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效益与文本解读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牛人(高考语文140分以上)的经验
不让语言落空:听张大文谈语文
教师必读100本书目录
斯霞:阅读与作文
斯霞:指导与批改
苏立康:在阅读中追求高品质生活
天津语文名师:及树楠语文教育思想
中国近代教育论著丛书
论叶圣陶散文集《小记十篇》的文化意义
读宁鸿彬先生《中学语文讲读教学举要》
叶圣陶:游了三个湖
蒋星煜:林确斋与林茶
|
|||
作者:蒋星煜 文章来源:文汇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8 | |||
■ |
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100部
导语:
书籍是人类最好的营养品。她可以让你减少平庸,脱离低级趣味;她可以提升你的气质,塑造你的心灵。所以,阅读不是为了应试,更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巴金语)。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且中学生都是消费者,能借则借,学校图书室、桐乡图书馆都是提供免费阅读资源的好地方;另一方面,淘书、藏书也是一种乐趣,争取家长支持购买一些好书,充实你的书架,且可以常读常新,不亦快哉。当然,你若能将靠压岁钱、零花钱积攒起来的“小金库”用来充实你的头脑,将更有意义,你的父母也一定会更加高兴!
同学们,炎炎夏日即将到来,就让我们一起到书的海洋中去畅游,去聆听先贤圣人的醒世恒言,去享受文学大师的鸿篇巨制,去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吧!
以下是老师为你推荐的一百部作品,都是适合你读的精品。你尽可以在读后流泻下一时的感受,记一点感想;可以办一个“文学沙龙”,与友人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当然,你也可以寻章摘句,把那些动人的闪光积累起来。暑假过后,学校将开展读名著征文、观赏电影等一系列活动,把课外阅读引向深处。在此,老师希望你们积极行动起来,去经历一次充实愉快的精神旅游吧。
◆诗歌类
1.《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
2.《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 编
3.《唐宋词选释》 俞平伯 编著 (或《宋词选》 胡云翼)
4.《泰戈尔诗选》(或《飞鸟集》、《园丁集》等) (印度)泰戈尔
5.《普希金诗选》 (俄)
6.《草叶集》 (美)惠特曼
7.《繁星•春水》 冰心
8.《徐志摩诗选》
9.《食指的诗》 食指(郭路生)
◆散文类(含随笔、杂文、书信、演讲)
10.《论语译注》 杨伯峻
11.《古文观止》 吴楚村、吴调侯
12.《世说新语》 刘义庆
13.《西湖梦寻》 张岱
14.《浮生六记》 沈复
15.《胡适演讲录》
16.《朝花夕拾》 鲁迅
17.《昆虫记》 法布尔
18.《雨天的书》 周作人(或《周作人散文》)
19.《缘缘堂随笔》 丰子恺
20.《张爱玲散文》
21.《汪曾祺散文》
22.《随想录》 巴金
23.《干校八记》、《杂忆与杂写》 杨绛
24.《傅雷家书》 傅雷
25.《董桥散文》
26.《我与地坛》 史铁生
27.《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杂文自选集》 王小波
28.《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龙应台
29.《寻找家园》 高尔泰
30.《大地上的事情》(或《太阳升起以后》、《上帝之子》) 苇岸
31.《培根随笔选》
32.《纪伯伦散文诗选》
33.《村中三日》 (俄)列夫•托尔斯泰
34.《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里尔克
35.《爱因斯坦文录》 爱因斯坦
◆小说、戏剧类(含童话、故事等)
36.《巨人传》 拉伯雷
37.《鲁滨逊漂流记》 (英)笛福
38.《欧也妮•葛朗台》 (法)巴尔扎克
39.《匹克威克外传》 (英)狄更斯
40.《堂吉诃德》 (西班牙)塞万提斯
41.《简爱》 (英)夏绿蒂•勃朗特
42.《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
43.《红与黑》 (法)司汤达
44.《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
45.《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
46.《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47.《飘》 (美)米切尔
48.《爱的教育》 (意)亚米契斯
49.《猎人笔记》 (俄)屠格涅夫
50.《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或《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 马克•吐温
51.《老人与海》 海明威
52.《1984》、《动物庄园》(又译《动物农场》) (英)奥威尔
53.《王尔德童话》
54.《意大利童话》 卡尔维诺
55.《小王子》 圣•埃克絮佩里
56.《夏洛的网》 e•b•怀特
57.凡尔纳科幻小说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58.《三国演义》 罗贯中
59.《水浒》 施耐庵
60.《西游记》 吴承恩
61.《红楼梦》 曹雪芹
62.《呐喊》、《彷徨》 鲁迅
63.《骆驼祥子》 老舍
64.《边城》 沈从文
65.《围城》 钱钟书
66.《倾城》 张爱玲
67.《受戒》 汪曾祺
68.《平凡的世界》路遥
69.《细雨中的呼喊》、《活着》 余华
70.《射雕英雄传》 金庸
71.《哈姆雷特》 (英)莎士比亚
72.《雷雨》 曹禺
73.《一千零一夜》
74.《古希腊的神话与传说》 斯威布
◆历史、传记类
75.《史记》 司马迁
76.《世界史纲》 (英)赫•乔•韦尔斯
77.《渴望生活——梵高传》(美)欧文•斯通
78.《名人传》 (法)罗曼•罗兰
79.《居里夫人》 (法)艾夫•居里
80.《我生活的故事》 (美)海伦•凯勒
81.《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82.《四十自述》 胡适
83.《我家》 遇罗文
84.《陈景润》 沈世豪
85.《甘地自传》 甘地著 杜危、吴耀宗译
86.《达尔文传》 a•涅克拉索夫著 韦清豪等译
87.《狗娘养的战争》 巴顿
88.《南非斗士曼德拉》 李安山
89.《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高皋 、严家其
90.《漫话圣经》 房龙著;施旅、于一译
91.《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史蒂芬•霍金著;许明贤、吴忠超译
◆哲学美学类(含文艺评论)
92.《思想录》 帕斯卡
93.《歌德谈话录》 (德)爱克曼
94.《小说美学》 陆志平、吴功正
95.《园林谈丛》 陈从周
96.《初中生语文阅读周计划》 付燕君主编
97.《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
98.《青春读书课》系列人文读本 严凌君主编
99.《新语文读本》(初中卷) 钱理群、王尚文等编
100.《新语文》(三卷) 王泽钊、闵妤
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初一年级
* 寄小读者 冰心
* 水浒传
* 唐诗选注(初中阶段读完) 浙江文艺出版社
* 课外诵读基础文库•散文(初中卷)(初中阶段读完)浙江文艺出版社
* 课外诵读基础文库•短篇小说(初中卷)(初中阶段读完)浙江文艺出版社
* 课外诵读基础文库•诗歌(初中卷)(初中阶段读完)浙江文艺出版社
* 安徒生童话(精选本) 浙江文艺出版社
精美散文(幽默杂趣谈、艺术哲理卷)兰州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记游文学精华 浙江文艺出版社
外国散文名篇选读报 作家出版社
中国神话
郑渊洁童话选
西游记
伊索寓言(精选本) 浙江文艺出版社
克雷洛夫寓言(精选本) 浙江文艺出版社
格林童话(精选本)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一千零一夜
鲁宾逊漂流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
童年 高尔基
文心 夏丏尊 叶圣陶
海底两万里
看北极 浙江少儿出版社
昆虫的故事 (法)法布尔 花城出版社
初二年级
* 红岩
* 三国演义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中国院士 浙江文艺出版社
朝花夕拾 鲁迅
运河的浆声
骆驼祥子
花季雨季
丰子恺散文
沈从文散文精编
施蛰存散文选集电路 百花文艺出版社
游记十篇 叶圣陶
马可•波罗游记
斯巴达克斯
马克•吐温幽默短篇小说选
飞鸟集 (印)泰戈尔
20世纪英美抒情诗选
哥伦布传
牛顿传 (美)克内特
灯下集 吴晗
美学散步 宗白华
爱的教育 亚米契斯
把握有限的今生 刘墉
初三年级
* 家 巴金
* 儒林外史 吴敬梓
* 科学的历程(上、下) 湖南科技出版社
青春万岁 王蒙
四世同堂 老舍
青春之歌 杨沫
老残游记 刘鹗
基督山伯爵 (法)大仲马
居里夫人传 商务印书馆
贝多芬传 安徽文艺出版社
论人生 (英)培根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与世界伟人谈心 房龙
艺海拾贝 秦牧
欧洲十大古典名曲欣赏
西方美术名作二十家 傅雷 三联书店
罗丹艺术论
写在人生边上 钱中书
文化与人生 商务印书馆
高一年级
* 课外诵读基础文库•散文(高中卷)(高中阶段读完)浙江文艺出版社
* 课外诵读基础文库•短篇小说(高中卷)(高中阶段读完)浙江文艺出版社
* 课外诵读基础文库•诗歌(高中卷)(高中阶段读完)浙江文艺
* 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
* 宋词三百首(高中阶段读完)
* 呐喊 鲁迅
* 围城 钱钟书
* 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
* 美的历程 李泽厚
古文观止
梁实秋散文精品 浙江文艺出版社
边城 沈从文
秋雨散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
平凡的世界 路遥
浮躁 贾平凹
南方有嘉木 浙江文艺出版社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燕山夜话 邓拓
史记选注
复活 (俄)列夫•托尔斯泰
渡金时代 (美)马克•吐温
傅雷家书
戴高乐传
超越自我 (奥)a•阿德勒
诗词格律 王力
文明与自信 科普出版社
电脑史话 浙江文艺出版社
高二年级
* 子夜 茅盾
* 红楼梦 曹雪芹
* 论语
* 红与黑 (法)司汤达
* 罗密欧与朱丽叶 (英)莎士比亚
元曲选
冬天里的春天 李国文
彷徨 鲁迅
毛泽东诗词
艾青短诗选
欧也妮•葛朗台 (法)巴尔扎克
简•爱 (英)夏洛蒂•勃朗特
老人与海 (美)海明威
孟子选注
东周列国志
爱因斯坦传
矛盾论 毛泽东
现代青年心理 上海译文出版社
学会生存 教育科学出版社
现代交叉科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高三年级
诗经选注 余冠英
楚辞选译
西厢记 王实甫
热爱生命 (英)杰克•伦敦
白鹿原 陈忠实
人间词话 王国维
哈姆雷特 (英)莎士比亚
包法利夫人 (法)福楼拜
悲惨世界 (法)雨果
上尉的女儿 (俄)普希金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诺贝尔获奖作品选(上下)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
源氏物语 (日)紫式部
人生的枷锁 (英)毛姆
第三次交锋
注:加“*”的为必读书目,其余为选读书目
诵读——古诗文教学的关键
要学古文,就得背,而且必须背得滚瓜烂熟
《古文观止》:古文梦想照进时文现实
陆平
“观止”,出典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请求观赏周乐。鲁国依次演出周文、商汤、夏禹的乐舞,最后演到虞舜时的《韶箭》,季札发出了赞叹:“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这段故事不仅让“观止”成为了至善至美的代名词,也推出了古典至美、流行乏善这个文艺评价传统。那么流行三百年的《古文观止》是否当得起“观止”?在流行中,其古典品位是否仍然纯粹?
同样是古文选本,姚鼐的叫《古文辞类纂》,曾国藩的叫《经史百家杂钞》。他们一位参与过四库名山事业,一位更是文胆武略,可一“纂”一“钞”,都谦虚得很。《古文观止》的作者吴楚材、吴调侯不过一介布衣,竟敢如此大言不惭?如果这仅仅是作者的狂妄,或者是书坊读物自我标榜的惯技,那这个选本必不能风行如此之久。要知道“古文”这个东西要想流行,谈何容易。因为它与时尚的绝对背离,甚至你死我活,是从胎里带出来的。
我们今天把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统称为古文。但“古文”开始只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的古文字,与文章体裁无关。因为当时的经史诸子都是用散文写成,无需专名为“古文”。魏晋以后骈俪文流行,讲究对偶、声律、典故、辞藻,但内容多空洞无聊,不切实用,这个时期就是所谓的“八代之衰”。另一方面,隋唐起开始有了科举这个指挥棒,应试就成了最大的流行,所以本意是流行于一时代之文体的“时文”,在唐代除了指当时通常应用的骈文,也指科举考试采用的律赋。有了大众趋之若鹜的流行,才有人蓦然回首或是猛回头。中唐韩愈倡导“古文运动”,自白其用心是“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从此“古文”就具有了与骈文对抗的文体意义和“明道”的儒学意义。明清时代,唐宋“古文”被推崇为文章的正统,道学气味更加浓厚,而对科举应制的八股文仍然绝对排斥。这时的“时文”,又转为八股文的专称。可以说是时文催出了古文,流行逼出了古典。
两者的“相反”既然是固然,但其“相成”又未必是自然而然。旗帜鲜明地作出与流行对峙的姿态,很容易就能做到“叫得响”,但未必“走得远”。姚鼐的选文定出义理、辞章、考据三条,曾国藩又强调“必以义理为质”,还加上了经济(指“经世济民”)。他们一个造就了桐城极盛,一个促成了桐城中兴,确乎做到了“叫得响”。但文学家选文章难免有门户之见,名臣着眼经济更是寄托太殷,脱离了群众。这两个名家选本的影响反而不如《观止》。
《观止》的流行不见于名家著述,因为这类启蒙学书在正经的读书人看来杂凑了些,算不得可口的脍炙。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它们却实在是不可缺少的果腹的米面。近代江南吴兴才子王文濡先生对《观止》的流行有个极为恰切的总结:“风行数百年,后生小子口沫手胝岂止万本千遍。”“口沫手胝”是化用李商隐《韩碑》中的诗句“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本是为歌颂韩愈的《平淮西碑》而发的。读到口角流沫,抄写到右手起茧,这一点韩愈的《平淮西碑》终究没有做到,而《古文观止》做到了。《儿女英雄传》里的粗豪老头儿邓老九不读诗书,但会念句“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的《神童诗》,再就是《古文观止》里见着的“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有位小七叔,在上海洋行里白天学生意,晚上念洋书,也要在床头桌上堆着些《古文观止》、《分类尺牍》。这充分说明了当时《观止》不仅是为俗所知,而且真正做到了为俗所用。
之所以如此,只因为作者吴氏叔侄,也不过是“后生小子”。他们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文学见识,每篇文章之后的简评多是承袭前人的说法。他们无望于整顿世道人心,《观止》里有那么多将相的文章,但只有不得肉食的曹刿、寄人篱下的冯谖能令他们心有戚戚,勾出他们的牢骚话来,说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骂尽谋国偾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什么“三番弹铗,想见豪士一时沦落,胸中魂碣勃不自禁”。他们不能有居高临下的姿态,不能有变俗复古的心气,反而能定下心抄之评之。他们不排斥八股时文,《观止》序称吴楚材“工举业”,所以《观止》的点评里多冒出八股先生的见识,什么“整对格”。什么“反正开合”,什么“分合倒顺虚实”。甚至对于古文和骈文的态度,《观止》也不那么泾渭分明,一些骈文名篇也被选人。于是,古文、时文的两种水火不容的势力在他们这里融而为一。学者从他们选的古文里能嗅出时文的味道。吕思勉先生说“《古文观止》这部书,是为科举时代学做八股文的人诵读的。做八股文要从无话可说处硬找话说,因此,它所选的有相当一部分是说空话发空论的文章”,还说它“选钞无法,美恶杂陈”,“不知古文为何物”。朱光潜先生说《古文观止》充满了从前私塾冬烘学究所津津有味的乌烟瘴气。这些刻薄话反而道出了《观止》骨子里经典与流行相互渗透的特色。
“匹夫而为百世师”的人生境界,“成一家之言”的著书理想,并不是人人能够实现的。关键是对这些梦想的望峰息心之后,是靡然流俗,还是留一种坚持在心间。吴氏叔侄选择了后者。执着地做力所能及的童蒙普及工作。《古文观止》初版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康熙五十年(1711)吴乘权又著成《纲鉴易知录》。这部简明的中国通史读本,在二百余年中,刊刻了二十余次,并被译成外文,传播海外。书前面有他的一篇自序,表达了他对于编辑通俗读物重要性的认识。他说自己童年有志读史,但资质愚钝,不能遍观史书。他感叹世上虽有颖悟绝人之士可以读书一目十行,而像自己一样的拙人还是多数。对于后者来说,“读史之法宁简毋详,宁陋毋雅”。所以人们不想看史书,“非尽天资稚钝,庸师误人,亦由编辑成书者引导无方而致然也”。有人说《观止》是欺世盗名的抄袭之作,被盗的失主或指为金圣叹的《才子必读古文》,或指为林云铭的《古文析义》。对照它们的选篇和评语,确实可以发现承袭的痕迹,但它们的不同之处更值得我们反思。金圣叹是才子为才子选文,选评思想追求新异乃至偏激。林云铭的《古文析义》篇幅很大,刊刻得少,到现在也无人予以整理。这些都属于对无才又无财的大众“引导无方”者。还有学者考证《观止》脱胎于《御选古文渊鉴》,那么这说明大众对于“皇帝老儿”也是不买账的。
《古文观止》的引导之方,吴兴祚在序里已有总结:“观其选,简而赅,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但这只是细节,是其形而非其神,是其结果而非其根源。其能引人入胜的首要关键,吴氏叔侄的用心良苦之处,却还在那“耸人听闻”的“观止”两字。“观止”不是标榜自己的选本已绝无遗珠,舍此更无可观,而是说观此即得可满足,与“易知”同调,也和“《文选》烂,秀才半”的俗想暗合。这对于能力、财力、精力都有限的大众,才是最好的鼓励。陈蒲清评价《观止》是“熟读古文三百篇,等闲可过古文关”。这固然是对《唐诗三百首》那句著名“广告语”的戏拟,但确实道出了这类普及读物的共同要素:给人信心和希望。
当我们拾掇起敦煌遗址的断简残卷,洞穿了马王堆汉墓的金缕玉衣,我们可见的文化经典并不少于历史上的哪位文豪。但电子计算机的海量检索并不足以助我们穿越古籍文献的山重水复,我们发现古典看我们很近,我们看古典很远。这种“远”不是时代差异造成的文化距离和语言变迁造成的理解隔膜,而是“路漫漫其修远”的畏途感。无心古典的多数人,其实并不是不重视古典,相反倒是因专家们极言其博大精深,使人由敬而畏,望而却步。古典既然博大,而任何人都是生也有涯,今天的古典文化整理者和普及者们,何不让自己谦虚一些,对读者体谅一些,许给读者一个崇高又轻松的希望呢?
来源:《江苏教育》2009年第16期
对文言教学“背诵”热的冷思考
重看傅雷手迹书法:如其人,如其学
重看傅雷手迹书法:如其人,如其学
顾村言
2016-11-02 17:52 来源:澎湃新闻
浦东图书馆展厅的傅雷手迹展陈列了傅雷从早期到1960年代的大量手迹,上海浦东傅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树华介绍,傅雷手稿墨迹展不仅展出了中心所藏的《傅雷家书》手迹长卷两种,还带来了傅雷的一批珍贵翻译手稿。根据傅雷手迹汇编的《傅雷编傅聪古诗词读本》《傅雷编牛恩德古诗词读本》《傅雷致刘抗函·傅雷致傅聪函》《傅雷家书手稿选萃》《傅雷手稿选萃》,以及《傅雷文集(五卷版)》《傅雷启思录》《傅雷家教》《傅雷翻译研究》等10部书籍也在展览开幕式上首发。
在上海浦东图书馆举办的《傅雷手稿墨迹纪念展》现场
傅雷大概也未想过以书法名世。然而,随着大量手稿与手札的影印出版与展览,有必要重新看待与重视傅雷的书法。有着真正“赤子之心”从不以书法名世的傅雷先生的手迹切合了中国书法的正脉,其手札与手稿书法见出的性情人生对于重新看待中国书法的本质与本义也有着巨大的镜鉴与反思意义。
对于书法的“书”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说:“书者,如也。”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进一步释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回顾20世纪的文化史,傅雷先生是以翻译家和文艺评论家与《傅雷家书》名世的,几乎从未以书法而驰名——他大概也未想过以书法名世,然而,随着大量傅雷先生手稿与手札的影印出版与展览,当下是有必要对傅雷书法给予重新看待与重视的,如果从许慎与刘熙载对于书法的解释,有着真正“赤子之心”从不以书法名世的傅雷先生的手迹反而切合了中国书法的正脉。
傅雷手札
傅雷书法所见出的性情与变迁之路,对于当下热衷于单纯在技法一途下功夫的书法家们,当是一面镜子,而那些热衷于书法社会活动与“杂技表演”的所谓书法“大师”“名家”们,则早已不可与之谈书法与人生了。
从这一角度而言,说傅雷是20世纪重要的书法家完全是可以成立的,而其手札与手稿书法见出的性情人生对于重新看待中国书法的本质与本义也有着巨大的镜鉴与反思意义。当然,对于傅雷的理解,是否书法家其实根本并不重要,对于傅雷这样近现代文化史上少见的干净之人,也绝不仅仅以“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或“教育家”、“书法家”这样的身份定位——这反而会限制理解傅雷的精神遗产。故所谓书法云云,不过是叙述的方便而已。
傅雷是在中国社会与文化面临历史上巨大转折的关口,真正从人类文明的高度理解东西方文化并将之打通,进而进行解释和融会。对傅雷的理解,绝不仅仅是文学或艺术,他对法国文学的介绍,对艺术的关注评论,对黄宾虹的惺惺相惜,均有着超出文化之外的大关怀与大境界。
同时,他也是终其一生保持着对于人格自由的热爱与以身实践理解“自由”二字的人,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极其少见的,包括他与黄宾虹通信之间的微言大义,正有着一种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国文明转折发展巨大而深刻的思考。
而之所以写下这些文字,与这几年再读傅雷,重看傅雷先生与黄宾虹先生的相知相契以及与傅敏先生的对话交流、与张瑞田等友人撰写系列傅雷读后感文章的启发都有一定关系。
傅雷手稿
对于笔墨,傅雷曾说:“笔墨之于画,譬诸细胞之于生物。无笔墨,即无画。”没有对于中国书法真正的理解与造诣,是不可能得出这一结论的,也不可能成为书画大家黄宾虹的最早知音,从书法“如其人,如其学”的角度看,傅雷的书法境界其实是极高的。所谓无意于书方得妙处,像傅雷这样以深厚宽博的学养进入书法,进而打通各科门类的,才正是中国书法的正脉——这也正是中国书法的本义所在。
真正的好的书法是向内的,且无意于书,在掌握一定的书法技法后,观其人,可知其书,而今之所谓书法界,尤其是一些组织或得大名者,热衷于各类活动与书法表演者,多向外,所求多在于名利之间,早堕末道或魔道!
从目前可见的傅雷早期手稿《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一直到辞世前的遗书,一笔一画,或行或草,或朝气蓬勃,或飘逸潇洒,或温情脉脉,或冷静,或无为,或无悲无喜,其间所见出的生命痕迹与人生态度,让人可以轻易读得出其傅雷为人的性情与本真之处,体会得出其间的至情、至美、至爱与至悲之处。
傅雷手稿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傅雷先生可见的比较早期的手迹,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美专为教学所编的讲义,后又修改、整理,完稿时傅雷先生才20多岁,此书法用笔尚未成熟,仍有稚嫩处,然而不拘一格、直抒臆之势已明显,手稿的笔迹显得飘逸、洒脱,清朗,“二王”行书法度明显,似有圣教序与瘦金体影响,纤细而不羸弱,秀挺而富于弹力,用笔可见果断处,自信,一片朝气,这也显示留学归国后的傅雷作为文艺界新星的自信与隐约可见的锋芒。
颇有意思的是,傅雷留法时,一方面钟爱于希腊艺术与文艺复兴名家,另一方面,对于当年的印象派与马蒂斯等也极有会心处,而留学归来十年后,最终却对当时被认为“过时”的文人画家黄宾虹推崇备至,而另一位有着留法背景的徐悲鸿,轻视印象派与野兽派,大力推行写实传统,且因社会的变易,因缘际会,最终使得苏式的写实教育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范式流传至今,对中国画教育体系形成的巨大负面影响至今仍在。
目前可见的第一通傅雷致黄宾虹手札
1943年,35岁的傅雷开始与黄宾虹通信,目前可见的第一通傅致黄手札,记有:“宾虹老先生道席:八年前在海粟家曾接謦欬,每以未得畅领教益为憾。犹忆大作峨嵋写生十余横幅陈列美专,印象历历,至今未尝去怀。此岁常在舍戚默飞处,获悉先生论画高见,尤为心折。不独吾国古法赖以复光,即西洋近代画理亦可互相参证,不爽毫厘。所恨举世滔滔,乏人理会,更遑论见诸实行矣。……”书风流畅,具“二王”风格,圆熟而略带侧笔,是中期书法风格代表。此通手札无修改,一气呵成,或是初次致信宾翁,郑重其事,因之撰写草稿、修改并誊写完成。
其后的十年间,他写给黄宾虹有100多通手札,不仅是傅雷中期书法作品的集大成,其中关于中国画的论述,从打通中西方文化的角度看待,融会贯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见其艺术眼光的高远与准确,只可惜,作为千百年来培养中国人“文心”的画之道,在苏式教育与抽离中国文化精神的路上越走越远,在艺术职业匠气化的路上越走越宽,而离真正的艺术与人心也因之越来越远!
傅雷手稿
试读傅雷部分手札,其论点即便七八十年后的今天观之,竟无多少改观,也一如既往地切中时弊,傅雷所指出的艺术问题居然愈演而愈烈,“当此动乱之秋,修养一道,目为迂阔;艺术云云,不过学剑学书一无成就之辈之出路。诗词书画,道德学养,皆可各自独立,不相关连。征诸时下,画人成绩及艺校学制,可见一斑。甚至一二浅薄之士,倡为改良画之说,以西洋画之糟粕(西洋画家之排斥形似,且较前贤之攻击院体为尤烈)视为挽救国画之大道,幼稚可笑,原不值一辩。无如真理澌灭,识者日少,为文化前途着想,足为殷忧耳。”
傅雷之所以心折黄宾虹甚至一度为黄宾虹代理也并非一味的赞赏,更非为艺术市场计,其间更有着他自己对于中国文明转型的深刻思考与对于世风人心挽救的目的,他是从大的文明发展角度与宾翁心心相契。二人虽然多居于书斋中,甘于寂寞,保持与体制的距离,或埋头著述,或潜心笔墨,然而却一直与整个大时代的血脉与精神息息相通,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见其深刻之处,这其实是因为二人对于中国文化与文明思考处早已超越同时代大多数人的缘故。
回到傅雷先生的书法之中。
傅雷写给傅聪的信(局部)
1954年1月18日致傅聪手札无疑又是一件代表作品,在纪念傅雷先生辞世50周年的傅雷手迹展上有高仿本展示,此札尚遗存致黄宾虹手札的飘逸洒脱,但字体一片清润灵动,然而又可以感受到一种苦痛中的希望,清透处让我想起董其昌在灵岩山居时的一些行书墨迹,写此信时,傅聪去域外求学,对一位父亲来说,这是儿子对自己的超越,也意味着痛苦的分别。在这封手札中,有这样凝重的文字——“车一开动,大家都变成了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沈伯伯再三劝慰我。但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止不住流泪。敏一直抽抽噎噎。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的惊醒。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赎不了这种罪过!这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远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此信书风可见傅雷行书尺牍体胎息“二王”的特点(据杨绛生前回忆,傅雷和钱钟书一起谈书论道时,两人都有对书法的喜好,钱钟书忽发兴致用草书抄笔记,傅雷则临摹十七帖而遣兴),潇洒雅致,流畅老练,且有着一种生命的朝气——不知是否彼时作为钢琴精英的傅聪的精神气感染了他,抑或当时的社会给他的印象尚是一片朝气。
1956年,傅雷夫妇与傅聪
然而不过数年之后,傅雷的书风却转换为一种完全不同的气息。
这或许可以1958年前后为分界线,1958年之前的墨迹,其中一直有着一种昂扬的生活态度,对人生显然是积极的,但1958年为后则完全折向内去,更多往内心走,也更往高古本真一路走去,更见醇厚之处,有的近于无欲,更寂寞,然而却更有一种腴润肥厚中的孤傲态度。
而分析这一巨大变化的外在原因,与1957年开始反右扩大化不无关系,傅雷在1958年4月底被诬划为“右派分子”后,接受挚友翻译家周煦良教授选送的碑帖,以此养心摆脱苦闷。
傅敏先生在对笔者的对话中曾经回忆说:“(书风的变化)与他的经历有关,‘反右’后那个时期他就开始练魏碑,那时他的好友周煦良怕他郁闷想不开,就拿来许多碑帖,其中就有魏碑。所以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他的字就显得含蓄敦厚,这与他的心情有关。”
这一时期的书风与字体乍看有些肥了,敦厚,落墨丰腴,捺脚厚重,多有六朝及隋人写经之趣味,其中也有魏碑与简书的影响,尤多六朝风度,孤傲迥绝处及气息与周作人晚年书风相通,不过周瘦逸些,傅肥厚些,但共有的特点是全无俗韵,下笔即入六朝。
包括此时期的家书、手稿都有这一状态。尤其以1958年开始闭门翻译的《希腊的雕塑》手稿可为代表,此稿书法有隶简之味,表面高古敦厚,如老僧入定,一片静穆,然而骨子里却灵动飘逸异常。
这种灵动在其后的家书中愈见明显,也愈加进入傅雷书法的成熟时期,傅雷此时以一个父亲深沉的大爱,与儿子谈艺术谈人生,絮絮叨叨,初读甚至让局外人不甚其烦,然而真正读进去,与致黄宾虹札一样,其间正有着一种微言大义处,甚或极多见道之言,且深入浅出,从这一角度也可以理解《傅雷家书》出版35年来慰藉人心、极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1961年4月,傅雷论书法提出“宁拙毋巧,宁厚毋薄,保持天真与本色,切忌搔首弄姿,故意取媚。”此言虽自傅山出,然而也正可以理解傅雷一直以来的人生与文艺取向。
傅雷夫妇遗书(局部)
而其晚期最重要的墨迹无疑非1966年《傅雷遗书》莫属,此书为致朱人秀札,是辞世前以毛笔书就,长达三页的遗书,一字未改,甚至连房租、手表、火葬费、给保姆的工资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从容而不失儒雅,冷静而极其哀痛,有一种孤高而大悲之极的境界,然而字字都是控诉,读之如读王羲之《丧乱帖》(现存日本),如见其人其心,行文之初是:“人秀:尽管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是在我们家里搜出的,百口莫辩的,可是我们至死也不承认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系寄存箱内理出之物)”,此数行文字系手札初起,“人”字第一笔即有一股痛苦之气,表面尚正襟危坐,用笔已见纵逸之态,而写到“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一种勃郁不平之气顿起,与王羲之《丧乱帖》写到“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的字体突起变化相似,与傅雷家书的敦厚慈爱不同,也与沉潜于六朝隶意的书法不同,傅雷遗书似乎恢复了傅雷早期书法的一种清俊洒脱,有孤高之味,然而却更多沉郁,且全无尘俗气。
对比《丧乱帖》,读到最后,字仿佛不见了,有的只是王羲之其人:王羲之书此纸时,起初还算正襟危坐,但却笔笔可见沉郁,“之极”二字尤可见出笔力的沉郁转折,矫健,“极”字最后一笔简直是满纸豪气,只是面对“先墓再离荼毒”的现实,却又无法释怀,书至“号慕摧绝”的“摧”字时泪水已夺眶而出,笔画间也因之颠倒错乱,写至“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时,已是满面泪水、痛不欲生,落纸则出入顿挫,欲说还休,到“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时,肝肠已断,所见只是一位泣不成声几欲与受信人抱头痛哭的右军形象,字与字之间也终于模糊一切界限,归入草书的一片神机,家国之恨,人生大悲,在一点一画间让人可以一一触摸。
然而相比王羲之,傅雷到底是冷静而从容的,在那些关于记房租、家具、后事的交待中,傅雷点画间毫不错乱,镇定异常,然而其实越镇定,则越是大悲,愈冷静,则愈“痛贯心肝”——傅雷所痛,当然不是自己的小我,他是为一种文化理想的消逝而大悲!他的一笔一画,是在殉节于自己的理想!
换言之,这样的遗书见证的是从魏晋流传至今的风骨,也是一种隐喻,真实纪录着一个时代的大悲。
从书法中见出人格的角度来看,从傅雷先生面对巨大社会变化的决绝与性情来看,《傅雷遗书》列入近现代最值得珍视的书法杰作而毫无愧色!
当然,从书法角度重读傅雷先生不过是理解傅雷先生的一个渠道而已,鄙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傅雷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将更加凸显,然而,倘若想起傅雷先生正当年富力强的50多岁即决绝冷静地弃世而去,却又不能不让人废卷而叹!
(本文系2016年纪念傅雷先生辞世50周年国际论坛论文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