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87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蒋碧薇女士的一段情

$
0
0
有些事大可不必

范 泓
 
    徐忻炜君是报社同事,与我共事多年。他是宜兴徐氏的后代,他的外公就是国画大师徐悲鸿的胞弟。他家与蒋碧薇女士也沾亲带故,是什么亲,我始终没有弄清楚。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说起悲鸿先生与蒋碧薇的那些陈年旧事,忻炜君总是默不作声,也不作任何辩解。是不是家训在耳,不便说,不好说,也说不好,谁也没有问过。只觉得忻炜君长得颇像悲鸿先生,尤其是那鼻子。
 
说来也巧,我的祖父是悲鸿先生的朋友。文革初期,有大字报揭发悲鸿先生在上海时,曾送给祖父一只防身手枪。这样的事,如果不是得意时祖父说漏了嘴,恐怕谁第也不会知道。我曾问过祖父,当时我还太小,只有十几岁,祖父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那都是老底子的事了……”就没了下文。后来,能与徐家的后代共事,而且成了好朋友,是一种缘份。
 
大概因为祖上的原因,忻炜君对我多少也透露过一点徐蒋二人的恩恩怨怨。从话中,我觉得他还是有点偏向蒋碧薇女士的。实际上,他不可能见过蒋碧薇,与廖静文相熟却很自然。但他为什么寄同情于蒋女士,也许还有一些讳莫如深的事情。他不说,我也没问。倒是有一年,悲鸿先生的长女徐静斐教授来南京,在一个宾馆里,忻炜君让我去。与徐教授谈话很愉快,但她对生母蒋碧薇颇多微词,说她一生为人所利用,一生为情所惑,出乎我的意料。
 
我将徐教授的谈话,写成一篇采访记,欲见诸于报刊。忻炜不同意将他的名字也列入作者中,生怕添乱。因为其中若干细节鲜为人知,直接牵涉到廖静文女士。果然,最后一稿时,徐教授从合肥打来电话,要求将文中最关键的几大段删去,态度很坚决。当时我很犹豫。第三稿时,我与忻炜专程赴合肥,教授审过,也签了字,觉得问题不大。可突然改变主意,让人措手不及。忻炜也说,算了吧,毕竟廖静文还健在,这个家仍以她为中心,徐静斐也没有办法,徐悲鸿是属于她的。后来,文章见报,尽管缺少新意,各报刊还是做了大篇幅的转载。据说,就是这样,廖女士还是有意见。
 
事隔两年,也就是现在,我对此事仍耿耿于怀。许多历史真相,就因为某些人为的因素,最终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虽然中国素有“为亲者讳、为尊者讳”的传统,但讳一时可以,讳一世却很难。再说,公众对所谓名人的期望就是真实二字,任何不真实都是对公众的一种欺骗和嘲弄。而为文者,迁就具体的人和事,有失公允,更是对历史的极端不负责。远不说,就以廖静文女士写的《徐悲鸿一生》而论,其中将悲鸿先生与蒋碧薇之间的抵牾,全部责任都推向蒋碧薇一方,显然就不真实。好在还有蒋碧微的书流传在世,两相对照,读者自有公论。尽管蒋书也有隐晦之处。
 
廖静文与悲鸿先生于1946年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正式结婚,证婚人是郭沫若和沈钧儒先生。之前,悲鸿先生爱的是安徽才女孙多慈。这时先生并未与蒋碧薇分手,严格地讲,这是一场婚外恋。1938年,徐悲鸿在长沙遇到正在那里避难的孙多慈全家,并把他们带到桂林,其间确实提出过结婚的请求,可遭到孙父的拒绝。后来孙多慈下嫁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1953年9月26日,悲鸿先生在北京病故。消息传到台湾,孙多慈悲痛欲绝,并为先生带了三年重孝。这话是孙多慈的同窗好友、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在1988年来南京参加东南大学校庆时,站在那株“六朝松”下亲口对徐静斐说的。孙的婚姻好像后来也出了问题,没几年她就到了美国,住在吴健雄家,后死于癌症。
 
悲鸿先生病故时,廖静文才三十岁。她将先生的全部作品和收藏品一件未留的捐给了国家,她还亲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一职。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她曾去北大中文系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写好《徐悲鸿一生》这本书。1956年7月,廖静文被组织上安排至北戴河疗养。这时在海边,一位年轻的军官不经意地闯入廖静文的视线,他就是当时解放军某部防化连的一名指导员,叫黄兴华。这一年,黄兴华二十四岁,他高大英俊,跳起舞来步履轻盈,翩翩然俨如白马王子。廖静文很快与他从友谊而热恋,这对于一个三十岁的女人来说,尽管她是名人的遗孀,但并不会因此而拒绝热切的爱。黄兴华当时是否知道廖静文就是徐悲鸿的妻子,已无法考证。但有一点,廖静文对他的印象很好。1958年底,徐静斐在杭州参与编写《蚕体解剖生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突然接到廖的一封来信,大意是:黄这个人不错,对两个孩子也好,自己打消了许多顾虑,准备与之结婚,并征求徐静斐的意见。面对继母的情感世界,徐静斐以客观的态度面对,因为廖静文毕竟太年轻了。她给廖回了一封信,表示尊重她本人的选择,只要弟妹们能接受,自己也没有什么意见。不久,徐静斐在杭州又收到廖和黄共同寄来的礼物,是一件绿底小白花的连衣裙。
 
这就是徐静斐教授要求删去的其中的一段。因为现在,在这个家里,谁也不会再提起黄兴华这个人。徐教授当时之所以和盘托出,是因为我的一再询问。徐悲鸿生前有位好友,就是摄影专家高月秋先生。高先生与我祖父是结拜兄弟,我祖父最小,高先生行二,老大是卡通片鼻祖万古蟾。七十年代末,我与父亲去看望二爷。闲聊中,二爷与我们说起廖静文改嫁后复又离婚的事,总之是一团糟。不知为什么,这件事我就记得了。我问徐静斐,她初以为是忻炜君事先告诉我的。既然徐教授要求删除改嫁的一段,那么离婚的内容,同样也不能公布于众,这可能是怕有损廖静文作为大师遗孀的美好形象,或是廖静文的一块心病亦未可知也。其实,离婚也很正常,徐悲鸿也是离婚的,而且还有过别的女人。问题在于如何正视生命中的这段情缘,谁也不必因为某种需要就将对方一笔抹去。廖静文与黄兴华在一起生活了有十年之久,超过与徐悲鸿的八年。
 
黄兴华是何等人,听徐静斐的一面之辞,无法作出判断。但在岁月风雨飘摇之际,黄未能顶住种种压力,与妻子患难与共,反认为自己根正苗红,而这个家庭问题太多,怕受牵连,也跟着出去造反,这是人格上的背叛,也是人性上的软弱。文革期间,黄已转业至北京市文化局工作,对廖静文所受到的致命冲击漠然处之,这使她彻底绝望。廖静文曾当面质问他:如果她被人打死了怎么办?两人的关系出现空前的裂痕。徐静斐与黄兴华同年,那一年,徐静斐带孩子去北京躲避武斗,发现黄在家中的地位已一落千丈。孩子们不愿理睬他,也无人给他烧饭。徐静斐过意不去,就每天给他留一碗饭。有一天,黄对她说:“自己现在很孤立,在这个家里没有地位,只要一谈起来就是徐悲鸿,好像就没有他这个人。”黄又说想离婚,徐静斐当时不置可否,只说让他自己考虑。后来,黄与廖终于离婚,廖静文不要他的钱,自己抚养三个孩子。黄和廖结婚后生有一子,起名“廖鸿华”,分别取廖静文、徐悲鸿、黄兴华姓名中各一字。廖鸿华现定居加拿大,已有三十多岁,与忻炜君的胞兄在一起。
 
这确实是一段往日的故事,浸透着一代人的悲欢离合。人生有时虽像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但对亲历者来说,却冷暖自知。我虽然理解徐静斐对继母廖静文的那份感情,也深知家丑不可外扬的道理,但让黄兴华从自己的故事中悄然消失,不复存在,这对廖静文来说,是一种不可原谅的虚伪,对黄兴华来说,是一种冷漠的无情,而对徐悲鸿先生来说,恐怕是一种最大的不诚实。在这个世界上,谁都可能出错,一如徐静斐指摘生母“舍徐近张”是情感的卑劣,那么廖静文看人走了眼,也只能自吞苦果了。更何况,在疯狂的年代,由于各种原因,人一时之软弱、彷徨、断裂抑或背叛,也不能一概而论,黄兴华整日生活在徐悲鸿先生巨大光环的压力之下,其失落也可想而知。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昌明的时代,为亲者讳,大可不必,有时反倒适得其反;而为尊者讳,往往只能造就新的诸神,这又是我们断然不能接受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民国女子宋清如

$
0
0

民国女子宋清如

时间:2010-10-25 15:26 作者:草白 字号:   点击:1581次
葬!葬!葬!

 


  小草心里有恶梦的惊惶,


  有魔鬼在放出黝黑的光芒。


  夜是无限地茫茫,


  一串歌向白云的深处躲藏,


  严霜里沉淀了青色的希望。


  葬!葬!葬!


  在早期的诗作中,宋清如表现了新女性在外出求学、争取新生活道路方面艰难求索的心路历程,是那个时代新女性普遍拥有的生命体验,只是她的诗感又与众人不同,一词以概之:是俊逸(骆寒超语)吧。作为一个大学初年级的女生,宋清如成熟地展现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毫不逊色地归入那个年代优秀女诗人群中。


  除了新诗,在朱生豪的影响及指点下,宋清如还作过不少旧体诗词。甚至在大学之后,宋与朱的书信来往还有诗文切磋,并自编诗集,可惜留世极少。


  1977年,在外漂泊三十余年的宋清如回家了,回到嘉兴南门朱氏老宅,住在楼下北面偏屋,这一年她已经67岁了。


  小屋的墙上挂着朱的炭画像,许多旧家具还是当年的,她睡的床就是朱生豪曾经睡过的。回忆是与时间、场地、心境相关的,老人爱回忆,一个人离开多年后再回到故事的发生地,也会轻易地被往事勾起涟漪。老年宋清如的回忆磕磕绊绊却又轻车熟路。


  当更多的人阅读了朱译莎士比亚后,为其卓然的文风震撼不已,普遍认定其译笔在梁实秋之上。有心之人多方打听,终于获知朱的遗孀清如先生还住在嘉兴东米棚下朱氏老宅内。他们找到她,请她诉说故人往事,沉渣许久的往事在宋清如的心头泛起,她只是淡淡地,与每个到她小屋里来的人絮叨着,她的思路依然清晰。


  宋清如这样回忆初次认识朱生豪的情景:“那时,他完全是个孩子。瘦长的个儿,苍白的脸,和善、天真,自得其乐地,很容易使人感到可亲可近。”


  时间过去太久了,早年的经历——与朱生豪的十二年,往事点点,那些书信,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它们,她所做的一切,她所有的忧虑、渴望,它们都处于共同的时辰,共同的风暴中。她没有别的时间可来对抗这浑厚的记忆。甚至到了晚年,她写纪念文章,与友人通信,这一切都因为他。


  朱尚刚回忆说,老年的母亲把一切都看得很淡了,唯有父亲仍然是她心目中永远清晰的偶像,母亲在她最后一段生活道路上,把剩下不多的全部经历都用来塑造这个偶像了。


  朱尚刚提到了“偶像”和“塑造”这个词,偶像不能说话,偶像不能行走,偶像本身只是虚无,但偶像又是美的,晚年的宋清如把朱生豪当做了偶像?她在与来客的谈论中,怎么讲述朱生豪的一生?尽其所能美化他,还是只把他当成了一个相知甚深的亲人?


  文人最终还是要从文字上找答案,除了译稿,诗稿,他们想到了朱写给宋的大量书信。宋清如犹豫了,这些信只是私人情感交流的产物,似乎没有公之于众的必要。她也不想把这份情感赤裸地展示于读者面前,这是他们这一辈人的顾虑。


  面对是否出版的询问,她曾断然拒绝:“我不出版!……我打算在临死之前,把它们一把火统统烧掉!”


  幸亏没有烧。但宋清如在编写《寄在信封里的灵魂》时,还是删除了一些属于私人感情的内容,在信件的数量上也有所保留。后来,朱尚刚在编写《朱生豪书信集》时则全盘收入不遗留。


  1995年11月18日,是日风和日丽,白发苍苍的宋清如在秀州书店门口签名售书,读者眼中的她穿一件黑色粗布呢上装,眼神茫茫,曾经让朱生豪诗思泉涌的明眸,如今已如结了冰的湖面。


  《寄在信封里的灵魂》收入的只是朱生豪的信。世人无法看到恋爱中女子的风度,只是一个寡言的男子在纸上絮絮叨叨。尽管我们多么希望看到两人的诗文酬唱,就像张兆和与沈从文间那绵长的情意,这是最大的遗憾。


  我们不仅想认识恋爱中的宋清如,更想了解这个孤独的诗人在爱人遽逝后,如何在尘世中生活、爱与写作。我相信,宋清如一直在写,只是她的题材越来越小,小到只写一个朱生豪,一辈子都没有从朱的早逝中缓过神来。


  有一个歌手曾以朱宋之间的故事自创歌曲《再见?爱》,歌词感人,似概括了宋凄苦的后半生。“每当深夜寂寞压得我喘不过气/眼眶滚出那压抑的泪水/泪水慢慢迷蒙了双眼,怎么看不清我们的未来/我只看到你的心徘徊在门外,把我快乐的记忆/都化做尘埃……”


  看宋遗留尘世的照片,我见识了岁月紧逼、美人迟暮。幼年、学生时代、新婚时光的宋,旗袍玲珑,圆脸朝气,身材曼妙,眼神流转。1947年的照片,秀州中学教书时的半身照,愁思悄然爬上明眸,朝气已消。直到晚年,已是彻底的老太容颜,服饰也变了,故事隐去,前后判若两人。


  我喜欢穿着旗袍的宋清如,清秀娴静,意气风发,一切皆有可能。她属于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也将钟情于她。我能够想象老年宋清如身着旗袍在东米棚下简陋的小屋里,手捧外文书籍孜孜不倦地研读着。可这只是想象,时代所带来的改变,不仅止于服饰上。


  但她有这样的风度。从宋遗留的一张诗稿中可见她的潇洒与豁达。


  我愿意抖落浑身的尘埃


  我愿意拔除斑斓的羽衣


  我愿意抚平残余的梦痕


  我愿意驱逐沉重的灵魂


  没有叶没有根没有花朵


  没有爱没有恨没有追求


  能像轻烟一样无拘无束?


  能像清风一样自由自在?


  晚年的宋清如已掸净一身尘灰,时刻听从灵魂召唤,返还那仙乐飘飞、丝竹管弦的宴饮之地。


  宋清如早年诗作《灯》中恰有这样两句:她苦念天上的仙乐/黎明时飞回了天空。


  1997年,宋清如聆听仙乐而去,与朱生豪分别整五十三年后,他们于天国团聚。因朱墓已毁于文革,所以她只能和《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的书信及那个装了他灵魂的信封一起下葬。这多像一首诗,两个诗人的灵魂在雨声里失眠或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


  少年宋清如反抗家庭、时代加于女性身上的不自由,求学异地,早期有诗文才华显露,遇到朱生豪——这个注定要翻译莎士比亚的赢弱才子——是她一生的大事,他们相识、相爱,步入婚姻殿堂,虽然生活艰难,却琴瑟和美,相敬如宾,不想朱竟早逝,她孤独了一生,抚养孩子,出版遗稿,甚至亲自动手翻译莎剧,用自己的一生,维护了朱生豪的清白与尊严。


  随着宋清如的离世,世上再没有人能深情讲述朱生豪的故事,如今他们俩的故事已合成一体,不再分开。再没有什么能把他们分开。

 

 

 

 

  众人知道宋清如是因为朱生豪。这位译莎才子在世的日子非常短暂,生前寂寂,死后成名,他的死亡颇具悲剧色彩,得的是当时的顽疾——肺结核,可以归之为积劳成疾,加上战争动乱,缺食少药,最终把命也搭上了。他说:饭可以不吃,莎剧不能不译。朱猝逝后,朱夫人宋清如可算是尽了心力,抚养幼子,出版遗作,把漫漫的一生交付给了他。


  在嘉兴市区禾兴南路73号朱生豪故居门口,这对患难情侣身体相连,宋脸庞微侧,朱深情凝视,似在喁喁私语。他们双眸微闭,冥思、陶醉在某个久远的梦里,带着一种尊贵、宽容的气氛。似乎与这条尘土飞扬的禾兴路毫无关系。


  这是本地雕塑家陆乐的作品。雕像的基座上有朱生豪给宋清如未曾发出的信:“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意境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


  这两人生活于20世纪。宋清如的一生更是几乎横亘了整个世纪,她生于20世纪初,经历了战争、饥荒、政治运动,于20世纪末驾鹤仙去。命运把更多的寂寞与清苦都留给了女人。


  人们知道朱生豪,是因为莎士比亚剧作,这个年轻的译作家把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都献给了它。则宋清如呢,这个朱生豪背后的女人,当年的之江才女,她有过怎样的童年,她往日的生活到哪里去了,她的青春如何在时代的悲怆中得到升华?


  当时间过去,容颜更改,凡人的躯体归于永恒的寂静,我们或许可以试着打探那一代女人如何通过黑暗、星空、暴风雨来寻找自我,在漫长的一生中面带微笑,悠远笃定,从而拥有与我们不同的魂灵。


  宋清如生于1911年。与她同年出生的有萧红,比她稍早的有孟小冬、丁玲、林徽因、陆小曼等人,晚于她的有苏青、张爱玲、孙多慈等,这些民国女子大都心路坎坷,老照片中的形象是素色旗袍,布鞋,发式干净,表情娴雅。她们是旧时代的新女性,能断文识字,有远大抱负,但她们只是女性,暗夜中行走的人,无一例外都有一颗隐忍、丰沛之心。


  宋清如出生于地主家庭,家境殷实,幼年接受私塾启蒙,及长进苏女中,向家里抗议“我不要结婚要读书”,于1932年如愿进之江大学,在之江诗会上认识嘉兴人朱生豪,有心灵碰撞。之后十年,战乱岁月,两人笔墨往来,互诉衷曲。朱生豪是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虽然她在家乡也有一门亲事,但对男方一无所知,也不想知。她的心思全在读书上,她是有“学校”情结的,从家乡读到外省,从私塾读到学院,连嫁妆也可以不要,并且认为大凡有出息的女子是不爱打扮的,真正是把读书当作事业来追求了。


  那个时代,有读书情结的女性大有人在,可能几千年来被憋坏了,一旦爆发,像火山,挡也挡不住。出走,读书,读书,出走,梦魇似的,民国女性的身影在校园里穿进穿出。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在做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后还要留洋,学绘画,习歌舞,小脚到阿尔卑斯山上滑雪,高跟鞋前塞满了棉花。


  再看宋清如,她的求学经历也是险象环生,是宁愿不要嫁妆得来的,在态度强硬下才退的婚,好在家里还算开明,身体上没受什么大的磨折,心里的创痛却时刻折噬着她。


  宋清如极具个性,初入校门的她就显示出独立不羁的一面,她说,女性穿着华美是自轻自贱,她还说,认识我的是宋清如,不认识我的,我还是我。


  多么傲慢,一个女子竟然不要包装,不讲外貌,不在乎旁人评价,我行我素到这般。在当时,女性刚走出闺阁,个性被压抑久了,偶有一两个发出惊人之叹,实在不足为奇。


  外面的天地果然开阔,宋清如不仅读书,还谈起恋爱来了。她遇见的这个人就是朱生豪,天性腼腆,讷言拙语,体育极差,是文弱的书生,聪敏的才子。


  他们的恋爱可真长,足有十年,其中写信就写了九年,朱生豪的信写得可真好,情意真挚,缱绻缠绵。这位被朋友笑谑为“没有情欲”的才子,笔底多么丰盛、辽阔,即使不是当事的,但凡读信之人都会为之心动。


  信纸上,朱的蝇头小字密密麻麻,如絮絮叨叨的孩子,有时这封信刚寄出,下一封又续上了。想到什么写什么,一句话也成一封信寄出,有的则唯恨纸张太薄,连签名的地方都无。


  “我不是诗人,否则一定要做一些可爱的梦,为着你的缘故……我多么愿意自己是个诗人,只是为了你的缘故。


  “这里一切都是丑的,风、雨、太阳,都丑,人也丑,我也丑得很。只有你是青天一样可爱。


  “对于你,我希望你能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的人,不要甘心做一个女人。


  “你的来信如同续命汤一样,今天算是活转过来了。


  “我们都是世上多余的人,但至少我们对于彼此都是世界最重要的人。


  “我卜了一下,明天后天都仍然无信,顶早星期四,顶迟要下个星期五才会有信,这不要把我急死吗?


  “希望你快快爱上一个人,让那个人欺负你,如同你欺负我一样。


  “真愿听一听你的声音啊。埋在这样的监狱里,也真连半个探监的人都没有,太伤心。这次倘不能看见你,准不能活。”


  这些信真挚、有趣、动人,是情书中的极品。一个被情爱折磨的男子之敏感、细腻、忧愁、怨怼跃然纸上。恋爱是苦差事,一颦一笑被另一个牵扯着,真是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不得主啊。有意思的是那些称呼与署名,在别处没有见过,很有新意呢。请看朱对宋的称呼,什么“阿姊、傻丫头、青女、无比的好人、宝贝、小弟弟、小鬼头儿、昨夜的梦、宋神经、小妹妹、哥儿、清如我儿、女皇陛下”等,让人忍俊不禁。再看朱的信末署名,更是有趣得让人喷饭,什么“你脚下的蚂蚁、伤心的保罗、快乐的亨利、丑小鸭、吃笔者、阿弥陀佛、综合牛津字典、和尚、绝望者、蚯蚓、老鼠、堂?吉诃德、罗马教皇、魔鬼的叔父、哺乳类脊椎动物之一、臭灰鸭蛋、牛魔王”等,看了这些,你能说朱生豪只是寡言无趣之人吗?这样的人,简直就是天生的恋爱高手。


  朱生豪留给宋清如的信有三百余封。想必宋清如给朱生豪也写了相当数量的信,可惜朱在逃难时遗失了。这些信完全颠覆了朱生豪在同学及朋友中的形象,那么活泼、丰富,一种青春的气息从幽默与玩笑中迸发。


  除了谈情说爱,议论诗文和作品交流也是重要内容之一,朱是宋的教师,不时指点她一二,这可能是当时颇为流行的恋爱形式,男女切磋学问,好学的女子自然对性灵与才学兼具的男子萌发崇拜兼爱慕之情。独立不羁的宋清如也不例外。


  在两性关系中,书信往来是那个年代最让后世之人感受时代风流之处。写信在当时可能是无奈,分别是经常的,也是漫长的,慢腾腾的邮车给热恋的人捎去了慰安,也捎带了小小的烦恼,文字不比见面啊,总有辞不达意之处。书信年代的恋爱似乎总是如此,缓慢悠长,情节波折,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总是在深夜灯下,孜孜不倦地写啊写,盼信时的心焦被收信的欣喜轻而易举地覆盖。整个恋爱进程在纸上可以极为神速,惊天动地,但见了面也只是淡淡的。


  君子寡言,宋清如是欣赏的。但她只是暗暗地爱着,带有试探性质,迟迟不见实质的升华。两人都是有大气概的,要做大事情,不总是想着过二人世界,究其原因,除了时局动乱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如此丰富,甚至当朱建议结婚时,宋违背常理地拒绝了。她可是想到了那门被退掉的亲事,还是觉得婚姻只是男女关系的恶俗升华?总之,宋的拒绝饶有深意,可见新女性的理性和志气,我和你好,不一定是以结婚为目的的,况且从爱情到婚姻的跨越是需要慎之又慎。


  直到1942年,在他们苦恋9年之后,经旁人提议,便于世事及共同生活的考虑,才匆匆完婚。那年宋31岁,朱也有30岁,都是大龄青年了。一代词宗夏承焘为新婚伉俪题下八个大字:才子佳人,柴米夫妻。


  婚后,朱生豪还是才子,一心沉浸在译莎事业中,对周遭世界完全不管不顾。可宋清如已不是什么佳人,只是辛勤的家庭主妇,帮工做衣,补贴家用,为一日三餐奔走。


  董桥在《朱生豪夫人宋清如》一文中写道:有人准备写一本《宋清如传奇》,她听了说:“写什么?值得吗?”因为朱生豪吧。她答得简洁:“他译莎,我烧饭。”


  其实,朱曾邀宋一起翻译莎剧,但被宋以英文程度不如朱而婉拒。她担忧耽误朱的翻译进程。所以,朱生豪在世时,宋清如只是扮着读者、校对者、欣赏者的角色。


  连这样的角色也没扮长久,1944年12月26日午后,朱生豪病危,临终喃喃呼唤:“清如,我要去了。”朱生豪因肺结核等多症并发撒手人寰,留下孤儿寡母及未竟的译莎事业。


  这一年,常熟女子宋清如才33岁,稚子则13个月。他们的夫妻生活只维持了两年。


  我在当地晚报上见过一张宋与苏女中同学的合影,照片泛黄,却极为清晰,宋容貌清丽,幽雅娴静,气质在众人之上。而新婚合影照中的宋以短发亮相,脸庞秀丽,双眸含笑,真正是“楚楚身裁可可名”。


  正当年华,容颜娟秀,却遭遇如此命运,漫漫人生将何以堪。一般女子,要么以死了之,要么沉沦了,这两样都是容易的。可宋清如不能这样,她身上是负有使命的,朱生豪给她留下31种、180万字莎剧手稿,未曾出版,还有他们的幼子,嗷嗷待哺。


  一个人有了使命,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宋清如的后半生似乎都在赶着做这两样事情:出版朱的译稿,抚养他们的孩子。她要替朱生豪活下来,她要做他没有来得及做的事,人生的风景她要替他一一看过,只为了有一天她与他在那永恒的寂静中,她要一一说于他听。


  女子的情感实在古怪之极。一向豪奢惯了的陆小曼在徐志摩逝世后竟缟素终身。徐悲鸿的遗孀廖静文在徐去世时,年仅30岁,一辈子守护徐的遗产,虽然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但徐对廖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她的工作与生活都围绕着他而存在。亲自组建并一直担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的廖说,每天我都在怀念悲鸿。


  遗孀的身份,确实不那么轻松。日日生活在亡夫的精神光环里,别人再也进不了她的内心世界。在寂寞中苦熬,只靠回忆度日。


  朱生豪去世后,宋清如一度很是清苦。除了照顾稚子朱尚刚,她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但这些都不能安慰一个女人的寂寞,特别是一个心思细腻的诗人,她的情何以寄托?


  那时候,作为翻译家的朱生豪几乎不为人知,他的译稿也是几年之后才获得出版。在朱生豪去世后,宋清如是有过结婚打算,并有过一段短暂情史,还生有一女。这一点很少被外人所知。宋清如在《常熟文史辑存》上发表回忆朱生豪的文章,编者在按语中说:“宋清如女士……四十多年来,抚养唯一的儿子成人。”讳莫如深为哪般,这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1949年,宋清如由朱生豪的母校嘉兴秀州中学调入杭州高级中学,是经之江同学骆允治的介绍,骆当时任这所学校的总务主任。进入杭高的宋清如,因此得到了骆的照顾。据宋清如当时的学生骆寒超回忆,宋生病不能上课时,也常常是骆允治给她代课。朱尚刚在《诗侣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一书中说:“我记得有一段时间骆先生常常在课余和假日来看母亲……后来,母亲怀了孕,并且于1951年暑假回常熟乡下生下了我妹妹。”


  宋清如生下女儿那年,四十岁。一个中年女人肯为男人生下小孩,并且是在未婚的情况下,这是需要勇气的。


  为什么宋在诞下女儿后,最终又未与骆允治结婚呢。有人说是骆允治老家已有妻子,包办婚姻,但原配不肯离婚,宋很愤怒,一怒而走。真相怎样,无人能知。


  或许她真的无法忘怀朱生豪,加之原本充盈的爱,已经被挥发殆尽了,这次她不想付出太多,没有名分,对宋清如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事实是,宋清如此事不久就离开了杭高,调到杭师工作,不能说这与她的感情挫折全然无关。朱尚刚回忆说,母亲曾考虑过今后与骆走到一起来的事,但后来还是分手了,是什么原因她从来没有对他讲起过。


  我想,在这段感情中宋清如是有伤害的,婚姻不成,却多了一个不明不白的孩子,以致几十年来一直讳莫如深。不是刻意隐瞒,只是不愿提及罢了。


  总之,在这次受伤后,宋清如是彻底关闭了心扉,又返回到朱生豪的世界里,并且越走越深,再也出不来了。也是不想出来了。在那里她是安全的,一个男人把对她的依恋写在脆薄的纸页里,她通过重温来感受旧梦。


  天才的光辉不会被长久地掩埋,朱的译稿很快由世界书局出版,全部整理校勘工作则由宋清如独自完成,她的心情因此稍稍宽慰了些。


  可宋清如还是有遗憾的。朱生豪留下莎剧第四集六个史剧没译,临终的悔语如在耳畔,她要替夫完成遗愿,这个决心一下,自己先惊呆了。在此交代一句,朱在遗嘱中嘱胞弟文振来完成此事,可文振的译风明显与朱生豪不符,出版方并不满意,如此,才有宋清如的壮举。


  在他生前,她只是他书稿默默的校对者和誊写者,是他背后站着的女人。她愿意牺牲自己“琼枝照眼”的文采,只是淡淡地一句“他译莎,我烧饭”便打发了,可这一次,她却要来真的。她出于何种考虑?真实的动机往往简单得让人吃惊,她不过是替夫还愿罢了。


  一个人死了,那未竟的事业由另一个来继续。夫妻写书,琴瑟和弦,同时代的人,徐志摩和陆小曼曾共同创作过话剧《卞昆冈》;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离骚》成定情物。宋清如心底是存有这方面的想法的,既完成丈夫的遗愿,又能让彼此的精神魂魄流淌在莎士比亚的世界里不死。


  干这件事的宋清如是有小小的野心的,为什么不能有呢?


  1955年,宋清如向当时所在的单位杭州商校请了一年事假到四川,由朱生豪弟弟朱文振协助,潜心翻译朱生豪未完成的莎氏历史剧,共经过三年时间的翻译、整理、校勘,直至基本满意了,宋清如这才与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可得到的答复却是已落实全部翻译稿源,各篇目都各有其主了,不再需要她的译文了。对于这个结局,宋清如想必是遗憾的。


  在那个年代,让人遗憾的事情实在太多。后来,在一次抄家中,宋清如的译稿尽毁。这让人不由想起,朱生豪在战争的硝烟中,生生地把译稿丢失了两次,这几乎要了他的命。书稿的丢失,对作家或译者的打击不能尽述,或许将导致一部作品的最终流产也未可知。


  我们永远也看不到宋清如的莎士比亚译稿了。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重要的只是过程吧。她做了,又丢失了。她顺从命运的安排,没有重译。在这次翻译中,她恍惚回到了丈夫译莎时的岁月,晨昏蒙蒙,苦痛纠结,各种体味她不太与旁人交谈。她在杭师的同事钱旭洋回忆说,那时,宋清如总是最后一个睡觉,每天都搞到很晚,还抽烟,钱偶然发现原来宋在翻译莎士比亚,很震惊。


  宋清如的职业是教师,学生偶尔从她对诗词的深情讲述中,领略一个诗人沛然的文才,但她从不在学生面前流露什么,当时的杭高学生骆寒超就不知自己的老师是位女诗人,直到后来,他才证实《现代》杂志上那位叫“清如”的,就是他的班主任。骆寒超在朱生豪、宋清如的诗集《秋风与萧萧叶的歌》序言中写道:


  当施先生(施蛰存)向我们介绍了他办《现代》杂志的情况时,我插问了一句:“请问施先生,《现代》杂志常有诗发表的‘清如’,是不是姓宋,之江大学的?”


  “怎么,你认识宋清如?”施先生腾地从古旧的圈椅里站了起来,眼直瞪着我好一会儿,接着有点自言自语地说了下去,“她到哪里去了呢?”


  在听完骆寒超的介绍后,施蛰存沉吟起来:“宋清如真有诗才,可惜朱生豪要她不要发表新诗,她也就写都不写了。如果继续写下去,她不会比冰心差!”


  在诗集序言中,骆寒超充分肯定了施蛰存的眼力,认为宋清如在诗感的敏锐、细腻及意象的快速摄取方面都有过人的天分。尤其是她的新诗如《有忆》、《夜半歌声》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30年代新诗中的精品。


  骆寒超甚至断言:就诗人素质和创作成就而言,清如先生都比生豪先生要略胜一筹。


  一句“她不会比冰心差”,另一句“清如先生都比生豪先生要略胜一筹”,让人不由得生出许多感慨。


  女子有才,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保养或维续自己的才华,不再写,或者是写得实在少了点,导致早年的才华也不被人所知。这样的例子并不少。


  宋清如三十五岁之后忽然老了下去,原本清秀朝气的面容,黯淡生尘,有一种沧海茫茫之感。我看到的是宋清如1947年在秀州中学教书时的半身小照,原本婉转灵透的眼眸,水汽蒙上了她的眼。这距朱生豪辞世才三年,生活已经让她如此疲惫。


  这期间,宋清如留存下来的诗词极少,除了《招魂》写于朱逝世一周年,其余的寥寥。而且,在以后的诗作中,对朱生豪的哀思几乎成了宋清如唯一的主题,爱人的离世、生活的窘迫几乎带走了她浩淼的诗情,唯留一清浅的小溪,在个人的心田上丁冬作响。


  宋清如一生的创作高峰永远停留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时期,《秋风与萧萧叶的歌》中收入她创作的十二首新诗,在表现形式、意象营造上都有自己的探索,骆寒超如此评价她的诗作:清如先生很快超越了新月诗派而向戴望舒一路的现代派靠近,口语的语调,自由体的形式,丰盈的意象及其有机组合中形成的意象象征抒情,都典型地显示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派的格局。


  看这首《夜半歌声》,可见宋清如在新诗诗体创新方面留下了独特的一页。


  葬!葬!葬!


  打破青色的希望,


  一串歌向白云的深处躲藏。


  夜是无限地茫茫,


  有魔鬼在放出黝黑的光芒,


  小草心里有恶梦的惊惶,


  葬!葬!葬!

  《笑我贩书续编》2001年有载:
  
  朱尚刚11月9日在秀州书局说:“有关骆允治的事,我已在《诗侣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朱尚刚)一书中写了,骆允治是我妈之江的同学。1949年秋季,我妈从嘉兴调到杭高,骆允治那时在杭高任总务主任,看到母亲的困难,十分同情,常常对母亲表示关心并给予一些帮助。据骆寒超回忆,母亲生病不能上课时,也常常是骆先生给她代课。……后来母亲怀了孕,并于1951年暑假回常熟生下了我的妹妹。骆允治和母亲那一段时间相处的确是比较融洽的,也曾考虑过今后走到一起的事。但是后来他们还是分手了,是什么原因母亲从来没有讲起过。”
  
  侯运智12月10日从义乌来电话说:“骆允治是我们义乌楂林人,其父骆国骏是热衷办教育的开明乡神,《义乌县志》记载:‘宣统元年,骆国骏助银元1000元,创办云溪学校(即今楂林小学)。’骆允治毕业于之江大学,曾在萧山湘湖中学教书,后调杭高任训导主任。与宋清如有了女儿宋芳芳后,曾多次写信回家要与毛玉碧离婚。骆毛虽是包办婚姻。可毛死活不肯。五十年代初,因乡下人口多,饥荒缺粮,大儿子承祖向父亲要钱,骆寄过一些钱。1956年或57年,骆允治被划为右派,罪名之一是‘抢购粮食’。被下放到萧山砍山劳动改造,砍山水质差,每日只有三两米,连咸菜也没有。1966年患心脏病回义乌楂林老家。村里人都称他为'治先生',他还教村里的孩子背诵毛主席语录。次年农历三月病故,享年57岁。有子四,女一。三中全会后平反。目前老家尚存大儿子承祖。”
  
  侯运智12月20日从义乌来信说:“我去楂林看望了骆允治的儿子骆承祖。他拿出落满灰尘的相框,有骆允治先生在杭高时的照片,其中有两位女士,骆承祖说:‘不知宋老师在不在里面’。骆承祖说,宋芳芳曾写信给他,说想去楂林看看,当时我老母尚在,恐不方便。以后便中断了联系。老太太1994年去世了。现在宋芳芳尚不嫌弃,欢迎来这里叙叙兄妹之情。父亲的土坟还在。”

 

 

 

朱尚刚:骆允治与母亲分手的原因,母亲从来没有讲起过

 (2011-07-15 08:59:40)
标签: 

杂谈

    7月15日。摘录朱尚刚《诗侣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之“我有了妹妹”一段:“在杭高,比较最熟悉的朋友除了祝育华她们外,就是之江同学骆允治了。骆先生那时在杭高任总务主任,他看到母亲的困难,十分同情,常常对母亲表示关心并给予一些帮助。据骆寒超回忆,母亲生病不能上课时,也常常是骆先生给她代课的。我记得有一段时间骆先生常常在课余和假日来看母亲。骆先生问过我喜欢什么,我说喜欢看民间故事,所以他以后每次来时,总要给我带一本《民间文学丛刊》一类的书。我只要有民间故事看,也就满意了。後来母亲怀了孕,并且于一九五一年暑假回常熟生下了我妹妹。对于这件事,母亲无疑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的。因为把我妹妹生下来,肯定会受到外界各种各样的压力,也会给今后的生活增加不少负担。但这又是完全符合她一贯生活信条的必然选择。她既然一直在以自己作出牺牲为代价来向别人奉献爱心,又怎么会愿意为了自己的轻松而让一个无罪的小生命夭折呢?当然,这是需要勇气的,而母亲并不乏这种勇气。那年我是跟母亲一起回常熟去度暑假的。我们还是住在西仓前。我那时因年幼而什么都不懂,直到有一天早晨醒来发现母亲不见了。人们告诉我母亲在医院里生了个妹妹,我听了很兴奋,吃过早饭就到北门虞山公园对面的妇幼保健院看母亲和妹妹去了。我是第一次看到那么娇小的婴儿。母亲让我抱抱妹妹,我害怕得不得了,生怕一不小心把她给碰碎了。那天下大雨,去时打着伞穿着套鞋,傍晚回家时路上积水已经到小腿了,只得赤脚淌水回西仓前去。后来天晴了,我差不多每天早晨都去医院,在母亲那里坐一会,看看妹妹,然后就去虞山公园满山转着玩,玩累了就到母亲那里去休息,直到傍晚才回家。那时候我不知从哪里听说过‘遗腹子’这个名词,心里想,这就是‘遗腹子’了。我觉得那年暑假过得特别开心。妹妹没有马上取名字,当时出生证上和登记户口时都填了‘小妹’,后来才正式起了名字叫宋芳芳。母亲开学回杭州时,因为生活上的不便,没有把妹妹马上带回去,暂时寄养在常熟一家熟人家里,大约一年过后再由外祖母带来杭州。骆先生和母亲在那一段时间相处的确是比较融洽的,也曾考虑过今后走到一起来的事。但是後来他们还是分手了,是什么原因母亲从来没有讲起过。我估计原因不外两个:一是父亲在母亲的心灵中始终占据着难以动摇的地位,使她下不了这个决心;二是怕我受到委屈。那年开学以后母亲调到杭师工作,骆先生跟她的来往就比较少了。不久以後就断了联系。後来听说骆先生在肃反时因历史上任过什么职务而上了‘线’,等到改正时已经病死狱中了。”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王季思和陈寅恪走的是不同的路

$
0
0
王季思和陈寅恪走的是不同的路
中山大学东南区一号王季思旧居,楼上则是陈寅恪居所。
王季思。
王季思手迹长卷。

王兆凯,一个精神矍铄、性情率直、说话中气十足的79岁老人。“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对人要负责任,无论是活着的人还是去世的。”10月24日,王兆凯向记者细述父亲的家庭、婚姻、事业,甚至包括他认为的王季思的不足之处。不虚美、不隐恶,从王兆凯的话锋中依稀可以感受当年“王老虎”的性情。由于有些内容事关他人隐私,故略去不表。

王季思自白

□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并力一向,千里杀将

□我最反感的一句话: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我最珍视的品德:乐于助人

□我最讨厌的现象:以权谋私

□我最想推荐的一本书:《西厢记》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十五的月亮》

□我最喜欢的花卉:水仙花

□我最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网球

□我最喜欢的颜色:绿色

大部分精力放在学问上

南方日报:王季思非常爱护学生人所共知,不知道他对家庭的态度怎样?

王兆凯:他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学问和教学上,放在扶助青年上。受过他提携的学生、年轻学者不少。他是个很有成就的学者,这是无可否认的。

对子女的话,他没有花很多的精力去扶助或者引导。我们的专业是自己选择的,他从来没有建议。只有最小的女儿王小雷,因为父亲和她的母亲年岁差距比较大,所以对他特别疼爱。

另外,你说这个人是爱国主义者、民族主义者,这我都不否认。你说他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带出了一支队伍,带出了一个班子,这些都不可否认。但你说他是一个对感情很负责任的人,你要这么说,我也不反对,但我是不认可的。

南方日报:王季思病榻上的很多诗歌是你誊录的。

王兆凯:是,他已经不能写了,眼睛看不见,手抖写不了。我就听,含糊不清的话也能听懂,然后写下来,念给他听,是不是那么回事?哪些字错了,再改。再念给他听,没有问题,就发到报刊。不管写得好不好,人家都出。

南方日报:王小雷在《文字商量之乐》一文中说“爸爸的最后几年有意识地用诗词文章来证明他的生存”。

王兆凯:生存意义啊?!现在问题是这样。你只要把他解放之前和解放之后的诗词作个对比,解放以前他的屁股是坐在哪里,他坐在百姓那边,平民那边,反映他们的疾苦,解放以后,写的那种,什么在灿烂的阳光下,今天是好日子,明天是好日子,后天还是好日子,这种应景的诗词,他本身也是很痛苦的。

南方日报:王季思也说他在大学教书之后,脱离了广大群众,反映现实的诗作越来越少。

王兆凯:对,他(解放之后)写的那些诗词寄给报馆,他说写的是应景之作,不得已而为之,能不发表更好。我昨天还整理了,他亲笔写在那里。他没有办法。他以前是个创作很多的人,前线去,底层也去,也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但没有说这样不能写,那样不能写。

“王老虎” 因反内战被解聘

南方日报:王季思年轻的时候被人称为“王老虎”。

王兆凯:王老虎呢,是当年王季思和夏承焘住浙大龙泉分校一个房间,王季思中午睡着了,趴在桌上,影子投在墙上,夏承焘用粉笔画出来就像个老虎,然后就传出去了。

南方日报:王季思的脾气和这个外号,还是比较接近的。

王兆凯:年轻的时候应该是的。1942年,他在浙大龙泉分校,做训导主任,训导主任是管思想、管行为的。光复之后,1946年,浙大龙泉分校搬回去。很多人还认为,分校的师资水平比本校差多了,其实荒唐得很。龙泉分校出了王季思、夏承焘、徐震堮……不光老师过硬,学生也过硬啊,现在很多学生在华东师大(任教)。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文人相轻。

南方日报:他1948年离开杭州南下广州,是不是文人相轻的原因?

王兆凯:不是。当时,浙大的教授,因为通货膨胀,但工资没有适当的调整,因此搞了罢教,然后到街上去摆摊,卖皮鞋、卖长衫、反饥饿、反内战、要求调整工资,要求提薪。那个时候,(这些教授)写过一些什么宣言,罢教宣言、停课宣言,要求解决待遇问题。他是经常写文章的,也是一个好的写手,大部分都是他起草的,最后就被解聘了。然后到之江大学去了,之江大学是教会学校,但是学术水平就谈不上了。中大刘节就是温州人,大家彼此了解,就邀请他过来,中大也接受他。

凡人有的欲望他都有

南方日报:请您看看这个,这是南方日报7月8日刊出的第二批世纪广东学人名单的报纸名单。

王兆凯:“移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规则”。这个很难的。要大力提倡的是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现在思考的应该是,知识分子是怎样被驯化的?

你们年轻人不知道我们走过的路,我今年79岁,王则柯69岁……像现在的朝鲜,是解放还是奴役……沈从文去故宫搞文物,曹禺再也写不出《雷雨》。

中大东南区一号,大钟楼对面,楼上就是陈寅恪,楼下就是王起王季思,你知道吗?

南方日报:两家关系怎么样?

王兆凯:两家关系,《陈寅恪最后二十年》一书的作者不是写了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就我来说,陈寅恪的形象远比王季思的高大。现在,就是要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两句话来挽救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的知识界。

南方日报:黄天骥教授回忆说,“当年,我去拜访他,他常提醒我说话声音要轻一点,以免影响楼上的陈老先生。我知道,他对陈寅恪教授由衷地敬佩”。

王兆凯:这个没有问题。但是王季思走的,和陈寅恪走的是不同的路。王季思走的是驯服的路。

南方日报:你认为王季思是驯服的路?他自己不认为是这样的。

王兆凯:他没有办法,因为他知道,以前他被浙大解聘了,可以到之江大学,可以到中大;如果解放后中大解聘他了,没有一个大学会接收他。

南方日报:那为什么他在文革会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

王兆凯:那是一种驯服的手段。也就是说你是有辫子的。你不要忘了你参加过国民党,你曾经是国民党县党部秘书。

南方日报:从王季思的一些文章中,可以感觉到在现实生活中,他有妥协,但他始终还想坚持一些东西。

王兆凯:他即便透露这么一点东西、信息,没有力量啊。提了一个意见,马上就下来,全国政协委员,就当了一届。他对一些现象情况看不过眼,发表一些文章,马上(政协委员)第七届没有了,第八届也没有了。他是民盟的中央委员,1982年入的党,又是中共党员,照理说,如果肯听话一点,就会一直当下去,就像现在倪萍,说自己从不投反对票,从不添乱。

南方日报:你最想让人记住王季思的是什么?

王兆凯:最想让人记住的,他是一个人、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学者、一个出色的学者。凡人有的欲望他都有。

他在学术上确实是下了功夫的,研究问题很透。他研究元曲的时候,会去研究《元典章》,就是元朝的法律。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研究古典戏曲,对我们研究今天的社会是有意义的,它在今天是有投影的,或者说是有影响在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李典:古书画中现“简体字”,赝品?

$
0
0

“民国粉”喜欢声称,繁体字是传统文化的积淀,而简体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共产党的发明创造,没文化。在一部分港台媒体的过分渲染下,简体字被认定为是政治干预汉字发展规律的产物。因此,总有些过去的幽灵“借尸还魂”,试图通过召唤出一些旧时代的符号,树立想象中的所谓“正统”,比如“中华文化在XX”。他们甚至将简体字称之为“残体字”,把繁体字认定是“正体字”,从而质疑大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有人习惯性地认为,简体字取代繁体字是古今分界线,认为古代存在简体字是不合逻辑的。比如江西博物馆曾展出一批由厦门博物馆收藏的闽台籍和客居闽地书画家的优秀书画作品。在清代书法家苏廷玉的一幅行书四条屏中,出现了简体字“乱”的身影,就被认定为是赝品。经过媒体宣传,更加深了人们“以繁简、分古今”的思维定式。然而,这并没有什么道理。


“乱”字为简体

一些媒体以此为依据,毫不客气的斥其为赝品,并再一次抨击书画鉴定体系,引发了新一轮的信任危机。

仅仅凭借古代文物中出现的简体字就一定是赝品吗?简体字真的是媒体口中所说“现代才有”的吗?

近些年来,有一首讽刺简体字的“顺口溜”甚嚣上尘。“亲(親)不见,爱(愛)无心,产(產)不生,厂(厰)空空,面(麵)无麦,运(運)无车,导(導)无道,儿(兒)无首,飞(飛)单翼,有云(雲)无雨,开关(開関)无门,乡(鄉)里无郎,圣(聖)不能听也不能说,买成钩刀下有人头,轮成人下有匕首,进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赌还是赌。”

而前年演员黄秋生一条质疑简体字的微博,更是将汉字简繁体之争上升到民族文明传承问题!

黄秋生 微博截屏

人们习惯性的认为简体字取代繁体字是古今分界线,认为古代存在简体字是不合逻辑的,也难怪好多人一口咬定江西博物馆展出书画是后人极为“蹩脚”的假货。也不乏黄秋生这样,借“繁简”之说,唱衰大陆的声音。

简体字自古有之

那我们且看看一些古代流传下来的东西。

隋代智永《真草千字文》影本中的“实”字

唐代怀素《自叙帖》中的“为”字

唐代柳公权《金刚经》拓本中的“礼”字

这些隋唐著名碑刻书法,就有不少简体字。上面媒体质疑的“乱”字,也在碑帖中出现过。最早的“乱”字简体字在马王堆汉简里就能找见,在欧阳询、颜真卿等人的唐楷里也有出现。

其实不仅是碑帖,唐代生活日用品中也经常出现简体字。

1958年西安西郊出土的中晚唐时期的银酒注、银盘上面的铭文“宣徽酒坊地字号”、“宣徽酒坊宇字号”的“号”字,也是简体字,并非繁体的“號”字。

不光是唐代,明清民窑瓷器中也充斥大量简体字。

明 成化民窑中的“制”(製)

清 康熙 “奇玉堂宝鼎之珍”款中的“宝”(寶)

即使这曹雪芹这样的大文豪也不“避讳”简体字,在清代《红楼梦》手稿里,简体字俯首即是。

大清乾隆二十五年《红楼梦》手抄本中的简体字

手抄本中主人公贾宝玉的“宝”(寶)字、贯穿故事主线“荣府”的“荣”(榮)字,悉数简体。

或许,你会认为,手抄本毕竟是手写体,正式刊印的书籍则不然了。那么,请再往前看,明朝末年文学家冯梦龙撰集的著名小说“三言二拍”之一《警世通言》是正式刊印的,其中也被发现有许多简体字。

明末 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简体字

晚清官方文书、甚至权力机构也用简体字“昭告天下”。这块清内务府的令牌,就是例子。

清 内务府令牌的“务”(務) 字

这一系列涉及各个朝代的简体字是怎么回事?

汉字从原始社会陶器符号,到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再到楷书,一直处在变化中。文明的发展使得遇见的情况愈多,处理的事物愈多,字的产生与衰亡,书体的变体和简化字的产生完全是适用社会趋势。秦统一六国的“书同文”远不是汉字的定型。

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变通,包括自己的语言文字。秦颁布的小篆使用不方便,便在生活和生产中产生了发生变化极大的隶书。

“秦”字 小篆到隶书的变化

由小篆到隶书的变化比繁体到简体的变化还要猛烈。随后的汉字根据使用便捷而变化,也导致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值得玩味的是,汉字一字多写却被一个非汉民族的满清帝王所不容。康熙曾主持颁布《大清钦定正字》和《康熙字典》等书籍,要全天下人规范汉字写法。这些书将汉字多重写法选择一个,美名“正字”。但正字的选择并不是追求简洁,相反的,康熙认为汉字应该方正饱满、四平八稳,特意选择了笔画最繁重的字。

政令始终敌不过历史潮流,简体字在民间仍然大行其道,后来以至于在正式领域也逐渐倾向简体汉字。太平天国发行的铜钱就是很好的例子。

太平天国“国”字的写法“囯”,而不用正体“國”

民国政府多次推行简体字而不成

民国先进知识份子把国家的积贫积弱归咎于汉字的难写,民众思想不能开化上。于是民国政府曾先后几次颁布恢复、简化汉字方案,然而未能成行。

民国政府 《简体字推行条令》

1952年退守台湾的蒋介 石于1952年再次提出文字改革。然而因大陆推行的简化汉字运动的原因,此时台湾汉字简化方案被赋予政治颜色。遂被永久搁置,最终以不了了之而告终。

现在的简体字并不是凭空捏造的,简化汉字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就是整理异体字、简化字形,以便于学习和普及。几乎所有简化字都是古人使用过的,甚至追根溯源到最简洁字型。

甲骨文中“网”字的写法

如甲骨文中“网”字是个象形字,由繁体字“網”简化到“网”字,不仅不是文化的割断,反而更接汉字根源。

只有极个别的字,如“灭”是生造的,但也是基于“滅”字表意部分创造。

繁体字效率低下 蔡英文也不愿用 

现港台通行的繁体汉字,正是根据清同治十三年(1874)清朝最后一版《钦定正体字》颁布。从历史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落后、且效率低下的文字。

蔡英文的亲笔信

在民进党人蔡英文的亲笔信中,可以明确的看到连片的简体字,“这”、“来”、“党”、“经”、“会”、“法”、“湾”、“问”、“应”、“还”等字并没有采用他们自己的“正体字”,原因就在于繁体字书写使用效率低下。

在这个电子科技的社会,繁体字在一定字号下,完全就是一堆黑方块,在手机上更加明显,不仅不易辨认,也影响阅读速度。

简化字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简化字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早在明朝,黄宗羲、顾炎武等学者就在著作中有意使用。而且绝大部分现代简化字与繁体字是一一对应的,用简化字排印古书不存在任何问题。简体字很多字在汉墓竹简和帛书中就出现了,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上面的那些古物也论证了的。所以,仅凭借古人书画中出现简体字,就不假思索得视其为赝品,是完全说不通的。

从某种方面来说,不论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都是我们民族发展史当中的产物。玩味其中的奥秘,只能够更加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国学知识和历史底蕴。其实大可不必争论哪种写法的汉字为“正统”,那种写法为“叛逆”。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才是我们彼此都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和共同心愿。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10种可以提升新陈代谢的营养食物

$
0
0

编译 刘嘉郦

2015-06-22 14:49 来自 生活方式

字号
       能坚持运动的人为数不多,但想要减肥的人却不少。Self.com的Lucy Maher采访了来自曼哈顿的营养师Tanya Zuckerbrot,这位女士擅长制定营养餐单,并可以为你挑选一些富含蛋白质、纤维素和人体必需营养素的零食。这些食物随处可见,既能饱腹又可以加快你的新陈代谢率,帮助减脂减重。
       本文为编译,有少量删节。
       莓果
       “覆盆子是可食用的莓果中最具营养价值的,每杯覆盆子都含有8克的纤维,而热量只有60卡路里,”Zuckerbrot说,“草莓、黑莓和蓝莓也非常不错。这些莓果不仅可以增加饱腹感,同时也可以帮助消除脂肪、消耗热量,从而起到降低体重的作用。你可以把他们放在麦片粥里,也可以拌上希腊酸奶、混合奶昔,或者当零食来吃。”
       高纤麦片
       不能不吃早餐、不能不吃早餐、不能不吃早餐,重要的事情必须说上三遍。“如果你揣着一个空的胃袋开始自己的一天,你就会发现自己不管做什么事儿都提不起精神,”Zuckerbrot说,“早餐必须能给你提供足够的纤维素,最好能满足你每日所需的纤维素含量的大半部分。麦片就是人体所需纤维素的良好来源,选择这种食物做早餐其实非常明智。”
       精益蛋白质
       “消化那些脂肪含量低的牛肉、鸡肉和火鸡肉需要比平时更多的能量,也会让你的新陈代谢变快、燃烧更多的卡路里,作为一个想要控制体重或减肥的人,你最好把它们加入到自己的食谱当中,”Zuckerbrot说,“有研究表明,那些每顿都会摄入来自瘦肉的精益蛋白质的人平均要比不食用瘦肉的消耗多两倍的热量。此外,这些摄入的蛋白质还有助于修复、维持及建立健康的肌肉组织。”
       柑橘类水果
       “橘子、葡萄柚、柠檬和青柠都富含有助于加快身体脂肪代谢的维生素C,如果你平时总吃这些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减肥并不难,”Zuckerbrot说,“人每天只要60毫克的维生素C就能维持基本需求,但要是你能把每天摄入维生素C的份额提高到500毫克,那你就会发现自己运动时的脂肪燃烧率会比平时高39%。”不过,Zuckerbrot同时指出,那些正在服用处方药的人应该跟他们的医生聊一聊,看看自己所服用的药物是否会和葡萄柚产生不良反应。        
       绿茶
       “绿茶所含的咖啡因是一种天然的兴奋剂,它能帮助你燃烧更多的热量,就算你在休息时,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Zuckerbrot说,“绿茶中还有一种被称为ECGC的物质,它已经被证明能通过大脑和神经系统来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咖啡因会让心跳加速,有利于让游离脂肪酸储存在人体内,而这一反应则会让能量燃烧加快。总的来说,相比较那些软饮料、咖啡来说,绿茶无疑是一种更健康的饮料。”   
       富含脂肪的鱼类
       “三文鱼、金枪鱼、鲭鱼、沙丁鱼和鲑鱼都富含omega-3脂肪酸、EPA和DHA,它们可以提高人体内帮助脂肪燃烧的酶和降低体脂率的酶的含量,使减肥变得更加健康,”Zuckerbrot说,“在临床研究中,定期食用富含omega-3脂肪酸鱼类的人每天要比普通人多燃烧400卡路里的热量。”
       辣椒
       “如果你是个无辣不欢的人,那可真是件幸运的事儿,”Zuckerbrot说,“不管是墨西哥辣椒、南美辣椒还是红辣椒,每一种都含有可以让心跳加速和提升新陈代谢率的辣椒素。如果一顿饭里有很多的辣椒,那么在吃完饭之后的3个小时里,你的新陈代谢率会比平时快25%。”听到这里,你是不是特别想要随身带一瓶辣椒酱呢?  
       开心果
       “在所有的坚果中,开心果最适合减肥人士食用,”Zuckerbrot说,“严格算来,同等重量下开心果的数量要比其他坚果来得更多,比如同样是一盎司,开心果有49个,杏仁有23个,而腰果只有18个。”此外,Zuckerbrot还表示,不停拨开开心果的过程也会减少你的进食量。
       扁豆汤
       对素食者来说,没什么比确保自己每天都能摄入足够量的蛋白质更重要的事了,而扁豆就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纤维素。“一碗扁豆汤可以提供100卡路里的热量、7毫克纤维素,以及零脂肪,”Zuckerbrot说,“这可比一碗奶油浓汤所含的脂肪含量低得多。”  
       爆米花
       有必要在看电影的时候为了减肥而放弃爆米花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小份椒盐脆饼和一份94%无脂微波爆米花的卡路里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都是一样的,所以你实际上不用那么紧张。一般来说,6杯爆米花可以为人体提供大约5克的纤维素。”Zuckerbrot说到。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阎明复回忆录》:周恩来给父亲取了个代号叫“阎政”

$
0
0

阎明复

2015-06-24 17:39 来自 文化课

字号
       【编者按】
       阎明复是中共谍报英雄阎宝航之子,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统战部部长等职务。1997年至今,历任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会长、荣誉会长。《阎明复回忆录》经审批已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出版座谈会也将于6月25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阎明复回忆录》(一)(二)两卷,共95万字,讲述了作者少年时代、大学岁月、翻译生涯、“文革”遭遇以及恢复工作后的许多往事。全书跨越的时间超过半个世纪。
       书中详细记述了作者从“哈外专”毕业后,在全总和中办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彭真等领导人做了17年俄文翻译的非凡经历,其间亲历国际共运的转折历程和中苏关系由“蜜月”走向分裂的全过程;书中还有作者对“文化大革命”中自己受迫害被关进秦城监狱的痛苦回忆,直至恢复工作后任大百科出版社副总编时,积极选调大批尚未摘帽的“右派”高级知识分子参与编撰大百科全书的诸多往事。本文内容选自《阎明复回忆录》,由出版社授权澎湃新闻使用。
《阎明复回忆录》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两卷共95万字
周伯伯原来就是周恩来
       那时,周恩来伯伯、董老常常到我们家里来。
       当时并不认识周伯伯他们,更不知道到家里来做什么。但是,只要有一个装有木腿的叔叔(后来才知道他是协助周恩来管情报工作的王梓木)来家,接着就有叔叔、伯伯来。他们一进门就到二楼中间的一个房间去。这个房间的窗户只通天井,比较严实。妈妈告诉我们,他们在里面打麻将,不要进去捣乱。
       有一次,爸爸从他任职的大同银行专门请来一位厨师做饭给一位客人做寿。那天来了许多人,大家都很兴奋,喝了好多酒。客人是谁我们都不认识。直到1944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才晓得这位客人就是周伯伯。
       还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的傍晚,爸爸、妈妈带着我到陶行知先生办的育才学校礼堂去看学生演话剧,剧名叫《秃秃大王》。整个礼堂都坐满了观众。快要开演时,突然闯进了许多警察和宪兵,其中一个人走到舞台上说这场话剧攻击领袖,禁止演出。下面马上乱成一团,有人同他们争论,吵得很厉害。
       爸爸带我们出了剧场,叫了两辆黄包车坐上走了。本来以为是回家,后来却到了七星岗下面的民生路,在一个小巷子口停下来。由边门进了新华日报社,爬上一道很窄的楼梯上了二楼。在那里有一个中年的叔叔等着。他那两道浓浓的黑眉让我认出就是那位在我们家过生日的客人。爸爸让我叫他周伯伯。他把我拉过来坐在他腿上,问几岁了,还问长大后要不要像哥哥、姐姐那样去延安。我说:“我不去,太苦了。”周伯伯听了大声地笑起来了。爸爸说我没出息。之后,爸爸同周伯伯谈了很久才回家。
       后来才知道周伯伯就是周恩来。
代号“阎政”
阎宝航一家,从左到右为阎明光、阎宝航、阎宝航夫人高素和阎明复。摄于1938年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也没有跟我讲过他过去的经历,没有讲过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情形。即使1952年中央批准他在外交部公开了党员身份后,他也没有专门和我们谈过,也没有公开向社会说他是共产党员。据安全部的一位老同志回忆,“文革”的时候,专案组的人找他外调,都不知道阎宝航老早在30年代就是共产党员了。
       父亲生前没有同家里人着意去讲“什么时候做了什么工作”,“什么时候入的党”……其实,他加入共产党的事,很有意思。直到“文革”后,我才听见我父亲的老战友、他的入党介绍人刘澜波大叔详细的讲述。
       当时,“文革”中受尽折磨、身患重病的刘大叔住在阜外医院治疗,我去看望他。他对我说,当年你父亲入党的情况,应该向你讲讲了。刘大叔说,1937年你父亲入党的时候,共产国际不同意。我不解地问,中共吸收党员为什么要报共产国际呢?他说,当时中共是共产国际的支部,所有重大的事情,都得报告。发展吸收你父亲入党是一件大事,所以得向他们报告。延安报告了后,共产国际答复说阎宝航是国民党上层反动分子,不同意吸收入党。周恩来说,毛泽东说过,国民党可以从我们的队伍里把人拉出去,我们也可以从国民党的队伍里把他们的人拉过来。当时党内也有人议论,说你父亲社会关系复杂,周恩来说,你关系不复杂,但是阎宝航能做的事,你做得到吗?我们吸收一个党员不是看他出身怎样、社会地位怎样,而是看他的共产主义觉悟,有没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刘大叔说,当时决定由周恩来和我介绍你父亲入党,作为秘密党员。他记得周恩来给你父亲取了个代号“阎政”。时隔四十多年,我才从刘大叔那里了解到父亲入党的详情。我想,如果刘大叔没有讲出来的话,父亲秘密党员的代号“阎政”可能至今也无人知晓了。
从基督教徒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阎宝航。
       父亲自幼家境贫寒,无力上学,给村里大户当猪倌。后因私塾老师发现他天资聪颖,免费收他入私塾就读,后就读于奉天两级师范学校。当时在沈阳,有一个来自西方的组织——基督教青年会。父亲在奉天两级师范学校上学时,就同母亲高素桐一起入了基督教。
       1918年,父亲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奉天师范后,婉言谢绝多方的聘请,担任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学生部干事。父亲在基督教青年会时,完整地读过《圣经》,也在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普赖德引领下接受了洗礼。那时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我们几个孩子出生时都按基督教传统接受洗礼。但后来,随着东北时局的变化,父亲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他的人生之路也慢慢开始变化。
       父亲一直崇尚“教育救国”。1918年,在基督教青年会的支持下,办起了贫儿学校,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张学良将军的大力支持,到1928年已发展到总校一所、分校四所、学生两千余人。
       1927年至1929年,父亲就读于爱丁堡大学。1929年春,父亲学成回国,此时普赖德要卸任回国,他便劝说父亲接替他,出任总干事。过去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的总干事都是外国人,父亲是第一个担任此职的中国人,这也是非常少见的。父亲担任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后,青年会发展得特别快,张学良赞助他一笔钱重新改造,将青年会一个小楼盖成四层大楼。青年会的旧址现在还保存在沈阳。父亲在青年会同张学良将军交往密切,逐渐成为莫逆之交,成为张学良将军的主要幕僚之一。
       张学良将军主政东北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加紧了对东北侵略步伐,父亲和其他的东北爱国志士相继组织起“东北国民外交协会”、“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辽宁省拒毒联合会”三个反日群众团体,分别被选为主席、总干事、会长,带领民众三次焚毁日本浪人贩卖的毒品,被誉为“今天的林则徐”,进行了一系列反日斗争。他第一个把日本侵华的秘密文件“田中奏折”译成英文,公诸于世,有力地揭露了侵略者的野心。
       “九一八”事件后,父亲被日寇悬赏追缉,逃亡北平,联合高崇民等于9月27日发起组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父亲任常委兼政治部长,为抗日救亡而奔走呼吁,并募集钱款衣物援助东北义勇军抗日。
       1934年,蒋介石为拉拢张学良,和张学良倡议成立并领导的、由蒋、张二人的亲信组成的秘密机构——“四维学会”,父亲被任命为理事。1934年,蒋介石发动了“新生活运动”,他被任命为蒋介石和宋美龄主持的“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的总干事。1934年到1936年年底,正值“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创建时期,父亲跟随蒋介石夫妇到各地宣讲“新生活”,建立分会。
       这个“新生活运动”,是由当时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亲自发起的一场全国性的运动。蒋介石在这个“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亲自任总会长,宋美龄是指导长。据过去一些老同志回忆,当时的“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蒋介石和父亲是共用一个大办公室。实际上蒋介石也好,蒋夫人也好,是拿这个新生活运动,作为对共产主义思想传播的一种抵制,具体的事情都让我父亲做,这样父亲就很自然地和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比较密切的关系。据一些老人回忆,当时有一些达官贵人想要见蒋夫人,都要先往我父亲那儿打电话、登记预约,然后,我父亲请示蒋夫人来安排,由此结识了一大批国民党的党政军各界高官。1935年,父亲又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少将参议,实际上是大副官,更成为上层达官贵人竞相交结的人物。
       此间,父亲会同东北的爱国人士联名致函张学良,提出停止“剿共”、国共合作、一致对外的建议;并于1936年11月14日在西安同卢广绩、王化一、王卓然等东北爱国人士谒见张学良,进行六小时长谈。张学良明确表示不再参加打内战、实现联共抗日的决心。同年12月12日爆发“西安事变”。12月28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后失去自由,接着受审、被监禁。父亲义无反顾地为张学良获释奔走呼号,四次前往奉化,向蒋介石请求恢复张学良自由,均遭拒绝。此后,因为他是张学良的亲信,蒋介石改组“新运总会”,将父亲的职务降为副总干事。父亲反而更积极地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
       还在20世纪20年代,在中共派到东北来建党的韩乐然等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我父亲从主张“教育救国”逐步接受了共产主义世界观,成为东北地区最早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和马列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并积极支持共产党人在辽宁的建党工作。1937年,周恩来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秘密党员。父亲正是利用了自己结识社会“达官贵人”和大批国民党党政军各界高官的特殊身份,积极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开展地下情报工作;掩护中共的地下工作者。在此期间,父亲并没有终止抗日救亡的活动。这时父亲的主要精力放在“东北救亡总会”,这是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成立的东北民众的抗日团体。
       抗战爆发后,他被任命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计委员,同时还任重庆市动员委员会设计委员、国民政府中央赈济委员会顾问、陪都劝募公债运动主任干事及重庆空袭救护委员会抚济组组长。另外,还在大同银行、大明公司担任要职,还是中苏友协等民间团体的理事。
       父亲接触的面比较广,在蒋介石和宋美龄身边工作期间结交的人很多,知道很多情况,依照周恩来的重托,收集各方面的动态,在我党隐蔽战线默默工作……
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
阎宝航等东北救亡七杰合影前排左起:卢广绩、王卓然、孙恩元;后排左起:阎宝航、杜重远、王化一。
       至于我父亲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情报工作的事情,父亲本人从来没在我们子女中间谈过。我是在1962年春天,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获悉的。
       当时我已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翻译组工作。1962年3月初的一天晚上,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那里,我看到一封信,是父亲写给周总理的,信很长,周总理有个很长的批示,我就看了看批示。我记得的就是:宝航同志所述经过属实。父亲给周总理的信落款是1962年3月4日,周总理的批示是3月6日。周总理把信批给杨尚昆,请他阅后转给中调部。
       星期天我回家,问父亲:“您最近是不是给总理写了封信?”他说:“是啊,你怎么知道?”我说:“在尚昆同志那里看到的。”这样,他才讲起了这段往事。
       当时因为中苏关系紧张,周总理在一次中央的会议上讲述了中苏关系的历史、分歧的由来,发展到目前这个地步的原因。周总理指出,苏共和中共向来是互相帮助的,不是苏共单方面帮助我们,我们也帮助了苏共。希特勒进攻苏联之前,我们就得到了德国进攻苏联的日期的准确情报。周总理说,他得到这份情报,马上发报延安,延安马上发给苏联。战争爆发后,斯大林还专门回电给毛泽东表示感谢,说是由于中共准确的情报,他们提前进入一级战备。这是一封感谢电报。接着周总理说:“我忘记了这个情报是谁给我的。”我父亲听说后,就给周总理写了封信,提到这件事……1941年春天,周恩来交给他这个任务,要他与苏联使馆的武官罗申联系,由他来传递情报。父亲向我讲了他向苏联提供的两份重要情报,一份是提前得到关于希特勒德国进攻苏联的日期的情报,另一份是有关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布防的详细情报。
       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听到父亲亲自讲述自己的情报生涯。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张充和晚年忆旧

$
0
0

苏炜

2015-06-18 11:20 来自 文化课

字号
        张充和多才多艺,国学根底深厚。十六岁从沈传芷、张传芳、李荣忻等学昆曲。1934年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转往重庆,研究古乐及昆曲曲谱,并从沈尹默习书法。胜利后,于北大讲教授昆曲及书法。1949年后张充后随丈夫傅汉思赴美,在多所大学中传授书法和昆曲。本文节选自苏炜所作《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一书,是张充和晚年口述实录,回忆民国时的旧友。
《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书封
       “好多年后张大千到耶鲁访问,停留了几天,看见我家的芍药刚好开了,他就画了好多幅芍药。我拿我的旧宣纸给他画,他画了芍药、人物,还有一个自画像,送给了我两幅大画。他是在耶鲁一个屋子里画的,不是在我这里。张大千豪爽,爱说爱笑,有很多女朋友。在台湾,他在一个女人身上画画,我看着笑死了,不成体统呀……”
       “……金岳霖是最好玩的一个人了。他一辈子都爱着林徽因,没有结婚。人家养宠物,都是养狗啊猫啊的,他却养一只大公鸡。平日最疼爱的就是他的大公鸡,经常给它喂维他命、鱼肝油什么的。那时候在昆明,我们沈家、刘家、杨家几家人住在一起,有院子,有厨房;他住西南联大的单身宿舍,没有地方养鸡,就把大公鸡放在我们这里,经常跑过来照料。
        防空警报来了,大家都往城外跑,金岳霖却往城里跑——他惦记着他的大公鸡哪!因此,‘金岳霖抱着大公鸡跑防空洞’就成为当时大家挂在嘴上的好玩话题。他也不在乎我们笑他。每回他登门,我们几个女孩子就故意说:‘金岳霖可不是来看我们的,是来看他的大公鸡的!’他就冲着我们憨笑:‘嘿嘿,都看,都看!’呵呵呵…”
金岳霖(左一)与林徽因(左二)费正清等友人出游
       “我跟溥侗很熟,溥侗就是‘红豆馆主’,他是宣统皇帝的哥哥。抗战前一年,我在南京代储安平的职——储安平当时到英国留学去了,我代他编《中央日报》的‘贡献’副刊,我在那里跟溥侗认识的。他当时是南京一个什么挂名的官,好像不是个实职。他喜欢唱昆曲,我们每周都聚在一起拍曲,他是中间年纪最大的,那时都六十多了。我们当时的曲友在一起,做什么事的、当什么官的我全不知道,反正都是唱昆曲的就是了。我还跟溥侗在南京的‘公余联欢社’一起唱过戏,他很会演戏,他还来过我苏州的家。”
1980年张充和与姐姐张元和合演《游园·惊梦》,元和饰柳梦梅,充和饰杜丽娘。俞平伯评价这张照片为“最蕴藉的一张”。
       “我不能算程(砚秋)门的入室弟子,我不是个好学生,我学了几天就学不下去了,还是不习惯京戏,觉得闹,喜欢昆曲的安静。所以,程砚秋不会认我这个学生的,虽然我喜欢听程派的戏。”
       “我不喜欢马连良的戏,他唱得太漂亮,太甜,好是好,我嫌他油,老生不能那么唱的。”
       “大家都喜欢的,我未必喜欢呀……就像林徽因,大家都喜欢她。在昆明的时候,她爱说话,永远是众人的中心,只要有她在,大家就得都听她的,没有别人说话的时候……”
       “不过我对陆小曼,却有不错的印象。记不起是什么样的场合,谁介绍我认识的她,反正是在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的时候,她人很温雅,话不多,也会唱曲,一笔山水花鸟画,画得很像样子……”
抗战胜利后的陆小曼
       “……张伯驹我也认识,他的收藏很了不起。他是一个把艺术看得很严重,不是随随便便在玩票的人。他唱京戏,不唱昆曲。听说他去听戏,一唱得不对,或者谁在台上抢戏,他在下面站起来就骂。”
       “一九四七年在北平,那时候张伯驹住在颐和园里,冯至、沈从文、杨振声他们都住在那个园子里,他们住在一个叫‘霁清轩’的屋子里,我住在一个叫什么阁的小屋子。张伯驹常来玩,我也一起玩,他太太画画,他们也常来看我画画。当时他的好东西都放在燕京大学的仓库里,他就带我们过去,专门打开仓库请我们看画。那时燕京的校长是陆志韦,刘文端是他太太,还特意请我们吃饭。张伯驹收藏的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晋代陆机的《平复帖》,我就是那时候看到的。”
四姐妹合影于1985年。前充和,后左起:允和、兆和、元和。
       “唉,传统都快要丢光了……现在舞台上演戏,无论昆曲、京戏,不讲基础,身段、唱法都不讲究,只要好看,讲舞台装备,在舞台装备上不知花多少的钱。讲装配,弄机关,那不是回到当年的海派戏了?那是那时候为了吸引中学生、小孩子弄的,为了好看,看热闹,很无聊,可是现在舞台上,都是这样的东西。从前《申报》评昆曲的戏,评得那个好,那个不留情面!袁寒云去看昆曲,看到一出戏做得不好,站起来就走了。那时候的人是真懂。现在就没有人好好评戏,批评要不讲面子,好就好,坏就坏,现在的批评除了捧场就没有实话。”
张充和临《颜勤礼碑》(2009)
       “颜字是打根基的字,把颜字写好很重要。我现在每隔一两年,都要拿出颜体字帖来,认真临一临。有颜字的底,就能写好大字,写好隶书——隶书也适合写大字……那一年,七七事变以后,我用大幅白布写了‘国难当头’几个大字,挂在苏州乐益女校的高墙上,我写的就是颜体字……写楷书,只有颜体适合写大字,别的体写大字不好看,要么就写隶书。”
       “我祖母有个妹妹,我叫七姑奶奶,祖母带我上她家去玩,把我写的字带给她看。七姑奶奶称赞说:‘字写得不错呀,我要送给你好墨。’从七姑奶奶家回来,她送给我几个老墨,我小孩子也不懂,就拿到书房去磨墨写字。朱(谟钦)老师看见了,吃了一大惊,说:‘哎呀,这可是明朝方于鲁制的墨呀!你小孩子怎么不知痛惜,用来写大字!’以后,朱老师就要求我,用家里的老墨、古墨写字,只能写小字,而且要用碎墨,不能用整墨。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注意保存和收藏古墨的。家里的整墨我都舍不得用,所以就保存下来了。成年以后在各个地方走,我也注意收藏好墨、古墨,就一直收藏到今天。”       
       “抗战年间,张大千曾经‘面壁’敦煌数年,在敦煌石窟的洞穴里临摹、习画。有一天傍晚在鸣沙山下的月牙泉边散步,他救起了一只受伤的大雁。以后每天,他都要带上当时极为匮乏的食品,到泉边喂养这只大雁。大雁渐渐复原,和张大千成为好朋友,每天一落晚,无论风雨阴晴,都要守在湖畔,等候他的到来,陪着他散步。这幅喂食照片,就是当时相随的中央社记者罗寄梅现场拍下来的。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大千离开敦煌的日子临近了。离情依依,张大千生怕令他的大雁朋友伤心,便不等天晚,早早率领众人登车离去。没想到,车子刚刚驶过月牙湖,天上便传来一阵大雁的哀鸣。众人抬头看去,一只大雁就在头顶上一圈圈地盘旋,追着车子,发出尖厉的唳声。张大千赶紧让车子停住,他刚刚跳下车,那只大雁便嘶鸣着从高空俯冲下来,直直扑向他的怀里。张大千搂住大雁,泪水潸然而下。他抚摸着大雁,大雁也久久依偎着他。众人都被这一幕人雁相依的情景慑住了。良久,张大千拍拍大雁,把她放飞到空中,大雁一声尖唳,打了一个旋,终于消失在大漠青空之中。张大千挥挥手,登车离去……”
1943年5月,张大千和弟子在榆林石窟临摹壁画。
       “张大千喜欢画芍药。喜欢她的热闹,开起花来成群结队的。他那几幅很有名的芍药图,就是在我这里画的,喏——他画的,就是我家院子这丛正在开花的芍药。画得兴起,一画就画了好几张。又忘记了带印章在身,他留给我的一张,题了咏,没盖印,印子还是下一回过来再揿上的……”
       “那时候陈蕴珍正在追巴金——还没叫萧珊,我从来都是蕴珍蕴珍的唤她。蕴珍还是个中学生呢,就要请巴金到中学来演讲。巴金那时候已经是名作家了,人害羞,不善言辞,就死活不肯。蕴珍她们把布告都贴出去了,演讲却办不成,蕴珍气得,就找我来哭呀!……嘿,我们这边一劝,巴金赶紧来道歉,请出李健吾代他去演讲,这恋爱,就谈成喽!”
       “我现在回头想想,我的父亲、母亲,在当时脑筋很新,心胸很大,真是很伟大的。”
张充和早年照片
       “闻一多靠着战时那点微薄的薪水,要养一大家子,手头的困窘是可以想见的。我们单身的没负担,反而显得很阔气,当时朋友出去吃喝,常常都是我请客。可这个图章,我没请他刻,是闻一多主动刻了送给我的。云南当地没有好的印石,你看,这个章子,是刻在粗藤上的。这是云南特有的一种黄藤,质地很硬的。”
       “给教育部编高中的国文教科书。我们几个人——朱自清管散文,沈从文管小说,我管诗词歌赋、唐诗宋词。编书给我钱,钱从西南联大汪先生(汪和宗)那里拿;朱、沈都不拿钱,他们有联大的薪水。开始我住在城里,来往的朋友大都是西南联大的。跟闻一多很熟,他有时候过来吃顿饭,他好酒,我们不喝酒,就他自己喝。后来日本人的轰炸一来,我们就住到乡下去了,这个印章,是闻一多托人带到乡下给我的。”
       “他们都是我老师辈的人。朱自清话不太多,人很好,很和气。他一边在西南联大教书,一边参加编书,他平时不常来,编书才在一起。他个性严肃,不爱讲笑话,所以虽然很熟,但私交不深。听说朱自清的太太也会唱昆曲,但因为不常在一起,所以没和我们一起玩。相比之下,和闻一多则更熟一些。”
       “闻一多性子刚烈,朱自清则脾气很好。都说他是不肯吃美国面粉而饿死的,我听着不太像,这不像他的秉性所为。”老人忽然微微笑起来,“我在北大上学时没修过朱自清的课,倒是在中学时读过他的《背影》,没想到后来成了同事。那时候白话文运动刚开始不久,我看他和冰心早期的写作,都有点‘酸的馒头’—— sentimental(感伤,滥情),呵呵……”
       “闻一多在北大上课,给我们读楚辞。他好像是湖北人吧,用老辈人的吟诵法给我们吟唱,很好听,那是真正的楚声呀……”
       “罗膺中(罗庸)的吟唱也很好听,他教词,从清华过来兼课,他的唱词法也很受学生欢迎,后来我们就在一起唱昆曲。听说俞平伯教诗词,也用唱的办法,可惜我没听过。后来与俞平伯熟了,与俞太太姐妹都成了曲友,我们一起唱昆曲。俞平伯不唱,给我们打板鼓……哎,他们都是我老师辈的人,都比我年纪大……”
       “是的,那时候,几乎每次大家一起吃饭,饭桌上,我都是年纪最小的,二十几岁,却跟杨荫浏、杨振声他们玩在一起……”
       “我们当时租住在一座叫‘云龙庵’的庙堂房子里,那庙可有意思了,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孔孟圣人、上帝耶稣,全都供在一起,每个神明都给烧香磕头。有一段时间唐兰、卞之琳等等好多人,都在云龙庵住过,冰心、吴文藻他们夫妇俩也来过。”
       “有一回章士钊赠我的诗里,把我比作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诗里说:‘文姬流落干谁事,十八胡笳只自怜。’章士钊的诗是我的老师沈尹默传给我的。我一看就生气了。我是因为抗战从苏州流落到重庆,都是在自己的国家里,怎么能跟因为被匈奴打败,流落到西域嫁了胡人的蔡文姬相比!我对沈先生说,这是‘拟于不伦’,沈先生知道我是真生气了,就赶紧写了和诗打圆场。唉——”老人忽然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没想到,日后还真是被章士钊的诗言中了——我后来,不就真的嫁了个胡人,嫁到‘西域’来了么?”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茶到中年

$
0
0
茶到中年
2006年12月31日 11:06:53  来源:文汇报
【字号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文/秦燕春

    近几时忽然喜欢上径山茶,且不是明前芽茶,专是二茬回头春,已经掐过尖子的那种。

    这凡庸易得的二茬春径山茶,本来是夹杂在多所垂青的瓜片、猴魁、碧螺春之间,作陪茶以恢复审美感受用的。

    忽然有一天,却不知不觉中喝出了新感觉:这茶味怎么恁地平和。

    香味是淡薄些,却温润超然。没有明前芽茶那种飞扬跋扈的香、香得尖利、甚至香得浮躁,一如未经打磨的青春。

    这径山茶,原是茶到中年。

    喝茶的浓香丰腴,例如铁观音,是很多茶客都来得惯得;喝茶的枯淡静寂,例如径山茶(按,此茶原为“礼佛之茶”。据说日本茶道溯源就在径山禅茶),就需要一些有所准备的心。

    千岛银针是皖浙之交的新安特产。有一阵曾迷煞我。最是那一开启的瞬间,清秀的香,肥硕的香,香得铺天盖地。赞不绝口时我直道它在龙井之上。现在想想,那香味中果然有野气。是富春的山水,滋润之外别有戾气。三江汇合(富春江、新安江、兰溪)处,曾是春秋时古越国与古楚国的国界,“子胥野渡”的痕迹仍在。

    安徽六安的瓜片,虽号称传统十大名茶之一(按,关于六安茶在明代中叶以降江南江北的不同处境,郑培凯《<金瓶梅词话>与明代饮茶文化》中自有分疏,此处不容赘述),自《红楼梦》问世却一直有点见背。因为文人们先入为主记住“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那一回威严的贾母一句话:“我不吃六安茶!”慌得正在沏茶的孤高冷傲的妙玉也要上赶着说明:“这是老君眉!”都是“文化记忆”惹的祸。这就是所谓“成见”。其实六安茶自有一段好处。特别的清,清到有点淡,有点模糊,是“情到多时反转薄”,对茶人的心态有要求。说起来,似乎真像桐城文章,清通中多少有几分造作,但正是作出来的文人茶,要有起承转合的心,用功了努力了有功架了,才喝出一段好处。

    论貌相,太平猴魁在绿茶系谱中可谓独树一帜:其壮硕颀长、肥厚滂沱,矗立于玻杯中雄姿英发,极具观赏价值。其碧清甘淡,较之六安瓜片,则颇有姑表姻亲的联袂之气。如果硬要将二者PK,真是“二玉论心”般难较高下,或者不妨说,猴魁滋润中多些刚猛,瓜片清幽中更为秀气。猴魁另有质朴,而瓜片香得有点“娇”。

    虽然按照明清时期行政区划同样隶属“江南省”,皖地较之江浙,就茶意而言,却多少算个异数:安徽茶似乎别具一种韵致上的大方与开阔。清而通。相对而言小儿女气要稀薄得多。虽然至今我都没有找到黄山毛峰的最佳口感,但明明白白那种特殊的大气是皖茶共有一致的。屡屡嘲笑一位素性不喜安徽茶的安徽籍师兄今生今世枉作了一回安徽人:他居然是偏嗜江北绿茶的,例如信阳毛尖——其实那些所谓男女老少可以“通吃”的能够“打通关”的茶香,一般而言,如果不是流于俗艳,往往就是流于激烈,也就难免了要流于粗糙。

    龙井茶一如杭州城,是处处准备好了的茶,要豪放有豪放要收敛有收敛,见多识广又从容,需要另起一回才好分解。不过略略还是有着几分江南的书生意气,是箫心敛着剑气,绸缎里面包裹了一把好快刀。

    四川茶地气透着热辣。和江南茶比,是打网球遇见下围棋,好自好,就是不可比。

    碧螺春却超乎了我的判断力,因为至今人在茶里,就不好说。只觉得“吓煞人香”这名字委实不可。倒并非在乾隆御笔钦此下屈打成招,而是这茶的好处就在贴皮贴肉水润气润的合适:它吓不到我。每每倒是一罐新茶在手,启封时香沁入骨,竟生出欢愉之极至于泪下的心:如何人间还能有这样一尘不染的清中之香?!呆呆看蜷曲的翠毫在透明玻杯中浮沉,常常人就一起沉到了水里——从此不再需要方向。

    宜兴红固然也是好,却有一种过“熟”的香,完整得叫人坐卧不安,是心计太沉稳圆满的暖,反而变得不踏实起来。

    因了这紫砂样红的影响,以至于连累了“阳羡雪芽”,一例让我有点疑神疑鬼,喝着不安稳。当然这是错觉,阳羡吃亏就在离开苏州太近,宛如绝代风华之畔,屈居下僚者往往都是高手林立,一世的埋没只在“既生瑜何生亮”那点不合时宜罢了。

    安吉白茶近来颇为走俏,瘦硬坚挺、银剑碧鞘,形貌风姿和同为乡亲的湖笔有一拼。又好似山谷的诗意。香得也清脆。却是宛如清淡鱼肚夹在麻辣川菜中,稍不留神就会分神:这样的凝神之饮,有时反让人拿捏得汗都出来,倒生出不太平的心绪了。如此张致焦虑,难免叫品茶的情致遭遇困窘。一如在读黄庭坚层层叠叠的歌吟。

    乌龙茶是男人茶。香得沉郁顿挫,霸气厚重。但对我的口味而言,目前还是一种压力。始终觉得那香气有点端架子、不牢靠,有点香得“假”。

    按照资深茶客半开玩笑的说法,我还没走到能喝懂普洱茶的时候(年纪还轻),甚至乌龙这一关都是进入普洱之前需要完成的——这话听来简直让我生出疑窦:既然男人气重的乌龙茶我都暂时降服不了,那么普洱茶该是“超越性别”之茶了?——今岁中秋,那晚捏着一块20岁的饼与一块5岁的饼赌气一般自斟自饮。突然之间就意识到这年轻的饼,是闻着更香口感却薄,这年长的饼,是喝着更醇而气息转淡。我被自己的感觉吓住了:怎么能是这样有生命的会成长的茶呢——然而的确就是这样有生命的会成长的茶啊。

    平心而论,真心偏嗜仍是绿茶,特别是江南的绿茶。

    江南绿茶即使算不得洁白纯正女儿茶,也是苏昆冷板水磨的《牡丹亭》,杜丽娘眼前心中的柳梦梅,是明清中国独有一段的一个特殊的男人品种——“小生”的美。

    再次让我回到淡香薄甘的径山茶,而且是茶到中年。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这诗的作者,是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果然好茶。

茶性和人性
是相通的

  ■新商报记者王军辉

  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长的历史。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社会,三五好友相约雪夜,煮茶品茗,是种境界,自有一份悠然。现如今,这份原汁原味的素朴已经很难找到,但是人们爱茶、吃茶以及希望借茶会友的心还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消闲文化热的兴起,人们对茶的品味不仅仅限于味蕾与口感,而是希望知道更多与茶有关的讯息。

  但是市面上讲茶的书中,真正能让读者产生阅读热情的并不多。近日由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的《问茶》一书则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秦燕春,医科出身,后改治文史,博士毕业,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在《问茶》中,作者以产区为路径,以品饮为指引,兼及地域文化与民风民俗的魅力与神韵,为读者一一讲述苏州碧螺春、西湖龙井、六安瓜片、安吉白茶、擂茶、乌龙茶、黑茶等各式茶的来历、特性、口感以及与茶相关的人文掌故、历史风烟……

  秦燕春笔下的茶不仅文字充满美感,更重要的是,她把茶性和人性乃至天地自然结合在一起。在她的文章中,读者能清晰地看到“茶性关乎天地人”。记者近日采访了《问茶》一书的作者秦燕春。

 

  1

  好茶一定是有气韵的

  秦燕春出生于1970年代,她说,就她的年龄而言,能喝到那么多种茶,是莫大的幸运。《问茶》一书中提到的苏杭名茶碧螺春、龙井,安徽名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河南名茶信阳毛尖,湖南名茶君山银针、安化金币,乃至各式擂茶,闽北的乌龙,云南的普洱、晒青……各种有名的没名的茶,她都要一一且细细尝过,方才敢于书写。

  她说有段时间她对茶有着特别的好奇,会故意撕去包装上的产地标签,然后根据品饮的体验,判断茶的家乡姓氏、具体来源。秦燕春笑着告诉记者,“我这点小把戏是瞒不过真正的行家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翻阅宋明小品中诸多论茶品之作,例如宋徽宗《大茶茶论》、田艺蘅《煮泉小品》、张岱《闵老子茶》(收入《陶庵梦忆》)。”

  秦燕春对茶有着特有的敏感。曾有朋友寄来家乡名茶,秦燕春品饮之后,便问朋友其家乡是否多低地平原河流,而无深山大壑清溪。秦燕春告诉记者,经过高山雨露滋养出来的茶,与霭滩的沉着之气滋养出来的茶,在性格与气韵上决不一样。

  因为对茶性敏感,又因为文字功底扎实,秦燕春对茶的品鉴别有一番韵味。

  她说,真正的好龙井,一如杭州城,那是处处准备好了的茶,要豪放有豪放,要收敛有收敛,见多识广又能从容得体。不过,略略还是有着几分江南的书生意气。

  她评价红茶是母性十足的茶,因为它足够包容,可以和诸多不同的饮料调和着喝而不改其雍容温和。普洱茶呢?近乎在感受文艺复兴,有点“老人茶”的味道了:和、厚、容、老。至于上好毛茶制出的安化黑茶,她则给出了近乎老子《德道经》的评价:“历劫修行”之后的“天长地久”。

  众多茶品中,秦燕春觉得绿茶当中较为偏爱的还是安徽茶,她说,“安徽茶大抵不以香高甘芳取胜,却有清韵。入口清雅飘逸,通脱超拔,正是茶中高人逸士的典型做派与身段模样,或者竟如古典江南的才女文化与闺秀教育。”

  有了这份对生命(即使是一株茶)的细腻、体贴,秦燕春对茶醉、酒醉、咖啡醉有着非常清晰分明的体验。“茶走心,酒走头,咖啡走躯干而流布四体,咖啡醉的感觉是眩晕在四肢百骸里面游走,臭皮囊轻飘飘起来,人也似乎在走弹簧,得意处如细柳扶风,步步生莲花。”

  说到茶醉,秦燕春还跟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博士毕业去中国艺术研究院应聘,刘梦溪先生主持面试,其中一个问题竟是:你醉过茶吗?秦燕春先是一愣,然后坦承相告,我醉过。一场严肃的面试瞬间变得轻松、性情起来。

 

  2

  茶味不仅限于味蕾

  如果一个茶客只是流连于唇齿舌尖的美妙体验,未免显得肤浅,难免流于小气、匠气。秦燕春写茶决不仅限于味蕾的一点点感觉,她能够由茶到人,乃至兼及地域文化与民风民俗、传统中国与历史沿革的魅力与神韵。

  譬如,谈到江苏宜兴的红茶,她评价,“宜兴红固然也是名茶、好茶,却是有一种过熟的香,完整得叫人坐卧不安。”这款茶让她联想到了婉转娇丽妩媚的江浙女子,时不时会流露出机心特重的一面,那媚姿横生若成了要挟男人的手段,就累人得紧了,于此她特意举证了一个例子:就像一生纠结于徐悲鸿和张道藩两个男人间的宜兴女子蒋碧薇。

  再如,说起湖南的君山银针,秦燕春说,这种茶“冲泡起来,汤色杏黄,牙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如鲜笋出土,如银刀直逼,根根耸立,颇显大气刚猛之相貌。”湖南茶的刚猛与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的霸蛮性格是如此相像,“战国的屈原、北宋的周敦颐、晚明的王夫之,乃至有清以来经世致用的陶澍,同治中兴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戊戌变法赔上性命的谭嗣同,直至民国打响反袁世凯第一枪的蔡锷、跟五四运动唱反调的章士钊……都是百折不回一命到底的湖南人。”

  秦燕春评福建窖制的花茶更有意思,她说,“这窖制花茶来得俗——但这并不妨碍有人继续喜欢它、品饮它,犹如我不喜欢花茶却喜欢‘来得那个俗’的江南的日常与日常的江南。”秦燕春由花茶想到的是作家冰心,“反复阅读冰心关于童年或者家人的记忆,你会觉得她实在太‘单弱’而‘单调’了些,甚至是‘空泛’: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冰心很难走进和理解阴暗,而深刻总是幽暗的。”

  听秦燕春这么一讲,你会发现,原来茶性和人性是相通的。如此再喝茶时也平添了不少趣味和韵味。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录

$
0
0

按批次

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于1982年2月8日公布:[4] 
1.北京 7.杭州 13.开封 19.遵义
2.承德 8.绍兴 14.江陵【今荆州 20.昆明
3.大同 9.泉州 15.长沙 21.大理
4.南京 10.景德镇 16.广州 22.拉萨
5.苏州 11.曲阜 17.桂林 23.西安
6.扬州 12.洛阳 18.成都 24.延安
第二批3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于1986年12月8日公布:[1] 
1.天津 11.阆中 21.敦煌 31.淮安
2.保定 12.宜宾 22.银川 32.宁波
3.济南 13.自贡 23.喀什 33.歙县
4.安阳 14.镇远 24.呼和浩特 34.寿县
5.南阳 15.丽江 25.上海 35.亳州
6.商丘 16.日喀则【今桑珠孜区 26.徐州 36.福州
7.武汉 17.韩城 27.平遥 37.漳州
8.襄樊【今襄阳】 18.榆林 28.沈阳 38.南昌
9.潮州 19.武威 29.镇江  
10.重庆 20.张掖 30.常熟  
第三批3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于1994年1月4日公布:
1.正定 11.长汀 21.岳阳 31.建水
2.邯郸 12.赣州 22.肇庆 32.巍山
3.新绛 13.青岛 23.佛山 33.江孜
4.代县 14.聊城 24.梅州 34.咸阳
5.祁县 15.邹城 25.海康【今雷州 35.汉中
6.哈尔滨 16.临淄 26.柳州 36.天水
7.吉林 17.郑州 27.琼山 37.同仁
8.集安 18.浚县 28.乐山  
9.衢州 19.随州 29.都江堰  
10.临海 20.钟祥 30.泸州  
“前三批”之后的不定时增补:
山海关区(2001.8.10)、凤凰县(2001.12.17)濮阳市(2004.10.1)、安庆市(2005.4.14)、泰安市(2007.3.9)、海口市(2007.3.13)、金华市(2007.3.18)、绩溪县(2007.3.18)、吐鲁番市(2007.4.27)、特克斯县(2007.5.6)、无锡市(2007.9.15)、南通市(2009.1.2)、北海市(2010.11.9)、宜兴市(2011.1.27)、嘉兴市(2011.1.27)、太原市(2011.3.17)、中山市(2011.3.17)、蓬莱市(2011.5.1)、会理县(2011.11.8)、库车县(2012.3.15)、伊宁市(2012.6.28)、泰州市(2013.2.10)、会泽县(2013.5.18)、烟台市(2013.7.28)、青州市(2013.11.18)、湖州市(2014.7.14)、齐齐哈尔市(2014.8.6)常州市(2015.6.1)[2] 

按地区

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5] 
河 北:承德市、保定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区
山 西:平遥县、大同市、新绛县、代县、祁县、太原市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哈尔滨市 齐齐哈尔市
吉 林:吉林市、集安市
辽 宁:沈阳市
江 苏:南京市、无锡市、宜兴市、徐州市、常州市[2] 、苏州市、常熟市、南通市、淮安区、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
浙 江: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市 嘉兴市 湖州市
  福 建: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长汀县
  江 西: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 徽:亳州市、歙县、寿县、安庆市、绩溪县
  山 东: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临淄区泰安市蓬莱市烟台市、青州市
  河 南:洛阳市开封市商丘市、安阳市、南阳市、浚县、郑州市、濮阳市
  湖 北:江陵市(主体在今荆州市荆州区)、武汉市、襄樊市(今襄阳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 南: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 东: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雷州市、中山市
  广 西: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
  海 南:琼山市、海口市(琼山市并入海口市)
  四 川: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会理县
  云 南: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今丽江市)、建水县、巍山县、会泽县
  贵 州:遵义市、镇远县
  西 藏:拉萨市、日喀则市(今桑珠孜区)、江孜县
  陕 西:西安市、咸阳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汉中市
  甘 肃: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 海:同仁县
  宁 夏:银川市
  新 疆:喀什市、吐鲁番市特克斯县、库车县[5] 、伊宁市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阳虚体质食谱

$
0
0

 刀豆——“种”出温暖的元阳种子

  上榜理由:温脾补肾,拥有能为阳虚人“种”下温暖的红豆子。

  益肾指数:★★★★☆

  温脾指数:★★★☆☆

  散寒指数:★☆☆☆☆

  作为携带着温暖的能量,能够补益肾阳的蔬菜,刀豆在人们食用它时,也将它自身的阳力“种”入身体,为身体里的“太阳”增添更多阳力。在阳虚体质人的蔬菜谱中,它必不可少!四季常吃刀豆配做成的佳肴,慢慢地,就能使阳虚体质人的脾胃虚寒,肾阳虚弱的情况得到改善,温暖寒冷的身体。

  刀豆的温阳秘密

  在豆科家族里,有一种叫刀豆的蔬菜。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一来是包裹种子的青黄色豆荚长得像大刀,且长达十六七厘米,十分形似“单刀赴会”的关云长,亲造的那柄青龙偃月刀,因此也有人称它为“关刀豆”;二来是在乡下,人们用野生刀豆医治刀伤,效果显验。

  刀豆种子是会“说话”的。它砖红色的外皮,明明白白告诉人们它“性温”的特色,让人由然而生一股暖意;成熟的刀豆扁圆饱满,很像肾脏的形状,形象的表明了它有温阳益肾的作用;味道则有豆类种子相似的特点——甘淡,而“甘”恰恰是脾胃喜欢的味道,熨帖了它所具有的温补脾胃,加强胃和大肠动力,从而达到下气、止呃逆、止呕吐、止泻的作用。更能改善脾胃虚寒、肾阳虚弱引起的腰痛、畏寒肢冷和面色苍白等不适症状。

  刀豆益阳两道菜

  刀豆全身都是宝,除了能温阳的种子,它的豆荚能够通经活血、止腹泻,豆根能散瘀止痛。鲜炒秋刀豆也是一道不错的温阳菜。等到天凉经霜后,豆荚老了,晒干的刀豆可以炖着吃,或者研成粉末备用,出现阳虚打嗝的时候来上一羹匙,止嗝的效果很不错。当然,作为蔬菜的一种,刀豆还有许多不同的吃法,满足温阳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味蕾对鲜美蔬菜的渴求。

  三昧真火温阳汤

  原料:刀豆60g,核桃仁30g,海参若干。

  调料:鲜花椒,植物油,食盐。

  做法:刀豆、核桃仁分别洗净;鲜海参(或用干海参泡发)洗净,下油锅炒熟。再把以上原料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入鲜花椒,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至刀豆熟烂,加盐调味。

  功效:“三昧真火”的火从何而来?首先,刀豆、核桃仁、海参这三种主要原料都性温,都有补益肾阳的功用,都是不可多得的温阳“火种”;再来,中医有红色入心,黄色入脾,黑色入肾的说法,红色刀豆、黄色核桃、黑色海参绝对不辜负上天赐于它们的独特色泽——刀豆确实能够养心安神,对肾阳虚导致的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病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核桃善能健脾胃,《开宝本草》记载它“食之令肥健,润肌,黑须发,多食利小水”;海参滋阴补肾,壮阳益精的效果自是不必说的。在梵语中,“三昧”有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的语意,这道温阳汤,不只能使阳虚体质人的身体得到温暖,它名字中的美好祝福和意境,也会带去心灵的温暖。这道菜能够补精益髓、滋肾壮阳。阳虚体质人可以常喝,等阳虚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即应少食。

  刀豆姜枣粥

  原料:刀豆50g,粳米50g,姜,红枣。

  做法:刀豆洗净切碎,放姜、枣,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熬粥。

  功效:早晚一碗热粥,能够健脾益肾。

  南瓜——集天地阳力于一身的“太阳战车”

  上榜理由:温补脾胃,是能够将阳虚人带往温暖的“太阳战车”。

  健脾指数:★★★★☆

  温中指数:★★★☆☆

  散寒指数:★☆☆☆☆

  在菜市场里,能鲜活地感知四季流转。春天是满眼的绿色,而入夏之后,暖融融的金色便取而代之。南瓜,就是蔬果摊上金色风景中的一员。

  南瓜的温脾秘密

  南瓜性温,擅能温补脾阳。因为最初来自南洋,故得“南”名。中医认为,时节和方位是决定一个物种特性的根本因素。天定时,地分方。南方属火,出产的作物自然就偏温热;夏天也属火,夏季成熟的作物也偏温热。而南瓜,既是南方来客,又是应夏的佳品。因为色泽金黄,南瓜又被叫做“金瓜”。它金橙色的外表,像是对世人证明着,它就是集天地阳力于一身的黄金瓜。

  金,本就是火和土,心和脾之间的混合色,南瓜食之也真的入心、脾经。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化痰排脓、解毒杀虫功效,它还能生肝气、益肝血,以及保胎。脾虚气弱、营养不良的人最适合吃。

  南瓜温脾两道菜

  极品太阳盅

  原料:南瓜一个,大枣、栗子各数枚,甜糯米酒(醪糟)若干。

  调料:冰糖(不喜甜可不加),蜂蜜。

  做法:栗子、大枣切丁,混成果料;南瓜洗净,较小的南瓜将较尖的一头切下,做一个整盅;较大的南瓜可以一切为二,变成两个盅;用羹匙将南瓜子挖出,在瓜内倒入糯米酒,酒量以瓜盅的一半为宜,以免放入果料的时候溢出;在酒中加入大枣、栗子、冰糖,上蒸锅蒸熟。一般蒸20分钟左右,视南瓜大小与皮的厚度不同,时间可适当延长或缩短,一般牙签刺入稍软就可以了。熟后待稍凉,再把南瓜完整地移到盘中。视口味,可在果料中加入蜂蜜轻轻搅拌均匀。吃时,可以将南瓜切块与果料拌匀同吃,也可以直接吃南瓜盅内的果料,再用匙挖南瓜肉。

  功效:之所以叫“太阳盅”,而不叫南瓜盅,是因为金黄色的南瓜盅里,还盛满了能够补阳、健脾的宝贝——栗子和大枣。它对阳虚体质人来说,就是盛着太阳的暖盅。南瓜的功效就不用说了,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几乎人人皆知,对改善贫血和失眠效果相当好;栗子能够养胃健脾、补肾强筋,对阳虚的拉肚子,有很好的补益、缓解作用;冰糖的甘甜,也是脾所喜欢的味道,它也能够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最神奇的要数在蒸煮过程中,将自己的芳甜醇润,浸入果粒和南瓜中的甜糯米酒,它能够宽脾胃、助消化、暖脏腑,是这道菜的点睛之笔。

  桂圆南瓜粥

  原料:老南瓜100g,大米50g,桂圆数枚。

  调料:只需食盐。

  做法:桂圆剥皮;南瓜去皮,洗净切细备用;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沸时放入南瓜和桂圆,至粥熟时,入食盐调味服食。

  功效:补中益气,温补脾阳。

  韭菜——补足你的活力

  上榜理由:温脾暖腰肾,用漂亮的韭菜补足活力,打通郁滞的阳气。

  益肾指数:★★★★☆

  通阳指数:★★★☆☆

  健脾指数:★★☆☆☆

  韭菜,号称蔬菜中的“狗肉”,在中医界还叫壮阳草、起阳草。它性温,味甘辛,与春气相应,通肝畅气,鼓舞阳气的力量很大。因此人吃韭菜,相当于借了春天的势头,趁着阳气回升的大好季节,借着天地的暖力,抖擞精神,发发陈气,散散旧病。

  韭菜的通阳秘密

  韭菜的性情,观貌闻气,可知七八。韭菜气味很冲,鲜韭菜深深一嗅,便能让人的大脑有瞬间清醒的感觉,可谓“气冲云霄”。这也意味着它有着旺盛且活跃的生命力。

  《本草纲目》记载“正月葱,二月韭”。初春时节,韭菜长势惊人,江西人的儿歌,就有“剃头刀儿割韭菜,寅时(3~5点)割丁卯时(5~7点)有”之句,青碧碧的一茬一茬剪下去,又一茬一茬长上来,越割长得越快,就有这么旺盛的生机!所以“韭”字,也寓意着这种蔬菜一种下去,就能长长久久的生长。

  与刀豆能够将元阳“种”入身体的补益效果不同。韭菜最为重要的属性,是它的通阳之力。有阳虚,就有气滞,阳气不足,气机的运动也就无力,容易变得缓滞,因此阳虚体质的人,出现气郁,总感觉郁闷、压抑的人也比较多。而活力四射的韭菜,进入身体,将它的活力“补”给了人体,能够帮助冲破阳虚体质人郁滞的阳气,为气机的正常运行打开通道,使身体里的阳气得到充分利用。对阳虚引起男性遗尿、尿频、阳痿、遗精;女性痛经、经漏、带下等一系列因为阳气“活力”不足引起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温通作用。

  韭菜通阳两道菜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有正面排毒作用的韭菜,因为不易消化,对脾胃功能的要求很高。阳虚之人大多脾胃较弱,因此很多人不太爱吃韭菜。其实换个角度,消化韭菜何尝不是对脾胃功能的一种锻炼?只需把握好韭菜的吃法和量,趋利避害。阳虚体质人吃韭菜,总的原则,一要熟吃、热的时候吃;二是最好与有补气益脾胃功效的其他食物同吃,比如米饭、肉类,及蔬菜中的山药等。

  触手成春寸草晖

  原料:猪肚半个,韭菜250g,淡菜60g。

  调料:红辣椒,植物油,食盐,水淀粉。

  做法:韭菜拦腰切成两段即可;红辣椒切丝,带壳鲜淡菜洗净焯水,至壳开口捞出备用;鲜猪肚洗净,放入煮淡菜的水,加适量黄酒焯透去腥,捞出切丝;锅中加油,放入韭菜加食盐,翻炒至熟盛大盘中,将盘底铺匀。油烧热,放红辣椒,加淡菜与猪肚,大火略炒,加食盐,加水淀粉勾芡炒匀,出锅扣盖在韭菜上。摆盘时,淡菜与猪肚尽量放在盘中央,周围留出大片绿色的韭菜,犹如草坪一般鲜绿。

  功效:所有人都需要春天,因为春天是寒冷将过,温暖将至的季节。阳虚体质人对渐渐变暖的春天更有强烈的期待。大自然的春天到来,韭菜已经长得鲜嫩美艳,此时只需要动动手,就能把一盘子的温暖春天,也端上餐桌。从五行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道带有水、木、土三种象征的菜品齐聚的佳肴——猪肚健胃补脾,是土;韭菜温阳理气,入肝经,升发肝气,是木;淡菜来自海洋,黑色外壳已经说明了它水中之阳的属性,能够补肾益阳。

  肉丝韭菜粥

  原料:精瘦肉100g,新鲜韭菜200g,粳米100g。

  调料:食盐,植物油。

  做法:瘦肉洗净,切细丝;韭菜摘洗干净,切成细寸段备用;粳米淘洗干净,放在锅内加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熬10~20分钟,加入肉丝和韭菜,一同煮至米熟烂为度。现煮现吃,不宜隔夜。

  功效:改善肾阳虚弱引起的腰膝酸冷、小便频数,以及男性阳痿早泄、遗精白浊;女性白带增多、痛经漏下;小儿遗尿;对脾胃虚寒,腹中冷痛,噎嗝反胃,虚寒泻痢或便秘等症状,也有帮助。

  生姜——热辣“还魂草”

  上榜理由:热辣开窍,让老姜来帮你发散身体里的寒气。

  散寒指数:★★★★★

  温中指数:★★★★☆

  健脾指数:★★☆☆☆

  民间中医董草原在《破解重大疾病的迹象》一书中,对姜的见解可谓独道:姜和酒的作用相似,都是热性的,但酒作用在里,把内部的血向外循环,心火盛的人不能喝酒;姜作用在表,把体表的毛细血管打开,通过解表来加速血液循环,同时还能温中、温胃,是健胃的好药。急救伤风卒病的时候,要用姜酒相配,特别是老姜,吃了大汗而愈。

  生姜的散寒秘密

  鲜姜味辛性温,发散力大,擅于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又能温中止呕、解毒;干姜与鲜姜的性能又不同,它的热性过于猛烈,温里力大,是所谓的“姜是老的辣”。姜,有与附子相似的回阳功效,有个别名叫“还魂草”。白娘子盗仙草救许仙,那仙草就是生姜芽,因此吃姜,也是一道便宜管用的延寿养生方。

  对阳虚体质人来说,姜是温阳散寒的至宝。如果说韭菜象征着春天,带来初级的温暖,姜就是夏天,它的热力是奔放的,升级版的。姜的热辣气息,就像一阵挟带热气的风,吹开皮肤上,千百道因为体内的寒冷而森严紧闭的“门”——毛孔。身体会借助姜的热力,通过发汗的方式,将寒气从毛孔驱赶出身体。因此初着凉或受凉感冒的人,要大量喝姜水,在寒凉没有往身体更纵深的地方去的时候,立吃立效,迅速地把它们赶出去。

  姜还能改变并克制其他药物的属性,降低毒副作用。比如,竹茹清热化痰,姜炙后可增强其降逆止呕的功效;厚朴其味辛辣,对咽喉有刺激性,姜炙可消除这种副作用,并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黄连在姜炙后,能缓和过于苦寒的属性,擅治胃热呕吐。

  中国人用来强调姜有强大养生作用的俗语众多,比如“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上床萝卜下床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常吃生姜,不怕风霜”、“男子不可一日无姜”、“出门带块姜,时时保健康”……

  姜,几乎每户人家都在用,但这种极其普遍的使用率,仍是未能开发生姜对身体有益作用的十分之一。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大法,在春夏季,或每天中午前,吃上三片生姜,对助益阳气的升发,排出体内湿热大有益处。如遇风寒或者是现代室内常见的空调病,也可外用,切片擦身,有助于解表发汗、退烧。

  自制姜枣汤

  原料:生姜6片(洗净不去皮),红枣10枚。

  做法:砂锅盛水,红枣洗净掰开,放入锅中煮开;水沸时放入生姜片,中火煎煮15~20分钟,两碗水煮作一碗,起锅之前加红糖适量,春夏日早晨喝此汤最佳。女性痛经,可在汤中多加红糖。

  功效:温中散寒,补血养气,能够强心、促消化。

  当归生姜羊肉汤

  原料:当归20g,生姜30g,羊肉500g。

  调料:料酒,食盐。

  做法:当归、生姜洗净,用清水浸软切片;羊肉剔去筋膜,放入开水锅中略烫,除去血水后捞出切片;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清水、料酒、食盐,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成。

  功效:这道菜品同时也是药品,出自汉代名医张仲景,能够温中补血、祛寒止痛,对调整阳虚体质效果非常好,特别适合冬日食用。

  黄豆芽——激起心中的斗志

  上榜理由:补维C,利三焦,是充分发挥大豆高营养的升级版。

  补维C指数:★★★★☆

  健脾指数:★★★☆☆

  益肾指数:★★☆☆☆

  脾胃功能不太好的阳虚体质人,身体里维生素C也不足,大多性情怠惰,没啥斗志。而且,身体也慢慢地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牙龈出血、口腔溃疡、易患感冒等等。而有丰富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能给予身体春天般朝气蓬勃的生长力。

  黄豆芽补足斗志两道菜

  当银芽爱上鳝鱼

  原料:鳝鱼500g,黄豆芽250g,西红柿2~3个(视大小可斟酌加减),洋葱一颗。

  调料:食盐,花椒粉,姜,蒜,黄酒,香菜,干辣椒(不喜辣可少加或不加)。

  做法:选肚黄肉厚的鳝鱼清理干净,去头尾,切长段放入盘中备用;黄豆芽摘洗干净,焯水后放凉水中备用;洋葱切丝,西红柿洗净去蒂,切滚刀块儿;炒锅中倒少量油烧至八成热,放花椒粉、姜末,下西红柿略炒,熄火(喜甜可加些冰糖或砂糖);在另一锅上,油烧热,下鳝鱼段爆炒至起卷,放洋葱、干椒及少量黄酒,再炒一下与焯好的黄豆芽一起放入番茄锅中,加适量水或鲜汤,不要盖过鱼面,起火,加适量食盐,加盖稍焖煮。因为西红柿黏稠,要经常查看,不要糊锅。待汤汁入味,即可起锅装盘,撒上蒜末、香菜即可食用。

  功效:清心养身,补虚益智,健脾消食。豆芽色白如玉,有清冷出世之美,银芽这个美丽的名字,真是再适合它不过。尽管豆芽性平,但仍偏于寒凉,虚弱的脾胃消化起来总是有些费力,而鳝鱼则属于温性食材。今天,当性情清冷寡淡的豆芽,遇到了热情活泼的黄鳝丝,再寒凉的“银芽”也要被打动和温暖,变得更加温和且易于消化。能够帮助消化的西红柿,还用它的酸,恰到好处的收敛了鳝鱼的肥腻,又给了清爽银芽更多别样的风情,最终成就了这道红火酸甜,有芳醇也有清爽的佳肴。这道菜不但适合阳虚体质人,也适合脑力高消耗的人群,比如考生和用脑过度的白领阶层。鳝鱼最擅于补益气血,健脑益智,你懂的……

  肉丝炒黄豆芽

  原料:黄豆芽250g,猪里脊肉200g,香菜25g,鸡蛋1个。

  调料:食盐,淀粉,花生油,姜,料酒,酱油,白糖,米醋,香油,植物油。

  做法:将黄豆芽掐去根,洗净待用;猪里脊肉去筋膜,切成丝;香菜洗净,切成小段;猪肉丝放碗内加食盐少许,鸡蛋和淀粉拌匀,放油锅内滑至熟,放入黄豆芽冲一下,一起捞出控油,原锅留少许底油,复置火上烧热,放入姜丝煸炒片刻,加料酒、食盐、酱油、白糖、米醋、黄豆芽和猪肉丝炒均匀,淋上香油,撒上香菜段,出锅装盘即成。如喜好辣味,可放少许红辣椒丝。

  功效:清内热,润肤祛燥。

  椒类——送你冬天里的一把火

  上榜理由:助热温中,是能够为阳虚体质输入热能的小“火罐”。

  助热指数:★★★★☆

  燥湿指数:★★★☆☆

  温中指数:★★☆☆☆

  中国人对于“辣”菜的分类和西方不同,能带来口舌热辣感的食物,统以“椒”称呼。所以不只有鲜辣椒,还有花椒、胡椒等等。拥有热辣的口感,通常是因为这种食物有强大的发散力,性情偏热,对点燃阳虚体质人身体里那颗“小太阳”自然是大有助益,是阳虚体质人“冬天里的一把火”。

  椒类的助热秘密

  刀豆能温阳,生姜能散寒……尽管都是温热属性的蔬菜,但其作用方向却各不相同。那么辣椒呢?它的功用可以用“助热”来形容。辣椒的品种很多,形状和颜色上更是五花八门,有灯笼状的,彩椒和青椒就是这一类,又因为长得圆不隆冬的,被称为柿子椒。其他还有茄形、尖形、鸡心形……颜色除了最为常见的红色和青色,还有黄色和橙色等颜色的椒。

  要说哪儿的辣椒最出名,自然是四川、湖南、贵州和广西。尤其四川和湖南,不只是椒出名,能把辣椒当饭吃的“辣妹子”名声更响亮。川妹子和湘妹子的肤白貌美全国人民皆知。好多人就奇怪,怎么有的人吃一点儿辣椒,第二天就上火、长痘、喉咙痛,人家四川、湖南人没有辣椒连饭都不想吃,非但不长痘,皮肤还超好,声音也甜美清脆。其实道理很简单。

  《本草》中说:“辣椒温中,散寒,除湿,治肠胃薄弱,患痔疮有眼疾者忌食。”辣椒的属性,就像一把烈火,所以辣椒有很好的散寒除湿效果。四川、湖南的气候多湿,尤其春秋冬季,入了夜更是湿冷,吃辣椒对当地人来说,不但能够温暖身体,还能很好的除去身体里的湿气,排出身体里的毒素,预防关节炎一类的风湿性疾病发生。慢慢地,他们便养成了“辣椒”体质,不怕辣不说,脾气也像辣椒一样直来直去,说话办事更是雷厉风行。长年处于排毒状态的他们,皮肤自然也是水当当的。

  但对居处于干燥北方的人来说,辣椒吃多了却会势得其反。如今,即使是生活在气候干燥地区的北方人,因为过吃鱼肉厚腻,身体里也都存有过多湿热。但也因为北方干燥多风的气候,造成毛孔经常处于关闭的“防风”状态,不能与外界很好交流。湿和热,就很难通过发汗的方式排出身体。所以越是风沙大,气候干的地区,得一些常见皮肤病的人也就越多。吃辣椒呢?身体里的“火”是点着了,但湿气所蒸腾成的热能,却因为毛孔的不够通畅,不能够很好的散发,就都“憋”成了痘和火。所以即使是辣椒这样好的助热燥湿蔬菜,也并非人人都适合吃。

  椒类助热两道菜

  肉丝炒青椒

  原料:猪肉100g,青椒200g。

  调料:黄酒,淀粉,白糖,食盐,植物油。

  做法:肉丝用酒、淀粉、食盐略腌;青椒洗净切丝;锅中放油烧热,放入肉丝略煸炒后,放入青椒丝翻炒3分钟,出锅。

  功效:补充维生素C,温暖脾胃。

  生姜芥菜辣椒汤

  原料:芥菜400g,辣椒100g(红、尖、干皆可)。

  调料:姜,食盐,香油。

  做法:小芥菜洗净,切成长枝;辣椒开边去籽,切丝备用;起锅放油,爆香姜、椒;大火高温煮小芥菜至软,加食盐、香油拌匀即成。

  功效:清热利水,行气消滞。

茼蒿——生命力顽强的安心菜

  上榜理由:安心消痰,为阳虚体质人注入旺盛的生命力。

  温中指数:★★★★☆

  健脾指数:★★☆☆☆

  益肾指数:★★☆☆☆

  吃火锅时,撒一把清脆肥嫩的茼蒿,一烫,便满屋飘香。但凡香味,都爱发散,有穿透力,能“醒神开窍”。茼蒿的蒿之清气、菊之甘香,开胃又醒脾,还能解闷气,给食欲不振、腹胀不舒、心情低落的阳虚体质人开了一条芳香小径。蒿,本意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杂草,阳气不足,生命力不够旺盛的阳虚体质人,不妨借用茼蒿的顽强生命力,来为自己的人生找回温暖春天。

  茼蒿的安心气秘密

  佛家说“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施”的对象是众生,没有三教九流之分,是谓平等心。茼蒿也有这般的心肠,它的栽种不择江南、江北,不择肥地、贫壤,不择阳光、雨露。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大家都吃得起,都喜欢。

  最重食疗的长寿大医孙思邈,在他的《千金食治》中说:茼蒿能够“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是一种开心菜。由于阳气不足,阳虚体质人睡不塌实,心气虚,容易心慌、心悸。茼蒿性温,能暖肾理气,助睡眠。睡得实了,夜尿也能减少。因为茼蒿安心气,助睡眠的效果好,夏季酷暑中,烦热头昏,睡眠不安的人,也都可以适当吃一些茼蒿。

  茼蒿又名蓬蒿,北京人喜欢称茼蒿的茎为蒿子杆儿,是自古栽种于中国土地上的美丽蔬菜,有上千年的历史。日本的茼蒿都是在三百多年前的明代引种过去的。“小园五亩剪蓬蒿,便觉人间迹可逃。”这是诗人陆游《初归杂咏》中的一句诗,形容满园鲜绿、漂亮的茼蒿,让人觉得这里就是桃园仙境,不受世俗纷扰,也隐含了他的遁世情节。

  茼蒿的清香气味,对病虫害有独特的驱避作用,在种植过程中很少施用农药,是真正的绿色蔬菜。它的清香气味,有开胃健脾的作用,所含胆碱和腺体等有机物,有补脑和增强记忆的功效。对于肺热咳嗽、痰多黄稠及贫血或骨折的人,也有非常好的清热补血之效。

  茼蒿安心两道菜

  茼蒿酸辣汤

  原料:鲜茼蒿100g,卤水豆腐一小块。

  调料:豆豉,葱白,酱油,料酒,胡椒粉,食盐,水淀粉,香油,醋,植物油。

  做法:将豆腐洗净,切丁,过水焯一下;将适量胡椒粉倒入小碗,加醋冲开备用;锅置火上,倒入高汤或清水,烧开后先放入豆腐略煮一下,然后放入葱白、豆豉,煮开后加入酱油、料酒、食盐调色、调味,然后用水淀粉勾芡,注意勾薄一些;放入茼蒿烫2~3分钟,加入冲开的胡椒粉和醋,淋入香油。

  功效:伤风初起时,趁热喝此酸辣汤,能祛风、化痰、扫浊。

  茼蒿鱼头汤

  原料:鲜茼蒿250g,胖头鱼头1个。

  调料:生姜,鸡精,食盐,植物油。

  做法:先把鱼头洗净,去鳃,用刀剖开;茼蒿洗净;生姜洗净,切片;在炒锅中放油烧热,再放入鱼头煎至微黄色;在砂锅内加水适量,用大火烧开,放入鱼头、生姜片,用中火继续煲10分钟,再放入茼蒿,熟后加入食盐、鸡精即可食用。

  功效:补益肝肾、健脑益智,但肝火亢(如胁痛、面红、目赤)及肾阴虚(如腰膝酸软、潮热)者需要慎食。

  专家给出的阳虚体质人择菜总规

  有益于阳虚体质人的食物:除以上蔬菜,其他能够温补脾阳、肾阳的蔬果还包括荔枝、龙眼、榴莲、樱桃、杏、核桃、栗子、大枣、腰果、松子、洋葱、香菜、胡萝卜、山药、红茶;对于安静的植物气质有余,动物气质不足的阳虚体质人来说,在蔬菜之外,适当吃一些肉食也很重要,如羊肉、牛肉、猪肚、鸡肉、带鱼、猪肉和黄鳝等,能带来动物所特有的“跃动”气息;可以吃的海产品有虾、海参、鲍鱼、淡菜等。

  对阳虚体质不利的食物:阳虚体质人阳气亏虚,基于“开源节流”的原则,吃温暖食物可以“开源”,少吃寒凉食物可以“节流”。哪些食物会耗伤阳气呢?如田螺、螃蟹、绿茶、冷冻饮料等;寒凉的蔬果类有西瓜、海带、紫菜、黄瓜、苦瓜、冬瓜、竹笋、芹菜、绿豆和蚕豆等。除此之外,阳虚体质人还应减少食盐的摄入,并少用抗生素、清热解毒的中药,以保护阳气。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肉桂不是桂皮

$
0
0
肉桂不是桂皮
作者:10    来源:5    责任编辑:xxx     点击:
    前晌,王大妈又准备做狗肉火锅,想在其中加点桂皮佐料,便拿来几块前不久在菜市场购买的“桂皮”要我辨认,我接过一看,原来她买的全是肉桂。“怪不得喏!第一次我放了您给我的几片桂皮的狗肉火锅的味道比后来几次要香浓得多。”其实这样的例子还多着呢,因为目前菜市场上的“桂皮”多被肉桂代替,且价格是前者的几倍,菜商不晓,食者不识,以讹为讹。

    肉桂与桂皮无论是在植物来源、外观性状、所含成分、功能与主治等方面都有区别。

    植物来源:二者均为樟科植物。肉桂为肉桂的干燥树皮。桂皮为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川桂等的树皮。

    外观性状:二者均为槽状或卷筒状。肉桂:厚0.2~0.8c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内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一条黄棕色的线纹。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气香浓烈、味甜微辛辣、嚼之无渣者为佳。桂皮:厚0.1~0.2cm。外表面黑棕色至黑褐色,有灰白色花斑、栓皮或鱼鳞状脱落而显龟纹状凹斑;内表面红棕色至黑棕色,平坦,有极细纵纹,划之无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灰色,内层红棕色,两层间有黄棕色射线。气清香而凉,似樟脑,味微甘辛。以皮薄、香气浓厚者为佳。

    所含成分:二者均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桂皮醛),肉桂约1~2%;桂皮约1%,后者且含有丁香油酚等。

    功能与主治:肉桂: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阳虚眩晕,目赤咽痛,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经闭,痛经。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1]。桂皮:辛、温。归心、肝、脾、肾经。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用于腹冷胸满,呕吐噎膈,风湿痹痛,跌损瘀滞,血痢肠风。阴虚有火者忌服[2]。综上所述,肉桂与桂皮同小异大,从他们的厚薄、色泽、表面及断面特征、气味等均可区别。一般肉桂以入药为主(除1953版《药典》外,均被历版《药典》收载);桂皮以菜肴佐料为主(《本草纲目》无桂皮专条药名,且历版《药典》均未收载)。在使用时,如症见上述肉桂功能、主治者,可在菜肴中加入肉桂(但不及加入桂皮的汤、菜味),但“春夏为禁药”;如只作菜肴佐料者,宜选桂皮,一般大型中药店及中医院均有出售,且价格便宜。

药剂科 张志国副主任药师 
 

食疗作用: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用于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温经通脉.
【禁忌】阴虚火旺、热病伤津及假寒真热者及孕妇

营养分析:根据美国一项研究发现,每天饮食只要加点油桂粉,就可帮助Ⅱ型糖尿病患降低血糖、胆固醇与三酸甘油酯,并改善胰岛素功能。
     关节炎:微温的水加入一匙蜂蜜及一小匙油桂粉,在身体发痒的地方涂上并按摩,大部份疼痛可在15分钟内退去。关节炎病患每天可饮一杯加入两匙蜂蜜和一小匙油桂粉的热水。如果定期喝,慢性关节炎可被治愈。 
  脱发:那些受脱发或者有秃头之苦者,可在洗澡前用热橄榄油,加一大匙蜂蜜及一匙油桂粉在头发上停留约15分钟后再洗头,即使只停留五分钟也很有效。

牙痛:在牙痛的地方,涂上一大匙油桂粉及五大匙蜂蜜做成的糊状物,一天三次,直到牙齿不痛为止。

胆固醇:二大匙蜂蜜和三大匙油桂粉加入16盎司的茶,给有胆固醇的病患喝,二个小时内可减少血液里10%胆固醇。一天三次可减少胆固醇含量。

感冒:感冒的人可连续三天食用,一大匙微热蜂蜜加1/4匙油桂粉。这个过程可治愈慢性咳嗽、感冒及清理静脉窦。
肠胃不适:

蜂蜜加油桂粉,可治愈胃痛及胃溃疡。


胃气/肠气:根据印度及日本所做的研究发现,食用蜂蜜加油桂粉可以减少胃气及胃痛。

心脏病:早餐定期吃涂有蜂蜜和油桂粉的面包,可减少动脉的胆固醇且可避免心脏病发作。


  对于过去曾有心脏病发作的病患,只要每天食用,就可避免再一次的心脏病发作。定期遵守上述的步骤,可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且可加强心跳。在美国及加拿大,很多的疗养院都有成功的例子,当病患的动静脉阻塞时,蜂蜜和油桂粉可改善血液流动。


免疫系统:每日食用蜂蜜和油桂粉,可加强免疫系统及防护细菌及病毒的侵害。科学家发现蜂蜜有大量的维生素和铁,连续食用蜂蜜,可加强白血球对抗细菌及病毒。

消化不良:饭前食用二大匙蜂蜜加油桂粉,可减少胃酸且帮助食物的消化。流行性感冒西班牙科学家已证实,蜂蜜具有可杀死流行性感冒及预防感冒的天然要素。


长寿:定期喝茶并加上蜂蜜和油桂粉,可预防老化。将4大匙蜂蜜加一大匙油桂粉及三杯水煮沸。每天喝3-4次,一次1/4杯,可保持皮肤光滑且预防老化,也可延长寿命,让你更年轻!


青春痘:将三大匙蜂蜜加一大匙油桂粉调成糊状,睡前涂在青春痘处,隔天早上用温水洗去,连续2天,可消除青春痘。


皮肤感染:蜂蜜加油桂粉可治愈湿疹、轮癣及其他皮肤感染。


  只要将蜂蜜加入油桂粉,涂在感染处即可。减重每天早上空腹,在早餐前三十分钟及睡前喝一杯用蜂蜜加油桂粉煮的水,定期喝可以减重。即使吃高卡路里的食物,也不会让身体堆积脂肪。

癌症:根据日本和澳洲近期的研究发现,胃癌和骨癌可利用此法治愈。癌症病患应食用三大匙蜂蜜加一大匙油桂粉,一天三次,连续一个月,并持续进行肿瘤疗程。

疲劳:近期的研究显示,蜂蜜的含糖量对人体的帮助大于伤害。


  有食用蜂蜜和油桂粉的老年人比较灵活。针对这题材已完成广泛研究的Dr.Milton表示,当活力减少时,可每天刷牙后及午后三点左右喝一杯水加半匙蜂蜜及少量油桂粉,一星期活力就会增加。口臭南美洲的人,每天都会将热水加一大匙蜂蜜及油桂粉来??口,这样可以让口气整天保持清新。听力丧失每天食用蜂蜜加油桂粉可恢复听力 .

1.紫油桂羊肉汤: 做法:10克油桂粉和1斤羊肉同炖,炖熟之后,喝汤吃肉。

功效:温中健胃、暖腰膝、治腹冷、气胀的作用。

2.紫油桂粉:每天2次,每次3-5克。温水送服

功效:可治疗胃气胀,胃寒痛;将油桂粉末加入菜中烹调,可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胆固醇。


3.紫油桂糖茶:油桂5,红糖12克,同煎。每日2次,温服。

功效:可治妇女产后腹痛:在月经前用3克油桂、9克山楂肉、30克红糖,适量水煎煮三五分钟,分2次服下。可治月经来潮时腹胀痛。

4.油桂茶:油桂粉3-5克,山楂10克,红糖30克。同煎5分钟。分2次服用。

功效:可治月经来潮时腹胀痛。

5.每天早餐前30分钟及睡前,用两勺蜂蜜,一勺紫油桂粉冲开水一杯,喝下即可。 
定期喝:功效:调节身体平衡,清除多余脂肪。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莫自行用肉桂降糖

$
0
0
莫自行用肉桂降糖

    蜂胶、西洋参、苦瓜、鱼油、芦荟……越来越多的东西被证实有降糖作用,患有糖尿病多年的李老太最近听病友说中药肉桂也有一定的降血糖、降血脂的功效,很想买点来尝试一下,可又有点担心会有副作用,一直犹豫不决。

    肉桂又名玉桂、牡桂、玉树、中国桂皮,味辛甘,性热,有温补肾阳、温中逐寒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腰膝冷痛等症,又因其树皮芳香,因此还可用作香料,是常用的调料之一。

    研究发现,肉桂不仅具有上述功效,还可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并清除血中的胆固醇,有助于降血糖、降血脂,特别是能降低餐后血糖。同时还有实验证明,每天食用1-6克肉桂粉的糖尿病患者,6周后比对照组的血糖要低20%左右。

    虽然已经证实肉桂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但是目前还不能作为临床降糖药物使用,仅能作为一个辅助治疗手段,是否使用肉桂,还需要医生结合患者体质全面考虑,尝试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干预,且每天摄入量不宜超过4克。

    食用过程中,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如果发生低血糖,要减少肉桂的用量,而不要随意减少降糖药物量,并且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认为肉桂辛甘大热,易伤阴助火,不适于有咽干、面红目赤、便秘、舌红苔黄等症状的糖尿病患者,痰热咳嗽、风热感冒、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也不宜食用。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黄胜立(吴志 罗金财整理)

 
 
 
吃肉桂可以降血糖吗?据国外研究发现,肉桂可使胰岛素水平升高,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研究员发现,在布丁上撒一匙肉桂粉,能减缓餐后血糖升高。而美国农业部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肉桂粉所含的某种成分能使糖的分解加快20倍。加利福尼亚大学、艾奥瓦州立大学和美国农业部科学家进行的细胞分子学研究发现,肉桂本身具有类似胰岛素的活性,且能加强胰岛素作用,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肉桂的好处远不止这些,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食用1―6克肉桂,40天后他们的空腹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有明显降低,糖尿病人常吃肉桂食品,能起到暖身和降糖的双重作用。但肉桂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一天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4克,同时还要根据自身体质,在药师指导下使用。中医认为肉桂辛热,易伤阴助火,不适于阴虚热盛型(有咽干、面红目赤、便秘、舌红苔黄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内热上火、痰热咳嗽、风热感冒、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也不宜食用。
吃肉桂可以降血糖吗?
肉桂能起到暖身和降糖的双重作用。国外研究也发现,肉桂可使胰岛素水平升高,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瑞典马尔默大学的研究员发现,在布丁上撒一匙肉桂粉,能减缓餐后血糖升高。美国农业部的一份研究报告则指出,肉桂粉所含的某种成分能使糖的分解加快20倍。加利福尼亚大学、艾奥瓦州立大学和美国农业部科学家进行的细胞分子学研究发现,肉桂本身具有类似胰岛素的活性,且能加强胰岛素作用,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具有应用价值。肉桂的好处远不止这些,美国人类营养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食用1―6克肉桂,40天后他们的空腹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有明显降低。
但肉桂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一天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4克。同时还要根据自身体质,在药师指导下使用。中医认为肉桂辛热,易伤阴助火,不适于阴虚热盛型(有咽干、面红目赤、便秘、舌红苔黄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内热上火、痰热咳嗽、风热感冒、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也不宜食用。
肉桂吃法很多,除了药用,也可制作肉桂茶、肉桂水。将2匙干燥肉桂粉倒入1杯开水,浸泡约10分钟后过滤即可,添加适量蜂蜜口感更好。寒冷的冬天,喝一杯肉桂茶可以温暖全身、温经通络,非常适宜。而对于一向怕冷、腰膝酸软的老人,则可用肉桂6克、薏米12克、肉苁蓉9克,加适量水稍微煎煮后制成肉桂水,经常代茶饮用,效果也很好。
吃肉桂可以降血糖吗?肉桂吃法很多,除了药用,也可制作肉桂茶、肉桂水。将2匙干燥肉桂粉倒入1杯开水,浸泡约10分钟后过滤即可,添加适量蜂蜜口感更好。寒冷的冬天,喝一杯肉桂茶可以温暖全身、温经通络,非常适宜。而对于一向怕冷、腰膝酸软的老人,则可用肉桂6克、薏米12克、肉苁蓉9克,加适量水稍微煎煮后制成肉桂水,经常代茶饮用,效果也很好。
1.增大营养素密度。香料和香草含有抗氧化物质、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黑胡椒牛柳就比炸牛排的营养价值高多了。
2.增加新陈代谢。辛辣味的香料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更重要的是,它们还是“热性”食物,这就意味着它们能天然地增加新陈代谢。
3.增加饱腹感。食物中的香料能增加你的饱腹感和满足感,因此能让你少吃一点儿。美国的一项研究证实,如果一个人在每顿饭之前吃含有半茶匙红辣椒片的开胃菜,他们的能量摄入就能减少10%—16%。
4.有药用效果。比如,对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每天只要吃两茶匙肉桂粉,就能在六周内显著降低他们的血糖水平。肉桂粉同样还能改善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这或许因为胰岛素对脂肪调节有重要作用
 
 
 
糖尿病吃什么炒菜好?大蒜:大蒜辛辣、性温、能解滞气、暖脾胃。大蒜中含蒜氨酸和蒜酶,二者接触后产生蒜素,具杀菌效力;大蒜中所含生物碱,具有降低血糖成分,增加胰岛素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对正常血糖值无影响;此外大蒜还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缓解疲劳,刺激消化器官分泌消化酶,促进上皮增生,加速创伤愈合等功效。
糖尿病吃什么炒菜好?
洋葱:味淡性平,具有降低血糖作用,并且发现洋葱是含有前列腺素A的唯一蔬菜,多食有利于扩张血管,防止动脉硬化,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有利。洋葱还能降低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经常食用可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韭菜:春天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而韭菜性温,最宜人体,春天多吃些韭菜可增强人体脾胃之气,但韭菜不宜消化,一次不要吃的太多。
山药:味甘性平无毒,有健脾益气、滋肺养胃、补肾固精等功用。尤宜与春天食用。可防止春天肝气旺伤脾,又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
胡萝卜:糖尿病患者其血液中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因,正是这些自由基因破坏了人体内胰岛素的活性。胡萝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因此日常饮食中多吃胡萝卜、甘蓝及其它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对预防糖尿病有极大的帮助。

糖尿病吃什么炒菜好?莴苣:莴苣含有较丰富的烟酸,烟酸是胰岛素激活剂,经常食用对防治糖尿病有所帮助。莴苣可刺激胃肠蠕动,对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以及便秘有辅助治疗作用。莴苣中所含的钾离子是钠离子的27倍,可促进排尿,降低血压。
苦瓜:性寒,味苦。能除邪热,解疲乏,清心明目。苦瓜清热解毒,除烦止渴, 苦瓜有“植物胰岛素”之称。药理试验发现,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甙,不仅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而且还可刺激胰岛素释放,有非常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黑木耳:黑木耳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凝作用,可减少血液凝块,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防治动脉硬化症,还具有抑菌抗炎、保肝、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以及具有抗肿瘤活性,对癌细胞有抑制力。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蔬菜与什么搭配更利于营养吸收?

$
0
0

 

2015-07-06 14:15 来自 身体

字号
       
问:蔬菜与什么搭配更利于保护营养不流失?
答:蔬菜的食用上,应根据蔬菜种类的不同,与蛋白质及脂肪类食物搭配进食,才能保证营养的最优化吸收。

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养生、保健等提高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问题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很多害怕肥胖的人选择食用大量蔬菜,认为这样的饮食对于自身十分健康,其实这样的理解不完全正确。因为如果仅仅以蔬菜为食物的话,不但身体正常需要摄取的营养不足,而且原本蔬菜中的营养也难以吸收。
那么,蔬菜应如何搭配才更利于营养的吸收呢?首先,蔬菜这类食物的营养物质在与蛋白质及脂肪类食物的搭配下,会相互提高两种食物的营养吸收,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其次,人类每日都需要摄入必需氨基酸,而这类物质的吸收需要在蔬菜类食物的纤维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会更好地吸收。
而且,有些食物与某些蔬菜搭配是会有禁忌的,一旦搭配不当则会出现营养的流失及失活。例如,菠菜里含有很多草酸,豆腐里含有较多的钙质,两者若同时进入人体,可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性的草酸钙,而人体内的结石正是草酸钙、碳酸钙等难溶性的钙盐沉积而成的,所以最好不要把菠菜和豆腐一起吃。
然而,在选择蔬菜时还要注意增加十字花科类蔬菜如大白菜、小白菜、菜心、紫菜薹、青花菜、椰花菜、芥蓝等及菌藻类食物的摄入。腌菜和酱菜含盐较多,维生素损失较大,应少吃。一般来说,建议每人每天摄入多种蔬菜300克~500克,并鼓励选择新鲜和应季蔬菜,以免储存时间过长,造成一些营养物质的流失。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多种蔬菜食用,应特别注意选择深色蔬菜(如深绿色、红色、橘红色、紫色蔬菜),使其占到蔬菜总摄入量的一半。因深色蔬菜的营养价值一般优于浅色蔬菜。深色蔬菜富含胡萝卜素特别是β-胡萝卜素,是中国居民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此外,深色蔬菜还含有其他多种色素物质如叶绿素、叶黄素、番茄红素、花青素等,它们赋予蔬菜特殊的色彩、风味和香气,促进食欲,并呈现一些特殊的生理活性。
蔬菜类食物是人类的重要食物,但是食用的方式与搭配却会左右其营养的吸收与利用,所以,做一个懂得养生的人一定要了解食物的特性,以保证自己的饮食合理并且健康。
(小白 吉林大学医学硕士)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晚上吃姜赛砒霜?

$
0
0
问:晚上吃姜赛砒霜?
答:晚上吃姜可能会由于身体燥热、兴奋而影响睡眠,不过若说如砒霜一样有大毒就有点夸张了。
       姜分为嫩姜和老姜。老姜较之嫩姜更辣,一般用于调味料,而嫩姜也可以作为蔬菜直接入菜,并且姜还可以入药,熬制姜汤用以治疗感冒等。
       关于姜的俗语也很多,什么“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天3片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等。但也有一句看似恐怖的俗语“晚上吃姜赛砒霜”,这是真的吗?
       读者看到这里可能就想了,中国人做菜喜欢放葱姜蒜来调味,晚上做菜放姜的人那么多,难道大家都在吃砒霜吗?怎么没有听到有人因为晚上吃姜中毒的消息呢?
       事实上,中国的好多俗语,为了强调某种观点,往往进行夸大。晚上吃姜的确对身体有不好的地方,不过若说如砒霜一样有大毒就有点夸张了。
       吃姜可以增强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管、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等。睡前吃姜多,就会因为身体过于燥热、兴奋而睡不着觉或者影响睡眠质量。因此晚上吃太多姜,是对身体不好的。当然了,如果仅是作为调味料入菜,这点姜不会达到让身体过于兴奋的程度,影响不大的。
       姜对人体有很多好处。姜的特殊的辛辣风味,可治疗恶心、呕吐。也可以预防晕车晕船。而从营养成分上讲,姜含有姜酮、姜醇、姜酚等油性的挥发物,其中,姜酚等与生姜有关辣味物质的总称为姜辣素,是姜的主要活性成分。
       同时,研究还表明,姜辣素中的姜酚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明显降低肝脑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物,具有降血脂,抗衰老的作用。
       因此吃姜是对身体大大有好处的,但是要注意一下吃姜的时间,最好不要在晚上吃太多姜。万事都有个度,虽然吃姜很好,但不要过量。
       (李玉哲,日本京都大学综合系统生物学硕士)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敢和学生对阵的校长蒋梦麟

$
0
0

陈平原

2015-07-08 19:10 来自 翻书党

字号
本文发表于2015年7月号《书城》,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去年秋冬,很想为北大老校长蒋梦麟(1886-1964)写篇短文,纪念其逝世五十周年;后因杂事繁多,忙别的去了。这学期在北大讲选修课,专设一章“何为大学——蔡元培与蒋梦麟”,略表心意。课讲完了,意犹未尽,干脆引申开去,撰成此文。
十八年前,我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访学,利用该校东亚图书馆资料,撰成一组总题为“哥大与北大”的短文,先后在纽约的《明报》以及北京的《中华读书报》上连载,后收入《老北大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其中谈论蒋梦麟的“教育名家”一则,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以教育为切入口,谈论哥大与现代中国的关系,本不该有太大争议。因为,从事乡村教育的陶行知、陈鹤琴、赵叔愚都是哥大师范学院的毕业生;更值得关注的是哥大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关系,东南大学首任校长郭秉文、北京高师校长邓萃英、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齐鲁大学校长朱经农等,都曾就读哥大。至于历任北大校长,蒋梦麟、胡适、马寅初,更是堂堂正正的哥大博士。至于张伯苓一九一七年筹办高等教育失败,随即赴美,入哥大师范学院研究一年,更凸显了当年哥大在中国教育家心目中的地位。
谈论蒋梦麟的这篇短文,因批评《北京大学校史》增订版(萧超然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断言蒋梦麟乃“典型的国民党新官僚”,不同意将整顿教学秩序说成是压制学生运动而招来了严厉的斥责。当初愤愤不平,日后想来,是我年轻气盛,主动挑战造成的。若换一种方式,仅限于正面立论,当不至如此剑拔弩张。可见,“真话”说早了、说急了、说狠了,效果并不好。可是,都想等“水到渠成”,真的是“人寿几何”呀!十八年后的今天,表扬长期辅助蔡元培(三度代行校长职权)、一九三〇年十二月至一九四六年八月主政北大(抗战期间为西南联大三常委之一)的蒋梦麟,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了。
蒋校长是平反了,可当初争论的症结仍在——这就是如何界定大学的功能。作为职业教育家,蒋梦麟对无休止的罢课很不以为然。一九一九年七月二十三日上午,北京大学学生集会欢迎蒋梦麟代表蔡元培到校主持校务,蒋发表演讲,算是送给北大人的见面礼——先表扬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说青年应“以自己的学问功夫为立脚点”,接下来就是:“现在青年做救国运动,今日反对这个,明日反对那个,忙得不[得]了。真似‘可怜年年压针线,为他人补破衣裳’,终不是根本办法。吾人若真要救国,先要谋文化之增进。日日补破衣裳,东补西烂,有何益处?深望诸君,本自治之能力,研究学术,发挥一切,以期增高文化。”(《初到北京大学时在学生欢迎会中之演说》,见蒋梦麟《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第394页、395页,商务印书馆1933)如此“逆耳”的“忠言”,居然没被学生轰下台,也真是奇迹。
一九二〇年五月,蒋梦麟和胡适联名在《新教育》第二卷第五期上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此文由胡适执笔),表扬这一年的学生运动,“引起学生对于社会国家的兴趣”,再就是“引出学生的作文演说的能力,组织的能力,办事的能力”,可话锋一转,又是唱反调:“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单靠用罢课作武器,是最不经济的方法,是下下策,屡用不已,是学生运动破产的表现!”(《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第157页、159-160页)某种意义上,蔡元培与蒋梦麟的立场是一致的,只不过说法委婉多了:“‘五四’而后,大家很热心群众运动,示威运动。那一次大运动,大家虽承认他的效果,但这种骤用兴奋剂的时代已过去了。大家应当做脚踏实地的工夫。”(《在北大话别会演说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452页,中华书局1984)蒋梦麟日后在《西潮》第十五章“北京大学和学生运动”中,谈及蔡元培对学生运动的态度,否认蔡校长“随时准备鼓励学生闹风潮”的流言(《西潮•新潮》第126页,岳麓书社2000),我以为是可信的。
又过了两年,蒋梦麟发表《北京大学第二十五年成立纪念日的感言》,称:“近几年来,学生运动,是新动机。现在又遇一反动;这反动就是教育破产。” (《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第418页)如此立说,比较隐晦;而约略与此同时撰写的《学风与提高学术》,则打开天窗说亮话:“教育界这三年来,所用于自卫或攻击的武器,只有一件,就是罢课。但这件武器,一用再用,再而三,三而四,已破烂不堪,不能再用了。杀人不下,近来竟用以自戕了。武器破烂,教育自卫之道,从此穷矣。”(《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第185页,此文原题“晨报四周年纪念日之感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补救呢?蒋梦麟提出来的方案,也不过是十分空洞的“提高学术”。
再过一年,时正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特为校庆撰写《北大之精神》,称北大特点有二:一是大度包容,二是思想自由;而与之密切相关的,便是两个明显的缺点:“能容则择宽而纪律弛。思想自由,则个性发达而群治弛。”有鉴于此,必须在“相当范围以内,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第473页)。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主张“整饬纪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学生们所不爱听的。可如果没有蒋梦麟的“黑脸”,单靠蔡元培校长的“红脸”,这大学是无法维持下去的。某种意义上,职业教育家蒋梦麟的“务实”,是蔡校长得以“高蹈”的前提。
蒋梦麟这一“整饬纪律”的立场,在其担任校长的一九三〇年代,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上任伊始,叮嘱文、理、法三学院的院长“辞退旧人,我去做;选聘新人,你们去做”,如此勇于担当,体现了大教育家的肩膀。至于确立“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办学宗旨,利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拨款,设立研究讲座、专任教授及学生奖学金,建设研究院,规定大学生做毕业论文,缺课三分之一者不得参加考试,留级两次或留级一次加上两门必修课不及格者退学等,甚至因学费问题与学生直接冲突,毫不退让(参见马勇《蒋梦麟教育思想研究》第183-191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所有这些举措,可说是“一意孤行”。正因校长强势,且颇具胆识,在时局极为动荡的一九三〇年代,北大的教学与科研才能稳步上升。站在教育史角度,对于蒋校长之苦心孤诣,应该点赞,而不是冷嘲热讽。
前排左三为蒋梦麟
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的中国,稍有良知的教育家,都面临夹在顽固强硬的政府与热情激进的学生之间的困境。国共两党出于各自的政治利益,对学潮的评价天差地别,但着眼点都是政局稳定与否。教育家则不然,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立论,对学生之“荒废学业”不能不深表遗憾。历史学家对校长们左支右绌的困境,须具“同情之理解”。只有在极端情况下,大学校长才会与学生站在一起,用罢课、罢教、游行示威等手段对抗政府。某种意义上,这是校长的职责决定的——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努力“提高学术”,而不是介入现实政治。
我并不完全认同蒋梦麟的做法,但作为北大校长,他坚决要求学生以求学为第一要务,走的是正道。相反,若校长鼓动学潮,那才是滑天下之大稽。至于教授与学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立场。大学最终如何发展,取决于各方力量的博弈,并不完全体现校长的意志。基于此判断,我认可蒋梦麟的工作,当初的断言,今天看来依旧有效:“历任北大校长中,名气最大的当属蔡元培。对于老北大基本品格的奠定,蔡氏确实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在历史学家笔下,蔡氏的意义被无限夸大,以至于无意中压抑了其他同样功不可没的校长。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蔡氏的早年学生蒋梦麟。”(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第4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这段话,被日后很多谈论蒋梦麟的文章所引用。
但阅读这段话,最好与我对蔡元培的一再表彰相对照,方不致出现大的误差。我曾经说过:“百年中国,有独立的大学理念,且能够真正付诸实施的,不敢说仅此一家,但蔡元培无疑是最出色的。这是因为,有其位者不一定有其识,有其识者不一定有其位;有其位有其识者,不一定有其时——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才可能有蔡元培出长北大时的挥洒自如。”(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第1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蒋梦麟并不具备蔡先生那样的崇高威望,也没有“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无论他如何努力,都只能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管理者,而不可能像蔡先生那样成为现代中国“大学精神”的象征。
这就到了“功狗”的自嘲。一九五〇年十二月二十日,时任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在台湾省议会答复教育行政质询时过度激动,突患脑溢血逝世于议场,享年五十五岁。老朋友蒋梦麟当即撰写《忆孟真》,初刊一九五〇年十二月三十日《中央日报》,后收入传记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七年版《新潮》。文中有一段话,颇具深意,值得引录:
十二月十七日为北京大学五十二周年纪念。他演说中有几句话说他自己。他说梦麟先生学问不如蔡孑民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他自己的学问比不上胡适之先生,但他办事却比胡先生高明。最后他笑着批评蔡胡两位先生说,“这两位先生的办事,真不敢恭维。”他走下讲台以后,我笑着对他说:“孟真你这话对极了。所以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功臣,我们两个人不过是北大的功狗。”他笑着就溜走了。(蒋梦麟《西潮•新潮》第332页)
这故事很精彩,常被论者转述,可惜不见出处。两个大学校长惺惺相惜,且都很风趣,自嘲中不无自得——毕竟自己办事能力远比师长强。
既然那么能干,为何世人普遍认定,兢兢业业的蒋梦麟,其历史地位不及蔡元培?关键是对大学精神的理解、阐扬与坚守。蔡先生所提倡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乃大政方针,影响极为深远。至于蒋梦麟,办事能力极强,人格操守也没有问题,不愧是教育名家。但若站得更高点,则会发现他太守规矩,缺乏那种开天辟地的气魄——当然,也没有那种机遇。傅斯年比他幸运多了,出任台湾大学校长不到两年(1949年1月至1950年12月),因其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及凸显某种精神取向,而被台大人永远铭记——其历史地位类似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
我表彰蒋梦麟在教育史上的贡献,也理解他在实际操作层面某些不得已的举措;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抗战期间,蒋校长似乎对北大的兴趣明显下降。作为西南联大三常委之一,蒋梦麟没能为北大在联大内部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对于这一点,北大老人颇多怨言。也有对此持理解乃至赞赏态度的,如钱穆在《师友杂忆》第十一章“西南联大”中,自述当年如何为蒋校长解围(参见《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第187页,岳麓书社1986)。还有汤用彤一九四五年九月六日致信胡适,引自己此前给蒋梦麟的信:“在抗战八年中,三校合作,使联大进展无碍,保持国家高等教育之命脉。此中具见先生处事之苦心,有识者均当相谅。” (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第33页,中华书局1980)三校合作,特别忌讳领导打架、政出多门,那样的话,下面的人便无所适从。张伯苓年高不管事,蒋梦麟则常住重庆,目的都是为梅贻琦执掌西南联大腾出更大空间。
我的判断是,常住战时首都重庆的蒋梦麟,在与达官要人的周旋中,逐渐失去了对于北大事务的兴趣。看他抗战胜利后,因“大学校长不得兼任行政官吏”之条规,不顾胡适等老友的极力劝阻,舍北大校长而出任行政院秘书长,就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此外,这段时间蒋梦麟对学问的兴趣与日俱增。一九四三年一月和十二月,蒋梦麟给远在美国的胡适写了两封信。前一封辩解自己对西南联大事“不管者所以管也”,同时称“两年中著一本《书法之原理与技艺》,近月来著成第二册”,且“夙兴夜寐,从事学习英文,亦稍觉进步”(《胡适往来书信选》中册第550页,中华书局1979);后一封则交代托人将《西潮》(原题《东土西潮》)英文书稿带到美国,转交给胡适,以谋求出版,而后就是:
你知道这廿余年来,我的学问荒疏极了。到了五十五岁,才知发愤求学。你看可笑不可笑呢?……在这二十多年之将来,我想做点学问,补我往者之失。但亦不过想不苟活一世罢了,并没有学问上的大野心,以心之所好,玩玩罢了。我这本书也不过是玩意儿,觉得有趣得很。(《胡适往来书信选》中册第564页)
这本抗战时写于重庆防空洞的《西潮》(Tides From The West),就像第一章所说的,“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蒋梦麟《西潮•新潮》第15页)。此书英文版为耶鲁大学出版社一九四七年刊行,中文版则一九五九年由中华日报社首印。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好书。我谈大学教育,不管是描述蔡元培的性格及贡献,还是铺排五四前后思想潮流的演进,抑或阐发抗战中大学西迁的意义等,都曾引述此书。
但另一方面,我又对蒋梦麟在抗战最紧张的时候,身为西南联大三常委之一,竟然有心思、有时间坐下来著书立说,深感惊讶。花那么多时间撰写《西潮》以及《书法之原理与技艺》,某种意义上表明作者对西南联大的具体事务已经意兴阑珊——这也是北大教授对他不满的缘故。校长当然可以有业余爱好,可我却由此“雅趣”窥测蒋梦麟的心境——日后出任行政院秘书长、农复会主委,不是偶然的。
这倒让我想起《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一书的《引言》:“著者于民国八年,投入了北京大学里的学校行政的旋涡,起初尚兼教学而略从事作文。其后因受政治不良的影响,革命心理的冲动,频年学潮汹涌,又因学款积欠过钜,迭起教潮;行政事务逐渐加多,学问功夫逐渐减少,至民十一以后,简直成了单纯的学校行政者。积重难返,索性把笔搁起了。”(《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第2页)作为北大总务长或代理校长,蒋梦麟全力以赴处理校务,以至没有时间读书写作,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其实,大学管理是一件大事,需要高瞻远瞩,更需要知行合一,是值得校长们全力以赴的。十年前我写过一则短文,题为《为大学校长“正名”》(初刊《南方人物周刊》2004年12月1日,后收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大学何为》),其中有这么一段:“其实,大学校长的主要任务是当好伯乐,而不是自己争着去做千里马。既当校长,又抢课题,还带了不少研究生,这种‘革命生产两不误’的做法,我颇为怀疑。不是你当校长不够尽心,就是你的研究只是挂名——谁都明白,做好这两件事,都必须全身心投入,你一天又不可能变出四十八小时。与目前的流行思路相反,我以为,国家根本就不该给大学校长重大科研项目。”好在最近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呼吁校长们暂时搁置自己的学术研究,专职从事行政管理,已经成为主流的声音。
也正因此,我虽然欣赏蒋梦麟的《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西潮》、《新潮》等著述,但我更怀念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虎虎有生气、有点霸道、以“提高学术”为第一要务,甚至不惜与学生直接对阵的大学校长。
二〇一五年五月十二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附记:一九九一年初春,我在香港中文大学访学,经常逛旧书店,先后购得香港磨剑堂版《西潮》和《新潮》。那明显是盗印台湾的本子,有发行地址,但没出版时间。这两本书当时认真读过,感触很深,且作了标记,实在舍不得丢。到了需要引用时,只好随手找一种近年刊行的本子。因此,我的论著中,引《西潮》或《新潮》时,用的本子不一致。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萧邦齐:我敬仰的两位史学大师及三部伟大的小说

$
0
0

包安廉 采访 王希 翻译

2015-04-07 16:53 来自 私家历史

字号
       萧邦齐(Robert Keith Schoppa,又译“萧邦奇”),1975年从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指导教师是费维恺(Albert Feuerwerker)和杨格(Ernest Young)。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9、20世纪的中国史,尤其关注浙江的历史。
       他出版的专著论题广泛,包括抗战时期面临困境的难民(《苦海求生》),一个地区数百年的变迁及其影响(《九个世纪的悲歌》),一位革命家的选择与命运(《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
       萧邦齐现为马里兰洛约拉大学的亚洲史德勒讲席教授(the Edward and Catherine Doehler Chair in Asian History)。        
       
萧邦齐两本著作的中译本
       包安廉:什么原因促使您决定成为一名历史学家,并且是一位研究中国史的历史学家?
       萧邦齐:至少在我12岁的时候,我对历史已经十分痴迷,尤其对那些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冲击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感兴趣;社会史和文化史对我来说,总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尽管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迷”(political junky)。
       如何决定要成为一个研究中国史的历史学家?我属于越战一代,对亚洲的最初兴趣来自越战——因为我当时处在应征入伍的年龄段,所以我想对那个国家(越南)有所了解,对我可能要参与甚至也许要为之牺牲的那场战争有所了解。我从夏威夷大学的东西方研究中心获得了读研究生的资助。我们当时需要专攻一门亚洲语言,我其实可以选其他任何一种亚洲语言,但我选择了汉语。当时中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之中,美国与中国之间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外交关系,要到中国去做档案研究似乎不太现实。无论如何,我决定学习汉语和研究中国,因为我相信一旦中国“将自己的事情理顺当了”,它将是一种不可小觑的世界性力量。我从不怀疑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中国始终处于核心的位置,没有它,我很难想象自己今天所拥有的学术成就。
       包安廉:您的博士论文是您的第一个主要的学术项目,最终以《中国的精英与政治变化:20世纪初的浙江省》为题目发表。您当时是如何决定选择这一题目的?您想通过这项研究达到什么目的?
       萧邦齐:我进入中国史领域的时候,希望争取的宏大目标之一是确认和发现(当然是要在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中国的地方政治与区域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在许多不同背景下的进程与动力。我本人的背景经历对于这个最初设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我的家庭来自得克萨斯的潘汉德尔大草原(Texas Panhandle),我父亲基本上可以算做是一个佃农,我生命的头十八年是在距离最近的小城镇有十英里的农场上度过的。我十分清楚农场主们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地方和区域政治在他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以,在我的视野中,空间语境(spatial context)总是一个很自然的思考焦点。
       我写作《中国的精英与政治变化》一书时,许多研究辛亥革命的著作并没有给予空间背景以它应该获得的那种足够的重视:它在革命或任何事件中都不构成一个重要的因素。芮玛丽(Mary C. Wright)在1968年的一部重要著作中曾提出一个观点: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各地都在经历“一场浪潮高涨的变革”。但事实上,中国的许多地方并没有经历这种变革浪潮。即便在相对“富裕”的浙江省,也看不到多少现代变革的迹象,贫困与悲惨却依不同的空间位置而在各地继续存在——在这个中国最小的省份里,不同地区的情况非常不同。
       我当时想到的是寻找和建立某种关于发展问题的研究模式,看能不能通过它来测试不同层次的发展是否可以导致不同的精英模式和结构的产生。我使用不同的经济指数作为发展的标准,总结出四种“发展区域”(zones of development)。当时施坚雅也在研究大区域、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这类问题。在我已经完成的研究的基础之上,他的研究对我是极有启发性的。在这里,我没有必要重复说明,对空间关键性的发现对于更为完整地理解中国社会和政治所具有的重要性,但通过使用大区域的分析模式,我呈现了一个事实,即浙江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该省被划分为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两个区域这一现实所左右的。
      
空间语境是萧邦齐研究中的一个思考焦点。而他长期研究浙江,因此被称作“浙江人”。
       包安廉:随着史学的演变,您的研究兴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书写历史的时候,您所感兴趣的主题是什么?
       萧邦齐: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史学研究深受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量化分析是其核心内容之一。我的研究尽管不像有些同类研究那样强调对数据的使用和依赖,但在方法上应该属于这一类的史学。回过头来看,这种方法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后来的研究逐渐脱离了这种模式,转向更偏重以人文学科为基础的方法,但我仍然经常使用和引用那些在我看来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对于处理和理解中国历史具有足够合理性的空间模式。因此我不确定,如果我今天重新进行这项研究,在方法上会有什么不同。在我对湘湖地区周边的人物、沈定一的关系网络以及中日战争时期决策系统的研究中,我仍然关心它们的本土位置以及在地方与区域统治模式中存在的空间关系。
       因此,我的所有研究,包括我发表的大部分论文,都带有一种强烈的空间语境的底盘:《九个世纪的悲歌》中的湘湖及其附近的乡镇与田野,《血路》中的上海、杭州以及衙前的村庄和周边地区,《苦海求生》中的逃亡难民的旅途,以及日军占领地区的前线和后方等。我在《九个世纪的悲歌》中呈现的许多不同类别的湘湖地图,和在《苦海求生》中展示的十二幅关于省界和地方细节的地图,都将空间的重要性带入历史分析之中。
       的确,《九个世纪的悲歌》在几个空间语境方面都是一种挑战;不光是因为湘湖本身在不断改变和移动,而且我也必须清楚认识到伴随湘湖从宋朝到21世纪的“演变”的政治与社会背景。写这本书遇到的一种特殊挑战是我需要翻译许多古典诗词,但在传递特定时代的语境和价值方面,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在处理帝国后期(宋朝至清朝)和当代世界时,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对于湘湖水库和周边人民的一些基本考虑,从传统时代至今几乎是相同的。随着湘湖的潜在开发者和那些想要为附近的农民保住湘湖水库的人的身份变化,语境也就发生了变化。
       除了在历史分析中继续强调空间语境的关键性之外,我在后来的研究(包括在我写作的关于中国史和东亚史的教科书)中对于“认同”(identity)这个主题和复杂的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在《血路》一书中,1920年代革命时期的认同的复杂性以及由此衍生的所有革命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往往成为左右革命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沈定一来说,正如我在书中所展现的,认同的难题最终导致他遭致谋杀。的确,认同的主题以及用它来解释革命和沈定一的需要,正是将全书凝聚为一体的内容。尽管我的许多中国读者并不知道沈定一是谁,但《血路》却能在中国大受欢迎,人们有些吃惊,为什么我在此人身上花费如此多的时间。我认为,他是一个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到国民革命的现实深处的令人着迷的人物。正是他的那桩悬而未决的遇刺案,以及1968年当地群众野蛮地炸开他的坟墓、捣毁他的尸骨并抛之于山下的故事诱惑我将他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所处理的这些戏剧性的、时常带有暴力意味的事件不光极为具体地提出了“为什么”和“目的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而且也将时间的视角深深带入研究之中——并带领读者一起思考。这是做这类史学的一个优势,尤其是相对于《中国的精英与政治变化》那种从史实中提炼分析的做法来说,不管后者是如何地重要。
       在《苦海求生》中,认同的问题继续成为焦点:省与地方、汉奸与抵抗者、战士与平民、中国人与日本人、官员与老百姓、教师与学生、党员与非党盟友或敌人。在这个危急的时刻,做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在战时(或革命时期)的动荡不定之中,认同感是通过何种方式(或如何能够)被要求的、被拥有的或被赋予的?不同难民群体的回忆(从丰子恺的多层次的描绘,到躲过日本人劫难的地方老百姓的故事,遭日本人和中国人劫持而充当劳力的人的记述,在战时转移之中面临学生安全和继续开课等挑战的学校),和因其他各种原因而丧失家园的人的回忆(逃离被烧光的村庄和从日本人的生物战中存活下来),也都提供了极有感染力的故事章节,对读者极有吸引力,并揭示了当时中华文明的本质、中国民族主义的力量以及这种活力的缺失。
        
《苦海求生》(In a Sea of Bitterness)封面
       包安廉:哪些著作——无论是历史学家的还是其他人的作品——对您的影响最大?您是如何做历史的?
       萧邦齐:我发现历史学家关注的史学问题经常是来回绕圈子:人们经常“奔向”那些眼下“时髦的”或“性感的”问题。当我进入中国史领域的时候,对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是一种时髦;但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时回过头看,这个题目似乎已经不在学者的兴趣之中了。看上去,好像对它的研究该说的都已全部说完了——但真相远不是这样。1970年代的热门话题是社会科学主题、技术和形式;1980年代人们的话题又是各种各样的人类学方法;1990年代,“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又成为来势凶猛的聚焦点;21世纪,人们的兴趣再次转移到与社会性更“相关”的主题:如家庭问题、社会性别、爱情本身、族裔人类学研究以及对中国革命“意义”的重新思考。我无法判断,这些不同的流派对于增长和加强我们对现代中国历史的整体认识究竟是好还是坏。从许多方面来看,与过去相比,2012年的研究焦点覆盖了更为宽泛的分析领域(我认为,这对于整个领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在某种意义上,相对狭窄的具体题目不太可能发展出一种透彻的、全面的、能够圆满地将分离的研究整合为一体的历史认知。
       作为历史学家,我从现代中国史领域中几乎每一位勤于写作的学者(active scholar)那里都获益良多,所以,要从中特别指认个别学者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我不妨冒险试一试。我从杨格教授那里受益匪浅,我在密歇根大学写博士论文时,他是论文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杨格的见解深刻、分析透彻,在这方面我没有见过比他更为卓越的人。每当我带着自己新近完成的论文进入他的办公室,他都能通过彬彬有礼但坚定不移的语言指出我在判断和分析之中的许多错误,有些甚至是不能原谅的错误;与他的交流始终是一种令人感到自叹不如和心惊胆战、但同时又受益颇深的经历。在懂得什么是历史学,以及如何在面临做历史的重重困难时得心应手地掌握治史之道等方面,杨格教授对我的指导超过其他任何人。
       另一位令我敬仰的中国史学者是柯文(Paul Cohen)。他的著作令我折服倾倒,并无数次地为我指出做最优秀的历史学的方法。他的早期著作《中国与基督教》教会我认识到帝国主义含有的隐秘的破坏性作用和文化史的重要性。他的另外两本著作《历史三调》和《与历史对话》更是精美绝伦之作。在这两部著作中,柯文利用伟大的想象力展示了史学可以包含的创造力;在这方面,他是我极为尊重的老师。我并不妄想重复他的辉煌学术(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我希望将他的著作当成榜样,来打破那些约束学者的传统模式:从所有的角度来观察历史,寻找和穷尽所有的史料,提出新的见解和认知,以帮助更新我们那些时常迂腐陈旧的观点。
       我认为,在许多意义上,柯文的著作为那些看上去有些反正统的历史写作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合法性。举个例子来说,我正在写作的一部著作所讨论的问题是中国人关于“男性特征”(masculinity)和革命的概念,比起《苦海求生》来说,这部书呈现历史的方式可能会更加地“反正统”。
       杨格和柯文两人都可以被称为大师(master teachers)两人都致力于追求史学研究和表现的最高原则,但同时又都对自己的学生和同事给予慷慨大度的关怀,后者最能体现他们作为大师的优秀品质。他们值得享有柯文在《历史三调》中献给史华慈和费正清的致辞:“两位令人赞叹的老师,我一直不断地从他们身上汲取知识,即便在正式的指导早已结束之后。”尽管柯文并不是我的“正式的”老师,最后一句也许可以更准确地读为:“即便在我的正式教育早已结束之后。”
       还有三本非史学类的书对我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和进行如何“做”历史的思考时有重要的影响。对我来说,收集在《呐喊》(Call to Arms)中的鲁迅的短篇故事提出了与20世纪头二十五年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认同相关的关键问题。在我看来,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如果不是最伟大的小说的话)是夏目漱石的《心》。我在一个潜在的历史研究中需要寻找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最终结果(essential truth)并不可能为人立即清楚无误地捕捉到——我的工作就是揭示故事的核心内容,尽可能地追踪故事的每一个细节,直到故事的结束。我基本上将自己看成是一个侦探小说作家(a mystery writer),找出那些可以揭示关键的真相的解释(尽管我的绝大部分著作并不是明目张胆地以侦探小说的方式写就的——《血路》除外)。《心》包含了一个有关认同的大问题,带有多重的可能性;它有需要破解的神秘之处,在最后留下了巨大的没有回答的问题;它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基于偶然因素之上的——我后来认识到,这些偶然性在人类生活和历史中是极为关键的,但我们却不可能将它们“计算到”(calculate into)我们理解的历史解释之中。
       另外一部小说也为我的历史想象和视野提供了关键的内容,那就是菲利普•卡普陀(Philip Caputo)关于越战的“回忆录”——《战争的谣言》。Philip Caputo, A Rumor of War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6).它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事实(facts)与真相(truth)之间的关系,显示了事实并不一定必然导致真相,甚至不一定能帮助揭示真相。对我来说,这指出了一种实证意义上的谬误,即历史学家可以收集事实,并通过事实做出某种结论,历史的真相或接近真相的历史因此得以建立。“事实”并不必然导致真相,而“真相”可能包含了其他的东西,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应该同时值得敬畏和警惕。总的来说,这些著作传达了这样的思想:历史是由人民——包括精英和(也许尤其是)非精英的人民——所创造的,普通寻常的选择可能会成为生死之别的决定,偶然性不断地左右和再左右人类的计划、常规和期望。为了对人民的思想行动和生活做出解释和赋予意义,史学必须研究最基层的人类生活,必须对某一历史时刻的小事物进行分析。历史研究也必须将自己与记忆联系起来,与记忆对当前的思想和决定所具有的力量联系起来。        
       包安廉:您的许多学术研究都集中在浙江,您看上去已经变成了一个浙江人。您如何看待省与国家的历史之间的联系?在何种程度上,您认为“省”和“国家”的分类是有用的概念?
       萧邦齐:是的,我看起来已经变成一个浙江人了。最初,我并不情愿被贴上这种标签。但事实上我对浙江太熟悉了,如果花大量时间去如此深入地“熟悉”另外一个地方,看上去有些太不明智了。我已经强调过,空间在我的研究中占有根本的位置。我不可能做一个不是基于某一特定空间的历史研究。不管怎么说,我已经找到大量的关于浙江的不同问题的史料,而且我相信我还会找到更多的、涉及更多人生活的史料!所以,我为自己的浙江人身份感到非常自豪。
       省的历史与国家的历史当然是有联系的,即便全国性政策对省内生活的干预并非是最为直接的(if only at tangential points as national policies intersect provincial lives)。但两者是不同的实体(entities)。我的确认为,除去严格意义上的政治、行政建制之外——当然所有重要的历史文献都是基于行政建制之上的,从环境或自然的角度出发,区域在构建空间单位(units)方面更有意义。区域随时间而发生变化,重要的变化明显基于现代经济基础格局的生长和变化,区域内的不同部分为现代交通和通讯设施编织在一起。
       的确,如同我在刊登于1992年11月《亚洲研究学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的论文中指出的,理想的研究地方史的办法是观察以县为单位的区域。至于“国家”是不是一个适用的分析种类,我们必须牢记,它在目前的国际政治框架中是适用的,国家在国际舞台活动,为更低级的地方单位提供一种更大的连贯性,所以历史学家不得不使用这一概念。国家并不总是存在的,我们并不知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们是否会继续扮演今天的角色。
       一个根本的现实是,历史的意义存在于个别之中,存在于具体之中。但因为人类本性——经常受到情绪、激情、恐惧以及并不总是表露在外的不安全感的驱动——的因素,哪怕是针对基础地方做出概况性判断——这是历史学家惯用的做法——也是困难重重并充满危险的。历史学家的研究规模越往高处走,超越了村庄、家族或者家庭,上升到了县、省、区域以及省之外的地方,他要掩盖的东西就越多,他要掩藏的本应得到解释的现实也就越多——通过那些看似必须的概括性判断和结论。那些冒险从事大历史(meta history)研究的历史学家——即以概括的方式来观察数个世纪以来世界规模的发展、气候或变化的历史学家——所掩盖的历史,大大超出了他们期望自信而确定地加以解释的历史。我并不把这样的学者看成是历史学家,他们更像是具有虚假史学意识的社会科学家(quasi historical social scientists),他们经常依赖数据并从数据推断出结论,数据的可靠性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他们还经常操纵这种数据以获取数字上的发现。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解密陈升河:八年内如何把老班章推上王者宝座!

$
0
0

解密陈升河:八年内如何把老班章推上王者宝座!

原创 2015-07-06 茶语网 茶语网


曾几何时,在许多普通人的心目中,普洱茶三个字代表了来自云南那片神奇红土地的种种情怀与记忆。清人阮福在其著作《普洱茶记》开篇就曾对普洱茶做这样的评点:“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也就是说,在数百年前,普洱茶已经有了从边地到中央的味觉记忆和群众基础,但时至今日,它才刚刚开始走向广泛品饮的道路——无论贡茶岁月还是边销风云,以往普洱茶在中国茶产业和茶工业的行进中所处的地位,始终是小众抑或非主流的。

直到2000年以后,它才被市场加以彻底重视,并从乱象纷生走向真正的品牌化之路。在此,茶语网(www.chayu.com)不再多言细语,只从陈升茶业掌门人——陈升河一个人和他身后的普洱古茶园开始,将镜头切入来时路。

▎想用一片茶园,安放下半生时光


听到陈升河这个名字,许多普洱茶从业者的第一反应就是“执”——这个在一片乱局中敢闯敢拼,甚至敢赌身家性命的广东茶人,平素少言寡语,却擅在市场最绝望时反戈一击,并交出非常漂亮的成绩单。

这底气从何而来?最重要的还是对茶的执着与痴迷。所以许多人习惯称陈升河为“茶痴”,而他一笑而过:“人若无癖,如何与其深交?”

其实,事情要从2006年说起。那一年,陈升河已经五十多岁,在广东做了三十年的茶后,他有点累了。“想要找一片茶园,安放下半生的时光。”

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他踏上了一直以来都很感兴趣的云南,“当走进那些人迹罕至的茶山,吸着澜沧江两岸云雾缭绕的空气,穿行在各成气候、各有风韵的古茶树群落里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

 

那次行走差不多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陈升河一行六人走了云县、临沧、凤庆、昌宁这一路……最后到达勐海。而他的手上,已经汇集了来自各个茶区和茶山的众多茶样。

说到这里,他有些激动地回忆道:“在那次行走以前,其实我在广东也经营过普洱茶,但主要是供应酒店用茶。我真的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面前会出现像梦幻般连绵不断的古茶园,更没想到在一喝之下,发现普洱大树茶的韵味这么好——那种茶叶内质的醇厚,那种‘清、香、甘、活’的滋味,让人越喝越不想走。”

▎为了建厂,他吃了整整一年的米线
就在西双版纳的蓝天白云下,陈升河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下来办厂,就在勐海,从半百之年开始重新创业!”采访中,他笑着说道,勐海的片片古茶园,从那时起成全了他的梦想。

“你知道对一个做茶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发现好茶,尤其是发现能与大众分享的好茶更激动的事了。”

 

于是从2007年开始,占地150余亩的陈升茶业公司厂区开工投建,陈升河身先士卒,用三年时间将原先的荒山杂地,改造成了陈升茶业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设施先进的现代化生产加工区、产品展示及文化休闲区、景观旅游区。

原先满目荒芜的工业园,因为陈升茶厂的崛起,成为了勐海县一道最亮眼的风景线。

 

而他笑着说自己为了建厂,忙到一切从简,硬是吃了整整一年多的过桥米线:“结果把一碗过桥米线的价格从3块钱吃到了5块钱。”

▎市场萧条,他却包购包销三十年
情怀很美好,现实却骨感,回过神来的陈升河,首先要面对两件事情——一是从2007年开始,全国普洱茶市场进入全面洗牌期,市场风声鹤唳;二是他第一眼就看上的布朗山老班章茶园,尽管资源优秀,可是基础设施甚至连公路基本可以说没有。

 

“在2007年上半年,我就觉察到了普洱茶市场的异样,征兆是什么呢?2007年的市场上,所有普洱茶的价格都比2006年翻了一番,茶叶紧俏,所有人都在抢着收茶、都在非理性地期待茶价一路上涨。这种情况之下,我就没有出手,而是冷静观察这个市场的走势。”

果然在当年7月以后,普洱茶价格出现了暴跌,像布朗山的茶叶价格(当年大小树不分)跌幅就高达90%。大举入市者损失惨重,许多茶企在当年受到了重创,导致茶叶最后基本没人收。这下茶农着急了,政府也坐不住了,因为这小小的茶叶,实在关乎这个农业县的民生大计。

 

而陈升河做了什么?他在国内普洱茶行情最不景气的时节,与老班章村全体茶农签订了由陈升茶业出资数百万元建厂生产加工,包购包销三十年老班章茶的合作合同。

同时,捐资百万元为老班章修建山区公路;还出资数百万元收购全体茶农2007年积压的1万余公斤茶叶。这场合作一开始,陈升茶业就逆势而动投入了近千万元的资金,引来舆论哗然。

“当时真的有各种声音,有人冷嘲热讽、有人怀疑旁观,有些关系要好的朋友就会劝我——这么干风险太大了,花这么多钱买一堆没人要的茶叶、厂里又投入这么多,万一厂子建好了这些茶卖不出去,那这一千多万不就打了水漂吗?那是你半辈子的心血啊!”

 

对此,陈升河有自己的考虑:“做茶几十年,我对茶除了感情更有着自己的判断。首先中国的茶叶市场从国家放开统购统销后一直在稳步扩大,中间价格有反复总体趋势却是向上,我相信普洱茶价格的低迷只是一个市场挤泡沫的过程,是行情问题而非质量问题。”

“其次,茶叶本身不是一个快生意,也不是金融产品,要胸怀几十年的眼光,来一年年地做事。我喝过全国所有地方的茶,偏偏用下半辈子锁定了普洱茶,是因为它从生态环境、品饮口感、健康价值等各方面来说,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陈升茶业立志做最好的茶,好茶是一定会得到大家认可的。”

 

陈升河的话,说得铿锵有力。他提起了陈升茶厂出的第一款茶,“在2007年年底,我们就首批做了3000饼‘佳茗天成’,反响口碑非常好。而且它到现在完全印证了我的判断,转变得非常醇和,茶汤入口即化。而这就是陈升茶业定义好茶的标准——无论产自哪个山头、哪个寨子、哪种风格的普洱茶,它必须清香甘活,有好茶最根本的味道。”

▎走遍千山万水,做茶要青山绿水


从2007年成立陈升茶业以来,陈升河就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他始终琢磨的,是怎样去做一片好茶。于是,同样在2007年,陈升茶业收购了蜚声海内外的普洱茶老号“福元昌”原址老宅,先以“复原昌号”为品牌打响易武“贡茶古镇”的新篇。

2011年3月,陈升茶业与“古茶第一村”南糯山半坡老寨村民签订合作五十年的合同,并建立茶叶初制基地。

2012年12月,陈升茶业与“贡茶之乡”勐宋那卡签订三十年战略合作协议,兴建原料初制加工基地,共同打造那卡茶品牌。

 

这一切的背后,是陈升河对自己,也对陈升茶业提出的要求——在古老的青山绿水间,做一件能让世世代代的普洱茶人可以传承的事。“最要紧的是用心,甚至用古人的情怀,来做一件现代化的事。”

 

陈升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第一次合作老班章开始,他就坚持企业要实行“三个统一”:

统一原料收购标准和价格,统一制作标准和办法,还统一销售价格。同时,每次销售的茶叶均标明时间、重量、等级、价格等字样。

为了保证 “三个统一”落到实处,陈升茶业把茶园管理作为茶叶生产的第一车间,加大对茶叶源头质量的控制,并委派老班章村村民委员会组织的监察队24小时监控,保证茶叶原料原产地的准确来源。

 

另外在采摘茶叶环节上,陈升茶业为老班章家家户户,免费配备了印有“陈升茶厂”字样统一干净的采茶袋及竹篓,改变了以前采茶多用装化肥的旧袋子采茶、装茶的旧习,而采下的茶及时装进通风好的竹篓也免捂坏。

“从没见过这么用心的茶厂,让人心服口服。”一位老班章村民这么评价对陈升茶业的印象,“我们打心里愿意将每季最好的鲜叶都交售给陈升初制所,进行统一规范的初加工。”

 

以往,传统普洱茶最为人诟病处便是生产过程的清洁,陈升河对站在现代化企业标准之上成立的陈升茶业,则近乎不近人情地强调这一点:

在布朗山老班章村、南糯山半坡村、易武福元昌号和勐宋那卡这些名山优质茶产地建设高标准茶叶初制分厂后,陈升茶业实施茶叶从采摘、初制生产加工、晾晒全程不落地的卫生标准,同时建透光晒青棚彻底解决了夏茶烘青的技术难题。

为防止原料霉变和提高卫生标准,陈升茶业还向各茶区茶农免费分发了20万条盛装干毛茶的双层防潮编织袋,并赠送5000套泡茶用具。

 

“我想让大家明白,无论是陈升,还是任何一家别的普洱茶企业,终究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让市场喝到一杯真的放心茶,就是为云南的古茶园加分,也留下了后代子孙的饭碗。”陈升河如是说,“而从源头保证采购茶叶的质量安全,是我们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八年间,陈升河亲自带着团队踏遍了每一块基地,而在老班章,连许多普通村民都认得这位广东来的老板。因为他常往返于茶山和茶厂之间,而上山的路艰难,下雨天时还要把车停在半路,拿锄头锄平路上的泥巴才能走。

 

他们就看到他从车上下来,干净的鞋上沾满泥,他却毫不在意,反而跟路过的乡民打招呼。“真的没架子、真的能吃苦。”这是老班章人对陈升河以及他整个团队的印象。

▎只有产品,才是会说话的王牌


在业界,只要提到陈升茶,恐怕人们脱口而出的就是那句“让您知道大树茶的味道”。而从陈升河将这句话印上产品包装的第一天起,他就对市场作出了承诺——

身为品牌企业的陈升茶业,所生产的每一片茶从不漏过任何一项质检标准,每一款都有检验报告。仅这一项,陈升茶厂一年的投入都要上百万,而结果就是为了消费者能放心。

陈升茶厂的精细化到了什么程度?“在执行标准方面,我们参照国标的基础上,制定企业食品安全执行标准,陈升普洱茶要求各项指标高于国际标准”。从采摘到不落地晒茶,到内部质检,毛茶经过静电筛选机把头发和杂质筛出来,再经过人工筛选出黄片和茶梗等机器挑不出来的杂质,到压制烘干,每一个环节和流程都是标准化的,环境和卫生要求非常高。

 

再说到包装,陈升的每一个茶饼都是十八褶,外面还有防伪标签。通过这个防伪标签,你不仅可以直接查询到,这款茶是不是厂家生产的,还可以查询到这是在哪家店买的,让茶客买得放心,喝得安心,什么环节都不用担心。这就是企业要做的事情。

陈升河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站在工厂收拾整洁的审评室里,点亮所有灯光,独自徘徊在20多个白色盖碗间。而他最爱将产地或采摘时间不同的几种茶叶,依次组合调配,以细细品味其中的差异。

几乎厂里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这一习惯,所以从不打扰他的沉醉,而是尽可能轻声地经过他身旁,任他流连忘返。

 

“从立誓在云南做茶的第一天起,我就问我自己,陈升要做什么样的茶?陈升要给谁做茶?陈升做茶的信条是什么?”我们面前的陈升河,神情若有所思,而他清癯的面容,在日光里剪出坚毅的轮廓。

“这个答案,我相信陈升已经找到了——为普通人做茶,为所有懂茶的人做茶。”

 

便是这个信念,支撑着陈升河带领着他的整个团队,走过了整整八年,打造了以高端的班章茶为拳头产品,同时以国内最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来做最高性价比的大众好茶的路线。

陈升茶业历经千锤百炼研制定型的系列高质精品,如霸王青饼、陈升一号、陈香升华、老班章、易武大树、正岩系列等各类产品进行量产后,已风靡了大江南北。

 

“其实陈升更希望让大家明白的是,只有好的原料才能做出好的茶。陈升从2008年就开始提倡喝新茶,改变市场追老茶的传统。这也不是说不喝老茶,而是新茶好喝老茶才能更好喝。而为什么陈升的新茶好喝?

第一,它百分百用的大树茶原料;第二,挑选西双版纳古今十二大茶山最好的原料制作,即使新茶口感也很好;第三,陈升用大树茶的四个特点——香高、气足、底厚、韵深来划分不同的产品类型,也寻找相对应的消费者群体。”

“茶叶终究是拿来喝的,喝的人多,说的故事少,这个行业才能走得远。”这是陈升河的市场观,“企业是舟,市场为水,水中行舟,不进则退。我希望陈升最终是以产品说话,做真正的王牌。”

正因这种观念,企业成立以来的八年间,可以说获奖无数——陈升茶业先后获得了“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年度最具成长力普洱茶品牌”、“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普洱茶企业”等称号;“陈升号”、“复原昌号”商标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复原昌号”普洱茶被评为云南省名牌产品;而陈升河本人,接过了沉甸甸的“全国先进爱国企业家”的称号。

▎茶王出山,风物长宜放眼量
其实从入驻老班章村开始,陈升茶业就努力从源头开始净化市场环境,也帮助原产地的茶农们改善生活和提高认知水平。“你帮人不是要给一条鱼,而是教会别人钓鱼的本事,一辈子才有碗饭吃。”陈升河说。

 

这话说得朴实,事情也做得实实在在:从2007年起,陈升茶业刚到勐海就用300万元包销老班章村所有积压的茶叶以后,厂里每年都要拿出2000多万元的款项,注入到与其签订合同70多户茶农家里。时至今日,陈升茶厂在老班章村里开设的初制厂,每年需拿出近亿元资金,每月都会有茶农来领取一次茶叶收购款,一个普通的村民家庭,光凭与陈升号的一纸合同每年就能收入近百万元。

 

“这么多年来,陈升不仅仅只是收茶,我们也一直引导茶农,不能只看短时利益,要把眼光放长远。为了保护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茶叶价格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因为任何产品若偏离了性价比,就违背了市场规律,会让消费者害怕恐慌,最终导致有价无市。”

“陈升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请专家学者上山去和茶农交流,引导他们科学采摘,包括一年只采摘两季,怎么保护古茶树,如安放一些防虫灯等等,让茶农明白只有科学地保护好这些茶树,才能带来更多财富。”

那么对源头尽心的陈升,如何维护自己的市场体系呢?

 

 

“你看我们工厂进门的墙上挂着一句话:让茶农、员工和经销商一起富起来。这就是陈升的企业理念,让我们身边的所有人都富裕。众所周知,现在班章和半坡寨的茶农是富起来了。而我们最早的经销商是2008年加入进来的,一共有四位,分别在昆明、广东、上海、北京,到今天为止他们还是我们的经销商。不能说大富大贵,但基本上也应有尽有了。”

采访中,陈升河向茶语网(www.chayu.com)编辑解释了陈升的渠道理念:每开一家店,都要负责到底。企业和经销商之间,相互都有一份责任。每一家经销商店在起步的时候,对所有人员的免费培训、店面选址的审核考察、品牌的维护推广等等,所有的内容陈升都会手把手做到位,保障每一位经销商的利益。

 

正因为这种种苦心,陈升茶业如今已成为负责任的一代“茶王”——在全国各地近30多个省市都有自己的经销商,单单广东市场,每年就可以销售出去上百吨的陈升茶,口碑加上现实的效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更成为普洱茶“勐海味”的一面光鲜旗帜。

 

凭良心、做好茶、树标杆、闯市场,成为风风火火的茶人陈升河和他的团队尽毕生精力做的一件事,他更透露了自己下一步的计划:“陈升第二期3.8万平方米厂房已差不多竣工,3层楼的生产车间,一楼是精制生产流程,二楼是原料仓库,三楼是成品仓库。这都是为了要建立一个标准。将来建成后还会有更生活的体验式压制,让茶友茶客一边参观,一边自己动手做茶,自己压、自己包,然后带走。这个新厂房到年底就能使用了。”

 

说到这里,蓝天下的陈升河,意味深长地指着脚下那片红土地:“我的下半生安在这里,陈升的企业理想扎根在这里,这条路,我们会不回头地走下去。”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十五种紫砂泥料及试泡茶类

$
0
0

十五种紫砂泥料及试泡茶类

2015-06-13 茶泡泡
茶泡泡茶生活、有滋味、亲体验、乐分享
导读:茶有各类,壶也有各类,也有各种料,不同的泥料也就造成不同紫砂壶的壶性。有些茶友挑壶,只是从壶形、利水性出发,忽略了壶的泥料,泥料对于每种茶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你用对了壶了吗?

关于泥料的说明其实多位壶友早已连篇累牍地介绍交流过了,下文中比较感兴趣的是冲泡茶品建议,对新人尤其有帮助。

 

1、泥料:优质黄龙山原矿本山绿泥

泥料简介:本山绿泥,所制壶品质感朴拙,砂质细腻而富有颗粒美感。壶品色泽米黄泛青,泡养后逐步转为温润的亮色,包浆感好而易于泡养,发幽然青光。产于黄龙山矿脉,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

原矿色泽为青灰泛绿,成片岩状或粉末状,以手拿之即会沾染上原矿粉末颜色。也常作为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矿区地址: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烧成窑温:约1160℃   

收缩比:约14%

冲泡建议: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种系列,红茶,绿茶等

2、泥料:优质黄龙山原矿底槽青

泥料简介: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矿区地址: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烧成窑温:约1200℃

收缩比:约11%

冲泡建议: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花茶,碧螺春,红茶,绿茶等。

 

3、泥料:优质黄龙山原矿紫泥

泥料简介: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泡茶好喝,评价好!

矿区地址: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烧成窑温:约1150℃ 

收缩比:约11%

建议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等。

4、泥料:优质黄龙山原矿朱泥

泥料简介:朱红微嫣具绵密柔滑之砂感,水色温润度中等;热水冲淋立展娇嫩鲜红特色,壶身游移紫光遽现,神秘迷人风韵令爱壶人神醉。以之冲茗之茶汤明亮活泼、快意果决、易展扬香而聚甘柔甜。本原矿由于泥性较重,故较不易成砂,需採自嫩泥矿中较坚硬的部份(年代较久, 且成陶后色调较红豔,古称“石骨”),再经敝古陶研究所繁複全手工的练製程序后,始能成陶!

矿区:江苏宜兴赵庄山、黄龙山。

窑温:约1065℃-1100℃

收缩比:23%

冲泡建议:铁观音,台湾高山茶,普洱生茶,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等。

 

5、泥料:优质黄龙山原矿清水泥

泥料简介:本泥因视之古朴,经长期使用后老味浓厚,又乃古代陶人最喜使用,为流传较多传器之泥料,故以“清水泥”名之;乃作与赏二者最推崇之泥料。泥性:干湿易掌握,稳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较易。陈泥须回炼,否则易生黑边、花泥,提炼时须留意氧化铁及石灰质之剔除。

特点:泥色醇和尔雅,文人气息浓厚,大小件作品皆可展现紫砂风华;易与使用者产生共鸣,为明初陶手最喜使用之泥料之一。

冲茗特性:使用日久愈呈红润包浆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掌握简单,可轻松冲茗,泡养日久愈加红润朴拙,古穆端庄。

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窑温:1160℃

收缩比:约12%

建议冲泡: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铁观音、花茶、红茶、绿茶、龙井、碧螺春。

6、黄龙山优质原矿红皮龙

泥料简介:原名叫野山红泥,矿料稀少,近年来市场上更是少见。一般分布在黄石层的下面,泥色红褐色,烧成后为红色。红皮龙相对石英含量较高,云母杂质也比较多,透气性能好,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简单易掌握,使用愈久愈发红润,为雅俗共赏之泡茶利器。

矿区:江苏宜兴黄龙山

窑温:1100℃

收缩比:15%左右

冲泡建议:铁观音,台湾高山茶,普洱茶,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绿茶,红茶等。

 

7、优质黄龙山原矿黑料

泥料简介:为早期最常见通用之泥料之一,因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日久使用,深获早期壶识者深爱、赞赏。养壶者之最爱。新壶初用砂土气重,茶汤略现砂气,经使用壶身展现出灰黑,泡茶鋉数日则如墨黑,泡茶好喝,评价好赞不绝口!

矿区地址: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烧成窑温:约1130℃   

收缩比约12%

冲泡建议: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绿茶等。

8、优质黄龙山原矿降坡泥

泥料简介:降坡泥是指在宜兴鼎蜀镇在修建陶都路是穿越黄龙山贺青龙山之间发掘的紫砂陶土。因为主要是在降低该路段的陡坡工程中发现的,大家习惯称之为“降坡泥”,宜兴当地人发音为“岗坡泥”。传说是宜兴修铁路时挖出的紫砂明矿(在地表),是一小山丘,此泥料颜色古朴,黄中代红,烧成后壶体中的黄砂隐现,因为接近青龙山(石灰石),富碳酸钙(天然熔剂原料,所以烧成成品水色滋润,扫测温度偏低,质感非常漂亮。于是大家开始争先恐后的挖掘,于是小山丘很快被削平。

矿区地址: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烧成窑温:约1100℃

收缩比:约13%

冲泡建议: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特好。

 

9、优质黄龙山原矿黄金段泥

泥料简介: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器材。泡茶好喝,赞不绝口!早期泥料调配跟早期窑炉所升温度较低温,在一般缎泥产品会“吐黑”;近期来所用窑炉为高温窑,所烧成之缎泥壶,可轻易提升至所须温度,而真正达到较高的结晶,绝不吐黑!

矿区地址: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烧成窑温:约1150℃   

收缩比:约13%

建议冲泡:普洱茶系列,铁观音及半发酵类茶,重发酵茶类(黑茶类),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绿茶,龙井,红茶等。

10、优质小煤窑纯朱泥(25年陈腐)

泥料简介:小煤窑朱泥是紫砂三大泥----红泥中的珍贵品种目前非常稀少,因收缩比高和含浆量高的原因,高目数的矿土烧结之后会呈现皱纹,粗看壶的表面是平整的,但细看侧面却有许多微细紧密自然收缩的流淌纹理。

所谓小煤窑,是指距离黄龙山约500米的一处地名,而非壶品用小煤窑烧制。因其地过去有几间烧砖瓦陶罐的小煤窑,久而久之大家便以“小煤窑”代称此地。这个地方从50年代开始便有零星朱泥矿出产,不过产量不大,那个时候的人对朱泥壶并不接受,做壶都以中大品为主,小煤窑朱泥开采出来,极少单独制壶,由于小煤窑朱泥粘性很强,很多都是直接加到紫泥或者清水泥里面,增加泥料的粘合性。我们今天很少能看到小煤窑朱泥的老壶,顾老师认为这算是最主要的原因了。经过多人使用后反馈:小煤窑朱泥无论是在泡茶还是养壶方面都要远胜过赵庄朱泥,透气性能也更佳。实为泡铁观音的唯一选择。

冲泡建议:铁观音不二之器,台湾高山茶,普洱生茶,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等。

 

11、原矿极品老紫泥

泥料简介: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泡茶好喝,评价好!

矿区地址: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烧成窑温:约1150℃   

收缩比:约11%

建议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铁观音、龙井,红茶,绿茶等。

12、优质黄龙山原矿本山绿泥

泥料简介:本山绿泥,所制壶品质感朴拙,砂质细腻而富有颗粒美感。壶品色泽米黄泛青,泡养后逐步转为温润的亮色,包浆感好而易于泡养,发幽然青光。产于黄龙山矿脉,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原矿色泽为青灰泛绿,成片岩状或粉末状,以手拿之即会沾染上原矿粉末颜色。也常作为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矿区地址: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烧成窑温:约1160℃   

收缩比:约14%

冲泡建议: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种系列,红茶,绿茶等。

 

13、泥料:优质黄龙山原矿段泥

泥料简介: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器材。泡茶好喝,赞不绝口!早期泥料调配跟早期窑炉所升温度较低温,在一般缎泥产品会“吐黑”;近期来所用窑炉为高温窑,所烧成之缎泥壶,可轻易提升至所须温度,而真正达到较高的结晶,绝不吐黑!

矿区地址: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烧成窑温:约1150℃   

收缩比:约13%

建议冲泡:普洱茶系列,铁观音及半发酵类茶,重发酵茶类(黑茶类),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绿茶,龙井,红茶等。

14、泥料:家藏黄龙山四号井陈腐二十年原矿芝麻段

泥料简介: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器材。泡茶好喝,赞不绝口!早期泥料调配跟早期窑炉所升温度较低温,在一般缎泥产品会“吐黑”;近期来所用窑炉为高温窑,所烧成之缎泥壶,可轻易提升至所须温度,而真正达到较高的结晶,绝不吐黑!

矿区地址: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烧成窑温:约1150℃   

收缩比:约13%

建议冲泡:普洱茶系列,铁观音及半发酵类茶,重发酵茶类(黑茶类),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绿茶,龙井,红茶等。

 

15、泥料:优质黄龙山原矿天青泥

泥料简介:清朝常用之泥料;現在已不易开採矿量极少,在市場成品稀有;色泽呈青灰色,內含多种矿石颗粒,包浆温润、质感特殊,俗称“鯊鱼皮”,是非常难得的泥矿。泥性:浆嫩矿物多,含铁、铝量高,黏性较低,比较难成型。窑烧溫度特高。成品优点:双气孔结构明显,特殊双重气孔結构,付予宜兴紫砂茶壶,传温快、保温性強,利于泡茶时保持水的温度,直接影响泡茶的色香味,,古朴稳重,古意盎然,泡茶好喝,评价好。     

矿区:江苏宜兴黄龙山       

窑温:约1200-1250℃

收缩比:约12%

冲泡建议: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特好。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新贵红茶档案

$
0
0

 

今天我们邀请红粉们一起品鉴来自全国各地的红茶新贵,由福建省著名茶叶专家陈金水老师为我们讲述:永泰红茶、金牡丹、信阳红茶、尤溪红茶、峨眉红茶、浮梁红茶、泰顺红茶、河红茶、腾冲红茶、蜜香红茶、祁门红茶、桂红工夫十二个红茶。 

 

在陈金水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分别对新贵红茶的外形和内质进行了感官审评。首先是看外形,将茶样分别放在把盘里,在光线较好的地方进行观察。针对茶叶产地环境、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及外形特征,陈老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茶友们对新贵红茶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进入内质审评环节,按照红茶的审评标准,逐一冲泡。出汤后,陈老师耐心地指导茶友们如何闻茶香、尝滋味、看汤色和看叶底,让茶友们一边做一边学,感受新贵红茶的魅力和韵味。

 

经过一轮的审评,据茶友们的普遍反映,他们对金牡丹红茶和蜜香红茶的评价最高。

 

“金牡丹,茶如其名,闻香是有种十分清新的森林气息,又夹杂着花香,让人心情感到愉悦。”一位茶友如是说。

 

对于蜜香红茶,许多茶友更是难以抵挡它的魅力:“它所散发出来的果香和蜜香,是一种很浪漫的味道,这样的感觉很美妙,很神奇。”

 

美好的时光,总是太短暂。沉浸在一片芳馥的茶香中,时光也变得柔软。更难能可贵的是,十二款新贵红茶,佳茗似佳人,让人一饱眼福和口福,共享红茶乐活生活。

 

用微信邀约天下的茶友,走进社会,享受生活,陶冶身心。红茶故事正在讲述,精彩世界还在继续,让我们期待下一站的精彩!

 

新贵红茶档案
(1) 永泰红茶,新创名茶,属条形红茶,产地福州永泰县。永泰县现有茶园面积3万亩,共有20多个绿、乌茶叶品种均适制红茶。

(2) 金牡丹红茶原料系选用产自国家级生态县福建永泰县“张天福有机茶示范基地”的高香茶树良种,由有50多年制茶经验的李锡福老茶师监制。

(3) “信阳红”是河南信阳茶叶在“信阳毛尖”之外,2010年推出的一个新品种。“信阳红”红茶是以信阳毛尖茶鲜叶为原料、经九道工序加工而成的一种茶叶新品,具有多种保健功效。

(4) 尤溪红茶,产于福建尤溪县。史料介绍,从宋朝开始,尤溪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茶叶。在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茶灶》一诗中,就有“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的斗茶品茗诗句。

(5) 峨眉红茶产于四川峨眉山,峨眉山茶史3000余年,弥香久远,茶叶品质优秀誉贯古今。峨眉红茶产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峨眉山。

(6) 浮梁红茶,简称浮红。因其产地景德镇古称浮梁,故此得名。该茶产于瓷都江西省景德镇市的山区和丘陵地带,而景德镇产茶历史已有1200余年。

(7) 泰顺红茶产于浙江泰顺县境内,因得天独厚的原始生态环境常年云雾弥漫,海拔在800米以上的高山老茶树为原料及传统的制作工艺造就了泰顺红茶优异的品质。

(8) 河红茶,即产自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的红茶。史载明宣德年间即有小种河红面世。河红茶自问世后,即赢得世人青睐,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订购,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辽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

(9) 腾冲红茶产于云南腾冲县,首次出现于史料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的州志,而到了道光年间,人工种植茶叶形成了规模,民间也开始了茶叶交易。

(10) 蜜香红茶,与台湾白毫乌龙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蜜香红茶于茶树生长过程中,叶片遭小绿叶蝉叮咬后,遂而使之带有独特的果香和蜜香。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乌龙茶的审评--张天福

$
0
0

乌龙茶的审评--张天福

2015-05-24 武夷岩茶

茶叶品质的审评是贯穿于整个茶叶活动的始终。从茶树品种、栽培、采制以及包装贮运等一系列的活动对品质的影响都会在审评中作出客观的鉴定,藉以指导生产,提高品质,促进商品的发展。目前茶叶审评方法仍采用感官审评,理化审评有待于积极研究过渡到实用阶段。因此审评人员必须具备制茶的基本知识、灵敏的嗅觉、味觉与视觉,评茶经验,同时还要熟悉各类乌龙茶的品质规格与产销等情况方能胜任。

一、审评设备
1、审评室
审评室要求安静、清洁、干燥、空气新鲜、无异味、光线明亮、整夭的光线强弱变化不大。在室的北面开窗,设置黑色斜突30度的遮光板以统一光源并采光均匀。室内刷白色为佳。
干看审茶桌:高95~100厘米,宽70~50厘米,长依审评室的大小与需要而定。一桌下有抽屉。漆黑色。
湿看审茶桌:一般高90厘米,宽60厘米,长140~150厘米,边高4厘米、开一缺口。漆白色。
2、审评用具
(1)样茶盘:干燥无气味的木盘,一白色,正方形者为23x23x3厘米,长方形者为31x19X3厘米。
(2)审茶杯碗:有盖冲杯高5.2厘米,口径8.2厘米,底径3.5厘米,容量110毫升。审茶碗高5.5厘米,口径9.5厘米,容量110毫升。叶底碗高5.5厘米,口径12厘米。以上杯碗的大小、厚薄、瓷色必须均匀一致。
(3)吐茶筒:白铁皮制,高80厘米,口径28厘米,底大35厘米,分两段,腰径15厘米,中有隔网。
(4)天平、电热水壶、定时钟、汤匙、汤杯、铜丝瓢、半斤装茶罐、样茶柜、架等均为必要的设备。

二、审评方法
(一)准备工作
1、烧开水,泡茶用pH值在5以下的天然软水(若用pH值6.8左右的泉水最佳)、用含氯的自来水不好。水烧开时应即冲泡。
2.洗净杯碗并对号依次排列,要校对清楚,不出差错。
3、扦样,样茶例入茶盘后,用双手、手指朝下将茶由两旁向上翻动,使之拌匀。然后双手拿住样盘的对角沿边回旋筛转。再用掌轻微拍平,稍感伏贴即可。扦样用拇指食指中指抓取茶样,要从上到底一次扦出,称重5克。宁可手中有余茶,不宜多次增添,尽量做到茶样有代表性,并避免将茶样抓碎搞断,藉以提高审评结果的准确性。
4、泡茶、待扦样全部完毕时由左到右顺序用开水冲满。茶汤上浮的泡沫用杯盖抹去并以开水冲洗干净,盖好杯盖于待评。
(二)审评程序
乌龙茶审评以香气、滋味为主要内容,其次是外形和叶底,汤色仅作为品质优次的参考,同时还着重品种的特征。
1、外形干看外形,包括条索、色泽、整碎、净度四一个因子。盘上的茶样有上中下三段。较粗大的多在上面,称面张。再将茶轻抓一把、翻转手掌看中段茶,一般较紧结。底下即为下盘茶,碎、片、末不宜过多,影响制率。
乌龙茶因产地、工艺与品种的不同,所以外形的要求也有差别。闽南乌龙茶经过包揉,条索属于拳曲型,此为闽南乌龙茶的传统特征。闽北(崇安)乌龙茶不经包揉,条扭曲,属于弯曲型。但外形总的要求都要紧结、匀整。从品种特征来说,铁观音条重实,水仙、佛手为大叶种,条索壮结。毛蟹身骨比铁观音略轻,毫端簇状松散,奇兰条紧细,毫端如笔尖,便于识别。包泽有润枯、鲜暗、匀杂。理想的色泽为录褐鲜润,称沙录润,呈“宝色”。至于形象化的术语如蜻蜓头(指扭结处)、蛤蟆背(指部分叶面有蛙皮状砂粒白点)、三节色护(青蒂、录腹、红边)等形状、色泽,倘工艺过程都能掌握得当,臻于上乘,是可以达到这样的传统风格的水平。凡是色泽枯暗的,多由于茶青粗老,做青过度,杀青不及时,干燥火温太低或太高等原因所致。

2、内质
湿看内质有:
(1)香气
泡后二分钟提杯盖闻盖内凝聚的香气,有的闻盖的内沿,有的闻盖底中心。闻香后即倾倒茶汤于茶碗。先评汤色后嗜滋味。香气尚可在杯内闻其叶底。判断香气高低、清浊、长短、粗细、浓飘。高级乌龙茶要求香浓郁清高,品种香显。例如水仙品种香似兰花,铁观音香似兰花又似桂花,黄棪香似蜜桃,梅占香似玉兰,佛手香似雪梨。实际上,这些形容词尚难确切地反映出其真正的天然的品种香型。乌龙茶开汤审评,要泡两次或三次。因有的到第二泡时香才显露,有的到了第二泡香就不显了。冲泡时间第二泡三分钟,第三泡五分钟。香气要热闻,也要温闻、冷闻,反复比较。香气可短闻,也要长闻(长时间不断地一口气吸入,看其香气是否幽长)。
(2)滋味
茶汤温度降至约45℃时,取茶汤8~10毫升吮入口中,以舌头不断振动,使茶汤与口中各部位感觉官能(舌尖辨甜味、舌两侧辨咸酸、舌背辨酸味、舌根舌心辨苦味)连续接触以鉴定其滋味。同时将茶汤的香气吸入(勿将茶汤吞下)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这样连续三次,即可鉴定香气的高低。所谓“三口气”(Three noses)者为上品,即为此意。香气与滋味实一脉相通,鉴定滋味的同时也是鉴定香气。高级茶香气与滋味是互相吻合的。滋味是判断其浓淡、爽涩、鲜滞、纯杂。高级茶应具醇厚、润滑的滋味,即兼有红茶的甘醇和绿茶的清爽。凡有青闷气、滋味淡薄、苦涩的,多是做青不够,或杀青不足,或锅温太低,有熟味象红茶、是做青过度。

所谓武夷岩茶的“岩韵”,铁观音的“音韵”,似费解释,但其品质特征应具备如下三个内容才能体现出来。第一、品种香显(如水仙、肉桂、铁观音、本山)。第二、茶汤里也有这品种的香气,即香味相结合。第三、品饮后有回味(喉韵),余韵犹存,齿颊留芳。
3、汤色
要求清澈金黄,火候轻的汤色浅,足的转红。做青过度或杀青不足的汤色也会偏暗。杯底焦末多的是杀青锅温太高或杀青过度所致。
4、叶底
将叶底倒入盛清水的白瓷碗中,可看清原料的老嫩、做青程度以及杀青、干燥等过程是否适当。理想的叶底是软、亮、匀,“绿叶红镶边”(三红七绿)。实际上是指叶脉浅黄、叶的中央浅黄绿、叶缘红边现。红点也不都在边缘、也有在叶面上,关键在于是否分布均匀,红的程度恰到好处。从叶底也可认别出品种特征,如铁观音叶肉肥厚、椭圆形,黄棪色泽黄绿、叶薄梗细,佛手叶张近园形、主脉突起明显,水仙主脉基部宽扁,毛蟹锯齿密、钩尖向上,奇兰主脉白、浮、显等等。

(三)品质的评分与计分
品质评分一般用“百分法”。按品质高低分五档,每档又有副档。1给100分,1减(原文是1右上角有个上标的“-”号,贴吧里打不出来,就汉字”减“表示了,下同——机器猫注)给95分,2给90分,2减给85分,3给80分,3减给75分,4给70分,4减给65分,5给60分,5减给55分。有特级的为101~110分。计分则是按照乌龙茶品质因子规定的权数,将各个品质因子所得的分数进行加权平均,其值即为该批成茶的品质总分。所谓“权数”就是各个品质因子在整个品质中所处的主次地位,也就是各个品质因子得分占品质总分的百分比。乌龙茶外形占20%,香气占35%,滋味占35%(也有定50%),叶底占10%(也有定15%)。汤色仅作为品质优次的参考,不给分。

此文发表在1984年04期的《茶叶科学简报》上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87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