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87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松萝茶的今生前世

$
0
0

  (一)

  最近这段期间,也不知道是因为天气忽冷忽热,还是什么其他的缘故,感到肠胃干结,浑身不适,口干舌燥,而且隐隐约约觉得牙龈有点疼,上颚似乎还有点肿。心想不妙,这一定是传统中医说的,阴阳失调,肝火亢旺。怎么办呢?看医生很麻烦,而且还没生病,只是不舒服,医生一定是建议你多休息,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之类。突然想起初夏的时候,苏州的朋友送了我两罐松萝茶,说是徽州产的,特别有降火的功能,而且能够消积化滞,甚至还有防治高血压的功效。当时也就是听听,现在身体不舒服了,想不出其他好方法,于是从橱里取出茶罐,姑且试试。

  现代的茶叶包装,十分考究,罐上贴了防伪的封条,里面是特制的锡纸袋,真空包装。打开来有一股田野的清香,有点兰桂的氤氲香气,但更接近夏天田野刚刚割过的青草气味。我找了一只水晶玻璃杯,轻轻倒出茶叶,是一粒粒卷曲的小茶珠,墨绿色的,体积比保济丸稍大。奇怪了,我印象中的松萝茶是索条形的绿茶,产在徽州休宁县,介于黄山毛峰与庐山云雾茶之间,怎么变成一粒粒的保济茶丸了呢?用90摄氏度的开水一冲,小小的茶丸缓缓舒展开来,墨绿色的叶片像萌芽得到雨露的滋润,在杯中散发春天浓郁的香味。原来这一罐松萝茶的制法,仿效了台湾冻顶乌龙,在揉捻的技巧上花了不少功夫,把茶叶内蕴的滋味都揉成一团珠丸,等着冲泡那一剎那的璀璨。

  我慢慢啜饮这一杯松萝,香气很重,微微带点苦涩,却是十分爽口的苦涩,好像喝到贮放了十几年的Mouton Rothschild。刚开瓶时,还有丝丝涩口的感觉,在醇厚的酒香之中作怪。刺激味蕾的单宁酸,见到大千世界,接触了美丽的阳光空气,就像洪太尉放走的妖魔一样,霎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阳光雨露抚育出的底蕴,绽放着馥郁的芳香。松萝茶入口偏涩,懂茶的人都说有“三重”,色重、香重、味重,其实与茶底的单宁酸含量较多有关,焙制得法就产生浓洌的口感。松萝茶与龙井、碧螺春一样,都是绿茶,都没有经过发酵的程序,但是龙井的香气清扬开敞,像李白的诗,碧螺春的香气细腻芬芳,像李清照的词,松萝则浓郁内敛,像李商隐诗句,有点浓得化不开。喝到口里,松萝有一种沉稳广袤的乡野气息,更接近蒸青的太平猴魁,让你联想到暮春时节荼蘼花开,而与龙井因炒青而迸发的扑鼻香气,会令人想到清明时节杏花绽放,意趣十分不同。或许是因为松萝茶炒青的方式不同,强调文火揉捻,把浓郁的茶香滋味都卷入了团丸之中,产生了接近橄榄香味的高爽口感。也有人说,制作最好的松萝,重点是烘焙的火候,炒青与揉捻则全凭巧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总之,松萝茶的滋味不同于现在流行的龙井与碧螺春,味道要香醇厚重得多,适合喝酽茶的人。

  (二)

  其实,我没有实际制茶的经验,对松萝茶制作过程的细节所知有限,倒是因为研究茶饮的历史文化,查过许多文献资料,很知道松萝茶兴衰的历史演变。松萝茶是明代隆庆年间发展出来的名茶,从晚明到清中叶大受文人雅士的追捧,可与杭州龙井茶与苏州虎丘茶媲美。隆庆万历年间的松江人冯时可写过《茶录》,其中特别提到松萝茶:

  苏州茶饮遍天下,专以采造胜耳。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造法,其后于徽之松萝结庵,采诸山茶于庵焙制,远迩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实非松萝所出也。是茶比天池茶稍粗,而气甚香,味更清,然于虎丘能称仲、不能伯也。松郡畲山亦有茶,与天池无异,顾采造不如。近有比丘来,以虎丘法制之,味与松萝等。老衲亟逐之,曰:“无为此山开膻径而置火坑。”盖佛以名为五欲之一,名媒利,利媒祸,物且难容,况人乎?

  冯时可在这段文字里,说到万历年间的饮茶风尚,和当时其他的上层社会风尚一样,都以苏州马首是瞻,而松萝茶的异军突起,显示各地模仿苏州风尚与技艺,又另出机杼的现象。冯时可所说的现象,可以归纳成几点:

  1.在晚明的江南,苏州的虎丘茶与天池茶引领风气,以感官享受的乐趣,显示士大夫追求高雅品味的境界,倾向于清雅平淡之中的细致芬芳。虎丘茶与天池茶,以精妙稀少著称,文人雅士奉为精品,视若拱璧。松萝茶的出现,风行一时,就是徽州茶产在文化品味上模仿苏州的现象。

  2.创制松萝茶的大方和尚,原来是苏州虎丘寺的和尚,在那里学会了制茶的技艺。后来到徽州休宁的松萝山结庵,自立门户,同时用苏州制作虎丘茶的方式,焙制了松萝茶,风味接近苏州的虎丘茶与天池茶,大受欢迎。但是,松萝茶的品味境界,还是比不上苏州的原产。

  3.松萝茶一旦有了口碑,四处风行,价格开始飞涨,徽州各地山区的茶农也都采用松萝的采制方法,大量制作松萝茶,供应广大市场的需求。其实,当时市场出现的松萝茶,都不是松萝山的出产。

  4.松江府的畲山也产茶,茶的质地与苏州天池茶相类似,却不懂得制作的工艺。近来有和尚带来了新的制作工艺,做出的茶可以达到松萝茶的水平,引起了老和尚的不满,赶走了制茶的和尚。理由是,佛门本清静之地,制茶而引进滚滚财源,带来世俗利欲腥膻,会玷污佛门,变成名缰利锁的火坑。

  冯时可的评论,反映了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文化风尚的流行,风雅可以变成商品,连佛门都化作制造风雅的场地,令人浩叹。冯时可所说的松萝茶风行,影响到松江,连畲山茶也仿效松萝茶制法,在清初徐树丕的《识小录》中,也说得十分详细:

  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造法。其后于徽之松萝结庵,采诸山茶,于庵焙制。远迩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实非松萝所出也。是茶比天池稍粗,而气甚香,味更清。然于虎丘能称仲,不能称伯也。松郡畲山亦有茶,与天池无异,顾采造不如。近有比丘来,以虎丘法制之,味与松萝等。

  由此可知,晚明江南的富裕,提供了附庸风雅的环境与条件,使得茶饮风尚引发了名牌效应。先是苏州虎丘茶风行,然后有大方和尚以虎丘制茶法在徽州松萝山制茶,造就了明末声名鹊起的松萝茶。一旦成了名牌,人们追求风尚,趋之若鹜,商家就有商机可图,争相仿制,价格也直线上升。清初叶梦珠的《阅世编》就列出徽州茶托名松萝,在明末清初的江阴地区,价格昂贵飞腾,到了康熙年间,风尚一过,贬值达七八成之多:“徽茶之托名松萝者,于诸茶中犹称佳品。顺治初,每觔(斤)价一两,后减至八钱、五六钱。今上好者,不过二三钱。”松萝茶在明末作为高档时尚商品,一时风起云涌。在利益驱动下,徽州附近出产的茶叶都挂上松萝茶的名目,结果当然是真假难分,赝品充作真品,以假乱真。明末在出版界活跃的徽州人吴从先,以追求高雅品味为职志,相当了解自己家乡的茶产细节,对松萝茶真赝混淆的情况,感到痛心疾首:

  松萝,予土产也。色如梨花,香如豆蕊,饮如嚼雪。种愈佳则色愈白,即经宿无茶痕,固足美也。秋露白片子,更轻清若空,但香大惹人,难久贮,非当家不能藏耳。真者其妙如此。略溷他地一片,色遂作恶,不可观矣。然松萝地如掌,所产几许?而求者四方云至,安得不以他溷耶?

  明末松萝茶的兴起,反映了江南以细致高雅为尚的审美品味,已经成为品茶的标准,而江南社会的富裕提供了附庸风雅的条件,使得本来是少数精英雅士的禁脔成了大众向往的高级奢侈品。影响所及,全国各地一窝蜂,开始制作江南特色的细茶。近如畲山,远至武夷山地区,都出现以松萝法制茶的现象,更加推波助澜,散布商品的名牌效应,直到清代中期才逐渐消歇。

  以假乱真的现象,是商品射利的惯例,倒非松萝茶所独有,龙井茶的情况更为严重。万历期间性喜游山玩水的杭州明贤冯梦祯(1548~1605),就在日记中抱怨,龙井的茶农狡猾得很,在龙井当地卖的龙井茶,都真赝难辨:“昨同徐茂吴至老龙井买茶。山民十数家各出茶,茂吴以次点试,皆以为赝。曰,真者甘香而不洌,稍洌便为诸山赝品。得一二两以为真物,试之,果甘香若兰,而山人及寺僧反以茂吴为非。吾亦不能置辨,伪物乱真如此。”黄龙德的《茶说》(1615)说,江南各地的名茶产量都十分珍稀,因此充斥着赝品:“杭浙等产,皆冒虎丘、天池之名。宣池等产,尽假松萝之号。此乱真之品,不足珍赏者也。其真虎丘,色犹玉露,而泛时香味,若将放之橙花,此茶之所以为美。真松萝出自大方所制,烹之色若绿筠,香若兰蕙,味若甘露,虽经日,而色、香、味竟如初烹而终不易。若泛时少顷而昏黑者,即为宣池伪品矣。试者不可不辨。”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天中国社会的富裕,也有类似的风尚追求。人们蜂拥到杭州西湖周边的龙井专卖店,去买贵州出产的赝品龙井;大陆游客群集台湾的鹿谷,抢购堆积如山的赝品冻顶乌龙,其实产地却是福建安溪附近的山区。时隔400多年,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风尚追求的脉络,居然十分相似,只好让人带着反讽的感伤,吟诵杜甫的诗句:“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三)

  关于大方和尚创制松萝茶及其风行的历史,地方志中有相当详细的记载。明弘治十五年(1502)《徽州府志》,说到地方土产有茶,著名的高档品种从来就有:胜金、嫩桑、仙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等等。述及明代中叶,“近岁茶名,细者有:雀舌、莲心、金芽;次者为芽下白、为走林、为罗公;又其次者为开园、为软枝、为大号,名虽殊而实则一”。明确显示,明代中叶之前,徽州的茶产,并没有松萝茶这个名目。到了清初康熙三十八年(1699)的《徽州府志》,在“物产”项下,一开头是这么说的:“茶产于松萝,而松萝茶乃绝少。”接着就全部引述弘治《徽州府志》的茶产数据段落,结尾的一句却改为“实皆松萝种也”。配合宋代淳熙二年(1175)《新安志》记载茶产,本来就有胜金、嫩桑、仙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等高档茶叶,其中透露的消息是,松萝茶作为新的品种出现,要迟到明代中叶以后,而且产量极少。到了后来,凡是徽州产的茶叶,因为茶种相同,全都归入松萝茶一类,造成真赝难分的现象。

  徽州地方的县志,记载得更为详细。清顺治四年(1647)《歙志》物产类,“茶”:“多山、黄山、榔源诸处,往时制未得法。僧大方为薙染松萝者,艺茶为圃,其法极精,然蕞尔地耳。别剎诸髠制归,其以取售,总号曰松萝茶。间有艺园中者,制出尤佳,故其法已流布,住在能之。”乾隆三十六年(1771)《歙县志》:“茶概曰松萝。松萝,休(宁)山也。明隆庆间休僧大方住此,制作精妙,郡邑师之,因有此号。而歙产本轶松萝上者,亦袭其名。不知佳妙自擅地灵,若所谓紫霞、太函、幂山、金竺,岁产原不多得;其余若蒋村、径岭、北湾、茆舍、大庙、潘村、大塘诸种,皆谓之北源。北源自北源,又何必定署松萝也?然而称名者久矣。”可见大方和尚在隆庆年间创制松萝茶之事,在休宁的邻县歙县,撰写志书的人知道得相当清楚,而对徽州其他地区所产的茶叶都总名松萝,颇不以为然。

  出产正宗松萝茶的地区,在徽州府休宁县的松萝山。休宁有弘治四年(1491)程敏政主编的《休宁志》,其中完全没有提到松萝茶。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休宁县志》则说,松萝得名是因为山上多松林,本来不产茶。后来松萝茶出现,茶种还是原来的地方茶种,只是使用了新的制作法,结果受到追捧,名噪一时:“邑之镇山曰松萝,以多松名,茶未有也。远麓为榔源,近种茶株,山僧偶得制法,遂托松萝,名噪一时。茶因踊贵,僧贾利还俗,人去名存。士客索茗松萝,司牧无以应,徒使市恣赝售,非东坡所谓河(汧)阳豕哉?”这里用苏东坡汧阳豕的故事来比喻松萝茶,充满了讽刺的口气,是说世人没有能力辨别好坏真假,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居然把松萝茶的名声炒起来了。东坡汧阳豕的典故,来自《东坡志林》,是苏东坡自己叙述的:“予昔在岐下,闻汧阳猪肉至美,遣人置之。使者醉,猪夜逸,置他猪以偿,吾不知也。而与客皆大诧,以为非他产所及。已而事败,客皆大惭。”

  (四)

  明万历期间,江南经济起飞,社会繁华,士大夫生活优裕,吃要吃山珍海味,穿要穿绫罗绸缎,住要有亭台楼阁、花园假山,口腹享受之不足,还要精益求精,讲求品味,出现了一大批讲究美食茶饮、园艺居室的书籍。大量的茶书面世,胪列了高档名茶,成为追求风尚的指标,而松萝茶的名目也就逐渐出现在万历晚期的茶书之中。高濂的《遵生八笺》提到了虎丘茶、天池茶、罗岕茶、龙井茶,没提松萝茶。陈师的《茶考》认为天池茶与龙井茶最好,雁荡山茶、大盘茶、罗岕茶次之,没提到松萝茶。杭州人胡文焕编写《茶集》,收集历代有关茶的文献资料,在万历癸巳(1593)的序中说到自己喜欢喝茶,收罗了当时各地名茶,有虎丘、龙井、天池、罗岕、六安、武夷等名目,也没有松萝茶之名。苏州人张谦德的《茶经》有万历丙申年(1596)的序,书中有“茶产”一节,罗列历代名茶的产地之后,品评当时的名茶,是这么说的:“虎丘最上,阳羡真岕、蒙顶石花次之,又其次则姑胥(苏州)天池、顾渚紫笋、碧涧明月之类是也,余惜不可考耳。”显然也是没听说过松萝茶。

  袁宏道(1568~1610)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开始担任苏州吴县县令,两年后不堪案牍劳形而辞官,在1597年游历江南各地,早春先到无锡,以惠山泉瀹茶,品评当时江南名茶,说:“一日,携天池斗品,偕数友汲泉试茶于此。一友突然问曰,公今解官,亦有何愿?余曰,愿得惠山为汤沐,益以顾渚、天池、虎丘、罗岕,陆(羽)、蔡(襄)诸公供事其中,余辈披缁衣老焉,胜于酒泉醉乡诸公子远矣。”不知袁宏道此时是否试过松萝茶,总之没有提及,但是在同年仲春,他经嘉兴到杭州,在龙井与陶望龄等友人汲泉烹茶,分析各地名茶特性,品评名茶等级,就说到松萝茶,并且以之名列天池茶之上:“近日徽人有寄松萝茶者,轻清略胜天池,而风韵少逊。”杭州茶饮名家许次纾着《茶疏》,有万历丁未(1607)刻本,书中“产茶”项下,特别标出了长兴的罗岕茶,随后就指出:“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秾郁,并可雁行,与岕颉颃。”许次纾是万历年间最精于茶道的名家,他的说法还出现在高元浚的《茶乘》之中,可见,到了万历末叶,松萝茶已经得到苏杭一带文人雅士的青睐,视为高档茶的上品了。明末以高雅品位著称的文震亨(文徵明的曾孙),在他的《长物志》中描述松萝茶,说:“十数亩外,皆非真松萝茶,山中亦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手焙者更妙。真者在洞山之下,天池之上。新安人最重之,两都曲中亦尚此。以易于烹煮,且香烈故耳。”

  明末的江西名士费元禄(1575~?)在《鼌采馆清课》中,品评当时各地的名茶,论述甚为精到:

  孟坚有茶癖,余盖有同嗜好焉。异时初至五湖,会使者自吴越归,得虎丘、龙井及松萝以献。余为汲龙泉石井烹之。同孟坚师之叔斗品弹射。益以武夷、云雾诸芽,辄松萝、虎丘为胜,武夷次之。松萝、虎丘制法精特,风韵不乏,第性不耐久,经时则味减矣。耐性终归武夷,虽经春可也。最后得蒙山,莹然如玉,清液妙品,殆如金茎,当由云气凝结故耳。

  费元禄这一段品茶记录,罗列了当时最负盛名的虎丘、龙井、松萝,同时又比较武夷茶、云雾茶、蒙山茶,指出各种名茶的特性,可以视为明末嗜茶者流行的看法。其中说到松萝茶与虎丘茶不耐久,不像武夷茶可以久存,经年不败,指出松萝与虎丘质地类似,品类相同,不能久存,是与制茶的方法有关的。

  万历年间的罗廪着有《茶解》一书,有1609年屠本畯的序,书中列出当时最受人称道的名茶,有虎丘、罗岕、天池、顾渚、松萝、龙井、雁荡、武夷、灵山、大盘、日铸。讲到制茶的方法,罗廪特别提到松萝茶:

  茶叶不大苦涩,惟梗苦涩而黄,且带草气。去其梗,则味自清澈;此松萝、天池法也。余谓及时急采急焙,即连梗亦不甚为害。大都头茶可连梗,入夏便须择去。松萝茶,出休宁松萝山,僧大方所创造。其法,将茶摘去筋脉,银铫炒制。今各山悉仿其法,真伪亦难辨别。

  罗廪对松萝茶十分了解,明确指出,其制作程序,与苏州一带的精致炒焙方式,如出一辙。以同样方法制作,各地也都可以做成类似的茶叶,当然难免会出现真伪难辨的情况。

  为《茶解》写跋(1612)的龙膺特别推崇松萝茶,说自己要喝好茶,首选是松萝,喝不到松萝,才喝天池茶或顾渚茶。他对松萝茶的制作方法,因为亲自观察过大方和尚的制作程序,也颇有心得,认为松萝茶的制法与岕茶不同,其“色香而白”的优良质地,全在炒焙揉捻之功。因此,按照大方和尚的制作程序,别处的上好茶芽也可以制出媲美松萝的好茶:

  宋孝廉兄有茶圃,在桃花源,西岩幽奇,别一天地,琪花珍羽,莫能辨识其名。所产茶,实用蒸法如岕茶,弗知有炒焙、揉挼之法。予理鄣日,始游松萝山,亲见方长老制茶法甚具,予手书茶僧卷赠之,归而传其法。故出山中,人弗习也。中岁自祠部出,偕高君访太和,辄入吾里。偶纳凉城西庄称姜家山者,上有茶数株,翳丛薄中,高君手撷其芽数升,旋沃山庄铛,炊松茅活火,且炒且揉,得数合,驰献先计部,余命童子汲溪流烹之。洗盏细啜,色白而香,彷佛松萝等。自是吾兄弟每及谷雨前,遣干仆入山,督制如法,分藏堇堇。迩年,荣邸中益稔兹法,近采诸梁山制之,色味绝佳,乃知物不殊,顾腕法工拙何如耳。

  龙膺在他自己写的《蒙史》,对松萝茶的制作,说得更为清楚:

  今时茶法甚精,虎丘、罗岕、天池、顾渚、松萝、龙井、雁荡、武夷、灵山、大盘、日铸诸茶为最胜,皆陆(羽)经所不载者。乃知灵草在在有之,但人不知培植,或疏于制法耳。……松萝茶,出休宁松萝山,僧大方所创造。予理新安时,入松萝亲见之,为书《茶僧卷》。其制法,用铛摩擦光净,以干松枝为薪,炊热候微炙手,将嫩叶一握置铛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箕用细篾为之,薄摊箕内,用扇搧冷,略加揉挼。再略炒,另入文火铛焙干,色如翡翠。

  松萝茶以制作精良考究取胜,明末宁波人闻龙的《茶笺》也讨论过,并称之为“松萝法”:“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

  万历年间的谢肇淛(1567~1624)在《五杂组》书中,也记录了他亲自到松萝一带,听制茶的和尚说“松萝法”:“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余尝过松萝,遇一制茶僧,询其法。曰,茶之香,原不甚相远,惟焙者火候极难调耳。茶叶尖者太嫩,而蒂多老。至火候匀时,尖者已焦,而蒂尚未熟。二者杂之,茶安得佳?松萝茶制者,每叶皆剪去其尖蒂,但留中段,故茶皆一色,而功力烦矣。宜其价之高也。”看来松萝茶的制法,与现代徽州的上品炒青绿茶类似,选料精审,炒青与烘焙的火候更为讲究。由此看来,真松萝的产品虽然极为稀少,而类松萝则徽州各地都可以仿制,因此,松萝茶名满天下,真赝难辨,也就无足于怪了。

  (五)

  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吴嘉纪(1618~1684)曾经写过一首《松萝茶歌》,可算是诗文中叙述松萝茶最详细的文学作品。他说,江南产茶的地方很多,但是真正能够品味松萝茶的人却很少:“今人饮茶只饮味,谁识歙州大方(原注:僧名)片?松萝山中嫩叶萌,老僧顾盼心神清。竹籯提挈一人摘,松火青荧深夜烹。韵事倡来曾几载,千峰万峰丛乱生。春残男妇采已毕,山村薄云隐百日。卷绿焙鲜处处同,蕙香兰气家家出。北源土沃偏有味,黄山石瘦若无色。紫霞摸山两幽绝,谷暗蹊寒苦难得。种同地异质遂殊,不宜南乡但宜北。”这里说的“歙州大方”,就是最早在休宁松萝山创始松萝茶的山僧大方和尚,而“大方片”的说法,让我们知道松萝茶炒制之后呈现为片状,与龙井茶的外貌相似。诗中提到北源、紫霞、摸山(幂山),都是徽州传统产茶的地区,也是被人统称为松萝茶的来源。生长在江苏泰州的吴嘉纪为什么如此清楚松萝茶产地、知道松萝茶出产的复杂情况呢?原来他喝到的松萝茶,都来自两位徽州友好,时常给他寄茶,使他感激不尽,甚至想要搬到徽州去,买块山地种茶,与好友结庐为邻:“敻岩汪子真吾徒,不惟嗜茶兼嗜壶。大彬小徐尽真迹,水光手泽陈以腴。瓶花冉冉相掩映,宜兴旧式天下无。有时看月思老夫,自煎泉水墙东呼。郝髯陆羽无优劣,茗槚微茫触手别。灵物堪令疾疢瘳,今年所贮来年啜。怜予海岸病消渴,远道寄将久不辍。二君俱是新安人,我愿买山为比邻。一寸闲田亦种树,瓯香椀汁长沾唇,况复新安之水清粼粼。”

  吴嘉纪《松萝茶歌》提到的“敻岩汪子”,名汪士鋐,字扶晨,徽州地区潜口人,是吴嘉纪的诗友。屈大均曾写诗给汪扶晨,收入诗集后附有批注:“扶晨家在潜溪,门前有紫霞山,去黄山九十里。扶晨自制茶,名紫霞片。海陵吴野人(嘉纪)有《谢扶晨寄紫霞茶》诗。”吴嘉纪的诗是这么写的:“病渴老益甚,命棹还田家。情人相追送,赠我紫霞茶。此物瘳疾疢,岁产苦不多。感君回首望,已隔芙蓉花。花红江水碧,归程尽三百。茅斋林木里,明月照床席。独饮山中茶,忆此山中客。”因此可知,吴嘉纪所咏的松萝茶,其实是汪扶晨自己种植监制的紫霞茶。

  诗中说到可以匹敌陆羽的“郝髯”,名郝仪,字羽吉,徽州人,是与吴嘉纪诗歌唱和的知己好友,行贾于徽州、扬州、泰州,为人慷慨大方,时常接济生活在贫困中的穷诗人吴嘉纪。吴嘉纪诗集中,有大量诗作写给郝羽吉,如《咏古诗十二首,赠郝羽吉》,最后一首说:“茶味世不识,浊俗何繇醒?鸿翼覆野啼,陆羽真天生。饮啜道遂广,荈蔎辨尤精。采摘谷雨前,归来山月明。夜火喧僧舍,幽芬淡人情。吴楚几原泉,气味本孤清。汩没山谷里,几与众水并。逢君一鉴赏,人间尽知名。至今品题处,滴溜寒泠泠。”是称赞郝羽吉能辨别茶味,是品茶的鉴赏专家。郝羽吉于1680年过世,第二年谷雨时节,吴嘉纪写了两首绝句,《茶绝怀郝二》,怀念郝羽吉年年远寄松萝茶,斯人已去,再也得不到这份温馨友情的照顾了。其一:“三径蓬蒿一老身,愁闻谷雨是今晨。自从郝二夜台去,空椀空铛干杀人。”其二:“箬篓铅瓶封且题,频年千里寄柴扉。数钱今日与山店,买得松萝忍泪归。”

  由吴嘉纪的例子,可以看出,他能常喝松萝茶的原因,是得自徽州诗友的馈赠。他的徽州诗友平素从事商业活动,经常来往于徽州、扬州、泰州一带,也就传布了松萝茶风尚,让生活窘迫的吴嘉纪也能品尝山乡的珍稀滋味,齿颊生香。这个寄赠松萝茶到扬州一带的例子,同时显示了徽商在扬州的活动,并不止是翻滚于钱堆之中,也热衷于文化审美的生活品味,提倡风雅,活跃于经济以外的文化场域。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有题画诗,把翠竹新篁与松萝新茗并列,表达天清气朗的早春感觉,还题了诗,颇有扬州地域的时尚感:“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松萝茶到了乾隆嘉庆时期,仍然相当风行,而且是徽商经营的大宗。江澄云的《素壶便录》就说,产自休宁的松萝茶固然最负盛名,然而黄山一带也产好茶,可以媲美松萝,如黄山云雾茶、黄山翠雨茶等,可能质量还要高于松萝。其实,徽州地区出产很多高级品种,如歙县的太函茶、潜口的紫霞茶、西乡的金竺茶、南乡的小溪茶、北源诸山的茶,都不亚于松萝。嘉庆年间刊印的《橙杨散志》特别说到徽商经营茶叶的情况:“歙之巨商,业盐而外惟茶。北达燕京,南极广粤,获利颇赊,其茶统名松萝。而松萝实乃休(宁)山,匪隶歙境,且地面不过十余里,岁产不多,难供商贩。今所谓松萝,大概歙之北源茶也,其色味较松萝无轩轾。”

  松萝茶的衰落,大概是在清末之后,国势衰微,经济颓败,战乱不止,革命频仍。吟风弄月,品茗赏花的心境,很难在山河破碎之际,继续承传,而松萝茶的风尚也就成为绝响。一直到了21世纪,经济起飞之后,人们生活富裕了,松萝茶居然像浴火的凤凰,再度从休宁的山坳里,飞翔进我们的视野。我喝着松萝茶,不禁冥想,今天的松萝茶会不会再度成为时尚?

  文/郑培凯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15年第19期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武夷茶岩中的岩骨花香

$
0
0
岩茶因其历史以及所在地域土壤的多样性,自产生以来就伴着神秘复杂性以及优越感,让想靠近岩茶的茶客,即使品饮许久仍旧会被笼罩在神秘主义的想当然中无法辨清其真面目。作为挚爱岩茶又一根筋的我来说,和许多人一样刚开始被岩茶口感的复杂难辨吸引而进入岩茶领域,又被繁多凌乱的花名绕晕了脑袋。于是,从仅仅去茶城买茶喝的消费者很快进阶到了自己去产地、一寻究竟的发烧友。

因为迫切地想了解岩茶味道的成因,第一次来武夷山就被当时卖给我茶叶的茶农带着走了所谓岩茶“山场”,精疲力竭地踏尽所有的山场后,只是清晰了岩茶确实产自风景优美且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当时并未深入了解土壤构成以及生态关系,更没有形成客观系统的思维习惯,甚至还挑了一些后来喝起来压根儿不是岩茶却叫作“岩茶”的茶,这几款岩茶的味道,当然跟所去过的自然环境根本无法产生感官上的关联。因此曾经严重质疑过自己的味觉,这样又购买了叫各种名字的各种岩茶,学费交了不少,仍旧喝不懂什么是商家口口相传的“岩骨花香”。就像“Terroir”,这个词并没有精准的译名,“土壤”是最接近的译法但少了其中抽象感性的意思,以至于英国人无法理解这个词,以神秘主义的方式来判断法国葡萄酒之优越性是不可知的,并认为正是这样的不可知让法国葡萄酒品质优越。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茶上,以至于荷兰植物猎人当初来武夷山盗取茶种却难以做出武夷茶的原因之一,就是单纯地认为“红茶”产在红茶树上,绿茶则产在“绿茶”树上。直到英国植物猎人福琼来到武夷山才明白原来红茶、绿茶是制作工艺,并非茶种。

茶对于武夷人来说,没什么神秘,就是茶农房前屋后的自然生长环境:风土条件与人类工艺的合并。“岩韵”,他们虽然无法用语言解释清晰,却是一种五感长期累积的直觉。因常年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并且了解工艺过程,他们的味觉神经反射灵敏,只要茶汤入口一瞬间就可以辨识到自己熟悉的风土味道,就像自己母亲做饭的味道总会留在记忆里;就像说自己的母语根本不用思考语法一样自然。不过抽象的味觉感知经由大脑精准的组织语言让根本不是长期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去具象、准确地体会实则困难。难以辨识的尴尬并非来自舌尖,而是来自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城市化的加速带来的人意识形态上的对农产品感受的“干枯”,感知力无法到达的边界就充满了想象。这样的状况张爱玲早有体会,她于是说道: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大海的图画,后看到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

机缘巧合,正当我如迷途羔羊般时,无意间得到林馥泉先生在1943年试图复兴岩茶时用三年时间在武夷山进行田野调查,用所学跟实践结合写出的《武夷茶叶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从头到尾精读后,发现之前对于岩茶的理解太过于感性以及片面,书中就产茶环境做了这样的阐述:“武夷岩茶质之优异,虽因茶树品种之优良与经营方法之合理化有以致之,但得天独厚之处仍属不少,举凡地势、土壤、气候等天然条件,均足影响产茶之良窳,以论地势,武夷岩茶可谓以山川精英秀气所锤,岩骨坑源所滋,品具泉冽花香之胜,其味甘泽而气馥郁。以论土质,则疏松润泽,既不致过黏而排水不易,亦不致过砾失之过干。山腹岩罅之处,每多腐殖质肥土流入,肥分既多,汽水透通,此均适宜深根植物如茶树之丛生。气候稍带寒冷,降雪不常,山高气爽,暑天不致酷热,四季云雾环绕,降雨适量,且因山峰高耸,岩壑之间日照不常,亦均为茶树生育之理想条件,且以山水之奇,茶则信相得而益彰。”书里面描写的岩茶涉及了土壤、地势、气候、排水方式等客观条件,使文字中间缥缈无序的岩茶味道来源突然有了头绪,从缥缈云端终于落地生根。于是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决定亲自来武夷山做茶,达到在岩茶上的知行合一,在实际接触中除了明晰整个正岩产区每个片区树种的分布外,还要脚踏实地的亲手参与整个工艺的制作,看着一片树叶从叶子到茶的转变过程。这样一来就是10年,刚开始的六七年时间总是在武夷山水间转来转去,仿佛来武夷山是一种单纯的休闲享受,并没有办法参与制作,就像摄影师刚进入陌生环境中不能拿起镜头就拍到想要的影像一样,刚开始当地的茶农要么羞涩躲避,所以根本无法亲近制作;要么就是很配合地作秀,让做茶变成一件流于形式的表演。这都不是我要了解的岩茶,于是决定长时间地脱去城市人的外壳,踏踏实实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跟这里的人一起吃喝劳作。在第七年,终于全程见识了林老书中记述的手工岩茶全过程。当喝到第一口手工岩茶味道的时候,一切的感官都变得充盈而具体,从浮在天上的文字形容中踏踏实实地落在土地里开花结果。10年的一切努力都变得幸福而值得。
佛家经常强调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在整个对岩茶了解的过程里,大多数人都通过了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却恰恰忽略了意识的重要,那么是不是可以透过意识界的梳理去解析岩茶密码?

一株茶叶它的地下根茎首先是深植于土地中的,“岩骨”二字即代表了供茶树生长所需养分的土壤状况,借助1943年王泽农先生测绘武夷山茶岩土壤留下的一张系统全面的《武夷茶岩土壤详图》,如图中所示,武夷茶岩土壤形成的环境及种类大致如下:

1.红壤土一般所处地域都比较平坦,岩石风化后就地发育成土,加上日照较多,受当地气温影响而成红壤;

2.黄壤的生成则一般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四面环绕高耸的丘陵并且伴以潮湿;

3.准黄壤的生成则一般在山峰脚下比较平坦的地方,日照时间较长,所处地的气温、地温比较高,一般并非出于小气候环境,是受大气候环境影响,所以红瓤与黄壤交错伴随;

4.灰棕壤一般地处地势幽静低凹有悬崖作为屏障的地方,因此一般日照比较短,气温及地温普遍较其他地方低,空气湿度相对大,蒸发量比较低,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比较低,所以土壤并没有完全发育,岩石崖壁间的雨水容易积累,因重力水会由上及下流动,山下会有一些阴性湿生植物腐化后的残渍,湿润加速了腐殖质的反应形成了灰色土壤;

5.灰红化土壤的生成则由于地势低洼,幽深不容易见日光,有一定的日光温暖,地气又较纯灰壤地区要温暖,所以土壤得以部分转化为红壤,但由于部分地区草比较茂盛,有机腐植质与湿润的双重作用下还生成一部分灰色土壤,所以产生了灰红并存的情况;

6.残积土壤的生成则在峰峦密集的地方,蜿蜒峭壁地势比较高的地方,由于日出时候岩石会被晒热,受热比平坦地区、谷底要高,剥蚀作用强所以生成了残积土,在悬崖之下都有剥落崩塌的残疾土分布;

7.冲积土的生成则由于山中溪流汇集的焦点处,图中黄柏地区就处在这样冲击土的环境下。

植物很敏感,总是智慧地遵循它自身利于生存的法则择土而生,择境而居。植被环境越是复杂多样,就地生就地死后化为腐植质的成分越是利于茶叶生长。在古时候农学家一般把“土”与“壤”区分而论,“土”代表自然土壤,而植物在自然土壤上就地生、就地死所产生的腐植质可以成为帮助恢复地力的“壤”,如果所在土壤的农产品采摘销售,为了恢复地力,则习惯采用所在土壤上面的茶生产后拣剔的茶梗铺撒在土地里,达到回归养地的作用。这点上武夷茶区与云南茶区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龙井茶区的茶质滋味即使在不同年份滋味的差别也不会特别明显,就像性格乖巧温和的小孩一样不怎么带给你意外感受。但武夷山却因为76平方公里内土质的微妙差别确实非常复杂,使两个茶园可能仅相隔数米,但制出的茶味道却天差地别,故武夷岩茶的具体分级其实可以通过将土地作为分级中的重要参考因素,而对土地土壤的分级可通过王泽农先生测绘的茶岩土壤成分图做系统了解。再参考其具体地质环境中小气候条件下茶的特征,才利于参悟什么是“岩韵”,就像如果考虑云南易武茶区的茶就必然应该关注它的土壤由红、黄、赤红、紫壤组成,所处环境为热带雨林气候,以及所处地区成壤的母质造就了云南茶的鲜明品质特征。而著名的大吉岭茶区,母壤成于4世纪平坦时期的冲积土,新生层比较多,伴随老的冲击层跟一部分第三纪比较新的世砂岩及寒武纪前片麻岩。而日本九州茶区的土壤母质则是古生层灰绿凝灰岩土壤,伴有中生层页岩土壤构成,加上蒸青绿茶的工艺性质造就了日本茶的味觉特质。这样茶与茶之间的比较只能发生在同土壤、气候环境下的同工艺、品种茶之间。而不可能发生两个完全迥异环境、工艺下的茶之间。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中华茶书》里《茶谱》的辑本纪录了五代时期社会对于茶的描述:洪州西山之白露,味美而清。婺州有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也。五代时期人对于香味的描述抽象、简练充满所在时代的美感。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对于味道的理解总是充满了所在时代的特点,而现代人对于岩茶内植物味道的形容,因为缺乏对于自然直接的亲近,导致语言体系就像某种固定体例的言情小说只要一进入特定的场景模式、台词背景,发生情节都神一样的粗糙荒谬。有一个人形容茶是兰花香,经过传播就会有一群盲从者跟着重复这样的形容。每次在茶桌上听到有人形容什么茶有兰花香的时候,我的脑神经都神速把700多属几万种兰花的图片迅速过一下。差点在脑补期间就烧坏了自己的“CPU”,但接过来一闻茶香的时候,那香气跟脑补时候想象的兰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基本都是烃类物质的味道,闻过去根本就是在制作过程中发酵所产生的。茶味道的产生不是仅靠一种花(兰花)可形容得了的。岩茶香氛体系的形容多也带着所谓高雅的庸俗,多是什么兰花香之类,试想兰科植物750个属种3.5万品种。兰属能够被养殖的70多种中常见的也只有几种。也就是说一个正常人,对兰花的记忆不会太多。所以每次有人形容茶叶里的兰花香我都会考据地问一下:请问是哪种兰花?一般都是没有下文。

茶树在生长中会吸附周围植物的味道,尤其对于芬芳类的花、香草的吸收更为明显,一般采摘茶叶的时候为春季,春季的第一批花大多为白色芬芳开窍的花儿,譬如深山含笑、玉兰、柚子等等。都会影响到周围茶树的味道生成,让茶本身充满了活力,就像自动控温室内熟成的火腿相对于安达鲁西亚山峰云雾熏陶下缓慢熟成,落满当地灰尘生成当地微菌的火腿比,滋味就在美味之上显得缺乏生命张力。正是自然味道无可复制的独特,让每个茶区的味道都有其如实的鲜活。绿茶在品饮的时候很少有人用特别复杂的形容词。因为绿茶的工艺程序相对较少,在制作中茶叶几乎没有破损跟氧化过程,基本体现的都是茶生长环境本身的味道。譬如普洱茶生茶也是绿茶的一种,春产的滇绿、滇青的工艺分别是烘青以及晒青。在里面能明显喝到春季草木生发的各种新鲜味道。因为云南多是大叶种茶,根系健壮,茶吸收周围植物的味道比较多,加上叶大肥嫩可以储存更多细微味道。品质好的滇绿、滇青大概是我喝的所有绿茶里面显有带白花香气并充满生命力的茶。其他茶区绿茶基本的味道体系都偏向于绿色系豆荚科味道或者板栗香气,多不耐泡两次注水下去就逐渐淡了,就像无限春光转眼入夏般短暂。

而武夷茶除了所在地区味道的直接反应外,还因为其做工的复杂精湛导致一样的山场制作的味道也具有差异性。武夷茶的味道除了春季茶本身吸收的味道外,另一部分的香气是通过制作过程工艺而产生。例如晒青、加温萎凋、做青的过程中促进了茶酶化学作用引起的水解、氧化、聚合。之后的炒青干燥则是热化学反应期,高温会引起内含物在短时间内快速变化。而热化合作用中的主要环节是湿热环节即茶叶炒青出来后的揉捻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在塑造乌龙茶的条索,更多是通过茶的破损对内含物质的自动氧化以及分解让内质味道生成。以草味为例,正在生长的青草新陈代谢正常进行,不会释放出太多的气味物质。当草被割下,草里的脂肪氧化酶就迅速激活。这些酶会氧化分解植物中的类胡萝卜素和脂类物质,释放出大量有“味道”的挥发性物质。路过正在剪草的草地,就会闻到浓郁的“青草味”。岩茶内质的味道形成原理大概如此。花香还是容易做出来,因为通过低温长时间萎凋可以达到花香烃类物质的生成,但若加温萎凋就需要制作人经验丰富果断,因为茶在制作过程里花香跟果香的转化就在一瞬间,如果温度把握不好花香很容易被高温做得消散掉,茶内质就变空了。当然制作包含许多技术要点,这里就不过多啰唆。对工艺的了解会让味道的感知分析变得更具象。

每一片茶叶内都包含了一部迷你的风土地方志。对味道的感知谁也帮不了你的原因是这过程必须依靠私人的嗅觉味觉、脑神经的记忆系统来综合搭建。这是一个向内寻找的过程,这个训练过程会有许多枯燥以及陌生。就像一条只有自己的美丽林间小路一样。充满了孤单的美感。中国古代对于一种貌似单一的东西也有不同程度精细且层次分明的清雅形容。譬如单色釉,一样的黄色可以被分为枇杷黄、鸡油黄、柠檬黄、米黄、姜黄。每个单色釉的瓷器也绝不辜负其名称的色彩高级度,这是古人在自处以及跟自然相处的过程里产生的许多自己敏感细腻体会。即使一样的梅花,在北京花市里买来的香气跟深山中的味道相差甚远。因为同样的花在运输过程中,包括我们嗅闻过程中空气中PM2.5的含量以及污染物组成都完全不同。所以味道的区分总是充满了变数,曾经戏称,在北京一只警犬的职业焦虑指数肯定要比环境好的城市要高许多。因为鼻腔要排除空气污染的味道、汽车尾气的味道、各种大牌香水香氛的味道最后才能找到那种飘然世外农业社会纯植物的味道……那么即使正岩的茶,到达复杂的城市环境在每人心境不同的情况下,品饮出来的味道也千差万别吧。这些就是解读岩茶“山场”的全部密码。究竟什么是岩茶山场味道?茶自能透过香气、口感表达它真实的自我,传达它的生长、制作信息,品饮的乐趣也在于其中,专家也许在对一种茶评析跟诠释中发现一些普通人注意不到的细节,却往往容易让人忽略自己感官摸索跟茶的直接关联,就像听一段美妙的曲子,谈论太多的乐理并不一定能带给听者聆听的乐趣。

博尔赫斯说:玫瑰即玫瑰,花香无意义。如果不急切地把美味可口当成岩茶品饮的唯一价值,在生活中慢慢就会理解,就是因为武夷山环境的不完美跟多变,才能成就岩茶极具个性以及生命力的味道,这样才能在茶里窥见武夷山茶岩土壤气候造就武夷茶那充满生命弹性的全貌。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蔡公时的意义

$
0
0

蔡公时的意义
叶兆言
2015-07-07 18:24 来自 专栏
字号

蔡公时惨死给刚成立的南京新政权敲响警钟,让国民政府放弃了对日希望,丢掉了与其合作的幻想。
蔡公时先生生于1881年,我对这一年总是有着特殊记忆。这一年是鲁迅出生的年份,一个小说家对历史有兴趣,想起近现代史的人物,忍不住就要用自己熟悉的鲁迅为参照。譬如想到甲午海战,那一年鲁迅十三岁,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会如何看待这场战争。又譬如到了辛亥革命,鲁迅正好三十岁,这一年,他又做了什么,岁数相仿的年轻人又怎么样。
甲午海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毫无疑义,十三岁的孩子弄不明白来龙去脉。对于鲁迅来说,祖父下狱父亲病重,家道中落,他充分感受了世态炎凉。有关蔡公时青少年时的文字记录很少,能想象的就是这些十三岁的孩子,对日本的认识完全取决于周边人态度,大人们会怎么议论,私塾老师会怎么说。
十年以后,蔡公时和鲁迅都到了日本,几乎同时进入弘文学院。这时候,他们已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弘文学院有点像日本人办的新东方,属于日语速成学校,或许留日学生太多的缘故,来自江西的蔡公时与来自浙江的鲁迅,并没有在这结识。1928年,蔡公时在济南取义成仁,鲁迅似乎也没留下任何文字。这非常遗憾,因为我们没办法知道他当时对这个重要事件的看法。
甲午中日之战改变了中国命运,让国人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意识到要打仗,光靠嘴狠是不行的,光靠生气也是不行的。战争有时候避免不了,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仗的结果,是台湾割让了,大把的银子赔了。然而中日之间的对立情绪,还远没有后来那么严重。中日关系越来越坏,仇恨越来越深,变得你死我活,非要再打一场大战决定生死,那是后来的事。当年很多年轻人,对清政府未必有多少好感,对小日本也谈不上恨之入骨。人心在思变,无论朝廷还是民间,都觉得应该虚心向日本学习,都觉得到日本去,能学到一些先进的东西。
留学日本是那个年代很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中国的革命党人,绝大多数都和日本有关,这里面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革命,反抗清政府,被迫流亡到了东洋;一是受流亡的革命者影响,在日本的青年学子纷纷参加同盟会。一般来说,与留学欧美的学生相比,留日的年轻人要激进很多。徐锡麟和秋瑾是留日学生,陈独秀和李大钊是留日的,汪精卫和蒋介石也是留日的。汪后来成了大汉奸,但是“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两句诗大家都应该知道。
和鲁迅一样,蔡公时也是在日本参加了同盟会,要比较革命资历,贡献比鲁迅大得多。鲁迅只是普通的同盟会会员,用今天的话说,一名革命群众。蔡公时是货真价实提着脑袋干,早在辛亥革命前,就追随黄兴参加钦廉之役,参加镇南关起义。辛亥革命军兴,留日的江西学生李烈钧成了江西都督,蔡公时是江西军政府交通司司长,此时的鲁迅只是绍兴县城一名中学教师。用比较通俗的话来形容,当时的蔡公时已当上局级干部,已经有了做官僚的资本。
从1912到1926年,鲁迅当了十四年的科级小公务员,而这个阶段的蔡公时,一直追随孙中山。二次革命讨袁,亲至湖口前线作战。二次革命失败,被通缉,又流亡日本。护国运动,护法战争,蔡公时始终跟在孙中山后面,曾在广州的大元帅府给孙做过秘书。是孙中山弥留之际亲睹遗容并聆听遗言的几个国民党人之一,在党国元老中德高望重。拼资历,蔡公时比不上汪精卫,起码要比后起之秀的蒋介石强。
到1928年,南方的国民政府北伐,国民革命军势如破竹,大胜北洋军阀,很快攻入济南。这时候,蒋介石手握军权,成为最有实力的第一号人物。自古两军对垒,都在淮海一带决战,逐鹿中原,谁赢,谁就可以得到天下。只要拿下徐州,攻入济南,继续挥师北上,平定北京指日可待。然而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日本人开始捣乱,在中国的领土上,借口要保护侨民,公开出兵占领济南。说起来真够窝火,本来只是中国人在内战,日本人非要横插一杠。从内心深处来说,日本不希望北伐成功,不希望中国统一,不愿意中国强大。不管是面对北洋军阀政权,还是面对南方革命政府,日本人首先考虑的是在华利益,是利益的最大化。
两军对垒,难免擦枪走火,北伐军的军歌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一年前,国民革命军攻入南京,发生了北伐军人和当地流氓参与的暴力排外事件,造成各国外侨9死8伤,其中死者就包括一名日本人,日本领事馆也在事件中遭洗劫。结果导致英美军舰开火,日本海军陆战队遵照他们政府的训令,没有进行抗击,并拒绝参与英美的行动,而负责保卫领事馆的海军少尉荒木,感到未能完成护卫使命自责剖腹自杀。此事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一年后在济南,尽管国民革命军已经事先做了防范,要求严格约束部下,情况却变得完全不一样,日本人突然变得强硬起来,而且非常蛮横,说干就干,直接出兵干涉。
蔡公时临危受命,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山东交涉员,在刚接手工作的第二天,日军便持械进入交涉公署,置国际公法于不顾,蓄意撕毁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及孙中山画像,强行搜掠文件。为避免事态扩大,蔡公时据理力争,谴责日军破坏国际法,结果被捆绑的“各人之头面或敲击,或刺削”。蔡公时耳鼻均被割去,血流满面,临终前怒斥日军兽行,高呼“唯此国耻,何时可雪”。从此,这个殉难画面被定格,成为济南五三惨案中最为悲壮一幕,它彻底颠覆了中日关系,而蔡公时与济南这个城市再也分不开。
事实上,由于此前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发生在济南的中日冲突有其必然性。此次冲突,日方死亡军人达230名,平民16人,中国方面死亡高达3000人以上。13年前,袁世凯在不得不签订卖国的《民四条约》以后,曾将签订条约的日期定为“国耻日”,民间老百姓弄不太清楚“民四条约”与“二十一条密约”的关系,只是一味抱怨不应该签订。《民四条约》给了日本人法理上的依据,它埋下了祸根,成为中日冲突不可避免的死结。济南惨案之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身受之耻,以五三为第一,倭寇与中华民族结不解之仇,亦由此而始也!”据说此后蒋的日记中,“雪耻”二字不断出现。很显然,济南惨案后果非常严重,甲午以来中国人遭受的耻辱记忆,被立刻唤醒,被迅速放大,中日双方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经此事件也变得不可调和,它其实就是此后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先声。
蔡公时惨死是野蛮时代的一个见证,对后世有着永远的警示作用。公理何在,公法何在,是可忍,孰不可忍。在文明社会,很显然,公理和公法一旦缺失,人就有可能成为野兽。蔡公时本着一种和平意愿,以协商的态度,以谈判的方式,结果却是在济南殉职。他的死不止是中国民族的耻辱,也是日本民族的耻辱,同时是“正派人难以想象的”全人类的耻辱。蔡公时惨死给刚成立的南京新政权敲响警钟,让国民政府放弃了对日希望,丢掉了与其合作的幻想。与英美相比,日本才是更大的更危险的敌人。历史地看,小不忍则乱大谋,国民革命军并没有因为蔡公时的惨死,就匆匆与日军在济南决一死战,而是主动放弃济南,牺牲济南,忍辱负重绕道北上,最终完成了北伐大业。那年头,还不流行核心利益一词,然而很显然,对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来说,完成北伐统一全国,就是最大的核心利益。
济南惨案在事后,中日双方都有过主动放大的企图,都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都在宣传上极力渲染己方无辜与对方野蛮,双方民族情绪均经此事变被点燃。中国老百姓绝对不会想到,明明是我方吃了大亏的济南惨案,明明是蔡公时等被割耳、削鼻,尸体被焚烧,在日本国内竟然会激起反华的舆论浪潮。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据驻日特派员殷汝耕报告:“此间关于济南消息日渐具体化。我军对日侨剥皮、割耳、挖眼、去势、活埋、下用火油烧杀、妇女裸体游行当众轮奸等事,日人言之凿凿,其所转载京津、伦敦、纽约各外报亦均对日同情,归咎于我。”面对这种恶意宣传,南京政府也意识到“用事实宣告全世界”的重要性,国民党上海党部立即成立了一个专事针对日本的国际宣传部门,用今天的话说,双方都在炒作济南事变,要让国际舆论站在自己一边。
江西同乡李烈钧把蔡公时称为“外交史上第一人”,国民政府要人纷纷题词纪念。于右任题词:“国侮侵凌,而公惨死,此耳此鼻,此仇此耻。呜呼泰山之下血未止”,冯玉祥题词:“誓雪国耻”,李宗仁题词:“民族精神,千古卓绝”。蔡公时的血不会白流,对他的纪念在当年很隆重,为勿忘国耻铭记历史,1929年5月,山东省政府在泰安岱庙竖一石碑,四棱锥体形,上刻“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九字。济南建起一座“五三亭”,在时任省教育厅长的何思源提议下,当时山东省内各县几乎所有的公学都建立了纪念碑。


位于济南的蔡公时纪念馆。
时至今日,尽管很多人可能已不知道,蔡公时纪念馆仍然是济南最重要的人文景点。作为一种历史记忆,它始终在提醒人们什么叫国耻。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是必须要有一个准确的记录,要让真相昭告天下。不管怎么说,无论什么样理由,中日之战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悲剧,都是文明社会的惨痛教训。重温历史不难发现,1928年济南惨案后的中日关系,从官方到民间,双方都存在着必须一战的心理,走向战争几乎完全不可避免,官方利用着民意,民意又绑架了官方。中方虽然一直处于守势,最重要原因不是不想打,而是国力太弱,内乱不止,知道自己暂时还打不过对方。事实上,自济南惨案开始,抗战时代已悄悄开始,战争机器已启动。有一种思路始终被鄙视,被唾弃,无论日本还是中国,主和的观点都会被认为是反动,违反了历史潮流,不符合主流民意。
现如今的济南蔡公时纪念堂,供奉着一尊烈士全身铜像,这是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南洋各界同胞捐款铸造,1930年的原物,历经了很多故事,直到70多年后,才从遥远的南洋运到济南。早在1928年,徐悲鸿画过一幅《蔡公时被难图》,曾在福州展览,十分轰动,可惜战乱不断,原画不知所终。当时国民政府要员的题词,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手迹早已不复存在,如果保存下来,都是非常好的文物。最可惜的当然是烈士遗骸,蔡公时殉难,日本军为掩盖罪行,毁尸灭迹,将同时枪杀的十余人遗体进行焚烧。后人曾发现烧而未化的头骨4只,还有脚手骨和肉炭等,都是惨案中遇难的外交人员尸体,这些残骸被装入皮箱,寄存在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地下室。
1937年,中日全面开战,外交部撤退重庆,没将它带走。1946年还都南京,放地下室内的烈士遗骨已不见踪影。有传言说,遗骨被日军发现,为毁灭枪杀外交人员的证据而再度被毁。还有一种说法,国民政府仓促撤退,小偷光顾外交部地下室偷走皮箱,发现是一箱骨头,便把箱子丢弃路边或扔到了江中。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唤回心底十年人——追念我的父亲刘永济教授

$
0
0
唤回心底十年人——追念我的父亲刘永济教授 
刘茂舒 



为父亲平反昭雪事,我回到了离开八年的学校,系党委副书记接待了我,临走时,他从积满灰尘的柜顶上取下一包东西递给了我: 

“这是你父亲的词,拿回去吧!” 

词!我的心猛烈地撞击起来,抵制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埋藏在心底十二年的记忆一下子都唤回来了。曾经痛苦地啃噬着我的心房的各种情感——焦急、恐惧、悲愤以及生死离别的痛楚,搅在一起,又重新涌上了心头。 

我拎着这个小小的纸包,但它却是那样的沉重。这里面包着的哪里是几本词稿,那是我父亲的生命。是他的欢乐和痛苦、喜爱和憎恨,是他的期望和追求,是他从黑暗走向光明,颠簸坎坷的人生历程啊!他,以毕生精力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特别精研词学,曾被誉为当代著名词学专家的学者,在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下,最后却死于自己一生心血凝成的词上。 

而今,我终于拎回了这十二年前作为反动罪证而被夺走的词稿。我多么感激党,又多么哀悼我的父亲。他没有能看到今天!七十九岁的风烛残年,那里经得起那突然袭来的狂风暴雨!一九六六年十月二日,他就怀着满腹疑惑和不解,悲痛和冤屈地离开了人间。 

夜阑人静,就着灯光,我小心地打开了纸包,捧出了这被人泼满污秽、侵透侮辱的词集。 

词集共有五本,全是父亲亲手抄写的。经过逐步精选修改,最后成为包括一百七十八首于一九六三年由学校批准付印的定本《诵帚盦词集》。 

我一页一页缓缓翻阅,一行一行苍劲却带俊秀的字迹,多么亲切,多么熟悉。这里面记述着我们家庭的生活情趣,记述着逃避日寇背井离乡的凄苦,记叙着民族的仇恨和对国民党节节败退,致使国破民亡的愤怒;也记述着新中国诞生以后的无限喜悦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深情厚意,表达自己加紧自我改造,为祖国多作贡献的决心。几十年流逝的岁月,一幕幕模糊淡忘了的情景,又在我眼前展现,我似乎又回到了那个被林彪、“四人帮”毁灭了的,充满乐趣的幸福家庭。 

在这个家庭里,我生活了四十多年。虽然家境看来宽裕,有时却相当艰难,但是家庭成员之间都十分融洽。父母相敬如宾,子女彼此友爱。我几乎记不起父母之间有过激烈争吵,对孩子有过大地声呵斥。父亲勤奋治学的精神,耿直不阿的处世态度,潜移默化,无声地教育着我们。他每天黎明即起,几十年如一日,清晨第一件事就是临窗苦练书法。除了到学校工作外,总是伏案看书或写字。疲倦了就躺在躺椅上,高声朗读诗文,这是他独特的休息方法,以致房间里,常常是婴儿的哭声和着父亲的书声,热闹非凡。直到母亲前来笑责,他才记起啼哭的孩子,抱起来一面背诵,一面哄逗。母亲常说,我们姐弟是在诗词里泡大的。这虽是一句笑话,却也真实反映了我们家庭的特色。我母亲原是学自然科学的,自从和父亲结婚以后,也爱上了诗词。她经常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父亲谈论诗词典故和词人逸事,或者领着我背诵父亲的新作。这本词集中就有一些是记载家庭趣事的。记得妹妹三岁时,对父亲大声读书很不解,曾说:“这么大的人还读书!”父亲感慨万端,写了一首《鹧鸪天》:“识破从来四大虚,一编遮眼亦蘧蘧,可怜赢得娇儿笑,者大阿爷尚读书。秋树静,夜灯孤,几曾仙字换凡躯,惠施毕竟尘间士,辛苦年年载五车。” 

父亲对我们姐弟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教育我们学习工作要认真、严谨,要一丝不苟,不可因循苟且;他教育我们对人要真诚、宽厚,不可图谋私利。他还经常将浅易的诗词当作儿歌教育我们背诵。印象最深的是蒋捷的一首《霜天晓角》:“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折向鬓边斜。”他解释说:“人家渴望的东西,只要作正用,就不要吝惜。”在他的教育下,我们姐弟几乎都有一种习惯,对于有困难的人,总想热情相助,不这样办,心就不安。 

旧中国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山河破碎,疮痍满目,人民颠沛流漓,痛苦万状。靠月薪度日的知识分子同样蒙受民族的耻辱,过着动荡不定的艰难生活。一九二七年,父亲结束了十年中学教员的生活,受聘东北大学,移家沈阳。四年以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我们亲耳听到日寇的炮声,亲眼看到北大营的火光,激起满腔仇恨。事变后不几日,一个瘦长个子的青年人来到我们家里和父亲简单交谈后就匆匆走了。这以后,父亲总是早出晚归。每天晚上,母亲都搂着我坐在门洞里直到深夜,焦急地等待着父亲平安回来。有天,他没有出门,抽着烟,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十分激愤,时而又伏案疾书。后来,父亲才告诉我们,中文系学生苗可秀和同学们组织了东北大学抗日义勇军,要他为这支爱国军队写一首军歌。他填写了一首《满江红》。在从沈阳搭乘难民车进关途中,父亲一句一句教我唱这首军歌:“禹域尧封,是谁使金甄破缺? ……。”他那充满悲愤铿锵有力的歌声,至今犹在耳边回响。八年后,父亲在辰溪湖南大学短期讲学时,看了学生排演歌颂苗可秀为国捐躯的壮烈事迹的话剧《凤凰城》,他不忍看到苗君死难情景,提前退场,感触旧情,凄然成詠:“无端皂帽落穷边,曾见苗君正妙年,今夕氍毹表忠烈,如尘如梦最悽然。”“苌宏碧血成秋燐,精卫冤魂塞海东,为问当年六千士,几人还唱满江红。” 

“七·七”事变以后国难更加深重,父亲带着全家从武汉经湖南、广西、贵州入四川,沿途在浙江大学(时在广西)、湖南大学(时在湖南辰溪)作短期讲学,换得盘缠,挈妻子儿女回到已迁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由于国民党严密封锁消息和作反动宣传,我们对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艰苦奋战、英勇御敌以及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但对蒋介石政府节节败退,避都重庆,军政官吏无耻作乐,奸商大贾大发国难财,民不聊生,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卖儿鬻女的惨景都是亲自所睹。在乐山七年,父亲的词中,渗透了对山河破缺的悲痛,作品出自词人的肺腑,抒发了当时师生共同的感情,往往是做出一首传诵一首。一九四一年所作的一首《浣溪沙》中有“终古鸡虫谁作主,野壇狐鼠自通神,山川能语定酸辛”句,用鸡虫喻百姓,野壇狐鼠喻大小官吏,末句慨歎受蹂躏的山河。当时大家最为称赞的是一首《临江仙》,认为是和着血泪写成的:“闻道锦江成渭水,花光红似长安,铜驼空自泣秋烟,绮罗兴废外,歌酒死生间。野哭千家肠已断,虫沙犹望生还,金汤何计觅泥丸,西南容有地,东北更无天。”痛斥蒋介石集团在国家濒亡,人民处于生死之际,犹寻欢作乐,沦大片河山于敌手,情调愤惫、悲怆,读之令人落泪。 

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不仅劳动人民忍饥挨冻,知识分子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了。大学教授们也不得不各寻门路来贴补家用。有的自制糕点,临街摆摊;有的充当豪绅子弟的家庭教师;有的却昧着良心干不光彩的买卖。父亲则在城里一家裱画铺里挂牌代客写字。在一首《浣溪沙》中,他深刻地倾诉了人民的痛苦:“煮字难充众口饥,牵梦何补破残衣,接天兵祲欲无辞。一自权衡资大盗,坐收赢利有傖儿,一家欢笑万家啼。” 

八年的避难生活中,他教词又填词,将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注入作品之中。尤其在病中,几乎日课小词。母亲开玩笑说,他正好似春蚕吐丝。他作《西江月》一首解嘲:“日日垂帘欹枕,朝朝短詠微哦,多君怜我似蚕蛾,自吐冰丝缠裹。不解题桥献赋,不能跃马横戈,九秋风露得来多,只共蛩螀吟和”表白自己既不愿求官逐利,又不能驰聘疆场,满腔悲愤只能用诗词来抒发。 

一九四三年,父亲被任命为文学院长。在那个社会里,要想晋升,就得找靠山。一位好心的朋友给他送来一张免费摄影赠券,拉他加入国民党。父亲一笑置之,作了一首《菩萨蛮》,其中一句“柔肠另有丁香结”,不愿与国民党同流合污。一次,四川乐山伪警备司令部一个姓韩的司令结婚,排场之大轰动了全城,不仅给父亲送来了请贴,还派车前来迎接。父亲气愤地说:“这班人也自知无赖,还想要我们去替他装点斯文!”托病坚决不去。 

一九四五年,我们日夜盼望的抗日胜利终于来到了。可是欢度未了,国共谈判协定破裂,“长望韬戈洗甲,奈鲸鲵乍静,箕豆还雠。”“莽莽但添新战血,离离犹带旧烧痕。”父亲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不少是讥讽蒋介石挑起内战自取灭亡的。在一首《唐多令》中,他写道:“奋臂笑螳螂,纷华世已芳,祗赢得北顾仓皇,漫倚长江天堑在,料无地,著齐梁。”另一首《蝶恋花》中,他借用宋·刘克庄词“贪为肖郎通眉语,不知舞错伊州”句,写道:“一曲伊州真错舞,旧日肖郎,无分通眉语。别苑红英浓似雾,纷纷蜂蝶寻香去。”用以暗讽蒋介石撕毁协定破坏国共合作,只落得官兵纷纷投向解放军。可笑的是,这些词在文化大革命中都被批判为反动的。尤其是后一首,甚至被说成是一九五七年攻击积极分子的“罪证”。 

当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前夕,武大当权派中一些坚持反共立场的人提出了要学校南迁的主张。父亲当时是文学院长、代校长,在汉口开过几次密会。他对这种主张非常气愤。回到家里,对我们说:“共产党来了以后,是好是歹我不晓得,但是他们是中国人,学校为什么要迁走?跟着国民党跑,有什么好下场?” 

当人民欢欣鼓舞地准备迎接解放,父亲作为一个有强烈爱国心的文人,他不反对共产党,但却带着满腔疑惧等待着未来的命运。他准备了两个字:‘舍’和‘忍’。他对我们说:“共产党也许不需要我研究的这套古典东西了,那我就决心舍弃;共产党的主张也许我接受不了,那我就忍耐。我决不跟国民党跑。”解放初期,在一首答友人的“浣溪沙”中,他写道:“乍近芳丛疑更怯,细思前梦是还非,”充分反映了当时他的心情。 

事情的结果比他想象的要好千万倍。共产党接管了学校,认真宣传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仍留他继续任教古典文学。他高兴得无法形容。尤其是我母亲,半年多来,他害怕父亲失业,一家五口生活无着落的恐惧顿时消失了。革命也给她带来了新生。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的精神激励着她。她满腔热情地和几个家属一起发起组织武大妇工团,积极开展家属工作,将埋藏在心里二十多年的知识和智慧全部贡献出来。由于她事事带头,热心为群众服务,受到党和群众的关怀和信任。多次被选为市、区、乡各界人民代表和市妇女代表大会代表。 

解放后,我们家庭里出现了许许多多新气象。最可喜的是老夫妻共学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在一首《鹧鸪天》里,父亲写道“六十年中百变俱,可怜倦眼眩龙鱼,难抛身外无穷事,补读人间未见书。悲往日、感今吾,镜中白发已盈梳,残年饱饭良多愧,敢道乾坤一腐儒。”检讨了过去不明是非,决心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在晚年为革命做出贡献。我在整理他的劫后所存无几的遗物中,看到他阅读过的马列书籍写满了眉批和心得,可见下功夫之深。一次,他出席市政协座谈会回来,兴致勃勃,作了一首《临江仙》:“长恨此身无着处,而今识得真源,一条大道直如弦,云开天广阔,风定海平安。谁道人生难再少,此言我爱苏仙,清时万景共鲜妍,生香花不断,乐意鸟相闲。”此后的作品,他抛弃了忧愤、悲怆的情调,一变过去用事多,曲折隐晦寄托情思的婉约派词人的艺术手法,热情质实地放声歌颂毛主席、歌唱无产阶级革命、歌唱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各项政策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生有限,乐无边,相期同度太平年。”(《鹧鸪天》赋谢友人),都充分反映了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一九五三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他检讨了过去,心情格外舒畅,写了一首《临江仙》:“检点心魂清静了,春光重豁吟眸,百年过半底须愁,河山皆锦绣,人物足风流。明日欢欣何处见,百花齐放梢头,好开怀抱乐时休,人生归有道,此外更何求。”一九五六年,党给他一级教授的职称,以后又安排他担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武汉市政协常委、武汉作协理事、《文学评论》编委。他高兴的对我们说:“党重视我,是由于重视中国的古典文学。过去我还准备舍弃,真是太无知了。”此后,他不再将宝贵的时间用在吟咏上,而是将全部身心倾注在工作中。虽然后来在“拔白旗”等运动中受到过一些不恰当的批判,但是他坚信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气馁。有一次,他正在受批判,我怕他受不了,特意去安慰他。他对我说:“我的见解与郭沫若不合,就说我标新立异;我研究宋词声律,批判我搞形式主义;我讲吴文英的《梦窗词》,批判我宣扬什么不健康的情调。我不相信这是毛主席的主张。毛主席精通古典文学,有渊博的学识,曾经指示对文学遗产要批判继承。我不会消极的,我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提高批判继承的本领。”又说:“常人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时,往往是追念过去,忽略现在,幻想未来。我现在改成抛弃过去,重视现在,准备未来。上有千古,下有千古,一时的毁誉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总是会存在的。”他抱定这一信念,不顾年老体衰,疾病折磨,以极大的毅力刻苦学习,跟上形势、多做工作。一九六一年,他为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的中、青年教师开小课,请授宋词格律、各派词人及其特点,还讲自己几十年从事填词创作的经验。一九六三年又接受指导研究生的任务。有时还要完成社会上有关单位提出的要求和任务,他总是竭尽全力去完成。记得有一次,东湖风景区通过学校要他为屈原亭四壁书写全部《离骚》,每个字约四寸半宽,三寸高,一共约二千五百多字。事先要打好格子,然后按格子写字。错一个字就要废弃全张再重写。一个七十多岁的病弱老人,又没有一个帮手,要完成这样的艰巨的任务,是多么困难啊!但他终于以极大的努力将它写完了。工作之余,他争分夺秒整理自己几十年研究的成果。这时,他的双眼都患老年白内障,视力很差。我怜他写字艰难,总想帮他抄写,他不同意,说“我要边抄边改,你帮不了我的忙。”他拿出去的最后手稿总是誊写得十分工整。偶尔错一个字,也要用小刀挖掉,然后用同样的纸补贴上再写一个。 

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二年,他的《屈赋通笺附笺余义》和《文心雕龙校释》相继出版了,屈赋研究的另外几种也准备付印。许多专家和文学爱好者给他来信,国外的汉学专家,如英国剑桥大学教授A·C·Graham等还寄来了引用他的论点的文章。这对他都是极大的鼓舞。一九六三年,他以民主性、革命性为标准,完成了从全唐诗中选注《新选唐人绝句精华》的艰巨工作。这时,他已经是重病缠身了。他忍着剧烈的胃痛,在病中断断续续地坚持将解放后的读书心得整理成三卷《默识录》。第一卷为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的笔记;第二、三卷为有关古典文学及其他问题的笔记。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严重的胃出血中断了他的工作。学校对他极为关怀,尽最大的努力将他抢救过来。他多么感谢党,多么渴望养好身体,勉强起床,再着手进行《文心雕龙辞典》的写作啊!这是他多年宿愿。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就在这时来到了。不仅《辞典》未能实现,就连他多年精心积累的卡片资料也散失殆尽了…… 

四十年的回忆,激起我心潮翻滚,我不敢再想下去了,可是,那可怕的情景却顽固地在我眼前展现。林彪、“四人帮”要毁灭祖国的文化,惨无人道地镇压知识分子,竟连一个在病塌上弥留的老人都不放过。由于一九六四年我父亲曾经学校批准,在学校印刷厂排印过他的词集,这时,所谓“刘永济抛出反动词和吴晗、邓拓、廖沫沙遥相呼应向党进攻”,就成了武汉大学中文系头号大案。他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封建遗老”,被打翻在地。全家人一夜之间都变成了阶级敌人。我因为支持父亲印“反动词”被打成“黑帮”,关入学生宿舍,后来由于“态度不老实”,又被提升为“现行反革命”;我妹妹因为运过印词的纸,被打成“右派”;可怜的老妈妈,虽然她从未过一天的地主生活,却被扣子“黑帮地主”的帽子。又因她搞过居委会的治安工作,同时又是“派出所的黑爪牙”。在那天昏地暗日月失辉的日子里,只有睡着了,灵魂才有片刻的安宁。八月酷暑,人们强迫我和妹妹将父亲从床上拖起来,放在板车上,由我们姐妹亲自拉着板车将他送去“批斗”。重病初愈还不能行走的父亲,颤巍巍地由我扶着站在台上。斗完后,连躺在板车上权利也被剥夺了,我只好半背半拖,在尾随的辱骂声中,把他拽回了家。父亲一言不发,跌坐在椅子上,突然放声痛哭。几十年,我生活在他身边,亲眼看到过他遭遇了多少悲痛和苦难,尤其是在旧社会,母、兄病故;爱子夭折;视如珍宝的书籍被焚;贫病交加的逃难……他,一个刚毅的人,总是沉着应付,成为我们家庭的顶梁柱。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放声痛哭。这绝望、凄切的哭声撕裂着我的心。不久,他重病复发,吐血屙血,生命垂危。 

九月二十九日,我随学校三百多名“黑帮”一起被强迫送到农村去“劳改”。清晨,我借故取衣被,回到家里。我已一个多月没回家了,我多么思念和担心老人的状况啊。关在宿舍里我第一次尝到了失去自由的痛苦,看到一只苍蝇嗡嗡飞过,我都从心底感到羡慕。每逢我挂着黑牌被驱赶到校园劳动,经过我家住的二区时,我总要偷偷向父亲卧房的窗口眺望,送去我焦急的目光:他病得怎样了?忍受得住这非人的折磨吗?现在我终于得到一个机会回来了。我怀着满腔的恐惧轻轻登上楼梯,惊愕地看到父亲卧房里两壁书架全被贴上了封条,沙发和靠椅全被打翻在地。父亲骨瘦如柴,仰卧在床上,一头灰白的乱发,面色惨白,呆滞的两眼茫然地盯着天花板,已经是奄奄一息了。我心痛如割,奔到床前,抓住了他冰凉的手,忍不住的眼泪卜簌簌落到他的手上。这时他才发现我来了,缓缓转过头来,失血的面孔毫无表情,只有无神的两眼因激动渗出了痛苦和委屈的目光。他用低沉和细微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阿绛,我对不起你……害你受苦……。害你妈妈、妹妹……受苦”。这时,妈妈走过来了,她浑身浮肿,用颤抖的嘴唇吻着我低垂在床边的头。父亲接着说:“我痛得很……很厉害,不准医生治疗,……我怕他们还要来斗……我实在起不来了。”我知道死亡已经逼近他了。但在这样的时刻,死亡,不仅不可怕,反而成了从痛苦中解脱的同义词。面对着垂死的老人剧痛的肉体和冤屈的灵魂,我,一个即将送去“劳改”的“黑帮”能用什么来医治和安慰他的心灵呢? 

“痛得太厉害,就多吃……多吃点安眠药,也许能减轻一点。万一睡过去了……你……就安心去吧!不……不要挂念我……。我们没有罪。” 

这就是我们和父亲最后一瞬间的生离死别。我曾多么害怕他死去,多么盼望他能恢复健康,继续握笔工作!而现在,我却不忍看到他痛苦地活着,而宁愿他从死亡得到解脱和安息。 

在我离开的第三天,他就死了。三个月后,我可怜的母亲也自动追随他的冤魂而去,永远离开了我们。 

我捧起被泪水浸湿的词集,紧紧地压在胸前。这里面记载的,不正是千千万万个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道路吗?他们在旧社会,没有学习马列主义,没有接受过共产党的教育,也没有直接和劳动人民相结合,所以,他们一开始并不懂得阶级斗争,也不理解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然而,他们却有一颗爱国心和赤诚正直的品德。他们不追求荣华富贵,他们鄙视阿谀逢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出自污泥却能洁身自好。他们在不同的地位和程度上也同样吃过不少苦头,受过帝国主义的欺凌。他们热切地盼望有一个繁荣强盛的祖国,自由民主的政治和稳定幸福的生活,但他们却不懂得怎样才能得到这一切。解放了,在共产党的教育下,他们接受了革命理论,通过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实践,在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感召力下,他们积极“补读”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努力改造旧思想,欢欣鼓舞地加入革命行列,为社会主义献出自己的知识和才智。有什么理由不接受他们的进步,却硬要将他们推开,百般歧视,甚至当作敌人,对他们残酷地镇压呢? 

一阵《东方红》乐曲钟声,将我从痛苦的追思中唤醒。我擦干泪水,站了起来,推开窗扉。三月寒冷的晨风带着浓厚的春意迎面拂来,使我精神振奋。黑夜已经过去,光辉的白昼又已来临,东方万道霞光驱散了残留的昏暗,一轮红日又缓缓升起,染红了天空的朵朵白云。一场噩梦过去了。历史终于给父亲做出了公正的结论,学校已决定为父亲平反昭雪。我多么希望唤回心底十年人,再唱歌词庆胜利啊!可是,他已永远消失了。我记起父亲的话:“抛弃过去,重视现在,准备将来。”让过去永远埋藏在心底,把悲愤化为力量,牢牢把握现在,坚定不移地,为建设富强的国家而献身,向着四个现代化胜利前进吧! 

一九七九年写于武汉 

刘永济集》后记

来自: 人涉卬否 2009-05-09 18:07:58

今年是先父刘永济教授诞辰120周年,又是他在“文革”中惨遭迫害、不幸去世的四十周年。当此之际,《刘永济集》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这不禁令我们悲喜交集,感慨万端。 
先父刘永济,字弘度,别号诵帚,湖南省新宁县人。他出生于1887年12月25日,正值晚清社会发生激烈变革的前夜。曾祖父刘长佑,晚清朝廷重臣,历任云贵总督、直隶总督等职。祖父刘思谦,曾在广东、云南省担任知县。受到家风的熏陶,先父自幼喜爱文学,先后就读于湖南长沙明德学校、上海复旦公学、天津高等工业学校,后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上海期间,又曾就学于近代着名词人况周颐(蕙风)、朱祖谋(彊邨)门下,深研词学。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他先后任教于湖南长沙明德学校、东北大学、武汉大学,长期担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1942年主持成立武汉大学文科研究所,兼任研究所主任。又曾在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短期执教。1956年,先父经教育部批准评为高教一级教授。 
先父毕生致力教育与学术研究,他执教上庠,笃志学问,勤于着述。他所编撰的教材与论着,“文革”前公开印行的专着有六种:《文学论》、《国风乐府合选》、《宋代歌舞剧曲录要》、《十四朝文学要略》、《屈赋通笺》、《文心雕龙校释》。另有大量着作以武汉大学讲义的形式印行。此外还有大批学术文论、诗、词发表于报社、杂志社、高校学报。“文革”结束后,经先姊茂舒编辑出版的先父遗着有十种: 
1、《诵帚庵词两卷》 武汉大学印刷厂1980年10月影印 
2、《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上海古籍出版1981年2月出版 
3、《词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月出版 
4、《元人散曲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出版 
5、《唐人绝句精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 
6.《屈赋音注详解·附屈赋释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 
7、《十四朝文学要略》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 
8、《刘永济词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 
9、《微睇室说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出版 
10、《云巢诗存·默识录》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 

上述着作,涉及到文学、史学、文字、目录校勘等众多领域,在学术界发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间,其夫君皮公亮先生为联系出版也做了不少工作。 
但是,上述已经出版的着作远非先父着述的全部。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灾难中,年已七十九岁高龄,卧病在床的父亲,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批斗,并被抄家,于1966年10月2日含冤而逝,1966年12月24日母亲黄惠君亦含恨而殁。家庭惨遭如此横祸,凝聚着先父心血的着作、书信、日记以及手批藏书、典册亦皆流落散失,自然难以保全。 
“文革”结束后,先父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1979年5月15日,在武汉大学体育馆为蒙冤去世的父亲举行了庄严隆重的追悼仪式。母亲的冤案亦于同日举行了平反昭雪的追悼仪式。经武汉大学刘道玉校长批准,1985年4月25日学校为父母合葬立碑,建墓于武汉市九峰山陵园。此乃武汉大学建校百年首次为教授夫妇合墓立碑。 
2003年8月21日,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特为主办“刘永济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有来自国内外文史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会上对于先父的学术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与会学者反映,刘永济教授的一系列着作是近代文史领域重要的学术遗产,也是当代教学、科研不可缺少的参考书,可惜除《唐人绝句精华》外其余着作均已绝版多年,难以觅得,只能辗转复印以满足急需,为此敦促尽快出版《刘永济集》。 
为保全父亲着作,出版《刘永济集》是父母也是我们子女最大的心愿。但要完整的收集文稿整理出版面临很大困难。今次《刘永济集》的成书,首先要感谢武汉大学的支持和帮助。为便于先父遗着的整理出版,胡德坤副校长(历史学院世界史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批退还先父有关图书、手稿、讲义。2004年2月29日,武汉大学图书馆送还了共计122种396册。三年多来,我们从中清理出载有先父眉识、批语的珍贵藏书、典册共计130册。武汉大学图书馆又先后提供了馆藏先父讲义40余万字的清晰影印件。2005、06年4月,胡德坤副校长、社会科学部负责人、文学院教授等代表学校和文学院先后到深圳做家访、座谈,了解文稿收集情况及出版事宜。学校还拨出专款,由文学院组织专家整理文稿;武汉大学档案馆派人前往湖南长沙、吉首等地收集文稿。成效虽不理想,但给了我们极大支持和鼓励。 
《刘永济集》文稿的收集整理情况如下:凡已经出版的专着及公开发表的诗、词、文论则以正规出版物为底本,部分未发表者则依据武汉大学校内出版的讲义为底本。而已见于《刘永济集》附录《刘永济年谱》者、以及已定稿或未定稿的遗着,例如:《屈赋音注详解手稿定本(正本)》佚失(注:1983年9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屈赋音注详解附屈赋释词》是用(副本)出版的,《校字记》从阙,见P208及出版说明);先父研究屈赋五种之最后一种《我研究屈原及其作品的总结》定稿佚失、《文心雕龙词典》未定稿佚失,此外尚有其他文论手稿,至今未收集到,只能暂付阙如。但愿随着《刘永济集》的出版发行,能得到更多单位、亲友的支持与配合,早日完成续集的出版。 
回首往事,悲欣交集。先父常说,人生“前有千年,后有千年”,为了昌明国粹,弘扬学术,先父常年孜孜不倦,切磋琢磨,鞠躬尽瘁,为此献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现在,《刘永济集》出版,差可告慰先人。 
在《刘永济集》的文稿收集、联系出版中,许多师友、后学者热情支持,各尽其能,鼎力相助,在此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 
首先,要感谢先父生前同事、挚友的子弟们,包括:着名文学家吴宓教授之女吴学昭女士(《吴宓日记》、《吴宓诗集》、《吴宓书信集》的整理注释者),在《刘永济集》文稿的收集、整理、联系出版社的全过程中,她都给予了切实的指点与帮助;着名数学家李国平教授之子李工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忙之中承担撰写《刘永济传略》;着名历史学家唐长孺教授之子唐刚卯(湖北省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为了先父着作的出版,多方联系出版社直至定妥;着名语言学家李格非教授之子李也周(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通过各种渠道为先父收集字画、书信、文稿并制作成光碟,又将刘长佑所书条幅复制如新。…… 
与此同时,我们诚恳的感谢武汉大学档案馆原馆长徐正榜(正处级调研员),为了撰写《刘永济年谱》《刘永济诗、词汇编目录及校勘》,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审慎校核编辑。武汉大学文学院不少教师对《刘永济集》的出版,满怀深情,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 
后记至此,还要深深感谢当年冒着风险,为父母送回文稿和字画者。那是在父亲遭到批斗、被抄家以后,武汉大学文学院老师彭蔚成(正处级调研员)在垃圾堆里捡到字画条幅一卷送来;原中文系寇国成同学送回词集一本,还有其他人将被抄去的父亲文稿在黑夜中悄悄送来。由于当时我家处境险恶,深夜母亲不让我下楼开门,母亲亦不知这些先生姓名,但是他们的行动使我们在黑暗里看到了一线光明,在寒夜中给了我们一丝温暖,重拾着生的希望。他们的正直、善良的品德,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中。 
《刘永济集》的出版,还得到先姊刘茂舒长子皮知远先生以及全体刘永济亲属的积极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深切致谢! 

刘茂新于深圳2007年9月28日 

——作者刘茂新,选自《刘永济集》,中华书局2007年10月版。



刘 永 济 

(1887~1966 ) 

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 

刘永济,字弘度、宏度,号诵帚,晚号知秋翁。湖南新宁人。1906年入长沙明德中学,后改入上海复旦公学。1910年入天津高等工业学堂。1911年秋,入北京清华学校。武昌起义后,南下琼崖(今海南岛),劝兄刘滇生率众反正。事成后在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17年至1927年在明德中学任教。1928年到东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积极支持学生组织抗日义勇军。1932年8月至1938年5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武大迁乐山后,转任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教授。1940年重返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任教授至逝世。其间,1942年1月至1949年8月兼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一度代理教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任武汉市政协常委、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武汉分会理事、《文学研究》编委。1956年评为一级教授。1966年10月2日逝世,终年79岁。在屈赋和《文心雕龙》研究方面颇有成就。着有《文学论》、《十四朝文学要略》、《宋代歌舞剧曲录要》、《屈赋通笺附笺屈余义》、《文心雕龙校释》、《音注详解屈赋定本》、《我研究屈赋及其作品的总结》、《新选唐人绝句精华》、《微睇室说词》、《元明清三朝曲的发展概况略述》、《唐乐府诗纲要》、《五代两宋词注释》、《元人散曲选编》、《默识录》及《刘永济词集》等47部。 

  

今日治学易犯之过失 

(1946年2月18日在总理纪念周上的演讲) 

主席、诸位先生、诸位同学: 

今日所讲之问题,乃吾人切身之事。今且分作两节讲。 

(甲)治学易犯过失之原因 

1.昔人谓治学所要者才、学、识。本人之意,三者难俱,而识为甚。盖才由天生,学以力致,而学力可以启发天才,唯识必才、学俱到方有。治学之士与此三者,有一不足,则生过失。 

2.昔人又谓习俗移人,贤者不免。此言时代、风尚影响学者思想之力甚大,一为所蔽,便生过失。如清代重汉学,遂以诋斥朱子为能;宋儒重理学,遂谓工文者为玩物丧志,是其例也。故曰:识时务者为俊杰。此语非趋时之谓,乃能分别时务之是非长短之谓也。 

3.有此二因,故历代治学者亦或不免过失,必待后贤纠正,而后无弊。因一代学术,为支配一代政治社会之原动力;学术有失,则一切皆受其害。此如两晋之清谈,北宋之党争。其初皆起于个人之学术,其卒也,害及国家。 

(乙)今日治学易犯之过失为何 

1.前论治学之过失,一由才、学、识难惧全,二由为时代习俗所蔽,今日治学之人,亦难出此例外。因今日有今日之习俗,而今日治学之人,亦未必人人皆才、学、识惧全者。并且就耳目所及,略举近二三十年中治学之过失,以讨论之。 

2.此所指之学,自属我国者。至治欧美之学者,不在此内。有无得失,乃另一问题非余所及知,故置之不论不议之列。 

3.今所举之过失,亦只就其荦荦大者言,不能备,亦不能详。至所以提出此问题之意,因今后建国事大,苟学术有失,影响亦大也。惟今所论及者,乃为何种过失而非何人过失,论事论理而非论人。所重在事理者,事理明,则吾人治学不致再蹈此失,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是补救的而非指责的。故但举事例,而不出人名,此点务须了解。 

4.今且先举过失之最着者七事,次讨论其致此之故。 

一曰以指为月 今人有病儒学为致弱之因者,其理由谓儒字本训柔,从需之字又多为柔顺、软弱之义。如懦——驽弱也,鉓——弱也,濡——润也,孺 

——孔子也之类是。不知儒家之称,出秦汉间。而礼记儒行,谓“儒之言优也,和也,能安人,能服人也”。《周礼》太宰,谓“儒以道得民”。扬雄《法言》,谓“通天地人为儒”。许慎《说文》谓“术士之称”。王充《论衡》,谓“能说一经为儒”。则皆从其性质功能立说,何来柔弱之义?且孔子以智、仁、勇立教,无怯懦之义甚明。而显然以柔弱立教者,则为老子。然观老子书中,柔胜刚,弱胜强,及柔弱者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等语,则是以柔弱为手段,亦非教人怯懦。由此言之,则谓学儒致弱者,不但不知儒,且不知道。一语而犯二失,尚何学之可言?是谓以指为月。指月之喻出自佛书,言人有不知月者,他人指月告之,其人误认此指为月,是不但失月且亦失指。 

二曰向壁虚造 昔唐道士杜光庭妄撰道书,时人遂谓凭空妄作者为杜撰。今人着书立说,杜撰亦多。而治甲骨文者尤易犯此失。因甲骨文原不易识,又难免杂以赝品。治此学者每任意立说,复根据此认识未确之字说古事,自不免凿空。其极也,遂多怪论,有谓殷商尚无文化,旧传古史不可信者,有谓殷人尚未离野蛮,且有吃人之习者,种种无稽之谈,皆由而生。不知何以解于新出土之商代精美彝器,是谓向壁虚造。 

三曰盲人摸象 近人治学,动诩为新方法,于是有取《论语》孔子答弟子自及当时人问孝、问政、问仁各章,以类排比,从而判断之,谓孔子伦理思想、政治思想有此等此等诸义,自命为用归纳方法,骤观之似有条理。不知《论语》所记孔子答问之词,皆因材施教,必视问者之性行及尔时之事势而定。问者十人,答以十义,问者二十人答以二十义。此十义、二十义,不可谓孔子言孝、言政、言仁之义已尽,必须统观其学说之全部,参以后儒所论,兼用演绎法,推求其未备之旨,而后方能得其全体。苟不如此,则不免以部分武断全体之失,是谓盲人摸象。摸象之喻亦出自佛书,言王命众盲同摸一象,然后问之。摸得耳者谓象如箕,摸得牙者,谓象如萝菔根。所摸之处不同,其言亦不同,而皆非象之全体也。 

四曰以管窥天 近世治文学者,所失尤多,如以语法论文法,以散文法论诗歌,或且以外国文法论我国文法,一见不同,遂诋为不通。最佳之例,为论“红豆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二句,即以散文句法论诗之失,不知散文句原与诗句不同,反谓老杜亦不通,而主改为“鹦鹉啄馀,凤凰栖老”。不知此乃形容天宝未乱前长安之富庶与承平,通观全首便知,非言鹦鹉何所啄,凤凰何所栖也。宋诗话有人疑为倒装者亦误。今试以此二句改成骈文,则句意自明,且文从字顺矣。此二句改成骈文,句法则为:红豆啄馀无非鹦鹉之粒,碧梧栖老皆是凤凰之枝。以啄馀形容红豆之多,栖老形容碧梧之安。而鹦鹉之粒,凤凰之枝又以见其富丽如此也。上下二句,各省去三字即成诗句矣。盖骈文句法原与诗句相近也,由此言之,其非倒装,更非不通明甚。此乃论者不知己见之浅,反以讥评古人,是谓以管窥天。 

五曰矫枉过正近人因清末文弊,作者皆无实学,以空疏词句、摇曳生姿为桐城义法,以典故,堆砌浮藻为文选家数,俗滥可厌,遂一概抹杀之,虽古人佳篇,亦视同一例。又恶清代八股家徒以经书为猎取科名之用,遂谓经学可以不讲,或又以经典中具史事,竟以史料视之,致失古哲垂教之意。其太甚者,且谓为帝王专制之利器,足以阻碍思想,于是变本加厉者,乃有礼教吃人之谬论。原其本意,不过思矫正清末之失耳。但立论过激,浅人复推波助澜,而流弊乃生。今日举国贪污无耻之徒,所以自便私图,毫无忌惮者,未必非此说有以阶之厉也。是谓矫枉过正。 

六曰比拟不伦今人之习西方文哲学者,每喜以之比拟我国文哲学,而忘其不相类;初学之士,见其新奇,信而不疑,辗转相传,贻误实大。夫心同理同,虽地域悬隔,其间非无相同之处,但亦自有相异之点。此可以同异言,而不可谓同者必优必是,异者必劣必非,尤不可强异为同也。今人有谓屈子《天问》中之思想为怀疑哲学者,有谓并无屈子其人亦如希腊作史诗之荷马者。有谓白居易《新乐府》为写实派者,有谓庄子书中有生物学理者,皆强异为同也,不可不辨。否则与清季人士谓西洋声光化电诸科,我亦有之牵强附会者复何异。是谓比拟不伦。 

七曰认贼作子晚近以来,学术界有一最危险之事,即窃取日人治汉学者之说是也。不知日人谋灭我国,无孔不入,即治学之士,亦怀侵略之心。其讲我国学术者皆存心破坏我国文化,丧失我人自信之心者。如谓我古史为伪造,谓我先哲有非汉族者,谓秦桧为忠于宋室,谓我西南各省为别一民族,皆欲诋毁我、分割我者。国人不学,又好异说,于是拾其牙慧,转相贩卖,不知正坠其术中。今虽日寇投降,汉奸就捕,而此种侵略阴谋,与文化汉奸,尚无知者,其害远过于前举六事,是谓认贼作子。 

上举七过,推其原因,略有四种:不自力学而喜出名,一也。厌平正之道而竞新奇,二也。此二种属之个人者。其属于时代习尚者亦有二种:一曰当国体改革之际,革命之风甚盛,影响及于学术,遂不暇辨其是非,务推翻向来一切为快;二曰西学东来,浅尝之徒,习其皮毛,自料不足见好于世,乃转向故纸堆中讨生活,以欺世盗名。此外又有以一己所遇之环境,推论古今,以一偏之思想及所好之学术测度古人之思想学术,亦难免不有过失。此最近二三十年学术界之不良现象。或谓当国家扰攘之际,乃学术变新之会,虽有不根之言,与怪异之论,乃为当然,原不足责,且此辈较墨守陈腐旧说,不求改进者,似尚胜一筹。然吾人苟欲求真知,欲得实学,欲学术果能变新,则必不能容其长此诡更任情而不衷于至当,不能令其恶影响及与国家社会,而不求补救之道,更不能坐视后来青年为其说所误,亦犹今日政治不上轨道,论者不当以过渡时期应有之现象为之辩护也。此则余今日所以讨论此问题之故也。 

(《国立武汉大学周刊》第357期)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张树藩:信阳事件: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

$
0
0

张树藩:信阳事件: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

发布时间:2010-01-20 17:24 作者:张树藩 字号:   点击: 1725次

信阳事件发生时,作者正担任中共信阳地委副书记、行政公署专员,了解事件全过程。他指出,当时信阳地区饿死那么多人,并非没有粮食,所属大小粮库都是满满的,但群众宁可饿死。也没有抢过一个粮库。这证明人民是多么听话,多么遵纪守法,多么相信党;而我们某些领导干部,实在是愧对人民啊!


  信阳地区位于河南省东南,与湖北的孝感、黄冈和安徽的安庆、六安、阜阳五个地区接壤。该区有大约一半的面积曾经是大别山、桐柏山老革命根据地。这里是河南省的重要粮棉产区,还盛产茶叶。木材、毛竹、油桐、药材和猪鸡鱼鸭等,素有青山绿水、鱼米之乡的美称。


  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富饶的地区,在50年代末的“大跃进’期间,由于浮夸风、“共产风’的肆虐,竟然造成了大量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成为举国震惊的信阳事件。


  事件发生时。我任中共信阳地委副书记、行政公署专员。经历了事件的全过程。虽然时间过去了三十多年,但这一和平时期的血的教训,无时不在我的脑海中翻腾激荡。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和信阳的浮夸风


  1958年春,信阳地区的遂平县嵖岈山群众为了兴修水利,要求把几个高级社联合成一体,我们地委同意了群众的这个要求。当时取名叫集体农庄,学苏联的,实行领导、计划、分配、财务四统一。不久,毛主席提名叫人民公社,嵖岈山就成了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到8月份,全地区实现了公社化。


  在1958年夏收中,当时在楂岈山人民公社坐阵的遂平县委副书记赵光,将一块亩产四五百斤的小麦浮夸成3200多斤。随之,西平县城关公社出现了亩产小麦7320行的更大浮夸典型。他们是把多亩产量集中起来说报的,当时我就不相信。地委书记路宪文跟我说出现如此的高产典型时,我说那是胡说八道,根本不可能。我想一亩晒场能晒多少,怎么会一亩产几千斤小麦呢。于是地委就派副秘书长王秉林到西平县实地调查,回来说是真的。然后我亲自到现场察看,证明并不真实。就在这时,继《河南日报》之后,《人民日报》也大登特登亩产几千斤的消息,还发了号外。从此以后,谁要说是假的就挨批斗,全区为此挨批斗的人大约有12000多人次。于是浮夸风越刮越大,信阳县有名的鸡公山公社浮夸到亩产万斤水稻,有个别的地方浮夸说亩产几万斤,还出现亩产几十万斤的大典型。不过,1958年毕竟是大丰收,虽然由于大办钢铁等误了农时,没能及时收割,损失了10%左右的粮食,但群众生活没有出大问题,这年全区完成征购任务16亿斤。


  在当年的大办钢铁和工业运动中,同样是浮夸成风。且不说炼钢的质量根本不行,数量也都是假的。许多地方把日产几百斤说成几千斤,商城县更绝,竟浮夸成日产6O00吨。为此,中央冶金部在商城开了一次全国大炼钢铁的现场会。事先我也去商城看了一次,认为是假的,有的小土炉一天费很大劲才能炼出几十斤,好的也仅是二三百斤。回到地委。我就和路宪文谈了我的看法,并说这样下去,我们会犯大错误的。路当时对我的看法不同意,并说群众运动,气可鼓而不可泄,你看消极面太多了。所谓“看消极面太多”,就是我看到有些干部强迫命令、违法乱纪、随便打人,将山林松木乱砍滥伐,砸群众的锅来炼钢等做法,深感不安,认为得不偿失,并预感到要犯错误。


  到1959年,信阳地区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一百天不下雨,秋粮眼看着大面积歉收或无收。当时地委几个书记分工,我主管农业、政法、财贸三条线。为了让全区各县市领导认识问题的严重性,我在8月初召开了一个各县市有关负责人的会议,让大家实事求是地估计秋收形势,认识灾情,及早采取措施如多种蔬菜等,将灾荒消灭在春节之前。但这个会议事先未经地委讨论,有些人就有了看法。不久,省委要召开贯彻庐山会议精神(反彭德怀)的会议,地委让各县报秋收预产。地委办公室汇总后,召开常委会讨论。当时地委9个常委中,8个人认为1959年农业生产比1958年丰收,是特大丰收年,因为根据各县市预报的粮食产量是72亿斤,而1958年不过56亿斤。我在会上谈了和大家完全不同的看法,认为今秋是个大歉收年,全区总产大概就 30多亿斤最多起不过40亿斤(后来证实只有20多亿斤我说的也多了。)


  ●「反右倾」使「左」倾错误变本加厉


  8月底9月初、省委召开贯彻庐山会议精神的扩大会议、在会议开始时省要让各地市委书记预报秋收产量。路宪文不去,让我去参加。我先将地委集体讨论定的72亿斤总产说了。接着谈了我在地委常委会议上谈的意见。这便引起省委对我也有了看法。第二天就问路宪文说你们信阳是怎么搞的。路宪文向我问明情况后很不高兴,马上召集在省里开会的各县、市委书记让重新报产量。各个县市委书记开始都低头不谈,在路宪文一再逼迫下,才说:不是在家里都报过了嘛,还报什么?路说,有人可不是这么认识的。这很明显就是要发动大家把矛头对准我了。当前我不管怎么样,又在会上谈了我的着往,并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实事求是,虽然这次省委扩大会议是反右的,但不崩因为怕反右就不实事求是。我说完后,县市委书记没有一个说话的,可见大家是了解情况的,只是不敢说实话而已。随之扩大会议按省委意图要各地市找右倾典型,展开批斗。尽管省委已把我定成严重右倾分子,可批斗就是发动不起来,没有一个对我批评的。路宪文无奈,抓住一个说过点实话的平舆县长曹明展开了批斗,这也算信阳地区在扩大会议上找到了一个所谓右倾分子。随即撤销了曹明的县长职务。


  扩大会议后,我回到地区抓秋季粮食征购任务。省委仍按1958年大丰收的标准征购,我们地区又完成了16亿斤,将农民的口粮、种子粮都交了征购。秋收刚完,很多地方群众就没饭吃了,开始出现了逃荒要饭的现象。很多食堂开不了伙,群众无奈,就在家里煮红薯叶、野菜充饥。干部发现后把他们的锅给砸了,群众就外出逃荒。地委认为这是破坏大跃进,就让各县市在各路口设岗拦堵群众,不准外逃。当时地委不仅没有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反而认为是有人将粮食瞒藏起来了,于是决定在全区开展反瞒产运动。


  我分工到西平、遂平两县开展反瞒产工作,先到西平县安排了一下,即到遂平县。县委还在召开全县生产队长以上干部会议,进行反瞒产动员,然后讨论报瞒产多少。我参加了会议,看到报多人都低着头一言不发,即感到其中大有问题。于是我就下到两个公社看了一些生产队的群众生活,确实已经没有粮食,仅吃点红薯、野菜等,不少群众殓上已出现浮肿。我看到问题很严重,当天晚上就回到县委召开常委会议,提出了征购已透底,人民生活无着落,已出现浮肿和外逃现象,不要再逼大家报瞒产了。我说瞒产可能有,但当前急需安排好群众生活问题,然后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我知道他们县超征购了700万斤粮食,就让他们先拿出这些粮食解决群众生活问题。有人提出动用国库粮食需请示省里批准,我说来不及了,等请示批准后再拿出来会饿死人的,你们不要怕,一切问题由我负责。我跟县委商定后,一方面让我的秘书余德鸿给路宪文写报告,一方面开仓放粮,安排群众生活,使这个县基本上没有饿死人。后来戴帽批斗时,这就成了我的一大罪状,余德鸿同志也受牵连挨了整。


  其他县的情况就不同了,都说反出了瞒产几千万、几亿斤不等的粮食,还召开了一些现场会。如鸡公山公社现场会,在场里圈着很多所谓腿产粮食.其实就上边一层稻子,下面全是稻壳子,完全是弄虚作假。类似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出现,这就不可能不把群众置于死地,群众写信到省委,被转回地委让严肃处理,结果有的被逮捕法办了,有的党员敬开除了党籍。光山县某地有个农民找医生看病,医生说这个病好治,有两碗粥就好了。因此将这个医生逮捕法办了。信阳县委有一个纪委干部看到饿死人的严重问题,给省委写信反映情况受,到留党察看处分。当时路究文在省委支持下,为了不让干部群众向中央写信反映情况,还专门开会让各邮局把关,凡是反映情况的信,一律扣压,后来统计被扣压的信件达12000多封。即使如此严格限制,还有人跑到许昌地区向上寄信。有一个党支部(哪个县哪个村已不清了),23个党员饿死了20个,剩下的三个党员,给省委写了一封信,请求求省委救救他们村人民。此信也被省委秘书长戴苏理扣压并要查处。


  在群众已处于死亡线上的情况下,不少地方开始杀牛吃。当时我虽然已被列入地委常委的批斗对象,但还未停止工作。在批阅公检法送来的案件时,看到群众杀牛的案子我就深感问题的严重,开始批了几件都星从轻处理的。到1959年10月,杀牛吃的越来越多了。尽管报告上写的杀牛人都是如何坏,还给加了“破坏社会主义”、“反对大跃进”等罪名,可是我清楚地知道这都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干的。从此我就不再批处这类案件了。


  贯彻庐山会议精神的省委扩大会议后,原来进行的包工包产试点也被批为右倾。这本来是地委农村工作绕长延炳玉布置各县搞的,现在不认账了,把责任都推到下边。为此将息县、淮滨等数县农工部长打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光山县委书记马龙山曾让副书记张福鸿到一个生产队搞包产到户试点,到反右时,马不敢承担责任,说是张自己搞的。张不服,坚持说是马书记派他去搞的。就这样;马龙山为了杀人灭口,就在县委扩大会议上发动批斗,将张福鸿打死了。然后说张畏罪自杀,立即埋掉了。


  ●饿死人震惊了中央领导


  由於我在地委常委批斗会上一直拒不认错,常委们就给我总结山了四条 “严重右倾错误”。


  1、把1959年的特大丰收说成大灾荒年。不仅在地委会议上说,到省委扩大会议上还坚持己见,并在县市委书记会上反右倾机会主义、批判彭德怀时,还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


  2、在8月份召开生产救灾会议时,把灾情讲得那么严重,否定了“大跃进”的大好形势。


  3、到遂平县进行反瞒产工作时,不但没反出一斤粮食,反而不请示报告省委,私自动用国库粮700多万斤。


  4、对干部的干劲不是鼓励,反倒诬蔑说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的作风。


  路宪文带结论性地说:你老张每次下乡,回来都向我说消极方面的问题,对1958年小麦亩产3200斤和7320斤你不相信,对大办钢铁也不相信下边报的数字等等,这不是右倾又是什么?我劝你要老实检查,从此你也不要工作了。


  此后,我除参加地委和专署党组组织的大小批斗会外,就是在办公室看书报。地委、专署召开的一切会议不仅不让参加,会议的文件也不让我看,什么情况也不知道了。我的秘书余德鸿也因同情我的观点而被撤职批斗,从此再没有一个人敢接近我了。但在专署党组扩大会议上可以看出,没有一个人是在真的对我进行激烈批斗,大都是轻描淡写地提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没话找话,应付了事。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是同情我的,事后证明也确实如此。


  有一天,余德鸿从我办公室门口路过,我看到了叫他送来,他很害伯不敢来。我说小余你怕什么,不是也和我一样了吗?过来谈谈话也好嘛。余进屋了,我问了他一些情况。他说他已被撤职,也没工作可做,半个月就回淮滨县老家两次。我问他两次回家干了什么,他说,第一次回家是埋大爷大娘的,第二次回家是埋父母的。我问怎么半个月内四个老人家全去世了,是什么病死的。余说是瘟疫传染的(当时饿死的人统统说成是瘟疫,不能说是饿死的)。这使我感到问题更严重了,因为我知道余秘书的家还算是比较富裕的。于是我又对余说:事到如今,你对我还不敢说句实话,他们到底是怎么死的?这时余的眼泪流下来了,哭得说不出话来.停了一会才说出都是没有吃的饿死的。听后我也难过得掉了眼泪。接着我又追问:你们村饿死多少人?余说他没有多出家门,光知道他们村西头就饿死一半多,有不少产饿死都没有人埋。听到这些情况后,我的脑子像炸了一样。余离开后,我当即跑到地委找路宪文。路不在,主管党群的副书记王达夫在办公室,我就把余德鸿谈的严重问题向王讲了,并请地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挽救。事后了解地委仍未采取紧急措施,始终不敢承认是饿死的,全区统一口径都说是瘟疫传染而死的。直到1959年11、12月间,在大量饿死人的情况下,以路宪文为首的地委才向省委报告,要了粮食。当时省委并不是不知道信阳地区的问题,省委主管财贸的副书记宋致和就曾在信阳到潢川县的公路两侧看到过几个饿死的人;省纪委书记刘名榜是信阳地区新县人。他回老家时,也在路上看到过死的人没人埋和乡亲的饥饿情况。但那时人人自危,谁也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出来为人民说句实话。


  地委召开大、小会议批斗我的过程,也正是信阳地区饿死人最严重的时期。由于我坚持不按省地委要求作检查,不承认错误,批斗了两个月也就停下来了。到1960年2月,大量饿死人的问题总算制止了。路宪文有~天找我谈话,说你从今天起就开始工作吧,未再谈及检讨错误的事,并说中央内务部来了一个处长要到淮滨检查灾情,你可以陪这位处长下去看看情况。就这样。我的所谓严重右倾错误也不了了之,并从此开始了工作。


  我跟内务部郭处长到了息县、淮滨两个县,郭处长看到灾荒十分严重,就问我到底饿死了人没有。我说有,而且还不少。郭处长问饿死了多少人,我说自己从去年九月底就开始挨批斗,你来了我才开始跟你第一次出门,对全区情况也不了解,只能估计一下,饿死的人可能在二十万到叁十万之间。郭处长一听就感到问题太严重了,只待了两天,就回内务部了。事后得知,郭处长回去后即向部领导谈了我说的话,部领导马上就让他向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汇报。习仲勋同样感到问题严重,又向中央纪委书记董必武作了汇报,董老马上派李坚、李正海两个处长到信阳地区进行调查。他们经过叁个月的调查了解,越查间题越严重,最后结论是饿死的数字比我估计的要多好几倍。


  他们将调查续果向省委汇报后,省委不是正视错误,承担责任,而是千方百计地设法掩盖。不仅未对信阳地委严厉批评处理,省委书记吴芝圃还对路宪文说,不要害怕,省委是支持你的。 1960年7月中旬,省委还派副书记杨尉屏、李立和纪委书记刘名榜等在鸡公山上召开县委书记以上的地委扩大会议,统一认识,缩小问题的严重性,继续肯定“大好形势”,也就是贯彻省委捂盖子的精神。在这个会议上也说要发扬民主,让大家提意见。路宪文在总结性发言中,也做了一些轻描淡写的检讨,但根本没有涉及问题的实质。我当时认为,路的讲话实际是表达了省委的意图。


  我在这次鸡公山会议上作了三次发言,以承担责任、严格自我批评的态度,指出了一部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又触怒了省、地委领导。地委路宪文、延炳玉、王达夫、武建华等常委背着我连夜召开秘密会议,作出决定,下一次会议要以批斗我为中心。他们说张树藩要翻案,必须批判。我知道他们又要把矛头对准我后,找到新到省委当副书记李立,谈了我的看法,并揭露了他们的阴谋。李书记对我的处境表示同情,并安慰我说,不要怕。你谈的情况我都明白了。我估计李书记随即与杨尉屏、刘名榜等省委来的负责人,研究了我说的话,决定会议不能再转到批判我的问题上了。于是当路宪文等向杨尉屏汇报地委常委已决定将会议转向批我时。扬说不能再批人家了,现在得让人说话。


  这时候,副省长王国华上山来了。他是信阳确山人,老红军,对信阳地区饿死这么多人非常痛心,非常气愤。他在会上指名道姓地严厉批评了路宪文,说张树藩、李瑞英两口子为群众说了实话,你们却整了人家。(我的老伴李瑞英1959年6月1日至7月1日曾带调查组在当时称万斤红旗乡的鸡公山搞经济调查,不但没有调查出亩产万斤水稻的高产量,反而给路宪文写报告要 21万斤粮食,安排群众生活。为此,路说她是否定大丰收,为富裕中农叫嚣。在贯彻庐山会议精神后,李瑞英被调到省委党校,在全校学员和省市直理论辅导员一千多人的大会上接受揭发批判,全省出名。省委秘书长戴苏理听说李瑞英不服,十分恼火,说因李态度不好,要加重处分,撤销专区妇联党组书记和主任职务,仅保留地委委员。)王国华的发言对会议震动很大。他是第一个点名批评路宪文的,也是第一个为我们说话的。


  这次鸡公山会议决定逮捕光山县委书记马龙山,并要求将其判处死刑,主要因马主持打死了副书记张福鸿。其中的文章事后才看清楚;省委是想用杀马~人表示对信阳地区发生的严重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还是为了捂盖子(对马定死刑报中央后,毛主席说, 我还没有杀过一个县委书记,判死缓吧)。


  在中纪委两位处长把问题查清报告党中央后,毛主席批示说,信阳出的事件是反革命复辟,是民主革命不彻底,须组织力量进行民主革命补课。于是,中央从各部委抽调数百人来到信阳地区。这时省委才慌了手脚,也仓促组织了六七百人到信阳,全面改组各级领导班子。先派省农工部长赵定远任信阳地委书记,省统战部副部长赵子平任副书记,高祥辉、刘策分任地委组织兼宣传部长;中央派的干部分别到各县、社任县委书记、县长、公社书记、主住等。原地委书记路宪文被停职检查,其他副书记、部长靠边站检查,原有九个地委常委仅留下我和纪委书记邱进敏没有动。


  就在地县委彻底改组之时,中央李先念、王从吾、徐子荣和中南局陶铸、王任重两书记,在省委书记吴芝圃陪同下来到信阳地委。地委决定让我负责在第五步兵学校招待所接待他们。在招待所会议室里坐下喝茶时,吴芝圃说话了。他的原话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吴芝圃指着我说:“树藩同志,信阳地区发生的问题,省委事先一点也不了解,把省委蒙到鼓里了。听说你和路宪文认识不一致,你怎么不找我谈谈呢?如果早找我谈谈,不就避免了发生这样大的问题吗?”本来我事先没想对中央领导说什么,但在吴说了这样一番谎言的情况下,我不得不说话了。


  我的原话是:“芝圃同志,你真的一点情况不知道吗?那么地委给我戴上右倾帽子,对我进行几个月的批判斗争,这不是省委批准的吗?否则路宪文他敢批斗我吗?既然是省委批准的,又是根据什么批的,还不就是根据找在生产救灾会议上的讲话,在地省委估产时地委定的高我说的少,反瞒产时我在遂平县不仅没反出瞒产,又拿出70O多万斤粮食解决群众生活问题,以及说干部强迫命令、违法乱纪、打死人是国民党作风等,才给扣上严重右倾帽子进行批斗的?省委批准斗我的根据,不都是我反映的意见吗?芝圃同志,怎能说省委一点情况都不了解呢?对我的批判不都是你的安排吗,我还找你谈什么?”


  这时,我看到吴芝圃的脸红得成了红布,确实相当难堪。我还想再具体谈谈时,陶铸同志阻止我说:不要再往下说了,我们都清楚了,过去批判错了你了,我们给你平反,不要再说了。这样,我也就不说了。


  第二天,吴芝圃和戴苏理到固始县召开了万人大会,宣布原县委书记杨守绩是“反革命”,并将其逮捕。为什么省委书记和秘书长没经过地委亲自到县里逮捕杨守绩呢?就因为杨在一九五九年群众开始发生浮肿病并有人饿死时,未经地委同意就给省委写了一个报告,反映了真实情况,要求拨给粮食,解决群众生活问题。这显然又是为了捂盖子、掩盖省委错误而采取的行动。


  这一时期,全地区县市委第一书记被开除党籍、逮捕法办的就有八人,其余县市委书记统统被撤换。农村二十多万基层干部则被集中起来进行「特殊训练」,还调了部队,用绳子将他们一串串拴起来,武装押送。这成了一次全面彻底的大夺权。


  这么多干部怎么会都变成了反革命,怎么能如此残酷地镇压呢?我想不通。本来地委决定让我负责抓民主革命补课运动的。由于我感到这样做不对头,就拒绝担任此职,并在地委常委会议上忍不住大哭起来。我边哭边说:我在信阳地区工作十几年,和广大党员、干部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弄不清那么多人怎么都变成了反革命。我和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我领导去整他们,我确实了不了手,还是让我主管生产救灾工作为好。事后,就因为我没有服从省地委决定,还提出不要这样整干部,在运动初期划三种人(明白人、犯有严重错误的人、糊涂人〕时把我划为“糊涂人”,那些自己应对信阳事件负责、事后却大整基层干部的人倒成了“明白人”。我虽不服气,但心想随你们划吧,历史最终总会是公正的。


  ●某些领导干部实在是愧对人民啊


  信阳事件的发生,与此前河南省开展的一些错误的政治运动有很大关系。一九五八年,河南曾发生过震动全省的「反潘杨王事件」,在省委第二书记、省长吴芝圃等人的主持下,把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副书记杨珏、副秘书长王庭栋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还在全省到处抓「小潘复生」,「插红旗,拔白旗」,批斗了一大批说实话办实事的党员、干部。这些极左的做法使得人人自危,党内生活极不正常。从此,很多人都睁着眼脱瞎话,浮夸风、「共产风」、一平二调风,特别是干部的强迫命令、瞎指挥风,就大刮起来了,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我记得在一九五八年秋省委扩大会议上,吴芝圃在报告中讲到一个故事,说历史上有一个人手执宝剑,指石为金。同时又说,过去人们说巧媳妇做不出无米粥是错误的,现在巧媳妇就能做出无米粥。就是这样一些异想天开的宣传鼓动,把本来已经完全脱离实际的「大跃进」又推向了高潮。


  这就是造成信阳事件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不止信阳,全省各地都有饿死的人,只是信阳更多一些。因此,信阳事件,实际上也是河南省事件,以吴芝围为首的河南省委应负主要责任。


  吴芝圃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同志,长期当中学教员,抗日开始就参加部队工作,在新四军四师当政治部主任。他对地方工作是外行加个人主义,再加上用人不当,把品质恶劣的人用作高参,终于造成大错。本来吴兰圃在河南威信是高的,经过反潘复生之后,威信就大大降低了。群众说,“跟着潘复生,一天吃一斤,跟着吴兰圃,吃了不少苦。”这种民谣不少,说明谁是谁非人民看得最清楚。


  从信阳事件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真是太好了。当时信阳地区饿死那么多人,并非没有粮食,所属大小粮库都是满满的,但群众宁可饿死。也没有抢过一个粮库。这证明与共产党血肉相联的人民是多么听话,多么遵纪守法,多么相信党。而我们某些领导干部,实在是愧对人民啊!


  1993年写于病中


来源: 《百年潮》1999年第12期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老舍的《五月的青岛》赏析

$
0
0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雕像纪事
                             老舍先生半身铜雕像
                   
 
   

                          五月的青岛

                                 老舍

    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角路边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公园里自然无须说了,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都在绿草地上用它们的娇艳的颜色结成十字,或绣成儿团;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矮,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

    山上有了绿色,嫩绿,所以把松柏们比得发黑了一些。谷中不但填满了绿色,而且颇有些野花,有一种似紫荆而色儿略略发蓝的,折来很好插瓶。

青岛的人怎能忘下海呢,不过,说也奇怪,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浪不高,船缓缓的走,燕低低的飞,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咸味混到一处,浪漾在空中,水在面前,而绿意无限,可不是,春深似海!欢喜,要狂歌,要跳入水中去,可是只能默默无言,心好像飞到天边上那将将能看到的小岛上去,一闭眼仿佛还看见一些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必定是在那小岛上。

    这时候,遇上风与雾便还须穿上棉衣,可是有一天忽然响晴,夹衣就正合适。但无论怎说吧,人们反正都放了心──不会大冷了,不会。妇女们最先知道这个,早早的就穿出利落的新装,而且决定不再脱下去。海岸上,微风吹动少女们的发与衣,何必再会到电影园中找那有画意的景儿呢!这里是初春浅夏的合响,风里带着春寒,而花草山水又似初夏,意在春而景如夏,姑娘们总先走一步,迎上前去,跟花们竞争一下,女性的伟大几乎不是颓废诗人所能明白的。

    人似乎随着花草都复活了,学生们特别的忙:换制服,开运动会,到崂山丹山旅行,服劳役。本地的学生忙,别处的学生也来参观,几个,几十,几百,打着旗子来了,又成着队走开,男的,女的,先生,学生,都累得满头是汗,而仍不住的向那大海丢眼。学生以外,该数小孩最快活,笨重的衣服脱去,可以到公园跑跑了;一冬天不见猴子了,现在又带着花生去喂猴子,看鹿。拾花瓣,在草地上打滚;妈妈说了,过几天还有大红樱桃吃呢!

    马车都新油饰过,马虽依然清瘦,而车辆体面了许多,好做一夏天的买卖呀。新油过的马车穿过街心,那专做夏天的生意的咖啡馆,酒馆,旅社,饮冰室,也找来油漆匠,扫去灰尘,油饰一新。油漆匠在交手上忙,路旁也增多了由各处来的舞女。预备呀,忙碌呀,都红着眼等着那避暑的外国战舰与各处的阔人。多咱浴场上有了人影与小艇,生意便比花草还茂盛呀。到那时候,青岛几乎不属于青岛的人了,谁的钱多谁更威风,汽车的眼是不会看山水的。

那么,且让我们自己尽量的欣赏五月的青岛吧!

                (载1937年6月16日《宇宙风》第43期)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老舍生于北京城市贫民家庭,幼年丧父,由母抚养长大。家境贫寒,缺吃少穿,残酷的现实使他幼小的心灵积下了不满,对其后的创作有较大影响。

    他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散文《济南的冬天》、《趵突泉的欣赏》、《五月的青岛》、《一些印象》、《我的母亲》、《宗月大师》、《养花》等。尤其在长篇小说艺术上贡献巨大,因而与茅盾、巴金一起,被并称为“现代长篇小说的三大高峰”。老舍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上述散文都已成为现当代散文的经典篇目。 老舍的作品多取材于城市下层居民生活、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成功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城市市民形象,并体现出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风格。

   1951年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的老舍是我国享有国际盛名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国际上出现了老舍研究专家。解放后,他是唯一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赏析】

 

     1934——1936年老舍应聘担任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他开设了《小说作法》、《外国文学史》等课程。老舍喜欢青岛,也喜欢山东大学,他写过一篇《青岛与山大》,文中写道:“北中国的景物,是由大漠的风雨黄河的水得到色彩与情调:荒、燥、寒、旷、灰黄。在这以尘沙为雾、以风暴为潮的北国里,青岛是颗绿珠,好似偶然地放在那黄色的地图的边儿上。在海边的微风里,看高远深碧的天上飞着大雁,真能使人忘了一切,即使欲有所思,大概也只有赞美青岛吧!” 

   本文原载于1937年《宇宙风》杂志。青岛,位于胶州半岛,我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避暑胜地,自古以来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1937年前后,青岛虽名为国民党统治管辖,但日本侵略军及德国传教士等外国势力在胶州半岛多有分布。因此,到了真正避暑的时节,青岛就聚汇了许多外国的战舰和各处来的阔人。作者也因此而选取“五月”这个属于青岛人的时间,对青岛进行纵情的描写和展示。

   《五月的青岛》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力作,曾被选为浙江省初中语文教材。

    五月的青岛是花的海洋,绿的世界。人们来到海边,尽情地享受着轻风和细浪,海岸上,微风中的少女恰似春天里的一道移动的风景,快活的孩子们在游玩嬉戏。人们享受着五月的天气,享受着五月的青岛,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文学语言大师老舍的《五月的青岛》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作者通过两幅自然风景画和三幅社会风俗画的精彩描写,尽情地赞美了青岛的美丽,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文章不仅立意深湛、意境壮阔、语言优美,而且构思非常精巧,五幅画面的逐层展现,极具艺术匠心。作者在安排五幅画面时,十分注意层次美。
  构思精巧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写鲜花、绿叶、大海,是一幅自然的风景画,突出一个“美”字;第二部分主要写少女、学生、生意人,突出一个“趣”字;最后一句是点题,是抒情。其次是行文注意映衬和照应。
  意境壮美

    作者以鸟瞰式的大镜头,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每一景物写得神情毕现,境界尽出。写花草由“公园”到“路两旁”,写绿色,由山上、谷中、岛上、海上、想象至小岛上。作者尽情描绘,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语言清丽

    作者非常注意炼词,例如:“谷中不但填满了绿色,而且颇有些野”,一个“填”字给人以遍地紧密之感。此外,作者善于运用似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

    老舍先生是自然的崇拜者,无论是单一的绿色,还是缤纷的五彩,落笔都是画,画中一片柔情。但是,在大自然面前,作家心中澎湃的激情,也时常一泄千里,不可遏制。他赞颂自然的神秘和绝妙,并把自己的感受直接融入其中。
    本文描写五月的海,“绿,鲜绿、浅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大海传播着绿色,这是多么奇特,多么温馨的感受啊,作家大胆地突破了海的蓝色调,使之更贴近人类,像个闲不住的孩子,有无穷的生命力。

 

    


  



    人民艺术家老舍那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文博士》,创作经验集《老牛破车》及数篇短篇小说,还有一批散文、杂文等,都是在青岛市黄县路12号的居所里完成的。二层小楼,小院幽静。1934-1937年,老舍一家在一楼居住。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为纪念这位建国后被中央政府授予 “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的唯一作家,决定将老舍故居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前来缅怀的游人及国内外文学研究者数以万计。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常见有毒家常菜”真的有毒么

$
0
0
  • 范志红

    •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发表时间:2015-07-15 08:53:32

字号:A-AA+
关键字: 有毒家常菜常见有毒家常菜食物相克炒鸡蛋放味精萝卜和水果牛奶和橘子

【在部分台湾同胞眼中,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能吃茶叶蛋是“权贵”身份的象征;但在部分大陆百姓眼里,茶叶煮鸡蛋,却被贴上了“有毒”的标签。种种家常菜有毒的传闻靠谱么?】

网上到处流行着“常见有毒家常菜”的说法,其中有的是12道,有的是17道,甚至有20道,但内容大同小异。这些看起来相当家常的食物搭配方法,真的就有那么大的害处,居然要用“有毒”一词来评价?是科学事实,还是夸大其词,还是让我们一个个拉出来认真分析,看看这么吃是否可怕。

1.土豆烧牛肉

所谓的有毒理由:由于土豆和牛肉在被消化时所需的胃酸浓度不同,势必延长食物在胃中的滞留时间,从而引起胃肠消化吸收时间的延长,久而久之,必然导致肠胃功能的紊乱。

评点:淀粉在胃里面根本不能消化,它只能在小肠中被消化。但正因为食物中蛋白质的存在,可以延缓淀粉进入小肠的速度,避免血糖过快上升。人们都有体会,如果只吃高淀粉低蛋白质类主食,很快就会饥饿。假如淀粉和蛋白质一起吃有害健康,那么米饭馒头面条都不能和鱼肉蛋豆制品一起吃了,甚至包子饺子馄饨之类既含淀粉又含肉类的食物也都有毒了,那么人类的饮食岂不是要重新安排?

——显而易见,这么吃根本谈不上什么“毒”。

2.小葱拌豆腐

所谓的有毒理由:豆腐中的钙与葱中的草酸,会结合成白色沉淀物——草酸钙,造成人体对钙的吸收困难。

评点:如果不和豆腐一起吃,那么小葱中的草酸不是会被人体直接吸收么?吸收之后难道不可能在体内和钙结合形成结石么?浪费一点豆腐中的钙,总比增大患结石的风险强得多。再说,含有草酸的食品不止小葱一种,大部分蔬菜中都有,比如竹笋、茭白、菠菜、苋菜、木耳菜、冬寒菜、空心菜、紫背天葵、番杏、牛皮菜…… 与这些蔬菜相比,小葱中所含的草酸数量并不多,撒一点小葱碎来拌豆腐,对豆腐中的钙不会构成很大的影响。

——显而易见,这么吃也谈不上什么“毒”。

3.豆浆冲鸡蛋

所谓的有毒理由:鸡蛋中的粘液性蛋白会与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从而失去二者应有的营养价值。

评点:外行话,说法实在可笑!豆浆中怎么会有“胰蛋白酶”?生豆浆中所含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剂”,一种降低胰蛋白酶活性的蛋白质。它会妨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然而,这种蛋白质的耐热性还不够强大,在100℃加热9分钟,可以将它破坏85%以上。因此,豆浆只要煮沸10分钟,再和鸡蛋吃就没问题了。生鸡蛋清中也含有妨碍营养吸收的蛋白质,如卵黏蛋白和生物素结合蛋白,但是它们更怕热,只要加热到70℃就会失去活性。

其实蛋白质少吸收点并不妨碍健康,真正的问题在于,如果豆浆不煮透,其中的血凝集素类物质是有毒的。没有煮透的豆角会令人中毒,就是这个理由。所以,豆浆煮透了,再冲鸡蛋,就没事了。

4.茶叶煮鸡蛋

所谓的有毒理由:茶叶中除生物碱外,还有酸性物质,这些化合物与鸡蛋中的铁元素结合,对胃有刺激作用,且不利于消化吸收。

评点:不懂化学的说法。说酸性物质和铁元素结合就有毒,不利消化吸收,原理上是错误的。实际上,各种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将植物性铁可溶化,从而促进铁的吸收。

茶叶中的单宁类物质(鞣酸)的确可以和铁等多种矿物质结合,妨碍微量元素吸收,它也会和蛋白质结合,从而降低蛋白质的利用率。但是,煮茶叶蛋并不会带来鸡蛋中铁的浪费,理由如下:

首先,鸡蛋本来就不是补铁的有效食物,肉类才是。鸡蛋中的铁元素原本不易吸收,吸收率只有3%,是因为鸡蛋黄中的高磷蛋白妨碍铁吸收,和茶叶无关。此外,茶叶蛋中的单宁类物质毕竟是微量成分,它和蛋清中的大量蛋白质结合之后,很难深入到蛋黄部分,而鸡蛋当中的铁全部存在于蛋黄当中。

——就算少吸收一点铁,也不至于“有毒”啊。

5.炒鸡蛋放味精

所谓的有毒理由:鸡蛋本身含有许多与味精成分相同的谷氨酸,所以炒鸡蛋时放味精,不仅增加不了鲜味,反而会破坏和掩盖鸡蛋的天然鲜味。

评点:谷氨酸作为一种常见氨基酸,大量存在于几乎所有蛋白质当中。但是,蛋白质食品中的谷氨酸多以结合形式存在,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相对较低。味精的最佳鲜味范围是0.5%左右,而鸡蛋中并不含有这么多的游离谷氨酸。

此外,这种说法来自多年之前,当时的鸡蛋均为散养无污染鸡蛋,味道相对来说比较鲜美。如今的鸡蛋味道寡淡,风味远逊从前,天然鲜味有限。加点味精还是能够提高鸡蛋的鲜味,道理无需多说,用舌头尝尝就够了。当然,我们没必要如此依赖味精,直接购买质量比较好的新鲜鸡蛋,就能得到它的原味之美了。

——说掩盖鲜味也就罢了,怎么又和“有毒”扯到一起去了?荒唐。

6.红白萝卜混吃

所谓的有毒理由:白萝卜中的维生素C含量极高,但胡萝卜中却含有一种叫抗坏血酸的分解酵素,它会破坏白萝卜中的维生素C。一旦胡萝卜和白萝卜配合,白萝卜中的维生素C就会丧失殆尽。不仅如此,在与含维生素C的蔬菜配合烹调时,胡萝卜都充当了破坏者的角色。还有胡瓜、南瓜等也含有类似胡萝卜的分解酵素。

评点:作者居然不知道,“抗坏血酸”就是维生素C的化学名称!所谓“酵素”,就是“酶”的日文版说法。由于绝大多数的酶非常怕热,所以在炒菜过程中,它们已经失活了,又怎么会破坏白萝卜当中的维生素C呢? 如果实在不放心,先加入胡萝卜炒两下,再加入白萝卜,或者把两种萝卜直接扔进沸腾的羊肉汤里,让酶瞬间失活,就彻底放心了。

实际上,大部分蔬菜当中都含有破坏维生素C的氧化酶类,可不是胡萝卜、黄瓜那么少数几种。但是,在新鲜蔬菜当中,维生素C和这些酶是分别藏在细胞的不同部分的,所以这种麻烦不存在。在加热烹调过程中,这些怕热的酶会失活,所以也不会引起维生素C的严重损失。相比之下,加热本身破坏的维生素C倒是更多一些。

——就算破坏一点维生素C,和“有毒”二字也挨不上边哪!多吃点蔬菜水果补上就是了。

7.萝卜水果同吃

所谓的有毒理由: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进入人体后,经代谢很快就会产生一种抗甲状腺的物质——硫氰酸。该物质产生的多少与摄入量成正比。此时,如果摄入含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如橘子、梨、苹果、葡萄等,这些水果中的类黄酮物质在肠道被细菌分解,转化成羟苯甲酸及阿魏酸,它们可加强硫氰酸抑制甲状腺的作用,从而诱发或导致甲状腺肿。

评点:萝卜中的异硫氰酸酯类物质属于硫甙类物质,的确有降低碘吸收利用率的作用。除了萝卜之外,西兰花、芥菜、芥蓝、西洋菜很多等蔬菜也含有这类物质。然而,引起甲状腺肿的麻烦,只有在缺碘的时候才会存在。由于目前全国人们普及使用碘盐,人们根本就不缺碘;而大量吃动物性食品更是提供了充足的碘供应。即便天天吃萝卜,而且天天吃水果,也不至于引起甲状腺肿的问题。此外,所谓分解类黄酮的细菌只存在于大肠当中,而大肠中的成分很少能被人体吸收,无需过分担心。

——现在认为,萝卜中的这类含硫物质是预防癌症的活性物质,而蔬菜水果中的类黄酮则是名闻遐迩的抗氧化成分。在不缺碘的情况下,两种成分同吃,照样有益于健康。除非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情况,应当遵医嘱减少一些富含硫甙类物质的食物。

8.海味与水果同食

所谓的有毒理由:海味中的鱼、虾、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物质,如果与含有鞣酸的水果同食,不仅会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且易使海味中的钙质与鞣酸结合成一种新的不易消化的物质,这种物质会刺激胃而引起不适,使人出现肚子痛、呕吐、恶心等症状。含鞣酸较多的水果有柿子、葡萄、石榴、山楂、青果等。因此这些水果不宜与海味菜同时食用,以间隔两个小时为宜。

评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够确切。蛋白质、钙和单宁类物质(鞣酸)可以发生作用,但这并不是危险的主要理由。因为,如果吃了富含蛋白质的鸡蛋之后,或者吃了富含钙的豆腐之后,再吃这些水果,并不会像吃海鲜后那样引起强烈的反应。

从民间经验来说,如果胃肠不够坚强的话,应当避免一次食用大量海鲜河鲜,而吃海鲜之后进食大量水果或喝很多甜饮料,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对海鲜河鲜的消化能力。红楼梦中的黛玉吃几口螃蟹之后便放下筷子,正是因为她消化能力较弱,胃酸分泌不足,在摄入大量可能含致病菌的海鲜河鲜之后,容易发生腹泻腹痛的情况。然而,详细科学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9.牛奶与橘子同食

所谓的有毒理由:刚喝完牛奶就吃橘子,牛奶中的蛋白质就会先与橘子中的果酸和维生素c相遇而凝固成块,影响消化吸收,而且还会使人发生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评点:牛奶蛋白质遇酸沉淀是很正常的事情。就算不吃水果,在胃里面遇到胃酸一样会沉淀。胃酸比橘子汁可要酸得多,如果遇酸沉淀就不吸收,牛奶在人体内岂不是没有被吸收的希望了?再说,如今的橘子已经越来越甜,酸味越来越少,过去的老黄历也该改改了。奇怪的是,大家吃各种“大果块酸奶”、喝“果汁牛奶”产品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这类顾忌!

我本人在电视台曾经现场试验,喝半杯牛奶,再喝半杯橙汁,一天当中没有任何不适感觉。但我也的确听说过把牛奶和橙汁混在一起喝,后来发生胃痛的案例,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而且胃痛的原因是否一定是牛奶和橙汁发生反应所引起,也无法确认。用这种个别情况来作为一条禁忌,让所有的人喝牛奶之后两小时不敢吃水果,这种禁忌在科学上很难成立。

10.酒与胡萝卜同食

“有毒”理由:最近,美国食品专家告诫人们:酒与胡萝卜同食是很危险的。专家指出,因为胡萝卜中丰富的β胡萝卜素与酒精一同进入人体,就会在肝脏中产生毒素,从而引起肝病。特别是在饮用胡萝卜汁后不要马上去饮酒。

评点:在不了解其机理,没看到原文之前,不便评论该理论是否真实,也不知道吃多少胡萝卜喝多少酒才会产生危害。但需要考虑的是,含有胡萝卜素的食品可不是胡萝卜一种,所有橙黄色的蔬菜水果,比如南瓜、芒果、木瓜、红心甘薯等,以及菠菜、苋菜、油菜、芥蓝、芥菜等深绿色的蔬菜,都含有大量胡萝卜素,是不是它们也不能在喝酒的时候一起吃?既然这些食物都能吃,单说胡萝卜不能配酒精,在逻辑上很难成立。

11.白酒与汽水同饮

“有毒”理由:因为白酒、汽水同饮后会很快使酒精在全身挥发,并生产大量的二氧化碳,对胃、肠、肝、肾等器官有严重危害,对心脑血管也有损害。

评点:白酒和甜饮料,两者营养价值都很低,而且都含有人体需要处理的毒物或废物。除此之外,酒类和咖啡、酒类和可乐,都不应同饮。此外,服用各种药物的前后也不能饮酒,因为酒精会降低肝脏处理各种化学药物的能力,甚至可能增加药物的毒性。

12.吃肉时喝茶

“有毒”理由:有的人在吃肉食、海味等高蛋白食物后,不久就喝茶,以为能帮助消化。殊不知,茶叶中的大量鞣酸与蛋白质结合,会生成具有收敛性的鞣酸蛋白质,使肠蠕动减慢,从而延长粪便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既容易形成便秘,又增加有毒和致癌物质被人体吸收的可能性。

评点:游牧民族吃肉之后喝茶,是千百年来的习惯。他们并没有因此发生便秘。相反,喝茶帮助他们增加钾元素和维生素C的摄入量,增加抗氧化物质,是有益健康的搭配。福建等沿海地区居民经常吃海鲜,同时也酷爱喝茶,并没有喝茶促进便秘方面的研究证据。日本人普遍在就餐时饮用绿茶,而他们的绿茶比中国的绿茶涩得多,却并没有因此发生任何消化系统问题。

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能够降低消化酶的活性,延缓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降低脂肪的吸收率,这对于预防慢性疾病是有益无害的。需要提示的是,在用餐时以喝淡茶为好,虽然肉类中的铁是血红素铁,其吸收利用率不会受到茶叶中单宁类物质的影响,但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可能受到浓茶的影响而降低吸收率。

总之,以此作为“有毒”配合,显然理由不足。

13. 萝卜与木耳同食

“有毒”理由:可能得皮炎。

评点:虽然网上到处是“萝卜忌木耳”的说法,但是会得皮炎的危险只存在于鲜木耳当中,干制后的木耳是不会引起皮炎的。大量食用绿色蔬菜之后暴晒太阳也有患上日光性皮炎的危险,但萝卜并不属于这类蔬菜,而且必须是非常大量食用之后才有风险。此外,没有看到有可靠记载的病例,能说明某位患者的皮炎与萝卜木耳同食有关。

为了验证这条禁忌,我本人曾经多次用萝卜和木耳一起炒菜或炖菜,但从来没有患上皮炎,甚至连皮肤瘙痒或脱屑或发红之类的后果都不曾有过。因此,这条禁忌并不可信,至少不会是一个广泛适用的禁忌。

14. 西红柿和鱼同食

“有毒”理由:西红柿中的维生素C会对鱼肉中的铜元素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

评点:这个理由非常牵强。首先,含有维生素C的不仅仅是番茄,任何蔬菜水果都含有维生素C,其中很多蔬果品种的维生素C含量都高于番茄,是否它们都不能和鱼一起吃呢?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再说,我国居民膳食中的铜元素并不比钙、铁、锌元素更容易缺乏,而维生素C有利于铁、锌、钙等多种元素的利用。因此,番茄和鱼同食,在营养上完全没有问题。

有人还另有一种忧虑,水产中如果存在砷汞元素的污染,砷会被维生素C还原而增强毒性,而汞则会因为维生素C的存在而促进解毒。那么到底要不要在吃鱼的时候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呢?——其实无需纠结这件事,只要水产品一次不要吃得太多,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次吃75~100克,并注意避免污染水域的产品,就能保证安全。

15. 黄瓜和西红柿同食

“有毒”理由: 黄瓜中含有维生素C分解酶,会浪费番茄中的维生素C。

评点:和“红白萝卜混吃”一条理由完全相同。维生素C存在于每一种蔬菜和水果当中,不仅仅是番茄中。维生素分解酶在食品中广泛存在,不仅仅是黄瓜。而维生素C在加工中很容易受到损失,储藏中也会含量下降。既然吃什么蔬菜水果都有维生素C,多吃一点就足以弥补损失,和“有毒”二字拉不上关系。

16. 香蕉和酸奶同食

“有毒”理由:酸奶和香蕉吃不利健康。

评点:没有根据、没有理由的禁忌最好不去相信。酸奶和香蕉同吃,在营养上没有任何不利之处,营养素还有一定程度的互补:酸奶不含有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而香蕉有;香蕉中不含有维生素AD,蛋白质和维生素B2极低,而牛奶中这些营养素都很丰富。

唯一需要小心的是,一些胃肠功能娇弱,容易腹泻的人,喝了刚从冰箱拿出来的酸奶,再加上促进肠道蠕动的熟香蕉,不排除会发生腹痛腹泻的可能性。但胃肠功能正常的人大可不必有这种顾忌。

17. 黄豆和猪蹄同食

“有毒”理由:黄豆膳食纤维中的醛糖酸残基可与猪蹄中的矿物质合成螯合物而干扰或降低人体对这些元素的吸收。

评点:所谓“醛糖酸残基”,听起来挺专业的,其实很搞笑。植物性食品都有细胞壁,而细胞壁里面都有果胶,果胶的基本结构单元是半乳糖醛酸。它和其它含负电荷的植物胶质一样,都具有螯合金属元素的作用。但是,如果这样一种作用就会妨碍营养健康的话,那么所有含纤维的食品都不能吃了。蔬菜,水果,全谷,豆类,薯类,坚果,这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都不能吃——难道只能吃动物性食品么?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天吃25~35克的膳食纤维,没有人类研究数据能证明在这个膳食纤维水平上会引起人体的矿物质缺乏。现在需要忧虑的,倒是我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过少,不能发挥吸收胆固醇和降低血糖血脂上升的作用。

猪蹄以胶原蛋白为主,原本所含的矿物质就不多。相比之下,红色肉类、内脏、鱼类、贝类都是更好的铁、锌来源;坚果、豆类、粗粮、蔬菜、水果等是更好的钾、镁、钙的来源。黄豆和猪蹄搭配,主要目标也并不在于补充矿物质,而是为了享受猪蹄中胶原蛋白所带来的美味,以及黄豆和猪蹄当中的蛋白质和脂肪。

18. 大蒜与大葱同食

“有毒”理由:两者都是强烈刺激肠道的食物,同食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评点:这两种调味蔬菜均有强烈的刺激性,但这仅限于生吃的时候。在加热之后,其中的强刺激性二硫化物被分解,产生甜味物质,没有刺激性。因此,如果有人对此较为敏感,对辣味的葱蒜不适应,应当避免一次食用过多或吃多种辣味物质。然而,两者一起加热烹调,用作炒菜时的调味品,是完全无需担心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
0
0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作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③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⑤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⑦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李8700万、王8000万、张8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全国各城市的大姓情况也不一样,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 “氏”,下面就来介绍 “氏”。

二、“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B、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另外,古代姓氏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①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1、贵者称氏;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有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

  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③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

   A、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C、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三、名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  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  (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汉人取名:(1)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常用。

  (2)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

  (3)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时,因《尚书·太甲上》有“旁求俊彦”《伪孔传》有“美士曰彦”。故而,据正史载,五代共有87人以“彦”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

  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

  1744,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  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清满贵族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①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②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③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④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小凤、凤儿。

  ⑤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护身符的重量)。

  ⑥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两)、根山(三);张益(一)张耳(二)张山散(三)等。

  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

  ⑨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

  民国年间尚洋名: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很多。

  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

  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

四、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五、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  )自号且乐道人。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朱  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艺号(赠号):

   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3、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1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郑板桥集题画。靳秋四索画),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建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

$
0
0

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

  • 诗人的餐巾

    (法) 阿波利奈尔 / 余中先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0-07-01 / 23.00元
    8.2 (261人评价)

    毕加索、马蒂斯、杜尚的导师与同事,法国大师级诗人、作家。 超现实主义创始人,阿波利奈尔,珍藏短篇小说集。 试读部分章节: 亵渎神圣 瑟拉芬神甫长得又高又瘦,...

  • 忧国

    (日)三岛由纪夫 / 许金龙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1-9-1 / 22.00元
    8.4 (450人评价)

    编辑推荐 怪异鬼才最有争议的日本作家,生与死、活力与颓废的交织和循环,被誉为“日本海明威”的三岛由纪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忧国》收录了《鲜花盛时的森林》、...

  • 魔桶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 吕俊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2-1 / 28.00元
    8.6 (224人评价)

    马拉默德小说集《魔桶》的味道,就像旧衣服的灰尘、梅雨天的书房……杂货店里的油盐酱醋的味道,这些气息混合成他小说的素朴的灵魂。 《魔桶》里有十三个故事...

  • 政治少年之死

    (日) 大江健三郎 / 郑民钦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0-07-01 / 25.00元
    7.8 (436人评价)

    作为1994年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级作家大江健三郎,十几年后的今天居然还有首次变成中文的早期小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外和惊喜。而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两部小说...

  • 荣耀 : 经典印象译丛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 石国雄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2-8 / 28.00元
    8.2 (163人评价)

    马丁·埃德尔韦斯出生于19世纪末沙俄时期的圣彼得堡市,从小受到母亲熏陶,接受英式文化教育,是一个喜爱幻想、将生活看作是浪漫冒险的人。父母离异后,马丁随母亲迁...

  • 老妇与猫

    [英] 多丽丝·莱辛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09-6 / 26.00元
    8.2 (386人评价)

    在莱辛那里,女人永远是“另外那个女人”,而猫则是“特别的猫”。与《金色笔记》那样的长篇巨制相比,这本书里的中短篇小说显得更轻盈,更有灵性,更展现出莱辛所独有...

  • 咏叹生死

    (以)阿摩司·奥兹 / 钟志清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0-1 / 18.00元
    7.6 (308人评价)

    虽然奥兹的身份具有浓厚的真正色彩,但我们在他的虚构作品中,却几乎感受不到任何生硬的政治性,我们能感受到的,只有他对爱(以及爱所投下的阴影)最细腻、最微妙、最...

  • 修配工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 杨仁敬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1-9-1 / 29.80元
    8.5 (91人评价)

    同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品 描摹孤独人物的逆境,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犹太文学 修配工雅科夫•鲍克住在禁止犹太人居住的地区,还被诬告谋杀了一个基督...

  • 黛西·米勒

    [美]亨利·詹姆斯 / 高兴、邹海仑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1-9 / 28.00元
    8.0 (175人评价)

    《黛西·米勒》是“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系列之一。 你也许读过爱尔兰著名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小说《大师》(这部小说为他赢得了2006年的都柏林国际文学奖),你或...

  • 铁器时代

    (南非)J. M. 库切 / 文敏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2-1 / 28.00元
    7.9 (126人评价)

    的确,库切——无论是他的人,还是他的作品——常常会让我们想到铁。他像铁一样冷酷,坚硬,不动声色。但与其说这是出于天性,不如说更是出于需要,出于一种抵抗这个世...

  • 胡狼嗥叫的地方

    [以色列]阿摩司·奥兹 / 郭国良//宋倩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0-07-01 / 28.00元
    8.2 (116人评价)

    《胡狼嗥叫的地方》内容简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师也不是一天变成的。身为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著名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在他的这部处女作短篇小说中...

  • 人体艺术家

    (美)唐·德里罗 / 文敏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2-1 / 20.00元
    6.7 (137人评价)

    唐·德里罗编著的《人体艺术家》不是一本普通的小说。原因有两个。第一,它是唐·德里罗写的。这位年过七旬的美国后现代小说大师从不按常理出牌,他像在用文字雕刻小说...

  • 纸牌老千

    (爱尔兰)威廉·特雷弗 / 邹海仑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2-1 / 28.00元
    7.3 (87人评价)

    威廉·特雷弗编著的《纸牌老千》构建得几近完美,堪比契诃夫——两者间比较是不可避免的——他们总是给读者留有沉思的空间。 如同伦勃朗,特雷弗总是热切而仁...

  • 巴黎永无止境

    (西班牙)恩里克·维拉-马塔斯 / 尹承东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3-8 / 29.00元
    7.7 (56人评价)

    《巴黎永无止境》是一部后现代版《流动的盛宴》, 讲述了作者本人在20世纪70年代离开故乡西班牙,为追寻成为新一代海明威的美丽梦想而蛰居巴黎,专心从事第一部小...

  • 第二十三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 / 郭国良、赵婕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09-6 / 28.00元
    7.5 (155人评价)

    《第二十三条军规:约塞连的生活(精)》主要讲述了:就跟海明威冷静有力的“冰山理论”一样,海勒狂欢荒诞的“黑色幽默”开创了美国小说史上的又一大新流派。但跟海明...

  • 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

    [波兰] 布鲁诺·舒尔茨 / 陆源、林洪亮 校订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5-5 / 35.00元
    (少于10人评价)

    《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是布鲁诺·舒尔茨两本传世的小说集之一,共收录13篇小说,相对独立又自成一体,构成一个浩瀚宏大的叙事框架,充分展现了舒尔茨绚烂、奇特的写...

  • 迷魂之歌 : 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

    (尼日利亚)本·奥克利 / 常文祺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1-9 / 29.80元
    7.4 (38人评价)

    读托尔斯泰,你会想起庄严完美的古典交响曲,你会看见俄罗斯大地上的森林与河流;读村上春树,你会想起即兴迷幻的爵士乐,你会看见缤纷都市里的神秘和诱惑;而读本·奥...

  • 她的身体明白 : 经典印象译丛

    (以色列)大卫·格罗斯曼 / 张静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2-8 / 23.00元
    6.7 (59人评价)

    《她的身体明白(精)/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编著者大卫·格罗斯曼。 《她的身体明白(精)/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内容提要:一个身为瑜伽教练的母亲,她不乏...

  •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美)厄内斯特·海明威 / 陆汉臻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3-8-1 / 25.00元
    8.0 (86人评价)

    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得主,二十世纪最伟大作家之一海明威最好的作品,文学王国的巅峰,体现海明威的最佳状态:精确、克制、神秘、忧伤,以及完美。 一望无际的非洲...

  • 风景画家的片段人生

    (阿根廷)塞萨尔·艾拉 / 王纯麟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4-10
    8.5 (35人评价)

    这位博尔赫斯的嫡系传人,这位奇异隐士般的塞萨尔—艾拉,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文学传奇;他每天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咖啡馆写作,像爵士乐手那样完全即兴,绝不修改;他...

  • 罗生门

    [日] 芥川龙之介 / 楼适夷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2-1 / 28.00元
    8.8 (128人评价)

    芥川龙之介编著的《罗生门》内容介绍:像他那种兼备很高教养和趣味,以及和汉洋的学问的作家,今后将不会有。从集悠久的传统和趣味,以及欧洲的学问于一身的意义上说,...

  • 似是都柏林

    (西班牙)恩里克·维拉-马塔斯 / 裴枫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5-5 / 37.00
    7.8 (10人评价)

    ◎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是西班牙当代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热门竞争人选,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 ◎ 本书是一部向詹姆斯•乔伊斯和《尤利西斯》的致敬之作,故事...

  • 七年

    (瑞士)彼得·施塔姆 / 陈巍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4-10 / 26.00
    8.7 (27人评价)

    彼得·施塔姆,一位如北欧家具般简洁冷峻而又流畅舒适的瑞士作家。《纽约客》这样描述他:如果加缪生活在一个遥远的挪威小渔村也有e—mail的时代,那么他很可能会...

  • 玩家

    (美)唐·德里罗 / 郭国良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2-7 / 26.00元
    6.7 (34人评价)

    《玩家(精)/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编著者唐·德里罗。 《玩家(精)/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内容提要:帕米和莱尔是一对纽约的中产夫妇,过着令人羡慕的富足...

  • 黑色唱片 : 经典印象译丛

    (英)哈尼夫·库雷西 / 曹元勇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2-9 / 34.00元
    6.7 (36人评价)

    《黑色唱片(精)/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编著者哈尼夫·库雷西。 《黑色唱片(精)/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内容提要:年轻学生沙希德从家里出来,在伦敦的求学...

  • 裹尸布

    (爱尔兰)约翰·班维尔 / 郭国良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3-8 / 32.00元
    8.2 (30人评价)

    范德是一位杰出的年长学者。然而,他不是他表面上的那个人。一天,一封信不期而至,信里威胁说要将他的秘密和他小心掩藏起来的身份公之于世。于是,范德赶赴都灵去见信...

  • 夜深时分

    (俄罗斯) 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 / 沈念驹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3-8 / 24.00元
    7.7 (23人评价)

    黑色幽默作品的杰出之作,作者被喻为“当代契诃夫” 普希金奖获奖作品,入围布克奖短名单 后苏联时期的莫斯科,主妇安娜勉强维持着关系紧绷、经济拮据的一家老小的日...

  • 1984 : 经典印象译丛

    (英)乔治·奥威尔 / 文敏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2-8 / 29.00元
    9.2 (89人评价)

    《1984(精)/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编著者乔治·奥威尔。 《1984(精)/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内容提要:奥威尔笔下,1984年的英国是一个处于“...

  • 迷狂

    (以色列)大卫·格罗斯曼 / 张静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3-8 / 24.00元
    7.3 (31人评价)

    与奥兹齐名的以色列作家大卫·格罗斯曼笔下,一个关于背叛与找寻的情欲漩涡。 妻子不告而别后,沙乌儿开始向弟媳埃斯特倾吐自己十年来对于妻子“出轨”的种种猜想,那...

  • 我心深处的文法

    [以色列]大卫·格罗斯曼 / 唐建清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4-10 / 36.00
    (少于10人评价)

    《我心深处的文法》内容:在文学世界的名人堂里,有几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孩子: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君特·格拉斯笔下敲“铁皮鼓”的奥斯卡、贡布罗维奇...

  • 寻找格林先生

    (美)索尔·贝娄 / 董乐山 等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4-10 / 26.00
    7.6 (11人评价)

    与他洋洋洒洒、狂放不羁的长篇小说相比,索尔·贝娄的中短篇小说显得更为精练,更为节制。但用任何确定的词去形容贝娄的作品都是危险的,因为它们是如此鲜活和具有生命...

  • 桦林庄园

    [爱尔兰]约翰·班维尔 / 郭贤路、邹少芳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4-10 / 29.00元
    7.8 (11人评价)

    约翰·班维尔的小说是如此精美,以至于你会觉得它们不是被写出来的,而是被雕刻出来的。事实上他的写作速度也的确与雕刻差不多:在一次访谈中,他承认每天只能写两百字...

  • 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

    [乌拉圭] 奥拉西奥·基罗加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5-6
    (目前无人评价)

    爱伦·坡曾说:“在故事写作方面,艺术家不妨力图制造惊险、恐怖和强烈的效果。”作为爱伦·坡的嫡系传人,奥拉西奥·基罗加用看似幼稚拙朴、实则凛冽冷峻的犀利语言,...

  • 作家们

    [法] 安东尼·佛楼定 / 卓立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5-6
    (少于10人评价)
  • 在西方的注视下

    [英] 约瑟夫·康拉德 / 许志强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5-6
    (少于10人评价)

    推荐 《在西方的注视下(精)》出版于1911年,题材和约瑟夫·康拉德的另一部小说《特务》相近,描写革命和无政府主义。小说出版后在英国反响平平,而在俄国受到关...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苏联当代文学丛书

$
0
0

苏联当代文学丛书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册数:  6

简介 · · · · · · 

吉林人民出版社亦有同名丛书,故特注明。除最晚出版的《驯雷记》外,书封设计基本统一。
按收藏人数排序 / 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序
  • 另一种生活

    (苏)尤·特里丰诺夫著 / 徐振亚译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1984年 / 0.98元
    (少于10人评价)
  • 祖国的炊烟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 李济生 松培文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1986年7月 / 1.75
    (少于10人评价)

    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是苏联俄罗斯著名作家,被称为“当代抒情散文诗人”、 “文学和语言艺术大师”、“卓越的文体家”、“社会主义现实...

  • 鹤唳

    瓦西里·贝科夫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1984
    (少于10人评价)
  • 一年四季 : 苏联当代文学丛书

    潘诺娃 / 白嗣宏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1985-10 / 2.00元
    (少于10人评价)
  • 融雪时节

    [苏]雷特海乌 / 陆琰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1993-4 / 4.30
    (少于10人评价)

    本书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记录了主人公的童年和楚克奇人走向新生的历史,也是楚克奇人走向新生的历史见证。 是其自传体的人生三部曲之一(另两部为《林特恩上大学》《...

  • 驯雷记

    格拉宁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1993 / 8.3
    (目前无人评价)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黄连素的临床新用途

$
0
0
【关键词】  黄连素;,,新用途
     黄连素是中药黄连、黄柏、三棵针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又名小檗碱。多年来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肠道细菌感染疾病,近些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黄连素有广泛的临床用途。现将黄连素在临床上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现综述如下。
  1  治疗心血管疾病
  1.1   治疗心律失常黄连素能显著抑制延迟激活的钾离子流,从而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间(APD)和有效不应期(ERP)延长。APD延长又可使 Ca2+内流增加,延长平台期[1];抑制 K+外流,使得慢反应细胞自动除极速率减慢,并能增加乙酰胆碱和抗肾上腺素作用,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均有较好的疗效。黄连素0.5 g,3或4次/d,口服,4周为1个疗程,对室上性早搏总有效率达89.1%,对于室性早搏总有效率为69.6%,对于频发室性早搏总有效率为62%。
  1.2   黄连素治疗高血压 黄连素的降压作用与α受体阻断有关,它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舒张血管,同时该药还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减少对心脏及肾的损害,即使长期服用也无不良反应,以单盲法给高血压患者口服黄连素0.3~ 0.9 g/次,3次/d ,4周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83.33%[2]。
  1.3   治疗高脂血症 黄连素能显著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促进脂类代谢[3],起到防治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用法:口服0.3 g,3次/d。
  1.4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黄连素可促进心肌细胞 Ca2+跨膜内流和细胞内 Ca2+跨膜内流和细胞内 Ca2+的利用;抑制羟自由基产生,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细胞的损伤;改变心肌收缩速率和收缩持速时间以及轻度的全身血管舒张作用,从而发挥抗心衰的作用[4]。 
  1.5   抗血小板聚集 黄连素具有抑制血小板膜受体的作用,使腺苷酸环化酶活力增强,环腺苷酸(cAMP)浓度增高,有利于血小板聚集,因而能解除血液的高凝状态和降低血液的黏滞度,有利于血液正常循环,减少血栓形成,黄连素0.3 g,4次/d,口服,4周为1个疗程,治疗血小板聚集率增高,有效率95%[5]。
  2  治疗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黄连素能够拮抗升血糖激素,促进胰腺 B细胞的再生及功能恢复,发挥受体后效应,增强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低高胰岛素血症,增加胰岛素的生物活性,减少糖耐量损伤。用法:0.3~0.5 g/次,3次/d,1~3个月为1个疗程,待血糖恢复正常改为0.3 g/次,3次/d,2~3个月停服1周后,再做维持治疗,总有效率为91%[6]。
  3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 
  黄连素对 IBS有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对缓解腹泻,腹痛效果更佳,是一种作用肯定的钙通道拮抗剂。用法:口服200 mg/d,3次/d,共2周,治疗 IBS有效率70%[7]。
  4  防癌 
  研究表明,黄连素可抑制癌细胞对组胺的利用,从而抑制嘌呤和核酸的合成,还可以阻断物质具有潜在发生癌变细胞的作用,使这种细胞不能进一步转变为真正的癌细胞,以起到防治癌症的效果[8]。用法:口服黄连素0.3~0.5 g/次,3次/d。
  5  利胆保肝降谷丙转氨酶 
  黄连素能增加胆汁的分泌,使胆汁变稀,显著提高结合型胆红素的排泄率,促进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枸橼酸黄连素注射液治疗迁延性肝炎,总有效率达81.8%,治疗后谷丙转氨酶下降,患者治疗前的丙谷转氨酶越高,治疗效果越好[9]。
  6  治疗胆囊炎
  黄连素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促使血液循环,改变病变区的供血,有利于炎症的消退[10]。邓明皓[11]在应用黄连素治疗慢性胆囊炎165例的近期疗效观察中发现,口服黄连素0.2 g,2次/d,治疗有效率88.2%。 
  7  治疗皮肤病 
  刘科霞等[12]用黄连素片研成细粉,以蒸馏水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治疗带状疱疹,对症状轻者,单用黄连素外涂,重者在涂黄连素的同时,加用病毒唑全部治愈。
  参考文献
  [1]黄伟民.黄连素抗心律失常机制-电压钳制术观察延迟激活钾离子流的变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2,20(5):310..
  [2]费  瑜.黄连素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观察[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4,20(5):507.
  [3]孙  杰.黄连素降脂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4) :269.
  [4]扬顺裕.黄连素的正性肌力作用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9):570.
  [5]张希恩,扬磊.小檗碱的临床新用途[J].人民军医,2003,46(12):529.
  [6]赵  平,宋治安.黄连素的临床应用[J].职业与健康,2004,20(10):156.
  [7]王燕斌,唐晓山,扬昭徐.盐酸小檗碱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2,23(2):151.
  [8]徐蓉,徐孝麟.黄连素在非感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5,2(4):87.
  [9]姚冬春,王雪莲,扬志.黄连素的临床新用途[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1,22(1):70.
  [10]李文栓,刘宝洁,苏红芝.黄连素在临床新用途[J].广西医学,2000,22(5):1009.
  [11]邓明皓.黄连素治疗慢性胆囊炎165例近期疗效观察[J].江苏医药,1991,17(10):552.
  [12]刘科霞.黄连素外用治疗带状疱疹47例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1998,20(5):2951.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
0
0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根据最新的国际糖尿病联盟调查结果显示,到2011年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66亿,每年会引起460万的人死亡。而2型糖尿病占据了将近90%的比例。2型糖尿病的起始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和运动锻炼,随后给予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胰岛素治疗[1]。多中心的临床实验表明以上的降糖药物虽然可以降低血糖进而减少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良反应,限制了它们在临床的广泛的应用。
  糖尿病在中医中属于消渴的范畴,利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对糖尿病的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中药黄连以及它的主要成分黄连素在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黄连素是从中药黄连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生物碱,经常被用于胃肠道感染。它在黄连中含量约5.2%~7.7%。黄连素的降糖作用首次在1988年被报道,是用于发生腹泻的糖尿病患者[3]。在过去的30年中,大量的临床实验报道了黄连素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而且它在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肝病等都有治疗作用。为了将来进一步明确黄连素的作用机制以及开发其在治疗糖尿病的潜能,笔者将近年来有关黄连素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篇综述供研究者参考。
  1 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实验研究
  大量的国内临床研究报道了黄连素的降糖作用,尽管大多数实验设计需要完善,但研究表明其与二甲双胍具有相当的降糖效果。至今,黄连素已经被应用于几个临床实验中。研究显示,予以黄连素0.5 g每日3次在新发的糖尿病的患者中可以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2]。而且与二甲双胍相比,治疗13周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2%。除了降糖作用,黄连素还具有减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这2个中心随机双盲的实验中,在黄连素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减低了0.9%,而且其他的指标包括血糖和血脂都得到显著改善。在短期的临床实验中,只有观察到少量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泻、胀气和便秘,肝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变。但也有可以改善肝功能降低转氨酶的报道。这些表明,黄连素使用以上的应用剂量没有肝肾毒副作用。尽管国内研究表明,黄连素的确具有降糖作用,但只有通过大规模长期的临床实验才能准确评估其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2 黄连素改善胰岛素抵抗动物实验研究
  在体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黄连素可减少食物的摄取、降低血糖血脂和改善胰岛素抵抗。db/db的小鼠予以2周的黄连素灌胃后,表现出体重的减轻和糖耐量的提高。而且,黄连素可通过降低高脂诱导Wistar大鼠的体重和甘油三酯水平来增强胰岛素的功能[4]。在抗凋亡方面,黄连素可通过下调Bax/Bcl-2的比率来抑制STZ诱导的小鼠胰岛细胞的凋亡[5]。黄连素可以显著降低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高血糖状态,降低肝脏糖原的含量,增加Akt和IRS的表达,同时还可以抑制GSK-3β的表达[6]。在高脂诱导的肥胖的小鼠研究中,黄连素可以降低体重,减少能量的摄入和血糖血脂的水平,并伴随着PPARγ的下调和GATA-3的上调,并且对肥胖小鼠没有任何的不良作用[7]。在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中,黄连素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与二甲双胍具有相似的疗效[8]。另一项研究表明,STZ诱导的糖耐量受损的大鼠给予4周的黄连素,血浆游离脂肪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载脂蛋白B与二甲双胍组相比显著降低[9]。在四氧嘧啶加高脂高胆固醇诱导的糖尿病大鼠中,黄连素可显著降低空腹血糖,血清TC,TG,LDL-c,增加HDL-c以及NO的水平;而且还可以显著抑制MDA的增加,提高SOD和GSH-px的表达;组织学检测提示可以部分恢复受损的胰腺细胞[10]。由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中,黄连素可通过提高IRS-2的表达来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说明其可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11]。黄连素可通过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促进β细胞的再生,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和降低脂类的氧化来发挥对糖尿病大鼠的保护作用[12]。但是,也有学者提出黄连素在肝脏中对胰岛素信号通路没有影响,而是通过减少糖元合成基因PEPCK和G6Pase发挥作用。同时,转录因子FoxO1,SREBP1,ChREBP的活性降低[13]。在高脂饮食加STZ注射诱导的糖尿病仓鼠中,黄连素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和糖尿病的症状,可能机制是通过提高肝脏的LXRα和PPARα mRNA水平降低SREBPs mRNA的水平来实现的[14]。   3 黄连素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
  3.1 改善胰岛素的功能 黄连素对胰岛细胞的作用是有争议的。之前的研究表明,黄连素对体外β-TC3细胞没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15]。在新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它还可以降低空腹胰岛素的水平,但是在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患者中,黄连素确升高空腹和餐后C肽水平[2]。数据表明,黄连素尽管没有直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但是可能会提高对口服降糖药物无反应的患者的胰岛功能。但是,其他的研究者报道在自发的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黄连素通过对胰岛的保护发挥降血糖的作用[5,16]。在黄连素治疗的db/db的小鼠中没有显示出增加胰岛细胞的数量和胰岛素水平的效果。因此,这表明黄连素可能通过2种途径调节胰岛功能。在典型的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中,黄连素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但是,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晚期的患者,β细胞功能衰竭,黄连素通过修复胰岛细胞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是通过其抗氧化和抗酯化的作用实现的[12]。
  3.2 对脂类代谢的影响 无论是在临床还是动物实验研究中,黄连素都可以改善脂类代谢,可以降低TG,TC,LDL水平[10]。而且,在肌肉与肝脏中TG含量显著减低,肝脏脂肪化减轻。黄连素降低胆固醇水平与诱导LDL受体在肝脏的表达相关,可能是通过激活ERK来延长LDL受体mRNA的半衰期来实现的[17]。因为在其他的细胞中没有观察到ERK的激活,所以黄连素的这种活性可能是肝脏特异性的[18-19]。另一项研究表明,黄连素对LDL受体的调控作用可以被JNK抑制剂阻断。而黄连素激活JNK很可能诱导LDL受体的表达[20]。
  3.3 抑制线粒体的功能 黄连素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ATP的合成来增加AMP/ATP的比率进而激活AMPK[8,21]。在20年前,研究者就发现黄连素可以抑制体外分离的大鼠肝脏中NAD相关的呼吸作用,而且被随后的研究所证实[22-24]。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中黄连素也可以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实验观察到可以减低氧的消耗增加糖酵解。而上述变化可以上调AMP/ATP的比率。因此,笔者推测AMPK的激活可能是黄连素抑制线粒体功能的结果。结果也显示适度的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可以提高糖的代谢。最近,有研究者报道黄连素可通过抑制电子传递链复合体I来降低肌细胞的呼吸作用[25]。线粒体是通过氧化磷酸化反应产生ATP的主要生物器。ATP几乎负责生物体内所有的代谢反应包括糖原的合成,脂肪的合成以及胆固醇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黄连素发挥作用的多样性可能与其抑制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线粒体的抑制可能在黄连素降低血糖、血脂,预防脂肪肝等作用中占据主要地位。但是,具体详细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3.4 AMPK信号通路的激活 大量研究已经表明,黄连素是AMPK的激动剂。AMPK可监测细胞内能量代谢, 是细胞内主要的能量感应系统[26]。众所周知,激活AMPK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调节线粒体的功能,而AMPKα亚基的磷酸化对激活AMPK是必要的。许多研究显示,黄连素可显著促进此部位发生磷酸化,体外实验表明,在细胞给予黄连素刺激0.5 h后AMPK的磷酸化开始增加并且至少会维持16h[8,21,27]。AMPK由α,β与γ 3个亚基组成,而α亚基有2种亚型α1和α2。在骨骼肌细胞组中,黄连素通过同时刺激2个α亚型来调节细胞内能量代谢[28]。肝脏激酶B1(LKB1)和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Ⅱ (CaMKK Ⅱ)是AMPK 2个主要的上游激酶。有趣的是,黄连素不仅通过磷酸化AMPK亚基来激活AMPK,而且还可以诱导LKB1与CaMKK Ⅱ的磷酸化[29]。但是,在LKB1敲除的细胞中,黄连素对AMPK的激活没有受到影响,这说明黄连素对AMPK的作用是不依赖与LKB1或CaMKKβ的[25]。黄连素还可以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来保护内皮损伤,提高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能力并下调炎症前的反应[30-31]。
  3.5 对糖脂代谢靶器官转录因子的调节 机体中发生糖脂代谢最为活跃的组织为肝脏、脂肪和肌肉。黄连素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在此3种靶器官体现的更为明显。追究其本质,多数是对核内的转录因子进行调控,进而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和沉默来调控糖脂代谢活动。肝脏作为糖代谢的中心,无疑成为黄连素作用效应研究的重点。在肝脏内,许多转录因子参与了糖原以及脂类的合成,如FoxO1,SREBP1,ChREBP,在黄连素的作用下,这3种转录因子的表达都显著降低[13]。还有研究报道,在肥胖和糖尿病的啮齿动物中,黄连素可降低肝重、肝脏与血浆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而这些效应可能是通过增加肝脏的X受体α(LXRα),PPARα/δ,减少PPARγ的表达来调控的[14,32]。在小鼠的肝脏细胞中,黄连素可提高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的表达并且诱导肝脏葡萄糖激酶的激活,但二甲双胍没有类似的作用[33]。脂肪的含量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黄连素可以抑制内脏脂肪的堆积,而体外的研究表明,其可抑制脂肪细胞的分化减少脂类的积累。这种作用很可能是由于其下调了几种脂质合成基因的表达,包括PPARγ,C/EBPα,SREBP-1c,脂肪酸合成酶,乙酰辅酶A合成酶,脂蛋白酯酶等[34-37]。因为大多数的脂类合成基因都是PPARγ和C/EBPα的下游靶点,抑制这2个基因的表达被认为是黄连素抑制脂类合成的主要机制。相比之下,在2型糖尿病啮齿类的白色脂肪组织中,黄连素可上调PPARα/δ/γ,LXRs,CDK9等,但是减少SREBPs的表达[38]。在体内与体外实验结果中,黄连素表现出的差异可能与其浓度有关。高浓度的黄连素可直接抑制脂肪细胞的PPARγ,但是在体内的实验中低浓度的黄连素表现出相反的效应。肌肉的萎缩是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的主要特征。然而,报道显示,黄连素无论在野生还是糖尿病小鼠中通过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和刺激肌肉萎缩基因-1来促进蛋白的降解和抑制蛋白的合成进而可以促进肌肉的萎缩[39]。但是也有研究表明黄连素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肌肉的萎缩,增加肌肉中糖原的储存和降低甘油三酯的含量。进一步研究显示,黄连素可逆转在肌肉中表达量下降的CDK9和细胞周期蛋白T1。黄连素还可以提高骨骼肌组织中PPARα/δ的表达降低PPARγ的表达,与罗格列酮和非诺贝特有相似的效应。这些具有争议的数据可能是由于实验方法的不一致造成的。直接注射黄连素就可以造成肌肉的萎缩,而口服黄连素却可以改善肌肉萎缩,这其中的蕴含的机制还尚须进一步的探索。   3.6 抗氧化和抑制还原酶的活性 氧化应激和还原酶的激活都与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几个研究团队已经报道了黄连素在此方面的作用。在高脂高能量饮食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中,黄连素可显著降低丙二醛水平,增加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以及谷胱甘肽的活性[40]。另外,还可以提高糖尿病大鼠的认知状态,降低血糖,改善氧化应激和胆碱酯酶的活性[41]。尽管大多数的研究表明黄连素具有抗氧化能力,但是也有关于它不影响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的状态[42]。因此,黄连素的抗氧化作用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几项研究表明,黄连素对于糖尿病肾病有良好的疗效。在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中,给予黄连素治疗后,空腹血糖、血尿素氮、肌酐以及24 h尿蛋白显著降低,这可能是与抑制肾小球系膜区的醛还原酶,降低氧化应激,调节细胞外基质合成和细胞的增殖有关[43-44]。而在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大鼠中,黄连素可降低空腹血糖的水平、肾重/体重比率、尿素氮、肌酐和24 h尿蛋白,并且还可抑制肾脏的增生,转移生长因子β-1的合成,纤维连接蛋白和IV型胶原蛋白的积累。黄连素的这些肾保护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SphK-S1P信号通路实现的[45]。而且在体外的细胞实验中也证明了黄连素可以直接抑制醛还原酶的活性[46]。
  4 结论与展望
  黄连素是从中药黄连中提取的单体,是一种很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降糖药物。它具有调节糖脂代谢功能已经被各种临床实验与动物实验广泛证实。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加速糖元的分解以及激活AMPK信号通路。另外,黄连素可能会抑制α-糖苷酶的活性,进而抑制肠道对糖的吸收。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黄连素可以通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循环中的胰岛素浓度。但是,在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的患者中,黄连素可以通过修复胰岛的功能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与其他临床应用的降糖药物相比,由于黄连素还具有降血脂作用,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已经有心血管并发症的患者来说获益更大。由于循证医学才是临床实践的金标准,所以黄连素能否应用于糖尿病以及其并发症尚需要大规模的多中心的临床实验去评估。
  [参考文献]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栀子及其活性成分栀子苷防治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0
0

 随着肥胖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盛行,糖尿病已成为与心血管疾病、肿瘤并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西药仍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而且疗效肯定,但是由于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和高昂的医疗费用,近些年现代中医药也加大了对糖尿病的深入研究。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种类较多,有些中药在用于治疗糖尿病已有数千年历史。栀子作为传统中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栀子苷为主要的活性成分,含量高,易获得,其中降糖作用近几年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其机制尚不清晰,也缺乏深入的系统研究。栀子及活性成分栀子苷降血糖的途径可能不止一种,然而基于糖尿病的最终实质是β细胞的衰竭,所以针对β细胞的生存和功能的保护、修复是治疗的根本。
  1 糖尿病的中西药防治
  1.1 口服降糖西药与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所致的一种以糖、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1],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的“消渴”范畴。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仍是西药(表1),例如,磺酰脲类、非磺酰脲类、噻唑烷酮类、双胍类和某些酶抑制剂等,严重时也可直接选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用口服西药和注射胰岛素治疗,效果尚理想。但对于糖尿病这一长期慢性疾病,最终多导致患者只能依赖于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迄今为止,治疗糖尿病药物多为化学合成药,具有疗效迅速、剂型先进等优势,但临床中多有不良反应的报道,不适于长期使用,特别是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此外,此类药物多易产生耐药性,患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更换药物品种,才能维持疗效。
  1.2 中药与糖尿病 中医认为,阴虚内热,日久则阴损于阳,瘀血阻络,气阴两虚,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理基础。糖尿病初期对人体的危害不明显,但随着病程的延长,病人逐渐感到软弱无力,体重明显减轻,继而出现各系统受损如心血管、脑血管、神经、肾等的一系列晚期临床表现,即并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用于降血糖的药物主要是西药且疗效肯定,但长期使用需逐渐加量,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不能有效地控制并发症。大多降糖中药能够有效地降血糖和预防并发症,这样就有着西医不可代替的作用。随着现代中医药对糖尿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表明了中药治疗糖尿病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的综合治疗作用。近些年大量研究发现很多中药有效部位、单味中药、中药单体对糖尿病具有显著疗效(表2)。其中栀子作为传统中药,无论是单味中药栀子还是中药单体栀子苷或中药有效部位环稀醚萜类在降血糖和改善糖尿病症状上有着大量的文献报道[11,23]。尽管这些报道对栀子或栀子苷的降糖机制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β细胞的保护和修复是根本。
  2 栀子及其栀子苷防治糖尿病的机制
  中药栀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本草纲目》也曾记载栀子具有解5种黄病利五淋、通小便、解消渴、明目的功效。其中消渴即为现代中医理论的糖尿病[30]。近些年对栀子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表明,其在消化系统[31]、心脑血管系统[32]、中枢神经系统[33-34],以及抗肿瘤方面[35]等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其中降血糖作用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中药栀子的主要活性成分,特别是环稀醚萜类栀子苷,更有着大量的研究报道。栀子及活性成分栀子苷降血糖的途径可能不止一种,以下是从拟胆囊收缩作用、对胰腺β细胞的保护作用、激活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作用、抑制胰岛β细胞UCP2的作用、激活胰高血糖样肽-1受体信号通路等方面叙述了栀子及其活性成分环烯醚萜类栀子苷降血糖作用的治疗效果和可能的作用机制。
  2.1 拟胆囊收缩素作用 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了有关胆囊收缩素具有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作用[36]。胆囊收缩素是最早发现的胃肠道激素之一,其主要作用为收缩胆囊、增加胆汁分泌、促进胰腺分泌等。近年来又证实餐后的饱腹感来源于体内胆囊收缩素的分泌。许多动物实验也证实,注射外源性胆囊收缩素能抑制食欲。但胆囊收缩素为八肽激素,性质不稳定,易破坏,故不宜直接作为药用。许多利胆中药具有胆囊收缩素相似的生理活性作用[37-39],黄洪林等[40]的利胆中药抑制大鼠食欲作用的实验研究发现了栀子的抑制食欲作用较为明显,实验是参照了国外同类实验以及厌食实验法[41-43],设计采用自身对照,定量称取食物,计算其摄食抑制率来评价中药对大鼠食欲的抑制作用,其中栀子较为明显。应用栀子注射剂在口服同等剂量下进行腹腔注射,观察其摄食抑制率,栀子注射液作用更强。黄洪林等[11]又开展了栀子与糖尿病关系的的研究,系统研究和探讨栀子对实验动物血糖的影响,肯定了栀子对血糖的调节作用。由于栀子有着胆囊收缩素相似的活性如促进胆囊收缩[44]、胰腺分泌[11]等,胆囊收缩素本身又是一种弱的胰岛素分泌刺激剂,由此推测栀子的降血糖机制最有可能就是拟胆囊收缩素作用[45-46],然而并未有相关具体的实验直接证明其降糖与该机制有关,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2.2 对胰腺β细胞的保护作用 基于β细胞功能衰竭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病因,所以对胰腺β细胞的保护尤为重要。四氧嘧啶模型就是损害动物胰岛β细胞而引起的实验性糖尿病[47]。研究报道表明用四氧嘧啶造模后,给药时间越长,降糖作用越明显,说明栀子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在长周期使用后对血糖的降低效果更好,预示栀子更适用于糖尿病的长期使用。推测可能是对胰岛β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关于栀子对胰腺β细胞的保护作用也有报道[48]。急性胰腺炎时,胰腺β细胞膜Ca2+-Mg2+-ATP酶及Na+-K+-ATP酶活性明显降低,膜泵功能发生障碍;机体的物质代谢发生紊乱,胰腺β细胞膜的通透性明显增加;且作为第二信使的环核苷酸(cGMP)明显升高,可影响β细胞膜的稳定性,导致线粒体和溶酶体的损伤。研究结果表明栀子对胰腺β细胞膜的功能具有保护作用。该实验模型组胰腺β细胞膜上的Ca2+-Mg2+-ATP酶和Na+-K+-ATP酶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组,栀子治疗可以使其保持正常;治疗组的cAMP虽无明显变化,但cGMP明显降低,cAMP/cGMP显著增加。另外模型组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明显增高,而胰腺组织中的活性则降低,治疗组与正常组相近。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活性显著增高,治疗组与正常组很接近[49]。
  2.3 激活PPARγ受体作用 栀子苷降血糖可能不是单一的某种机制而是多种机制协调完成,其中之一就是激活PPARγ受体作用[50]。PPARγ主要在脂肪组织中表达,通过增加脂肪组织对游离脂肪酸的摄入和储存,使肌肉、肝脏和胰岛β细胞免受高浓度游离脂肪酸的影响,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对胰腺有毒性作用,因此降低游离脂肪酸水平对β细胞功能有保护作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同时抑制甘油三酯吸收,降低血浆脂肪、肿瘤坏死因子、细胞黏附分子水平,有助于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并发症。颜静恩等[50]发现栀子苷可激活增加过氧化物酶增殖体受体γ(PPARγ受体)的活性,便增强了下游基因对胰岛素的响应程度,减轻胰岛β细胞补偿性分泌胰岛素的负荷,减缓胰岛β细胞的凋亡,从而阻止Ⅱ型糖尿病向I型多器官衰竭糖尿病的转变和发展。PPARγ受体是血糖调节的重要环节,介导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进行调控。葡萄糖消耗实验表明,栀子苷能显著促进前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参照谢洁琼等介绍的方法[51],通过基于PPARγ受体信号通路的报告基因诱导表达实验,说明栀子苷降血糖可能与过氧化物酶增殖体受体γ的激活有关。PPARγ受体信号通路可能与Wnt信号通路存在着某种相关性[52-53],并且Wnt信号通路与β细胞和糖尿病又有着密切的关系[54-55]。这进一步说明了激活PPARγ受体信号通路与β细胞的生存和功能的保护、修复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联系。
  2.4 抑制胰岛β细胞UCP2的作用 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β细胞功能失调及胰岛素抵抗,而目前对胰岛β细胞功能失调并无积极的治疗方法。而此种功能失调很可能是因为一种叫“解偶联蛋白2(UCP2)”的表达过多。解耦联蛋白2(UCP2)对胰岛β细胞是起负面作用的。解偶联蛋白2基因(UCP2)敲除或抑制可改善肥胖和高血糖介导的β细胞功能紊乱。脂肪酸能激活UCP2,但能抑制UCP2的只有嘌呤核苷酸。不过嘌呤核苷酸不能透过细胞膜,不能进入细胞,因而不能用于活体。栀子苷元(genipin)源于栀子果实中的环烯醚萜苷栀子苷(geniposide)能抑制胰岛β细胞UCP2的作用,因而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此作用的药物。研究者对每组3个小鼠胰岛β细胞,当用高糖或肥胖引起β细胞功能失调时,加入栀子苷元,即京尼平可逆转此种失调,使培养液中胰岛素增加。同时用敲除了UCP2基因的ob/ob小鼠,和小鼠胰岛β细胞作对比,却无此作用,说明其是通过抑制UCP2的作用而改善糖尿病症状和降血糖[56]。
  2.5 胰高血糖样肽-1受体信号通路 栀子苷可以通过激活胰高血糖样肽-1受体信号通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并且可以改善脂代谢紊乱症状[57]。胰高血糖素样肽-l(glucagon-like peptidel,GLP-1)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由肠道L细胞分泌的多肽,由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GLP-1通过与细胞表面特异性GLP-1受体结合而发挥其生物学药效作用。GLP-1受体属于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广泛表达于胰岛、胃肠道、肾、心、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目前发现的GLP-1的主要生理作用包括葡萄糖依赖性的胰岛素分泌增加和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受抑,从而发挥其良好的降糖作用。GLP-1的其他作用还包括刺激胰岛β细胞增殖,诱导胰岛β细胞再生,阻止胰岛β细胞凋亡;减弱胃肠蠕动,延缓胃排空,降低食欲和食物摄入;增加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保护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等[58]。因此,GLP-l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GLP-1对β细胞的直接保护作用备受关注,它能够上调胰岛素基因表达,直接减少β细胞凋亡,促进β细胞增殖再生,促进胰岛素合成作用,有益于改善β细胞功能。但是,由于内源性GLP-1半衰期极短,在体内很容易被二肽基肽酶4(DPP-IV)降解,因此临床上难以应用。在此背景下,GLP-1类似物(如liraglutide,exenmide)或GLP-1R的激动剂与二肽基肽酶4(DPP-IV)抑制剂受到了广泛关注。有研究显示通过高通量筛选环烯醚萜类栀子苷是GLP-1受体激动剂,而且栀子苷具有与其类似的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功能[59-61]。另有研究报道表明,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在栀子苷调节胰岛素分泌的INS-1细胞中发挥着关键作用[62]。栀子苷诱导胰岛素分泌的β细胞中呈现出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栀子苷在适度的低剂量和高剂量的葡萄糖存在下对胰岛素分泌的INS-1细胞中具有协同作用。在缺乏葡萄糖的条件下,栀子苷同样可以调节INS-1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这可能是栀子苷激活GLP-1R,然后通过信号通路调节Ca2+浓度或改变能量代谢平衡即改变ATP比率,进一步调节ATP敏感K+通道活动。栀子苷通过GLP-1R信号通路对胰岛素的影响表明栀子苷在治疗和预防Ⅱ型糖尿病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环稀醚萜类栀子苷对β细胞的生存和功能的保护、修复的作用。   2.6 其他 降糖药物的开发不应该仅仅围绕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进行,拓展新的治疗靶点是降糖药物研发的重要策略,比如糖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而其中糖代谢酶参与并调控了糖代谢的全过程,因此通过抑制糖代谢酶的活性而治疗糖尿病是现代医药学的热点。有些研究报道就是关于肝脏糖原磷酸化酶(liver glycogen phosphorylase,GP)和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 6 phosphatase,G6Pase)在栀子苷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的过程中是否起到了介导的作用[63]。还有β细胞的抗氧化剂保护作用,这样可能会促进由氧化应激引起的慢性高血糖症引起的受损的β细胞的修复。在Ⅱ型糖尿病的前瞻性研究中,已经明确β细胞功能紊乱的重要性,因此科学家们已从保护糖尿病患者β细胞着手建立相应的防治措施。
  虽然糖尿病在临床上表现出高血糖的特点,而威胁糖尿病病人生命最严重的病理为心血管病变,约70%以上病人死于心血管性病变的各种并发症。因此,对血糖浓度的调节和阻止其对心血管的伤害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所在。环烯醚萜类栀子苷明显抑制高糖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s)与单核THP-1细胞的黏附、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黏附分子-1的表达、内皮细胞氧自由基的产生和内皮细胞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活化[64-65]。另有研究报道[66-67]也证实栀子苷可以阻止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的黏附和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s)基因表达以及抗血管增生的特性,表明它有可能作为一种治疗糖尿病患者血管损伤的药物。
  3 结语与展望
  糖尿病是以糖代谢失常为主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性代谢疾病,病程长且复杂,难以根治。其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消渴”证范畴,主要病机是阴津亏耗、燥热偏盛。β细胞衰竭是糖尿病致病机制的核心环节,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这一理念目前已为人们普遍接受。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方案均无法长期维持有效的血糖控制,这归结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进行性减退和β细胞质量减少,在糖尿病诊断之初,胰岛β细胞功能已损失近半,现有西药治疗对于延缓β细胞功能减退、预防疾病效果不显著。基于β细胞功能衰竭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病因,β细胞生存及功能修复成为近年来糖尿病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以增加糖尿病状态下β细胞生存和维持β细胞功能及数量作为新的治疗靶点,为糖尿病治疗带来新的策略和希望。
  本文综述了栀子及其环烯醚萜类栀子苷化合物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在降低血糖水平,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机制(图1)。通过糖尿病小鼠模型及细胞水平上的实验,证实其能够降低糖尿病模型动物的血糖和改善体外细胞糖脂毒性,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栀子及其栀子苷可以缓解糖尿病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等症状,从而更好的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同时栀子及其活性成分栀子苷不仅仅单纯地促进胰岛素分泌,且有可能在对β细胞的生存和功能的保护、修复方面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栀子及其活性成分栀子苷具有很大的潜在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我国栀子植物资源丰富,为新药开发提供了资源保证。但是目前的研究距离实际开发应用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苏联文艺丛书

$
0
0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册数:  16
按收藏人数排序 / 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序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雪浪花》—— 杨朔

$
0
0

《雪浪花》—— 杨朔

来自: Stacy 2011-10-15 20:35:38

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月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象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几个年轻的姑娘赤着脚,提着裙子,嘻嘻哈哈追着浪花玩。想必是初次认识海,一只海鸥,两片贝壳,她们也感到新奇有趣。奇形怪状的礁石自然逃不出她们好奇的眼睛,你听她们议论起来了;礁石硬得跟铁差不多,怎么会变成这样子?是天生的,还是錾子凿的,还是怎的? 
  “是叫浪花咬的,”一个欢乐的声音从背后插进来。说话的人是个上年纪的渔民,从刚扰岸的渔船跨下来,脱下黄油布衣裤,从从容容晾到礁石上。 
  有个姑娘听了笑起来:“浪花也没有牙,还会咬?怎么溅到我身上,痛都不痛?咬我一口多有趣。” 
  老渔民慢条斯理说:“咬你一口就该哭了。另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姑娘们,你们信不信?” 
  说的妙,里面又含着多么深的人情世故。我不禁对那老渔民望了几眼。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留着一把花白胡子。瞧他那眉目神气,就象秋天的高空一样,又清朗,又深沉。老渔民说完话,不等姑娘们搭言,早回到船上,大声说笑着,动手收拾着满船烂银也似的新鲜鱼儿。 
  我向就近一个渔民打听老人是谁,那渔民笑着说:“你问他呀,那是我们的老泰山。老人家就有这个脾性,一辈子没养女儿,偏爱拿人当女婿看待。不信你叫他一声老泰山,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摸着胡子乐呢。不过我们叫他老泰山,还有别的缘故。人家从小走南闯北,经的多,见的广,生产队里大事小事,一有难处,都得找他指点,日久天长,老人家就变成大伙依靠的泰山了。” 
  此后一连几日,变了天,飘飘洒洒落着凉雨,不能出门。这一天睛了,后半晌,我披着一片火红的霞光,从海边散步回来,瞟见休养所院里的苹果树前停着辆独轮小车,小车旁边的个人俯在磨刀石磨剪刀。那背影有点儿眼熟。走到跟前一看,可不正是老泰山。 
  我招呼说:“老人家,没出海打鱼么?” 
  老泰山望了望我笑着说:“哎,同志,天不好,队里不让咱出海,叫咱歇着。” 
  我说:“象你这样年纪,多歇歇也是应该的。” 
  老泰山听了说:“人家都不歇,为什么我就应该多歇着?我一不瘫,二不瞎,叫我坐着吃闲饭,等于骂我。好吧,不让咱出海,咱服从;留在家里,这双手可得服从我。我就织鱼网,磨鱼钩,照顾照顾生产队里的果木树,再不就推着小车出来走走,帮人磨磨刀,钻钻磨眼儿,反正能做多少活就做多少活,总得尽我的一份力气。” 
  “看样子你有六十了吧?” 
  “哈哈!六十?这辈子别再想那个好时候了——这个年纪啦。”说着老泰山捏起右手的三根指头。 
  我不禁惊疑说:“你有七十了么?看不出。身板骨还是挺硬朗。” 
  老泰山说:“哎,硬朗什么?头四年,秋收扬场,我一连气还能扬它一两千斤谷子。如今不行了,胳膊害过风湿痛病,抬不起来,磨刀磨剪子,胳膊往下使力气,这类活儿还能做。不是胳膊拖累我,前年咱准要求到北京去油漆人民大会堂。” 
  “你会的手艺可真不少呢。” 
  “苦人哪 ,自小东奔西跑的,什么不得干。干的营生多,经历的也古怪,不瞒同志说,三十年前,我还赶过脚呢。”说到这儿,老泰山把剪刀往水罐里蘸了蘸,继续磨着,一面不紧不慢地说:“那时候,北戴河跟今天可不一样。一到三伏天,来歇伏的差不多净是蓝眼珠的外国人。有一回,一个外国人看上我的驴。提起我那驴,可是百里挑一:浑身乌黑乌黑,没一根杂毛,四只蹄子可是白的。这有个讲究,叫四蹄踏雪,跑起来,极好的马也追不上。那外国人想雇我的驴去逛东山。我要五块钱,他嫌贵。你嫌贵,我还嫌你胖呢。胖的象条大白熊,别压坏我的驴。讲来讲去,大白熊答应我的价钱,骑着驴逛了半天,欢欢喜喜照数付了脚钱。谁料想隔不几天,警察局来传我,说是有人把我告下了,告我是红胡子,硬抢人家五块钱。” 
  老泰山说的有点气促,喘嘘嘘的,就缓了口气,又磨着剪子说:“我一听气炸了肺。我的驴,你的屁,爱骑不骑,怎么能诬赖人家是红胡子?赶到警察局一看,大白熊倒轻松,望着我乐的闭不拢嘴。你猜他说什么 ?你说:你的驴快,我要再雇一趟去秦皇岛,到处找不着你。我就告你。一告,这不是,就把红胡子抓来了。” 
  我忍不住说:“瞧他多聪明!” 
  老泰山说:“聪明的还在后头呢,你听着啊。这回到省事,也不用争,一张口他就给我十五块钱,骑上驴,他拿着根荆条,抽着驴紧跑。我叫他慢着点,他直夸奖我的驴有几步好走,答应回头再加点脚钱。到秦皇岛一个来回,整整一天,累的我那驴浑身湿淋淋的,顺着毛往下滴汗珠——你说叫人心疼不心疼?” 
  我插问道:“脚钱加了没有?” 
  老泰山直起腰,狠狠吐了口唾沫说:“见他的鬼!他连一个铜子儿也不给,说是上回你讹诈我五块钱,都包括在内啦,再闹,送你到警察局去。红胡子!红胡子!直骂我是红胡子。” 
  我气的问:“这个流氓,他是哪国人?” 
  老泰山说:“不讲你也猜得着。前几天听广播,美国飞机又偷着闯进咱们家里。三十年前,我亲身吃过他们的亏,这笔账还没算清。要是倒退五十年,我身强力壮,今天我呀——” 
  休养所的窗口有个妇女探出脸问:“剪子磨好没有?” 
  老泰山应声说:“好了。”就用大拇指试试剪子刃,大声对我笑着说:“瞧我磨的剪子,多快。你想天的云霞,做一床天大的被,也剪得动。” 
  西天上正铺着一片金光灿烂的晚霞,把老泰山的脸映得红彤彤的。老人收起磨刀石,放到独轮车上,跟我道了别,推起小车走了几步,又停下,弯腰从路边掐了枝野菊花,插到车上,才又推着车慢慢走了,一直走进火红的霞光里去。他走了,他在海边对几个姑娘讲的话却回到我的心上。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 
  老泰山姓任。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笑笑说:“山野之人,值不得留名字。”竟不肯告诉我。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荔枝之路:一骑红尘妃子笑,荔枝如何到长安

$
0
0

邹怡

2015-07-24 12:18 来自 私家历史

字号
杨贵妃嗜食荔枝。经过晚唐诗人杜牧的演绎,世人一提到杨贵妃与荔枝,总会记起他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一故事,正史中亦有记载,《新唐书·杨贵妃传》云:“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玄宗后半期的史事,大家也都知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千里驰贡,博美人欢颜,成了玄宗滥用国器、荒弛朝政的一大表现。于是,荔枝从何而来,“走数千里”,究竟为几千里?史料中语焉不详的几个细节,成为后人评判玄宗昏聩程度的几个重要依据。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贵妃所食荔枝,自何处来?
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曾有意排列对比了唐人和宋人的记载,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唐人多言荔枝来自岭南,而北宋中叶以后的记载则多云荔枝来自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区)。
荔枝是一种南国水果,盛产于岭南,这留存于更早的历史记载中。
西汉定鼎之初,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刘邦奉献鲛鱼、荔枝,刘邦以蒲桃锦四匹回赠。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击破南越,遂在长安建扶荔宫,自交趾移荔枝百株,栽植于庭。但关中的水热条件并不适合荔枝生长,据说扶荔宫的荔枝林无一生者,但皇室仍连年移植不息,难得有一株枝叶稍茂,但终究未能结果。
夏阳扶荔宫砖文
皇家建扶荔宫,虽无一生者,仍连年移栽,满园的荔枝乃是对奄有南地的一种权力彰显。在《后汉书·孝和帝纪》中还载有“旧南海献龙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险阻,死者继路”。荔枝,是岭南的一种象征,而岭南,距离关中长安又是那样遥远,千里驰贡,劳民不绝。在唐人的心目中,贵妃所食荔枝来自岭南,既符合荔枝地望,其长途传贡、伤折民力的故事,又符合了时人讽谏朝政的用意。但是,荔枝有一个特性——不易保存,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言:其果“如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依照驿马的速度,岭南的新鲜荔枝在四五日内送抵长安,断无可能。所以,贵妃所食荔枝,应来自他处。
严耕望先生搜检宋代史料时,发现《舆地纪胜》中引旧志云:“杨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涪州志》云,七日到长安,不同。”这一路程,约略计算,二千里上下,依唐代急驿日行五百里的极限,三至七日间到长安,尚不至荒谬。
蜀地产荔枝,可信吗?
荔枝,作为一种典型的南方水果,现今的主产区在两广和福建,四川仅泸州合江县一带还有规模生产。那么,唐朝时,四川的荔枝生产情况如何呢?
西南师范大学的蓝勇教授曾对历史上四川荔枝的种植和分布进行过细致的考察。唐宋时期,北纬31度以南的成都、重庆、宜宾、泸州、涪陵、乐山、万县和雅安等地的河谷地带均有荔枝种植的记载。其中,北纬30度以南的宜宾、泸州、乐山和涪陵四地产量最大,质量最好,此四地中,又以宜宾和泸州两地的荔枝最负盛名。可见,历史上四川地区荔枝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纬向带状。
荔枝的生长,需要基本的热量条件,汉武帝将岭南荔枝成批移栽至长安扶荔宫,只能是违背植物种性的一厢情愿。而由历史气候研究可知,唐代是中国的一个暖期,气候比当代温暖。唐时,四川的荔枝分布,基本上就是沿着荔枝生长的北界。所以,宋代的史籍开始透露贵妃所食荔枝出自涪陵,并非违背植物种性的空穴来风。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记》卷一二〇载,涪陵地区,唐宋时为“涪州”,其下乐温“县地颇产荔枝,其味尤胜诸岭”。乐温县,现已不存,故址在今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一带。《舆地纪胜》中还提到,涪州城西十五里地方,有妃子园,植有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谓此”。
寻路:荔枝如何送达长安?
无论是乐温县,还是妃子园,均大体指向今天重庆市涪陵区西部至长寿区一带。要知道这里的荔枝如何快马送往长安,便需要先对川陕之间的地貌和交通作一了解。
四川盆地内部,并非一马平川。以南北走向的龙泉山和华蓥山为界,四川盆地自西向东可分为三个地理单元。
龙泉山以西是著名的川西平原,又称川西坝子。这是一块由岷江等河流冲积而成的扇状平原,地表平坦、土壤肥沃、河渠密布,此处是四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成都即坐落其中。龙泉山和华蓥山之间为川中丘陵。这一片区域地表岩性复杂,嘉陵江、涪江、沱江及其支流在此蛛网密布,将地表侵蚀切割成大小形状各异的丘陵。华蓥山以东为川东平行岭谷。此处的地貌极有特色,10余条北东-西南走向的条状山脉整齐地平行排列于四川盆地的东部及东南边缘,北起于大巴山南麓、南至云贵高原北侧,形成一个圈层结构。其中,自西向东,最重要的3条山脉依次为华蓥山、铜锣山和明月山。唐时盛产荔枝的涪州乐温县,即今重庆市涪陵区西部至长寿区一带,就位于明月山南端的东侧。
川东平行岭谷的北端与大巴山南麓相连。大巴山呈东西走向,其北侧为秦岭,与之大体平行。秦巴山区西起嘉陵江、东至伏牛山,东西绵延800余公里,南北宽300余公里,山峰高度多在2000米左右,构成了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巨大屏障。穿越秦岭,当然不能自峰顶硬闯,而需灵活利用地貌上的有利条件。秦岭的地势,北陡南缓,北坡属渭河流域,南坡属汉水流域,但是,没有一条河流能切穿秦岭。所以,穿越秦岭的道路,就需借助分水岭两侧水源接近、南北坡相互对应,且流程较长的河谷。
早在秦汉时期,穿越秦岭的川陕通道就基本形成,从西至东,共有四条。陈仓道,这条道路利用了秦岭西端的嘉陵江河谷,从宝鸡至凤县,过青泥岭、略阳、勉县,至汉中。褒斜道,利用了秦岭北坡的斜水和南坡的褒水河谷,从眉县出发,经太白县,至汉中。傥骆道,利用秦岭北坡的骆河和南坡的傥水河谷,从周至出发,经华阳县、洋县,至汉中。子午道,自西安正南,沿沣河谷地,穿秦岭子午谷,经宁陕县、洋县,抵汉中。汉中盆地,是为穿越秦岭的四条道路的总枢。
陈仓故道
但是,由关中至四川,至此仅穿越了秦岭,还需穿越大巴山。穿越大巴山的通道共有三条。自西向东,依次为剑阁道、米仓道和洋巴道。这三条道路在大巴山南坡的出路恰大体对应了前述四川盆地的三个地理单元: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陵谷。剑阁道,经剑阁、绵阳,往成都。米仓道,经巴中、平昌、往渠县、合川。洋巴道,经万源、达县,往重庆、涪陵。所以,出产于川东平行陵谷地区的荔枝,欲北运往关中,势必取道秦巴山地通路中最东端的一组——子午道和洋巴道。
洋巴道在大巴山南麓的开口在达州宣汉县,此处大致位于川东平行陵谷铜锣山的北端,因此,明月山南端东侧涪陵西部的荔枝,欲经宣汉进入洋巴道,必须至少穿越明月山。但川东平行陵谷的诸条山脉海拔多在700至1000米左右,并不易翻越。所以,涪州乐温荔枝的外运,最初乃是贴着明月山北行。明月山东麓的S102省道,在明月山和龙溪河河谷之间,经垫江县、穿梁平县东部,在开江县任市镇,连通S202省道,至开江县讲治镇。
唐玄宗时,开江县名为新宁县,县城即在讲治镇附近。讲治镇大体位于明月山的北端尽头,荔枝至此,方才绕过明月山,进入明月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山谷地带。铜锣山的北端,与明月山之间,还有一段长约60公里的平行褶皱山脉,名曰七里峡山。洋巴道的入口宣汉县在七里峡山的西侧,荔枝要运往宣汉,还需设法寻找穿越七里峡山的通路。开江县的新宁河,恰是一条切穿七里峡山的河道。从开江县回龙镇至宣汉县七里乡,顺着新宁河河谷便进入宣汉县境内。宣汉县城有州河,该河源出大巴山,南流往达州,故名州河。自宣汉县城,沿州河河谷,抵达州罗江镇,便可转入G210国道,至此,正式进入旧时穿越大巴山的洋巴道。
由洋巴道向北,经万源、镇巴、西乡,至洋县,成功穿越大巴山。自洋县出发,取道宁陕县,继续沿G210国道,经旬阳坝镇、广货街镇,出沣峪口,至子午镇,便成功穿越秦岭,抵达关中平原,至此,西安城已近在咫尺。可以说,G210国道穿越大巴山段,大体相当于旧时洋巴道,穿越秦岭段,大体相当于旧时子午道。
由上可知,唐玄宗时的荔枝道,自今天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畔出发,大体依循S102、S202省道,沿明月山北上。至开江县讲治镇,向西绕过明月山。利用开江县新宁河,穿越七里峡山,入宣汉县。沿宣汉县州河,在达州罗江镇转入G210国道,先后穿越大巴山和秦岭,抵达关中平原。全程约1800余华里。路程途中,有着川东平行褶皱山脉和秦巴山地的阻隔,荔枝道不作强行翻越,而是巧妙地利用天然河谷,突破了这些障碍。
       
荔枝道图,邹怡绘
唐都长安,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北方向。在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涪州乐温,基本上处于唐时四川荔枝稳定产区的东北角。受生物种性限制,荔枝已不可能再往北生长,受限于高峻的巫山山脉,四川荔枝也无法向东扩展。从空间位置而言,此处正是距离长安最近的荔枝产区。从这一点而言,唐王朝择取涪州新鲜荔枝作为驰贡之品,绝非信手指来,而有着慎重的可行性考虑。
荔枝道,虽然有名,却相对次要
因为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荔枝道在川陕诸路中格外受人瞩目,但其真正地位,在此还有必要再作一说明。从汉唐以来的历史事实来看,穿越秦岭的四条通路中,陈仓道和褒斜道最为重要。褒斜道相对近捷,在和平时期最受重用。陈仓道虽路途迂远,但较为平坦,又兼有水运之便,所以在战争时期备受重视。傥骆道和子午道,在秦岭北坡开口虽然更接近西安,但因为南北坡之间绝水地带过长,交通并不方便,所以重要程度远不如陈仓道和褒斜道。有唐一代,穿越秦岭的四道之中,可以说利用最少的就是作为荔枝道的子午道。
穿越大巴山的三条通路,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并不相同,其重要程度和与之相通的四川盆地三个地理单元的经济状况有关。剑阁道,连通成都,最为重要。米仓道,连通巴中,地位其次。洋巴道,连通的是宣汉、达州,经济地位不及前两个地区。加之洋巴道在大巴山的穿越地段,分水岭高峻,绝水地段比较长,通路条件也不及前两道,洋巴道的重要性自然并不占优。因此可以说,荔枝道因其传奇色彩,名声颇大,但它在川陕诸道中,受沿线地貌条件和经济条件制约,还是一条相对次要的道路。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上海社科院城市人文遗产创新团队研究员)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新清史”之争:他们到底在争论什么

$
0
0

司马亮

2015-07-25 09:41 来自 私家历史

字号
 今年上半年,围绕着如何看待美国“新清史”研究,历史学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可能是关于“新清史”的争论中与媒体关系最紧的一次,特别是很多学术自媒体及以《澎湃新闻》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在这场学术论争中表现出很大的影响力,令“新清史”研究从学术界内部的分歧,走向更广的层面。
十分有趣的是,“新清史”观点在中国大陆不断产生影响,这与它在各个传播平台之间的转换,是直接相关的。或者说,包括笔者在内,相当多的学界同人及文史爱好者所接触的“新清史”研究,都是经过大陆传播媒介重新理解和认知的“新清史”。这些争论不一定都能如实反映“新清史”研究的主题,但却提供了一个契机,展现了这个时代怎样关注历史、怎样为历史书写而焦虑。
宫廷画师为雍正绘制的汉服“写真”,画面呈现出汉族文人的生活意趣。
争论:以《中国社会科学报》为平台的四篇论文
这一轮争论可以粗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的数篇文章,包括:
李治亭:《“新清史”:“新帝国主义”史学标本》,刊于4月20日第728期;
《“新清史”学派的着力点在于话语构建——访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钟焓》,刊于5月6日第734期;
刘文鹏:《正确认识“新清史”与“内陆亚洲”》,刊于5月13日第737期;
杨益茂:《“新清史”背后的学风问题》,刊于7月7日第761期。
从文章体例推测,这四篇论文可能是以“回应‘新清史’”的名义约稿的结果:学者们的表述,基本不是针对“新清史”研究中的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阐释、批驳或反思,而是针对“新清史”整体的情况给出一些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当然,这一书面表达形式,削弱了交流的有效性。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整体对整体”地评论一个学派,虽然舍弃了很多细节,却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不同学者心中对“新清史”的大概印象。这四篇文章,或许可以说各自代表了中国大陆研究明清历史的学者解读“新清史”的一种视角,尽管它们并不完全符合美国“新清史”研究的本意。
整体上讲,李治亭、杨益茂两文都带有明显的政治化特征,抓住“新清史”(尤其是罗友枝(Evelyn Rawski)《再观清代: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在关于族群关系的论述中与中国大陆主流清史叙事不同的地方,着力抨击“新清史”有否定清史、危害统一、误导民众等问题,强调“新清史”潜在的负面政治影响。李治亭一文的文风异常激烈,直指“新清史”“实无创新可言”,“全面颠覆中国历史,全面否定清史”,“学术上荒谬,政治上危害中国的统一,必然激起每一个有正义感的学者的强烈反对”,不仅要求大家从思想上“拒绝”它,还要付诸行动,号召学界“揭露它的伪学术面目,肃清它在中国学界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有好事者甚至去数了数,这篇一万多字的文章里,感叹号居然有88个之多,这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学论文里可称是非常罕见的语言风格。杨益茂的文章相对要平和一些,至少没有使用感叹号,但行文之中也有语气较为强烈的词句,如称新清史“肆意歪曲历史真实”、是“诡辩”等等。
这两篇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将欧立德(Mark Elliot)提出的“新清史”研究三大创新之处(全球视角,关注满洲因素,重视满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割裂,然后按照字面意思逐一反驳。例如,李治亭提到中国史学界很早就曾将西周奴隶制与希腊、罗马奴隶制相比较,又认为中国在世界各国兴办孔子学院,令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这两个例子足以证明中国历史学早已有“全球化视角”,“新清史”研究在这一点上并不“新”。再如,杨益茂以中国大陆多年来一直收集、储存、整理满文文献为由,认为大陆也很重视少数民族语言资料,无需“新清史”学者加以强调。
当然,揆情度理,欧立德描述的这三点,应该是从“新清史”具体研究出发归纳出来的特征,而不是孤立地界定“新清史”的界线——本来“新清史”的外沿也不是哪位学者能划定的。例如,关于第一点,欧立德本意应该是“新清史”研究较之中国大陆清史学术研究,“全球化”的色彩更浓一些,而非“新清史”首次采用世界史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历史。这一点,李、杨两位学者似有些误解。
如果说李、杨两文明显偏重于政治诉求,那么钟、刘两位学者的文章则具有更多的学术讨论意味。钟焓先前曾撰《北美“新清史”研究的基石何在(上)——是多语种史料考辩互证的实证学术还是意识形态化的应时之学?》一文,比较全面地梳理了“新清史”与其理论背景如人类学、社会学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新清史”研究中的一些典型问题,如引用满文文献的“不均匀”现象(或者说,引用的满文文献并不能促进读者的判断)等。这篇文章的另一贡献是对美国学者克劳斯蕾(Pamela Crossley)几部论著的引文进行了检查,发现有许多理解上的谬误。克劳斯蕾虽然不以“新清史”学者自居,但她的研究同“新清史”关系很近,钟文无疑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批评。一般认为,该文是目前对“新清史”研究的正面回应中学术性最强的一篇。
而这一次《中国社会科学报》对钟焓的访谈,内容与原论文的核心思想并无太大区别,更像是论文出发点的重新表达。钟焓简要概述了“新清史”学者在开发非汉语文献时面临的一些问题,认为“新清史”在运用史料上存在被高估的倾向。他以“想象的共同体”理论与清末出版史不契合为例,指出了“新清史”过于注重理论的推演、对理论的运用缺乏足够背景考察的问题。此外,在这篇访谈中,他还强调了中国史学“四把钥匙”在讨论清史问题中的适用性,涉及中西学术的方法论问题。至于文章最后将“新清史”着力点放在“话语建构”而非“学术研究”上,由于已经并非历史学学术研究所关心的内容,笔者就不多评论了。总之,钟焓的这两次回复,彼此是相互联系的,侧重于以民族史的知识背景、从学术史的角度评价“新清史”研究的来龙去脉,并提出了一些批判和思考。
而刘文鹏的论文,则侧重于从“清史”这一领域的知识背景来反思“新清史”的立论是否符合清代的历史脉络。这篇文章比较精炼,基本浓缩了数年来清史学界从历史事实的角度对“新清史”历史书写的质疑。刘文鹏指出,清初满蒙联盟仅限于东蒙古,不能涵盖整个蒙古地区;入关前,满人未在内陆亚洲取得全面胜利,即使是到了康熙初期,仍有布尔尼之乱,说明满洲对蒙古的统治仍是不稳定的;满人对内亚的最后胜利,得力于清代中期汉人从财政上的支持。最后,刘文鹏指出,并不存在一个有确切政治意义的“内陆亚洲”,附近民族也不存在统一的特性。这些论点,都能够说明“新清史”研究对清代“内陆亚洲”特性的追寻,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
刘文鹏是中国大陆较早译介“新清史”研究的学者之一,曾撰有《从内亚到江南——评张勉治〈马背上的王朝〉》一文,是为“新清史”在中国大陆早期传播过程中的一篇重要文章。可以看到,这两篇论文虽然一为书评,一为整体回应,但核心贯穿的都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存在的“清史”学界对明清时期历史脉络的把握,所使用的分论点,也都来自这一领域内的常见议题,如满蒙关系、清准战争、清代财政改革等。笔者认为,如果在中国大陆,尝试以一般意义上“清史”的知识储备来评价“新清史”关于“内陆亚洲”的历史书写,那么大概不会超出刘文鹏这篇文章太多。
由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的重要地位,加上李治亭文章的奇特风格,这四篇论文在历史学界引发了相当大的影响,成为上半年历史学学术讨论的一大“事件”。不过,这里我们面对着思想与传播之间的鸿沟——如果从学术交流的角度来看,钟、刘两文无疑是有助于学术思想交流的,但最后给人们深刻印象、并引起国内外史学界议论纷纷的,却并非这两篇文章,而是李治亭先生的宏文,以致欧立德向清史所(虽然李并非该所人员)去信询问该论文的产生背景。
从这里可以看到,“新清史”更多的是一个传播上的问题;人们从传播的“新清史”只鳞片爪中寻找自己感兴趣(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议题,而对“新清史”原本观点的体悟、交流,反而不一定能获得足够的重视。李、杨两人明显没有读过太多“新清史”研究成果,却获得了较多的关注,就是一例。而下文要谈到的汪、姚之争,这方面的特征就更明显一些。
“新清史”四书
交锋:汪荣祖、姚大力之争
除《中国社会科学报》上的争论外,另一组争论则发生在互联网媒体平台上,主要参与者为大陆的元史学家姚大力和台湾的近代史学家汪荣祖。
4月初,姚大力先生撰文,就汪荣祖先生主编的《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一书(内容大致为2012年台北召开的“新清史”讨论会议的论文)进行批评,认为“新清史”中颇有值得中国历史学者学习之处,而“汉化”理论已属“旧故事”。继而汪荣祖亦撰一文《为新清史辩护须先懂得新清史》,回应了姚大力的批评。此后双方又有往还,这一争论由于参与者在学界均位望隆重,而格外引人注目。争论中的一些典型论著、文章罗列如下:
汪荣祖:《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回应新清史》,远流出版,2014年。
姚大力:《不再说“汉化”的旧故事 ——可以从“新清史”学习什么》,《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年4月5日;
汪荣祖:《为新清史辩护须先懂得新清史——敬答姚大力先生》,《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年5月17日;
姚大力:《姚大力回应汪荣祖:略芜取精,可为我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15年5月31日;
汪荣祖:《汪荣祖再答姚大力:学术批评可以等同于“打棒子”吗?》,《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15年6月21日。
汪、姚之争,异常琐碎。特别是两人的第二轮交锋,颇带意气,已不全是历史学观点的阐发了。我们无需逐项胪列两人的观点和论据,而更应注意在争论中双方的关注点,而这些关注点反映出中国学者怎样解读“新清史”研究。
姚大力
姚大力的立论基础,在于清朝统治中的非汉族因素。例如,清朝对西北边疆的管理方式,不仅与对汉地社会的管理不同,也和汉、唐等中国传统王朝的统治方式有差别。姚先生进一步论述了非汉族因素在元、清两个帝国中的巨大成就,认为元之宣政院与清之理藩院一脉相承,通过多族群彼此限制在特定区域内的方式,将“内陆亚洲”纳入帝国行政管理,从而超越了汉唐以来始终不能有效统治西北的历史困境。这些非汉族因素,是“汉化”观点所不能解释的。故而“新清史”学者超越汉化、把握住清代政治中的非汉族因素,实是历史学的一大进境。最后,姚先生主张,“中国”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国”是疆域之中的汉语人群和汉文化地区,而广义的“中国”可以指中央王朝所辖的全部版图,比如大清帝国之全部。
汪荣祖则试图说明“新清史”(以及姚大力所理解的“新清史”)对非汉族因素的重视如何曲解了历史。例如,如果汉人主体的“汉、唐、宋、明”和非汉族因素作用下的“元、清”各自构成清朝皇帝心中的历史统胤,那么中国历史便会被拆解为两个对等的实体,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清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接受,是十分明显的。再如,中国边疆的拓展并非如“新清史”学者濮德培(Peter Perdue)所说,是殖民统治的结果,而是由于清朝在西北地区确保了政治秩序,这些地区才逐渐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对于姚大力对“中国”有广狭之分的看法,汪荣祖表示反对,他认为历史上的“中国”始终是一个泛称,随着疆域扩大,这个名词所指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十分有趣的是,两人第二轮交锋中,对“新清史”的正面引用或讨论反而少了。姚大力在新的回复中,除了继续辨析“全盘汉化”和“汉化”的定义外,只有在谈到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对“殖民主义”的全新界定时,尚与“新清史”研究稍有些关联。至于汪荣祖的第二篇回复,意气之争已较明显。讨论已经接近文字游戏,在此就不展开了。
不过,汪、姚之争虽然以辨析“新清史”而发,但可以看到,他们双方对“新清史”的解读,都因其个人知识背景,而有明显的偏差。他们两人的差异在于,汪荣祖采取的是近代史的视角,强调“国族”的主体性,将清朝看作是近代史的起源。特别地,作为民族主义最强力的支撑,近代史叙事必须确保国族概念在历史上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汉化”的概念,恰恰为百川合流于国族主体提供了一种统一的历史解释。对于这一套叙事而言,一旦将一个作为整体的“国族”解构为“汉地”和“内亚”的对立,而且由于“汉化”被否认,“内亚”可以始终在国族主体边缘保持独立性,整个近代史叙事便有可能动摇,进而对中华民族一整套政治、文化体系产生潜在的隐患。这一思维方式,是由民族危机与民族复兴这一历史“元问题”决定的。正是由于这一缘故,汪荣祖才会如此激烈地反对“新清史”将“内陆亚洲”因素单独提出来。事实上,在笔者看来,李治亭、杨益茂等学者如此汲汲于“新清史”潜在的“分裂”问题,也是出于相似的知识背景。
而姚大力采取的是古代史的视角,将历史上其他朝代的非汉族因素搬到清朝来,视清朝为古代历史的“复刻”和延伸。姚先生所举的跟清朝对比的例子,是汉、唐、宋,而非近代国家,这完全就是一个中国古代史学者的知识谱系。对于大多数古代史学者而言,他们的研究领域与近代相隔较远,无需在研究中直面“民族危机与复兴”的问题,也就不必考虑某一论述是否会产生冲突。特别是近20年来,胡人在中国古代史中的作用,外来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断被人们重视,如荣新江、刘浦江等学者已经进行了很多深入探究。姚大力说“汉化”是旧故事,正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史领域,胡人和汉人共同缔造中华文明,已经是一个谁都不会否认的结论了。在这一知识背景下,一个古代史学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清朝像元朝一样存在广泛的“非汉族因素”、不应强调“汉化”的意义,也是很自然的。当然,清朝肯定不是元朝的“复刻”,清朝处于古代和近代夹缝之中的地位,远较元朝复杂。
两位学者所做的解读很明显带有本领域研究习惯的烙印,但“新清史”研究的出发点,主要是西方人文社科学术传统,其实与这两个领域都没有紧密关系。因此两人在论争中逐渐偏离“新清史”研究的主题,也就难以避免了。这也正是前面提到的一个议题:“新清史”本质上是一个传播问题。
相当多的中国学者对美国社会科学的核心关怀相当隔膜,直接接触到“新清史”研究,往往只能看到它在自己领域内的映像。还有很多人连领域内的映像也不一定能看到,他们只会看到“新清史”赢了还是输了。汪荣祖在文章中提到,姚大力的《略芜取精,可为我用》一文发表后,“在网上还有他的学生为之叫好,说他的姚老师‘抽’了我!”当然,即使是学术研究,有时也未必需要看到全貌才能引发思考,但如果想要更深地了解“新清史”研究,对这一研究正面地作出回应,仍需要尽量全面地接触这一流派,尽可能看到它的全貌。
汪荣祖
“新清史”带来了什么?
以上本文梳理了本年“新清史”论争的大体情况。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实际上学界对“新清史”的了解仍是非常有限的。李治亭、姚大力的文章都花了相当篇幅来介绍“新清史”的产生背景,而类似内容其实2015年以前已经有很多人讲过了。事实上,不仅通过直接阅读“新清史”原始文献来了解这一流派的人较少,就连译介过来的“新清史”论著,能广泛阅读的人也不甚多。很多学者,仍是通过传播中的只言片语来想象“新清史”的观点,因而各种误解也就不可避免了。
虽然学者纷纷发文热议,但并非全部参加讨论的学者,都从正面对“新清史”研究给出了意见。而从那些并不那么“全面”的讨论中,我们能够看到人们在关注“新清史”时怀着怎样的历史焦虑感:对于任何试图重写历史、修改主流叙事的努力,学界都显得异常保守和敏感,甚至诉诸政治上的批判。
事实上,“新清史”研究进入中国后,对它的政治批判就没有停止过,一如以往的西方学术成果那样。2013年梁展就曾发文批判“新清史”,其论调与李治亭相比并无很大差别。这不妨看作是时代思想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意识形态争论,仍在向历史学施加着压力;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压力,历史学界才能在不断反思中进步。“新清史”虽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许它不能为中国历史提供最终的解答,但它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契机,促使每一个读史者去反思我们历史的核心在何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叛徒”瞿秋白的平反为何如此艰难

$
0
0

雷颐

2015-06-15 17:48 来自 私家历史

字号
       《文史参考》2010年第8期发表了瞿秋白女儿瞿独伊的口述回忆,在这篇文章中,她披露了一些瞿秋白被害、家属后来遭遇等以往人们知之不详的细节,颇有意义。不过,她说“‘四人帮’为了改写整部党史,不顾事实,硬把我父亲打成‘叛徒’,使父亲的英魂在九泉之下遭受莫大凌辱”却不甚准确。因为,“瞿秋白冤案”的“起源”,或说认定他是“叛徒”至少是在1964年底,此时“文革”尚未开始,“四人帮”远未形成。也正因为主要并非“四人帮”为瞿“定性”,所以瞿秋白的平反过程才非常曲折艰难,瞿独伊在《文史参考》2010年第9期发表的《瞿秋白是如何平反的》一文,对平反过程的曲折艰难有详细叙述,但对为何如此曲折艰难的原因则语焉不详。只有了解瞿秋白冤案的起因,才能明白为何为他平反如此曲折艰难。
       对于“瞿案”,“文革”后参与复查、平反工作的中纪委研究室副主任孙克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人员陈铁健,都有回忆文章公开发表。笔者谨以这些文章为基础,对“瞿秋白冤案”的起源与平反略作概述。由于事情重大,而且孙、陈的文章早就公开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故笔者将在多处直接引用这些资料,一为慎重,二为使这些珍贵史料为更多人所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陈铁健,“文革”后曾参与“瞿案”的复查、平反工作。
为瞿秋白平反,陈铁健重评《多余的话》               
       1979年3月,《历史研究》第三期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学者陈铁健的《重评〈多余的话〉》一文,公开为瞿秋白平反。此文一出,引起轰动,因为此时虽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一些冤案开始平反、昭雪,但刘少奇案、瞿秋白案等一些“格外重大”的案件尚未平反。所以,有人在报刊上著文对此文进行“大批判”,东北一家省报,用整版刊出批瞿长文。这些“文章”,仍坚持“文革”时的“钦定”标准,口气严厉。陈要求著文反驳,却被拒绝。1979年6月,他到福建才溪参加学术讨论会,主持者执意要他在全体会上讲瞿秋白,然后对他进行事先准备好的“围攻”。
       但就在被“围攻”两天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转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通知,要陈铁健即日赶赴上海,与瞿秋白案复查组人员会合,参加复查工作,这时会议的“论调”突然一变。7月1日,陈赶到上海,住东湖招待所,见到中纪委瞿秋白案复查组负责人、时任中纪委研究室副主任的孙克悠,她向陈详细介绍了情况。
       瞿秋白的亲人在粉碎“四人帮”后多次给中央写信要求为瞿恢复名誉。中纪委在1979年春成立了“第八组”,准备复查瞿秋白案。瞿的胞妹、此时已七十九岁的瞿轶群从居住地杭州写信给任中纪委第一书记的陈云,再次要求为瞿秋白恢复名誉,并要求修复“文革”中被砸的瞿母金太夫人之墓。

1950年代,瞿轶群一家。前排左为瞿轶群。
       “陈云同志于1979年5月20日对此信批示:‘耀邦同志:此信请你阅批’。同年5月22日耀邦同志在此信上批示:‘瞿秋白同志要在明年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请现在就搞材料。此信中的要求合理解决。请陈野苹同志办’。陈野苹同志于同年5月29日对该件批示:‘请鹤寿同志阅后再转中纪委第八组’。”陈野苹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这样,中纪委临时机构“第八组”就于1979年6月开始瞿案复查工作。“第八组”由五人组成,先已借调了中央调查部常凡、中央党校李玲玉参加工作,中纪委则由孙克悠和军队团政委出身的老王参加,孙读过陈铁健的《重评〈多余的话〉》,于是要求陈也参加。孙任“第八组”组长,具体负责此案复查工作,中纪委常委曹瑛则代表中纪委常委分管此事。
       6月18日,中纪委书记王鹤寿、秘书长魏文伯首次约见了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希望她相信党中央会作出正确结论。
谁叛变了?两篇文章引爆“瞿案”    
       “中纪委第八组”在上海、杭州、南京、常州开始了紧张的调查工作,与瞿的多位亲人见面访谈,访问知情者,举行座谈会……
       他们了解到,瞿秋白1935年6月被国民党杀害后一直被视为烈士,所以他的家乡江苏常州从1953年开始筹建瞿秋白烈士纪念陈列展览,于1959年开始陈列展出;而后,又准备瞿秋白故居陈列展。“1964年,瞿秋白故居陈列展开始接纳内部参观。不久,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在南京传达毛泽东对李秀成自述和瞿秋白《多余的话》的批评,瞿秋白陈列于8月停办。”
       原来,有两件事成为“瞿案”的导火索:一、1962年香港自联出版社出版的司马璐写的《瞿秋白传》,书后附录《多余的话》全文。二、1963年,《历史研究》第四期发表了戚本禹的《评李秀成自述》,斥李秀成为叛徒。戚文刊出后,学术界和文艺界反映强烈,意见反映到国务院。在周恩来总理过问下,中共中央宣传部约集二十多位历史学家开会,讨论此文,与会者严厉批评此文歪曲历史。中宣部表示赞同与会者的观点,认为戚文在事实上站不住脚、理论上是错误的,政治上是有害的。
       然而,1962年后重提“阶级斗争”的最高层“先后在《瞿秋白传》附录上看到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在《历史研究》上看到戚本禹的《评李秀成自述》,并且急切地把两者与他想要解决的‘党内叛徒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做出异乎寻常的重大政治判断。”以下三条重要材料,说明此点。        
       一、周扬1979年8月28日在万寿路住所对中纪委第八组谈话时说:        
        戚本禹评李秀成的文章(指《评李秀成自述》一文)发表当时,我不知道,没有看。有一天看戏,总理问我看过戚的文章没有,我说还没有。总理说你要看看,过问一下。现在台湾也在反对太平天国,这么样一个历史人物翻案,怎么也不和中宣部打个招呼?弄得阳翰笙的戏(指《李秀成之死》,写李秀成征战,太平天国灭亡)也不演了,博物馆也停了(英国送来一把剑刻有李秀成的名字,文章一发表引起全国反响,剑也收起来了)。
       我看过戚文后,在中宣部召开一个会,意思是戏还要演,文章也作为学术讨论大家发表意见。范文澜、郭老、刘大年都对戚文章有不同意见。刘大年根据我的意见写一篇文章,尚未发表。文化大革命就批判刘大年、周扬为叛徒李秀成辩护……
       我问陈伯达,对李秀成怎么看。他说李秀成还不是为了保他部下那些人。陈是为李辩护的。陈伯达又说,瞿秋白不是也写过一个自述吗?陈说是黄敬告他的,因为黄敬被捕后也写过这种东西。
       我见到江青,向她说起黄敬说瞿秋白写过自述的事。江青说:什么自述,他(黄敬)根本就是自首分子,所以我才和他离开的。
       我见到了(毛)主席时,把对李秀成有不同看法向主席汇报了,主席一言不发。
       以后江青见到我,说:主席认为李秀成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忠王不忠(晚节不终?),不足为训”!主席关照不要告你,但我还是告你了。
       我又见主席时,主席第一次对我那么生气地批评了我(他从来总是表扬我,没有批评过)。他说:范文澜、郭老,还有你,你们都为李秀成辩护。你这个人没办法,你是大地主阶级出身,本性难改……我当时听了很难受。总理在一旁承担责任说他有错误(因为是总理要我过问的)。我说还是我的责任。这时主席也提到了瞿秋白。我问主席看《多余的话》没有,主席说:看不下去,无非是向敌人告饶,自首叛变。为什么不宣传陈玉成而宣传李秀成?为什么不宣传方志敏而宣传瞿秋白?
       江青不同意罗尔纲的观点(罗认为李秀成是伪降),她会经常向主席讲的。        
       二、陆定一1979年4月16日在北京医院对中纪委第八组等谈话时说:       
       1964年,香港的国民党杂志,又把《多余的话》登出来了。有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有毛主席,有总理,还有我,三个人,怎么谈起的我不记得了。我向他们报告说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在香港那里又登出来了。毛主席就要看,我就拿给他了,请他看。……后来,毛主席看了以后,就对我讲,就是以后少纪念瞿秋白,多纪念方志敏……他的话是那么讲的,此外就没有多的话了。周总理想把《多余的话》的原稿找到,据我所知,没有找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1966年总理派了两个人来问过我瞿秋白的事情,我就把以上情况再一次报告了他。        
       三、戚本禹1979年6月12日在秦城监狱的交代材料:
戚本禹        
       三年困难时期,有一股很大的为彭德怀翻案的力量。我给总理写信说:彭德怀反对毛主席是错误的。总理告诉我,他把我的信在政治局传阅了。这时有人提出彭德怀有功,军事上行,演出《李秀成之死》是为彭德怀翻案的。我认为这是攻击主席,我应起来作战。1963年,我写了《评李秀成自述》。写的目的是说对人的评价应看到功劳,也要看到晚节,晚年反对毛主席也不行。这是决定我对《海瑞罢官》的态度。我投入文化大革命,犯错误,都不是偶然的,是有历史根源的。我的文章发表后,全国都知道,斗争是尖锐的。当时周扬批评我,他骂我很厉害,翦伯赞也反对我。这时我与江青就有接触了,她批了一个材料给我,我也不知道她是赞成我,还是反对我。那时我跟田家英很好,田也支持我的文章。江青叫我去,田家英说你要去,她是中南海的首长。我去了,江一开口就说你给党做了重要的事情,毛主席表扬了你,他很满意你写的文章,你可别骄傲。又说主席叫把《李秀成自述》原文影印本给你,叫你继续作战。我说现在还开会围攻我,她听了大发其火,说她给主席汇报。这次接见是决定我以后跟她跑的原因。在我困难时,她代表主席支持我。她叫我再写文章,要快写。这是1963年底的事。        
       看到戚本禹这篇交代材料,陈铁健和中纪委八组同事们感到有些事情要进一步查清,于1979年秋到秦城监狱提审戚本禹,问他写《评李秀成自述》是否涉及瞿秋白。戚回答说:“1963年他写批判李秀成文章,开初只是认为中国‘防修反修’可从近代史上找到同类例证,影射彭德怀晚年反毛也是‘晚节不终’。”“1963年底,江青找他谈话,说是你给党做了重要的事情,主席表扬你,很满意你写的文章。主席认为党内叛徒问题长期未能解决,你的文章提出这个问题,为党立了一功。你可别骄傲,要继续写。可以请教康生的‘九评’(指与苏共论战的九篇评论文章)写作班子。戚写完第二篇文章,到钓鱼台找康生。在饭桌上,康生等要戚不必跟着批评者的观点跑,而要高屋建瓴,抓住要害予以反击,务使对手无还手之力,如此,才能置对手于死地。1964年,戚本禹的第二篇文章《怎样对待李秀成的投降变节行为?》发表,明确提出叛徒问题,从李秀成、汪精卫到彭德怀,从伯恩斯坦、考茨基到赫鲁晓夫,大批特批,其势汹汹,在全国引起更大震动。”
       “瞿案”复查中,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认真、仔细查阅从公安部调来的关于瞿秋白被害案审查卷宗,共二十卷,约三尺厚。公安部关于瞿秋白被害问题的调查,是1954年初根据湖南省公安厅上报的两名参与杀害瞿秋白案犯的有关口供材料,按照公安部长罗瑞卿的指示,责成湖南省公安厅追查的。同年10月,由公安部十三局组织专门力量查办。“经过十年的严密调查侦审,于1964年10月19日完成《瞿秋白烈士被害问题调查报告》。证据确凿,事实清楚,中央决策者完全可以据此做出瞿秋白在狱中对敌斗争坚决、从容就义的结论。而这时正是常州瞿秋白故居陈列展被下令停办之后两个月。”
       以打倒刘少奇为主要目的的“文革”开始,批瞿亦随之公开。瞿母金衡玉1916年因贫债交逼自杀,葬于常州,1967年1月19日,其墓被红卫兵砸毁。1967年2月8日,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瞿秋白墓上像被红卫兵砸毁。1967年5月12日,瞿秋白墓被红卫兵砸毁。瞿父瞿世玮1932年在济南贫病交加中去世,葬于济南南郊,“文革”中也被红卫兵砸墓平坟。而且,“1972年中发12号文件称:‘瞿秋白在狱中写了《多余的话》,自首叛变了”。正是这个重要文件,给瞿秋白平反造成巨大障碍。
“文革”期间,八宝山瞿秋白的墓碑被破坏,这是当年保存的残碑。
 “12号文件”,瞿秋白的平反为何曲折艰难?       
       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瞿秋白问题复查组”在1979年底起草了为瞿秋白平反的文件,准备提交给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讨论。1980年1月7日至25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中纪委第三书记胡耀邦主持会议。会议修改和充实了即将提交中共中央通过的包括《关于刘少奇、瞿秋白同志的复查平反报告》等一系列文件。2月23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但遗憾的是这次全会只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的文件,而为瞿秋白平反的文件则未被大会采纳,所以五中全会没有讨论也没有通过有关瞿秋白的平反文件。
       对这个至关重要的“12号文件”,如前所引,孙克悠说是“1972年中发12号文件称:‘瞿秋白在狱中写了《多余的话》,自首叛变了’”。“毛主席定的十二号文件(文件中说瞿秋白自首叛变了)”。按此理解,是这个“12号文件”说瞿秋白是叛徒,得到毛泽东的首肯。这个“中共中央中发[1972]12号”文件,是“文革”中影响最大、传达范围最广、学习时间最长的文件之一。这个文件题为:“转发‘毛主席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同志的谈话纪要’的通知”,转发了毛泽东在1971年8月中旬至9月12日到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人的多次谈话。正是“林彪系”人员将这些谈话向林汇报,触发了震惊世界的“九·一三”事件。1972年的中央“12号文件”转发了这些谈话,作为“批林”的重要材料,当时,确实做到了传达到每一个机关、车间、营房、田头、教室。毛泽东的谈话内容几乎都是“党的历次路线斗争”,谈到瞿秋白时毛泽东说:“接着是瞿秋白犯路线错误。他们在湖南弄到一个小册子,里面有我说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样的话,他们就大为恼火,说枪杆子里面怎么能出政权呢?于是把我的政治局候补委员撤了。后来瞿秋白被国民党捉住了,写了《多余的话》,自首叛变了。”
       虽然因为“12号文件”的“定论”使为瞿秋白平反的文件未获通过,但在1980年2月29日的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当有人提到如何评价瞿秋白时,邓小平则明确指出:“历史遗留的问题要继续解决。比如这次会议上提到的瞿秋白同志,讲他是叛徒就讲不过去,非改正不可。”
       尽管为瞿平反的文件未获通过,但事实上已经开始为瞿“平反”。1980年6月17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联合举行座谈会,纪念瞿秋白就义四十五周年。会议由中国作协副主席贺敬之主持,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周扬在会上讲话,高度赞扬瞿的一生。座谈会上还有许多人发言,孙克悠回忆说:“在这个会上,我记得李维汉同志曾经说过,在中国共产党历届党的主要领导人中,瞿秋白是最能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他不搞家长制。”第二天,中共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负责人、社科院研究生院负责人、中纪委八组负责人及瞿的亲属瞿独伊等人,在八宝山瞿秋白被砸的墓碑残基前,敬献了中组部送的花圈和亲友献的鲜花。

1955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瞿秋白遗像前敬献的花圈。
       1980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了转发中纪委《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就义情况的调查报告》的通知,结束了对此案的复查工作。该“报告”明确宣布:“ 《多余的话》文中一没有出卖党和同志;二没有攻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三没有吹捧国民党;四没有向敌人乞求不死的意图。”“客观地全面地分析《多余的话》,它决不是叛变投降的自白书。”标志着对从1964年就开始罗织的“瞿秋白自首叛变案”的正式、彻底平反。1982年9月,中共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纪委在向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说:“对所谓瞿秋白同志在1935年被国民党逮捕后‘自首叛变’的问题,重新作了调查。瞿秋白同志是我们党早期的著名的领导人之一,党内外都很关心他的问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经过对他的被捕前后的事实调查,证明瞿秋白同志在被捕后坚持不屈不挠的斗争,因而遭受敌人杀害。”从“瞿案”的起源、定性到最后平反,可以清晰地看到“权力”与“历史”的关系。

       (本文摘自雷颐《孤寂百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原题为《瞿秋白的身后命运》,现标题与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晚清民国的名流们是怎么做医药广告的?

$
0
0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15-07-24 11:11 来自 文化课

字号
现在很多医药广告都会请明星“现身说法”吹捧产品疗效,长期研究近代中国广告的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张仲民表示,这并不是新招数,在晚清至民国间,文人、名人“谀药”的现象就已经非常普遍。
7月22日,张仲民接受澎湃新闻专访,介绍近代中国商业最为发达的上海,文人和名人曾如何借声名为商家做广告。
萝卜白糖熬成的“燕窝糖精”如何风靡上海滩?
张仲民说,晚清上海药界有个孙镜湖,炮制广告花样百出,风行一时,对于近代上海医药广告的塑造影响尤其巨大。除了假借顾客名义发布谢函、刊登来自外埠邮购者的购药金额,更让大大小小的文人名流和达官显贵,帮忙一起“宣传宣传”。
1896年,孙镜湖开发了一款叫“燕窝糖精”的新补药。为了让这款主要由萝卜和冰糖混合而成的玩意华丽变身为风靡上海滩的高级补品,孙镜湖先找来了当时的著名文人沈毓桂。
1896年,孙镜湖开发的“燕窝糖精”由萝卜和冰糖熬成,在众多名人吹捧之下一时成为风靡上海的高级补品。
沈毓桂可不是小人物,他翻译了大量西学著述,撰写过大量报刊时论,最辉煌的是还帮助林乐知编辑了《万国公报》,并一度担任该报的华文主笔长达十余年,在上海文人圈极富有声望。
沈老先生接下任务时年事已高,但也不负所托,发挥文人的想象力,大笔一挥,洋洋洒洒:“考其制法,取地道燕窝,以机器去其毛疵,以化学撷其精华,调以真味,制成糖精,功效非常,能开胃健脾,填精补髓,生津液,美容颜,随时酌服,立见应验。尝之有味,服之有益,实非寻常药饵所可及其万一也!”
更有意思的是,沈毓桂还善于把个人平生功业同燕窝糖精建立密切联系,可谓抚今追昔、声情并茂:“忆昔美国进士林君乐知,创著《万国公报》,仆实掌华文迨二十载。又立中西书院于沪上,亦已十有四年,聘仆入院,尊为掌敎,必孜孜焉栽培后进,夙夜匪懈,不惮劳瘁,然一生心血,日渐耗散,故饮食起居,慎之又慎。幸承华兴公司惠我糖精,助我精力,尚不致疲乏,皆得力于此。”(看到这句,小编也是醉了
当然,其他为燕窝糖精打广告的文人还非常多,比如《同文沪报》的主笔周病鸳、小说家吴趼人、《万国公报》主编林乐知、学界领袖俞樾等。他们写的,有刻意贬低孙镜湖竞争对手的评论、有几乎肉麻的赞歌、有“欲扬先抑”的软文、有用对答形式展开,还有充斥各种化学新名词的“科普文”。孙镜湖还把这些文字集合装订成一本《燕窝糖精谱》,再让名流文人或官员品题,到处散发,并附送给购药者。
如此,燕窝糖精在上海迅速走红。于是又有狡黠商家马上仿效,为此开发出诸多以燕窝命名的补品或药品,比如人参燕窝汁珍珠粉、燕窝珍珠牛髓粉之类。孙镜湖的竞争对手甚至把自家燕窝糖精的功能、价格都建构得如同孙镜湖的一样。凡此可见,孙镜湖的燕窝糖精开发得有多成功。
西医出身的孙中山赞美某中医“济人无算”
到了民国时期,名流“谀药”有后来居上之势。当时,黎元洪、伍廷芳、王芝祥、王人文、温宗尧、陈其美、汤寿潜、张謇等高官都曾刊过荐医、荐药广告,就连刚卸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也未能免俗。
张仲民说,孙中山是西医出身,且不信中医(他说过“中医是没有装罗盘的船”),但竟会公开赞美某个中医:“章君来峰,浙之东瓯人,精岐黄术,已易二十寒暑,济人无算……”后来,孙中山还为一个日本药房题匾“博爱”。因为孙中山游历日本时,曾被这家名为“安住”的大药房接待过。黎元洪还以副总统身份赠送自身照片一张,让该药房登报以示表彰。
1913年7月1日的《申报》上“安住”大药房的广告,照片头像为黎元洪,“博爱”二字由孙中山题写。
除了政界名流,文化界名人也介入了医药广告。比如京剧名伶梅兰芳,曾为英国在华药商“韦亷氏大药房”撰写过亲笔具名、加附照片的广告。1929年2月,梅兰芳在《医界春秋》第32期上毫无保留地称赞该药房出产的两种药品效果很好:
“韦亷氏大药房台鉴:径启者,兰芳夙知尊处出品家用良药,誉满杏林,良深引领。而红色补丸及婴孩自已药片二种,尤所习用,特敢具书保证。专此布陈。顺颂筹祉!梅兰芳谨启十二月一日。” 
京剧名角梅兰芳曾为英国药商韦亷氏大药房撰写过加附头像的广告,称赞“红色补丸”的功效。
之后,梅兰芳又再次为这则广告中出现的“红色补丸”出具亲笔署名广告。这一次,广告以梅兰芳将要从上海离开赴美国演出之际的留言为广告标题,借此炒作韦亷氏“红色补丸”。在广告中,梅兰芳比此前用了更多的形容词,语气也十分肯定:“服用之后,精神日振,体力健强”,“红色补丸之功用,匪独补血强身,百病皆可调治,刀圭圣品,实为世界药中之王。”
此外,与梅兰芳同为“四大名旦”的尚小云也为韦亷氏的“红色补丸”和“清导丸”做过宣传,广告信在《申报》上刊登时还配以尚小云的剧照。
张仲民告诉澎湃新闻,这个韦廉士药房在当时鼎鼎大名,非常善于利用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做广告,也善于伪造由普通消费者具名的保证书。曾经,韦廉士药房伪造过黑龙江双城一医生张国华具名的保证书,并借用其照片为韦廉士“红色补丸”登广告,结果被张国华本人揭发。
这个被梅兰芳称为“世界药中之王”的红色补丸到底是什么?韦廉士药房的广告并没有提及“红色补丸”的真正成分,而根据美国政府的化验表明,该药主要由硫酸铁、碳酸钾等成分构成,说它可以补血、补脑、包治百病明显是虚假广告。
名流“谀药”不单我国有
张仲民分析,梅兰芳对药品的称赞虽太过离谱,但放到1930年代上海医药广告的大背景下,就属司空见惯。“因为这时候,药商与医生买通报馆和文人、名人为之鼓吹的现象非常严重,双方合演双簧,罔顾事实大肆吹牛,欺骗读者、误导病者,造成的危害很大。”
尤其,连一些报刊中的“医学特刊”、“医学问答”、“国医周刊”等专栏,一些《国医指南》、《医药指南》、《卫生常识》、《医药常识》、《医药顾问》、《大众医学》、《家庭医学》等医学书籍,也被植入大量医药广告。
“当时影响和发行量最大的《申报》、《新闻报》最善于从医药广告中谋利。”张仲民说。
著名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在当时曾批评“我国的大报”已经沦为“广告报”,为了获取广告费,昧着良心为某些药品或医生说话:“尤其可怪的是竟将特刊的地位当广告卖,大发行其‘淋病专号’,满纸‘包茎之害’,‘淋病自疗速愈法’,替‘包茎专家’大做广告,替‘花柳病专家’大吹牛……于每篇文字下面还要用‘编者按’的字样,大为江湖医生推广营业,好像报馆所要的就只是钱,别的都可不负责任。”
还有人则担心《申报》、《新闻报》上刊登的梅毒淋病广告之多,不但“贻害一般社会”、危害“社会善良风俗”,还会让外国人印象不佳:“使外人见之,不将以我为梅毒、淋病之国乎?”
张仲民就此感慨:“在近代中国商业最为发达的上海,药商和医生的广告花样最多,也最能欺骗消费者。”同时,他还指出名人署名的广告其实在美国19世纪中叶之后的报刊中也普遍存在。当时的美国药商也经常刊登一些名人的保证书和推荐函,还有美国药商以赠品为饵,与报馆互相勾结征求谢函或刊登欺骗性广告。而1870年前后到20世纪初叶这段时间,一些德国药商也经常会在广告中刊登病人谢函,招徕病患买药求医。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杨尚昆谈“四清”运动

$
0
0

苏维民

2015-07-23 16:17 来自 私家历史

字号
【编者按】
20世纪90年代中期,杨尚昆为撰写回忆录,先后三次同中央办公厅的几位老同志一起系统地回忆1960年代的农村“四清”运动。他的回忆,既谈了带领中办30多位同志去陕西长安县蹲点的经历,也谈了对“四清”运动中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后,苏维民曾长期担任杨尚昆的秘书,也曾跟随他到长安县蹲点,他将杨尚昆的这几次谈话整理了出来。2015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口述史(1949-1978)》一书收录了此文,原题《听杨尚昆谈“四清”运动》。经出版社授权,澎湃新闻节选部分内容转载,标题为编者所拟。
农村开展“四清”运动的历史照片
刘少奇对毛泽东历来是十分尊重的。但是,在指导“四清”运动中,通过一些具体问题,毛、刘之间逐渐产生了裂痕。这是“四清”运动中的一件大事,对“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有直接的影响。杨尚昆对这件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和我们简要地谈了谈这方面的情况。
“四清”运动中,毛、刘渐生裂痕
1964年8月5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由刘少奇主持修改“后十条”。同日,刘少奇带着田家英离开北京先后去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云南考察“四清”运动情况,准备在广州由田家英执笔修改“后十条”。出发前,田家英对我说,他是毛泽东的秘书,随刘少奇出去思想有顾虑。但是党中央副主席要他去,他不好不去。田家英还认为,他在1959年庐山会议时的一些言论和1962年提出“包产到户”的建议受到批评以后,在政治上毛泽东已经不那么信任他了。果然,这次田家英随刘少奇出去,毛泽东认为刘少奇把田家英拉过去了,从此对田家英明显地疏远了。
原来,毛泽东几次提出领导干部要下去蹲点、亲自向群众宣讲两个“十条”。但是省、市一级领导干部下去的并不多。1964年10月,中央发出《关于认真讨论刘少奇同志答江渭清同志一封信的指示》,再次强调要下去蹲点,省、市委书记们就纷纷下去了。有一次,毛泽东见到我说:“还是少奇厉害!我说了多次叫省委书记们下去,他们就是不动。少奇一骂,他们就下去了。”
1963年冬,王光美在刘少奇的支持下去河北省抚宁县卢王庄公社桃园大队蹲点。王光美在桃园大队总结的一套“左”的经验,为刘少奇指导全国“四清”运动提供了依据,认为它是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典型经验。有一次王光美在北戴河宣讲她的“桃园经验”,一口气讲了5个钟头。毛泽东就说:“这个学问就那么大?什么问题讲5个钟头还讲不完!”下面的同志对此也有些反映。这个情况我对刘少奇讲了,我说你从来对你的夫人要求严格,为什么这次让她到处去讲话呢?刘少奇说:“这也没有办法,谁让人家手里掌握第一手材料呢。”
刘少奇与王光美
这几件事都引起了毛泽东对刘少奇的不满。
“二十三条”矛头指向刘少奇
1964年冬,“四清”运动“左”的倾向进一步发展。为了解决运动中产生的问题,中央利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各地大多数负责同志都在京的机会,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准备再制定一个指导“四清”运动的新文件。我是人大代表,按照中央的通知回京参加会议,同时,参加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
这次工作会议由刘少奇主持。在会议进行过程中,毛泽东、刘少奇之间在“四清”运动的性质,以及开展运动的方法等各方面都有分歧,刘受到了毛的批评。会议开始用了5天时间交流情况,提出问题,准备起草文件。关于当时农村的主要矛盾,刘少奇说是“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交织在一起”。毛泽东说运动的性质就是解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只好接受毛泽东的意见。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由陈伯达起草会议《纪要》,题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全文共17条,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批“照发”。12月28日,中央办公厅印发了这个《纪要》。
“四清”运动中,毛泽东、刘少奇之间产生裂痕
《纪要》印发后,会议继续进行。12月28日,毛泽东在会上讲话,他从1962年北戴河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讲起,说那个时候单干风刮得很厉害,邓子恢就是一个。我讲了形势、阶级、阶级斗争以后,情况就变了。他举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党章》两本小册子,严肃地说:《宪法》、《党章》都是我们自己通过的,为什么自己又不遵守?我们这些人算不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如果算的话,有没有言论自由?准不准许我们和你们讲几句话?我这个党员能不能参加你们的会议?毛泽东的这些话是有所指的。因为在一次会议上毛在刘讲话时插话,曾被刘无意中打断;在这次工作会议之前,邓小平考虑到这是一次例行的工作会议,曾对毛泽东说,你也可以不参加这次会议。
根据毛泽东讲话精神,12月31日,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说《纪要》“中央尚在修改中,请停止下发,并自行销毁”。1965年1月3日晚,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又不指名地批评刘少奇,说“四清”工作队1万多人集中在一个县“搞人海战术”,工作队学习文件40天不进村,是“烦琐哲学”,反人家右倾实际自己右倾。不依靠群众,搞神秘化扎根串联,结果运动冷冷清清。1月8日,毛泽东在《纪要》中加写了一段话:“所谓四清四不清,过去历史上什么社会也能用;所谓党内外矛盾交叉,什么党派也能用;都没有说明今天矛盾的性质,因此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后《纪要》形成23条,1月14日正式发出,这就是那个在当时家喻户晓的“二十三条”。
毛、刘关系出现裂痕,还可以追溯到1959年庐山会议。庐山会议原本是反“左”,彭德怀的信印发以后,突然变成反右,对此刘并不赞成。1962年七千人大会,刘说,产生困难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发生的缺点和错误,首先要负责的是中央。显然,刘的这番话毛是难以接受的。1962年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指责邓子恢主张包产到户,同时不指名地批评刘少奇没有顶住“单干风”,思想右倾。1964年底毛、刘终于在“四清”运动性质问题上爆发了正面冲突。1965年10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各中央局第一书记谈话时说,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们就造反。各省有了小三线,就可以造反嘛!过去有些人就是迷信国际,迷信中央。现在你们要注意,不管谁讲的,中央也好,中央局也好,省委也好,不正确的,你们可以不执行。毛泽东讲的中央出修正主义,指的就是刘少奇。可以说,从那时起,毛泽东已经公开号召全党向刘少奇造反了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87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