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87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英国“茶叶大盗”的武夷山考察手记

$
0
0

英国“茶叶大盗”的武夷山考察手记:和尚关心茶叶胜过佛事

罗伯特•福琼

2016-07-09 16:42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编者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植物学家福琼(Robert Fortune)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派遣,来到中国从事植物采集,将大量中国植物资源送至英国。1848年,福琼又接受东印度公司的派遣,深入中国内陆茶乡,将中国茶树品种与制茶工艺引进东印度公司开设在喜马拉雅山麓的茶园,结束了中国茶对世界茶叶市场的垄断,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福琼是科学家,又有特殊任务在身,因此对中国的观察和认识有独到之处。他对中国农业水平的判断、对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看法,都与此前的传教士和普通外国商人不同。本文节选他考察笔记中有关武夷山的一段文字与读者分享。标题与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茶叶大盗”罗伯特·福琼
盛产茶叶的武夷山
等到我完全走出崇安县的郊区,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了大名鼎鼎的武夷山。它包括好些个小山头,每个山头看上去都不到1000英尺高。它们外形一致,山上几乎全是一些陡峭的悬崖。似乎是老天爷某次威力巨大的震动把整个山体抬升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另一股力量又把山头拉得有些错位,并把这大山头分裂成上千座小山头。只有通过这样的手段,武夷山才有可能呈现出现在这种风貌。
中国人把武夷山看作是最为奇特,也最为神圣的地方之一。在鲍尔先生引用的一本中文书里写道:“在福建省所有的山岭中,最美当属武夷山,最好的水也在武夷山。武夷山非常高,也很崎岖,山环水绕的,似乎有神灵看护,再没有比这儿更神奇的了。从秦汉到现在,很多方士和修道之人——佛、道两家都有,都在这儿得道成仙,白日飞升的不可胜数。但武夷山最有名的还是这儿的特产,也就是著名的茶叶。”
在崇安县到武夷山的半道上,我在一块隆起的坡地上站了好一会儿,仔细打量着我面前的这一奇特景象。在我还没到达武夷山之前,我期待着能看到一幅奇妙的风景,我必须承认,眼前的风景远远超过我此前所有的想象。那些耶稣会士的描述、那些中国人的著作,除了有关山的高度之外,其他方面一点也没有过甚其辞。这些山头并不是很高,实际上,与这一地区的大多数山脉相比,武夷山都要低一些,尤其是和我不久前刚刚翻越的高山比起来,它更是要低得多。随行的中国人非常自豪地指着那个地方说:“看,那就是武夷山,你们国家有什么山比得上它吗?”
这一天天气很好,阳光非常强烈,我只好躲到路边一棵大樟树亭亭如盖的树冠下面。我本来想一直呆在那儿,直到天黑了什么风景都看不到了再说,但我的轿夫们,眼看着此行的终点就要到了,说他们已经好了,可以上路了,于是我们继续前行。
从崇安县到武夷山只有四五十里,但这只是走到山脚下的距离,而我们打算投宿的那家寺庙却在山顶附近,所以我们要走的路程远不止这个数。到了山脚以后,我们打听前往寺庙的道路。“你们想去哪家庙?”我们听到的是这样的回答,“武夷山上有将近一千家寺庙呢。”辛虎(“我”的中国仆人)解释道,我们不知道那些寺庙的名字,我们希望到最大的那家去。
最终,有人给我们指示方向,前往某处悬崖脚下。等我们到了这个地方,我以为可以在山上半山腰的某处看到寺庙,但我们什么也没见到,只看到一条在岩石间辟出的小小山路,通向某处似乎难以逾越的地方。我现在必须下轿了,然后在山路上蹒跚爬行,经常要手脚并用。好几次,轿夫们都停下来不肯走,说轿子一步也前进不了了。但在我的逼迫下,他们也只好跟在我后面爬着把轿子抬了上来。
武夷山茶园
关心茶事胜过佛事的和尚
此时是下午两点左右,天空几乎一丝云彩都没有,天气热得让人觉得可怕。我沿着这些陡峭崎岖的山路往上爬,汗水从每一个毛孔中涌出来,我开始担心要发热病和疟疾,以及所有那些旅行者在这种酷热气候中容易染上的病。最终我们爬到了山顶,看到一个林木繁盛的地方,我的眼睛为之一亮,马上知道寺庙就在附近了。
我们正在走近的这座寺庙,或者说这一建筑群,坐落在武夷山顶一个小山谷的斜坡上,这个小山谷似乎就是为了建寺庙而特意挖出来的。在建有寺庙的这一侧,有一些奇特而又引人注目的岩石,像巨大的纪念碑那样竖立在那儿。它们彼此之间离得很近,每块岩石都有80到100英尺那么高。毫无疑问,和尚们当初选址在这儿建造寺庙,就是被这些外表古怪的岩石吸住了吧。
方丈和尚的僧房就建在其中一块大岩石脚下,我们现在就朝那个方向拐了过去。爬上一段台阶,又穿过一道大门,我们来到了寺庙前。一个正在门廊下面玩的小男孩,看到我们立刻跑去通知方丈,说有陌生人看他来了。很快,方丈走了出来,很有礼貌地和我见面。辛虎(作者的中国仆人——编者注)向他解释说,尽管我来自一个遥远的国家,但武夷山的美名也传播到了那儿,所以我决定在武夷山住上一两天,希望庙里边能够在我们停留期间给我们提供饮食和住宿。
1857年福琼在英国出版《1853-1856第三次中国冒险之旅》一书中的插图
方丈和尚一边听着辛虎的解释,一边从烟叶袋里掏出一些烟叶来,用手指和大拇指卷成一根烟卷,然后把它递给我,让我塞到自己的烟管里。对于住在山里面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寻常的动作,我想,这个举动表明他欢迎我的到来,带有很明显的友善意味。我也同样友善地把烟卷接过来,点燃烟管,开始抽起烟来。
与此同时,我们这位主人把我领进一间最好的房间,示意我坐下,然后他把小男孩叫进来,吩咐他给我们端来一些茶。现在我就在这原产地的山上,品尝着这纯正无任何杂质的茶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想喝茶,也从来不像现在这样如此感激有人给我端茶。在火辣辣的太阳下爬上山来,我觉得又热又渴又累。茶水很解渴,我的精力很快又恢复了,我想起了一位中国作者说过的话,他说:“茶之为用多矣,种茶,其效日增,饮茶,令人神清气爽。”(译者按:福琼引用的这句话当是从鲍尔《茶叶的栽培与加工》一书中辗转而来。原文应当出自元代王祯《农书•百谷谱之十》,其文曰:“夫茶灵草也,种之则利博,饮之则神清。”)
尽管我已经能在中国的好些地区使用汉语与人交流,但我觉得还是谨慎一些为好,不要在庙里与这些和尚们长时间攀谈。我让仆人去与他们交涉剩下来的一些事情,仆人很能干,可以把我们的事情都交待清楚。他告诉和尚们,我来自于长城以北一个遥远的国家,不会讲这儿的方言。
我前面提到过的那个小男孩又来了,他通知我们晚饭已经准备好了。老和尚朝我鞠了一躬,请我前往吃晚饭的餐室。我也不失礼貌地请他走在前面,他当然不肯这样做,而是跟在我后面,并请我坐在他左手边的尊位上。桌子上还坐了另外三位和尚,其中一位的相貌让人看了很不舒服,他的前额很低,一双眼睛放肆无礼地到处乱看,身上留下了很多出天花的痕迹。总之,他是那种让人见了就想躲开,不想与其有任何瓜葛的人。年纪大的那位高僧,容貌正好与其属下相反,他六十岁左右,看上去很智慧,在他的脸上,可以看出温和、诚实、守信等品格,让人肃然起敬。
我们都在桌边坐下,每人倒了一杯酒,老和尚说道“呷酒,呷酒(译者按:原文Chesue,‘呷酒’的谐音)”,也就是喝酒、喝酒的意思。每个人都举起自己的酒杯,和别人碰杯。碰杯的时候,我们互相鞠躬,同时还要说:“呷酒,呷酒。”然后拿起我们面前的筷子,晚餐这才开始。桌上摆满了小碟子,每个小碟子里都盛着一种不同的食物。我吃惊地发现其中有道菜竟然是小鱼,因为我一直以为佛教信徒是不能碰任何荤腥的。其他碟子里都是一些蔬菜,包括竹笋、各种白菜如新鲜白菜和腌白菜、白萝卜、豆子、豌豆以及其他种种,做得都非常可口。除此以外,还有一种蘑菇之类的菌子,非常好吃。有些蔬菜做得让人很难相信它们真的是蔬菜。所有的菜,除了前面提到的那盘鱼以外,都那么好吃。每人面前还放了一碗米饭,这是我们晚餐的主食。
吃饭的时候,和尚们都一直劝我多吃一些。他们推荐哪道菜的时候,就指向那道菜,同时嘴里还要说“吃鱼、吃白菜”或者“吃饭”之类的。对我来说,他们的客气——恕我直言——有些太过火了。因为他们不光是指着那道他们推荐我吃的菜,而且还伸出他们自己的筷子,替我夹菜。这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但我还是像他们希望的那样把这些菜都吃下去了,就这样,我们成了好朋友。
吃饭的时候,辛虎与和尚们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谈话。辛虎这些年走南闯北,他给他们讲了很多有关南、北各个省份的情况,和尚们对此则所知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他告诉他们他去过北京,描述皇帝长什么样,他骄傲地把自己穿的侍从制服指给他们看。这制服一下子就让和尚们觉得辛虎是个很了不起的大人物。他们无所忌惮地评论着各省的人,就好像在谈论别的国家的人,如同我们英国人谈论法国人、荷兰人或丹麦人一样。他们不喜欢广东人,满洲人不错——皇帝就是满洲人,所有的外国人都很坏,特别是鬼子——鬼子指鬼的儿子,他们用这个词来指代西方国家的人。
吃完饭,我们都从桌边起身,回到大厅。每人面前这时都摆着一盆热水和一条湿毛巾,好让我们餐后可以擦把脸。不管夏天还是冬天,中国人都喜欢用热水洗脸,但他们很少用肥皂或类似的东西。按照这种真正的中国方式擦过脸和手后,我告诉他们我想出去走走,考察一下附近的山岭和寺庙。
我让辛虎陪着我一起去,我们走下台阶,然后沿着下到谷底小湖的小径往下走。一路上我们参观了好几个寺庙,但看起来都不怎么样,没一座赶得上福州府附近的鼓山寺。实际上,这儿的和尚们看上去更关心种植茶树和加工茶叶,而不是他们的佛事。我注意到,寺庙前面到处都搭着一些竹架子,架子上放着筛子,这些筛子都是用来晾晒茶叶的。和尚们和他们的仆人们都忙着加工这些昂贵的茶叶呢。
1857年福琼在英国出版《1853-1856第三次中国冒险之旅》一书中的插图
考察岩石和土壤
我们走到湖边,湖水很美。莲花的大叶子亭亭地长在水面上,水下有金鱼和银鱼在游来游去,周围则都是一些崇高伟岸的山岭。离开小湖,我们继续沿着似乎通到某处悬崖下的小径往前走。远远地看上去,这个山谷似乎没有出口,但走近了才发现那些巨大的岩石之间还是有一道裂口,裂口间有一条小溪流淌,溪边有一条小路。小溪只有六到八英尺宽,看上去像是日积月累才将岩石冲开,从岩石间挤出这么一条出路来一样。
这些岩石中含有一些黏板岩,它们以岩脉的形式嵌在大块大块的石英岩中,而花岗岩则横七竖八地嵌在这些黏板岩中。这些花岗岩,因为含有青黑色的云母的缘故,呈一种深黑色。在这一地区,很多主峰的峰顶都是由这种花岗岩组成。
黏板岩上面是一些砂砾岩,砂砾岩主要由嶙峋的石英石组成,这些石英石由石灰凝聚在一起。与砂砾岩间杂的还有一种石灰质砂岩,在这种石灰质砂岩中,含有白云石灰岩。地质学家现在可以看出来了,武夷山这些大岩石由一种很奇特的混合物构成,这就是他们得出的结论。我从这些岩石上取了一些样本,把它们带给了加尔各答的法尔康内博士和萨哈兰普尔(译者按:原文Saharunpore,今名Saharanpur, 印度北部的一个城市。)的詹姆森博士,他们两人都是非常优秀的地质学家。
茶田的泥土由一种棕黄色的粘土组成。如果仔细分析这种粘土的话,会发现它由岩石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腐殖质所占比重又相当高,而腐殖质非常有营养,所以种在这种泥土中的茶树就能茁壮成长。
从岩石裂口中穿过去的时候,两边都是壁立的岩石,上面还有滴落的泉水。出来以后我们就来到一片空旷的原野。在考察过这儿的岩石与土壤之后,我想看看周遭的风景如何,于是我努力攀上了寺庙旁边的山顶,山顶视野非常好,不枉我辛苦一场。在我脚下以及四方都是武夷山嶙峋的山石,山谷中、山坡上有很多小块的肥沃土地,上面都种着茶树。我站在一个最高的山头,崇安县城和星村镇所在的肥沃山谷都在我眼前一览无余。纵目远眺,连绵不绝的武夷山脉从东边一直延伸到视线之外的西边,在福建和富饶、人烟稠密的江西之间形成了一道不可穿越的屏障。
1857年福琼在英国出版《1853-1856第三次中国冒险之旅》一书中的插图
关于猴子采茶的传说
山里的所有土地看起来都属于这些出家之人,如前所述,他们分属于佛、道两派,但相当大一部分土地还是属于和尚们。也有一些专为供应北京皇室而建立的庄园,它们叫做皇家苑囿,但我估计,这些苑囿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接受和尚、道士们的控制和管理。到处都种着茶树,哪怕是最为人迹罕至的地方,比如峰顶和险峻的岩坡边缘,也是如此。鲍尔先生曾描述说,据说到这些地方去采茶的时候要用链子把采茶人绑起来。
我甚至听人说——我忘了是听中国人还是别的什么人说的——采茶的时候要请猴子来帮忙,具体是这样做的:这些猴子似乎不喜欢干这活,所以并不肯主动采茶,如果看到这些猴子到了种有茶树的岩石上,中国人就朝它们扔石块,这使得猴子们很生气,它们于是开始折断茶树的树枝,把树枝朝着袭击它们的人扔下来。
我不能断定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茶叶的采摘需要用到链子或猴子,但我想,即使有这种情况,那么通过这两种途径采来的茶叶数量也一定非常少。绝大部分茶树还是长在山坡上较为平坦的土地上,这些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因为各种腐殖质和高处随流水冲下来的沉积物变得很富饶了。只有很少一部分茶树看起来是种植在山间较为荒凉的土地上,这样的土地在武夷山到处都是。
一整天都在山里辛苦跋涉,我累得很早就上床休息了。辛虎后来告诉我,他一晚上都没合眼。看起来他不喜欢那个面相丑恶的和尚,对福建人也有很强的偏见,他以为这些人会对我们进行谋财害命的勾当。我倒没有这些担心,睡得很踏实,直到天亮才醒,醒来以后觉得精力又恢复过来了,可以应付一天的劳累。我叫人送来一些水,美美地洗漱了一番,一天之中只有这时候我才能有这种奢侈享受。
在我住在山上期间,我碰到了很多来自崇安县的茶叶商人,他们来到山上,从和尚们手中购买茶叶。这些人就借宿在庙里,有时甚至是住在附设的僧房里,直到他们的买卖做成了。然后他们把搬运工叫来,把茶叶运到崇安县去,在那儿,这些茶叶再做一些加工,然后包装卖往国外市场。
第三天早上,因为已经把这一带山里比较有趣的地方都看过了,我决定换个地方借宿。吃完早饭,我送给老和尚一件礼物,感谢他的好心招待,礼物虽小,但这让他对我的尊敬增加了不少。我们把轿夫叫了过来,然后离开了舒适的佛寺,往更远的山里面前进。下一步是到哪儿借宿呢?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
庙里的和尚把我送到大门口,用中国的方式和我道了别。当我们在山里钻来钻去的时候,我看到采茶的人们正在山坡上的茶园里忙着采茶,他们似乎正在进行一场快乐而又心满意足的比赛,互相开着玩笑,到处都充满快乐的笑声,还有一些人在唱歌,就像庙里那些古树上的鸟儿一样高兴。
罗伯特·福琼 著,敖雪岗 译,《两访中国茶乡》,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

 

卡尔-麦世界探险故事丛书

$
0
0

卡尔-麦世界探险故事丛书(全22册)

作      者:德)卡尔.麦著

出 版 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 - 01

印刷时间:1999-01

印      数:5千册

装      订:平装

版      次:1版1印


盐沼逃生 .洞窟幽灵.雅库布的珠宝店.老母塔之夜.埃斯塔的绿洲.魔鬼峡.印第安酋长.荒原追踪.温内图之死.恐怖的大漠.峡谷追捕.老铁手.沙漠秘井.藏金潭夺宝..智闯蓄奴岛.银湖宝藏.凯曼船长.石油王子.溪谷庄园.奴隶商队.真假亨特..护身


 

读 品 悟系列

$
0
0
1 与文学名家对话:给小树戴花 9787551112758 29.9

2 与文学名家对话:汉字的战争 9787551112765 28.8 

3 与文学名家对话:少年与狗 9787551112772 29.9 

4 与文学名家对话:乡村,颠覆的记忆 9787551112789 28.8 

5 与文学名家对话:像一片叶子一样成长 9787551112796 29.9 

6 与文学名家对话:星光下,蒲团上 9787551112802 29.9 

7 与文学名家对话:阳光照到星期八 9787551112819 28.8 

8 与文学名家对话:用自己的头站起来 9787551112826 28.8 

9 与文学名家对话:最初的花朵 9787551112833 28.8 

10 与文学名家对话:穿越荒原的温暖 9787551112741 29.9


《与文学名家对话 》(10册) 定价 293.50元

读 品 悟系列 与文学名家对话:中国当代获奖作家作品联展 全10册

 

与文学名家对话:中国当代获奖作家作品联展——界桩

与文学名家对话:中国当代获奖作家作品联展——寻舟的孩子

与文学名家对话:中国当代获奖作家作品联展——幸福的关键词

与文学名家对话:中国当代获奖作家作品联展——面对世界举杯

与文学名家对话:中国当代获奖作家作品联展——青春的边沿

与文学名家对话:中国当代获奖作家作品联展——生命的笑声

与文学名家对话:中国当代获奖作家作品联展——扛着问号走路的人

与文学名家对话:中国当代获奖作家作品联展——一路走来

与文学名家对话:中国当代获奖作家作品联展——把自己站成一颗挺拔的树

与文学名家对话:中国当代获奖作家作品联展——风雨后的阳光


读品悟相约名家·冰心奖获奖作家作品精选全10册双色印刷
作者:高长梅、王培静、杨小凡等主编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册数开本:全10册 16开平装双色印刷
   ISBN:    97875108 20687 


1、女儿的答案  作者:黄克庭 定价29.8元
2、寄钱           作者:白旭初 定价28元
3、我们听到青蛙的歌唱  作者:刘国芳 定价27.6元
4、摸秋     作者:陈永林 定价28元
5、昨日海   作者:梁宾宾 定价27.6元
6、海外见闻 作者:凌鼎年 定价29.8元
7、海边有座红房子   作者:相裕亭 定价28元
8、生命因放生而美丽 作者:李国新 定价27.6元
9、谁来证明你的马   作者:伍中正 定价29.8元
10、贴着大地行走    作者:戴希   定价29.8元


总定价   286元
1、短篇小说选:中学卷第1辑 梁娜主编
2、短篇小说选:中学卷第2辑 梁娜主编
3、小小说选:中学卷        赵伟主编
4、中篇小说选:中学卷第1辑 刘宏武主编
5、中篇小说选:中学卷第2辑 阎纂业主编
6、美文选:中学卷          孙仲昆主编
7、散文选:中学卷          刘鼎洲主编
8、写景状物散文选:中学卷  张永刚主编
9、写人叙事散文选:中学卷  王怀郎主编


书名:读品悟名家名篇进校园系列

1、短篇小说选:小学卷第1辑 赵伟主编
2、短篇小说选:小学卷第2辑 刘宏武主编
3、小小说选:小学卷        李江源主编
4、中篇小说选:小学卷第1辑 阎纂业主编
5、中篇小说选:小学卷第2辑 张献军主编
6、写人叙事散文选:小学卷  潘佳主编
7、写景状物散文选:小学卷  梁娜主编
8、美文选:小学卷          李睿哲主编
9、散文选:小学卷          赵伟主编


内容介绍
   《读品悟·名家名篇进校园》(小学卷),双色印刷。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套全新的、独特的选本,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作家的代表作,且是第一次这样结集出版。包括《中篇小说选》、《短篇小说选》、《小小说选》、《散文选》、《美文选》、《写景状物散文选》、《写人叙事散文选》9册。每本29.8元,全套268.2元。这套书对提高小学生的文学修养会大有帮助。
详细目录


读品悟 爱上阅读中小学生晨读精品选 全10册


读品悟 爱上阅读中小学生晨读精品选——温暖陌生人

读品悟 爱上阅读中小学生晨读精品选——记忆里的一棵树

读品悟 爱上阅读中小学生晨读精品选——感动的狗事

读品悟 爱上阅读中小学生晨读精品选——步伐的风度

读品悟 爱上阅读中小学生晨读精品选——地球的敌人

读品悟 爱上阅读中小学生晨读精品选——永远的阳光

读品悟 爱上阅读中小学生晨读精品选——攀在树上的童年

读品悟 爱上阅读中小学生晨读精品选——昭示人格的火焰

读品悟 爱上阅读中小学生晨读精品选——走进十月的林地

读品悟 爱上阅读中小学生晨读精品选——一个苹果的N种存在方式



读品悟感动系列最新版:小学部分全10册双色印刷
总主编 刘海涛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版次:2009年第1版 2012年3月第3次印刷
规格全10册 16开本
总定价298元


目录
1、感动小学生的100篇作文(最新版)-如水的月光
2、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最新版)-没有大人的夜晚
3、感动小学生的100篇寓言(最新版)-美味香口胶
4、感动小学生的100个人物(最新版)-旭日飞扬
5、感动小学生的100篇散文(最新版)-清风的吟唱
6、感动小学生的100篇童话(最新版)-快乐迪尼斯
7、感动小学生的100篇科幻(最新版)-在宇宙中书写
8、感动小学生的100个父母(最新版)-化在掌心的糖
9、感动小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最新版)-生命的亲吻
10、感动小学生的100句话(最新版)-至圣的智慧

读品悟相约名家·冰心奖获奖作家作品精选全10册双色印刷
作者:高长梅、王培静、杨小凡等主编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册数开本:全10册 16开平装双色印刷
   ISBN:    97875108 20687 



1、女儿的答案  作者:黄克庭 定价29.8元
2、寄钱           作者:白旭初 定价28元
3、我们听到青蛙的歌唱  作者:刘国芳 定价27.6元
4、摸秋     作者:陈永林 定价28元
5、昨日海   作者:梁宾宾 定价27.6元
6、海外见闻 作者:凌鼎年 定价29.8元
7、海边有座红房子   作者:相裕亭 定价28元
8、生命因放生而美丽 作者:李国新 定价27.6元
9、谁来证明你的马   作者:伍中正 定价29.8元
10、贴着大地行走    作者:戴希   定价29.8元

读品悟爱上阅读 中小学生晨读精品选
作者:高长梅主编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5月出版
册数开本:全10册 16开平装
总定价280元





目录
1 爱上阅读:攀在树上的童年
2 爱上阅读:昭示人格的火焰
3 爱上阅读:步伐的风度
4 爱上阅读:地球的敌人
5 爱上阅读:记忆里的一棵树
6 爱上阅读:温暖的陌生人
7 爱上阅读:感动的狗事
8 爱上阅读:走进十月的林地
9 爱上阅读:一个苹果的N种存在方式
10 爱上阅读:永远的阳光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版次:2014年5月         
开本:16开
定价:28.00元(每册)
目录:
1.我是海里的一条鱼
2.骑车去火星
3.最美的芭蕾舞
4.一根稻草的安慰
5.这里大大树不落叶
6.通往梦城的火车
7.照亮我人生的那盏灯
8.开口的豆丁
9.老城旧事
10.青春笔记

读品悟感动系列书梦的灯等32开全10本冰心儿童书青少课外读物原价298元
详细描述:
内容介绍
第一册 《感动中学生的100首诗歌-绽放的玫瑰》定价29.8元
    春草感动于微风的吹拂,夏花感动于细雨的浸润,秋实感动于骄阳的照耀,冬梅感动于白雪的轻抚。感动是大自然四季轮回的生命动力,更是积淀幸福人生的生命精华。《绽放的玫瑰:感动中学生的100首诗歌最新版》精选的感动中学生的近百首诗歌,语言凝练生动,情感细腻丰富,节奏活泼明快,每首都是名篇佳作,触及心灵,令人感动。精彩的点评与诗歌一唱一和,让我们轻松走进诗歌的殿堂,从中感悟浓浓亲情,憧憬青春美景,品读百味人生,塑造阳光心灵。踏着诗歌的节拍和韵律,让我们跳出青春花季里最优美、最动人的生命之舞!
第二册 《感动中学生的100句话-不朽的箴言》定价29.8元
    本书精选近100句打动当代中学生心灵的话语。它们的述说者大多是古今中外在各个专业领域做出过伟大成绩的人,其中也不乏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他们在某个伟大时刻发出了让世界为之动容的声音。这些人用行动记录人生、亲情、友情、爱情、美德和历史,令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明白一个人所有的快乐、幸福和责任。这本书放在我们的床头,每晚睡前一句,日积月累,熟记于心,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和自身修养。
第三册 《感动中学生的100篇作文-青春的歌咏》定价29.8元
    因为感动,我们拥有最美的和声,因为感动,我们更加珍惜人间的温情。文字的魅力在于唤起心底最深处的原始情感,唤起那些曾经流逝的美好回忆。本书从大量的精品佳作中筛选出近百篇中学生最喜爱的精彩作文。这些作文都是中学生以自己手中的笔抒写青春的赞歌,抒写对幸福真谛的感悟,还有震撼心灵的人间至真、至善、至纯、至美、至爱……让心灵在阅读中接受洗礼,在洗礼后得到净化,在净化后收获纯真,收获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每篇文后都附有精美赏析,让我们在阅读中收获感动,在赏析中提高写作技巧,成为写作高手。
第四册 《感动中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心灵的颤音》定价29.8元
    《心灵的颤音:感动中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最新版》精选了近百篇感动中学生心灵的微型小说,有的讲述青涩时期的青春往事,有的叙述让人感慨万千的爱情故事,有的揭示让人深思的社会变迁,有的表现当代社会的光怪陆离……引人入胜的故事,内涵深刻的思想,如阵阵春风,带给我们清新的阅读体验,拨动我们心灵的一根根和弦,让心灵受到滋润,思想受到感染。潜移默化中,我们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作文水平也会得到很大提升。
第五册 《感动中学生的100个父母-守候雨季的大伞》定价29.8元
    《守候雨季的大伞:感动中学生的100个父母最新版》精选了近百篇感动中学生的关于父母的文章,再一次从多角度诠释了人间的至情,演绎了情浓于血的赞歌。让我们歌颂母爱,赞美父爱,因为即使世界上其他一切事物都是假的、虚无缥缈的、捉摸不定的,也唯有父亲、母亲、父母的爱是真的、永恒的……母爱,圣洁如晶莹的白雪,淡淡悠长温暖我们的心房;父爱,宽广似奔放的春江,悠悠的深情滋润我们成长!亲情是永恒的主题,父母的爱是永远不灭的记忆。这种爱如醉人的春风,似润物的细雨,伴我们闯过惊涛骇浪,陪我们迈向幸福康庄。
第六册 《感动中学生的100篇散文-阳光的味道》定价29.8元
    《阳光的味道:感动中学生的100篇散文最新版》讲述了:人生中最值得珍藏的是坦诚质朴的纯真年代,因为它热烈、辉煌、灿烂,有着温暖的亲情、真挚的友情和甜蜜的爱情相随,只要浓墨重彩的画上一笔,就会赢得绚丽的光彩。而每一段人生的成长履迹又是不平凡的,在拼搏的过程中,你或许信心满满、或许害怕失败,但当你遇到挫折和失意,选择坦然接受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会迎风搏浪、果敢出击、撇开浮躁、洞悉世事,人生险峰的无限风光我们便可一览无遗。 让我们敞开心扉,用睿智的经验和质朴的真理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第七册 《感动中学生的100篇杂文-风中的呐喊》定价29.8元
    杂文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它可以折射出人间万象生活百态,让人在纷繁芜杂的生活里依然能看清人情世故;在思想争鸣的时代里仍有属于自己的清晰的思想和行为。《风中的呐喊:感动中学生的100篇杂文最新版》精心选编的感动中学生的近百篇杂文,短小精炼,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读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有助于培养我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仿佛高悬夜空的北极星为我们指明方向,引导我们走向自由幸福的人生。
第八册 《感动中学生的100个人物-生命的强音》定价29.8元
    《生命的强音:感动中学生的100个人物最新版》讲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用情感堆砌灵魂的堡垒,用真心的付出寻觅难逢的知音,在时代的步伐中成就千古绝唱:在灿烂的星空里,他们如耀眼的明星,需要我们抬头仰视,但平凡的人物,同样创造了生活的辉煌。当面对巨大的困难,他们从不放弃,勇气成了他们自信和抱负的支柱,让他们相信改变不了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不了事实,但是可以改变行动;不能控制他人,但是可以掌握自己。我们之所以被感动,是因为他们的人格、他们的奋斗精神和他们的不懈追求……
第九册 《感动中学生的100部电影-炫目的光影》定价29.8元
    《炫目的光影:感动中学生的100部电影(最新版)》精选近百部深受广大中学生喜欢的电影作品,涵盖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世界各地的优秀近作和大量恒久流传的经典作品。在这些影片里,也许是一个故事、一曲音乐、一段旋律,也许是某一个熟悉的场景,电影里某个演员不留痕迹的精湛表演甚至眼神……触及我们心灵深处,让我们难忘,令我们感动。
第十册 《感动中学生的100个故事-书梦的灯》定价29.8元

  《书梦的灯:感动中学生的100个故事最新版》精心选编的近百个故事,每一篇都洋溢着感人心怀的深情,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最美丽的部分,直达情感的最深处,让我们在感动中品味人世的种种滋味,让身心接受纯美真情的沐浴。每篇文章都附有深入浅出、生动流畅的精彩赏析,帮我们从各个角度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知,提高我们欣赏文章的能力。《书梦的灯:感动中学生的100个故事最新版》以故事为内核,以语言为华裳,以赏析为附加值,既能带给我们阅读快感,又可以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有助于提升作文水平。

 

吉米·哈利“万物”系列

$
0
0

吉米·哈利“万物”系列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册数:  5
按收藏人数排序 / 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序
  • 万物有灵且美

    [英] 吉米·哈利 / 种衍伦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2010-1 / 28.80
     8.8 (14240人评价)

    “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述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把追车当做一门艺术的狗,策划群猫暴...

  • 万物既伟大又渺小

    [英] 吉米·哈利(James Herriot) / 林滢、林慰君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2010-05 / 32.80
     9.0 (4066人评价)

    年轻的兽医吉米·哈利踌躇满志地来到乡间工作,谁知道等待他的却是层出不穷的“惨事”。半夜穿睡衣出诊,被人一捧一逗地揶揄不说,饿得要崩溃,却忘了带钱,只能眼睁睁...

  • 万物既聪慧又奇妙

    [英] 吉米·哈利 / 戴国光、种衍伦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2010-7 / 32.80元
     9.2 (2415人评价)

    柏邦妮、郭耕、洁尘、史航、田原联合推荐 内容简介: 新婚燕尔的乡村兽医吉米•哈利被迫穿上军装,身患恐高症的他竟然当了飞行员!拔牙历险记、空中飞鞋……这个菜鸟...

  • 万物刹那又永恒

    [英] 吉米·哈利 / 种衍伦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2011-1 / 28.80元
     9.1 (1478人评价)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吉米•哈利回到了家乡。约克郡又出现了很多新面孔,其中最可爱、最惹人发笑的当然非4岁的小吉米莫属。而他的爸爸则带着383头羊踏上了前往苏联的...

  • 万物生光辉

    [英] 吉米·哈利 / 余国芳、谢瑶玲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2012-3 / 32.80元
     9.4 (695人评价)

    很多年过去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哈利依然继续奔波在美丽的约克郡乡间。 爱吃薯条的小胖狗,对哈利冷若冰霜的流浪猫,还有让他在音乐会上如坐针毡的跳蚤们...


 

叶瘦弦:一个右派分子反右前后发言记录

$
0
0

一个右派分子反右前后发言记录
 
民主同盟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是重灾区,据统计,如果按反右运动设计者右派约占知识分子总人数5%的比例算,民盟中央的反右运动,基本是规定比例的六倍以上,民盟的基层盟员被划为右派分子的比例也远远高于其他党派或无党派人士。笔者近期由于收到了几份淮南市民盟在反右运动前后的会议记录资料,根据资料查询了一下淮南民盟在反右时的情况,根据中国民主同盟淮南市委员会编纂的《淮南民盟志》所记载,“1958年7月,整风反右运动基本结束。运动期间,发生了反右扩大化现象,一批同志受到错误批判斗争。有24位盟员错划为右派(约占盟员总数的44%),其中4人被劳教,盟组织被诬为恶性发展,陷入瘫痪状态。”(P8)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全国的水平,甚至比民盟中央高层被划为右派的30%左右的比例还高,从这个数据来看民盟基层更是反右运动的重灾区。
笔者收集到的这几份有关淮南民盟组织资料共四本,一本是1956年3月开始到1957年元月7日结束的民盟淮南市直属小组的会议记录,一本是1958年10月开始到1959年12月27日结束的淮南民盟田家庵盟小组会议记录,一本是“记录本”,记录了几位盟员的检讨书及某位淮南民盟领导在某次大会上的讲话底稿,上面没有记录时间,但按照内容来看应该是1959年的,还有一本标明为“支部发文簿(3)”,记录了民盟淮南支部向上级部门汇报本支部反右情况的文件底稿。
在“支部发文簿(3)”中记录了对十二位右派盟员处理的情况,这十二位盟员分别是:李明谷(四中教员)、刘格非(淮师总务主任)、单群(三中教员)、李成德(九矿业余学校教员)、王祖荃(技校教员)、邰浩然(煤校教员)、洪祖惠(淮师教员)、叶瘦弦、杨首之、吴福花、赵永晗、于哲贤(煤校教员)。(注:有些名字因手写笔迹潦草,可能有误)在1958年的会议记录本中还记录了淮南民盟主要领导人之一郭兴安也被划为了右派。二十四位右派中其他十一位在记录中没有出现,也许他们不属于民盟淮南田家庵支部而属于其他支部。
在提到的十三位右派中,叶瘦弦在淮南算是一位老民盟盟员,在“盟淮整字第27号”的文件底稿中提到了对他的处理意见:
中共淮南市委统战部:
淮师、三中、煤校等单位对右派分子的处理业经宣布。我组于本月11日召开了整风领导小组(××)组长会议,对上述各单位的盟内右派分子洪祖惠、叶瘦弦、杨首之、吴福花、赵永晗等五人的组织处理,进行了研究讨论。根据行政处分,结合“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处理党派内部右派分子的若干原则规定”和各人的具体情况,分别作出如下的初步决定,特报请审核。
                                                        1958年5月18日
附名单:
右派分子叶瘦弦:
行政处分:保留公职,送农村监督劳动,每月给15元生活费。工会开除会籍。
组织处分:叶瘦弦系1950年参加民盟,但对民主革命没有贡献,对抗党的领导,在鸣放前后与郭兴安、刘格非等组织反党集团,问题交代后,悔改表现不好。根据以上情况,决定予以开除盟籍处分。
1958年5月19日
根据《淮南民盟志》介绍。淮南民盟在1951年成立了临时小组,1952年发展为民盟淮南直属小组,当时盟员为9人,叶瘦弦应该是淮南最老的一批盟员,当时叶瘦弦在淮南三中任美术教师。在处理意见中提到民盟对叶瘦弦的处分是开除盟籍,但在1958年后的会议记录中仍然可以看到叶瘦弦参加并发言的记录,因此最后的处分也许是留盟查看。正是因为这样的处分,倒是让我们可以从他在反右前和反右后的会议发言记录上对比一下他的变化,并了解一个右派分子的具体生活处境。
在1956年3月开始的民盟淮南市直属小组的会议记录中,笔者摘录叶瘦弦的大部分会议发言:
1956年3月16日,叶瘦弦:
1、(1)对党委提出意见,不应顾虑,革命工作,没有什么里子面子。
(2)提请组织向张同志帮助一下,为什么不能学习、不活跃,领导上这样谈是很粗暴的,不能解决思想问题。
(3)对小组意见,小组生活,什么都能谈,不是发牢骚,目前规划还未拿出来。
2、学习方法,我是参加中级组,希望能在一年内学完。
3、业务学习方面,过去学的是图案,现打算加强学油画,对教育学、心理学多看看。
4、(1)希望老郭子开会时能谈一谈,校长对洪祖慧不应提升两级,且其作风不好,孙校长自己也要学文化,在校重视自然组,忽视其他。
(2)我固然有缺点,但孙校长对我是有距离的。我自己教书多年,等级待遇不符(我从22岁即教书),生活负担,现在是个问题,周总理报告后,我才敢提出。
(3)我现在负担很重,教书以外,还担任班主任,对内校刊,对外画刊,还有多机关找我写字。
(4)(学)校长发奖工作中,普遍发小本子,起不了刺激作用。
 
1956年4月20日,叶瘦弦:
为什么提出方针任务,根据国际形势,完成我们的方针,必须有任务。体会:照文字上易于体会,实际做起来难,发挥潜力,首先要解决思想情绪。搞好关系,在理论上,在党的中央,都是正确的,就是到下来不明确,从未听到谈起民主党派。我不打算强调自己的缺点,党也要支持,否则工作也不能推行。
从个人打算,也要干工作,把工作搞好。
越是强调方式方法,下面越是不能对上面提意见,上面就能以教训的姿态,教训一番,要以同志式的领导,不能以家长式的领导。
 
1956年5月18日,叶瘦弦:
(1)小组生活呆板,方式不多样,会议内容不丰富。
(2)能经常按时过组织生活。
(3)小组内容多规划,应搞出规划提纲,可由大家讨论。
(4)小组计划有经常的,也有临时的,如个人有什么事,或有运动,一个会议要解决那些关键。
缺乏流露出同志的感情——我们不应考虑那一个的脾气,大家来谈谈,谁的意见对是不对。
(5)对汪组长意见:1、能认真负责,对同志有缺点,是应严格的。同志的对的与不对的,都应肯定。组织应有温暖。
老刘现在就有这样的情况,不提意见,如果不提意见,是否说这个同志就好了?那也不一定。
(6)开会时间没有能掌握,小组长负组织责任,大家要想点子,我们的会有时候谈到那里是那里,此外星期五有时不开的,也开了。开会应有重点,如谁在岗位有什么事,倒是张修良这次学习,如何鼓励他大胆搞。
(7)平时个别联系,时间也受限制,同时也是自然形成,不是形式也做一做。
 
1956年8月15日,叶瘦弦:
建立感情关系,把材料研究一下,那些可以交给他看。发展靠着党,但不能每件事都找党。大胆放手干,发展是每个盟员的政治任务,支部应召开(××)会议,研究接下来的规划,深入、具体的交给每个盟员,不通的地方再交换意见。
 
从这些讲话中可以感受的到叶瘦弦是一位有个性、敢于说话、积极进步,并且有些自负的人,无论是对党组织还是盟组织都敢大胆提意见,也许正是这样的个性,在反右中被划为右派。根据处分决定,被送往农村监督劳动。在1958年10月开始的淮南民盟田家庵盟小组会议记录本上,1959年3月30日第四次小组会的记录中又开始有了叶瘦弦的发言记录,不过这些讲话与以前已经完全不同了,现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1959年3月30日第四次小组会
叶瘦弦:(1)工作情况:我回来才两星期,在回来时校长也同我谈过种蔬菜,现在已有两周还未摸到头绪,因为农场土地原来不是园地,(看)一下工作太不主动。等学校房子盖好后我准备去住,从早到晚干下去,从回来时就下决心把工作搞好,精神很愉快。我希望能把一百亩多地蔬菜都长好,不但供学生吃,还要有余。
(2)思想情况:在劳动干得满头大汗,但有个别学生对我讽刺甚至打击,如我干出汗时脱衣服,就有学生说我脱狗皮。我愿意接受学生监督,更当百倍努力来干,如有侮辱我,对我情绪有些降低,请组织上考虑向三中领导谈一下。另外学生在劳动中不听话,学校也要求要这样做。
 
1959年4月19日 第五次小组会
叶瘦弦:对学校农场指导生产的汪老师有些意见,认为汪子分配任务时有混乱情况,使他工作不好做。在蔬菜生产上他向汪提出的(意见),有的被采纳,有的未被采纳,他感觉很被动,缩手缩脚。
 
1959年6月28日 第五次小组会(注:原文如此)
叶瘦弦:全国很多干部下放农村劳动,这不但可以对知识分子得到改造,同时政治意义很大,可以对农民教育启发,鼓舞他们的革命干劲。
现在学校调我到教导处搞抄写工作,遇到些困难,但我都能克服,思想上认识到要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不但干而且要干好。前次我烧澡堂子,每天晚上都把池子刷洗干干净净,这方面别人是不知道的,但我不考虑要别人知道,这是劳动态度问题。增产节约问题我从烧时每天要500斤煤,后来减到350斤。在学习方面我向组织上汇报一下,我利用工作空间时间阅读报纸,每天抄录时事问答摘要,看政治理论,经常写笔记,如我目前阅(读)“人怎样会犯错误”。思想上现在考虑长期劳动就我专业(画画)丢了,将来怎样搞?
 
1959年10月18日  第八次小组会
叶瘦弦:(1)最近我不搞烧澡堂工作,学校领导决定叫我与陈希平对调,搞动物园工作。目前猪、鸭等在发瘟。这项工作我是接受了,但思想上也存在顾虑。这项工作别人不愿意干叫我干,这是给我一次考验接受党的领导的程度如何,再结合国庆节座谈会和上次盟员大会的教育启发,因而我认识到接受党的领导要坚决,不能被困难吓倒,同时我决心把这一工作做好。
(2)我在靠拢党的领导做的不够,过去我认为只要老老实实把工作做好,也不一定要去多与领导谈。通过盟内几次会议教育,现在我决心多靠拢党,准备最近与学校领导及盟的领导谈一谈思想问题。
(3)从现在起我想争取多做工作,打算与陈主任谈除搞好动物园工作外,在帮助教导处摘抄写工作,同时要求多对我监督。现在我认识到一般通知都在大鼓干劲来做工作,何况像我犯了错误的人就应该更大的鼓足干劲来多做工作。
 
1959年11月15日 第九次小组会
叶瘦弦:这次学习我不敢发言,主要怕说错了受批评,因此对学习不感兴趣,抱着消极态度。通过今晚会议的教育和帮助,现在我就要端正学习态度,打破一切顾虑向党交心。我打算修订自我改造规划,这次规划修订我要争取党的领导、盟组织和爱人的意见,来(×)了修订。
 
1959年12月27日 第十二次小组生活会
叶瘦弦:到农场工作已有月余,现在将近来工作和思想情况向盟的领导作一次汇报。我目前领导叫我负责饲养病猪和保管工具工作,原来学校病猪由右派分子程希平(前文为陈希平)负责饲养,但程不愿干,学校领导就叫我来干,当时我思想也有一些顾虑,怕病猪不好养,但考虑到要想改造就要服从组织分配,听党的话,叫干啥就干啥。因而就把这任务接受下来。现在想要求领导给我一些时间来学习我原来的业务(绘画),不然的话,长此下去就把本行丢了。
学校负责领导养猪的汪老师(×东)关系搞的不太好。我常向他提出有关养猪的改进意见,他都置之不理。有时还在对我发脾气。参加这次学习我供交出了18条,主要内容是个人在劳动中的思想情况,如调回时听到学生喊我“叶老右”,当时思想很苦恼,想要求领导把我调回农村或介绍回家自谋生活。在学习中不敢大胆发言,怕说错了别人说我又来放毒。目前自卑很严重,认为养猪都养不好象我这样人又有什么用处呢?
 
叶瘦弦再次出现,面貌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了,不再是人民教师,也不再是淮南民盟的元老,仅仅是一个右派分子,因而他的讲话不再有底气,不再有锐气,也不再有激情了,所有的讲话透露出的是一种违心的恭维和自卑的认罪态度。他在农场种过菜、养过猪,还烧过锅炉,干过杂活,总之脏活、累活都有他的份,即使如此,头戴着右派帽子,仍然被歧视,更为让他“苦恼”的是还要忍受学生对他的“侮辱”。专业放弃了,甚至想放弃公职回家自谋生活。
《淮南民盟志》,十六开本,厚厚的四百多页里面,没有一个地方出现叶瘦弦的名字,即使在第八章“人物”中也没有他。不但如此,在“人物”这一章上百个人物中我仅仅找到了所知道的这十三个右派中的一个:王祖荃,他的上榜不是因为他曾经是右派而是因为他以后曾任过淮南市政协委员。在我看来,民盟最不应该忘记的是这些被划为右派的盟员,正是因为他们加入了民盟,受到民盟高层的影响,才被牵连到这场运动中,被划为右派,他们如果不加入民盟,很多人都能逃过这一劫,民盟对不起他们,也不应该忘记他们。民盟本应该在自己的历史中重重地记上这一篇,但可惜他们不敢。被党视为异己的分子,盟也不会认作自家人的。
在百度上查询“叶瘦弦”只得到一条“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黄时平幼年师从叶瘦弦先生学习西画”的信息,不知道最后叶老先生生活状况怎样?不过百度上查询的结果中还有一首网名为“古韵悠悠”所写的《红尘泪》,虽与叶老先生无关,但巧合的是此诗正好把叶老的名字镶嵌其中,而诗的意境也适合叶老先生在反右运动中的处境:
叶瘦弦清空品菊,闲庭冷月染银霜。独伶犹唱红尘泪,世事无常一缕香。
一个右派分子反右前后发言记录
 
一个右派分子反右前后发言记录
 
一个右派分子反右前后发言记录
 
附:《支部发文簿》内容:
 
盟淮整字第23号
民盟安徽省委整风办公室:
淮南煤校教员邰浩然曾参加特务组织活动,于1956年12月份混入本盟组织。现经学校查明,系反革命分子,因解放后,工作尚可,决定从宽处理,给予褫夺公权三年,留校任用处分。我组根据“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处理党派内部右派分子的若干原则规定”第七条的规定,决定将反革命分子邵浩然清除出去。特报请批准。
1958年5月3日
 
盟淮整字第24号
民盟安徽省委整风办公室:
龙岗矿业余学校教员李成德,经查明系反革命分子,业于四月中旬将其逮捕,我组根据“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处理党派内部右派分子的若干原则规定”决定将反革命分子李成德清除出盟。特报请批准。
1958年5月3日
 
盟淮整字第25号
民盟安徽省委整风办公室:
右派分子单群、王祖荃,在反右斗争中暴露出来系反革命分子,业经予以逮捕法办。我组根据“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处理党派内部右派分子的若干原则规定”第七条的规定,决定将反革命分子单群、王祖荃清除出去。特报请批准。
1958年5月12日
 
盟淮整字第26号
中共淮南市委统战部:
在反右派斗争中,盟内暴露出来的反革命分子计有李明谷(四中教员)、刘格非(淮师总务主任)、单群(三中教员)、李成德(九矿业余学校教员)、王祖荃(技校教员)、邰浩然(煤校教员)等六名。除邰浩然受褫夺公权三年,留校任用处分外,其余均经逮捕法办。我组根据“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处理党派内部右派分子的若干原则规定”第七条“在反右派斗争中暴露出来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一律清洗出去,并且请求政府依法处理”的规定,决定将反革命分子李明谷、刘格非、单群、李成德、王祖荃、邰浩然等六名一律清除出去。除上报民盟安徽省委会批准,特报请核备。
                                                    1958年5月12日
 
盟淮整字第27号
中共淮南市委统战部:
淮师、三中、煤校等单位对右派分子的处理业经宣布。我组于本月11日召开了整风领导小组(××)组长会议,对上述各单位的盟内右派分子洪祖惠、叶瘦弦、杨首之、吴福花、赵永晗等五人的组织处理,进行了研究讨论。根据行政处分,结合“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处理党派内部右派分子的若干原则规定”和各人的具体情况,分别作出如下的初步决定,特报请审核。
                                                        1958年5月18日
附名单:
洪祖惠:右派分子洪祖惠行政处分:保留教员职务,留校察看,降低待遇的处分。并建议开除于盟籍。
组织处分:洪祖惠州淮师一贯表现不好,群众关系极坏,又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来以后吸收入盟的,根据以上情况,决定予以开除盟籍的处分。
右派分子叶瘦弦:
行政处分:保留公职,送农村监督劳动,每月给15元生活费。工会开除会籍。
组织处分:叶瘦弦系1950年参加民盟,但对民主革命没有贡献,对抗党的领导,在鸣放前后与郭兴安、刘格非等组织反党集团,问题交代后,悔改表现不好。根据以上情况,决定予以开除盟籍处分。
右派分子杨首之:
行政处分:保留教员职务,降级留校察看。工会保留会籍。
组织处分:右派分子杨首之,系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来后吸收入盟,但其反党情节较轻,态度比较老实,斗争交代问题后悔改表现尚可。根据以上情况,决定予以留盟察看处分。
右派分子吴福裴:
行政处分:撤职,送农村监督劳动,给予生活费用。
组织处分:右派分子吴福裴系1956年社会主义高潮到来后吸收入盟。当其参加盟组织后,积极进行反党活动,在群众中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决定予以开除盟籍的处分。
右派分子赵永晗:
行政处分:撤职留用。工会停止会籍。
组织处分:右派分子赵永晗系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来后吸收入盟的,反右斗争后,悔改表现不好。决定予以开除盟籍处分。
1958年5月19日

 

怀念忘年之友一赵洛生先生

$
0
0
怀念忘年之友一赵洛生先生


联系电话:15305595777
初级会员
发表于 2016/5/29 16:12:50 楼主#
女儿送来一本书《汉语语言学研究》,内容太深奥,不属我等拜读,就因作者是赵洛生,我很激动。我和赵洛生是忘年之交,这本书他在1967年 “牛棚”里就开始写了,2000年身染沉疴后,在病榻上临终前用电脑修订完成的学术著作,直到2010年出版。见书如见人,怀念忘年之友一赵洛生。

赵洛生先生是我的长辈、老师、校长、忘年之友。我很尊重他,佩服他,他的人生经历很坎坷,曲折、痛苦、不堪回首。 
他是国立中央大学毕业生,1945年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社,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央大学地下党总支常务委员,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是震撼全国的 “520”运动”的一名组织者。1948年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抓捕关进六合监狱,后机智越狱逃脱。解放后,到北京中央机关工作,1957年,正是春秋鼎盛,大展鸿图之时,却被错划为右派,连降几级下放到徽州地区农机学校任副校长。虽然才华横溢,却无用武之地。二十余年的下放经历,是他历尽坎坷、忍辱负重、的一段岁月。赵老拨荆棘,战艰辛,平淡的笑对人生。1979年落实政策,不但还了赵老一个清白,还选用赵老为南京市文联任副主席,党组副书记。2003年赵老去世。但当我打开尘封的往事,总能想起他。(南京市文联成立于1949年11月20日,是全国成立最早的城市文联之一,在全国文联系统有较高的知名度。全国文艺界知名人士徐平羽、赖少其、孔罗荪、方光焘、吴强、傅抱石、郑山尊、尚小云、黄宗江、路翎、陈中凡、唐圭璋、胡小石、陈山、蒋虹丁、林散之、萧娴、赵良翰、竺水招、程千帆、方之、陈大羽、陈瘦竹、黄显之、沈西蒙、张友鸾、万放、夏冰流、商芳臣、田芜、赵洛生、张弦等均在南京市文联任过职,为南京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学富五车,博学多才。
  我开始认识赵老是在一节语文课上。那年我刚进徽州农校,在63一2班上课,有一天语文教师因故缺席,说是校长来代课,大家好奇的期望着,上课铃刚响,校长不慌不忙进走教室,身穿一件飞行员穿的有毛领的皮夹克,显的精明干练,中等略瘦的个头,偏黑的脸膛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高高的鼻子,厚厚的嘴唇,给人一种忘不了的深刻印象。全班起立齐声喊出“老师好!”, “同学们好!”赵老一句悦耳低沉标准的北京话,征服了全班同学,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他将手里的二支粉笔轻轻放在讲台上,摘下手表搁在桌旁。面带微笑,用那会说话的眼睛平视了一下同学们,然后用粉笔在黑板上默写了毛主席诗词《送瘟神》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他没带一张纸,没再写一个字。对《送瘟神》诗词逐字逐句讲解,声情并茂、寓教于乐、妙语连珠的讲完四十五钟。他讲课的声音真好听,象从音箱里发出一样。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被他那绘声绘色、娓娓动听的精彩演讲,和他那满腹经纶,出口成章的才华,佩服五体投地。都说没听过这么高水平的“教授级”的老师讲课。
赵老的琴乐诗词造诣深厚,当时学校流行一首“练江的水,清又清”的歌曲,就是他作词作曲的,他还会边弹琴边唱歌。记得那年在歙县人民大会堂的一次文娱晚会上,我们学校演了几个节目,其中就有赵老的男中音独唱“国际歌”,“ 起来, 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 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低沉纯厚的音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气势恢弘的“天籁之音”在大会堂内余音绕梁。博的阵阵掌声。赵老有一位志同道合,同样命运的挚友在贵州铜仁师范教书,俩人经常书信来往,以诗会友,切磋推敲。(书信诗词在文革初期被抄出来加以批判)赵老还是一位懂得中医知识的土医生,他认识许多中草药,据他自已说,他曾为学校的职工家属和附近农民看病开方点药。
历史的悲哀,赵老的坎坷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的主攻方向是,打倒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靠边站的赵老”也祘是学校领导之一,加上有“右派”的经历,便成了“死老虎”,受到全校师生的批判。还将档案中“已有定论的越狱一事“进行操作,将赵老加上”叛徒“的罪名。学校里”打倒叛徒赵洛生“的标语和大字报铺天盖地。赵老从几十平方米的校长宿舍搬到不足10平方米的单身教师宿舍,还日夜有学生看守。他被“专政”了。每天在宿舍内抽烟写检查,不许外出。有次我进去被房间内污垢的气味烟味熏的急忙退出。真不知赵老是怎么忍辱负重的度过那“猪狗不如”的日子。
1966年底,“红卫兵”外出串联回校闹革命。我除了参加社会上的两派斗争,还在学校和鲍德辉、吴贻顺二位同学组成“丛中笑”战斗队,为“赵洛生呜不平”,大胆提出“赵洛生是好干部”,虽然我们是极少数,很孤立。但是为赵老喊好的“口水之战”,“大字报争论”一直没停。赵老被劳动改造,搬到学校偏避的又低又潮的仑库去住。白天和校职工一起参加农业生产。他是种庄稼的一把好手,犁耙耖等农活无所不能,还会养牛打铁修农具。晚上在“牛棚”里研究汉语语法,还写了很多笔记。我们三人晚上经常到赵老房间玩,鲍德辉学习中草药知识,我和赵老聊天,四个人挤在不足8平方米的“牛棚”里谈天说地。社会上两派武斗开始了,我离开了学校回到县城家里。一天我上街看大字报,被革联站的人抓到木器厂关起来,过了一星期的睡地铺、吃牢饭、被审讯的关押生活。被释放那天,赵老在门口接我,很是感动。过后才知赵老与革联站头头熟悉,是他捞我出来的。真是忘年之交情意深。
在那“无法无天”的大环境下,在那子弹不长眼的“非常时期”,学校的“五类分子”经常挨打,有位坏分子被捆在树上打的遍体鳞伤,赵老为了保护自己选择了离开“是非之地”,到杭州、上海等地躲避。学校里过激的学生将赵老房间内的所有物品堆在门口焚烧而尽。“躲过一劫”的赵老在外地过着提心吊胆,居无定所的日子。我在等待分配工作那段时间,经常和赵老的爱人周珧英有书信来往,互通赵老情况。(周是新四军出身,在轻工业部所属的南京机电学校当主任。也受到文革冲击)。
 1968年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说:“必须继续在工厂、人民公社、机关、学校、一切企业事业单位、街道等各个方面,认真做好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把躲在广大群众中的一小撮反革命分子挖出来。”赵老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据说他在上海公共汽车上还巧妙甩掉学校派出追抓赵洛生的学生。后来赵老回到合肥找到省革委会寻求保护,表示愿意安全地回到学校。于是赵洛生在省农学院被学生带回学校。
文革结束 赵老解放
几年后,随着农垦学校毕业生陆续走出学校,赵老也淡出了人们视线,文革结束后我到学校去看望他,他象变了个人,精神焕发,笑容满面,热情招待我吃大块红烧肉。还说,徽州地区组织部找他谈话,按排工作,他自已希望和家人团聚。还说大儿子经常来看他,给了一部照相机学习摄影,我们俩人还在校外油菜地边用自动摄影拍下我们唯一的一张照片。1979年,赵老调回南京,在南京市文艺工作者联合会任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他创作的小说、新旧休诗词,谱写的歌曲,刊出后得到好评,以至获奖,他研究汉语语言学,出版了毕生研究成果《汉语语言研究》学术著作。被选为南京市语言学会会长,江苏省语言学会副会长。
那些民国时期的大学生,在国外都有成就,有的甚至拿到诺贝尔奖,可是在国内同学中的精英却成了右派,真是“抱负不凡,报国无门”这就是反右斗争给国家带来的后果。 2003年,赵老逝世了,天不假年,我没能去南京悼念,真是终身遗憾。著名作家高缨对他一生评价是:“少年时,他是一个天才,青年时,他是一个斗士,壮年时,他是一个'罪人',晚年时,他是个智者。”沉痛怀念忘年之友一赵洛生先生。

 

韦力谈寻墓中国

$
0
0


惠栋墓

班固墓

  “富而好书”的韦力,近些年来,书出了一本又一本,都围绕着他所热爱的古书展开:《古书之美》《古书之媒》《得书记》《失书记》……接下来,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人文遗迹,靠着自己的双腿,走遍全国,一一寻访、记录。其实,据他自己介绍,十多年前他最早出版的《书楼寻踪》,就已经开始关注人文遗迹了,只不过集中于其中的特定部分——古代藏书楼。由此延伸开来,去寻访古人墓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这一寻墓之旅当中,困难不断,有的受自身学力所限:要补读的中国思想、学术、文化方面的书太多;有的来自外界环境:城市化的迅猛推进、地方政府的官僚作风,都常常让他败兴失望;更残酷的是,一次偶然的意外,让深山访碑的他断了一条腿。即便如此,他也并不气馁放弃,而是努力将这一人文寻踪之旅坚持了下去。对他来说,这不是自得其乐,而是有着大关怀与大抱负:保存、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寻访古人遗迹的计划的?

  韦力:这件事的缘起,来自一本书,就是大概十六年前出版的《书楼寻踪》。寻访遗址不是我的念头,记得是一本叫《书窗》的杂志,上面连登三期南京藏书家徐雁先生寻访藏书楼的文章。我当时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徐先生的图片和实物对不上,因为其中一座藏书楼我去过。我就给他去电话,他也很直率,坦然承认说,他其实没有去过,是一个当地的朋友帮他找了张照片,配上他写的文章。于是,我就想到,既然如此,是否应该正正经经地访一访藏书楼,弄清楚到底怎么回事?我跟徐先生谈到这个想法,他倒是很鼓励,说如果你有工夫的话,能这么实地寻访,比坐在书斋里写写文章好。这样一来,我就开始制定计划,准备去寻访藏书楼了。但我遇到了不少困难,因为古代文献上记载的藏书楼地址都语焉不详,另外,即使有的记载很详细,但是古地名与现在的地名对不上,这让我光查资料就下了很多的工夫。历史上有那么多藏书家,他们的名声都很大,但是这些人当年建的藏书楼究竟在哪儿,很难确切地知道,因为有很多东西是两可的,比如说叶德辉,他在近代的名气很大,人们提到他,都会按照郡望、籍贯,说是长沙,你会想当然地认为他的藏书楼双梅影庵坐落在长沙。结果,经过一番查考,我才知道,他的藏书楼其实建在苏州。这种情况非常多,让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才理解徐先生确实有不得已的苦衷,当时他已经在大学做了老师,没那么多时间在全国到处跑。这件事是我想得太简单了。

  这样说来,您一开始远远低估了寻访遗迹的难度。

  韦力: 我一开始还以为是徐雁先生抽不出时间去实地逐个探访,因为有些藏书楼他也去现场勘查过,有的是他请朋友代拍了照片。后来自己下了工夫,才算真正地理解,这件事原来这么难。但我这个人的性格就是,既然把这个事情做了起来,而且突然发现又是这么的难做,反而就有一种发自本能的越挫越勇。我还非得把这件事情给弄出来不可。然后,我就开始查地方志,四处找渠道。渠道就是通过各地的地方志办公室,现在很多地方还设有这个机构。我挨个打电话或者托人问:我有一个地址,能不能帮我查证一下,这个地方今天叫什么,还在不在。等于说,通过他们来“换算”古今地名,当然,不能确保所有地方都找到,但有了他们帮忙,能找到五六成。在这五六成里面,有一半已经没有了,旧城改造的时候早拆平了。但这依然还是有收获的,因为最终确认某座藏书楼已经不存在,本身也是一个结果。再然后,我开始规划路线,确保自己尽量别走重复的道路,比如说,先到南京,再到苏州,再到常熟,每次跑个十几天,把能跑的地方都跑到。

  当时为什么这么难呢?首先是因为网络不发达,不像今天,搜索引擎可以查很多信息,非常方便。当时我要翻大量的书,比如地方志,看看上面大致记载了些什么。但这个过程也很受挫。因为大家经常去的、挂在嘴边上的,也就那么几座有名的藏书楼,说来说去,无非就是天一阁、铁琴铜剑楼什么的。你真正想找的,九成记载不详,对我来说,相当于是第一次把这些藏书楼的地址落实下来,探究清楚,它们究竟在哪儿。有不少朋友鼓励我,说这件事做得很伟大,其实,刚开始我并不觉得伟大,心态就好比写游记,就是我的一个爱好,我因为爱古书,所以爱古代的藏书家,出发点很简单,爱屋及乌而已,只不过别人都来夸我,自己也越做越深入,觉得这是件值得去做好的事。

  这一跑,陆陆续续就是五年。跑的过程中,所费的劲就不用说了,然后,就出了第一本书《书楼寻踪》,那是十一二年前的事情了,得益于徐雁先生的帮助,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的,属于“书林清话文库”这个系列的第一本,大家可能觉得好玩吧,把它排在了首位。

  很多人是“劳心”,坐在书斋里面写文章,您是“劳力”,不辞辛苦地四处去跑腿。

  韦力:对。到今天为止,搞文献学研究的大部分学者一直在书斋中搞研究。对我来说,我是后知后觉,在跑了这么多地方以后,才知道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因为,慢慢地我就能总结出来,某个地方的人文到底有多发达,某些藏书家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在文献中读到一些藏书家来往很多,觉得莫名其妙,但是实地探查以后发现,这两家离得这么近,他们的来往是自然而然的。只是,这些关系没有人记载。在我的探求过程之中,像这样的发现,比我想象的多得多,一多半是意外的发现。我一直说自己的期望不高,那么,既然得到这么多的意外之喜,更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特别的意义,形成了一种习惯,就一直把这件事做下去了。

  后来这本《书楼寻踪》怎么样了?

  韦力:这本《书楼寻踪》要再版,但是发生了一个问题,十五六年前的寻访用的是胶片机拍,照片没有电子文档,河北教育出版社这本书的责任编辑也调走了,底片也没有了,当时还没有备份这个概念。这对我的影响很大。其实藏书楼我没有跑完,而且我有意撇开了三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因为这些地方人最多,完全可以单独成书。所以后来就跑续集。在这个过程中,又查资料,又有新发现,又写出来两本。一本几年前就交给了中华书局,叫《书楼觅踪》。本来想叫“书楼寻踪二集”,书局编辑觉得不太合适,就改成现在这个名字了。另一本叫《书魂寻踪》,就和墓有关了,寻访藏书家之墓。一探究我就发现,近些年拆迁的速度很快,各地都在大搞城市化,在这种情况下,最先被抛弃的就是古文化,因为它最没用。这就促使了我加快地跑。慢慢地我明白过来了,只谈书楼,只谈藏书家之墓,这只是中国文化的一小部分,在大的拆迁运动下,荡然无存的不止藏书楼,还有很多其他文化遗迹。有些古人比藏书家更伟大,他们是不是应当也要留下遗迹呢?如果有人跑,那不是很好吗?但是我自己跑了十年多的书楼,并没有什么人跟进。你知道,咱们这儿某本书、某个专题引人注目了之后,会有人迅速跟风,出一系列的东西,藏书楼几乎没有。一个朋友说:你这种做法,没人跟你这么学。我所下的工夫,跟所得不成比例。比如跑藏书楼,折腾这么久,写了一本书,各类开支恐怕达到一百万了,出版所得稿费却不到花费的十分之一,很少人愿意干这种赔钱的买卖。但对我来说,我还是更在乎真情与真气,我就是真心喜欢这个,花多少钱是另一回事。就像去环球旅行,还能指着把钱赚回来吗?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就系统地寻访古墓。我发现,除了一些有名的景点,百分之七八十依然没人梳理。因为有跑《书楼寻踪》的经验,我系统地开始做功课,准备了一年半。

  这当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韦力:最大的困难是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这种人文寻踪涉及的知识太广,而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来涵盖这一切。今天回头看,我太过理想化了。当时怎么办呢,就是买了很多通史著作,先确定古人的历史地位。人本能地会认为自己熟识的人重要,客观来说,其实未必是什么重要的历史人物。我的设想是一个体系一个体系地来。我原本想大而化之地以“儒、释、道”来涵盖中国文化。但我藏书偏好经学,认为经学代表了中国人文精髓。既然我熟悉经学体系,那就系统地通读近现代专家学者所写的各种经学史,将这些著作提到的人物提炼出来,开出名单,再用这些名单查找今日可能存在的踪迹,确定这些踪迹的方位坐标,而且根据这些人物的历史影响力以及在每个专史中的价值地位,按一星到五星,定出相应的星级来。

  您评分的标准是什么?

  韦力:就拿经学来说。经学的源头是孔子,孔子就是五星。然后是曾子,曾子是孔门弟子,地位自然低于孔子,那么他就是四星。但是曾子的弟子孟子反而是五星,因为他对中国“人性本善”这种思想学说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与之相对的,荀子也是五星,“性恶说”由他发端。性善性恶作为两条线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儒法斗争所争论的问题,也无非就是这些。确定了思想学说的源头人物,然后再产生后世的中心人物,比如董仲舒,他几乎是今文经学的鼻祖,因为他的谶纬之学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后世。与他同时而不同观点的,比如说数术之学的代表人物京房,也定到四星。我的思维方式就是,先看有没有某个人物,如果有,再看在哪儿。就这么一层一层地把框架搭起来。

  再举释家为例。隋唐之间产生了八宗一派,但是在八宗一派之前,还有很多高僧,一种是西天取经,一边是佛法西来。大量的高僧来中国,这些人是最早的传播者,如果没有最早的传播,也没有中国宗派的产生。这些人,是不是都比宗派伟大呢?这倒未必。于是我就分了两个体系,前头叫部派时期,后头叫宗派时期,分别单独论述。如果不区分不同体系的话,最后等于说争论孔子伟大还是鲁迅伟大,这个题目做不下去了。

  这样做的前提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了然于胸,您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太高了。

  韦力:有一阵子天天读书。为了客观,我会尽可能地参考不同学者不同观念的著作,比如说释家,我买了不同的《中国佛教史》,赖永海系统的、任继愈系统的,还有各种佛教专史,例如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这种专史有许多,有的站在唯物角度谈,有的站在宗派角度来谈。我必须知道关于每个人物不同的评价,才能保持客观,不会以偏概全。原来准备一年半跑完,结果跑了三年半的时间,还把自己的腿跑断了,然后停了一年,从今年开始,又开始边跑边补,而且更加有侧重,因为现在我爬不了山,也下不了水了。很多人问我,都这样了,你怎么还跑啊?我说,我不跑,我能咋办呢?这得有结果啊,否则的话,前期付出这么多年,不是白扔了吗?尤其是体系都弄出来了,并且跑了七八成。于是现在就开始写,写到哪里断环了,再去专门补课。

  对很多问题,我也只是点到为止,我感兴趣的只是文化的普及与记录。若要深入探讨学理,每个专家都会比我写得深入。我做的事情,用一种带有贬义的说法,叫“横通”,因为我也有自己的反思,我认为今天的专家专到已经完全自说自话了,社会是一套语言系统,学者是另一套系统。我总是试图把这两个糅合起来。不管成功与否,至少我希望自己能起到一些作用。

  您是怎样产生走遍中国、寻访古人遗迹这种想法的呢?

  韦力:近几十年,各地搞了各类人文景点,这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当然是好事,至少是一种“富而好礼”的表现。问题是,哪些人物值得纪念,在我看来,很有斟酌的必要。至少现状是,有很多为我们民族历史,尤其是在人文方面做出很大贡献的人被完全忽视了。一说到中国历史,我们特别有民族自豪感,五千年文明史灿烂辉煌。但是,对那些构成传统文化基础的历史人物,比如我感兴趣的经学家、藏书家,却少有人去纪念,这种做法客观上其实是把民族文化给截断了。我身处江湖之远,无法左右由庙堂决定的大气候,但是我可以纪念我认为有价值的人物。我寻访到这样的人物的墓,再把结果发表出来,可能把它变成一个旅游景点,对我来说,我已经尽己所能了。就是给大家提个醒,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些人,做过这样一些事。

  您这样不计成本地四处寻访,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力上,肯定损耗很大,您方便谈谈吗?

  韦力:说实话,损失是很大的。比如这次受伤,有很多朋友来看我,都会把我的受伤跟我的寻访联系起来。但是,如果以宿命解释这一切,其结论当然是一种颓废,但颓废就能挽回自己的遗憾吗?如果不能,这种无穷的懊悔除了折磨自己,还能有什么用处呢?大家都关心花了多少钱的问题,这其实涉及整个社会大环境,文化人应该这么穷吗?从历史上来看,真正有作为的文人,并不必然跟“穷”字联系在一起。我们都说顾炎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学者,他的经营之道我们却常常不谈。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每到一地都会带弟子开荒,然后出租有价值的土地挣钱。你要是去谈学者的这一面,很多人会觉得太俗气,其实,解决了身体这副臭皮囊的生存问题,才能让思想飞扬。不过,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大家很难心平气和地谈这些东西。

  您的寻访古墓之旅现在还在进行之中吗?

  韦力:上个月还在跑。比如说跑净土宗,我先写到三祖,又写到七祖,还有几环断了,我就继续深入查史料,看在哪儿能找到更多跟净土宗有关的遗迹,然后接着去跑。10月22日,我在复旦开会,去之前我就会筹划,复旦附近有哪些遗迹可以寻访,记在自己的小本上,开会的时候带上,把东西拍回来,然后接着写。

  您有没有遇见过这种情况:去之前满怀期望,去了之后非常失望?

  韦力:失望的情况占七成。这种失望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某位古人在历史上的伟大名声,跟现在的劫余反差太大。比如说,我做的史学之旅当中的班固,太伟大了,仅次于司马迁的人物了,当时后世,有太多关于班固的记录了,经学史上,他也是重要人物,当年在白虎观,记录白虎通的人就是他。找到班固的时候,墓小到半米高,就是一个小土堆,比平常农村的小坟都小,看见以后极为失落。我心想,怎么可以这样呢?班固不比今天很多人伟大千百倍吗?这种心理落差是极大的,接着就是愤恨,这个社会的思维方式成什么样了!我去寻访佛教的祖庭,名气很大,去那儿一看,发觉简陋得很。三阶教也很重要,它的院落全部加起来,也不过就是一间小小咖啡馆的面积,而今新建的寺院常常是层层山门次第开,不知大到哪里去了,但是历史地位根本就不能和三阶教相提并论。这种情况下,让我愉快的遗迹没几个,大部分都让我感到失落,甚至愤恨。

  不过,寻访古墓的过程当中,也让我发现了不少一直以来层层相袭的错误,文人们只是在不断地转录,但是几乎没人去实地勘察。你读了不少书之后,再去实地一看,会发觉书上说的不是那么回事,地理位置上有误记,人物姓名上有混淆,比如,佛教人物有很多重名的,从唐代史料开始就弄错,后来就一路错了下去。

  话说回来,我的寻访不是为了考据,这么多年下来,访了大约两千处文人遗迹及古墓,越是寻访,我越是感到,自己这么做是有意义的。这就像是朝圣,历史上存在过这么多的伟大人物,我第一次走到他们的墓前,鞠上一躬,这是我的福分,让我成为一个知敬畏的人。

  寻访的古墓的真实性问题您考虑过吗?现在这方面的争议屡见不鲜。 韦力:我考虑过这个问题,有一些古人的遗迹确实不在了,所谓古墓不过就是一个衣冠冢。我的寻访是个由头,用这个由头让大家记住,曾有这样一个重要历史人物,至于古人的尸骨是否在里面,跟我的寻访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那么,我的寻访是不是就成了历史虚无主义,可以随便乱写了呢?也不是这样。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就是寻访的古墓要有文物部门的认定,要有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文保牌,不管哪一级,要有认定。至于这方面的争论,在我看来,不是争论学术,而是争夺名人,要把名人抢到自己那儿去。我尽量不掺和这种地方上的争斗,在文章中我会把各家说法、各方观点都摆出来,极力保持客观。拿曹雪芹来说,我去了樱桃沟,找到了当地立的碑,还有那块顽石,拍照作了记录,至于围绕曹雪芹的争论,这是一本专著的话题,不是我一篇几千字的文章该去触碰的,我能够做的,就是将我见到的当地情况说清楚。这是一次人文寻访,不是考古鉴定,我的目的只是通过寻访古墓来纪念古人的历史功绩。

  看得出来,您还是想在学术与人文、客观与主观之间做到兼顾,但是,您不担心两头不讨好吗?同为人文寻访,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虽然文笔讨喜,却总是被人诟病硬伤太多。

  韦力:我并不担心。其实,我对围绕着《文化苦旅》的非议不以为然,我认为大家太过苛刻。《文化苦旅》刚出版的时候,对我影响很大。后来读书渐渐多了,从考据角度来看,发现不少内容并不确切,但我并不以之为非。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这个人、这本书挺了不起的,在那个时段、那个社会,影响了一大批的人,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任何学问都是前疏后密,我如果处在那个时代,还没有人家做得好呢,作为后来者,我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尽可能地既有人文色彩,又保证学术上的严谨客观。

  您为自己定下的寻访目标,哪些达到了,哪些还没有完成?

  韦力:有很多目标没有找到,大概占到五分之一,我列的单子上有两千多处目标,差不多四百处没有。有的是我到那儿才发现,几个月前拆了。比如说释道安的墓,大家都知道《世说新语》里记载的他和习凿齿的故事,这个人物太重要了。我去寻访的时候,发现那个地方彻底被夷平了,现在是一个工地,人家告诉我说这里以前被改为监狱,现在监狱迁走了,又要重新规划建成新的旅游点,我眼前所见,就是一片面积巨大的黄土空地。好在这片空地上还能有些许的遗迹,比如还有两棵古银杏树,而这两棵树,就是当年谷隐寺的标志所在。所以,我是怀着一种迫切的、抢救遗迹的心情在寻访古墓,因为我知道,城市化运动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这些遗迹会妨碍别人的开发,立了文保牌,拆起来很麻烦,所以开发商要尽快在文物部门立起文保牌之前,将其拆得了无痕迹。我是在跟城市化运动竞赛,尽可能地留下文字和图片的记录,再过若干年,等到大家醒悟过来,还有修复和还原的可能。

  有些遗迹,即便已经访到,但是得知它们被拆,我还是很难受的,比如,在我心目中,黄丕烈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去寻访他的士礼居,发现是在一个丝绸厂里。当初通过江澄波老先生的关系,我找了当地的一位文化局副局长,才得以进去,又是拍照,又是做笔记,折腾了一番。几年前我再去,那里已经建成一个花园洋房小区。连黄丕烈这个级别的人物都无法幸存,其他的可想而知了。

  藏书家的墓,应该是您的寻访之旅重点关注的对象了吧?

  韦力:最开始是这样,后来逐渐越来越宽。其实,我喜欢的藏书家的墓大部分都没有了,能找到的是少数。比如,黄丕烈墓的原址是马骥先生通过几层转折关系带我找到的,这本是让我很兴奋的一件事,然而到了现场一看,黄丕烈的墓已经完全没有了痕迹,旁边只有一个大水塘。一番辛苦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我站在水塘前,会是怎样的心情。铁琴铜剑楼主人也就是瞿家的坟原来在虞山脚下,也被彻底荡平了。皕宋楼主人陆心源的墓我倒是找到了。一般说来,越偏僻的越容易保存,红卫兵去砸的话太费劲;离城市越近的地方,或者是古墓越集中的地方,越容易被破坏。

  这里面有个规律,子嗣越繁盛,保留下来的概率越高。某个家族没有断后,香火旺盛,历代有人维护,墓就能够保留下来。如果没人管,不用砸它,就彻底的没有痕迹了。还有就是门生众多,哪怕子嗣凋零,门生也会去寻找祖师的墓,善加维护。好多墓其实很早的时候已经荒掉了。比如说毕沅,每到一个地方任职,就会探访古墓,探访出来之后,他掏钱让当地人刻大碑,然后撰文记录。他做了很多这种事,让我觉得很伟大。我很想效仿,但是往往做不成,比如说我到嘉兴,由范笑我带着在一片荒地中找到朱彝尊的墓址,然而眼前所见就一块残碑,连坟都没有,碑上文字已经看不到了。我说,我出钱,请人立一块碑,结果找了当地很多部门都不行,因为我不是相关部门,没有权力在这里立一块碑。还有一次,也是马骥先生带着,我在苏州兴福寺山上找到了惠栋的墓,我特别激动,因为惠栋太重要了,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汉学派中吴派的创始人嘛。我一看墓碑,题字的是李根源,回头一查资料,才知道他在《吴郡西山访古记》中谈过,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李根源也是想了很多办法,找了好多人,才确定这里葬的是惠栋,为了防止这一处遗迹湮没,他自己掏钱刻了碑。我当时就觉得很感动,也很感慨,我想效仿前贤,却连资格都没有。很多地方找不到关系,连拍照都不行,必须让有关部门开介绍信,有的当地人甚至斥责我,没有文物局批准,怎么可以拍照呢?

  您对藏书家之墓这么感兴趣,是不是受自己喜欢的藏书家影响?

  韦力:性格的作用更大,就是本能的喜欢,就是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很多事情,书读多了,总想知道为什么。读古人的书,有很多的情趣在,但是真正有情趣地来写书跋的却很少,除了以前特别喜欢的黄丕烈——他的书跋写法可以说开创了一个时代,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他所写的书跋不够学术,但他却获得了绝大多数爱书人的喜爱,大家第一次体会到,原来藏书不止是严肃正经地做学问,还可以包含这么多的情趣。黄丕烈这个写法很重要,今天所说的书话,我想就是从他的书跋中脱胎而来。而后有许多藏书家都效仿黄丕烈,也写出了许多有情趣的书跋,当代这方面最成功的,应当就是黄裳先生了。黄裳在写法上,以我的愚见,就是古代情趣书跋的现代版。但黄裳更贴近版本之外的人文情怀。他会写今天的心情感受,写天气对自己的影响,但是他就不说今天的版本怎么回事,而是直接下断语,这版本如何稀罕,我就本能地反应:您为什么没有推论的过程,就直接得出结果呢?我比较习惯的思路是一步一步的推论,某个版本很重要,它重要在哪儿,其中道理需要一一交代清楚。我想自己是不是理科思维,文人不会这样的,喜欢就是喜欢,没什么道理。

  我总是想把学者跟文人融合起来。像何焯、钱大昕、戴震这些学者,他们写的书跋几乎无可看,但是学问却如日中天。还有一类,就是像黄裳这样的,写得很好看,但是版本方面不着一字。两者能不能结合呢?我写东西追求这种写法。我知道这很危险,会两头不讨好,学者觉得你没有学问,文人觉得你没有文采,也有人提醒过我。但我还是愿意以自己固有的偏执实施下去。

  在您寻访和写作的过程中,您有没有受到国内外类似的著作启发?

  韦力:我的这种做法,我自认为是前无古人,这样说,倒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是因为,从谢灵运开始,历代都有很多游记,今天还有很多人写游记,写写探访过程的曲折,发发感慨。但是,系统地、有目的地去跑中国的人文遗迹,把它们都梳理一遍,我不知道历史上还有谁这样做过。当然,前人的著作我会大量地去阅读、借鉴,比如《徐霞客游记》,里面写到的他本人的心态、所经历的细节,都很动人。这提醒我不要遗漏寻访中遇到的细节,看似闲笔,说不定会对人家产生触动。

  比尔·波特这位美国作家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黄河之旅》写得很好,不过我更喜欢《禅的行囊》。他这本书其实就访了禅宗的初祖到六祖,切入口特别好,就这么一段,也少有历史的回顾,多是个人的描写。我很羡慕他这种写法,但我自己不能这样做。因为他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就访了六处遗迹,按照我的设想,这样来寻访的话,三百年也弄不完。但我觉得他的写法好看,值得借鉴。

  前面谈到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我都读过,觉得文笔不错,但我也没法写成那样,虽然难免流露情绪,我还是想尽量保持客观,通过事实向现在的读者介绍古人的历史功绩,而不是抒发个人的情怀。■


 

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

$
0
0

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
《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遴选有史以来的100位最有影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让他们根据功绩和相对影响,排成整齐的队伍,接受崇高的称号。
这个排行榜由丹尼尔�6�1S�6�1伯特来完成实在恰得其人。这位兼擅文学的美国哲学博士,担任过纽约大学文学系主任,卫斯理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他有多年文学教学经验,而且讲授《排行榜》上许多作家的作品已有20多年,在哲学界、文学界有众多经常切磋琢磨学术问题的同行和学生,可谓胜友如云,高朋满座。他出版的《我下一步谈的长篇历史小说》、《传记文学》等论著,都以识见非凡和才情丰赡而备受好评。
作者遴选作家和排定座次的依据有三:一是文学史;二是评论史;三是个人偏爱。前两条主要是指作家的读者面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因而必须纵向透过几千年的文坛烟云,横向放眼全球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和语言。
《排行榜》确定前10位文学大师依次是:威廉�6�1莎士比亚、但丁�6�1阿利吉耶里、荷马、列夫�6�1托尔斯泰、杰弗里�6�1乔叟、查尔斯�6�1狄更斯、詹姆斯�6�1乔伊斯、约翰�6�1弥尔顿、维吉尔、约翰�6�1沃尔夫冈�6�1冯�6�1歌德。因为对他们的挑选和排位难度都最大,所以作者的评述极为认真。例如对莎士比亚、但丁和荷马的评价就非常精辟。他认为,看到莎士比亚处于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家排行榜之首,应该说是不会使人感到意外的。中国的3人是名列27位的杜甫,67位的曹雪芹,93位的鲁迅。
名次 文学大师 生卒年 国籍 代表作或最伟大作品 目前最佳版本
1.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英国 哈姆雷特
朱生豪译 莎士比亚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但丁(1265-1321) 意大利 神曲
田德望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3.荷马(约公元前750年前后) 古希腊 荷马史诗
罗念生 王焕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4.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俄罗斯 战争与和平
草婴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5.乔叟(约1340-1400) 英国 坎特伯雷故事集
方重译 坎特伯雷故事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或 人民文学出版社
6.狄更斯(1812-1870) 英国 大卫·科波菲尔
张谷若译 大卫·考坡菲 上海译文出版社
7.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 爱尔兰 尤利西斯
金堤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8.弥尔顿(1608-1674) 英国 失乐园
朱维之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9.维吉尔(前70-前19) 罗马 埃涅阿斯纪
杨周翰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或 译林出版社
10.歌德(1749-1832) 德国 浮士德
绿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1.塞万提斯(1547-1616) 西班牙 堂吉诃德
杨绛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2.紫式部(约978-约1016) 日本 源氏物语
丰子恺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3.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 古希腊 俄狄浦斯王
罗念生译 罗念生全集(第二卷):埃斯库罗斯悲剧三种 索福克勒斯悲剧四种 上海人民出版社
14.威廉·福克纳(1897-1962) 美国 押沙龙,押沙龙!
李文俊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5.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俄罗斯 卡拉马佐夫兄弟
荣如德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6.托马斯·艾略特(1888-1965) 英国 荒原
赵萝蕤 张子清等译 荒原:T·S艾略特诗选 北京燕山出版社
17.普鲁斯特(1871-1922) 法国 追寻逝去的时光
周克希译 追寻逝去的时光(共七卷 目前译完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
18.简·奥斯丁(1775-1817) 英国 傲慢与偏见 爱玛
王科一译 傲慢与偏见 上海译文出版社
李文俊 蔡慧译 爱玛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乔治·艾略特(1819-1880) 英国 米德尔马契
项星耀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叶芝(1865-1939) 爱尔兰 众多诗歌
王家新编选 叶芝文集 东方出版社
21.普希金(1799-1837) 俄罗斯 叶甫盖尼·奥涅金
智量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2.欧里庇得斯(约前480-前406) 古希腊 酒神的伴侣
罗念生译 罗念生全集(第三卷):欧里庇得斯六种 上海人民出版社
23.约翰·多恩(1572-1631) 英国 歌与短歌
24.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1891) 美国 白鲸
曹庸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5.济慈(1795-1821) 英国 希腊古瓮 夜莺颂 哀感 秋颂
屠岸译 济慈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6.奥维德(前43-17) 罗马 变形记
杨周翰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7.杜甫(712-770) 中国 杜工部集
仇兆鳌注 杜诗详注 中华书局
或 萧涤非选注 杜甫诗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8.威廉·布莱克(1757-1827) 英国 众多诗歌
张炽恒译 布莱克诗集 上海三联书店
29.埃斯库罗斯(约前525-前456) 古希腊 俄瑞斯忒亚(含阿伽门农 奠酒人 报仇神)
陈中梅译 埃斯库罗斯悲剧集(一、二) 辽宁教育出版社
30.福楼拜(1821-1880) 法国 包法利夫人
李健吾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31.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 变形记 审判 城堡
韩瑞祥 高年生等译 卡夫卡小说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32.莫里哀(1622-1673) 法国 伪君子
李健吾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或 赵少候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33.华兹华斯(1770-1850) 英国 抒情歌谣集
杨德豫译 华兹华斯 柯尔律治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34.阿里斯托芬(约前450-前385) 古希腊 鸟
罗念生译 罗念生全集(第四卷):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 上海人民出版社 (其中不含《鸟》)
35.托马斯·曼(1875-1955) 德国 魔山
杨武能译 作家出版社
36.易卜生(1828-1906) 挪威 玩偶之家
潘家洵 萧乾 成时译 易卜生戏剧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37.契诃夫(1860-1904) 俄罗斯 樱桃园
焦菊隐译 契诃夫戏剧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
38.亨利·詹姆斯(1843-1916) 美国 一位女士的画像
项星耀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39.纳巴科夫(1899-1977) 美国 洛丽塔
于晓丹译 译林出版社
40.惠特曼(1819-1892) 美国 草叶集
楚图南 李野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41.巴尔扎克(1799-1850) 法国 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
傅雷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42.斯威夫特(1667-1745) 英国 格列佛游记
张健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43.司汤达(1783-1842) 法国 红与黑
郝运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44.哈代(1840-1928) 英国 德伯家的苔丝
张谷若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45.萧伯纳(1856-1950) 英国 人与超人
罗牧译(市面极难觅到)
46.海明威(1899-1961) 美国 永别了,武器
汤永宽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或 林疑今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47.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 英国 虹 恋爱中的女人
黄雨石译 虹 上海译文出版社
48.波德莱尔(1821-1867) 法国 恶之花
钱春绮译 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或 郭宏安译 恶之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9.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 法国 等待戈多
施咸荣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或 余中先译 贝克特选集3 湖南文艺出版社
50.维吉尼亚·吴尔夫(1882-1941) 英国 到灯塔去
马爱农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51.亚历山大·蒲伯(1688-1744) 英国 夺发记
52.拉伯雷(约1494-1553) 法国 巨人传
成钰亭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53.彼特拉克(1304-1374) 意大利 抒情诗集
54.埃米莉·狄金森(1830-1886) 美国 众多诗歌
江枫译 狄金森诗选 中央编译出版社
55.爱伦·坡(1809-1849) 美国 众多诗歌,小说
曹明伦译 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或 曹明伦译 怪异故事集 北京燕山出版社
56.亨利·菲尔丁(1707-1754) 英国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萧乾 李从弼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57.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 英国 黑暗的心
黄雨石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58.罗伯特·布朗宁(1812-1889) 英国 指环和书
59.阿尔贝·加缪(1913-1960) 法国 局外人 鼠疫
郭宏安 顾方济 徐志仁等译 加缪文集 译林出版社
60.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 英国 简·爱
祝庆英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61.艾米丽·勃朗特(1818-1848) 英国 呼啸山庄
杨苡译 译林出版社
62.让·拉辛(1639-1699) 法国 费德尔
张秋红译 高乃依 拉辛戏剧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或 齐放译 拉辛戏剧选 上海译文出版社
63.马克·吐温(1835-1910) 美国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张万里译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上海译文出版社
64.斯特林堡(1849-1912) 瑞典 父亲 朱丽小姐
李之义译 斯特林堡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65.左拉(1840-1902) 法国 黛莱丝·拉甘 小酒店
王了一译 小酒店 人民文学出版社
66.博尔赫斯(1899-1986) 阿根廷 小径分岔的花园
王永年 林之木等译 博尔赫斯全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
67.曹雪芹(1715-1763) 中国 红楼梦
周汝昌汇校 人民出版社
或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68.薄伽丘(1313-1375) 意大利 十日谈
方平 王科一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69.伏尔泰(1694-1778) 法国 老实人
傅雷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或 人民文学出版社
70.劳伦斯·斯特恩(1713-1768) 英国 项狄传
蒲隆译 译林出版社
71.萨克雷(1811-1863) 英国 名利场
杨必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72.雪莱(1792-1822) 英国 众多诗歌
查良铮译 雪莱抒情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73.尤金·奥尼尔(1888-1953) 美国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郭继德编 奥尼尔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74.华莱士·斯蒂文斯(1879-1955) 美国 众多诗歌
75.拜伦(1788-1824) 英国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唐璜
杨熙龄译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上海译文出版社
查良铮译 唐璜 人民文学出版社
76.马尔克斯(1928-) 哥伦比亚 百年孤独
黄锦炎 沈国正 陈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或 高长荣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77.沃尔特·司各特爵士(1771-1832) 英国 艾凡赫
项星耀译 英雄艾文荷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或 刘尊棋 章益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78.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 智利 大地上的居所
79.罗伯特·穆齐尔(1880-1942) 奥地利 没有个性的人
张荣昌译 作家出版社
80.丁尼生(1809-1892) 英国 悼念
黄杲炘译 丁尼生诗选 上海译文出版社
81.弗拉纳里·奥康纳(1925-1964) 美国 众多小说
主万 屠珍 贺哈定 杨怡译 公园深处 上海译文出版社
82.卡图卢斯(约前84-约前54) 罗马 诗歌集
83.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1898-1936) 西班牙 众多诗歌,戏剧
赵振江译 血的婚礼:加西亚·洛尔卡诗歌戏剧精选 外国文学出版社
赵振江译 洛尔卡诗选 漓江出版社
84.霍桑(1804-1864) 美国 红字
姚乃强译 译林出版社
85.德莱塞(1871-1945) 美国 美国的悲剧
许汝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86.拉尔夫·埃利森(1914-1994) 美国 隐形人
87.安东尼·特罗洛普(1815-1882) 英国 巴塞特郡最后的纪事
88.弗朗西斯科·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 美国 了不起的盖茨比
姚乃强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89.雨果(1802-1885) 法国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管震湖译 巴黎圣母院 上海译文出版社
李丹 方于译 悲惨世界 人民文学出版社
90.泰戈尔(1861-1941) 印度 吉檀迦利
冰心 石真 郑振铎译 泰戈尔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91.丹尼尔·笛福(1660?-1731) 英国 鲁滨孙飘流记
徐霞村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92.京特·格拉斯(1927-) 德国 铁皮鼓
胡其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93.鲁迅(1881-1936) 中国 阿Q正传
呐喊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或 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94.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1970) 英国 印度之行
杨自俭译 译林出版社
95.伊萨克·巴谢维斯·辛格(1904-1991) 美国 众多小说,戏剧
96.谷崎润一郎(1886-1965) 日本 细雪
储元熹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97.理查德·赖特(1908-1960) 美国 土生子
施咸荣译 译林出版社
98.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 美国 三个女人的一生 爱丽丝·B·托克拉斯自传
99.世阿弥元清(1363-1443) 日本 井筒 葵夫人
100.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 英国 从深处 瑞丁监狱之歌

 

作文教学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
0
0


[作者:赵克明  来源:中华语文网  阅读:184次   发布时间:2016-3-3 8:25:38]


选择视力保护色: 【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
 

【摘 要】作文教学重“术”轻“人”、重“怎么写”轻“写什么”、重“应试作文”轻“生活作文”,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注重在作文教学与训练的全程中强化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  词】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终极目标 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赵克明,安徽省语文特级教师,安徽省中语会常务理事,六安市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中语会优秀语文教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研究的关注点大都在教法和写法上,似乎用力较多而收效甚微。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从很少有人涉及的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做些探究,或许会有新的认识与发现。

一、作文教学的诸多弊端症结在于人文素养的缺失

作文教学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诸如重“术”轻“人”、重“怎么写”轻“写什么”、重“应试作文”轻“生活作文”等等。在这些不正确作文教学观的指导下,相当一部分教师眼睛只盯着高考,动辄向学生兜售作文“应考术”,像开头和结尾运用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排比句——连续设问构排比,巧设博喻成排比,叠用假设构排比,变换时空成排比,等等;像应对考场作文的“速成法”——“巧借”时文,点题“戴帽”,以一“招”应万变,等等;有人甚至抛出了所谓内部参考的“怪招”“秘诀”——“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无所谓”。据说某名师教给学生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考场作文“变通法宝”——以“屈原向我们走来……”敷衍成文。应对“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话题,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应对“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关系”话题,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个‘凤头’……当他举身赴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应对“人与路”题目,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应对“怀想天空”题目,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如此一来,教师和学生都视作文为“游戏”,把作文当做考试“投机术”,完全是“技术化”操作“套路化”训练,其实是“玩弄”技巧“胡编”作文,甚至公然剽窃他人作品(书刊已发表的文章)。于是乎,虚假为文、矫情为文、游戏为文大行其道,毫不夸张地说,相当数量学生的作文就是“假、大、空、套”,“编”作文的弊病可谓愈演愈烈,每年高考都有一批“宿构作文”、编造的既无真情又无实感的“套子文”“伪作文”、打着“创新”幌子炮制的纯属文字游戏的“怪作文”,甚而至于有一年高考为了应对作文题“战胜挫折”,竟有成千上万考生写自己是“无父无母的孤儿”。

作文教学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实在让人痛心,只要稍作反思,我们就会发现它远远不是写作的失落,而是人的失落,情感的失落,人格的失落,说到底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作文”到底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早在1924年就作了精辟的阐释:“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像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十六七岁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自我追求时期,他们以自我体验、自我认识去探索、理解事物,并力求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他们在作文中体验到主体乐趣时,就会激发起主体控制动机,主动去探究问题,积极地表现自我。这就是学生作文的内驱力。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唤起他们的激情,发掘他们的潜能,强化他们的内驱力,使他们深切地意识到作文真正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展露心灵、张扬个性的精神活动。把作文主体内在能量的阀门打开了,何愁不能喷发、燃烧呢?至于“怎么写”,譬如山中有了涌动的泉水,不需要谁去开凿引导,它便能自然地沿着沟壑奔流向前;又譬如地下有了奔涌的岩浆,不需要谁去挖掘钻探,它便能自然地找到喷发的缺口。同样道理,有了来自于生活的“真”东西,也不需要谁挖空心思在写作方法上“经营”,它会自然地引动学生的灵思,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得到行文的“巧”来。惟有对生活“真”的了解与体验,对社会人生“真”的认识与感悟,真正有了人文素养的底蕴,作文才能够妙笔生“巧”。

大家知道,触发学生写作灵感的源泉有三:一是神妙的大自然,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三是文学阅读。毫无疑问,大自然与生活是写作的直接源泉,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更应该重视“文化浸润”的作用。台湾作家桂文亚回忆说,她小时侯听从父亲的要求读唐诗宋词,渐渐地入了迷。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便生出一口饮尽黄河水的豪情;读到“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烟海凝清光”,就渴望自己能舞一回剑;读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便想象着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如花似玉的美人儿……这些诗和词,使她对世间万物产生了无数的像针尖般的细微的奇妙感受,使她的心时而像夜莺抖动翅膀那样轻灵,时而像深海中的岩石那样坚韧,时而像丛林中的猎豹的眼睛那样锐利,时而像绽放在晨曦中的玫瑰花瓣那样温柔。她对文学产生了强烈的感应,并激起了强烈的表现欲望,如奔流的瀑布,想找一个倾泻的缺口。许多作家都有类似的体验。由此可见,“文化浸润”的魅力多么大啊!假如我们的中学生也能达到这种境界,具有这样的人文素养,那还需要硬着头皮去说假话、说空话、说大话、说套话,去挖空心思地“编”作文吗?

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走出盘陀路,中学生作文的“瓶颈”要彻底打破,必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要求作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的意义或曰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拓展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基。

围绕着语文核心素养,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在探究。“人生语文”思想的创立者、著名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强调,语文教学要从促进学生人生发展的角度实施教学策略,它以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主体体验和积累为手段,通过读书探究、言意互转,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目标是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活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发掘人的潜能,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迪和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和精神根基。很显然,陈先生把提升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笔者倡导的“语文养成教育”也认为:语文学习小而言之是掌握一种终生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而言之,是为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大而言之,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并使自己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因而,我们的语文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人文素养的培养。

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就整个语文课程而言,当然在于民族文化的浸润与积淀,即在阅读中吸收并积淀文化精髓,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文化的体验与积淀。作为语文课程重要一翼的写作,也理当在教学与训练中引导学生亲密接触文化精神产品,亲密接触具有文化氛围的社会生活。这种文化的浸润与积淀,既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正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训练就不应只着力于写作的技术化层面,还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意于实现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我们自始至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人生,丰富情感,除了让他们参与实际的社会活动、阅读大量的经典名篇,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写作活动。例如,“收藏感动”写作系列活动。感动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它能使人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人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被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乏感动,比如在外面受委屈回到家时妈妈的一声安慰,比如考试失利情绪低落时看到路人投来的一个微笑,比如独自穿越黑暗的胡同时瞧见谁家的门缝里透出的一线灯光,等等,如果把这些“感动”都收藏起来,定格在自己的收藏夹里,让它们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这无论是对人文滋养还是写作都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再如,“情感咀嚼”写作系列活动。要求学生以下列题目作文:①“想起那件事,我就  横线上由学生自填表达一种情感的字眼,如“怦然心动”“欣喜若狂”“潸然泪下”“寝食难安”“激情澎湃”“感到心痛”“不敢懈怠”“美滋滋的”“有了力量”,等等;②“真的 他(她)” 学生可在横线上自填一个表明情感的词,如“喜欢”“敬佩”“崇拜”“感谢”“羡慕”“同情”,等等;③“多想  横线上可自填一个词语,如“握住他(她)的手”“回到那片天地”“重温那一幕”“投入你的怀抱”“与你去远游”,等等。经常这样咀嚼咀嚼曾经的情感体验,既是写作材料的检阅,也是对自己情感的陶冶。又如,“真情感恩”写作系列活动。引导中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感谢同学的帮助之恩,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感谢朋友的鼓励之恩,感谢名人的引导之恩,感谢小动物的友好之恩,感谢大自然的赠予之恩,感谢困难挫折的磨砺之恩,感谢竞争对手的刺激之恩……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懂得“知恩图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不只是感情变得丰富、细腻,能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思考周围的人与物,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具有一生健康发展的人文营养。

在写作教学与训练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他们未来发展注入强大的正能量,这不仅有益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有益于实现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

三、写作训练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作文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状态,“立言”与“立人”是相统一的。作文活动应该是一种生命运动,是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自我修炼过程。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触及学生发展中的各个层面,都是促进每一位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写作活动其实是“对话”活动:一是与自我对话,展示自我。我有自己的家庭,我有自己的亲人、老师与朋友,我有自己的苦恼与快乐,我有自己的愿望与追求,我有自己的特长与毛病,我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我有自己留下的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我是自己的挚友,我是自己的敌人,我是自己的评判者,我是自己的监督人,我是自己的安慰者……写作实际上就是推心置腹地与自我对话,认识真实的自我,展示血肉丰富的自我,展示一个独特的世界。这种“对话”机制的形成,实际上也就是人文精神的张扬。二是与自然对话,丰富自我。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是非常丰富的矿藏,是养育我们的母亲,引导学生投身自然的怀抱,与自然对话,这样不仅会感到身心愉悦,而且会丰富精神世界。这种“对话”,不只是身形的接近,而且是心灵的融入,如李太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朱自清“那醉人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无论是花、草、虫、鱼,还是风、霜、雪、月,只要同学们能用心去聆听,用情去交流,就能呼吸到它们的气息,就能倾听到它们的声音。置身荷塘边,可以听到阳光洒落在荷花上的声音;徜徉林阴道上,可以听到月亮穿过树梢的声音;静观夕阳西下,可以听到太阳落山的声音……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自我的情感也就丰富了,人文情怀也就归位了。三是与社会对话,走出自我。我们不应是那种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吟风弄月、多愁善感的“小我”者,而要成为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大气凛然、才气沛然的“大我”者,像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像岳飞“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像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像秋瑾“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像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因此,学生强化自己在社会舞台的角色意识,注重与周围人的交往、交流、和谐相处,尊重自己,珍视生命,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就不过于沉迷于身边的琐事,而是追求人生彰显生命的大境界。四是与大师对话,提升自我。接近巨人,只有通过智慧的阶梯,如果一个人不进入巨人的生活中去,那将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之一。跟大师对话,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观照,就是通过追慕灵魂来拷问灵魂,从而慢慢地摆脱“小我”,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学生多读大师们留下的经典著作,多读关于大师的传记作品,多接触这些人类智慧宝库中最鲜活的东西,让大师的形象矗立在自己的心中,让大师的思想渗透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大写的人,成为一个人文内涵十分丰厚的人。毫无疑问,这四种“对话”活动就是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就具体的一次写作而言,也是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例如以“诚信”为主题写作,我们可以重温一些名言,像《左传》中的“失信不立”,《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史记》中的“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大仲马的“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了”, 富兰克林的“诚实是最好的政策”,南斯拉夫谚语“诚实重于珍宝”,德国谚语“一两重的真诚,其值高于一吨重的聪明”等等;我们可以重读一些中外典故,像商鞅为推行变法在咸阳市南门立木为信,马克·吐温求婚向未来的岳父如实上交证明材料,曾子为不失信于子而杀猪,楚王陈胜因违背“苟富贵,勿相忘”的诺言而败亡等等;我们还可以重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人物与事迹,像“感动中国”的人物,像“道德模范”的事迹等等。诵读、感悟、盘点、思考、整理这些鲜活的写作材料,实际上就是汲取其中的人文精髓。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成功的写作者都是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涵养的。曾以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蜚声媒体的蒋昕捷向记者透露,他阅读《三国演义》至少三四十遍,好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他熟记了赤兔马的来龙去脉以及与赤兔马相关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熟记了作品中的时间、地点、名言诗句,甚至连关公对诸葛瑾来劝降时说的“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名言都记住了。如今的蒋昕捷已在新闻媒体如鱼得水,成为社会良心的守护神。显而易见,写作的准备过程不只是为了写作,更在于提升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与训练绝不能止于“术”,而应注重“人”,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惟其如此,才能实现“作文”与“做人”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M].商务印书馆.1924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陈继英.语文教学的战略思维与艺术[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

[4]赵克明.语文教育 贵在养成[J].语文教学通讯2014-12

[5]赵克明.赵克明教写作[M].文心出版社.2013


 

打破文学名著阅读僵局的破冰之旅

$
0
0

打破文学名著阅读僵局的破冰之旅

[作者:陈益林  来源:“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  阅读:2350次   发布时间:2012-1-2 15:41:46]



 

内容提要:许多人都明白文学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应试教育的沉重氛围中,冷落甚至排斥学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的现象却十分普遍。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目标只看重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轻视长篇整体作品阅读的状况十分严重。这些都是导致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长期难以摆脱“少慢差费”恶劣局面的重要因素。东阳中学语文学科组努力在限制中求得自由,在高一年级作试点,通过落实文学名著阅读数量、保证文学名著阅读时间、合理安排阅读顺序、激发文学名著阅读热情、提供阅读方法指导、建立阅读考评机制等举措,力图打破当前制约学生进行文学名著整体阅读的坚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文学名著  阅读僵局  整体阅读  破冰之旅

一种困惑:十年辛苦,为何高耗低效?

且看《小学语文知识大全》①目录:

一、拼音。二、汉字。三、词语。四、标点。五、成语。六、古诗词名句。七、常用歇后语。八、常用谚语。九、对联。十、句式与句段。十一、名言警句。十二、古文。十三、四大名著人物形象。十四、中外名著人物形象。十五、文学常识。十六、现代诗欣赏。十七、现代文欣赏。十八、公益广告、商业广告。十九、感动中国。二十、应用文学作品。二十一、作文指导。二十二、百科知识。二十三、认识标志。二十四、奥运专题。二十五、世界各国简介。

这样的复习用书,相信许多小学生手头都会拥有。其内容不可谓不丰富,知识搜罗不可谓不全面,而且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不断地去读去记去背。一到初中,又会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之类的资料铺天盖地而来。再加上学生在小学、初中合计共九年中所学的语文课本,按理说,学生所接触的语文知识为数已很不少。为什么学生一进高中,几乎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都会众口一词: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太狭窄,阅读和写作能力太低下。经过高中一学期的常规语文学习,与小学、初中合起来,近十年的语文学习,学生的读写素养,为什么总是起色不大?

一种共识:不读文学名著,何来语文素养?

带着这种困惑,去年寒假前夕,我校语文学科组专门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寻求破解之法。我校语文学科组创办有一份组报,叫《语文月月报》,里面专门辟有“理论园地”栏目,每期由一位教师提供一篇启示意义较强的理论文章,打印出来供全组同仁学习。2009年下学期临近期末,学科组会议上,我校一位语文教师提供的一篇题为《名著阅读的意义》(作者:郭红印)的文章(见附件一),引起了大家的热议。近期在我校女教师手中频传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②一书中论述课外阅读重要性的章节更是引起了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的极大共鸣,兹引录几段如下:

有一根“魔杖”,它确实是有魔力的,哪个孩子一旦被它点中,就会变得更为聪明,在学习和才能上更有潜力。这个“魔力”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阅读多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当他有意识地主动去学习的时候,丰富的语言和智力背景就来帮忙了,他较好的学习能力使他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使他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而阅读少的孩子,他语言和智力背景的苍白使他学习能力羸弱,在越来越难的知识面前,在越来越多的竞争面前,他更多地体会着力不从心,他的挫折感越多,就越不自信,对学习就越没有兴趣。

一些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因为他们心里总有担心,孩子光完成学校课程学习已经很忙,考试考出好成绩最要紧,读课外书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习,不合算。这种说法等同于在说,我急于从哈尔滨到广州开会,哪里有时间等四个小时后的飞机,火车马上开了,我得赶快去挤火车——好像是那么回事,实际上全错了。

对于文学名著阅读的重要性,组内同仁早已认识到,通过以上材料的学习,大家倍觉解决文学名著阅读匮乏问题的紧迫性。经过学习讨论,全组同仁一致认为,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低下,跟我国现行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只让学生停留在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而没能上升到“文学著作”的研读(有“名著简介”,也只停留在“简介”,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让学生捧读正版原著。正像不吃完整的水果,而只让孩子吃榨干了汁水的水果一样,哪里有什么营养!)大有关系。文化的汲取是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也是语言学习最基本的要求,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肢解累砌模式进行语文学习,很难让学生闻到人文文化的气息。没有文化内涵的语文学习是没有生机的学习。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应划块割裂,机械组装。生物学原理告诉我们,细胞从生命体中分割出来,就很难将其再组成有机的生命。而文学名著,作为一个鲜活的言语生命体,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类情感和生动的言语肌理,给学生整体“语文内力”的输入,可以提供极好的样本。只有系统地感知对象,才能完整地把握对象,否则就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片面和无知。只有让学生培养起语言学习的整体观念,才能形成全面优质的语文素养。

一种震惊:零敲碎打,十年难磨一剑

在全组同仁达成必须尽快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学名著中学语文的共识之后,我校语文学科组准备以2009级高一新生作为指导文学名著阅读的试点对象。在寒假前夕,我们从高一十六个班级中抽取了高一(3)(4)(10)(11)(12)等五个班级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对学生的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阅读状况作了一个摸底:

    列入调查的五个班级总人数为260人,下发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60份。最后统计结果如下:

 

 

全部读完

部分读过

一点未读

西游记

98

102

60

水浒传

44

124

92

三国演义

52

121

87

红楼梦

24

119

117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除了《西游记》,在整个小学、初中再加高中一学期的九年半中,完整地读过其他三部古典文学名著的学生不到被调查对象的四分之一。而对四大名著一点都没读过的人却为数不少。从以上这组令人震惊的数据中,我们彻底明白了,为什么学生经过近十年的语文学习,却形不成高水平的语文素养的一个致命原因。长期的字、词、句、篇、段的零敲碎打,终究难以磨成语文素养的完整之剑。陶行知先生的话,早已印证了这一点:  “中国的教科书,不但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我们读《水浒》《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一类的小说时,读一节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从早晨读到晚上,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气看完才觉得痛快。以零碎的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份量。” ③陶先生把这种教科书比喻为“没有维它命的菜疏”和“上等白米”,“吃了叫人害脚气病,寸步难行。”④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还设计了如下问题:

“如果你没有很好地阅读过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请说说影响你积极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原因”。

尽管回答“没有时间”“学校不许”“父母不让”等原因的也不少,但更多的却是“没兴趣”“读不懂”等原因。是真“读不懂”吗?早在小学、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就已选录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原文片段。如果有了课内的认真研读,学生只要有时间、有耐心,是应该能基本读懂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可见“读不懂”不应成为真正的理由。中国当代中小学生缺少耐心,不愿作深广细致的文学著作研读的不良学习习惯倒是更应该加以关注的问题。

 

同一机制:多管齐下,狠抓文学名著阅读

不少学校,不少语文教师,不是不明白文学名著阅读对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作用。但大多以应试教育氛围太浓,学生忙于练习考试,没有时间进行名著阅读为理由而放弃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的要求。北京二十二中的优秀班主任孙维刚在谈到班级文化建设时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中学老师,面对流俗,我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上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自己的小气候。”⑤这句话,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也很有启示意义。在无法改变整体应试氛围的情况下,广大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完全可以构建良好的“文学名著阅读小气候”。

我校高一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在寒假前夕在共同确立的“落实阅读数量、保证阅读时间,合理安排顺序、引发阅读兴趣,采取考评措施”的同一机制下,措施分项落实如下:

⒈文学名著阅读总动员:在宣讲文学名著阅读的普遍文化意义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推介热爱名著阅读走向成功的校友个案,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热情。如东中2009届毕业生金远晴,平时热爱文学名著阅读,语文素养高,在第十一届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最后被厦门大学特招录取。现还在东阳中学就读的高三毕业生陈可馨,重视文学名著阅读,积累深广,在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现已被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预录取。我们还充分利用“校迅通”网络平台,给各位学生家长发短信宣讲文学名著阅读的意义和作用。要求家长配合给子女一次性,或分期分批买齐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只要讲清道理,家长都会积极支持。购书实在有困难的,可向学校图书馆借阅。

⒉保证文学名著阅读的时间:重点放在寒暑假,开学后再利用语文课堂、周末及周一到周五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温习。

⒊合理安排文学名著阅读顺序:把《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三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作为高中阶段文学名著阅读的重点,保证学生每个假期阅读规定的名著一部。高一阶段,寒假通读《三国演义》,暑假通读《红楼梦》。高二阶段,寒假通读《水浒传》。高二暑假(新高三要在暑假补课一个月)和高三寒假,鉴于高考形势紧迫,名著阅读不作统一规定。这样安排的理由是,高一语文必修二中已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林黛玉进贾府》,语文读本中又已有《红楼梦》助读资料,再加学生对《百家讲坛》中易中天说三国的情况又比较熟悉,所以高中阶段规定阅读的第一部古典名著是《三国演义》,第二部是《红楼梦》。有了《三国演义》《红楼梦》两部名著打底,用高二的一个寒假通读《水浒传》就不会是什么难事。

⒋进行文学名著阅读方法指导:针对不少同学说古典文学名著看不懂的问题,我校高一语文教研组统一对学生要求购买或借阅注释比较详细的《三国演义》小说版本。推荐阅读《〈三国演义〉鉴赏词典》《〈三国演义〉纵横谈》《闲话三分》等书籍和观看央视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及易中天品三国等影像资料。资料和原著参互研究,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

⒌建立文学名著阅读考评机制:在学生课外阅读还没有形成习惯前,对文学名著阅读进行考评往往能催生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高质的阅读效益。我们利用学校每次学生放假归来,都要进行假期作业检测的惯例,打破近年来寒假作业检测样式的 “高考翻版卷”模式,不求题型面面俱到,只求能检测出学生对文学名著人物、情节、内容的理解和熟悉程度。由两位教师合作命制一份《〈三国演义〉阅读检测卷》(见附件二)。寒假一回来即对高一全体学生进行《三国演义》阅读检测。适度的压力可以催化出动力。我们的考评压力促使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下一番狠功夫。

阶段成果:课外课内,成功进行对接

新学期开学后,通过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的检测,我们掌握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状况。成绩优秀者,往往都是阅读认真、仔细、完整者;成绩低下者,皆属阅读马虎、粗疏、数量不足者。在大力表扬成绩优秀同学的同时,我们专门建立了“《三国演义》阅读培训班”,将在寒假中没有很好完成《三国演义》阅读任务的学生编入培训班进行补读。每班选成绩最落后的五位同学参加培训,培训时间定在周四下午第四节课外活动课。并明确告知高一全体学生,在新学期的周练、月考、期中考和期末考中,都将放入《三国演义》阅读检测题。在应试教育占上风的氛围中,借助一点应试技法,来刺激后进同学重视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亦属必要。我们还采用下列手段,架起文学名著阅读与课内语文学习对接的桥梁:

⒈课内外阅读材料有关词句参证解读:我们在语文课上专门辟出“《三国演义》阅读提问时段”,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存在的困难。结果学生提出来了许多有利于课内外知识有机对接的问题。如《三国演义》第四回:“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中“何反之有”与苏教版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句式完全一致。又如《三国演义》第四回:“周毖曰:‘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中的“购”与苏教版必修三《〈指南录〉后序》“穷饿无聊,追购又急”中的“购”字可互相参证,都作“悬赏捕捉”解。又如《三国演义》第二回:“刺史臧旻上表奏其功,除坚为盐渎丞”中的“除”字,与苏教版必修三《〈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中的“除”字可互相参证,都作“授予官职”解。还有《三国演义》第五回回目:“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的“矫诏”,与苏教版必修三《五人墓碑记》“且矫诏纷出”中的“矫诏”可互相参证,都作“假托君命颁发的诏令”解。《三国演义》第六回:“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与苏教版必修三《鸿门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中的“竖子不足与谋”句式、意思完全一样。这样的课内课外内引外联,学生十分感兴趣,既增强了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热情,又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⒉充分挖掘课内练习与名著之间的“契合点”。高一第二学期一开学,我们先上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每位学生手头都有品牌学辅资料《世纪金榜》。《世纪金榜》中的不少练习与《三国演义》“缘分”不浅。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素能综合检测中”中有一道以对联形式撰写对比阅读心得的题目,要求将《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中有关张飞退曹兵的描写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退秦师的描写进行对比阅读,然后比较两者特点,撰写一副对联。《谏太宗十思疏》一课的“学业达标评价”中有一道续写句子题,要求学生在商纣王拒谏而导致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的例证后,再举一例来证明虚心纳谏的重要性。当同学们在独立完成作业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进行映证,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参考答案中的例证材料即取自《三国演义》。答案如下: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许攸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这些课内练习与文学名著读物妙合无间的事例,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名著阅读不但于“高考”无碍,反而还可以为他们制胜考场提供很大裨益。生存竞技一旦与素养提高和谐共生,同学们阅读文学名著的劲头就更足了,有的同学甚至有些“走火入魔”般地迷上了阅读文学名著。不少同学利用“桌上、床上、厕上”,见缝插针地阅读《三国演义》,他们戏称自己为“现代的欧阳修”(欧阳修有马上、枕上、厕上“三上”学习法)。

⒊在写作中实施课内外阅读文本比较赏析:我们在本学期开学初的第一篇作文中,就安排学生进行“烛之武退秦师”与“诸葛亮舌战群儒”口才艺术辨析谈的写作。让学生既学会了将课内之书读厚,又学会将课外之书读活。两者相得益彰,各臻其妙。

结束语

明其理,而不作为的现象,目下所在多有。知道文学名著阅读重要性的人不少,但以种种困难为理由而冷落甚至排斥学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的现象十分普遍。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方面的不作为现象由来已久,似厚重的坚冰,阻遏着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机。坐而叹,何如起而行。上文所述的我校语文学科组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的尝试,是我们在高中阶段正在进行的一次力图打破现下文学名著阅读僵局的破冰之旅,我们觉得脚步坚实,成效喜人。

                              

资料出处:

[1] Z.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出版。2009年3月第九版。

[2]尹建莉. [M].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3]陶行知文集[C].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82.

[4]陶行知文集[C].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82.

[5]Z.中国教师阅读网:《神奇的孙维刚》


 

浅谈现代外国小说的阅读与鉴赏

$
0
0

形上思考 动态体验——浅谈现代外国小说的阅读与鉴赏

[作者:徐金国  来源:中华语文网  阅读:923次   发布时间:2011-9-22 20:05:58]


选择视力保护色: 【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
 

 

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为了拓展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国文学,在新教材中新增加了不少的外国现代小说篇目,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斯特林堡的《半张纸》、约翰尼斯·延森的《安恩与奶牛》等等,不仅如此,近年来这类外国现代小说也开始走进我们的中高考语文试卷,如2011年的安徽卷和辽宁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这些外国现代小说无论在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和古典小说有着很大的不同,给我们的阅读欣赏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提高阅读欣赏这类小说的能力,关键是要提高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首先,要了解现代小说产生的背景

捷克现代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艺术》一书中这样写道:“小说研究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凡是发生的事情都属于现实,而‘存在’则是关涉人生在世的基本境况。小说的使命不是陈述已经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而是要揭示‘存在’的尚未为人所知的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现代小说在其思想和理论基础上已经完全颠覆了古典小说的传统。在古典小说的传统中,小说曾经被等同于讲故事,小说家则等同于讲故事的人。在古典小说中,小说家通过真实或虚构故事来描绘生活,解释生活,对生活作出一种判断。读者对小说的期待往往也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读者也以故事是否吸引人来评定小说的优劣。而西方现代小说产生于传统的形而上学崩溃的哲学背景之下,现代哲学陷入了意义的迷茫,传统的形而上学对生活的一切清晰的解说都成了问题,于是,像卡夫卡、乔伊斯这样的现代小说家的作品在哲学上也几乎完全陷入了一种困惑和迷茫之中,在他们的作品中,以往对生活的一切清晰的解说都成了问题,生活成为了不再是一个具有确定意义的对象,而是成为了一个未知的领域,而这些小说家们的职责就是要用他们的小说去对“人的意义”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去引领人们探索和思考“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其次,要把握现代小说的几个特征

一是逻辑的解构。现代小说认为,正是因为我们太习惯于用逻辑的方式去理解生活、推演生活,从而使真实的生活无法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被永远遗忘的存在。所以,在西方现代小说家的笔下,他们认为导致生活中某一结果的发生,原因其实是无限的,而且几乎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确定的因果关系。所以,现代小说家的本领就在于谋划设计一些看似不重要,因而容易被忽视的一些细节,然后在可能的限度内进行深度的挖掘,复原生活的真实过程。

二是道德判断的悬置。人类有两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一个是逻辑的推演,另一个就是道德的判断。因为从逻辑推演出发,我们认识事物总习惯于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往往造成对因果关系之外的广阔现实却视而不见,因此而失却了对生活中真实的把握。从道德判断出发,我们总习惯于对人和事情做善与恶的判断,因此,而对善与恶之外真实生活却熟视无睹,由于这两种习惯都阻碍了我们对真实生活的认识与判断,所以,现代小说在追问“人究竟是怎样的存在?”的问题上,从根本上是抛弃逻辑与道德判断的,更讲究细节和人内心世界的真实。

三是反抒情性。西方现代小说对情感持的是一种研究而非颂扬的态度。米兰·昆德拉就曾批评浪漫主义小说家用夸张的言辞,渲染人物的爱和恨。现代小说家认为,感情的浮夸其实质是企图用华美的言辞掩盖思想的平庸,用激情的语言就是企图弥补感觉的贫乏。现代小说更追求从浪漫浮华的激情中走出来,用冷峻犀利的眼光还原人的平常和基本的生活真实。

四是主题多元、结构自由和游戏精神。西方现代小说家认为,小说家创作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自己喜欢或入迷的游戏,根本不需要考虑为了满足小说主题或形式的需要,而强制离开写他们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小说家有离题的权利,在小说创作中,他们可以自由地写使自己入迷的一切,所以,这就使得现代小说的主题根本就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小说的结构是自由的、活泼的、多变的。

第三,要掌握欣赏现代小说的基本方略

一是对小说主题做形而上的思考。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说,小说的内容永远是生活,但小说家的使命却不只需要对生活进行描绘、再现、加工和解释,而是要担当起认识生活真相的艰难使命。因此,西方现代小说为了担当起揭示生活真相的使命,将一切都作为主题,小说往往多主题或在元主题的广阔背景前展开。现代小说虽然看似写的只是小题材、小细节,有的或者只是撷取的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但透过小说情节、人物和事件,却意蕴丰厚,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迸发着思想火花。所以,阅读西方现代小说时,我们必须读出小说深处的思想意蕴,学会用形而上的哲学眼光思考“人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和“生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二是对小说表现的内容进行动态的心灵体验。

现代小说家认为小说是表现与创造,不应是现实的再现与模仿,应该是表现人物的心理的真实,表现人物的意识与潜意识。而人物内心的真实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并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读者要认识这些必须靠丰富的内心体验。为了表现人物某一瞬间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现代小说家们还经常在形式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使小说在形式结构上也呈现出多变化、多突兀、多层次,需要读者不断地用心揣摩、体验和领悟。

三是要了解现代小说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1.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原是象征主义创作的重要手段,现代小说家们也普遍喜爱使用这种手法。在他们的笔下常常用具有物质感的形象表现微妙、隐秘的思想和情感,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而且这种象征突破了传统象征手法对象明确的特点,如太阳象征光明,玫瑰象征爱情等,现代小说中的象征往往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表现为复杂多变。

2.意识流的手法。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说:“意识并不是片段的联结,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因为现代小说家注重表现人物的主观世界,重视人物的心理描写,意识流的手法成了现代小说家广泛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他们往往运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表现人物复杂微妙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

3.时空倒错的手法。在西方现代小说中,小说家还常常将时间顺序颠倒,将空间界限混淆,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使得每一个时空都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运用这种时空倒错的手法,打破时空的界限表现人物内心深处的秘密和多层次的复杂心理活动,使得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的个性特征具有多层次性。

4.荒诞离奇的手法。在现代小说家笔下,荒诞常常表现为人与物的变形和解体,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格里高尔由人变成了一只甲虫的荒诞情节。变形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怪诞反常,如约翰尼斯·延森的《安恩与奶牛》中安恩将牛牵到集市上却不卖牛;再比如《城堡》,近在咫尺的城堡,人们耗尽所有的精力却总不能到达等等荒诞离奇的情节。小说家们正是通过这些极度离奇古怪的荒诞手法来透过事物的表象,揭示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当然,尽管外国现代小说无论在内容、主题方面,还是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方面,与传统小说有着很多的不同,但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这方面的素养,用文学欣赏的方法去揣摩、体验和感悟,我们就一定能够接近小说艺术的本质,也一定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去理解它、鉴赏它。


 

[转载]2014年版中国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

$
0
0

9月18日,由公益研究机构新阅读研究所联合北京十一学校,组织专家历时三年研制完成的“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在京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总主持人朱永新教授说,中学生书目作为由新阅读研究所研制的系列书目中的子书目,在研制过程中,结合中学生自身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坚持推荐适合中学生阅读,中学生也感兴趣的好书。只有这样才能使书单不致于沦为死板且难度大不受学生欢迎的“死书单”。

 

基础书目表(30种)
推荐书目表(70种)



 

注重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积累的意识和习惯

$
0
0

注重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积累的意识和习惯

常  

    小学生阅读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因此,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也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通过多种渠道予以落实,使学生逐步养成积累的意识和习惯。下面我谈一下,我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积累的意识和习惯的。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很好的积累方法,我格外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开展阅读教学中,每每遇到语句生动、形象、优美的段落时,我总不忘让学生在理解、感受美的基础上让他们观察插图或想象画面再读一读,这样学生可以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语言。然后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记忆最深刻的词句或段落说给大家,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记下来,是怎样记下来的。这样,给学生积累留下宽松的环境,使积累不至于成为学生的负担。其次通过自觉积累后的集体展示,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为其他同学记忆自己的内容提供方法,激发、促使其他同学巧妙记忆该同学积累的语言。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扩大全班学生的积累范围。

有些课文的段落将优美的词语云集在一起。学生掌握了这些优美的词语,有利于表达地生动性和形象性。而这些词语比较分散,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就选择让学生填空的形式,将分散的词语集中在一起积累。比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黄河之水天上来》一课。让学生积累那些优美的四字词语是该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学生理解、感受词语及句子、段的意思之后,我及时出示课件,将需要积累的词语空出来让学生按原文填空。通过这种方式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在实际操作中体现层次性,先是独立填空,忘记了可以看书,体现要求的宽松。然后,指名填空,忘记了同学提醒,体现积累地检查。最后集体填空,面向全体检查,达到人人积累的目的。

对于那些典型的句子、段落,无论是结构、写作方法、还是语言都相当精彩,难于取舍时,我就采取鼓励学生背诵的形式,让学生在背诵中积累语言。有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赋这也就是说学生记得多了,会不自觉地将积累的内容,巧妙地融于自己的习作中。在背诵时要先让学生明白要积累内容的特点,如:写作顺序、方法等,依此灵活记忆。这样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加快记忆的速度,有利于记忆的长久。比如:《锡林郭勒大草原》第二自然段背诵时就要让学生先明确该段是从草、湖、花三方面来写的,而且就是这样的顺序,学生记起来就容易多了。

    复述是积累语言的一种巧妙的方法,它允许学生运用书中的语言,同时又可以将自己积累的语言巧妙融于复述之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记得学习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密西西比河一课第三自然段描写东岸风光这一自然段时,我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物插图,让学生将自己融入其中的一幅图中,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先说出它们的名字,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将书中的语言巧妙地融于自己的表达之中,创造性地积累语言。我想选取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积累语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摘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小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之一。所在,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阅读摘记的方法,又要培养学生阅读摘记的好习惯。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四年级上册小草》一课,不但词汇丰富,语言优美,而且句段鲜活精彩,都是学生积累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摘记课文中的精彩句段。通过摘记,让学生既进一步体会、积累了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又深切地感悟到如何写好动物的方法,如何进行环境描写和衬托,如何抒发赞美之情等等。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秋叶

$
0
0


字数9342 阅读222 评论1 喜欢5

这记录的其实是一个人读书的过程,从开始想要读书,应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读书学到的内容进行归类,并用自身读书实际案例详述。整个思路很清晰,你就跟着走,但是不能完全沉浸在里面的内容不自拔,比方说里面的各种图书,这都是碎片化的,你还是要从整体上把握住读书主要脉络,然后根据分类进行系统化学习。

序篇

一、没空读书?在忙也可以一年读上百本书

案例援引柳比歇夫与秋叶的时间工作单。

二、怎样读书?这10个误区你也困惑么?

1、你说自己一年100本怎么做到的?

120-180,偏好纸质。每个人阅读层次不同,方法不同。不能只是阅读观点,要批判性思考。“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个成年人一个月读两本口碑还不错的书是必要的。

2、你哪里有时间读那么多书?

推荐《你的碎片化时间用途越多,你的生活选择越多》以及分析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方法的文章。做喜欢做的事就会付出足够多的时间。

3、你是如何选书的?

推荐台湾人郝明义出版《越读者》。读书类型丰富但不求多,要搭配。第一类工具书(案头永远有词典类,不管是语言还是专业);第二类专业书(不指望全部都是干活,每年都应该结合专业看几本);第三类视野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 传播学多维度观察思考,会有更深领悟);第四类潮流书(对时代感觉要保持)。一个人在不同成长阶段选书也是有侧重的,小学、大学、工作、成熟以后。专业领域通读一本专著,其他类似的会越读越明白,什么都懂一点不如先看一门比较好。

4、读书是速读好还是精读好?

好书一定要精读,你研究某个方向一定要学会主题阅读。关于如何略读、跳读、精读以及主题阅读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

5、读书是不是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适合稀缺年代,研究一个题材能搜集到的全部买回来研究,好书摘录观点,梳理作者思考框架,慢慢成为自己内化思维,不好书可以反思对比研究。

6、能推荐一套经典阅读书单么?

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情,花一点时间选书还是很值得付出的。建议网上搜索关键词“书籍类型+书单”,比如“管理学经典书单”、“历史经典书单”。

7、别人推荐的经典书籍我看不懂看不进去怎么办?

经典需要具备理解经典阅读的知识积累,不必强求读书,有时候读书也是一种缘分。

8、有些书只读没感觉怎么办?

技能类需和实践结合,不做读书容器,做搅拌器。读实用书,一层你看懂别人的道理,二层能自己照着讲出来,三层自己有意识去做,四能用自己话讲出来。读书看来的东西不是你的,写下来文字也未必是,只有反反复复讲,由看的写的讲到潜意识,形成一套方法论,成为自己工作习惯,也许才是自己的。感觉受益大的书,可能在“改变”临界点读到,一个人要改变自己必须通过行为,功不唐捐。

9、没时间读完整本书,只订阅经典博客经常看,比如秋叶,够吗?

不系统不严谨碎片化知识。系统的整体性知识,系统性思维与思考体系,培养出框架思维能力,关注碎片化但不能代替读书。

10、读书时有什么乐趣?

越是读好书越需要坐冷板凳下苦功夫。小乐趣比如推荐好书给熟悉朋友,朋友喜欢,加深友情;写书评@作者互动转发;读书找亮点、晒微博与同样读书人互动;写书评冲排行榜;书评写得好,出版社编辑联系送书;看过的书可以送需要的小伙伴;萧秋水曾采访19位互联网上活跃的读书人选书读书经验《他们是如何选书和读书的》;2014年坚持每周读不同的书,写不同的拆书书评,变成今天的书。

三、读了就忘?我的10种读书方法

1、通读法:我是如何培养思考框架的?

一开始没有扎实读几本形成思考框架,会越读越乱,觉得谁说的都有道理,自己没有判断。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管理电子文件夹,条理清晰,合理编制导引。2010年大量经济学与心理学书,兴趣、畅销书、可读性强、说服力好,读多了自己也懂得,但又不能系统说清楚问题,这是专业与业余的区别,不像研究知识管理、研究信息化、研究项目管理、PPT、新媒体做完整结构化阅读和修炼。2011年发现思考问题缺陷,被别人的逻辑谬误绕进去,开始系统学习如何阅读和思考,先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写读书笔记,做读书ppt,和朋友交流,在微博尝试用批判性思维写微博。到2013年系统建立自己的批判性阅读、思考、写作框架。可以读一些批判性思维领域的经典作品。

2、树读法:我是如何做主题阅读的?

主题阅读,某个方面必要了解学习,至少十本同类书籍,仔细想那些专家看法是否一致,慢慢得出这个思维领域思考框架。《超越对手:大项目售前售后的30种技巧》,用写书的方法去做主题阅读,了解哪个领域,先写大纲,看经典,对照大纲梳理充实后,开始读其他的,进行删重、加新、整合,做专题研究。

3、图读法:我是如何啃硬书的?

思维导图,麦肯锡金字塔原理推荐的SCQA,比图读法更高阶的是做读书PPT。做读书笔记PPT建议:(1)选对书,有知名度(流行快餐《魏斯曼演讲圣经》干货书《如何阅读一本书》);(2)选对人,有些作者与出版社注重新媒体宣传,选择他们;(3)选对路:抄录精华,做警句体,适合心灵鸡汤,梳理框架,图文讲解,适合学科体系书,切入角度,重点讲解适合结合现实吐槽的书;(4)选对势,做书摘过程,要对照现实问题进行学习思考;(5)选对法,先写文案大纲,用Word写成ppt上每一页内容要点,顺便构思板式和素材,“抄录+点评”。

4、框读法:我是如何读经管书的?

(1)介绍作者(社会地位/人生重要经历/此书写作时间与目的)(2)分享精彩片段(3)总结本书价值,涉及深度,适合人群等。(1)列出本书想解决的问题(2)作者看到目前社会存在的状况是这样?(3)作者认为此问题存在原因是什么?(4)作者提出解决方案(自己梳理)写出总结句,解释总结句,你认为可行不可行,不可行在哪儿,或者共鸣在哪儿,以后遇到你会如何解决?《一以贯之》、《零秒思考》。动机明确,内化自己越多;梳理全书框架,在读书会更快。

5、炼读法:我是如何读畅销书的?

一本书有他自己的逻辑,提炼出来,变成自己能说清楚的核心观点。《参与感》、《周鸿祎自述》。

6、逆读法:我是如何读“传道书”的?

列出你认为书中错误或现实中不适应的观点,说出理由,一条条反驳。

7、抄读法:我是如何读“大牛书”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摘录写自己感受与感悟。

8、仿读法:我是如何读工具书的?

动手做。

9、诵读法:我是如何读文艺书的?

对比阅读。写诗评方法:(1)交代背景(2)交代节本信息(3)表达感受(4)陈述支撑你观点的依据(主观感受)(5)进行客观对比(6)友情分享(7)模仿学习。

10、闲读法:我是如何读快餐书的?

碎片时间。

四、不会分享,怎样做读书笔记与拆书笔记

1、我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

第一步,作者简介摘要目录,了解书框架;第二步,快速通读;第三步,记录启发、精彩单元;第四步,有感觉的书记录足够素材才会做读书笔记。一是直接摘录精华加点评;二是针对书的内容价值写书评;三是写读书笔记心得;四是做一个读书笔记PPT;五是模仿作者思维写类似文章,用作者思维指导其他现象;六是有心得后,找机会聊,也即输出。

1、我是如何拆书的?

(1)我为什么想到拆书。赵周,拆书帮《这样读书就够了》RIA拆书读书法(阅读图书片段、拆书家引导、学习者拆为己用(2)我在拆书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3)如何选一本书来拆《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高效能人士做决定的51思考模型》(4)我拆书写法特点是什么?知识介绍+扩展思考+互动联系。背景介绍、知识点介绍、知识点引用、反思总结、(5)如何找到拆书的时间?(6)目前拆书写作过程中的问题是什么?(7)我坚持拆书的目的是什么?脑力训练、高强度思考。


上篇 知行合一

一、尽信书不如无书

1、《长尾理论》

安德森的长尾理论在商业上成立,必须满足非常严格的条件,否则很美的长尾,只是一个统计现象,不能做经营基础。因为(1)所有的商品须基于互联网支付的数字化产品,没有线下存储、配送、消费需求(2)所有的商品品类必须是足够多的,而且是有个性的商品(3)所有商品须通过一个渠道销售,而不是分散在无数个小平台里面。《微博控微信控》。

2、《免费:商业的未来》为什么是错的?

四种完全免费商业模式(1)直接交叉补贴,比如电信运营商存话费送手机(2)三方市场,广告商付费,消费者免费,比如Google、百度竞价排名广告(3)免费+收费,比如网易、新浪(4)纯免费,维基百科,热心人捐赠运营。

免费意味着巨大的前期投入。

3、《你真的理解六度空间理论吗?》

没有稀缺性的传播根本不会成功。扁平化联系,每个人与别人联结权重不同。认识100个人不如得到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认可。利用六度空间理论加上一些权重分析,梳理人脉,谁是有价值的人,建立自己价值对等原则。

4、为什么小米的“参与感营销”你学不会?

产品稀缺时期——功能型消费;消费文化时期——品牌型消费;个性至上时期——体验型消费。消费者进入更高阶段,希望参与自己喜欢品牌”参与式消费“。

小米,把做产品、服务、品牌、销售过程开放,用户参与进来。小米三大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具体战术策划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专注极致口碑快(1)不是所有产品都能培养出有参与感的粉丝,比如说微波炉、洗衣机等(2)小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很长时间,老大带头亲自泡社群,和用户互动,每天至少15分钟,一般1个小时,高管员工无一例外,整体全员粉丝化不容易。社群是慢慢养出来的,靠钱砸做不到,社群运营”少即多,慢即快“。发烧人很多,但又发烧又会玩才是王道,你别人专业,你比别人有创意,两者加一起才是快。

5、谁在引爆趋势?

《引爆点》、《引爆趋势》

潮流缔造者(1%)-潮流追随者(10%)-早起主流文化者(20%)-中期主流文化者(38%)-晚期主流文化者(15%)-保守主义者(10%)-反对者(1%)

6、引爆点模型

流行制造更多依赖关键人物、传播载体、环境暗示。

二、建立思考模型

1、时间紧急重要度模型

艾森豪威尔矩阵“最紧要的决策通常都不是最重要的”。比如

重要但不紧急:学习职业技能、建立长期人脉关系、明确新的职业规划

紧急且重要:突发公关危机、限定时间必须完成的任务

紧急但不重要:开一个内部例会,接客户咨询电话

不紧急不重要:订阅一些邮件,各种繁琐家务,刷微博

写下明天要做的事的清单,按模型归类,想好应对对策并落实工作计划,写下一周、一个月、一年的,如果里面重要不紧急事件区别很大,要看是否出问题。

2、SWOT分析法

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扭转型战略(wo)、增长型战略(so)、防御性战略(wt)、多元化战略(st)

3、波士顿矩阵法

从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成长率:问号产品-明星产品-金牛产品-瘦狗产品。

经验曲线:是由学习、分工、投资和规模的综合效应构成的。每当积累经验翻一番,增值成本会下降20%-30%。经验曲线本质上是一种现金流模式。成本优势规模效应。

4、组合矩阵分析法

对我达到目标有帮助的项目,对我能力有帮助成长的项目。如果都没有,拿掉;可成长但和目标关联不大,延期或重新设计,使其能达成目标;能实现目标没能力,请别人执行或代办;又成长又目标,抓紧投入时间成本。

5、回馈模型

如何处理他人的抱怨与批评。忠告、称赞、批评、建议。

6、心流模型

为什么我们做事没有动力,快乐会:活动自己选择;要求专注;不缺挑战性也不会过高;具备清楚目标;能立即回馈。心流区。

7、后果模型

为什么我们不能当机立断。短时间内信息很少,但做出决策对结果影响很大;时间的延长,信息增加,此时做出决策对结果影响也小。一是因为对所要做出决策事情缺少判断依据;二是过去的经验对所判断的事情缺乏迁移性;三是很多人并没有感觉当机立断性格为自己命运带来价值。

迭代模式:先快速做出一个决定,根据事情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自己行动策略,收获结果。

8、技术周期循环模型

(1)技术先驱阶段(产品上市)(2)期望膨胀期(3)幻觉破灭期(4)复苏期(5)生产高原区

9、影响力模型

接触频次与影响力大小

10、马斯洛需求模型

(1)生理需求(2)安全(3)人际关系(情感)(4)自我肯定(尊重)(5)自我实现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获得的满意度。我们最渴望的其实是我们最不需要的东西。

11、减少错误的瑞士奶酪模型

王尔德:经验是每个人为自身错误所赋予的称谓。

医疗事故瑞士奶酪模型:个人错误(隐性失误)-促发因素(隐性)-不安全行为(显性)-系统防御机制-安全事故

12、肯定式探寻模型

微笑着解决问题。负面思维-正面思维,有建设性-负面打击。

13、《零秒思考》快速决断力应当如何训练

(1)把你想得写下来(2)尝试用准确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准确简法文字,不要太多定语)(3)避免肤浅的交流,结构化提问,问题库

三、反思世界观

1、你真读懂《黑天鹅效应》吗?

《黑天鹅效应:如何及早发现最不可能发生但是总是发生的事》纳西姆·尼克拉斯·塔雷伯,关于随机和不确定的书。黑天鹅指极不可能发生,实际却又真实发生了的事件。

启示(1)极端事件虽然发生概率低,但对未来影响很大(人一生很长,关键只有那么几步,生活知识少数黑天鹅事件影响积累的结果)(2)罕见的不确定性事件出现的次数比我们以为的要多的多(3)真正重大的事件是无法预知的(4)哪怕是专家都会有靠不住的时候。

2、读《一以贯之》学经济思考

戴立宁口述采访而成。戴先生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几乎是20年后大陆遇到困境的翻版。“五指理论”解决故事问题:大拇指,投资人,最重要最有利最有效;食指,方向,证券公司;中指,媒体人、会计师、律师;无名指,上市公司;小拇指,监管机构。

三招:(1)加深股票深度,股票审批制改成注册制,降低有融资需求企业的上市门槛(2)活用柜台市场,对高科技企业上市要求极松(3)鼓励投资绩优蓝筹股,引入外资带动本地人群走向大盘股价值投资。


中篇 学以致用

一、工作方法论

1、怎样打造完美团队?

项目团队生命周期分七个阶段:导向(存在目的)-建立信赖-厘清目的-承诺(关键路径规划)-执行(WBS计划)-高绩效-更新。形成期、风暴期、规范期、绩效期。

2、你团队的软肋在哪里?

技能、专家、资源进行界定,列举项目所需技能,区分软性技能与硬件条件,每一项技能从0-10分打分,界定每一项技能的关键界限。例如网易云课堂课程开发和运营团队需要的能力:(1)战略远见(2)课程开发能力(3)充足上网时间(4)一对一ppt指导能力(5)基于良好网感的营销策划能力(6)服从大局的快速反应力。

3、如何培养你的团队成员?

指导(明确指示)-辅导(提出挑战问题)-支持(鼓励自主看法)-授权(放手独立挑战)。适用于培养知识型员工或需要综合软技能的岗位员工,不适合流水线模式员工。

4、六顶帽思考怎么玩?

白色:理性,客观思维,重点在于事实和可行性。红色:情绪思维,主观感受和意见。黑色,质疑思维,评估风险,找出问题。黄色,乐观思维,相信有最好局面。绿帽,创意思维,新点子,建设性意见。蓝色,结构化思维,纵览全局,提出整体意见。

5、怎样实施项目的迭代优化法?

第一次:搜集点子,整合草案——第二次:反馈问题,精进改善——第三次:确定边界,最优定案。

工业化利润主要是规模效应,互联网个性化需求主流,互联网时代,唯快不破,不完美方案。

6、李善友教授的“颠覆性创新”理论对不对?

问一,为什么现在被颠覆的大企业越来越多?问二,大企业傻么?有钱不任性,把机会留给颠覆者?(鸡肋市场、屌丝市场)。问三,大企业赚不到钱的市场,为什么小企业可以?(渐变式创新-技术、破坏式创新-产品)。问四为什么那么多人沉迷于颠覆式创新?(打不对称战争,抓住大企业盲区,做减法,单品突破)。问五,颠覆创新讲课出书,不怕大企业采取措施?(过去成功经验形成组织系统依赖)。问六,大企业真没有机会?(采取内部破坏性竞争,以产品为核心,全新逻辑全新市场,以投资人身份)

7、你会用定位图么?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市场战略工具-描述品牌定位-定位图。什么时候使用定位图?想表达某种独创性定位;想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目标市场;想确认自己的视角在哪些领域有空白。

8、如何保留住你的灵感?

记录(快速记录,短期记忆)-归档(转移介质,长期保存)-完善(借助分享,修改完善)-整合(精心整合,整体输出)。印象笔记,可以存进记事本、写邮件、写博客、纳入知识库,延时思考,分享交流。

9、如何做一份好的会议记录?

会议结论、讨论要点、下一步安排或建议

10、戴着镣铐才能更好的跳舞。

《微创新:5种微小改变创造伟大产品》。解决问题“新问题老办法,老问题新办法”(老人做新事,新人做旧事)。充分利用已有条件解决问题,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创造新的必要条件,容易使问题复杂化。思考如何在用框架内方法或工具解决问题。

11、如何运用减法思维创新?

(1)列举产品或服务内部组成部分(2)选择某个基础部分并想象将它删除,完全或部分(3)想象删除后的结果(4)考虑(删除后对产品有哪些好处?能满足市场什么需求?对哪些客户有价值?解决具体问题它如何发挥价值?然后从框架内寻找一个功能“替代物”的好处,价值?)(5)如果认为创新,考虑可行性,可以生产么?能提供这样服务么?为什么?怎样能切实可行?索尼随身体,苹果iPod,推特微博。

注意(1)不要只删除有缺陷的部分,删除基本部分才有好创意(2)低配不等于减法,低配是降低某个功能价值,减法是为这个功能找到替代的解决方案。摩托罗拉Mango手机只能接电话。

12、如何运用除法思维创新?

把产品功能或服务分解成各个部分:产生全新功能,电视遥控器;全新方式呈现已有,笔记本,光驱、硬盘、显卡、可组装。

应用(1)功能型除法:挑出产品或服务中某个功能,改变其位置,如空调窗机到空调柜机;(2)物理型除法:将产品按某种原则分解成若干部分,如乐高玩具;(3)保留型除法:把产品原样缩小,如U盘,分时度假。

13、表达行动的Mors法则。

《带人的技术》具体告知下属应采取行动,必须用可感知语言提出要求。

可感知语言:可测量,可观察,可信赖,明确的。要不只能算建议,不是行动指南。

14、一起来学丰田的5S管理法。

《丰田高效工作法》,5S围绕杜绝浪费,包括空间与时间上的。10S取出办公文件。

整理:分清楚那些物品有用,哪些没用,扔掉没用的;整顿:能在必要的时间内将必要物品拿出必要量;清扫:打扫干净,日常使用一尘不染;清洁:保持上述整理、整顿、清扫状态;素养,督促其他人遵守4S规则。

15、从《腾讯方法》里我们能学到什么?

《腾讯方法:一个市值1500亿美元公司的产品真经》“我们常以为自己有科学的方法了解用户,真相是我们不了解用户,要了解的最好方法不是调研,而是直接和他们在一起”。选择你经常待的一个社群,为天天泡一起的人开发一个产品(比如一个实用工具或者一篇文章)进行概念型创新或实验型创新。

二、创业方法论

读传记(1)他成功前积累了什么?哪些可以复制?哪些不可以复制?(2)他现在成功让他哪些话是光环效应,哪些话不得不说,哪些话发自肺腑。

1、刘强东为啥能做大《年轻就是要活出自己:刘强东的商业新逻辑》

(1)一个人做事韧性比他做事才华更重要(2)一个人成功离不开时代背景(3)早期发展,运气很重要(4)绝大部分人不嗯给你和刘强东比智力,也不能和他比努力(5)不读大学不会进入日企学先进管理思想(6)刘强东每一次转型,并不全是赌博,内心经过计算97)币可以狡黠圆滑装傻,坚持底线人品。

如果创业问自己知识储备够不够?资本积累够不够?人脉关系够不够?核心团队?你能够再站起来么?

2、周鸿祎的互联网思维《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1)先做用户,再做客户,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2)没有一定规模用户,是没有付费客户,互联网时代赚钱模式(3)吸引海量用户,杀器之一是免费,之二是极致产品体验,互联网时代的推广模式。

用户使用成本越低,产品推广越容易成功。全民市场与小众市场,PPT需要更快的付费模式,无法吸引资本投资只能自己造血。

3、从王兴的九败一胜看创业《九败一胜: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一胜九败》日本首富柳井正。

王兴团队最看重其深度逻辑思考能力——对行业战略思考能力;领导力:有信用,有远见,有决断,有原则。美团两大价值判断:(1)公司高投入低利润行业,必须靠科技解放生产力,抓成本控制(2)消费者第一,商户第二,公司第三。

秋叶PPT第一年,工作是找到可行模式,生存下来,就很成功;第二年,解决利益分配,大家认同,夯实内功;第三年确定公司文化,发展团队,积极拓展。

4、为什么我们很难成为你褚时健《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

(1)必须做让用户说好的产品,你做极致,自然有口碑(2)重视科技力量,相信科学(3)一手抓市场一手抓产业链(4)利益共享,利益捆绑的思维调动整个产业链的积极性

5、如何从马云演讲中学到干货?

企业家演讲集,一是通读全文,二是标注金句,三是分类归纳,四是点评感悟

(1)马云论战略:战略不是战术。战略是活下去,你要做什么?怎么干?干多久?战略通畅一月一评估,三月一检查,一年微调,三年看结果。看不见对手,看不起对手,看不懂对手,跟不上对手。

(2)马云谈运营:能干不如反应快。互联网最有意思的商业现象是以小打大,小企业不靠规模取胜,而是靠附加值取胜,靠品牌取胜,靠增加价值取胜。企业不是越大越好,是越灵活反应,速度越快越好。(我们不是帮人省时间,是帮人赚钱,在中国做大事业的关键营销诉求点。中国人被各种压力赚钱,帮人赚钱帮人找对象,帮人找好工作都是热门生意)

(3)马云谈团队:领导要有胸怀。领导承担责任,一是在做决定时我是领导,平常不是;二是团队犯错误时,我是CEO,这是我的错。只有自己去学习的人才是高手。领导要做的是员工做不了的事情,不是证明自己可以比员工做的更好。

(4)马云谈目标:量化还得激发。比如102年企业。

三、生活方法论

1、你的碎片化时间用途越多,你的生活选择就越多《不要等到毕业生活》秋叶书

5分钟文章发,一份完整文章=5分钟构思+30分钟提纲+·····2小时高效率写作+5分钟修改。

微信思考(1)使用人群,他们希望看到什么信息,提供什么内容抓住他们?(2)微信和博客有什么不同,和微博的区别,何种节奏、时段、形式发布微信,才能使人不厌(3)怎样使人转发,如何借助制作者影响力传播(4)如何维护微信内容(5)如何粉丝互动,甚至他们自己互动(6)维护一个微信的回报是什么?

为自己碎片化时间建立结构化管理思维。手动表格碎片时间与生活场景关联。

2、一起来玩曼陀罗九宫格

3、如何用冰山模型发现你的潜意识?《亲密关系的秘密》知见心理学,杰夫·艾伦


下篇 延伸阅读

《奇特的一生》系列随笔

1、你知道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么?每天时间清单,时间不同用途分类成详细清单,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汇总统计时间支出,自己工作上的有效时间。

2、为什么你不能像柳比歇夫一样自律?56年源于伟大目标。一种人很容易找到使命感,一种人必须被有使命感的人驱动才能前进。很多人目标是空想,只有目标,没有找到接近目标的路,聪明人下笨功夫。

3、如何像柳比歇夫一样知道时间的长度?训练时间感,时间感不同人之间存在强弱。

4、怎样记录时间清单才有用?记录时间清单基础上细微调整。第一调整他非常明确找到自己时间管理的目标——统计每天有效工作时间长度,3.5-4.5小时,柳比歇夫管理时间的kpi,每天有没有达到4小时。第二,柳比歇夫通过时间清单发现大量碎片化时间,利用碎片化时间安排其他用途。

5、如何利用时间框架来安排时间?柳比歇夫把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框架来利用规划。有了时间整体框架,你很容易看出有多少时间可利用接近目标,如果慢会考虑调整目标或改进时间利用效率。有框架你发现实现目标周期并不一定某天某日努力,更从容安排工作和生活。

6、紧张的工作和享受生活有矛盾吗?时间管理误区:以为一个人工作一多,就没有时间享受,劳逸结合;你们只看见工作量,只会用自己的工作效率计算,结论这人没生活。可能一百小时十小时搞定。

7、如何才能更好的成长?关注研究时间,搞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这样的人怎么利用时间,效率才最高,利用碎片化时间大量产出多元化工作成果,背后逻辑是整合思维。柳比歇夫是积沙成塔。


 

如果你想提高写作能力,我推荐这6本书

$
0
0

如果你想提高写作能力,我推荐这6本书

弘丹 弘丹 2016-05-12 11:01:06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豆瓣,开始写文章;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当写作的热情褪去,很多人会开始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我自己组织了“百日写作”的活动,常常有很多小伙伴问我,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写作虽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如果有一些大师的指点,想必也能少走一些弯路。

在我自己的写作过程,有幸阅读了以下几本书,对我自己的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现在也推荐给大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选择阅读。

1. 《成为作家》-关于写作的各种困惑,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虽然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让一些刚刚开始写作的人觉得望而生畏,甚至不敢堂而皇之地推荐给别人,仿佛是告诉别人,我要成为作家。但这本书的内容绝对不会让大家失望。

《成为作家》
《成为作家》


一年前,刚刚开始写作之际,我有幸看到了这本书,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晨间写作之旅,持续了460多天。这本书教会我的毫不费劲写作的方法我至今还在使用。如果你也想开启写作之旅,强烈推荐阅读本书哦。如果你没有时间阅读,至少读一读我之前写的读书笔记《关于写作的各种困惑,答案都在这本书里|《成为作家》》。

这本书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我读了两遍。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写作技巧上的贡献,而是写作认识方面的贡献。而且,我们关于写作的种种困惑,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这本书对我帮助最大的一点就是“如何毫不费劲地写作”?

朝不费劲的写作努力: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比你习惯的起床时间早起半小时或一个小时。尽可能地早起——不要说话,不要读报纸,不要抓起你前一天晚上放在身旁的书来读——立即开始写作。想到什么写什么:昨夜的梦,如果你还能记得的话;前天的活动;真实的或虚构的谈话;对意识的检查。将清晨的记忆快速而不加评判地写下来。你写得好坏或有用与否并不重要。

第二天早上重新开始,不要重读你已经写下来的东西。记住:一定要在你没有进行任何阅读之前进行写作。

在你整个写作生涯中,不论何时,只要你面临才思枯竭的危险(即使才思最敏捷的作家也会时不时遭遇这样的危险),记住把铅笔盒纸张放在你床边的桌子上,早上醒来就开始写作。

在我过去450多天的写作旅程中,我一直使用这个方法。每天早上起床,简单洗刷之后,就坐在书桌前写作。而且在写作之前,不阅读任何文字。很多人,可能起床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看微信,或者阅读一些资讯,但我在写作之前,什么文字都不阅读,直接开始写。

2.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写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资质?
这本书相当于是村上春树自传体式的文集,这本书也是村上春树第一本只写自己的书。这本书记录了村上春树关于跑步和写作的事。

村上春树是一位生活非常规律的作家,也是一位非常自律的作家。他每天写作4小时,跑步10公里,持续二十多年来一直如此。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在这本书中,村上春树谈了小说家或者写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资质。对于初学者,当你决定开始写文章,你要意识到,写作除了才华,还需要集中力和耐力。写作不仅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

小说家或者写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资质?

第一,才华。接受采访时,常常有人提问:“对小说家来说,最为重要的资质是什么?”无须赘言,当然是才华。倘若毫无文学才华,无论何等热心与努力,恐怕也成不了小说家。说这是必要的资质,毋宁说是前提条件。如果没有燃料,再出色的汽车也无法开动。

第二,集中力。才华之外,如果再举小说家的重要资质,我将毫不犹豫地举出集中力来。这是将自己拥有的有限的才能汇集,尔后倾注于最为需要之处的能力。没有它,则不足以办成任何大事。有效地使用这种力量,就可弥补才华的不足与偏颇。我每天在早晨集中工作三四小时。坐在书案前,将意识仅仅倾泻于正在写的东西里,其他什么都不考虑。我以为,哪怕拥有横溢的才华,哪怕脑子里充满了秒思,假使牙痛不已,那位作家恐怕什么东西也写不出来,因为他的集中力受阻于剧烈的疼痛。

第三,耐力。继集中力之后,必需的是耐力。即便能够一天三四小时集中意识执笔写作,坚持了一个星期,却说“我累坏啦”,这样依然写不出长篇作品来。每天集中精力写作,坚持半载、一载乃至两载,小说家——至少是有志于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必须具有这种耐力。

如果你没有时间阅读,至少读一读我之前写的读书笔记《向村上春树学习写作—写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资质?》。

3. 《月亮和六便士》—你敢听从内心的召唤吗?
《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有段时间在简书很火,在简书的首页好几次看到这本书的读后感。我也看过一两篇,有一篇是简书签约作者徐沪生写的,他就是看了《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辞去了程序员的工作,开始写作。
《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触动的是,或早或晚,思特里克兰德会拿起画笔,听从内心的召唤,开始画画。作者毛姆在书中深入讨论了艺术与创作。思特里克兰德的灵魂中深深埋藏着某种创作欲望,这种欲望尽管为他的生活环境所掩盖,但却一直在膨胀壮大,直到有一天,完全把他控制住,逼得他必须采取行动,毫无反抗能力。

正是这种创作欲,让他抛弃过去,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在思特里克兰德去世之后,与他相熟的布吕诺船长这样评价思特里克兰德的创作欲。

对于思特里克兰德,他的创作动机很纯粹:我只不过想把我所见到的画下来。有时候动机越纯粹,越有强大的力量。

对我自己而言,我开始写作,初衷也是很简单:只是想写自己的所想所思。也是因为这个简单的初衷,让我有力量一直写下去。

在你开始写作之前,你也应该去思考自己开始写作的初衷,当你的初衷越纯粹,越有力量。

如果你没有时间阅读,至少读一读我之前写的读书笔记《《月亮和六便士》|你敢听从内心的召唤吗?》。

4. 《学会学习-从认识自我到高效学习》—向作家学习写作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的书,书中,作者举了16位伟人的故事,并且讲述了他们如何跨越障碍,最终确立自己的学习风格。

这16位伟人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德鲁克,本田宗一郎,歌德,涩泽荣一,香奈儿,爱因斯坦,村上春树,也有一些不是那么熟悉的日本作家或哲学家,比如夏目漱石,吉田松阴,福泽谕吉,木田元等。
《学会学习-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
《学会学习-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


除了学会如何学习,你也可以从这本书中学习如何写作,因为这16位伟人,大部分都是作家。在谈到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也会谈到他们的写作方法。

比如斯蒂芬∙金,他坚持每天写两千字。他曾这样评价写作的艰辛:“写文章就是呕心沥血地把文字一个一个堆积起来。”

斯蒂芬∙金和村上春树都提到了,对于写作来说,非常重要的两点。

第一点,集中注意力。(具体可参考《向村上春树学习写作—写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资质?》)如果能迅速集中注意力,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高密度的学习。

第二点,持之以恒地写下去。斯蒂芬∙金坚持每天写两千字,不写完两千字,绝对不会停下来。村上春树,每天在早晨集中工作三四小时。坐在书案前,将意识仅仅倾泻于正在写的东西里,其他什么都不考虑。他们并不是坚持一个月,两个月,而是长年累月,甚至是几十年都是如此。

如果你没有时间阅读,至少读一读我之前写的读书笔记《你适合哪种学习方法?|16款伟人定制“原创学习法”,总有一款适合你》。

5. 《30天写小说》—如何用30天写出人生第一本10万字小说?
如果你一直都怀揣着写小说的梦想,却从未动笔,或者开始写小说了,却一拖再拖,到现在都没有完稿,那么,推荐你阅读《30天写小说》这本书。
《30天写小说》
《30天写小说》


我之前从来没有写过小说,其实,我也没有准备要写小说的,正是因为看到《30天写小说》这本书,心血来潮,想要尝试一把。在2016年的2月份,用一个月的时间,我写完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说,统计了字数,10万字左右。

同时我也发起了“30天写小说”的挑战《30天写小说,你敢来挑战吗?》,有26位报名,最开始打卡人数达到了23位,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有8,9位参与者写完了人生的第一本小说。所以,当你开始行动,你就可以完成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本书也相当于“30天写小说”的指导手册,书中以一个星期为单位,有每周写小说的具体指导手册。

我还没有足够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历,我可以写小说吗?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属于这个阶段的热情、困惑和精力,而它们对小说创作都各有价值。我26岁时写的小说肯定与我30岁时写的小说不同,当然我50岁时写的小说与我30岁时写的小说肯定也不同,至少我希望有所不同。如此说来,这不正是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写小说的最好理由吗?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写出新的小说。如果一味往后拖延,那么我们本来有望写出一本好书就可能会被错过。

如果你没有时间阅读,至少读一读我之前写的读书笔记《如何用30天写出人生第一本10万字小说?》。

6. 《文心》——如何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这本书也是在简书看到@鼹鼠的土豆,@白教主,@清芷写的《文心》的书评,看完之后,当天在当当下单买了书,第二天到货开始阅读。

萧秋水老师在文章《你写的文章为什么没有人看》,讲如何写作的时候说道:“一本《文心》(叶圣陶、夏丏尊著)读至少三遍,照着里面说的法子练,也是反复练,用一生的时光去练。”

这本书是由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大师合作撰写的一部关于如何读写的书。这本书写得生动有趣,每一篇文章都是用故事的形式来写的,读起来很有趣。这本书涵盖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与作文相关的语文知识。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收获“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

《文心》
《文心》


《文心》里有这样一段话: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而写作《文心》的两位大师夏丏尊,叶圣陶在书写了三分之二的时候,做了儿女亲家。他们俩决定将这本书送给孩子们做礼物。而朱自清为《文心》写了序,他也将这篇序作为孩子们的订婚纪念。想不到《文心》这本书还有这么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如果你想推荐其他关于写作方面的书,也可以留言哦。写作过程遇到一些困惑,可以自己去阅读这些书哦,也可以在下面留言哦,我能回答的,会一一回答哒~~

 

让人生开挂的19个读书技巧

$
0
0

让人生开挂的19个读书技巧

音阶的88种情绪 评论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2016-05-25 09:39:48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书是一门艺术。首先,对于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包括记者、编辑、作家来说,读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其次,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也是提高个人素养的最便捷有效的一个方式。小时候,我们通过反复练习,让字写的越来越漂亮,做算术题越来越快,现在,也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实现对书的有效阅读。在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不仅介绍了一些很实用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也在第五章中介绍了19个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技巧。如果运用好这十九个技巧,相信可以帮助你的人生直接开挂。

1、不依赖网络,多用参考
不要依赖网络
不要依赖网络


简单的说,参考书指的是百科全书,想在某一领域做深入研究的时候,拿来参考的书。只要身边有参考书,其实就相当于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让你时时刻刻都可以来参考,而且可以更简单、直接,避免网上的冗余信息。而好的参考书,可以分为地图、图鉴、统计数据、百科全书、年表和词典等等。

2、可以将百科全书放到移动终端中
多读百科全书
多读百科全书


可以将百科全书存到Kindle等移动终端中,百科全书是一种可以将好奇心和思想输出结合起来的工具。在旅行途中,携带移动终端式的百科全书,也可以更便于翻阅。松本清张就是在百科全书中偶然看到了有关“西乡扎”的内容才有了灵感,从而写出了处女作《西乡扎》。

3、通过订阅来提醒自己
通过订阅来提醒自己
通过订阅来提醒自己


如果每期杂志都要买,不如干脆订阅一年的份。特别是分量比较重的杂志,直接邮寄到家里,会避免因杂志太重而影响阅读乐趣。而且,不是因为特别感兴趣才购买,才能在意外中收获知识。定期的杂志和书籍,其实是一种传播隐藏在生活中智慧的媒介。

4、书店里不仅有新书旧书,还会有新的发现


常常逛书店,会让你遇见意料之外的好书。我们最近入手的书,往往是近两年发行的,这样会让你的视野受限。但是一些好的书店,拥有的书不仅年度跨越大,而且种类跨越多。常年这样的积累,就会让那些那些与现代视角截然相反的思想进入你的脑袋,这样你对事物的见解会得到进一步的飞跃。

5、由浅入深吃透难懂图书


读古典名著,或者是一些比较难懂的专业书,可以先捡软肋入手。所谓软肋,就是一些入门书,或者是图解版,漫画版或者是注解版。有人说精编版或许不够正宗,但是却读书就不该有禁忌,想读托尔斯泰,不一定非要先学俄语。找到提起兴趣的切入口,或许就可以提起你的兴趣。

6、把书堆成山,读书不再难


你家的书是怎么放的呢?作者建议把书分为已经读完的,和正在读的。这样可以让你在适当的心情下,读合适的书;而且可以帮助你对于现有的书目一目了然。

7、把名著放枕边


经典是不朽的,永远值得阅读。不管是否枯燥,其中都有可以帮助你获益的知识。而且,名著没有办法通过主管思考来评价。即使你买的时候不能通读,总有一天会发现它的价值所在。所以,把名著经典放在你伸手可及的地方,不管是枕边还是餐厅的桌子,只要不是书架,都可以帮助你随时把乐趣捡起来。

8、常带三本书同时阅读
常带三本书同时读
常带三本书同时读


如果你是没有什么耐性的人,倒是可以带着三本书同时阅读,加上百科全书,当你出现对某一本书腻味的状态时,或者是读完时,也不会出现没书可读的时候。三本书涉及的领域可以包括评论、随笔、小说,这样,当你对长篇阅读提不起兴趣的时候,可以读些短小的评论。三本书中至少有一本是平装书,这样可以保证阅读的便捷性。

9、在家里的每个角落放满书
读书角
读书角


有人会同时买几本词典类的书放在家里的各个角落,这样可以保证想到什么问题可以实现立刻查阅,进而省掉了往书房跑的时间和消耗掉的兴趣。同理,可以把其他类型的书也放在家里的各个角落,这样可以保证你的随时阅读。而且,空间不同也能带来阅读感受的不同。

10、去掉外封,让读书变得更轻松
去掉外封
去掉外封


很多书,都是双封设计,这时,你可以去掉外封,以减少翻阅时的沉重感。而且,还可以通过有没有外封来对已读书和未读书进行区分。还可以弄一个收纳袋,来收集那些已经读过书的封面,来增加阅读乐趣。

11、杂志要边撕边读
杂志边撕边读
杂志边撕边读


很多人习惯把杂志携带在地铁或者其他交通工具上进行阅读,但是很多杂志的尺寸比较大,而且比较重。所以,携带十分不便。你可以把真正感兴趣的专栏或者文章撕下来,放到口袋里,随时阅读,这样既减少了把精力浪费在广告上的时间,也减轻了书本的重量。

12、不能小看有声学问
不能小看有声学问
不能小看有声学问


此前提到过,读硬书和横书的时候,要找到软肋。而有声读物也是软肋的一种,视频和相关的广播、演讲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通过耳朵进行的思想输入,得到的刺激与读书是不一样的,特别是现场的讲座或者读书会等等。

13、准备一只你想珍藏的钢笔
准备一只你想珍藏的钢笔
准备一只你想珍藏的钢笔


为了记读书笔记,可以找一支你想珍藏的钢笔,这比随手找来的一只圆珠笔来好用的多。而且,在读书前进行简单的体力劳动,是集中注意力最好的方式,钢笔和铅笔就是最好的选择。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在写作之前,就会削一打铅笔来调动工作热情。

14、名言要贴在显眼处


遇到让你身受感动地某句话时,一定要把它记在你的读书笔记上。尽管重读几遍就不会忘记,但是如果把这句名言打印出来,贴到你最常接触的几个地方,就会在不经意间把这些好句子记下。就像鲁迅刻下的“早”字,我们小时候记下的“座右铭”一样。

15、读后感从摘抄开始


写读后感的时候,可以先摘抄一段文章再去写评论会比较容易。写文章时遇到了瓶颈,也可以把喜欢的文章抄下来。在抄写的时候,灵感就会不断从脑海中蹦出。有位作家说过,引用即魔杖。引用不仅可以增加说服力,还可以帮助组织文章,让下笔更流畅。

16、用复印机让摘抄更方便
用复印机让摘抄更方便
用复印机让摘抄更方便


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是在读过自己感兴趣的书后,总结内容、写下感想。重读几次读书笔记,说不定会遇到有利于工作或者是人生的想法。如果重读的时候,遇到能够带给自己灵感的东西,就可以把这些东西复印下来,以后再读读书笔记的时候,就可以来读复印件了。整理好了复印件,其实自然而然就整理好了自己的想法。

17、用“独创版权页”记录书的履历
独创版权页
独创版权页


书的最后,都有版权页,记录了作者名、出版社名、发行日期和版次,就像书的简历一样。如果买下一本书,对这本书进行独创版权的记录,就会对这本书的信息一目了然。就像我手上的这本,可以看出,是在去年9月1日网购的,从9月2日开始阅读,在9月30日读完,在10月1日把读书笔记记完。

18、书与笔记交叉使用


以前上学的时候,我们的书和笔记都是交叉使用的,这正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书本里有知识,笔记里有提纲和自己的想法,如果能够做到回归,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19、书架是读书生活的基地
书架是读书生活的基地
书架是读书生活的基地


如果有经济条件的话,可以把自己的书房打造出一面墙的书架。把已经读过的书放在一角,把没读过的书放在一角,把读书笔记放在一角。这样既可以让自己的知识架构一目了然,也是最方便的拿书方式。

 

丁蕾 詹丹:关于高考语文命题的思考和建议

$
0
0






关于高考语文命题的思考和建议


高考作为选拔考试首要的功能是为高校选拔人才,这一点不容置疑。但其对实际教学起到的指挥棒作用,也无需回避。尽管依据素质教育的理论,一切命题都不应该让考生、让教师的日常教学有应试方向乃至把针对考试的教学作为其日常教学的唯一方向,但又有多少人会把这种理念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呢?所以比较务实的做法是,在承认命题对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前提下,命题者也不得不考虑,语文命题,不论是阅读题还是写作题,除了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外,对实际教学究竟能起到多少积极的影响。因为明年高考将会有较大的改革,趁此机会,我们可以把一些想法提出来,供大家批评讨论。语文能力虽然涉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因为习惯上语文考试不包括听和说,未来似乎也没有将听说纳入考试的迹象(尽管这种习惯性做法未必恰当),所以这里也聚焦讨论有关阅读和写作两方面。所举的例子,主要集中于2016年高考语文上海卷。


一、关于阅读


阅读能力从基本的识记开始,包括了理解、分析、综合判断等多个层级。识记题是否有必要独立出来?没有必要。多少年来,上海卷一直坚持把识记性的题目与具体文本结合起来,这一做法值得肯定。不过今后可以强化这方面的知识点,以便引导教学。我们所谓的强化,未必是指增加知识量的考核,而是希望能把知识点的考核指向一种整体化、结构化的路径。即便是针对古诗文,我们认为,要求默写整篇比现在只要求默写句子更好。相关的题目也可以出得更加灵活。比如,2015年古诗词阅读题中,要求通过学生做选择题的方式来判断词牌名,既涉及旧知识的回忆,也引导他们迁移运用中学学过的相关知识。词牌的比较,多少显示了理解知识整体化的一种趋势。这道题获得语文界较高的认可度在情理之中。关于知识考核的整体化、结构化路径还可以举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在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中,其“缘溪行”之“缘”,常被作为知识点来考核,但是如果把这一词义与“扶向路”中的“扶”联系起来看,那么“缘溪行”的被动性、自然性与“扶向路”的主动性、刻意性多少就有了对照式的联系,知识点依托于语境得来的整体性理解,也就有了系统化、结构化的趋势。这种系统化、结构化的理解,还可以从命题的两个相向的维度来思考:一是在这样的语境中对特定词语的词义理解;二是这特定词语的使用对语境来说发生什么作用。由此在局部与整体间,构建起互动性的理解关系。


信息筛选和整合概括方面的阅读题考得较多,有概括段意的,也有要求概括整篇文章的,或者要求从文章的某条线索某个角度来加以概括的。近年来,这类题目在上海卷中出现得较多。2016年上海卷就有不少概括题,如第21题要求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第22题要求概括第1段的意思,第26题要求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第4题虽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所考的能力还是在信息的整合、理解层面。虽然对文意的概括是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但是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外,以后的命题也不妨多采用一些关键词筛选法来检测,根据学生筛选出的不同关键词来区分出他们对文章达成的不同理解。另外,在筛选关键词的同时,通过检测学生对关键词的结构化处理,引导学生对文章内部逻辑的理解。


结构化处理既涉及对文章内在的肌理把握,也可以为理解文章提供一个外在的思维支架。这里举2016年上海卷第9题及参考答案来说明。


该题是:“本文是抒情散文,第?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这一段是紧接着前一段的文字而来的。第10段和第11段的具体文字是:


10.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11.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数字。近50年,我们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的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前一个一个消失的。


关于该题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感情,也能带给读者带来触目惊心的效果。


这里,命题点找得比较有意思,因为这一命题点充分呈现了文章的异质性问题,即抒情散文的主观性与数据、年份带来的客观性,两者之间有一种张力。而把前后文对照看,这里是以无法改变的客观性数据压倒了主观滋生的一点可怜希望(所谓的“多么希望”)。这样,客观性与主观性这两个范畴,就成了外在的思维支架,借助这一支架,能较好解释文章前后的异质化内容。


有时候,通过考查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呈现怎样的思维支架,可以区分出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差异性。而分享交流或者反思这些不同的思维支架,就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前进的路径。当然,思维支架是以文本内容所引发,而不应该是人为的生硬添加。这里,我们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狼牙山五壮士》标题为例,说明分析的思维支架问题。最基本的层面,是把这理解为是对地点和人物的交代,即狼牙山的五壮士。不过,标题省去了“的”,把狼牙山和五壮士并置,是否有其特殊用意呢?如果看到文章中形容五壮士登上山头有“屹立”这样的字眼,五壮士最后高呼口号而跳崖有气壮山河的效果,那么,山与人之间,就有了客观的对应性:山即人,人即山。不同于交代地点和人物的纪实,这里似乎在以隐喻性作为思维支架了。但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考虑的是,狼牙山在易县,当初燕太子丹送别荆轲吟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流传至今。“壮士”这一概念在标题中凸显,其实也是唤醒了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我们还不妨借用语文的三种界定加以分层。即指陈地点和人物的“语言文字”,揭示隐喻的“语言文学”和梳理传统的“语言文化”。类似这样的分析,如果我们在命题上不作思考路径的指向性规定,而只是看学生能挖掘出多少层次,看他们的思考能抵达怎样的深度,这样的命题形式就有了相当的开放性。


思考可以在不同层次推进,这固然算一种开放,也可以在同一层次的相对立中展开。但类似的题目如何处理得更好,还是值得再推敲的。比如2016年上海卷的第11题,提供的参考答案,对于用情感浓烈的词语最终达成的是增强感染力还是降低感染力,都表示了认可。这当然是一种多元价值观的体现,对于未来教学有一定积极的导向性。但是,当结论的不同是以几乎相同的文本理由来支撑时,文本理由与个人结论的必然关联性就被割裂了。其实,认可还是不认可词语中注入过多的情感,除开文本事实外,更有个人的生活经历、审美趣味作为理由。就这一点而言,如果我们认可多元的价值判断,就必须要求学生提供更多支撑这一判断的理由,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作出比较精准的检测。此外,通过阅读材料来设计有深度的问题,并尝试解答提问,同样属于开放性阅读能力的检测,但这方面的题目,上海卷似乎还没有尝试过。


二、关于写作


关于高考作文,今年上海卷是好评如潮,我们也在《文汇报》上对记者发表过类似的意见。但有一点去年我们就强调过,今年还有必要强调:我们应该提倡学生进行二度思考。阅卷者也应该允许学生有二度思考。今年的作文题要求评价他人对个人和社会的评价,是对评价的评价,这就是二度思考。当然,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二度思考,不是为了呼应今年的高考题,而是因为福建师大有位老师写了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文章,让我们有感而发。


他认为,眼下高考作文贯穿一个伪字,材料是伪的,命意是伪的,文体也是伪的。比如现实生活中有小说有通讯,却不说这是记叙文;有杂文,有时评,有大学生、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很少直接叫议论文。这样说,实在有点迂腐。用记叙文而不是小说、通讯等来训练学生,是从基本的表达方式着眼的,暂时不考虑其中是写实还是虚构,只取生动形象的效果,这样的训练,从一种通用的技巧入手,恰恰是素质训练的特征,跟庸俗的实用主义教学观有基本的区别。不过,即便假定他的观点是成立的,那么由这么多“伪”合成的文章,比如他的文章是不是伪呢?也不是。因为批评这种伪,就成了真。由此可见,即便命题者把所有的“伪”提供给了考生,考生还可以写出文章的真。关键是我们的评判标准是否开放,是否能允许对命题者隐含的立意有所修正乃至批评和颠覆。不被命题者的思路所左右,不是以命题者的思考代替考生的思考,这就是我们向学生倡导的二度思考的问题。


此外也谈谈文体的问题。今年作文命题虽然不错,但阅卷老师总的印象是考生作文几乎没有写记叙文的,而只写议论文。阅作文的孙赤婴老师认为这是个问题,我们也有同感。


作文命题一般文体不限,但为何学生只挑议论文写呢?有人说,高考作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训练以推进思想的深度,这当然不错。但思辨训练不等于只要求学生写议论文,思想深刻也不只意味着采用议论的方式。谁敢说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的小说没有思辨性?谁敢说深刻性只体现于小说的议论而不体现在艺术形象之中?把思辨乃至思想的深刻等同于抽象的议论,恐怕是我们认识的误区。此外,作文对人的想象力的开拓作用也是相当明显的,这在记叙性文体的写作中体现得也相当充分,但由于高考作文命题有着不言而喻的写议论文的指向性,平时学生也主要把精力放在写作议论文的训练上,这样使得我们对想象力的开拓性训练就比较稀罕了。希望在以后的写作命题中能有所作为,改变这一偏颇。


三、关于题型和相关术语


上海卷题型大致分为客观题和非客观题,但这里的客观和非客观,在以后的命题中,需要加以确切的界定。就客观题来说,它是指内容的客观,还是指答题形式的客观?如果内容并不客观,仅仅是以命题者的判断作为客观的标准让考生来作出唯一的选择,这是否算客观题还是值得再推敲的。同样,如果主观题的答案是唯一的,那么这样的主观题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主观性,也是需要再斟酌的。


下面对客观题稍作分析。


就目前来看,我们关于客观题主要形式——选择题的设计是最不成功的。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较多的选择题是命题者把针对不同内容的一种判断组合在一起让学生选择,如2016年上海卷的第4题。虽然这样把判断题串联起来作为选择题未尝不可。但我们以为,较好的选择题应该是对同一对象各种模糊认识加以辨析后的正确选择,就目前来看,这样设计的选择题还比较缺乏。第二,虽然聚焦的是同一对象,但在选项上、语言的表述上已经留有线索,使得考生在理解和揣摩命题者语言意味上花些功夫也可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所谓的阅读理解题,需要检测考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比如2016年的第2题:


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即使不看文章本身,题目本身的语言表述也已经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因为题干的“详细列举”与C项中的“形成感性认识”和D项中的“提供证据”构成互为诠释关系。而从选择项来看,因为选项A与B中用了“纯”和“只”这样绝对化的字眼,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为这两个选项所吸引。既然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项,那么对这种绝对表示不满的选项应该是合理的,剩下的也就是B项不正确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客观题中的选择题命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和临考时的思维状态。例如第4题选项的选择难度显然偏低于高三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第25题的选项则既与文本内容有差距,也与考生思维有差距,在选文第3段已经深入比较抽象的“理”的层面了,然而选项还停留在分析情感和内容理解上,这同时也使考生面对该题时略微感到有些困惑,因为学生的思维是紧跟文本的,选择题的介入使学生针对文本的阅读思维整体被干扰,那么选项能否与文本的深度匹配以及对学生的思维深度进行预判,从而在一个层面高度上进行对话和考察,是导致考生答题能否体验顺畅感、酣畅感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除了达成测量评价的目标,也不可回避其示范的导向性。


四、关于命题语言


一是命题语言的规范性。


可否沿用《考试手册》中的术语,或者有没有可能在《考试手册》中对题干涉及的术语作出基本的界定? 以2016年第6题、第11题和第15题为例,它们分别采用了“分析”“评析”“赏析”等相似的字眼,而在考生考试前下发的《考试手册》中使用的分别是“分析”“鉴赏”和“评价”。 


考生在考场上恐怕不会无视命题语言的细微差别,同时又苦于不知如何分配“评析”中的“评价”与“分析”的比例,或者纠结于“评析”与“评价”的差别。命题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简明直接地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阅读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测试,因此命题语言应该尽可能地消除歧义,不应使学生陷入既要理解文本又要揣摩命题语言意图的两难境地之中。


仍以2016年上海卷的分析题为例。除了第6题就“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进行了明示而使分析的指向明确外,第11题与第16题之间似乎存在回答指向不明确的情况:


第11题的答案示例一侧重于“鉴赏”“增强感染力”的效果,答案示例二侧重于客观“评价”“降低了感染力”,那么“析”“赏”“评”三者如何在答案中共存,试题和参考答案的命制对日常教学的引导是有利于学生主张个性、表达鲜明的观点并为自己积极寻求支撑,还是让学生滴水不漏地左右逢源,如前所述,结论的不同是以几乎相同的文本理由来支撑的,那么文本理由与个人结论的必然关联性就被割裂了。


第15题的答案示例同样存在答题侧重点是“析”还是“赏”以及二者如何结合的问题,“赏”应该体现对作品艺术性的发现、品味和欣赏,但是参考答案基本是依次对四联诗歌思想内容的梳理,较少涉及对作品艺术性的欣赏。


总之,现在试卷中题干有的用“分析”,有的用“赏析”,那么“分析”和“赏析”的要求差别究竟在哪里?“析”而冠以“赏”,究竟是指一种赞赏,还是指结合了内容的艺术分析?凡此,都需要我们借助《考试手册》规范起来。


二是命题语言的准确性。


第1题问:“第②段画线句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_________ 。”此处的“在文中”看似界定了范围,“是指”则意味着意义指向,因此考生可能误以为题干暗示“现身说法”是在文章中确有所指的,但是参考答案回答的实际上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那么,“在文中是指”是否可以用“在文中的含义是”来代替更好?还有,有些题目要求回答一个句子的“作用”,是否可用“表达效果”来替代?如果不能,如何在答题时作出区分?


除了命题的用语需要精确外,命题者所分析的材料指向,也有待精准化。如2016年上海卷的第7题问:“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第1段中涉及比喻的句子是:“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文中的比喻是指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还是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的感觉来形容“那种心痛的感觉”,抑或是用“骨头”来比喻“湖底”?这里,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指向,是否较为含糊?


最后想说的是,高考命题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我们这里结合2016年上海卷提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有的未必正确,有的看似正确,却也未必可行,如能引发大家的一些讨论和思考,也就知足了。



 

解读茅盾给叶子铭的16封信

$
0
0




  2007年12月7日,上海市档案馆接收了由叶子铭夫人汤淑敏捐赠的16封茅盾写给叶子铭的亲笔信,这批书信是茅盾在1977年至1979年与时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子铭的通信,信的内容大部分是答复和解决叶子铭所提出的一系列学术方面的问题。 

  叶子铭,福建泉州人,南京大学教授、博导。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古典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从教,负责古典文学及现代文学的教学,后主要从事现代文学研究及茅盾研究工作,并担任全国茅盾研究学会副会长,参与主持过《茅盾全集》的编辑出版任务,著有《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文学的基本原理》、《茅盾漫评》、《叶子铭文学论文集》等,2005年10月逝世,享年70岁。 
  叶子铭是我国著名的茅盾研究专家,20世纪50年代,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就是那篇《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以下简称《论茅盾》),这篇超长论文,约15万字,实际上已经完全是一本“书”的规模。此前茅盾研究,均为零散篇什,不成系统,而这部长篇,开创了茅盾研究整体性、系统性的先河,茅盾与叶子铭的相识,以及茅盾给叶子铭的16封信,均缘于这篇毕业论文。 
  1956年还在大学学习的叶子铭开始着手撰写大学阶段的毕业论文,当时他的兴趣已从古典文学专业转移到现代文学方面,因此,在征得老师同意后,由原来的古典文学题目《略论唐代的传奇小说》改为现代文学题目,而现代文学,他选择了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茅盾,而茅盾,他又试图以全景式的模态观照,展开具有“史传”意味的纵横分向,在当时,这是一项颇具创新的工作,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难度之一就是茅盾资料的极度匮乏,没有资料,无米之炊,工作自然无法展开。就在他为此事犯愁的时候,经指导老师点拨,不得已他向茅盾写信求助,当时茅盾已是文化部部长、文联副主席和作协主席,工作繁忙,他会给予答复吗?然而万万没想到是,茅盾回信了,他除了简复信中所提的几个问题外,也委婉地表示出他的作品“不很重要”的谦虚态度,既说明了自己不值得研究,又尽量不给其泼冷水。尽管这封信是由茅盾的秘书代写,茅盾本人签名的,但信件本身给了叶子铭很大鼓舞。如此,有了这开始的第一次通信,于是便有了以后的第二、第三乃至更多次,只要有不解的问题,他都要写信向茅盾请教,而几乎每次都会得到茅盾的及时答复。据统计,从1956年到1979年(除去文化大革命十年),茅盾总共给叶子铭写了24封回信,“文革”前的8封,由于种种原因而丢失,“文革”后的16封得以完整保存。我手头上的一本《茅盾书简》(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其中所列“文革”前的8封,据知是根据叶子铭的手工抄件抄录的。 
  茅盾一生交游广泛,书信往来频繁,数量浩大,其为人为文、待人待己,从这些大量的书信当中亦可窥见一斑,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有多少立志于文学的青年写信给茅盾,而茅盾又是怎样一一耐心回复,仅此一点,就让人感佩不已。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这16封“文革”后的信件(其中1977年7封、1978年8封、1979年1封),则从另一侧面透视着茅盾的谦和、平实与不事张扬的低调为人态度。 
  首先,这16封信,都是茅盾的亲笔信,且多数是用毛笔写在中式八行信笺上的,字迹工整,少有涂抹,足见他对来信者的尊重。当然,茅盾的信不独对叶子铭如此,对其他人也一样。 
  其次,作为一个被研究者,他在处理这些信件时,“向来是只愿意倾听批评,而不愿意自己说话的。”因此,我们看到,这些信件多是回答叶子铭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答什么,从不多说二话。比如,在1977年6月12日的一封答复有关鲁迅致电红军长征胜利事宜的信中,他是这样写的:“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国民党还封锁消息,但在上海之国际友人却已知之。史沫特莱告诉了鲁迅,并建议发电致贺。我未见该电原文,但知甚短,且交由史沫特莱设法拍出。使用什么方法拍此电,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戛然而止,似意犹未尽,也可能是真不知道,也可能还有其他不便明确而“不知道”。然据后来的史料发现,当时致电落款署名非鲁迅一人,而是“鲁茅”联名。茅盾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鲁迅而保持缄默? 
  第三,由信及人,我们同时也看到了茅盾真实生活的另一面。由于长期与茅盾保持着通信联系(除去文革十年),彼此相熟,难免也会扯到一些生活方面的琐事。1977年,在中断了与茅盾长达十年之久的联系后,叶子铭又与茅盾恢复了通信联系,而此时的茅盾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1976年年底和1977年年初,叶子铭借两度出差北京的机会,欲看望茅盾,在询问有关单位打听茅盾的住处时,却碰了一鼻子的灰,无奈只好写信请有关单位转交,茅盾得知后,甚感遗憾,他在其中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大函由政协转来……失此晤面机会,极为可惜”。而在另一封信里,他说“政协秘书处不以舍下地址见告,乃例行之事,幸勿介意”。并将地址告诉了叶子铭,表示欢迎他下次有机会来坐坐。茅盾的这种亲切与信任,让叶子铭倍感温暖。同样,也是在这封信里,茅盾的宽宏与大度,更让叶子铭永志难忘,以至于每次谈起茅盾都要提及此事。1962年,叶子铭曾向茅盾借了几张他在30年代的照片。准备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论茅盾》之用,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几张照片既未用上,也未能及时归还,未能及时归还的原因是想等以后有机会再用,不料,文化大革命发轫,这几张照片连同他的那部《论茅盾》的书稿一起上交,结果全部遗失。为此,叶子铭向茅盾报告并祈求原谅,茅盾则以“照片失却,小事”一语略去,并且又寄去“去年所摄小影一帧”安慰叶子铭,将其埋藏心底多年的歉疚驱散,真是让叶感动不已。 
  当然,如我开篇所说,茅盾的信主要还是回答叶子铭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十年“文革”结束后,叶子铭将主要精力用于茅盾研究方面,因此,在研究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其时正值改革开放前夜,各种所谓“禁书”已然面世,茅盾、巴金等名家作品相继“登场”,其研究工作亦紧随其后。此时的茅盾研究,虽然还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但也已然成型。不少院校的相关机构都有专门的人员从事研究。而叶子铭则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和深掘,自然问题随之而来,请教茅盾更是必然的,好在原先所搭设的沟通渠道,所提问题大都单刀直入,并且大多能得到圆满解决。这16封信,除少数几封外(约3、4封),其余都是回答问题的,主要涉及茅盾生平史实、作品释疑,以及其他相关的人和事。 
   
  关于茅盾生平史实 
  以往“史”出多门,出入较大,主要集中在茅盾生辰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早期参加党组织活动等方面。 
  关于出生时间,曾有几个版本,一说1896年2月(见山东师范学院1961年编写的《中国现代作家小传》;二说1896年4月(查1932年6月茅盾在上海光华书局出版的《文学月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我的小传》);三说1895年6月(见《解放日报》1945年7月9日《重庆文化界庆祝茅盾先生50寿辰》),等等。究竟哪种说法准确,谁也弄不清。在1978年1月17日的答复信里茅盾给了最后说法:“我是1896年7月4日生的(农历丙申5月25日,但因旧时计时与今不同,故合算成公历,有作7月5日者)”,他表示,以后关于他的生辰问题,均以这个说法为准。 
  而关于他的出生地,他说乃“青镇”,非“乌镇”,因“乌、青两镇隔河为界,解放后两镇合并,名乌镇”。 
  至于他早期参加党组织活动事宜,则在1977年10月5日的信中有所提及,他说自己“1925年年底到广州,1926年4月尾离开。当时毛主席担任国民党中宣部代理部长,我任中宣部秘书,做毛主席的助手”。在1978年2月2日的信里,他又再次提到此事,说:“中山舰事变后我回上海,仍在党领导下做地下工作”,显然这又是在确认叶子铭的后续求证材料。那么茅盾在回到上海后究竟作何“地下工作”?据他后来回忆,一是继续从事他的拿手“职业”,编辑国民运动全书,“这也是毛泽东未曾交卸代理宣传部长时计划的”,当时他被任命为“驻沪编纂干事”,负责编辑《中国近百年史略》、《中国国民党之使命》、《孙文主义》等多辑“对外宣传、对内教育训练及介绍国际政治经济状况”丛书,“这套丛书究竟出了几种,现在记不清了”;二是代理上海交通局主任。他解释说:“这本是恽代英管的,恽代英留广州,就由我代理。这交通局可以说是国民党中宣部在上海的秘密机关,办事人全是共产党员。交通局的职权是翻印,《政治周报》和国民党中宣部所发的各种宣传大纲和其他文件”。据此所述,结合相关史料,茅盾早期参加党的活动脉络是清晰的、一贯的。而言未所及的此前具体活动情况,包括茅盾加入党组织时间、所任职务等,由于叶子铭曾两度当面向茅盾请教过,自然也就无须在信中赘述了。我也曾在《中国档案》(见2006年第9期)发表的《档案辨析茅盾是否是第一批党员》一文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 
   
  关于茅盾作品释疑 
   
  茅盾一生著述甚丰,其主要创作于建国前就已结束,其作品大多与时代相呼吸,而现在看来也都成了历史。因此,阅读茅盾作品,需要了解相关背景。由于茅盾作品象征意味浓厚,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故事或许就是那个不易觉察的“时代”,怎样阅读,似乎成了问题。以《子夜》为例,各报章杂志的分析评论可谓充栋汗牛。同样,茅盾也就相关《子夜》问题多次答复叶子铭,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一是当时的背景之一,即社会性质大论战,其焦点是:中国是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他建议叶可查找当时的刊物;二是表现在《子夜》书中的象征与隐喻,例如,开篇的吴老太爷之死与随后范博文的“古老僵尸”之说;三是《子夜》书中的专门术语,如,多头、空头等。 
  有意思的是,茅盾在写作《子夜》期间,却腾出手头多余的材料创作了若于短篇,其中之一《林家铺子》,写的却是小市镇上的小商人,与《子夜》写的大上海之大商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结局都是破产,而更有意思的是,该小说最初题名就叫《倒闭》。他在1978年6月21日的答复信中说:“《林》原应《申报月刊》创刊号之请,题名《倒闭》,主编《申报月刊》之俞颂华(此为我老友,是个进步人士)以为创刊号上登《倒闭》,似乎不吉利,商我同意改为《林家铺子》”。叶子铭后来说:“这件事我过去从未听说过,沈老告诉我以后,我也从未公开披露过”。

 

武夷岩茶泰斗姚月明

$
0
0




  武夷岩茶泰斗姚月明,1932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东湖塘,1951年7月毕业于怀仁中学高中,2006年2月15日晚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75岁。武夷山崇安茶场茶叶栽培专家,“武夷岩茶”泰斗,
    1953年,时年21岁风华正茂的姚月明于安徽大学茶叶专业毕业后,即分配到当时全国三大茶叶试验场之一的崇安茶叶试验场任试验组长,成为该茶场第一个科班出身的茶叶专业大学生,挑起了武夷岩茶科研带头人的担子。72岁高龄的姚月明老人把他一生中的50多年时光交给了岩茶,并成为武夷岩茶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人物。
      姚月明老先生一九五三年到武夷山从事茶业研究工作,现任武夷山市茶叶学会荣誉理事长、南平地区茶叶学会理事长、福建省茶叶学会理事、中国茶叶学会会员、中华茶人联谊会会员、原武夷山市政协副主席。六十年代,在他亲自领导下,成立科研小组,开始从事“大红袍”的无性繁殖研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精心培育,从历史残留的“大红袍”母树上剪取枝条,通过无性繁殖,终于在一九七九年获得繁殖成功,并在武夷流香涧茶园进行推广种植,一九八三年起开采批量投放市场,得到茶业界同仁及客商的高度赞赏。说起此公还有一段鲜为知的小故事,当年,蒋经国先生指名要品武夷山“大红袍”,台湾天仁茶叶总公司老板现在天福的老板李瑞河通过香港的各种关系联系到姚月明后,亲自到武夷山请求姚老为蒋经国先生焙制大红袍,姚老再三考虑,最终同意为其制作了“大红袍”,李瑞河万分感谢,将茶叶由香港带回台湾,蒋经国先生品用后大为赞赏,从此就与武夷山“大红袍”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逾古稀的姚月明先生致力于岩茶的研究业已五十余年,一直工作在第一线上,为严把武夷山茶区各种茶叶的质量关,每天品饮各类茶种四百余泡,并向企业及茶农讲解、传授岩茶培植和制作知识。这充分体现了姚老对武夷山岩茶事业的热爱与执着。现在,姚月明先生已是业内公认的武夷岩茶泰斗,但却从不以名人自居,不管任何人,只要热爱武夷岩茶就会得到这位泰斗毫无保留的言传身教。并且,作为茶业界的老前辈,他德艺双馨,育茶、育人。
姚月明

     名山出名茶。武夷山灵秀山川孕育出的武夷岩茶,品质优异,驰名中外。武夷岩茶是世界四大茶类中的中小叶种茶树之代表,又是乌龙茶类之始祖,位居中国十大名茶之前茅,倍受世人之青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才成立不久,由于历经长期的战乱与动荡,曾经辉煌一时的武夷山茶业处在历史低谷期。当时崇安全县茶叶产量不到1000担,仅是现今武夷岩茶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年轻的姚月明一到武夷山,便投入到茶场的恢复性建设和栽培制作的科研实践中去。他负责规划勘察设计了中国第一个有着4000余亩茶园的机械化茶场──崇安茶场。几十年来,他的科研成果可谓硕果累累,六十至八十年代,经他一手攻关的烘青绿茶被定名为崇安茶场高级莲心,作为当时国家的主要外交礼茶,武夷水仙被评为农业部部优产品。他先后进行武夷名枞、武夷茶区病虫害调查及武夷岩茶耕作法等多项专项调查。1958年,他设计使用了本省第一条萎凋槽和四锅联炒式杀青机,1959年设计了乌龙茶专用第一台"双列联动摇青机"。

    1983年前后,作为当时最大龙头企业的崇安茶场陷入困境,企业负下200多万元的巨债,当时的崇安县领导找到姚月明,让他出任场长,带领企业脱困。1984年初,姚月明受命于危难。他带领销售人员北上东三省、上海、南京,南下广州、厦门等地,把库存4000多袋茶销售一空,茶场终于起死回生,扭亏为盈,场里经营开始好转。之后,姚月明又用了两年时间,还清270多万元的旧债,并盖了价值200多万元的厂房。

1987年,企业经营走上正轨,姚月明按约辞去场长职务,仍回他的书斋搞科研。


    武夷山这一方茶叶的圣地,吸引了大批茶叶界的专家学人。几乎全国所有茶叶权威都在此呆过。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就在武夷呆过10年之久。吴先生去世后,全国茶叶界三大权威:制茶权威陈椽教授、栽培专家庄晚芳教授、茶叶化学专家王泽农教授也都先后在武夷长住过。这三人都是姚月明的导师。

    1953年,姚月明一到武夷山,便无可救药地痴迷上了这方山水和山水中的茶叶。

    在安徽大学时,姚月明是陈椽教授的得意弟子。毕业时,陈教授建议月明留校任教,年轻的姚月明认为,要认识茶,就得到她生长的地方去。于是他被分配到了崇安茶场。三年之后,陈老先生来到茶场,邀请高足回校任教。武夷岩茶丰富的品种,独特的品质令姚月明着迷不已,哪里肯轻易离开。陈老无奈让步:再给你7年时间。7年之后,陈椽老先生如期而至。没想到他又失望了。

    姚月明的投入和努力并没有白费,而是得到了丰厚的回馈,他对武夷岩茶在海内外声名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961年5月,陈椽教授叫不回弟子,只好采取折衷的办法,安排姚月明到安徽农大给他茶叶系1-4年级400多名学生汇报10年来的科研成果。几场报告下来,这个系掀起了武夷岩茶热,3个毕业班的100多名学生都要求毕业论文写武夷岩茶,姚月明成了这100多名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一时竟无法脱身。

    1961年,中国农科院在杭州召开年会,会上给了姚月明3个课题,一是武夷岩茶基础理论研究﹔二是武夷岩茶初制机械化研究﹔三是武夷岩茶新工艺研究,并给了13万元的经费和15年时间,由安徽农大、浙江农大和福建省茶叶研究所配合姚月明完成这个课题。

    之后几年,每年到茶场协助研究和实习的大学生都有二三百号人,崇安茶场一时间在全国茶叶界盛极一时,而武夷岩茶也随之声名远播。


    姚月明对大红袍的培育研究从五十年代初就开始了。1953年至1955年,姚月明随叶鸣高和陈书省两位老茶叶专家在武夷山进行武夷名枞调查。这期间,姚月明从大红袍母本上剪了几根长穗,扦插在实验场办公室后面,并且已经存活两棵。1958年建机场,这两棵珍贵茶苗不幸被拔除。

    1967-1969年,姚月明被迫离开茶叶实验室,在茶场农业区内种水稻。姚月明偷偷利用业余时间培育大红袍。培育出来后沿用吴觉农先生当初的命名"北斗一号"。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红袍开始供应外贸,但数量微乎其微。

    随着科学技朮的日臻成熟,无性繁殖技朮的广泛应用,如今,武夷山许多茶农都有种植大红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几十亩。

    但是,由于姚老与大红袍这种异乎寻常的关系,由他亲手监制的大红袍还是要比其它的大红袍贵上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姚老每年签名制作的大红袍也仅20来斤,成为各地茶商争相竞购的奇货。

    5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如今,安贫乐道的姚老与老伴居住在武夷山市府大院的一套两居室的蜗居内。他依旧每天都很繁忙,特别是每年的3-7月,采茶制茶期间,他每天都巡走在茶园和工厂之间,无偿为茶农提供技朮指导。

    年深月久的濡染,武夷岩茶的悠长的韵味已深深地融入到姚老的身体和灵魂,甘泽而乏馥郁,香久益清、味久益醇,久藏不坏……


追忆姚月明先生
作者:罗盛财    文章来源:三醉    浏览:415    更新时间:2008-12-27
 



姚老书赠的论文集


  本文作者(图片前排左一)和姚老夫妇(图片前排左三、二)陪同日本客人等在九龙窠看雪后茶山


  武夷山茶叶界第一位高级农艺师姚月明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年多时间了。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姚老活了七十五岁,可我总觉得他走的太早,太匆忙了。
姚老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们曾同是农垦战线的老战友,又是在武夷岩茶业各自的岗位上不断探索的伙伴。我从1980年起担任崇安县(武夷山市)综合农场场长,他当时是崇安茶场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由于工作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经常接触交流的机会。当时大红袍归综合农场管理(至1994年),综合农场每年都生产制作包括大红袍在内的许多名丛精品茶,而崇安茶场是我省首屈一指的老牌农场,技术力量雄厚。在那个国营农场是火车头的年代,名声远播的武夷岩茶曾为这两个农场增添了不少风光。两个农场的茶友经常在一起相互品评茶样,切磋技艺,姚老是大家公认的技术权威。2004年我退休后应邀参加当地的茶人俱乐部,协助姚老开展茶事活动,使我更有机会得到他的指导和帮助,受益匪浅.
伟人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姚老从195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崇安茶场工作起至逝世,终身不离茶业。他努力开展多项岩茶科学研究,努力推广各项新技术,新工艺,为发展生产服务,硕果累累。他培育了武夷名丛—北斗,撰写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主持和参加编写了近代许多茶学专著,接受过他技术培训指导的有企业老板,有专业干部,有青年学生,有生产工人、茶农、有制茶师、有评茶师……不计其数。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不论在专业技术岗位,还是但任茶场领导,或是担任市政协副主席,从未间断过茶叶科技服务工作。退休后,他坚持经常深入实际,入村进厂入户,主动进行技术指导,传授技艺,帮助审评拼堆,毫无怨言。甚至在病床上,他仍念念不忘茶事。姚老一生不离茶业,茶业也离不开姚老。在武夷山市有关部门为姚老从事茶叶科技工作五十周年而举办的座谈会上,以及后来为姚老逝世召开的追悼会上,参加人数之多,会议气氛之真诚,无不使与会者为之而感动。如果说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形容一个人而不夸张的话,姚老当之无愧。 
姚老常说:茶品如人品,品茶如品人,茶如其人;并认为:要想做好茶,先要学会做好人。他努力践行自己的为人之道,诚恳待人,认真负责,淡泊名利,刚正不阿。在事关武夷山岩茶发展的许多重要抉择中,他勇于坚持正确的理论与实践,发挥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和技术专长,为促进岩茶业稳固持续发展当好参谋。他尤如武夷岩山上的大红袍老茶树,历经风霜雨雪,枝枝叶叶都表露出应有的特征。他又如自己亲手监制的武夷岩茶国标茶样,坚持最严格精确的标准,任人从各方面比对与评说,曰清,曰香,曰甘,曰活,感觉醇和与厚重,骨子里透出的岩韵耐人寻味。[/INDENT]如今,高人已逝去,我辈当勤勉。姚老留下丰富的茶学经典和他的高尚品格,我等将学习、学习、再学习。让武夷茶香飘四海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比过去更加重视岩茶业的发展。武夷茶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春天。姚老在天若有知,应会感到欣慰。
姚老去世时三醉斋网站和众多斋友曾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可见爱茶人多重情重义。是茶友甜菜告诉我看帖的,从此我喜欢时常打开电脑上三醉斋看看
清明是个怀念的时节,同时又是生长的季节。待到今年新茶产制出来时,先泡一杯供与姚老品评。


                                                                                                                               武夷山茶友 罗盛财
                                                                                                                             二OO八年三月二十五日

 

叶开:为《南都周刊》推荐的十一本孩子书

$
0
0


2011-01-12 来源:叶开博客 

这些书我在文章里都写到过,不是什么秘密。但《南都周刊》的年轻记者郑文小姐在年前某个星期三,来我单位采访我一个下午,写了一篇很棒的报道。限于篇幅,她写得很短很短,并且发给我说只能写这么点。她还让我给2011年的孩子推荐十一本书。于是我和女儿商量之后,写下了这十一本书。很可惜的是,我看到《南都周刊》似乎并没有采用郑文小姐的报道,并且在刊登我推荐的十一本书时,竟然把《格列佛游记》错写成《小人国》了,这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但是他们校对太草率,也没有办法改正了。错不在我,在这里,我自己说明一下。

       以下是我推荐的书目和推荐辞。

        一: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张健译本。“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但你要看全译本,还能看到好多其他有趣的内容。

    二:英国作家R·吉卜林的《丛林之书》,推荐文美惠译本,过去有漓江“诺贝尔丛书”版,现在有长春出版社版。经典中的经典,莫格里在丛林中,莫格里在岩蟒卡的怀里,莫格里在狼族的兄弟,以及莫格里率领丛林英雄们大战红毛狗,都令人无法放下这本杰作。

    三:瑞典童话女王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的《淘气包埃米尔》,李之义翻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在瑞典北部的斯莫兰省,有一个叫做埃米尔的小男孩,你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淘气的家伙,而且,你也从来没见过这么淘气这么善良这么有趣的家伙。

    四:还是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的《绿林女儿》,出版信息同上。从前瑞典有两伙强盗,他们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誓不两立。他们的孩子却成了好朋友。

    五:我女儿强烈再推荐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的《吵闹村的孩子》,出版信息同上。这本书她看了好多遍。只要你翻开这本书,看到小姑娘丽莎的哥哥拉赛和布赛等人的奇思妙想,就可能产生废寝忘食的副作用了。

    六:美国文学大家E.B·怀特的《夏洛的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任溶溶译。一只名叫夏洛的谷仓蜘蛛,在她的网上织出四个非常特别的词:some pig(王牌猪),terrific(了不起),radiant(光彩照人)和humble(谦逊),挽救了她的好朋友小猪威尔伯,让这只本来会变成熏肉的春猪,看到了冬天的下雪。感人至深的友情,深刻而细腻的哲理。

    七:E.B·怀特的《吹小号的天鹅》,出版信息同上。吹号天鹅路易斯天生不能发声,他跟小学老师学会了拼写,当上了夏令营的管理员,救过一个天生不喜欢鸟类的小男生平果,依靠出色的吹奏技巧挣了大笔的钱,用美妙的音乐打动了天鹅小姐塞蕾娜的芳心。但路易斯最喜欢的还是自由,以及自由的飞翔。

    八:莫里斯·梅特林克的六幕戏剧及其夫人乔治特·梅特林克改写为童话的《青鸟》,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李永毅译。迪迪和福迪兄妹两人在圣诞夜遇见仙女,去各处寻找青鸟,因为找到青鸟就能找到幸福。他们找遍了所有的地方,都没有成功,最后,却在自己的屋子里看到了青鸟。

    九:意大利罗大里著、任溶溶翻译、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天上掉下个大蛋糕》。这个蛋糕不是一般的大,而是像一座城镇那么大,从天上掉下来,随便所有的孩子去狼吞虎咽,大吃特吃。他们甚至吃出了一个隧道,啧啧。

    十:想来想去,还得推荐《小王子》,不过这次特别推荐最新最好的译本——旅德儿童文学作家程玮翻译、长春出版社出版,原作者此处译作:安东·德·圣埃克修佩利。

    十一: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教授的《汉字王国》,李之义翻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我们竟然要通过林西莉教授的眼睛,再次发现汉字之魅,我感到十分惭愧。我迫不及待地强烈地反复地推荐这本书给我们中国的小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大家要一起读,不断读,天天读,月月读,年年读。作为补充,可以再看看《流沙河认字》。
 
Viewing all 87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