,已有上亿的糖尿病患者;在美国,到2050年三个人当中便会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大家越发感糖尿病治疗领域研发的紧迫性。

  一方面在给药方法和途径上将会有进一步突破,不少实验室、医药公司正加紧智能胰岛素递药体系、无痛吸入式或口服胰岛素的研发和转化;另一方面细胞疗法也是关注重点,比如如何更长久、更安全地移植胰岛细胞以及进行诱导干细胞的培育等,这些都是非常有前景的研发方向。

  Part 2:80后跨领域青年科学家是如何炼成的?

  

  背景:顾臻教授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2003年保送至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读硕士,2010年在UCLA获得化工与生物分子工程博士学位,同年获聘于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Koch癌症复合研究中心、哈佛大学医学院,师从药物传递、生物医学工程奠基人Robert Langer教授。

  生物探索:研究方向从化学领域逐渐转变生物领域,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顾臻:我从小对生物医学很感兴趣,一直想报考有关专业。后来高考不是很理想,但有幸读了也很喜欢的化学专业。后来发现化学可以渗透到多个领域,特别是医药。我在南京大学本科及硕士的时候的研究方向为基于导电高分子的发光器件,后来发现导电高分子也可以用于生物分子的检测。到后来在UCLA接触到了生物纳米技术、生物分子工程等,逐渐步入药物递送这个研究领域。

  我在南大的导师沈群东教授及UCLA的Yi Tang教授他们都非常鼓励创新,推崇奇思妙想(crazy idea),给了我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南大曾在导电高分子的水溶液里养过蝌蚪;而在UCLA,Yi Tang教授是生物合成学的顶尖专家,他见我对生物材料感兴趣,专门从当时较为紧张的经费中拿出一笔钱让我建立细胞房,开展当时在他实验室“非主流”的课题-胞内功能蛋白质的输运。事实上“药物递送”是多学科高度交叉的领域,很庆幸自己有化学、高分子、生物分子工程及机械加工等复合研究经历。

  生物探索:这些年的科研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遇到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顾臻: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本科毕业前夕,当时要合成一个水溶性发光高分子的单体,尝试了两个多月一直没有成功。后来想再试一次,刚将反应开始,感冒发烧了,当时正逢“非典”,没来得及关反应,很快被隔离了。一周后,我被“放了出来”,惊喜地发现烧瓶里出现了日思夜想地乳白色的产物。后来重复实验发现这个反应要持续60多个小时以后才会得到大量产物,而通常按照文献最多两天后就终止反应了。这些经历告诉我,做科研一方面要坚持;另一方面,有时“阴差阳错”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最大的困难也是发生在那个时间。当时要把合成出来的材料做成器件,即把高分子在导电玻璃上铺一层薄膜。实验室条件简陋,没有旋涂装置,于是自己DIY,将搅拌器翻过来,在搅拌头上贴一个奶粉罐头的盖子,作为一个简易版旋涂仪。后来反复调试,竟然做成了。看到自己的器件在夜光下发出幽幽绿光的那天正好是我生日,很兴奋。我现在也经常勉励学生:实验条件差一点不要紧;没有条件,可以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

  生物探索:据悉,除了糖尿病治疗,您的实验室在抗癌递药方面的研究也很有特色,能否做简要介绍?

  顾臻:我们在抗癌递药方面,主要围绕开发基于“程序式递药”的靶向制剂。简单讲,就是根据肿瘤微环境及肿瘤细胞的一些生理特点设计相关的材料,比如能随蛋白酶的活性响应、随能量分子ATP的梯度响应等。随后,利用这些材料包裹一种或多种抗癌药物,使得它们一旦进入体内后,不仅可以靶向到肿瘤或癌细胞,而且可以在肿瘤位置或细胞内精准地触发,很快将最大剂量的药物释放出来,发挥最佳的疗效。同时我们也正在结合目前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开展相关研究,如免疫抗癌、基因编辑等。

  生物探索:作为一名80后的青年科学家,您觉得哪些品质是科研人员必不可少的?

  顾臻:就我自己实验室而言,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通常强调四个“想”。第一个是“Think Big”:对课题要有全局观,以问题为导向的同时,放宽眼界,勇于创新,支持“1—> n”的改进性研究,但更鼓励“0—>1”的从无到有的革命性突破;第二个是“Think out of Box”:在专注自己课题的同时,博采众长,触类旁通,善于利用他山之石;第三个是“Think and Do”:不能光想不做,执行力要强,能很快将想法付诸实践、进行验证;第四个是“Think of Others”:实验室好比一个小社会,在追求个人成功时,要有团队精神,要与人为善、宽容大度。

  生物探索:您师从的Robert Langer教授不仅是学术大牛,也是创业奇才。您对科学家创业怎么看?有创业的打算吗?

  顾臻:Robert Langer教授非常鼓励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创业。我十分认同他曾总结的对成功经营一个科技创业公司所需要的三个P:即1)最好有Platform (平台技术):要有广泛的应用,开阔的市场;2)Paper(论文):最好有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为支撑,在专业技术上过关且具有潜在影响力;3)Patent(专利):受保护并有明晰的知识产权。目前我和合作伙伴刚成立一家生物制剂公司,并打算在今年底前再成立一家围绕新型胰岛素制剂研发的公司。

  关于顾臻

  顾臻博士现为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医学院、药学院,北卡州立大学工学院联合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其研究方向包括蛋白质递药系统、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纳米制剂、再生医学工程等。

  顾臻博士长期致力于智能递药体系的创新研发;近年来,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JACS、Angewandte Chemie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曾获“美国糖尿病学会青年教授奖”、“美国糖尿病学会Pathway Award”、“Sigma Xi协会青年教授研究奖”及“细胞/分子生物工程创新者奖”等。



顾臻PNAS:取代胰岛素注射的智能贴片
【字体: 大 中 小 】 www.ebiotrade.com 时间:2015年6月2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生物通 www.ebiotrade.com 
  最近,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UC)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UC State)的研究人员的一项新发明,可能使众多糖尿病患者摆脱痛苦的胰岛素注射,他们研制出第一个“智能胰岛素贴片”,可以检测血糖水平的增加,并在需要的时候分泌适当剂量的胰岛素进入血液。这项研究发表在六月二十二日的《PNAS》。 Cytation5 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为您提供细胞的表型信息及基于孔板检测的定量数据信息 分享到:     


生物通报道:最近,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UC)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UC State)的研究人员的一项新发明,可能使众多糖尿病患者摆脱痛苦的胰岛素注射,他们研制出第一个“智能胰岛素贴片”,可以检测血糖水平的增加,并在需要的时候分泌适当剂量的胰岛素进入血液。
这种贴片是一种方形的薄片,不到一个便士的大小,每一片都覆盖有一百多个微小的针,大约一根睫毛的大小。这些“微针”填充着微小的胰岛素和葡萄糖传感酶存储单元,当血糖水平太高时,可快速释放它们的货物。
这项研究发表在六月二十二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现这种新的、无痛的贴片,可使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血糖降低长达九小时的时间。在将这种贴片用于人类患者之前,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前试验和后续的人体临床试验,但是该方法仍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本文共同资深作者、UNC/NC State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顾臻(Zhen Gu)指出:“我们设计了一种用于糖尿病的贴片,它们可快速起作用,易于使用,并且是由无毒、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制成。整个系统可以个性化,可根据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和胰岛素敏感性,因此我们可以让智能贴片更聪明。”
糖尿病影响着全球超过3.87亿人,而这个数字有望在2035年增长到5.92亿。1型和晚期2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水平,就要定期扎伤手指,并反复注射胰岛素,这一过程是痛苦的,而且是不精确的。本文共同资深作者、UNC糖尿病护理中心主任John Buse说:“注射错误剂量的药物,可能导致重大并发症,如失明和截肢,甚至更多灾难性的后果,如糖尿病性昏睡和死亡。” 
研究人员一直试图通过制造某种直接连接血糖跟踪设备和胰岛素管理设备的“闭环系统”,来消除人为误差的可能性。然而,这些方法涉及到机械感应器和泵,具有针尖导管,其必须停留在皮肤下,每隔几天就要更换。
顾臻和他的同事,不是发明另外一个完全人工的系统,而是选择模拟人体的天然胰岛素生成器,称为β细胞。这些多功能的细胞可作为工厂和仓库,并在微小的囊状结构(称为囊泡)中生产和储存胰岛素。它们的行为也像警报信号中心,检测血糖水平升高,并发信号释放胰岛素到血液中。 
本文第一作者、顾臻实验室博士研究生Jiching Yu称,他们用两种自然界很容易发现的材料,构建了人工囊泡,来执行这些相同的功能。第一种材料是透明质酸或HA,一种天然物质,是许多化妆品的成分。其次是二硝基咪唑或NI,常用于诊断的一种有机化合物。研究人员把这两种材料连接,生成一种新的分子,一端是亲水性的,另一端是疏水性的。这些分子的混合物自组装成一个囊泡,就像水中凝聚的油滴,疏水端向内,亲水端向外。
结果产生了数以百万计个气泡状结构,每个气泡比人类头发宽度小100倍。研究人员往这些囊泡中的每一个当中,插入胰岛素和专门设计来检测葡萄糖的酶。
在实验室实验中,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过多的葡萄糖会涌入人工气泡。然后,这些酶将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一直都在消耗氧气。结果缺氧或“低氧”会使疏水的NI分子变成亲水性,从而导致囊泡迅速崩溃,并把胰岛素送入血液。
一旦研究人员设计出这些“智能胰岛素纳米粒”之后,他们就必须想出一个办法,将它们施用在糖尿病患者身上。他们不是依靠以前饱受批评的大针或导管方法,而是决定将这些糖敏感、胰岛素释放材料的球体,合并到一个微针阵列当中。
顾臻及其同事,使用相同的透明质酸(是纳米颗粒的一种主要成分)制造了这些“微针”,只是以一种更坚硬的形式,这样小针才足够硬,能刺破皮肤。他们在一片薄的硅钢带上安排了一百多个微针,看起来就像一个小的、无痛版的钉床。当这个贴片被放置在皮肤上后,微针可穿透皮肤表面,通过下面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
研究人员在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测试了这种方法控制血糖水平的能力。他们给一组小鼠进行标准的胰岛素注射,并测定血糖水平,其下降到正常,但很快就回升到高血糖范围。相反,当研究人员用微针贴片处理另一组小鼠时,他们发现血糖水平在三十分钟以内被控制住,并维持了好几个小时。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可以通过改变包含在每个微针的酶剂量,调节这个贴片,改变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他们还发现,这种贴片不会造成注射胰岛素一样的危害。当执行地太频繁时,胰岛素注射可以使血糖下降到危险的低水平。
Buse表示:“糖尿病护理中最难的部分不是注射胰岛素,或血糖检查,或饮食,但事实上,你必须每天进行好几次。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贴片用于人类患者,这将是一个变革。”
因为相比较人类来说,小鼠对胰岛素不敏感,所以研究人员认为,当用于真正的人类患者时,这种贴片的血糖稳定作用,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顾臻说,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开发一种智能胰岛素贴片,患者只需每隔几天更换一次即可。

 

专家动物实验后发现:不同茶叶抗癌效果各不同

$
0
0

来源: 南报网 
作者:
2015-11-04 09:20:17

  不同茶叶抗癌效果各不同乌龙第一普洱第二红茶第三

  很多人都知道茶叶中的茶多酚可防癌,但你知道吗?不同的茶叶品种也具备不同的防癌效果。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金黑鹰主任是茶多酚方面的研究专家,他表示,经过研究,抗癌效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乌龙茶,其次是普洱茶,第三是红茶。此外,科学家们也通过研究后发现,茶多酚中的主要成分EGCG是很多癌症的“克星”,特别是对子宫癌、皮肤癌、肺癌等有独特疗效。1

  茶多酚中的有效抗癌成分被披露

  金黑鹰主任,是南京遗传性家族肠癌的研究者之一。

  此前,记者采访他时,他表示,在动物实验室内,他将人类的结肠癌基因移植到老鼠身上,很快,这些老鼠变得“奄奄一息”,成了结肠癌“患者”。茶叶里有个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据说抗癌作用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成分上,他将这种成分每天都注射到小老鼠体内,两个星期后,肿瘤的生长速度减缓,而且有明显缩小的趋势。

  昨日,金黑鹰主任告诉记者,大家一直知道是茶多酚有抗癌效果,但究竟是茶多酚中的哪种成分有效呢?

  后来,经过实验证明,是茶多酚中主要成分EGCG可以恢复正常细胞的秩序,破坏了肿瘤细胞,让肿瘤细胞凋亡加速。他告诉记者,国内还有专家研究认为,用绿茶或红茶处理动物可使实验动物的食道癌、胃癌或皮肤癌减少70%。从这一系列的研究可以看出,EGCG成分确实起到了抗癌的作用。

  2

  茶叶的品种不同防癌效果也不同

  金黑鹰主任告诉记者,其实,茶叶的品种不同,抗癌防癌的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他坦言,如果将茶叶的抗癌防癌的功效进行排序的话,那么,排在第一位是乌龙茶,其次是普洱茶,第三是红茶,例如大红袍等,第四是绿茶。

  金黑鹰主任表示,这是因为,发酵类的茶比不发酵的茶具有更多的抗癌防癌效果。因此,相比之下而言,乌龙茶、普洱茶就排名靠前,而绿茶则排名靠后。

  他分析说,首先,茶多酚中的EGCG具有抗氧化的活性。其次,EGCG抑制对肿瘤具有促发作用的酶类的活性。这些酶类包括蛋白质激酶C、鸟氨酸脱羧酶、环氧合酶和脂氧合酶等。第三,茶多酚可促进具抗癌活性的酶的活性。这些酶类包括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第四,可以抵抗肿瘤增殖的活性。第五,经常饮茶的人可以增强免疫性。

  据悉,有科学家曾用1.25g绿茶加100mL沸水的茶汤作为小鼠的唯一饮料,可使化学致癌物诱导的小鼠肺肿瘤减少36%~44%,使肿瘤的繁殖降低44%~60%。红茶也具有同样效果,此外,用绿茶或红茶处理动物可使实验动物的食道癌、胃癌或皮肤癌减少70%。

  3

  医生建议根据个人的口味选茶叶

  记者问,根据医学专家和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那么是不是建议大家多喝乌龙茶呢?金黑鹰主任笑着说,虽然研究的结果是这样,但是大家还是得根据个人的口感和口味不同来选择茶叶。

  金黑鹰主任表示,其实就他个人而言,他比较喜欢喝绿茶,因此尽管知道乌龙茶和普洱茶的防癌效果更好,但他在夏天还是会经常喝绿茶。

  另外,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绿茶性凉,在夏天喝比较好。而红茶性温,相对在冬天喝比较好。

  因此,他会根据季节的不同,在夏天多喝绿茶,到了冬天,他就会选择红茶。

  提醒

  泡茶后两小时内喝完

  其实,现在有不少人喜欢出门前泡一大杯茶,然后喝掉一些,再往里添水,通常是从早喝到晚。这样的做法健康吗?金黑鹰摇头表示,一般来说,泡茶之后,两个小时之内,需要把茶喝完,如果还想喝就需要继续浸泡。

  这是因为茶叶里具有很多抗氧化剂,而这些抗氧化剂是由很多不稳定的羟基构成的。一般来说,这些成分不稳定,因此在浸泡两个小时之内,就应该将茶喝完,不然这些有效成分发生了变化,不仅可能不再具有抗癌防癌的效果,可能还会产生对身体不利的物质。

  在金主任看来,泡茶的温度和杯具的选择也同样很重要。泡茶的水尽量保证在80度左右为宜,超过80度,有的人甚至用100度的沸水泡茶,这样可能破坏茶里的有效成分。另外,杯具的选择,最好选择紫砂壶,其次选择瓷器,或者玻璃杯等,最好不要选择不锈钢的保温杯具。

  疑问

  茶水和抗癌药物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根据研究表示,如果茶水和抗肿瘤药一起服用效果更好。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心中存疑,“不是说不能用茶叶水服药吗?”记者就这个话题也咨询了金主任了,他表示,这里说的同服,并不是指用茶叶水来服药。这里的意思是指,如果肿瘤患者在进行抗肿瘤治疗的同时,也有喝茶的习惯的话,那么,抗癌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另外,专家还发现,在不需要任何节食、锻炼等手段,每天喝8-10克茶叶,12周内,仅茶叶自身作用减掉的脂肪约为3斤。在日本、欧美国家所有减肥产品里,茶叶制品排名第一。

  小茶叶大学问

  1

  日本对百岁老人长寿调查中发现,有四成百岁老人长寿诀窍是一生嗜茶如命,有八成百岁老人有饮茶习惯。

  2

  抗氧化试验证实,一杯茶300毫升,它的抗氧化功能相当于一瓶半的红葡萄酒,相当于12瓶的白葡萄酒,相当于12杯的啤酒,相当于4个苹果,相当于5只洋葱,相当于7杯的鲜橙汁。

  3

  据日本科研人员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4

  日本昭和大学的医学研究小组,在1毫升稀释至普通茶水的20分之1浓度的茶多酚溶液里放入10000个剧毒大肠杆菌0-157,五个小时后细菌全部死亡,一个都不剩。

  5

  喝茶会让你莫名其妙地开心。茶中的氨基酸会促进多巴胺的大量分泌,而多巴胺是主导人体情感、愉悦感、性欲、瘾性等的物质。喝茶的愉悦感是不自主的,不受意念控制的。

  原标题:南京专家动物实验后发现:不同茶叶抗癌效果各不同

  稿源:南报网

  作者:苏丽萍李珊莫禹凡

原标题: 南京专家动物实验后发现:不同茶叶抗癌效果各不同




茶叶抗癌研究取得新进展

 (2008-09-02 13:17:40)
标签: 

火炬

 

健康

 茶叶抗癌研究取得新进展

茶是世界性的饮料,几乎大家都爱喝,老少皆宜。茶叶中含有600多种化合物,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必须的营养成份,比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等。另一类是药用成份,如茶多酚,光纤化合物等。

一直以来认为饮茶可以降血压、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杀菌抗病毒,防治肝炎、脂肪肝,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力等;最近一些研究表明,长期饮茶的人其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等许多肿瘤发生率较低。还有研究表面,茶叶里面的茶多酚是可以抗癌的,但目前尚不知人们喝茶能吸收多少这种成分。就有关方面的问题,本刊记者在线采访了南京中医院副主任医师金黑鹰。

 

茶多酚能抗直肠癌

在金黑鹰的实验室里,已经有了百余份南京人的肠癌标本库。“家族性的肠癌不一定都有遗传性,还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金黑鹰告诉记者,他一直在研究其中的密码,包括茶叶抗癌,都是攻克遗传性肠癌的一个部分。大肠癌是可以预防并且可以治愈的疾病,早期的大肠癌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也就是说90%以上的早期大肠癌通过手术治疗可以达到临床上的痊愈。

南京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金黑鹰是南京遗传性家族肠癌的研究者之一,目前正在筹备一个7000份肠癌的标本库,他说:“一方面想办法从基因治疗,另外一方面就是寻求中药能否抗癌,而茶叶最新的研究是令人兴奋的。”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Catechin, 属黄烷醇类)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

儿茶素类化合物因多含酚性羟基,决定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抗氧化能力是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BHA的4~6倍,是VE的6~7倍,VC的5~10倍,且用量少,0.01%~0.03%即可起作用,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儿茶素对食品中的色素和维生素类有保护作用,使食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有色泽与营养水平,能有效防止食品、食用油类腐败,并能消除异味。在实验研究中,发现茶多酚具有抗突变和抗结直肠癌的功能,但是其确切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且发病率仍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治疗结直肠癌仍然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尽管今年来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仍然徘徊在40%~50%之间,针对结直肠癌发病的分子机理来探索治疗和预防结直肠癌目前仍然是一个空白。

我们根据结直肠癌发生的分子途径的不同,可以将结直肠癌分为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和染色体不稳定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是由于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导致DNA复制错误增加,微卫星不稳定而导致的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发生的始动因素是DNA复制错误增加,多基因发生突变,因此通过抑制基因突变是否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的作用呢?

我们采用却配修复基因MSH2缺失的LoVo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在使用不同剂量的茶多酚对LoVo细胞治疗研究中发现,茶多酚在150mg/ml剂量即对Lovo产生80%~90%以上的抑制率,随着剂量的增加并不能增加其抑制效果,而对于错配修复基因表达正常的SW480细胞其抑制效果较差,而且其呈现剂量与增殖抑制的正相关关系,与Lovo细胞的增殖曲线不同。可见茶多酚对于Lovo细胞有抑制作用。

为了进一步证实在在体水平,茶多酚是否也具有抑制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的作用,我们建立了结肠造口的结肠癌原位移植模型,待肿瘤生长至5mm后使用50mg/kg、75 mg/kg和100 mg/kg三个治疗组在注射茶多酚后,一周开始出现肿瘤的缩小,2~3周左右肿瘤缩小最多,在3周以后肿瘤开始增长;而对照组肿瘤一直处于增长状况,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而3个治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可见在体水平茶多酚也具有抑制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作用。

茶多酚会否被胃酸消解有待研究

金黑鹰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他推测可能是茶多酚能够恢复正常细胞的秩序,破坏了肿瘤细胞的某一个点,让肿瘤细胞凋亡加速。当然,这一切还需要实验来证明。他告诉记者,国内还有专家研究认为,用绿茶或红茶处理动物可使实验动物的食道癌、胃癌或皮肤癌减少70%。从这一系列的研究可以看出,茶叶里的成分确实起到抗癌的作用。

茶多酚治疗后微卫星标志和TGFβ1、TGFβ2和IGF变化,提示Lovo在增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含简单重复序列基因的突变,符合Lovo细胞的增殖特点,但是在使用茶多酚治疗后,微卫星标志出现稳定趋势。

在使用结肠造口的结肠癌原位移植模型进行茶多酚治疗研究中发现,在3个不同的剂量,茶多酚可以使肿瘤缩小,特别在治疗后3周内肿瘤缩小明显。该结果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见到相同的报道,特别在使用非细胞毒性药物对肿瘤治疗的研究中,在在体水平很难发现肿瘤缩小。

但是Lovo细胞为MSI结直肠癌细胞,其COX-2为低表达,因此不可能通过抑制COX-2来达到抑制Lovo细胞的作用。本项目研究了Lovo细胞的微卫星不稳定变化和一些含有简单重复序列基因如TGFβ1、TGFβ2和IGF在茶多酚治疗后的变化。空白对照的Lovo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微卫星不稳定现象,符合Lovo作为错配修复基因缺失的肿瘤细胞的特征,而在使用茶多酚治疗后的Lovo细胞,24小时后出现BAT-25 和D2S123新的峰,但是在在72小时和1周后差异不明显。提示茶多酚可能具有抑制微卫星不稳定的特点,但是由于培养细胞无法长时间进行培养,因此很难出现明显的微卫星不稳定的变化。在细胞学研究中我们没有发现TGFβ1、TGFβ2和IGF的片段变化证据,可能是由于培养细胞时间较短,使许多错配修复基因缺失后的分子特点无法表达的缘故。

我们使用结肠造口的结肠癌原位移植模型,在不同治疗时间进行取样后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检测发现,在空白对照组,能扩增到4个微卫星标志和TGFβ1、TGFβ2和IGF均出现延长和缩短,提示Lovo在增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含简单重复序列基因的突变,符合Lovo细胞的增殖特点,但是在使用茶多酚治疗后,3天可以检测到微卫星标志和TGFβ1、TGFβ2和IGF等基因的变化,但是在1周、2周和3周后这些微卫星序列有趋于稳定的趋势,提示茶多酚可能是抑制了这些含有简单重复序列基因的突变而导致抗肿瘤的作用。

“不过,这个实验只能说明茶叶具有一定的抗癌效果,但是喝茶能多大程度抗癌还得进一步研究”,金黑鹰告诉记者,这个实验中,他们是将茶多酚直接注射到病鼠的腹腔,这就相当于人体静脉输液,可以让茶叶里的有效成分最大程度被老鼠吸收,发挥其作用,但是我们喝茶,究竟能摄入多少该种成分,则不知道。肯定的是,茶多酚极容易被氧化,而茶水进入人体后,肯定是先进入胃,而茶多酚会否被胃酸消解则是个未知数。目前喝茶到底有多大抗癌作用还得研究,这是金黑鹰医生的下一步研究计划。


 

健康达人:季秀震

$
0
0

健康达人:季秀震 68岁(高级工程师,退休)

季秀震,曾任金温铁路温州段站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在同事、亲友眼中他一直是位养生达人。现在已经退休的他,退而不休,积极学习,继续找寻生活的乐趣。季秀震擅书法,他的很多书法作品也显现了他的养生心得,如“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晨起诵名篇,先脑力训练再健身

年近七旬,季秀震还是头发黑亮,两眼不昏。说起他的养生秘诀,当真颇为独特,季秀震平日喜欢诗词,每每遇到喜欢的篇章,便抄录下来,还加上注释讲解,除了李白、白居易、谢灵运等的名篇,也有夏承焘等当代名家的作品。其中有150余篇,他都细细做成卡片,每日清晨五时许,醒后便一边舒活手脚,一边连诵这些诗词,需一小时许。这是他坚持多年的功课,而且每日背诵的诗词,是从最初的寥寥几首渐增至现在的150余首。年纪渐长,他自觉脑力未曾衰退,这使他极为自豪。

背诵诗词之后,季秀震还要进行健身。深呼吸,揉手、揉臂,揉头、眼、鼻部,叩齿、鼓漱,鸣天鼓(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外耳道,两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揉胸、揉腹、搓腰眼,揉腿、揉膝、搓脚心,各进行20余下,通常仅需约二十分钟。这套动作虽然简单,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季秀震自一本自我保健按摩书籍中学习、整理而来,此后每日不断,坚持已近40年。他时常喜欢以苏轼对日常养生法的一段感想来形容这套保健法的功效:“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力百倍。久欲献之左右,其妙处,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然可道其大略。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

■自学中医,自酿养生配方酒

早年工作时,季秀震工作、专业学习都极为用心,连年被评为单位优秀工作者,还多次获评省、市级优秀党员,发表过多篇建筑工程系高质量论文并获得过两次国家专利。在工作之余,他还坚持儒学、易经、中医等知识的学习。事实上,他年少时便对医学颇感兴趣,平日也常收集一些医药偏方。自学中医后,他还根据自己对药性的判断,研究出数种颇具实用性的药品配方,有的在药理实验中取得不错的效果。他研创的一种以桂圆核为原料提炼加工的止血收口药物制法,还申请药品专利成功,此外,他还非常擅长将中医药理知识融入生活。

1989年,出差往山西太原时,季秀震在当地报刊上获知乡村里有一位108岁的寿星,其中还提及老人的养生方法是自酿龟板酒。对此颇感兴趣的季秀震特地抽时间赶去,同老寿星交流养生经验,获取龟板酒的配方。回温后,季秀震根据南北方人群的体质差异,调整了龟板酒的配方,自酿赠送给亲友同事。因为效用明显,很受熟人的欢迎,后来还多有特地来托他酿造的。他自制的养生茶、调配的养生膳食,在亲友中也反响极佳。

■活到老,学到老,退休后生活更精彩

2003年后,退休的季秀震也未曾让自己清闲下来。除了坚持已久的背诗词、练书法、记日记等,他还找到了许多新的“脑力娱乐”。他学会了使用电脑,每日上网浏览时事新闻,讨论社会热点。去年闲时,他还打印了自己收集的诗词曲赋、箴言名句4万余字。他自学了摄影,每逢周末、节假日,常自己设计路线,坐公交等交通工具外出,摄录温州诸多古建民居、老街坊,来往龙湾、瓯海,拍摄当地古榕树、乡景民情,他的业余作品已经存满了几个移动硬盘。为了更好地加工、存留电子照片,他还特地向年轻人请教电脑图片加工技巧,把他们传授的流程、技巧记录在册,再回去自己一一摸索尝试。现在,他已经能自己处理照片数据,还为自己喜欢的照片依照其中的意境配上诗词,也时常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络空间与人分享。

他很注意饮食健康。季秀震现在喜欢食用小米粥,每日自己用砂锅慢火熬煮,很多亲友知道他的这个习惯,出差旅游到外地,找到优质的小米,都会带些给他。他喜食素菜,多是简单的芋头、冬瓜、白萝卜等,每样他都能说出对健康有益的功效来。近年来,他还在一家公司担任顾问,虽然单位有安排午餐,他还是每日中午下班后坐公交回家,自己准备饮食,饭后稍作午休,回公司继续工作。

季秀震说,真正的健康,应该是身、心、脑都处于健康平衡的状态。他不但重视身体健康,也从未忽视各种有益脑力的活动或娱乐。同时,他还非常遵从“对己严,宽待人”的行事准则,保有一颗平常心,成就自己,享受生活。

吴瑜珏 文


 

无比震撼人心的十部纪录片

$
0
0

电影各个类型里,纪录片给人的震撼度远远大于其它类型。鱼叔始终认为,纪录片对社会深度的洞察、对人生理性的思考,是一种超乎现实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的东西,它的魅力是商业片所不能比拟的。


下面鱼叔推荐十大纪录片,这十部,在豆瓣评分都大于8.7分。而8.7分是什么概念。8分的电影意味着不得不推荐,大于8.7分的电影则意味,此生不得不看啊!因为高于8.7分的电影,整个豆瓣评分体系里能有几部啊?


按照鱼叔的个性,对于这么优秀的电影,不可能不提供片源。对了,你只要回复“纪录片”即可得到以下所有电影片源。


1、寿司之神(2011)

豆瓣评分:8.8



《寿司之神》是由大卫·贾柏拍摄的一部关于寿司的纪录片。他是一个道道地地的纽约客!从小热爱寿司的他被小野二郎的职人精神而感动,干脆扛着摄影机至日本拍摄。 
  

现年86岁的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三星大厨,被称为“寿司之神”。在日本地位崇高,“寿司第一人”的美誉更远播全世界。终其一生,他都在握寿司,永远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跟学徒,观察客人的用餐状况微调寿司,确保客人享受到究极美味,甚至为了保护创造寿司的双手,不工作时永远带着手套,连睡觉也不懈怠。 
  

他的寿司店“数寄屋桥次郎”远近驰名,从食材、制作到入口瞬间,每个步骤都经过縝密计算。这间隐身东京办公大楼地下室的小店面,曾连续两年荣获美食圣经《米其林指南》三颗星最高评鉴。被誉为值得花一辈子排队等待的美味。


2、海豚湾(2009)

豆瓣评分:9.7



本片荣获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奖。


日本和歌山县太地,是一个景色优美的小渔村,然而这里却常年上演着惨无人道的一幕。每年,数以万计的海豚经过这片海域,他们的旅程却在太地戛然而止。渔民们将海豚驱赶到靠近岸边的一个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海豚训练师挑选合适的对象,剩下的大批海豚则被渔民毫无理由地赶尽杀绝。这些屠杀,这些罪行,因为种种利益而被政府和相关组织所隐瞒。 
  

理查德年轻时曾是一名海豚训练师,他所参与拍摄电影《海豚的故事》备受欢迎。但是,一头海豚的死让理查德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从此,他致力于拯救海豚的活动。不顾当地政府和村民百般阻挠,他和他的摄影团队想方设法潜入太地的海豚屠杀场,只为将罪行公之于众,拯救人类可爱的朋友。


3、时间的风景(2012)

豆瓣评分:8.7



此片是备受赞誉的摄像师和导演,汤姆·劳的首部影片。影片采用慢镜头与定时拍摄的摄影技术,向我们展示了美国西南部陆地、人文以及野外令人惊叹的瑰丽景色。为拍摄本影片,劳开着他的丰田敞篷小卡车奔走于美国西南部,历时两年。


本片的拍摄、剪辑和色彩分级均采用4K分辨率,是世界上首部面向公众发售的4K影片。


4、艺术的力量(2006)

豆瓣评分:9.4



八集BBC年度巨献纪录片《艺术的力量》,将为您详细讲述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雅克、透纳、梵高、毕加索以及罗斯科八位艺术家的生平,重现这八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历程。八位艺术大师拥有自成一派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个性,本片将全面剖析艺术大师们孕育和诞生艺术品时扣人心弦的故事。在主持人西蒙?沙玛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叙事下,这将是一次饱览艺术大师们所创作的最伟大作品的饕餮盛宴。戏剧化的艺术重塑,壮阔华美的摄影画面,八位艺术界巨匠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被刻画得曲尽其妙,或扼腕叹息或拍手称快,这便是艺术的力量。


这部独特而极具震撼力的纪录片《艺术的力量》,荣获国际艾美奖最佳艺术节目、2007年第60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摄影纪实类等多项国际大奖。


5、人类星球(2011)

豆瓣评分:9.8



BBC8集大型电视系列片 - Human Planet (人类星球),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8集节目分别探讨极地、山区、海洋、丛林、草原、河流、沙漠和城市的人类活动。世界一流的自然与人类专家以及摄影师,从空中、陆地和水下抓拍珍贵镜头。BBC摄制组前往世界80个地方,抓拍了从未在电视屏幕上出现过的罕见精彩的人类活动。


当你看到那些被世界遗忘在角落里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你才发现自己才是被生活所抛弃的人,生活本就如此艰难,生活也本就如此简单,随性而安感恩悠然,为的不过是一口水一块肉,历尽艰辛后的庆祝是内心最纯真的释然。


6、加拉帕戈斯群岛(2006)

豆瓣评分:9.4



加拉帕格斯群岛(又名科隆群岛)隶属厄瓜多尔,以其保持原始风貌的独特生物物种而闻名于世,素有“生物进化活博物馆”之称,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群岛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由长达130公里的第一大岛伊莎贝拉岛、四个稍小一点的岛、以及总面积1平方公里多的14个小岛组成,才外还有许多岩礁和小礁。群岛最高处是伊莎贝拉岛上的沃尔夫火山,海拔1707米。


加拉帕格斯群岛是由四五百万年前巨大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在一百多万年前浮出海面。直到现在,岛上的火山喷发还时有发生,群岛最西边的伊莎贝拉岛和费尔南迪岛上的火山一直没有消停,最近的两次喷发是在1995年和1998年。这里的火山不高,但面积很大,一座海拔不过千米的火山,直径能达20千米。


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正处在寒暖洋流交汇处,来自南部的秘鲁寒流和北部的赤道暖流交汇于此。这里的海洋生物丰富异常,喜寒、喜暖动物一应俱全。除此之外,地球上还没有什么地方能让企鹅和热带珊瑚鱼同游一水间。


7、生命(2009)

豆瓣评分:9.7



《生命》是由BBC制作的十集系列纪录片,从2009年10月12日开始在BBC电视台播出。本片制作共耗时四年,全部以高清方式摄制。每集50分钟,外加10分钟的拍摄花絮,总共60分钟。根据《泰晤士报》报道,本系列片耗资一千万英镑,不过BBC官方并未证实这一数字。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也是《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为了进行纪念,本片力图展现自然界缤纷物种的多样性,和它们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各种神奇生存本领。


摄像机在丛林里缓缓平移,而镜头前的景色从春天进入夏天,然后到秋天,花儿从盛开到枯萎,青苔从绿色到披上霜冻,蜘蛛在树杈之间一圈一圈快速地织着蛛网……半年中这条丛林小路上所能看到的画面被全部压缩在这短短六十秒。这,就是BBC纪录片Life第九集里的一个片段。


8、种出个地球(2012)

豆瓣评分:9.2



制作精良的自然类纪录片本身就是最好的正能量,想想看,从微不起眼的一个细胞,一枚花瓣,一颗种子,一片草叶开始,植物怎样影响着这颗星球的气候地貌生物进化乃至文明进程…这比精心炮制的温情励志大片催泪煽情一万倍。


BBC最新高清纪录片,将镜头瞄准我们这颗星球上的植物,由主持人Iain Stewart 教授带领大家走进植物的世界,了解植物的起源及生命机理。这个主持人之前主持过 - 地球的力量, 非常喜欢主持人Iain Stewart 教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带有浓重苏格兰口音的家伙,该系列纪录片知识性很强,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专业乏味的植物学知识在他和BBC主创人员鬼斧神工般的技巧下变得娓娓动听!堪称高清版的 - 植物私生活。


9、浮生一日(2011)

豆瓣评分:8.7




这是部全球网友共同掌镜的神片——由来自192个国家长达4500小时的录像剪辑而成,讲述了2010.7.24这天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在其中也许你会找到和自己非常相似或完全不同的活法。我们都那么渺小,却组成了完整的世界。请一定看到最后。


10、地球脉动(2006)

豆瓣评分:9.7



从南极到北极,从赤道到寒带,从非洲草原到热带雨林,再从荒凉峰顶到深邃大海,难以数计的生物以极其绝美的身姿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看到了Okavango洪水的涨落及其周边赖以生存的动物们的生存状态,看到了罕见的雪豹在漫天大雪中猎食的珍贵画面;看到了冰原上企鹅、北极熊、海豹等生物相互依存的严苛情景,也见识了生活在大洋深处火山口高温环境下的惊奇生物。当然还有地球各地的壮观美景与奇特地貌,无私地将其最为光艳的一面展现出来。


 

1962年广州会议的前前后后

$
0
0

    

廖心文
 
1962年二三月间召开的广州会议,是中国知识界至今难以忘怀的一次盛会。会上,周恩来、陈毅、陶铸、聂荣臻等对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作出科学的分析和估计,从指导思想上纠正了1957年反右运动扩大化以后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出现的“左”的错误,用今天的话说,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时隔40年,重温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曾经为这次会议作出过巨大努力和贡献的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为了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在当前的形势下,更深刻地认识和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广州会议前的形势和会议的准备
广州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经历了1958年“大跃进”和1959年“反右倾”带来的巨大困难后,开始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调整的总形势下召开的。具体到会议所要解决的知识分子问题,当时出现了三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一是从1961年上半年开始,党中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手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条例,如“科学十四条”、“高教六十条”、“文艺十条”(广州会议后报送中央批准)等。这些条例虽然没有直接触及到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这个根本问题,但是对如何改进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做好知识分子的工作提出了具体办法。在“工业七十条”中,还明确提出国营工业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和职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二是在广州会议之前,召开过两次对解决知识分子问题十分有意义的会议。一是1961年6月,根据毛泽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精神,在周恩来直接指导下,由中宣部、文化部分别召集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对文艺界情况的调查研究,搞清楚党在执行知识分子政策上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周恩来在会议期间进行了3天调查,不仅看了大量文字材料,同时深入代表中听取意见。他感觉到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人们不敢讲话了,而不敢讲话的原因“和领导有关”,同时也同他们所背负着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顶帽子有关。当时,周恩来认为前一个原因是问题的关键,所以他在会上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民主作风不够”,“现在要把这种风气反过来”,表明了纠正错误的决心。对后一个原因,周恩来也讲了一段话,他说:“有一个时期好像觉得1956年关于知识分子的那些问题可以不讲了,不是的,那些原则仍然存在,只是三年来由于忙,这方面有所疏忽,讲得少了些。”“现在统一战线应更扩大、更深入,而不是更缩小、更淡漠。”[1]这里,周恩来虽然没有明确恢复1956年他关于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论断,但他的话还是给广大知识分子一些新的感受。一位会议代表这样比喻说:周恩来的讲话“是在一个长久时期的沉闷的政治空气中打了个惊雷,发人深省”。[2]1962年广州会议的前前后后党的文献2002年第2期另一次会议是同年7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讨论“科学十四条(草案)”的会议。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李富春、聂荣臻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言。刘少奇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有偏向,要承认;有偏向要纠。这几年党成为执政党是好事情,是成绩,乱指挥,人家也听你的。但是,继续这样搞下去要跌下台的,再不能这样搞了。邓小平说:要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人心舒畅的局面。我们就是要老老实实当好勤务员,为科学家服务,替他们解决困难。周恩来十分赞成这些意见,说:要向我们的干部讲清楚,我们为科学家服务好了,科学家就为社会主义服务得好。总而言之,都是为了社会主义。他还建议这个文件在财政、文教等系统都可以发。[3]根据会议的精神,中共中央在7月19日批转这一草案时指出:“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很关紧要。”“近几年来,有不少的同志,在对待知识,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上,有一些片面的认识,简单粗暴的现象也有所滋长,必须引起严重的注意,以端正方向,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文件强调:“一定要使知识分子敢于讲真话,畅所欲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在学术工作中,一定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戴帽子、不拿棍子、不抓辫子。这样才能造成一种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充分地调动起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放心、负责地去做工作。”[4]这次讨论科学条例的会议表明了党中央对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视。两次会议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对广大知识分子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鼓励他们解除顾虑,大胆提出在科学和文化工作中的意见;另一方面,推动各级领导检讨工作,扫除障碍,抓紧制定改进工作的各项措施。
三是广州会议前夕,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检讨和纠正1958年以来各项工作中“左”的错误。毛泽东在会上对知识分子的基本估计没有再提“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说:“知识分子,如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教授、教员、作家、艺术家、演员、医务工作者、新闻工作者,他们不是一个阶级,他们或者附属于资产阶级或者附属于无产阶级。对于知识分子是不是只有革命的我们才去团结呢?不是的。只要他们爱国,我们就要团结他们,并且要让他们好好工作。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爱国的知识分子、爱国的资本家、和其他的爱国民主人士,这些人占了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些人,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下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同时毛泽东再次承认工作中犯了错误,并说错误“首先是中央负责,中央又是我首先负责”。[5]他还提出,不论党内党外都要充分发扬民主,让人讲话。毛泽东的态度,对广州会议解决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重要有利条件。
广州会议包括两个会议,即“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和“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这两个会议事前都经过认真的准备。
前一个会议是由主管科学技术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主持的,从2月16日开始,参加会议的有各专业、各学科有代表性的科学家310人。这个会议最初是想借“科学十四条”贯彻后的东风,制定出一个新的科学规划。但是,聂荣臻到广州后发现,虽然半年多来曾经在北京、上海等地多次召集科学家们开会,征求意见,但大家的顾虑仍然很大。经过同少数科学家谈心后他了解到,是“资产阶级”这顶帽子使他们感到十分压抑。有人直截了当地问他:“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提法如何理解?”还有人对他说:“一提起知识分子就是资产阶级的,叫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使子女也因此受到歧视,从没听到有人提谁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3](P,836)会议开始后,声学家马大猷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后来回忆当年的情况时说:“总觉得我们解放已经10多年了,大家都认真工作,并且做出相当的成绩,但是一直老称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这个很不了解,很不理解。”[6]当时,马大猷的意见被登在会议简报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许多人的共鸣。聂荣臻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解决,因此报告了周恩来。周恩来对他说:“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人民的知识分子。”[3](P,832)得到周恩来的支持后,聂荣臻将会议的重点改为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十四条”,调整与知识分子的关系。
后一个会议是由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筹组,周恩来亲自指导召开的。会议的目的是要解决作家和文艺部门领导之间的关系,对一些反映人民内部矛盾而受到错误批判的作品重新作出评价,以便总结经验,团结队伍。由于当时国家的财政经济还十分困难,中央制定了一项特殊规定:各类全国性会议的批准权一律集中到国务院。所以剧协代表张颖受大家委托直接去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不仅批准了他们的计划,并且对张颖说,陈毅早就提出文艺界的情况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开个会是好意见。他还说,届时陈毅将到会讲话。陈毅作为副总理长期分管科技和文化工作,这时,他已经兼任外交部长,主要精力放在了外事工作上,但依然兼管科学和文化领域的工作,也就是做知识分子的工作。张颖在汇报中还告诉周恩来,广州的经济形势比较好,中南局书记陶铸邀请他们去那里开会。周恩来表示同意,并说:“既然陶铸同志欢迎你们去广州,你们可以去,但准备工作要做充分,你们应该把全国剧作家的情况,及各级领导的情况做个比较详细的调查,问题搞清楚后再来向我汇报一次。”[7]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文化部和剧协立即组织几个调查组分赴几个大区、省、市了解有关情况。在调查中他们发现,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领导不按艺术规律办事,瞎指挥,批评简单粗暴,乱扣帽子;有的作家在运动中受到过火的批判和斗争,一些艺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处理,一些人民内部矛盾被当作敌我矛盾处理。胆子大一些的人在谈话中还涉及到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说“资产阶级”这顶帽子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有的人甚至还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顶帽子是给科学家的,给文艺界戴的帽子比这厉害得多,动不动就是右派分子,要不然就是右倾分子。”[8]各调查组的报告最后汇集到周恩来处,他深深地感到解决知识分子的问题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张颖再一次走进中南海汇报会议的筹备工作时,周恩来态度坚定地说:“你们去广州,请陈老总打头炮。会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氛,振奋一下人心。”[7]为了使广州的会议能够顺利召开,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周恩来决定,先召集在北京的话剧、歌剧、儿童剧作家开个会,统一思想。会议于1962年2月17日在中南海紫光阁召开,有100多位在京的艺术家参加。周恩来在讲话中要大家进一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努力纠正文艺工作中“左”的偏向。周恩来指出,1959年以来文艺上的缺点错误主要表现在打破了旧的迷信(如厚古薄今),又产生了新的迷信(如厚今薄古),因此,“要破除新的迷信,再一次解放思想”。他认为,纠正这些偏向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只有正确的领导才能真正地贯彻党的文艺政策、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他诚恳地说:政策上的偏差,中央是第一位的责任,我代表党向大家道歉。他最后充满信心地说:新的局面来了,从经济形势上看还会有一个时期的困难,但已开始好转;从政治条件看,会出现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政治上出现了新局面,文艺上也一定会出现新局面。希望大家到广州去,把座谈会开好。这次会议可以说是为广州会议作准备,也可以说是广州会议的预备会。周恩来在会上没有谈到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说明这次会议同正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科学工作会议一样事前都没有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会议的主题。 
二、周恩来、陈毅到达广州后转变会议主题,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广州会议召开时,周恩来正在北京忙于主持起草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他本来不准备去广州,而是委托陈毅去讲话。聂荣臻反馈回来的全国科学工作会议上知识分子要求“摘帽”的呼声,使他下决心亲赴广州了解情况,解决问题。2月25日,周恩来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汇报人大报告起草情况:“我在人大、政协的报告提纲,已组织了一个小组在起草,我已与他们谈了一次,定于3月3日交出初稿。待我与他们再次审议后,预定3月10日交出二稿,那时就可送中央传阅。”信中还告知:“我和陈毅同志明日飞广州,林、聂两同志约我谈军队转业10万干部的安置问题和科学机构的精简问题。同时也准备同科学家见见面(他们正在广州开科学工作会议),听听他们的意见。准备3月3日回京。”[9]
2月26日,周恩来和陈毅飞抵广州的当天,聂荣臻、郭沫若等向他们汇报了与会代表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的种种顾虑,强调这个问题严重阻碍知识分子政策进一步贯彻和知识分子积极性的调动,希望能够在这个会议上予以解决。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南地区已经提出并得到了中南局书记陶铸鲜明的回答。1961年10月11日,陶铸在中南区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上提出:“对高级知识分子要做重新估价,高级知识分子是不是经过了考验,能不能同我们一起搞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有一个肯定的总的估计。”他说:“我们不能老是讲人家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看要到此为止了。现在他们是国家的知识分子,民族的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分子。”“从总的方面看,同志们都是希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大家不仅是口里讲,而且实际在做,这就算不错了,就是经过考验了,就算及格了。因此,我建议今后在中南地区一般地不要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名词了,这个名词伤感情。谁有什么毛病,实事求是,是什么,讲什么,不要带这个帽子。”[10]这个讲话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据《广东宣教动态》反映,许多知识分子为此欢欣鼓舞,对“今后一般地不再叫他们‘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最为高兴”[11]。但是,正如陶铸所说的,他的话只是“地方粮票”,中央领导人说了,才是“全国粮票”。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周恩来到达广州后看了科学工作会议的全部《简报》,他在几天后的讲话中说:“《简报》上反映了这样的情况,大家工作努力,生活上克服困难,甚至遇到心情不怎么舒畅的事情还能克制自己。你们热爱祖国,使我们很受感动。”“从《简报》中还看到大家提出了一些善意的批评,不能不使我高兴。”[12]他希望大家“给点反映”,说“我在3月20日要在人代会上作报告,有反映才够朋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周恩来确实感到摘掉知识分子头上“资产阶级”这顶帽子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为统一思想,3月1日,周恩来约两个会议的党内负责人陶铸、聂荣臻、于光远、张劲夫、林默涵、范长江等座谈[13],着重讨论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座谈会决定,在会上增加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的讨论,由周恩来做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由于这个问题事先没有经过中央集体讨论,也没有请示过毛泽东,所以周恩来十分谨慎,要大家一个一个表态。大家都表示赞成。他说:那我们在这次会议上就讲这个问题,你们大家都表示赞成,这是我们大家一起讨论通过的,我们大家共同负责。[14]最后他明确地作出结论:从总体上讲,知识分子不能再说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结论为他在广州会议讲话的主题最后定了调。
3月2日,两个会议的代表齐聚羊城宾馆,周恩来作题为《论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同他1956年《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相比,这个报告着重从中国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周恩来指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常常站在民族立场上反对外国殖民者和本国卖国贼,成为革命的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充分肯定建国以来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已有了根本的转变和极大的进步”。周恩来在讲话中引用了列宁《“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出版序言》中的一段话:“无产阶级专政是劳动者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同人数众多的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农民、知识分子等等)或同他们的大多数结成的特种形式的阶级联盟……是最终为建成并巩固社会主义而成立的联盟。”周恩来对列宁关于“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的说明中包括知识分子这一点引申说:这是讲的无产阶级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而中国的革命性质决定这个联盟可以扩大到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是无产阶级同非劳动者的联盟”。他认为:“坚持这两种联盟是我们的战略方针和长期的历史任务,在我国的统一战线中将长期起作用。对知识分子的估计要以这个为纲。”周恩来还指出:“两种联盟的矛盾性质不一样。无产阶级同其他劳动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的矛盾,同非劳动者之间还存在着对抗性矛盾的一面。”所以“我们同知识分子的联盟与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是有根本区别的”。他将知识分子大多数同工人、农民并列在一起,说他们是热爱祖国的,一样经得起考验。周恩来在讲话中特别提到毛泽东对民主党派领导人曾经讲过,现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消灭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要做“梁上君子”,这部分知识分子应该投到无产阶级方面来,承认共产党的领导,这才有出路。他说毛泽东的这段话是有所指的,“是在1957年五一前后说的,但是到6月,右派还是进攻。当时反击是必要的,但这决不会动摇我们党在整个历史时期对知识分子的根本政策和战略方针,决不会改变无产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与此同时,周恩来继续坚持两点论的观点,要求知识分子要加强自我改造。但他批评了1957年以来对知识分子改造问题的片面理解,指出改造是长期的,要靠自觉,方法要和风细雨,不能粗暴,这样气才能顺,心情才能舒畅。他说:“过去对同志们批评错了的、多了的、过了的,应该道歉。党内我已道过歉,现在利用这个机会,再作个总的道歉。”[12](P,353-369)周恩来的报告给与会者带来意外的惊喜,因为“事前大家并没有这种思想准备”[15]。但是,也有一些人感到不满足,觉得周恩来的话似乎意犹未尽。[8]
因为要准备即将召开的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未等会议结束提前返京。他把还要说的话留给了陈毅。
3月5日和6日,陈毅分别向两个会议的代表转达了周恩来的嘱托,对周恩来的意见作出进一步阐述,明确提出要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陈毅指出:“同志们听了总理的报告很满意。但有的同志说周总理没有明确脱帽子。那么我今天明确一下: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他说:“周总理前天动身回北京的时候,我把我讲话的大体意思跟他讲了一下,他赞成我这个讲话。他说:你们是人民的科学家、社会主义的科学家、无产阶级的科学家,是革命的知识分子,应取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十二年的改造,十二年的考验,尤其是这几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带来的考验——孔夫子三月不知肉味,有些人是两三年不知肉味,还是不抱怨,还是愿意跟着我们走,还是对共产党不丧失信心,这至少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十年八年还不能考验一个人,十年八年十二年还不能鉴别一个人,共产党也太没有眼光了!”陈毅引用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啊,你们要相信过去三年有时候我们是做蠢事呀!我们是很蠢的呀!陈毅说:“我看这是慨乎言之、痛乎言之。我能够体会毛主席这个精神。他有这个精神,我敢于这样大声地讲这个话,大声疾呼:我们有些事是做得很蠢嘛。”陈毅还形象地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比喻为“国家的三只脚”,说:知识分子“是三大部分之一,是国家的一只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问题,陈毅指出“不能搞运动,最好的方式是学习,和风细雨,引人入胜,使人感到如坐春风”。他还尖锐地批评了少数干部的错误做法,强调“要以平等态度待人,不要以改造者自居。自己也在改造中,谁也没有赋予你权力充当改造者”。他说,我们有些党的领导机关同科学家、剧作家之间产生了矛盾,伤了感情,伤了和气,这是个严重的内部矛盾,现在一定要解决这个矛盾。
由于周恩来的讲话温和而谨慎,陈毅的讲话鲜明而透彻,因此,尽管陈毅在会上说他的讲话代表了周恩来的意见,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人都在猜测他们的意见是否真正一致。张颖后来回忆说:“总是有人来问我陈老总的讲话是不是总理让他讲的,我也总是答说不知道,但我相信这种猜测。后来我在陈老总的儿子陈昊苏那里得到证实,他在父亲的日记里读到这样一段话:我在广州要发个言,这个发言是总理让我这样讲的。我想周总理是以他的方式,做了他想做和能做的事。”[16]
3月5日,陶铸在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讲话,明确指出“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现在已经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应该给脱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
会议代表对周恩来、陈毅、陶铸的讲话进行了深入讨论,普遍认为“很全面,很透彻,感情充沛,听来很亲切,使人深受感动,心悦诚服”[17]。在北京的历史学家周谷城听到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的消息后十分激动,说:“知识分子过去认为自己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觉得自己是被改造的,始终是作客的思想,积极性还没有发挥出来。”如今,“得到一个光荣称号,是劳动人民了,对这一点特别高兴。我对这一点也很兴奋。我觉得只要有这些感觉,精神就活跃起来了。”[18]这不仅仅是周谷城个人的肺腑之言,也代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心声。
陶铸在会上曾经提出:“这次会议应该搞出这样一个局面:是温暖的春天,不是料峭的春寒;是和煦的春风,不是肃杀的秋风;也就是毛主席所讲的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他希望“不要再刮秋风了,多刮一点温暖的春风吧!秋风一来,树叶脱尽,还有什么百花齐放呢?”广州会议后的情况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得到全面改善,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普遍高涨。聂荣臻回忆说:那时候“中国科学院、国防部五院、二机部九院等许多科研单位,晚上灯火通明,图书馆通宵开放,一片热气腾腾,我国真正出现了科学的春天。至今我还认为:如果没有那几年的实干,‘两弹’也就不会那么快地上天。我们常说,中国人民是很聪明的,并不比别的民族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有些科学家的确很有才能,关键是怎样发挥他们的才干。要有正确的政策,要关心他们的生活。”[3](P,838-839)文学艺术界也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创作出一大批深受人民喜爱的文艺作品。
广州会议上的强烈反响,进一步坚定了周恩来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认识。在党内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存在分歧,甚至少数人明确反对的情况下,他坚持把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的精神写入3月底召开的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份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报告说:“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积极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且愿意继续进行自我改造的。毫无疑问,他们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我们应该信任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很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如果还把他们看作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显然是不对的。”关于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报告中强调:“应该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心情舒畅地、自觉地、逐步地进行,而不应该采取任何简单粗暴的方式。”“对知识分子的改造要求过高过急,是不适当的;把某些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处理,更是错误的。”由于这份报告送中央政治局审阅过,这些内容又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提出来的,并且得到大会的通过,所以它的分量比广州会议讲话要重得多。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话来评价,它“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的意义”。这个报告坚持了党对知识分子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从根本上恢复并发展了周恩来在1956年代表中共中央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作出的正确估计,在实践中对改善党同知识分子的关系,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广州会议后的波折和新时期对广州会议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广州会议后不久,由于党内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认识上的不一致并没有真正消除,特别是由于党对1957年反右运动扩大化以来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清理和纠正,因此事情很快发生波折。
广州会议召开时,最明显的“不一致”来自上海。由于主管上海文艺界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春桥的阻挠,上海市文化局局长直到会议邻近尾声时才露面,临来以前还被告知,他要做的事只是听听发言,而且回去以后不许传达。
广州会议召开半年之后,中共中央召开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运动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进一步断言资产阶级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在这种背景下,党内围绕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重新展开争论。当时,中宣部内对这个问题一直有意见分歧,陆定一坚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法。[19]广州会议后,在中宣部召开的全国各省、市宣传部长会议的一份简报上还批评了“摘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帽子”的观点,说这是赫鲁晓夫的论调。中宣部另有一位副部长不同意这样的做法,说:“给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摘帽子是周总理提出的,中宣部不能这样乱扣帽子,这样做同中央的精神不一致,简报发下去会造成很坏的影响。”[20]八届十中全会召开前后,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核心小组会和在北京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也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从广州会议以来对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明确表态[11](P,784)的毛泽东在核心小会议谈到摘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帽子问题时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些人阳魂过来了,但是阴魂未散,有的连阳魂也没有过来,如章伯钧、罗隆基等。”[21]一些人批评周恩来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是“没有阶级观点”[22],说陈毅在广州会议上的讲话是“上当”[23]。面对这种压力,周恩来没有沉默。11月26日,他在中央书记处讨论宣传文教工作的会议上对这些指责进行了反驳。周恩来说:广州会议上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不能说没有阶级观点,在列宁的著作和刘少奇关于宪法的报告中都是这样提的,“我是代表中央作报告的”[24]。主持这次会议的邓小平支持周恩来的意见,他最后作结论时说:“总的提法,一切按总理人大报告所说,把那段话再印一下,统一语言,那是中央批准的。”[25]但是,这些努力都没有能够阻止党内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左”的错误的发展,广州会议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正确估计再次被否定。这种错误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首先出来为知识分子说话。他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26]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党中央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提出:“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只要还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知识分子就需要解决是否坚持工人阶级立场问题。但总的说来,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26](P,89)邓小平的这篇讲话恢复并发展了1962年广州会议对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的基本估计,澄清了被“四人帮”搞乱的重大是非,再一次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后来,江泽民也多次谈到知识分子问题,他在邓小平的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新特点,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概括。这些新的认识和新的概括集中体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讲话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
同1962年广州会议时相比,邓小平、江泽民在说明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时,除了继续坚持建国以来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有了根本的转变和极大的进步,知识分子是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基本点外,又有了新的视角。这就是,他们清楚地看到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使科学技术与提高生产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力量。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率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后来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从而连带回答了怎样看待科学研究这种脑力劳动,从事科学技术的人是不是劳动者这一重大问题,并从理论上进一步回答了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问题。江泽民则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强调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大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他说:“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27]可以说,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和以他们为核心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上,始终坚持了1962年广州会议的基本精神,再没有发生任何动摇。究其原因,主要是三点:一是在政治上始终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是正确认识和对待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要保证;二是在思想路线上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正确认识和对待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要条件;三是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这是在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和对待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要前提。这三点既是对广州会议精神的继承,也是对广州会议精神的重要发展。
江泽民多次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这是他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广州会议40年后仍然值得我们纪念和借鉴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1、335、336.
 [2]徐桑楚.一位对电影创作有关键性影响的人[A].周恩来与电影[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65.
 [3]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830-83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15-516.
[5]毛泽东.1962年1月30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6、27、42.
[6]十二集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剧组.访问马大猷记录.1997.
[7]访问张颖记录.1995.
[8]访问张颖记录.1986-04.
[9]周恩来致毛泽东的信(手稿).1962-02-25.
[10]陶铸在中南区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上的讲话记录.1961-10-11.
[11]转引自龚育之.周恩来和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A].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781.
[12]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2.
[13]周恩来工作台历.1962-03-01.
[14]十二集文献纪录片《周恩来》剧组.采访龚育之谈话记录.1997.
[15]访问张庚谈话记录.1986-04.
[16]访问张颖谈话记录.1997.
[17]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会议简报第1期.1962-03.
[18]周谷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62-03-21.
[19]访问林默涵谈话记录.1986-04-17.1992年出版的《陆定一文集》中,有两篇文章提到那个时期党内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意见分歧,陆定一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并表示要努力向周恩来学习.
[20]访问林默涵谈话记录.1986-04-17.
[21]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核心小组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62-08-09.
[22]中央书记处会议记录.1962-11-26.
[23]中央工作会议核心小组会议记录.1962-08-11.
[24]周恩来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62-11-26.
[25]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62-11-26.
[2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2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07-01.
[作者简介]廖心文,女,1948年生,湖北武汉人。现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二编研部主任,研究员。
(来源:《党的文献》2002年第2期)

 

吴煊海:茶农自立品牌的先行者

$
0
0
吴煊海:茶农自立品牌的先行者
2011-11-22 08:31:51  寻味网  

 

家族传说

 

爷爷辈的故事在他的脑海里从来都只是传说,当年武夷山大茶厂的“包头”是怎样的风光全部只剩想象。如今,自己也已经当上了爷爷,吴煊海老人讲起家族和武夷岩茶的渊源时,还常常用“听我父亲讲的”来开头。

 

“我父亲13 岁跟着我外公从江西来武夷山。我们武夷山做茶的,很多都是江西人。”

 

“当年武夷山有99 家岩茶厂,归3 个资本家所有,其中有43 家归一个资本家。他们按茶产量跟包头们结算工钱,要有能力的人经过推荐才能做包头呐。”

 

“我爷爷是青狮茶厂的包头,我姨公做林头洞包头,我父亲后来是玉华洞包头,他只做了4 年就解放了;到我这一代,算是我们家做茶的第三代。”

 

“那时候武夷岩茶可不是一般人喝得起的,我父亲听我爷爷的老客人说,要耗费半壁家产才能喝得上啊!13 块大洋一斤的武夷岩茶,一包要4 块大洋(旧制4 两,折合现在的2 . 5两),那时候一个月赚3 块大洋算不错了,以前武夷岩茶确实值钱啊!所以连包茶用的纸也会拿来泡水喝,香啊!”

 

这些,全是62 岁的吴煊海老人从父辈口中传承的回忆,而他自己的切身体会,是从16 岁时开始跟着身为茶农的父亲学习做茶开始的。

 

“那时候是给集体做啦,自己是不能卖茶的,统一要交给生产队。”

 

“做茶的手艺当然是我父亲教的啦,整个武夷山说起我父亲吴森定都知道是个焙茶大师。”说到手艺,吴煊海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手艺,是他现在在教给儿子,将来还要再传给孙子的;这手艺,用儿媳妇陈美花的话来说,是“用机器无论如何替代不了的”。

 

 

家庭品牌

 


不知道是不是受祖辈们的影响,吴煊海成了茶叶统购统销政策取消后较早一拨自己卖茶的武夷茶农,他至今还记得,1996年自己第一次去广东的潮汕卖茶,那时候的价格是:最好的肉桂40块钱1斤,水仙35块钱1斤。半壁家产买岩茶的风光已然不再,可他的家庭因为武夷茶而即将形成的产销集团,是否又曾在他当时的想象中呢?

 

顺理成章的,吴煊海也成了较早一拨自己注册品牌设立公司的武夷茶农,公司名称和注册商标都叫“青狮岩”,这取自武夷岩茶与吴家的一段渊源:青狮岩下现在还有的半壁残垣,是多年前一个茶厂的遗址,包头姓吴。于是,2004年吴煊海正式成为青狮岩茶厂的法定代表人。

 

现在吴家茶厂的经营,形成了在吴老爷子的统领下,三女一子全部参与,各司其职的家庭式集团化作风。

 

每个子女自家茶山上的产出,全部由老爷子统一技术指导加工;销售的时候在统一的品牌包装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女儿在当地经营着茶厂的品牌形象店;二女儿责网络宣传和销售;三女儿负责茶叶加工;小儿子原本学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了2年,被召回后现在更多的负责茶叶的生产——我们走进他们的新家时,他正满头大汗地守在一楼的焙火间。

 

相隔不远的新旧茶厂见证了吴家的变化,说是茶厂,其实,也是一家人起居生活的地方。新居的一楼是加工车间(焙火间),二楼包装车间和仓库,三楼、四楼是审评室和品茶室,五楼是宿舍和厨房,六楼、七楼则自家人居住,而不远处的老房子则更像是一个承载了多年记忆的仓库。坐在满墙上的老旧照片、新获奖状前,吴煊海一家人的希望,就像秋天满山的茶树,正在自由生长。

 

吴家新居

样茶

焙火

全家福

 武夷山:一位茶农的开心茶事

2010-11-05 16:26:38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字号:    .评论】【打印】【关闭】 

    皮肤黝黑的老茶农吴煊海最近忙得很。“村里通知我参加今年的茶博会,还免收场地费,要做好准备,这几天正对一些精制茶作二次烘焙。”他说。

    吴煊海的烘焙技术在武夷山天心岩茶村小有名气,在今年村里的斗茶赛上,他做的“水仙”得了银奖。今年刚满60岁的吴煊海茶龄已有47年,作为茶农,把酸甜苦辣都尝了一回,前几十年过得并不轻松,后面这几年日子就像蘸了蜜一样。如今,他一手经营起来的青狮岩茶厂正逐步发展壮大,投资500万元的新厂房即将落成。

    整洁、错落有致的天心岩茶村位于武夷山风景度假区到市区的大道旁,吴煊海所在的桂林自然村大多数人家世代延续种茶、做茶,辉煌过,也曾落寞过。吴煊海也不例外。13岁起,他就跟父亲学做茶。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分茶山到户,吴煊海有了自己的茶山。但当时的崇安县只有几家茶厂,茶青由茶叶站统购统销,茶叶采下来卖不了几个钱,茶农的日子过得紧巴巴。

    到了1988年,国家允许茶农自己销售茶叶,但要把茶卖出去并不容易。“十几二十年前,武夷山的茶叶还没有什么名气,卖茶全靠一张厚脸皮。”吴煊海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靠着“厚脸皮”在广东潮汕地区卖出12件茶叶,赚回了第一笔2000多元钱。1998年,吴煊海办起青狮岩茶厂。当年武夷山开始申报世遗,他们全家迁到了现在的天心岩茶村。一年后,武夷山申遗成功,吴煊海一家与天心茶村人的生活开始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武夷山市的一系列动作给他的茶叶生意带了180度的转变。

    2005年以来,武夷山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法,先后组织茶企业到北京、上海、深圳、哈尔滨、广州、香港等地开展“浪漫武夷、风雅茶韵”系列茶旅营销推广活动,以茶促旅、以旅带茶,武夷山茶叶名声大振。2008年,武夷山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茶博会,老吴第一次走进茶博会,认识了许多朋友和茶商,卖了几万元的茶。

    随着“大红袍”的走红,这几年茶青价格不断攀升,每公斤从十几年前的几元钱涨到今年的40元左右,精制茶叶的均价也达到400元上下,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大红袍”火了,吴煊海的茶厂也红火起来,很多年轻人来跟他学做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像我这样受益的茶农在天心岩茶村还有几百户,六成以上的家庭都有小轿车。”老吴高兴地说。

    正在吴煊海家串门的隔壁邻居陈木根也深有感触。陈家有五六十亩茶山,这两年开始自制毛茶。前不久,他们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也要向老吴一样办个茶厂。“有了自己的商标和品牌,茶叶会更好卖。”老陈说。( 方炜杭 徐树才 金文莲 黄荣臻 )


 
Viewing all 87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