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吴风越韵】鸿山镇后宅境内的勾吴遗迹作者:nqn1987518
吾邑鸿山镇后宅境内有诸多史书记载可究可考之遗迹,亦有许多民间流传的哀艳动人之故事。现撷取一二,以飨读者。
笔者幼时曾听长辈唱过一段民谣:“四不象(麋鹿)兴,大王昏;勾践胜,西子沉。”那时蒙童未启,不解其意。随着年岁流逝,认知聚积,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从不知到初知,从朦胧到清晰。据史书记载,元朝时后宅地区设泰伯乡,辖4都27图,民国初置泰伯市。为吴古故水道之要冲,东有漕湖,东南傍蠡河(望虞河),东北枕泰伯渎。境内有西施庄,麋城桥,三叹荡,西施墩等遗址。
吴古故水道 据《越绝书》之《吴地书》载吴古故水道是吴王夫差为北伐中原所开运河之总称,是以苏州齐门为起点,经漕湖、泰伯渎、泰伯乡,历无锡,达扬州,抵淮河的水上通道。
笔者幼时曾听长辈唱过一段民谣:“四不象(麋鹿)兴,大王昏;勾践胜,西子沉。”那时蒙童未启,不解其意。随着年岁流逝,认知聚积,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从不知到初知,从朦胧到清晰。据史书记载,元朝时后宅地区设泰伯乡,辖4都27图,民国初置泰伯市。为吴古故水道之要冲,东有漕湖,东南傍蠡河(望虞河),东北枕泰伯渎。境内有西施庄,麋城桥,三叹荡,西施墩等遗址。
吴古故水道 据《越绝书》之《吴地书》载吴古故水道是吴王夫差为北伐中原所开运河之总称,是以苏州齐门为起点,经漕湖、泰伯渎、泰伯乡,历无锡,达扬州,抵淮河的水上通道。
漕湖 即蠡湖。元王仁辅《无锡县志》称:蠡湖在州东南五十五里,与平江、长洲县分界,即今泰伯乡之漕湖也。东西十二里,南北六里。
泰伯渎 《泰伯梅里志》云:“相传为泰伯所开,今省称伯渎,西起运河,东达蠡湖,贯景云,梅里,垂庆,泰伯四乡,长八十七里,广十有二丈。”
望虞河 乡人俗称蠡河。《梅里志》载:“蠡河为运河分支,东行到漕湖”。《泰伯梅里志》云:“蠡河,望亭运河分支,为常熟昭文漕运径道,东达于漕湖。”相传为范蠡所开,是漕湖至太湖之通道。
西施庄 元王仁辅《无锡县志》载:西施庄,在水东四十里。唐陆光微《吴地记》曰:范蠡献西施于吴,故有是庄。此庄在苏州与无锡交界处的漕河滩,即原泰伯乡地域。清初无锡学者秦瀛《梁溪杂咏》有诗云:“五湖何处吊夷光,白紵歌成怨夕阳,犹有蘼芜学裙带,东风吹绿美人庄。”
三叹荡 今后宅省滩荡。《梅里志》云:相传西子自沉于此,范蠡望之而三叹焉。明清时称三叹荡,后乡人转音为省滩荡。
麋城桥 元王仁辅《无锡县志》载:麋城,在东南泰伯乡。据《舆地志》云:鸭城,吴王牧凫鸭之城,此城恐亦为豢麋之兼,两城俱在县之东南,相去不远。《宏治邑志》开:麋城在县东南七十里泰伯乡。因有麋城,故有是桥。此桥相传为明富民虞宗范所建,桥跨三岸,鼎足三环,俗称大桥角桥。桥何时圯无考。
西施墩 乡人俗称转水墩。《泰伯梅里志》载:在省滩红豆树港口芦墩是也。相传西施沉此,范蠡顾之三叹而去。又载:泗洲寺浜出口值西施墩。吾邑晚清宿儒邹弢《三借庐赘谭》载:村东水道至三叹荡,水中有一墩曰西施墩。苇芦丛生,水涸则现。闻葬西施于中,或言吴宫沉西施,尸浮至此,好事者运土为墓。吾邑晚清文人邹文雄《晚红轩诗存》有诗曰:“计破吴王第一功,鸱夷赍恨水仙宫,芳华到底清高甚,未许人间不洁蒙。三尺孤坟传世少,千秋二字美人多,人生不入烟波阁,枉作男儿唤奈何。三叹声酸艳迹留,西施昔日赴仙游,寒漪似解怜倾国,迴抱孤墩宛转流。”
关于西施墩、麋城桥桥址,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笔者曾与同村人舟船去荡口交公粮,多次途经红豆树港口西施墩及蠡河与坊桥河交汇处的麋城桥桥址。西施墩乃一孤墩,四面环水,约50平方米,水位低时露出水面,芦苇丛生,芦苇根部都是碎砖瓦砾,高则沉于水下,不熟悉水路者往往搁浅于此。麋城桥桥址亦然,桥址水面上只有一浮标,以示过往船只。一墩一址因有碍于水上交通,上世纪七十年代民兵训练时作为水下爆破目标被炸平。
关于麋城之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后宅镇荡东村村委主任顾元福对我说,他们村六十年代后期有人制砖坯时在黄泥中得一动物角,后经有关专家论定,北角为麋鹿角,雄性,猝死。此角由原荡东大队副业干部董银海老先生保管,后董家建楼房,此角亦遗弃了。二千多年前的麋鹿角是否能保存至今,尚是一个谜,但至少说以前这里(漕湖滩)曾有过麋鹿。
纵观史书,加上笔者乡间的所见所闻,乡间民谣之意明矣。
公元前480多年前,越王勾践为报国耻,十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并施美人计迷惑吴王夫差。范蠡,文种奉越王勾践之命,偕美女西施,郑旦等经吴古故水道抵泰伯乡(后宅)东侧漕湖滩,营造庄院(西施庄),等待时机将西施等献于吴王。吴王夫差得西施,宠之于甚,于西施庄畔兴建麋鹿城豢养麋鹿,与鸭城相近相仿。此后,夫差一是沉于声色,二是力主扩长,骄奢淫逸,不纳忠言,昏昏然也,以至得一西施而失天下。后越王勾践乘夫差北上伐楚之际,攻灭吴国。其时西施料也无助于越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见《孟子·离娄下》)乃出姑苏平门,来到当时进吴宫前逗留的地方,自叹红颜薄命,遂投河自尽。范蠡宫中不见西施,料必去西施庄,追寻至此,见一孤墩上留着绣鞋,望湖而三叹矣。后自称鸱夷子皮至齐国。
西施本是一介以美色为资本,以生命和青春为代价的女子,受命于越王以惑吴,功成后,“人皆掩鼻而过之”,可见当时西施的处境。墨子曰:“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墨子(公元前约468-376年)所处的年代在吴亡后的100年之间,可见西施沉水之说可信。孟子(公元前约372-289年)所处的年代为吴亡后的100年后,“掩鼻而过之”的说法亦可信。所以笔者偏向于西施自沉于三叹荡(省滩荡)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