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胡埭八旬老人
吴文勉,竟与两位名士结下深厚情缘,一位是台湾政界名人吴伯雄,另一位则是两次来锡进行“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的中科院院士武力。究其原因,除了机缘之外,更多的则是老人的一副“热心肠”。日前,笔者来到胡埭马鞍村探访老人,刚坐定,吴老先生便翻出精心收藏的信件和书籍,将与两位名士相识相交的经历娓娓道来——
2009年10月,无锡吴氏祖地宗亲会应邀赴台湾花莲参加了全台湾吴氏宗亲第33届联谊会。与会的吴文勉意外找到了一门失散已久的亲戚。台湾名流郑娟娥女士是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弟媳,巧遇无锡宗亲吴文勉等人后,提起了长久以来的一桩心愿:希望能找到丈夫吴锡麟(吴稚晖堂弟)失散多年的表兄。提起这桩事,吴老感慨万分:“谁能想到这位表兄就在胡埭镇上,还和我沾亲带故呢。”原来,吴锡麟的这位表兄名叫张俊康,他的儿媳与吴文勉的儿媳正是表姐妹。遂了心愿的郑娟娥也因此与吴文勉联系紧密起来,去年郑女士访锡时还特意到胡埭看望吴文勉。吴老先生向记者展示了好几封郑女士的来信,最近的一封是今年5月20日的。还有不少郑女士寄来的书籍,如《吴敬恒先生遗札》《吴稚晖学会研讨术论文集》等。吴老自豪地说:“这些书,全无锡大概只有我有。”
能与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联系上,吴老先生觉得十分荣幸。“这还多亏了郑女士的帮忙,是她牵线搭桥的。”吴老先生说,郑女士与吴伯雄关系密切,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向吴伯雄提起了寻亲的事,向来关心吴氏宗亲活动的吴伯雄就记住了吴文勉这个名字。去年12月,吴伯雄通过郑娟娥女士,给吴老先生寄来了亲笔题词的《感恩的心——吴伯雄七十留影》。不久前召开了无锡吴文化研究会泰伯文化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吴老先生请到了吴伯雄亲笔题写会名“泰伯吴氏祖地宗亲联谊会”。
吴老先生虽已八旬,但担任着泰伯吴氏祖地宗亲联谊会常委。“当年我也是苦过来的。”他翻看着自己写的自传《风雨人生》介绍,正因为经历了年轻时的坎坷,才格外珍惜现在的好日子。他的自传有400多页,二十二章,文笔流畅,叙事清晰。据悉,吴老先生花费了五年时间,写出了一本44万字的作品《20世纪一个村庄的变迁——江苏省无锡市马鞍村历史纪实》,这本“村史”还被收录进了中国科学院20世纪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研究系列丛书。
提到吴老的自传和编纂的村史,就不能不提到与他交情深厚的另一位名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武力。吴文勉是马鞍村的一名普通会计。他俩怎么会相识、相交和产生一段特殊情缘的呢?这一切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在1997年与1998年两次在胡埭乡马鞍村(现胡埭镇马鞍村)开展农村调查说起。
武力两次带队到马鞍村开展农村调查,都是时年60余岁的吴文勉负责接待的。在第一次农村调查时,武力和吴文勉无话不谈,十分投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武力在了解吴文勉的坎坷一生后,鼓励他写一本自传,并寄给他薄一波著的《七十年奋斗与思考》、罗瑶华著的《步痕》等书作参考。于是,吴文勉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动笔写书,到2001年年底完成了30余万字的《风雨人生》初稿。期间,武力和好友秦柳方帮助吴文勉对书稿进行修改和润色,使这本由武力亲自作序的《风雨人生》于2003年9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在第二次农村调查时,武力对吴文勉讲:“目前全国各地,县有县志,乡有乡志,唯独缺少村史一类的史册。希望你能写一份完整翔实的马鞍村村史供我们参考。”吴文勉虽自觉文化水平难以胜任,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武力先生的委托。在接受委托后,吴老拉起了一个村史写作班子,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走村访户等形式搜集到大量珍贵的史料和民风民俗等资料。在1999年年底,由吴文勉执笔的《马鞍村的百年沧桑》终于完成了30余万字的初稿。在写书期间,吴文勉每写完一章就寄给武力修改,武力用电脑修改整理后再返回给吴文勉。为了帮助吴文勉修改定稿,武力还在2004年4月中旬特地从北京赶来无锡,和吴文勉老先生同吃同住同商量并对书稿进行大量修改和补充。2006年6月,《马鞍村的百年沧桑》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眼下,第五次“无锡、保定农村调查”即将启动,吴老正盼望着与老朋友的再次相聚。 (许振华 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