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87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蒙哥马利和她的“绿山墙”

$
0
0

蒙哥马利和她的“绿山墙”

缪俊杰

  L.M蒙哥马利是加拿大引以为骄傲的一位女作家。不仅因为她的美貌惊艳当世,主要还因为她的长篇小说《绿山墙的安妮》(又译为《清秀佳人》)被四十多个国家用不同语言文字翻译出版。日本因为有蒙哥马利的作品进入教科书,每年都有上万人到她家乡去旅游。可惜在中国,除非是比较熟悉儿童文学,否则很少人知道作家蒙哥马利,甚至会有人把作家蒙哥马利误以为英国元帅蒙哥马利。

  我到加拿大旅游,有朋友劝我应该到蒙哥马利的故乡看一看,因为那里环境很美,山水灵秀得动人心魄。

  蒙哥马利的故乡在北大西洋西岸纽芬兰附近洋面的一个小岛上,离泰坦尼克号遇难的海域不远。这个岛译名叫爱德华王子岛。我旅居在加拿大西部温哥华市,要去一次那遥远的地方谈何容易!有志者事竟成。在朋友的帮助下,我终于获得一次机会,参加一个特别旅游团到爱德华王子岛旅行。我从温哥华乘飞机东行四千多公里到达多伦多,找到了这个旅游团。在旅游团指定的酒店集合时,我发现这个旅游团是个混合团队,除了加拿大人之外,还有来自美国、阿根廷、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的人,来自中国大陆的就是我和老伴两人。我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都爱好文学,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对蒙哥马利发生兴趣。导游用的是英语和粤语,这样我们也就解除了语言不通的痛苦。但我和这些“同舟共济”的旅行者们还是缺少沟通,只能各行其是,几乎是独来独往地度过那些令人难忘的时光。

  从多伦多到爱德华王子岛还很遥远。我们从多伦多出发,经过加拿大古都京士顿、首都渥太华,进入魁北克地界。在蒙特利尔住宿一晚,第二天进入加拿大东部地域,再把时差拨快一小时,行程1800公里,到达加拿大北部海军基地哈利法克斯。那天虽然到得很早,但必须在这里住一夜。必住的原因,一是第二天才有邮轮登岛,二是这里有一个海洋博物馆不得不看。博物馆展出了当年泰坦尼克号遇难时遗存的一些文物,还可看一部记录这一海难的三维电影。海难是惊心动魄的。当时有300多具遇难者尸体从出事洋面漂浮到这里被海军捞起,人们才知道纽芬兰那边出了大事。我还从展览中知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艘装载着TNT和高致烯苯的法国弹药舰MONT  BLANC号与另一艘船相撞,引起全城大爆炸,制造了死亡1900人、伤9000人的“哈利法克斯大爆炸事件”。这惊心动魄的场面,让我们为之战栗。但这毕竟是快一个世纪的往事了。我们来这里为的是去看那风景如画的蒙哥马利故乡——爱德华王子岛。

  爱德华王子岛孤独地屹立在大西洋西岸圣劳伦斯湾。当我们乘坐的邮轮驶近岛屿时,只见金色的沙滩、神奇的沙丘点缀着犬牙交错的海岸,临海的红色峭壁后面散落着田园牧歌般的村庄……一幅由田野和森林拼缀而成的明快图案,显现在我的眼帘。我的心跟随着这美丽景色在跳动。造物主啊!你真是鬼斧神工,把大自然的奇异风景和田园牧歌般的秀美,都集中在这袖珍的小岛上。

  我们上岛之后,登上旅游大巴在王子岛的环岛公路上漫游。我贪婪地环视这块土地,突然发现,这个岛上森林覆盖着的是一片红土地,酷似我家乡赣南的红土地。我在加拿大走过五个省份,见到的都是一片片黑土,惟独这个小岛是一色红土。半年以上冰封的红土地上竟又长出那么丰茂的树木,令人惊叹!我们下车后,沿着海岸在红土地上走了一段林阴道,来到卡文迪什海滩,在这个被称为“龙虾故乡”的小岛上,寻找蒙哥马利当年从事写作的“绿山墙屋”。

  “绿山墙屋”不仅是爱德华王子岛的名胜,而且成了加拿大文学家们和远道而来的旅游者回味不尽的话题。1874年,蒙哥马利出生在这小岛上,父母早丧,由她的祖父抚养成人,经历非常坎坷。她居住在她祖父表兄弟在卡文迪什的庄园里。卡文迪什庄园很大,其中有一所叫“绿山墙屋”的小楼。蒙哥马利在这座小楼里度过了她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她虽然生活在如诗如画的庄园里,但寄人篱下的遭遇,使她饱尝人间冷暖。她生活在“绿山墙屋”,在庄园里劳作、散步、沉思,逐步孕育了《绿山墙的安妮》的主题。于是,这位从未进过专门学校的蒙哥马利开始写小说。她以一个叫安妮的小姑娘为主角,以自己的经历为原型,塑造了清秀佳人安妮的艺术形象。故事围绕着11岁的孤儿安妮的人生际遇而展开。安妮是个梳着红发辫子、机敏过人的女孩,被人从新斯科舍送到王子岛一对老人家中。年老的科伯特兄妹是对孤寡老人。他们本来盼着来一个能干农场杂活的男孩替他们干活,但来的却是一个清秀孱弱的女孩,有点失望。但小姑娘安妮吃苦耐劳,为人乖巧,在农场拼命干活。这样,靠着她的能干和人格魅力,终于赢得了两个老人和每一位相识者的喜爱。小说展示了蒙哥马利丰富的人生体验,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呈现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动人艺术世界。小说出版以后,人们已经忘记安妮是虚构的人物,而把她当成了现实中的佳人。人们来到卡文迪什海滩,都想寻找这位清秀佳人安妮。

  我知道安妮只是小说中的艺术形象,我不寻找安妮,而是循着蒙哥马利的足迹寻找作家产生创作灵感的意境。我们到卡文迪什海滩,就见到一座叫“科纳公园村”的大门,门楣上挂着“清秀佳人博物馆”的牌匾。博物馆不大,但馆藏丰富。我走进博物馆,首先观看了一部表现蒙哥马利生平的短片。短短十分钟的影片,把蒙哥马利的时代、生平、生活环境作了生动的介绍。特别是她的原照和一些活动片段显示出她楚楚动人的风姿。大厅里挂满了介绍她的创作经历的图片,展出了她的写字台和亲笔签名的初版著作的各种版本。随后我们跟着讲解员走出博物馆,沿着今天布局的路线,步入了这座钟灵毓秀的美丽庄园。通过一条镶有鹅卵石的林阴小路,来到作家青年时代居住过的“绿山墙屋”。这是一座两层小楼,整座房屋漆成绿色,据说当年也是这个样子的。小楼按原貌布置,一层有蒙哥马利的生活设施,厨房、餐厅和小客厅。二层则是她的卧室和写作室。写作室很小,只有一个小窗户,写字台上有一个笔筒,装着西人惯用的鹅毛蘸水笔。她的卧室有衣柜和梳妆镜,甚至还挂着婚纱,显得雅致而温馨。当地的解说员说,这些都是作家的个人遗产。

  走出“绿山墙屋”,前面是一个很大的斜坡草滩,在草滩的小溪旁有几头黄牛被拴在一棵大树下面吃草,还有一架马车在通往庄园的路上。我想这些都是为今天的参观者设置的道具。不过,解说员称,当年作家就经常在这个斜坡上散步,从而孕育了美丽动人的《绿山墙的安妮》的主要情节。我们在这里尽情地观赏北美海岛风光美景,体验小说中那迷人的故事和动人的描写,阅读和亲临的体验融为一体,仿佛产生一种特有的艺术境界,让人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作家蒙哥马利于1908年即34岁时出版这部小说,蜚声欧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移居多伦多。1942年,她无声无息地在多伦多的寓所辞世,那年她67岁。蒙哥马利走了。她在多伦多寓所没有留下什么纪念物。只有她的故乡,她的“绿山墙屋”,在加拿大遥远的一个小岛上,给人们特别是爱好文学的人们留下悠长的思念。

  爱德华王子岛令人偏爱,当然不只是因为蒙哥马利,还因为这个加拿大面积最小的一个省份,恰是1000余万平方公里版图大国的国家诞生地。1868年,在岛上叫做叶夏洛特敦的古城,召开北美地区各自治省的首领会议,促进加拿大统一国家的形成,因而这个古城作为国家诞生地而永久载入加拿大的史册。现在留存的古朴的议会厅,则成为到王子岛的游客必看名胜。



漫无目的地向西开了一大通,想着怎么着也要有个目的地,这么瞎转也不是事儿,于是拿出地图,寻找岛上的名胜。岛上最著名的景点,除了夏洛特敦的一些历史建筑,就是安妮小屋了。取出GPS设定好路线,开始奔向小屋。


入门花$15.7买了家庭票,这里的家庭票的价格比三口人单独买便宜不了多少,看来还是要多生孩子啊!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如果有人问爱德华王子岛最有名的人是谁,草根告诉你,她就是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绿山墙安妮》(另译《清秀佳人》)的作者。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绿山墙安妮》是鲁西·蒙哥马利的一系列以红头发小姑娘安妮为主人公的小说的第一部。这些小说让她享誉世界,而红发安妮也被认为是“英语文学中最可爱的形象之一”。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在蒙哥马利1942年去世后的不久的1948年,政府将这里列为旅游景点,把小屋及小屋周围景致都按照作家小说中所描写的样子进行了修整。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进入小屋内,首先是客厅,陈列着十九世纪式样的沙发和地毯。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走过客厅是餐厅,十九世纪加拿大的生活都这么好么?万恶的资本主义!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餐厅的角落里还有台座钟,万恶的资本主义!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主人公安妮的养父马修的屋子。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走过马修的房子,来到做奶酪的地方。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橱柜里餐具摆得满满当当的,万恶的资本主义!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再走过来是储藏室。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尽头这里厨房,当年他们饭是怎么做的没看出来。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厨房的一角,还摆着一块待切的面包。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橱柜的门打开着。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上了二楼,这间是安妮的卧室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安妮房的隔壁是客人房。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安妮的养母马丽拉的房子在另一侧。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缝纫房也在二楼,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那时候的生活,真是你耕田来我织布。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
农忙的时候还要请个帮手,帮手就住在这里。


要是划成分,安妮的养父母不划个地主也是个富农,黑五类是逃不掉的。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
出了安妮小屋继续深入,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眼前是一条幽静的林间小路。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初秋的落叶已经盖满了小径。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悠悠闲闲地走了半个多小时,听着脚下潺潺的流水,很快走完1公里长的小路。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回到了小屋旁,又进去浏览了一圈儿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然后穿过这间牛棚,回到入口。


草根的移民生活 <wbr>11 <wbr>- <wbr>安妮小屋开上车,告别了绿山墙安妮回返。

 

关于在王子岛买车登记上牌 Registering Your Vehicle

 

车辆必须登记上牌才能上路,车主给车辆上牌的时候需要:

• 携带定居在王子岛的证明文件,这个证明文件可以是租房合同、带有名字地址的信件、比如政府来信,银行帐单等等,总之只要能证明你确实在王子岛居住即可。

• 携带销售单,上面有车价、制造商和型号,车辆序列号和卖方的全名。

• 购买的车辆保险证明。

• 检验证明。


 

潘富俊:用植物唤醒古典文学的睡美人

$
0
0


2015-06-10 18:13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潘富俊:用植物唤醒古典文学的睡美人

潘富俊

    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

    翻开潘富俊新近推出的《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商务印书馆,2015年)一书,一个异常丰富的文学植物世界跃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犹记得初读此书的惊喜,如同陶渊明笔下的那位渔人,偶然间误入了梦幻迷离的“桃花源”,真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在潘富俊看来,推开中国古典文学之门,那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植物世界:我们读《诗经》,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篇人们耳熟能详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那长短不齐的荇菜在清澈流淌的溪水里摇曳,也引得诗人心旌动摇,吟咏不绝;接着读《楚辞》,我们看到屈原清癯的身影在忙着“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接着读唐诗宋词,在《全唐诗》里,一共出现了398种植物,在《全宋词》中,则可以看到321种植物的身影……不仅诗歌如此,在古典小说里,植物也占有着很高的比例。以几部流传最广的小说为例,《金瓶梅》中有210种植物,《水浒传》有102种,《红楼梦》达到242种,《西游记》更高达253种之多。

    不仅找到了各种植物的数量,在潘富俊的引领之下,我们看到,那些原本安静生长着的植物竟然还会“讲话”,它们以自己的存在从侧面回应着一些文学史上的“未解之谜”:《西游记》的作者是谁?是山东栖霞的丘处机还是江苏淮安的吴承恩?潘富俊认为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西游记》中提到了龙眼、荔枝、椰子、甘蔗等水果,曾做过浙江县丞的吴承恩相比于一直呆在北方的丘处机更有机会接触到上述热带、亚热带水果;《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是同一人所作吗?这是个困扰红学界两百年之久的争论。经过严格的统计,潘富俊发现,在《红楼梦》前40回中,共出现165种植物,平均每回出现11.2种;在第40—80回中,共出现161种植物,平均每回出现10.7种;而到了后40回,则仅有61种植物出现,平均每回出现的植物种数则直线下降为3.8种。这种前80回与后40回在植物出现总数和每回平均数上的巨大落差基本可以证明,《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并非一人所写。

    正如有读者评论的那样,潘富俊用植物唤醒了古典文学的睡美人!

    “植物迷”与“文学迷”

    潘富俊出生在台湾东部乡下,并在台东完成小学、初中教育。得益于热带、亚热带的气候,台东地区植被丰富,茶叶、凤梨、金针、洛神花等都闻名全台。小时候住在乡下,遇到各式各样的植物时,潘富俊总会忍不住向祖父询问它们的名字。刚开始,祖父还很乐意告诉他,但是后来,随着问题越来越多,祖父有时候被问得不耐烦,常常会以“土发的”作为植物名称来搪塞他。天真的潘富俊一开始还真相信世界上有“土发的”这种植物,后来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总不可能每种植物都叫‘土发的’吧,我到那时才明白自己上当了。”回忆起这段陈年旧事,潘富俊笑着说,这也许是自己立志学植物的原因吧!

    不仅是“植物迷”,小时候的潘富俊还是个“文学迷”。“对文学的兴趣,应该和小时候喜欢看故事书、读小说有关。”初中毕业以前,潘富俊已经把家中所有的闲书,包括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等,都念完了。不仅爱读书,作为“植物迷”的潘富俊还追根究底,想搞清楚书中出现的植物到底长什么样子。他回忆说,第一次在语文课本上读到北魏郦道元《三峡·水经江水注》中“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这段优美的文字时,校园里常见的“柏”的形象一下子在脑海中涌现,可是另外一种“柽”是什么植物却无从得知,这个问题一直让他困惑多年。后来他又读到古诗《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虽然知道蘼芜是一种植物,可是它究竟是什么植物,其形态如何,有何功用,这些疑惑在潘富俊翻遍了能找到的各类注解后仍一无所获。就是这些最初的疑惑,让一粒粒寻花问草的种子在潘富俊的心田悄然种下,不知不觉间,长成了参天大树。

    考大学前,潘富俊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究竟是读植物学所在的理科还是文学所在的文科?最终,植物“战胜”了文学,他选择了理科,专业是森林系,专攻树木学和植物学。虽然读了与植物学相关的科系,但他仍旧无法忘怀诗词歌赋,课余常沉浸在古书堆中与古人神游。和以前不同的是,在掌握了一些植物学的专业知识后,潘富俊更加留意诗文中出现的植物词汇,并尝试去解读该植物为何,今名、学名是什么。怀着对植物的浓厚兴趣,潘富俊接着攻读了植物分类及生态方向的硕士和美国州立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学系的博士。

    取得博士学位后潘富俊旋即回台,进入到台湾林业试验所工作,主要负责育林和林木育种工作。后来他陆续担任林业试验所恒春分所所长、森林生物组组长,并兼任台北植物园园长,到中国文化大学景观学系专任教职,讲授景观植物系、植物与文学、台湾的植物文化等课程。期间,潘富俊多次到台湾各高中大学、社团、政府机构以“中国文学植物”“诗经植物”“《红楼梦》的花花草草”为题做演讲,反响热烈。“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台北捷运局工程处做演讲,面对数百名专长工程的大男生,看到他们热烈提问的气氛,心中有种莫名的感动,觉得文学与植物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对话:所有统计数字精确到个位数

    读书报:您在《草木情缘》出版前,已经推出过一系列植物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著作,如《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成语植物图鉴》《红楼梦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等,这些书在台湾和大陆的市场接受情况如何?

    潘富俊:这些书都是在台湾先出版,以后再在大陆出简体字版。简体版是上海书局负责出版事宜,当时各印了30万册。

    这些书出版以后,我曾应邀到台湾各大学、社团、政府机构、高中等场所,演讲“中国文学植物”“诗经植物”或其他相关题目数百场次,以及在电视、广播节目等不同媒体渠道讲演过此类主题;也曾到大陆的天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昆明植物园、西双版纳植物园、仙湖植物园等机构演讲。从出版和讲演情况来看,读者对于这些话题有很浓厚的兴趣。

    读书报:您的著作中有非常多的植物图鉴,这些植物生长的区域有的跨度很大,有些植物生长的环境非常险峻,比如生长在高山密林之中,您是如何收集这些图片的?

    潘富俊:这些植物照片,多数是个人亲赴大陆各省区拍摄的。目前,除了西藏、青海、山西等地尚未驻足,其他各省都有我的足迹。书中少部分照片,如《红楼梦》中出现的乌木、安息香、龙脑香等,属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则是我在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拍摄的。

    读书报:书中另一个特点是对各类古代典籍中出现的植物品种、数量以图表进行了细致的统计,让读者直观地获取信息。这些数据是如何获得的?

    潘富俊:所有图表、统计数字,都是我翻阅各类古籍,逐句逐字念过,标记并计算出来的。我之所以不惮烦劳地做这项工作,是希望所有的统计数字都能精确到个位数。举个例子,为了撰写《红楼梦植物图鉴》,我花了3年时间,重读18次《红楼梦》和27万首以上的诗词。现在只要读到相关的段落,草木的模样就会自动从我的脑海中跳出。

    读书报:从《诗经》到现在,两千多年过去了,许多植物的名称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您如何确认古代典籍中出现的某种植物的同异?

    潘富俊:古今植物名称大不相同,年代愈久远,差别愈大。因此,历代文献植物名称之解读,以《诗经》难度最大。所幸自三国以下,历代都有解经专著,试图分辨译解各种重要经文中的“名物”,其中包括植物名称之所指。现代解经,或解说图鉴的撰写,都是以上述文献为基础的。

    古代文学作品所言之植物,多半可遵循《诗经》《楚辞》的名物解译找到正确的现代名称。但各代继出的作品都有新的植物出现,如果现在判别有疑虑,则必须配合当时的历史发展、国土疆域、贸易范围、文化民俗、植物的天然分布和生态习性等,进行综合解读。

    有些古文献的植物种类,历代解读不一,或语焉不详,如《楚辞》之“揭车”“莽草”等,所指为何,至今尚无定论。历代诗文中的“熏草”“蕙草”的今名今物,也还有争议。撰写古典文学的植物图鉴,每当遇到难以辨别的植物,虽然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格物”功夫,结果却未必有如愿“致知”的效果。彼时彼刻,心情之郁结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解答文学史疑案提供新角度

    读书报:在植物学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中,您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一些文学史上的疑案提出了崭新的思考角度,令人赞赏,比如对《西游记》《红楼梦》作者的分析。您认为植物学研究对文学研究有哪些影响?

    潘富俊:文学植物的研究,已证明能够协助解答《西游记》《红楼梦》等著作的作者问题。在古典章回小说当中,最难解决作者的,要算是《金瓶梅》了。因为是情色小说,作者一开始即有意隐藏身份。作者的探究,自明代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到目前为止,“涉嫌”的人选已有五十余人,只是所有的说法,到目前为止从未有过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我认为,该书植物的研究,可能会解答此一悬案。

    文学植物的研究,常为我们开启另一扇惊奇的知识之窗。在此不妨略举一例:读书人爱书、护书,自古而然。为防止蠹虫、衣鱼等昆虫啃蚀书页,根据记载,古人往往会采用一种称作“芸香”的草叶,夹在书页之中,这样就可以起到保护书本免于虫害的效果。因此,古代称藏书之处或图书馆为“芸阁”。自唐诗以降,诗文中对此多有提及。但什么是“芸香”呢,多数学者声称其为芸香科的植物芸香。不过仔细考察,学者所说的这种芸香原产于法国的地中海沿岸,明朝中业以后才引进中国,不可能在唐代被大量使用。后来我几经考证,通过比对历代诗文内容,才清楚“芸阁”所指之“芸香”,实乃禾本科之“芸香草”,而非如大家习惯上所认为的芸香科植物。

    读书报:其实在古代,植物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应当是颇为紧密的,一方面,诗人们在创作时会运用到很多植物来传情达意,另一方面,古代曾产生过很多记载植物的专书和典籍。可是,到了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什么植物与文学之间的距离反而疏离了呢?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状?

    潘富俊:古人的生活处处有植物:经文中有植物,诗词歌赋更是离不开植物。十三经包括《诗经》,以及《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章回小说等,莫不如此。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集引述208种植物,宋代文豪苏东坡的诗集更出现有256种植物。《红楼梦》有242种植物,《西游记》有253种植物。其后的诗文,引用或记述植物的现象,亦不曾稍减,如晚清樊增祥的诗集,有高达351种植物种类出现。

    现在,文学和植物学疏离的原因,我想,一是现代学科分类的细致所致:学文学的不用知晓植物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同样,学植物的也无需再涉猎文学、哲学等学科。二是现代社会急功近利,人们对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常识,往往不会费神钻研。三是中国近百年来受到的挫折,使国人轻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视古典文学如敝履。

    读书报:您在担任台北植物园园长期间曾负责台北植物园的规划,在园中设置“诗经植物”“成语植物”等展示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能具体谈谈吗?听说上海的植物园也在邀请您帮助其规划展区,不知进度如何?

    潘富俊:我在规划台北植物园时,设置了“诗经植物区”“成语植物区”“十二生肖植物区”等和文学、文化相关的展区,目的是让为了让民众感受到植物学不只是分类、学名、形态等枯燥无味的学问。通过参观这些展区,观众会意识到原来植物和人类生活是如此紧密相关,除了提供给我们食物,植物还有文化、文明和灵性。展区设置后,来台北植物园参观、研究植物的人数比例大幅增加,要求植物园提供教育解说的团体数也增长迅速。

    除了上海辰山植物园外,最近我也在协助福建的福州植物园建立教育解说系统,主要设计内容就是“中国文学植物”“传统中国植物文化”,其目的是希望能从中国人的角度,诠释植物、导览植物。

    读书报:最近几年,在大陆兴起了一股博物学的潮流,有很多植物图鉴、动物图鉴之类的博物学书籍被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博物学的队伍中,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潘富俊:大陆近十年来博物潮流的盛行,标志着社会安定、人民生活逐渐富足起来,毕竟“衣食足”才可能“知荣辱”,才会追逐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层面!这一切正是社会蓬勃发展的表现,也充分表示中国人的自信心已经在回复之中,所以这是值得欣喜的一种现象。


 

那些远去的文学名著

$
0
0

  那些远去的文学名著

  ——当前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情况调查

  提倡“文学生活”研究,就是提倡文学研究关注“民生”——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文学消费情况。为此,山东大学文学院联手校内外专家,于2012年成立了“当代中国文学生活研究中心”,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课题批准号128ZD169),温儒敏教授担任首席专家。这里发布的是该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研究当今社会的文学生活状况,中学生无疑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群体。一方面,他们是包括文学生活在内的各类精神生活经验的系统接续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当然也是文学生活和文学消费的主体,他们的喜好和价值抉择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文学生活样态。为此,当我们规划文学生活的田野调查体系的时候,专门设置了一个课题,对当前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除了性别年龄等质化项目之外,共设置了5个问题,包括:影响选择阅读名著的原因是什么?获得文学名著的途径有哪些?阅读名著受到哪些影响?阅读名著的动力是什么?阅读过的名著总数有多少?文学名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赴广州、上海、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等地,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2207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又在济南对一些调查对象进行了个别访问,以便获得一些个体性的深刻认识。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以高中学生为主,其中女生占比为54%,男生为45.7%,基本上与中学男女生比例一致。从学校类别上也覆盖了从省级重点到县市普通中学等不同的类型。其中,县级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受访者占比为67.7%,其余为省、市级重点中学。

  在进行本次调查的同时,我们课题组同时进行了大学生文学生活状况的调研。两个调查的结果相互比对,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结果。

    结论一:文学名著正在远去

  从调查结果看,大约有80.1%的中学生每周至少花一个小时用于文学名著的阅读,其中更有48%的受访者达到或者超过三个小时。而在我们对大学生类似调查中,每周阅读一次以上的人员比例则是65.9%。两相比较,中学生对文学的热情似乎超过了大学生,花在文学阅读上面的时间也要比大学生更多。

  但是与如此之高的阅读时间同时呈现的是极其低下的阅读效率。调查结果显示,69.5%的中学生阅读过的文学名著数量在20部以下,另外还有20%的学生的阅读数量在20部到50部之间。这与关于阅读时间的调查结果明显不相符。是我们的调查结果有误?还是被调查者不够诚实?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的一位同学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我们是花了大量时间阅读文学作品,但是大家更喜欢读的是韩寒、郭敬明以及最新的网络文学作品。当然文学名著也读,一是和课本相关的,担心考试会考到,二是担心别人读过了,自己没读,聊天的时候没有面子。

  我们另一个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旁证:大学生最熟悉的剧作家是王实甫、关汉卿、汤显祖——恰恰是中学课本里出现的三位作家。显然,在中学生的文学阅读中,与应试相关的功利性阅读占了相当的比例。

  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参与文学阅读的人数以及花在文学阅读上的时间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递减,这是两个调查中得出的同样结论。大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加入文学社团、参与各种文学活动的比例相对比较高,约为55%,此后逐年递减,到了大四,参与人数只剩下了可怜的个位数。中学情况大体相似。我们推测,这与中学高年级学生面临考试的压力、大学生面临择业考研的压力直接相关。在那位受访的实验中学学生看来,阅读文学名著,是一件无用、无趣、无意义的事情。她认为,名著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因时移世异而远离当下的生活,阅读时候很难产生共鸣。而且阅读时候总要想到哪些可能会考到,又有哪些不会考试,因此变得格外无趣。近几年,许多中学为了应对中考和高考中可能出现的对于学生名著阅读情况的考察,发明了一条“终南捷径”——编写名著缩写本。这让名著阅读对于中学生而言变得更加无趣。在被问及文学名著“最打动你的原因”时,1171人选择了“有益的人生启迪”,1035人选择了“故事情节”。两个选择占据了该问题的前两位。我们很难想象一大堆干巴巴的故事梗概能够剩下多少情节的生动性,也很难想象其中能够保留多少“人生启迪”并最终对中学生的人格成长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调查中,关于阅读文学名著的影响这一选项,60%以上的受访者选择了“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但在我们接触的几位受访者看来,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对于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似乎更有帮助。这种对于当下性和切近性的关切同样在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中反映出来。在被调查者中,59%的受访者对新闻动态和人物访谈及深度报道等新闻性内容感兴趣,而对文学性内容感兴趣的只有27%。当然,那位中学生的看法肯定有偏颇之处。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选择在文学名著阅读中“获得了身心愉悦”的受访者只有848人,不到受访总数的一半。这说明大部分受访者在名著阅读中没有获得阅读应有的快感,个中原因不能不令我们深思。除了应试教育和功利化阅读所带来的阅读的异化,除了文本陈旧所带来的疏离和陌生,是否还有更为深刻的要素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结论二:文学阅读,引导是关键

  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影响您选择名著阅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设定了五个选项:父母推荐、老师和同学影响、图书馆推介、个人选择、媒体影响。调查结果,居前三位的是个人选择、老师和同学推荐、媒体影响。

  考虑到个人选择中实际上已经包含有各种外在影响发挥着显性或者隐性的作用,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学生的名著阅读行为上,教师、同学、媒体和家长所构成的外部环境对中学生的阅读选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学校园这一特殊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中学生接触的人群相对固定——老师、同学、家长,每天的生活内容相对固定——上课、看书学习、课外活动。因此,对其校园生活拥有最大干预权限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调查中许多选择“很少阅读文学名著”这一选项的中学生在被问及原因的时候,回答都是“老师没让读”,或者说,老师就让我们自己看,既不讲解,也不讨论,更不考核,所以就干脆不浪费那个时间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如果哪所中学的语文老师本人热爱阅读名著并对学生积极引导,那么这所中学学生阅读名著、参与文学活动的积极性就明显增高。

  同学之间文学阅读的“场效应”也十分突出。在山东省实验中学调查时我们发现,阅读名著超过50部的学生往往处于同一班级,如果一个宿舍有一位阅读名著很多的同学,那么这个宿舍的名著阅读率就会明显高于其它宿舍。许多受访的学生也向我们介绍,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同学好友推荐了某本书,或者同学之间因为某本书形成了讨论甚至争论,于是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局外人,大家都去看同一本书。

  对于中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行为,媒介和家长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当某部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热播时,相应的原著也往往成为阅读的热点。许多学生在调查时承认,他们对《红楼梦》《三国演义》产生阅读的冲动都是在观看电视剧之后。许多学生在媒体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对其人及其作品都一无所知。只是在看了大量的媒体报道之后才动了看看作品的心思。山东大学的文学生活馆每期都可以看到许多中学生,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家长看到媒体报道后向孩子推荐,更有许多家长陪着孩子来听讲座、参加活动。

  应当说,文学生活馆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尝试,它调动高水平的学术资源为社会服务,通过高水平的引导唤起公众对名著的兴趣,深化公众对文学名著的理解,进而提升全民阅读的水平,引导公众阅读的选择,意义十分深远。调查中有一位中学生告诉调查人员,自己当年读《红楼梦》的时候,十分讨厌那些诗词、菜谱、摆设等等细节,感觉又啰嗦又没有意义。后来看了《大家讲坛》,才知道其中有那么多掌故,那么多的说法和讲究。所以决定重读红楼,感觉和初读的时候完全不一样。

   结论三:文学名著阅读,大有可为

  如果设定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为时间节点,用百度指数查询“读书”“名著”两个关键词,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一年中,“读书”一词搜索指数和媒体指数最高的时间是4月20日前后,这正好与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相一致。但是在此之后则又会出现明显的单边下跌,下跌幅度甚至超过了日常搜索水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世界读书日的政府倡导和各种宣传活动虽然短期效果明显,但并没有形成持续性的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几乎每个周末或者节假日,“读书”“名著”两个词的搜索值都处于当周的波峰,这表明对国人而言,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依然是公众周末生活的重要议程。应当说,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

  即便在名著阅读呈现衰退迹象的校园,名著阅读的正面价值也从未受到怀疑。

  在我们对2207名中学生进行的文学名著阅读情况调查中,1397人认为通过阅读,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964人感觉自己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向上,848人认为自己获得了身心愉悦。只有110人选择了“没有影响”,107人选择了“人生态度更加悲观”(本选项允许多选)。在我们对大学生文学生活状况的调查中,80.7%的受访者对文学社团持积极评价的态度,更有74%的受访者认为参与文学社团等文学生活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会有积极的影响。

  这些统计数字表明,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对文学名著给自己带来的影响都持积极正面的评价。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在调查中所表现的批评和抱怨理解为对当前文学生活状态的某种不满。对此,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整合高水平的专业的学术资源,为公众日益提升的阅读水平和阅读需求服务;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打造开放的、高水平的文学生活平台,通过经常性的、高水平的互动积极介入公众文学生活议程,培养消费兴趣,形成消费习惯,提升消费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积极做好文学研究的学术资源社会化转化工作,在做好经典解读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不断向公众推介新的、更好的文学作品。白居易有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词合为时而作”,我们应当让当代的读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更多的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唐锡光



 

我与《亲爱的天才》的那些事儿

$
0
0

我与《亲爱的天才》的那些事儿

文/敖德(耕林童书馆总编辑)

图片1

  《亲爱的天才》一上市就飙到当当网新书热卖榜第5名,最欣慰的人就是编辑了(当然还有马库斯先生!)。耕林童书馆总编辑敖德的编辑手记,揭开《亲爱的天才》中文版诞生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亲爱的天才》终于出版了!厚达448页的一本书信集,让我们一窥美国在1940年到1974年之间,那段童书领域诞生伟大天才的年代,莫里斯·桑达克、梅因得特·德琼、玛格丽特·怀兹·布朗、E.B.怀特、伽思·威廉姆斯、露丝·克劳斯、克罗格特·约翰逊、夏洛特·左罗托夫、玛丽?斯托尔兹、汤米·温格尔、露易丝·菲茨休、埃尔斯?霍姆伦德?米纳里克等等……,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照耀并温暖着全世界的孩子。

  作为该书的译者,以阿甲为首的团队,用做学术的态度,考古学的方法,7个人,整整翻译了16个月,因一本书的翻译,同时又诞生了另外一本《天才们的那些事儿》(2014年11月出版)。两本书相得益彰,从一个时间节点上,让我们得以了解美国儿童书黄金时代的历史,不仅让我们知道美国最伟大的编辑和最伟大的作者之间,最私密的情感关系,最私密的工作关系,从双方的身上可以学到我们最欠缺的,也是最有用的专业态度。《天才们的那些事儿》将精选的60位代表作家,对他们进行家谱式的整理,建立每个人的详细档案,对每个人的出身,童年经历,受教育程度,以及他们各个作品的情况,其中又选了25位作者,进行详细的阐述,不乏有很多从未听过的爆料,可读性,学术性非常强,从这本书中我们获取的信息,是以个人的成长史,了解美国一段辉煌的童书发展史。该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社会意义,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引进之苦!】

  作为出版人,这本厚厚的已经变成中文版的书放在眼前,感慨万千,一本书的诞生,其实比一个孩子的出生还要艰辛,还要开心!为了这本书,我苦苦找了5年,几赴欧洲,最终才拿到版权得以出版。

  记得当初我知道此书的消息时,是在2008年的12月,法籍中国裔画家陈江洪来中国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座,他在讲座里提到,他从艺术家转为绘本创作者,有本书对他影响很大,这本书就是《亲爱的天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当时就记下书名,开始了漫漫的寻求版权之路。

  我得知此书的版权在美国的著名童书出版社哈珀·柯林斯,我登门拜访新闻集团在北京的办公室,表明来意后,接待我的负责人并没有表态,同意授权还是不同意,只告诉我要查查版权,我只好回去后在焦虑中等待对方答复,每周问一下进度,都无果。看来,这个方法不行,不能看到煮好的鸭子就在锅里,我却吃不到!于是,我于2010年春去了意大利波隆尼亚书展,拜访哈珀·柯林斯出版社,接待我的版权经理告诉我,他并不知道我们要购买版权的事,这个答复令我很吃惊,原来北京办公室并没有向美国总部沟通此事,让我白白等了这么久。我又向他苦口婆心地说我如何如何喜欢此书,想引进到中国出版,他接收了我所报的条件后,又是在热切期盼中等待,结果依旧音信皆无,写信给他们也不回。这一等,又是两年过去了。俗话说的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时间的长久并没有让我忘记它,反而更加刺激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2012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我终于约上了哈珀的版权部主管,向她当面说我为了此书,找了这么多年,她听后很感动,当场答应我,她回去后了解一下情况,如果版权在,一定授权我们,耶!当时高兴得我差点不参加书展了,立即回酒店喝酒庆祝!

  回国后不久,我们就接到邮件,说版权还在,可以授权,但处理版权事务,还是要交给北京办公室的负责人处理,但北京办公室的负责人却提出两个要命的条件

  1、中文版的电子版权归他们无偿使用。

  2、五年后,译文的版权归他们所有。

  这两个条件对我们来说,均无法接受,这显然是不懂出版的人提出的要求,于是,我们还是继续和哈珀版权部主管联系,也把北京办公室的要求发给她,此后,外方与我们往来信件,就不再抄送北京办公室了,后来的事,就比较顺利了,虽历经千辛万苦,但版权终于在2013年2月签下,历时5载。之所以我如此钟情此书,因为在我心里,特别想成为像厄苏拉一样的人物,向她学习如何做一名好编辑,去发现作者,编出好书,我想,这应该是所有出版人的共同心愿吧?

  【编辑之难】

  这本书,是我十年编辑生涯中第二部最为重要的作品,第一部是畅销1800万册的《不一样的卡梅拉》,此套书缔造了一个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而《亲爱的天才》的编辑出版,是为我在出版业务上,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是一个滋养我职业素养的宝库,同时,也希望此书能为中国的童书出版的同行们,有些启迪,有些借鉴。

  所以,这本书必须做好!这不是一本小说性质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厚厚的书信集,也是工具书,对于编辑过程来说,我们要作到体例合理,阅读方便,检索科学。书中的信件集中体现了厄苏拉的职业通信的全貌,能让我们深入观察许多书的创作过程,还有多种类型的作家和画家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文版的形式,完全保留了原貌,包括厄苏拉不规范的标点形式——她用来标注自己思路的中断,或是换个话题,或是陷入得体的——或恼怒的——沉默。书中又增加了部分书信简目,厄苏拉的年表,部分媒体与机构中英文对照表,参考文献,主题词索引,中译本简介,相关作家画家部分作品中文书目,还有大量大量的注释。

  以下的一堆数字,可以感受此书诞生的不易。

  马库斯从10万封信中,挑选了286封,加以注释,集成此书。

  5年寻找、洽谈版权。

  7人翻译团队,历时了16个月

  编辑与译者200封探讨、修改译稿的邮件。

  5次校稿,45次修改,终成此书。

图片2

  出版的最后关头有一个插曲,按照计划,封面是用桑达克绘制的插图,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赶上我们计划好的出版时间。这幅带有桑达克典型风格的肖像画,把厄苏拉的智慧,干练和优雅表现的非常到位,尤其是背景,就如她的一生,绚烂而精彩,充满了特例独行的个性。这样精彩的图,在本着保持原汁原味的原则下,缺少此图,是为憾事,所以,我们采用了双封面的设计,桑达克绘制的封面为护封,内封的图是厄苏拉1986年写给夏洛特·左罗托夫((《风到哪里去了》的作者)的手稿,

图片3

而这封手稿是夏洛特·左罗托夫的孩子发表在Twitter上的,在图书已经下厂印刷的那一刻,我们取得了她的授权,让这本书又多了一个可称道的故事,多了一份值得炫耀的细节,我们认为这样一个小小的设计,会比原版更有价值,只是由于桑达克的代理人授权事宜耽误,所以第一版只做了单封面,等取得授权后,就变为双封面。这个时间不会太久,因为五年我们都等了,这一点儿时间,我们有足够的耐心。

图片4

  我出版的太多的书,都是耐心等待的结果,这个过程很美,我很享受。

  2014年6月3日晚


为什么《亲爱的天才》是一本重要书?

2014-9-20 10:02:10 来源:新京报 我要评论 我要投稿0

为什么《亲爱的天才》是本重要书?

为什么《亲爱的天才》是本重要书?

  第一次听说《亲爱的天才》是2008年12月2日,那天我听旅法艺术家陈江洪先生的图画书讲座,他很郑重地提到了这本厄苏拉的书信集,说她是一位令他非常景仰的童书编辑,很遗憾此生没有机会与她合作,哪怕合作一次也好啊!

  陈江洪的遗憾令我大为好奇。这位厄苏拉·诺德斯特姆女士就是莫里斯·桑达克的编辑,据说这本书信集里有不少写给桑达克的信,而非常凑巧的事,我当时正在翻译《野兽出没的地方》,急于想了解这本书的来龙去脉。于是,我以最快的速度弄来了这本书,翻看之下,感觉如获至宝。

  没有厄苏拉就没有今天的桑达克

  仅就桑达克这一位创作者而言,书信集中收录了1953年3月到1974年5月间厄苏拉写给他的27封信,在这个21年的跨度中,桑达克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成长为世界知名的图画书艺术家,问鼎过凯迪克奖金奖与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实际上,从1950年的某个下午,厄苏拉在纽约的F.A.O.施瓦茨玩具店发现桑达克并交给他第一本插画的童书起,她一直都在陪伴与呵护他的成长,除了当好编辑的角色,还扮演他的红颜知己、大姐大、导师、保护人,有时甚至是母亲的角色。这些信件,以及其他信件中诸多提及桑达克的地方,都在清晰地向我们展示这种奇特的关系。桑达克后来在访谈中说,没有厄苏拉就没有今天的桑达克。

  而就“野兽”这本经典图画书而言,从这本书信集里我们也看到了它大致的形成过程、出版前后的阵痛与狂喜、时人的欢呼与犹疑。比如我们了解到这本书最初的创意始于1955年,在草稿中名为《野马出没的地方》,经过8年的酝酿,直到1963年还在艰难地修改与绘制中,差一点没赶上那年的秋季书目。而厄苏拉是如何苦苦地却也不乏耐心地等待着、准备着,想尽一切办法把它托举上荣誉的顶峰。而在刚刚出炉的那一刻,这位大编辑就以无尽诗意的感慨向桑达克表示祝贺,并断言这是一本“伟大的杰作”!

  读着这样的信件,仿佛置身于那个童书出版的黄金年代,亲身体验那些经典童书在创作中的痛苦与成功之后的荣耀。书信集里具姓名的收件人有80多位,其中大部分是与厄苏拉合作的当年哈珀出版公司的作家或画家,而其中大概近30位是中国读者也很熟悉或比较熟悉的,如E. B.怀特、艾诺·洛贝尔、艾萨克·辛格、艾兹拉·杰克·季兹、伽斯·威廉姆斯、贾尼思·梅·伍德里、凯·汤普森、希拉里·奈特,等等。将这些人的作品(图画书或儿童小说)列出来,就是美国童书在上世纪30年代至上世纪70年代最重要的一批经典作品。而厄苏拉就像《夏洛的网》中的那个了不起的蜘蛛,亲手编就了这张极其绚烂的经典童书之网,而这本《亲爱的天才》正是她的织网手册。

  没有马库斯就没有《亲爱的天才》

  这本厄苏拉的书信集是在1998年出版的,它的出版对于童书发烧友和儿童文学研究者是一大福音。《亲爱的天才》的出版,主要归功于其编者伦纳德·S.马库斯先生。上世纪70年代马库斯在耶鲁大学学习的时候,主要兴趣还在诗歌的创作与研究。毕业后的一天,他在书店偶然翻开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晚安,月亮》,被那种简单而纯粹的诗意击中了。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起这位童书创作者,当然也绕不过那位哈珀的传奇编辑厄苏拉。马库斯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完成了玛格丽特的传记《被月亮唤醒》(初版于1992年),在此期间,他也做着海量的童书评论与相关的儿童文学史研究。他发现整理的许多条线索都越来越多地汇聚到厄苏拉这边,而关于她的资料却令人震惊的少之又少。于是他决心做一次彻底的梳理,征得哈珀出版社的同意,在他们的档案库里调阅整理厄苏拉的书信。没想到这一干又是整整两年,因为那里保存的厄苏拉书信有超过10万封!今天,我们要卒读这本书信集都会感到不太容易,可这只是其中的260多封,而且都印得规规整整。马库斯在故纸堆里独自干了两年,按照他自己拟定的原则遴选出来这260多封信,构成了我们目前看到的《亲爱的天才:厄苏拉·诺德斯特姆书信集》。

  当然,从这本书中获益最大的还是马库斯本人。他后来采访了童书界几乎所有与厄苏拉相关的人物,访谈实录或发表在杂志上,或结集出版;而那一年代的图画书创作者们几乎都参与过“金色童书”的创作,于是他顺手又写了一本《金色传奇》(2007年出版)。但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还是2008年出版的《童书守护人:理想主义者、实干家与美国儿童文学的成形》,这是一本跨度300年的美国童书史,而与《亲爱的天才》相关的研究成果大概占据了其中的半个多世纪,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落下的功课太多,得赶紧补课

  在听说《亲爱的天才》将会有中文版之后,马库斯非常兴奋,他在美国书展上接受媒体采访,猜测说:中国作为一个历史很悠久的国家,如今也越来越强大,大概是特别想从美国童书发展经历中来学习童书创作和出版的经验,才会选择引进这本书。他认为厄苏拉的确是一位好老师,对美国人、对中国人都是一样的。——马库斯猜得很准,这的确是我作为一个儿童阅读推广人的心愿。我们落下的功课太多,得赶紧补课。

  可是老师有那么多,为什么要选厄苏拉呢?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想想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吧,就是创作《晚安,月亮》、《逃家小兔》等经典图画书的作者。她也曾是一位编辑,是那个年代一个实验性的幼儿图书创作团体“银行街教育学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实际上也是她在这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厄苏拉。有趣的是,玛格丽特作为当时童书界的大明星,她的创作是分为两大块的:一块是非常畅销的类型,一刷就能卖出100万册的图画书,这种书能确保她过着相当奢侈的生活,但通常不是厄苏拉要出版的书;但另一块是实验性非常强的,如上面列举的那几本,其中《晚安,月亮》最初的年均销售也不过近2000册。而后面这类书,她都留给了厄苏拉,随着时光的推移,这些书成了不朽的经典。你可以想象,当年为了这些书,厄苏拉曾经历过怎样的奋斗?在退休之前,她很兴奋地写信告诉自己的中学老师,她带领的童书部门已经成为整个出版社利润最高的部门了。是的,经过多年的坚持,那些曾经卖不动的好书如《晚安,月亮》、《爱心树》,等等,已经成为出版社的摇钱树了。

  在1948年8月24日厄苏拉兴冲冲地发电报给玛格丽特:“抱歉不能接受盛情邀请。希望我能够。与重要的图书馆馆员有重要约会谈论重要书。等我不太重要时会写信的。”——电报里提到的那本“重要书”,其实到1949年才正式出版。

  如此重要的厄苏拉,你会不选择吗?



 

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书单

$
0
0



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


  序号 书名 作者 国家 插图 译者 出版社 年份    
  1 木偶奇遇记 科罗狄 意  徐调孚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8    
  2 爱的教育 亚米契斯 意  田雅青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1    
  3 安徒生故事全集 安徒生 丹麦  叶君健 远流出版公司 2002    
  4 安徒生故事全集 安徒生 丹麦  叶君健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    
  5 格林童话全集 格林兄弟 德  魏以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6 时代广场的蟋蟀 乔治·塞尔登 美 盖斯·威廉姆斯 傅湘雯 新蕾出版社 2003    
  7 麦田里的守望者 J.D.塞林格 美  施咸荣 译林出版社 1997    
  8 5月35日 埃里希·凯斯特纳 德  刘冬瑜 明天出版社 1999    
  9 白比姆黑耳朵 特罗耶波利斯基 前苏联  曹苏玲  粟周熊  李文厚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10 老虎学数数 雅诺什 德 雅诺什 皮皮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11 我说,你是一头熊 雅诺什 德 雅诺什 皮皮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12 小淘气尼古拉 桑贝·葛西尼 法  高宪如 外文出版社 1998    
  13 男孩彭罗德的烦恼 布恩·塔金顿 美  马爱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14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J.K.罗琳 英  苏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15 洞 路易斯·萨奇尔 美  赵永芬 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    
  16 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 尼·诺索夫 前苏联  孙广英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    
  17 拉拉与我 笛米特·伊求   郑如睛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    
  18 睛天有时下猪 矢玉四郎 日 矢玉四郎 彭懿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2    
  19 女巫 罗尔德·达尔 英  任溶溶 明天出版社 2004    
  20 四个半朋友 约阿希姆·费里德里希 德  陈靓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0    
  21 狗来了 克里斯蒂娜·纽斯林格 奥地利  杨立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    
  22 雷鸟红领子(西顿动物文学经典) 厄尼斯特·汤·西顿 加拿大  东方编缉部 北京出版社 2000    
  23 犟龟 米切尔·恩德 德 曼弗雷德·施吕特 何珊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0    出走的绒布熊          
  24 小熊温尼·菩(小熊维尼) A.A.米尔恩 英  李典儒 南海出版公司 1999    
  25 万花筒 依列娜·法吉恩 英  徐朴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    
  26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于尔克·舒比格 德 罗特荣特苏珊娜·贝尔纳 林敏雅 华夏出版社 2000    
  27 勇敢的船长 吉卜林 英  胡春兰  侯胡古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28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 帕·林·特拉弗斯 英  任溶溶 明天出版社 2000    
  29 铁路边的孩子们 内斯比特 英  任溶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30 鸟雀街上的孤岛 尤里·奥莱夫 以色列  李文俊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    
  31 奥菲丽娅的影子剧院 米切尔·恩德 德 弗里德利希·海西尔曼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0    
  32 永远说不完的童话 米切尔·恩德 德  何珊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4    
  33 小王子 安·德·圣-埃克絮佩利 法  胡雨苏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1    
  34 小不点和安东 埃里希·凯斯特纳 德  孔德明 明天出版社 1999    
  35 地板下的小人 玛丽·诺顿 英  任溶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36 纳尼亚传奇 刘易斯 英  陈良廷  刘文澜 译林出版社 2001    
  37 费多尔大叔,公狗和公猫 乌斯宾斯基 俄 C·格里戈里耶夫 徐永平  和志宽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1    
  38 讨厌鬼亨利赚大钱 Francesca Simon  Tony Ross 施敏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    
  39 险恶之海 伊丽莎白·霍金斯 英  郑怡 华夏出版社 2001    
  40 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 克里斯蒂娜·纽斯林格 奥地利  杨立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    
  41 巴德,不是巴迪 柯蒂斯 美  黄乔生 译林出版社 2001    
  42 噢,美丽的巴拿马 雅诺什 德  皮皮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    
  43 爱心树 谢尔·希尔弗斯坦 美  傅惟慈 南海出版公司 2003    
  44 猜猜我有多爱你 山姆·麦克布雷尼 英 安妮塔·婕朗 梅子涵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45 小老虎,你的信 雅诺什 德  皮皮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    
  46 逃家小兔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 美 克雷门·赫德 黄西毓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47 北风的背后 乔治·麦克唐纳 英  任溶溶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4    
  48 小房子变大房子 朱莉娅·唐纳森 英 阿克塞尔·舍夫勒 任溶溶 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5    
  49 蜜蜂树 派翠西亚·波拉蔻   廖春美 远流出版公司 2000    
  50 小船 莫妮克·弗利克斯 瑞士   明天出版社 2003    
  51 黄书包 莉克亚·布咏迦·努内斯 巴西  蔚玲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    
  52 戴高帽的猫 苏斯博士 美  任溶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53 儿童诗园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英  刘慕跃 重庆出版社 2002    
  54 在我坟上起舞 艾登·钱伯斯 英  李德俊 译林出版社 2004    
  55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艾蜜丽·弗利德 德 杰基·格莱希 张莉莉 格林文化 2004    
  56 背井离乡的365天 理查德·佩克 美  高术 译林出版社 2003    
  57 严斯-彼得和看不见的小人 克劳斯-彼德·沃尔夫 德 安梅丽·格林克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    
  58 鼹鼠的故事 兹德内克·米莱尔 捷克 爱德华·佩蒂斯卡 林良 接力出版社 2003    
  59 鸭子骑车记 大卫·夏农 美  沙永玲 小鲁文化 2003    
  60 老鼠汤 阿诺·罗北尔 美  杨茂秀 远流出版公司 2000    
 蚱蜢旅游记          
   大象舅舅          
  61 让路给小鸭子 罗勃·麦罗斯基 美  毕璞 国语时报 2004    
  62 艾尔韦斯的秘密 玛丽亚·格里珀 瑞典  傅定邦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    
  63 雷公糕 派翠西亚·波拉蔻 美  简偵 远流出版社     
  64 麦克,吃早餐 露斯玛丽·威尔斯   李坤珊 和英出版社 2002    
  65 花婆婆 芭芭拉·库尼 美  方素珍 三之三文化 2004    
  66 夏洛的网 E.B.怀特 美  任溶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67 你大,我小 葛黑瓜尔·索罗塔贺夫 法  武忠森 和英出版社 2003    
  68 勇气 伯纳·韦伯 美  幸佳慧 小鲁文化 2005    
  69 无家可归的小鸟 格洛丽亚·惠兰 美  温晨红 译林出版社 2004    
  70 一百条裙子 埃莉诺·埃斯特斯 美 路易斯·斯洛博德金 袁颖 新蕾出版社 2005    
  71 活了100万次的猫 佐野洋子 日  唐亚明 接力出版社 2004    
  72 泰迪熊火车历险记 艾莉森·塞奇 英 苏珊娜·格里兹 代红 南海出版公司 2005    
  73 极地特快 克里斯·范·艾尔斯伯格 美  王东风  彭勇穗 译林出版社 2005    
  74 爷爷一定有办法 菲比·古尔曼   宋佩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75 流浪狗之歌 嘉贝丽·文生    和英出版社 2003    
  76 石头汤 强·穆特   马景贤 小鲁文化 2004    
  77 五毛钱的愿望 比尔·布里坦 美 安德鲁·格拉斯 隋荣谊 新蕾出版社 2003 

儿童文学教学推荐书目

1.《木偶奇遇记》,[意]科罗狄/著,徐调孚/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

2.《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著,田雅青/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

3.《安徒生故事全集》,[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远流出版公司,2002年

4.《安徒生童话全集》,[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

5.《格林童话全集》,[德]格林兄弟/著,魏以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6.《时代广场蟋蟀》,[美]乔治•塞尔登/著,傅湘雯/译,新蕾出版社,2003年

7.《麦田里的守望者》,[美]J.D.塞林格/著,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1997年

8.《5月35日》[德]埃里希•凯斯特纳/著,刘冬瑜/译,明天出版社,1999年

9.《白比姆黑耳朵》[前苏联]特罗耶波利斯基/著,曹苏玲 粟周熊 李文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10.《雅诺什作品系列》[德]雅诺什/文,皮皮/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

11.《我说,你是一头熊》[德]雅诺什/文,皮皮/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

12.《小淘气尼古拉》[法]桑贝•葛西尼/著,高宪如/译,外文出版社,1998年

13.《男孩彭罗德的烦恼》[美]布恩•塔金顿/著,马爱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14.《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英]J.K.罗琳/著,苏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15.《洞》[美]路易斯•萨奇尔/著,赵永芬/译,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

16.《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前苏联]尼•诺索夫/著,孙广英/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

17.《拉拉与我》笛米特•伊求/著,郑如晴/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

18.《晴天有时下猪》,矢玉四郎/文,彭懿/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2年

19.《女巫》,[英]罗尔德•达尔/著,任溶溶/译,明天出版社,2004年

20.《四个伴朋友》[德]约阿希姆•费里德里希/著,陈靓/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0年

21.《狗来了》[奥地利]克里斯蒂娜•纽斯林格/著,杨立/著,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

22.《西顿动物文学经典》[加拿大]厄尼斯特•汤•西顿/著,东方编辑部/译,北京出版社2000年

23.《犟龟》[德]米切尔•恩德/文,何珊/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0年

24.《出走的绒布熊》[德]米切尔•恩德/文,何珊/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0年

25.《小熊温尼•菩》[英]A.A.米尔恩/著,李典儒/译,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

26.《万花筒》[英]依列娜•法吉恩/著,徐朴/译,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年

27.《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德]于尔克•舒比格/著,林敏雅/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28.《勇敢的船长》[英]吉卜林/著,胡春兰 侯胡古/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29.《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英]帕•林•特拉弗斯/著,任溶溶/译,明天出版社,2000年

30.《铁路边的孩子们》[英]内斯比特/著,任溶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31.《鸟雀街上的孤岛》[以色列]尤里•奥莱夫/著,李文俟/译,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

32.《奥菲丽娅的影子剧院》[德]米切尔•恩德/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0年

33.《去圣库鲁次的遥远之路》收录于《永远说不完的童话》[德]米切尔•恩德/ 著,何珊/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4年

34.《小王子》[法]安•德•圣-埃克絮佩利/著,胡雨苏/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

35.《小不点和安东》[德]埃里希•凯斯特纳/著,孔德明/译,明天出版社,1999年

36.《地铁下的小人》[英]马丽•诺顿/著,任溶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37.《银椅》[英]刘易斯/著,陈良廷 刘文澜/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38.《费多尔大叔,公狗和公猫》[俄]乌斯宾斯基/文,徐永平 和志宽/译,淅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

39.《讨厌鬼享利赚大钱》Francesca Simon /文,施敏/译,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

40.《险恶之海》[英]伊丽莎白•霍金斯/著,郑怡/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

41.《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奥地利]克里斯蒂娜•纽斯林格/著,杨立/译,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

42.《巴德,不是巴迪》[美]柯蒂斯/著,黄乔生/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43.《噢,美丽的巴拿马》[德]雅诺什/文,皮皮/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

44.《爱心树》[美]谢尔•希尔弗斯坦/文,傅惟慈/译,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

45.《猜猜我有多爱你》[英]山姆•麦克布雷尼/文,梅子涵/译,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

46.《小老虎,你的信》[德] 雅诺什/文,皮皮/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

47.《逃家小兔》[美]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文,黄毓/译,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

48.《北风的背后》[英]乔治•麦克唐纳/著,任溶溶/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

49.《小房子变大房子》[英]朱莉娅•唐纳森/文,任溶溶/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50.《蜜蜂树》派翠西亚•波拉蔻/文,廖春美/译,远流出版公司2005年

51.《小船》明天出版社2003年

52.《黄书包》[巴西]莉吉亚•布咏迦•努内斯/著,蔚玲/译,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

53.《戴高帽的猫》[美]苏斯博士/文,任溶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54.《儿童诗园》[英]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著,刘慕跃/译,重庆出版社2001年

55.《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德]艾蜜丽•弗利德/文,张莉莉/译,格林文化2004年

56.《背井离乡的365天》[美]理查德•佩克/著,高术/译,艺林出版社2003年

57.《严斯-彼得和看不见的小人》[德]克劳斯-彼得•沃尔夫/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58.《鼹鼠的故事》[捷克]兹德内克•米莱尔/文,林良/译,接力出版社2003年

59.《鸭子骑车记》[美]大卫•夏农/文,沙永玲/译,小鲁文化2003年

60.《老鼠汤》《蚱蜢旅游记》《大象舅舅》[美]阿诺•罗北尔/文,杨茂秀/译,远流出版公司2000年

61.《让路给小鸭子》[美]罗勃•麦罗斯基/文,毕璞/译,国语时报2004年

62.《艾尔韦斯的秘密》[瑞典]玛丽来•格里珀/著,傅定邦 薛雷/译,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

63.《雷公糕》[美] 派翠西亚•波拉蔻/文,简贞/译,远流出版公司

64.《麦克,吃早餐》露丝玛丽•威尔斯/文,李坤珊/译,和英出版社2002年

65.《花婆婆》[美]芭芭拉•库尼/文,方素珍/译,三之三文化2004年

66.《夏洛的网》[美]E•B•怀特/著,任溶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67.《你大,我小》[法]葛黑瓜尔•索罗塔贺夫/文,武忠森/译,和英出版社2003年

68.《勇气》[美]伯纳•韦伯/文,幸佳慧/译,小鲁文化2005年

69.《无家可归的小鸟》[美]格洛丽亚•惠兰/著,温晨红/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

70.《一百条裙子》[美]埃莉诺•埃斯特斯/文,袁颖/译,新蕾出版社2005年

71.《活了100万次的猫》佐野洋子/文,唐亚明/译,接力出版社2004年

72.《泰迪熊火车历险记》[英]艾莉森•塞奇/文,代红/译,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

73.《极地特快》[美]克里斯•范•艾尔斯伯格/文,王东风 彭勇穗/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

74.《爷爷一定有办法》菲比•古尔曼/文,宁佩/译,少年出版社2005年

75.《流浪狗之歌》和英出版社2003年

76.《石头汤》强•穆特/文,马景贤/译,小鲁文化2004年

77.《五毛钱的愿望》[美]比尔•布里坦/文,隋荣谊/译,新蕾出版社2003年

 

 

争论冷却后再看《西方正典》

$
0
0


 

摘自《世纪中国》 作者:张 维

    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一书翻译成中文后,在文学界引起激烈反响,有积极的呼应,也有无情的指责,更有对于批评者非巨细无遗也是点面俱到的再批评。笔者在此无意参与争论,只是力求结合布鲁姆早期提出的相关理论内容,蠡测其定义的“正典”标准及心理层面的研究视角的突破意义。 


一、必要的理论背景了解


  若想深入一本书,一个作家、批评家的思想,对其历史及理论背景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学理论界掀起了形式主义风潮,文本成了只供细读的物件,而文本背后的作者却成了尴尬的多余者。直到60年代后期,德里达提出解构哲学后,形式主义遭到北美思想界和批评界的反经验主义、反形式主义的严重冲击,提起这一反拨浪潮就不能不提到“耶鲁四人帮”,而哈罗德•布鲁姆便是其中一员。 
  但应该注意的是,美国的解构批评有其特殊的文化语境,“德里达的这一解构策略被正典化为一种互文性理论,一种通过揭示文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文本自身内部的意义的异质性和混杂性来解放文本的方法。”美国批评家这一对德里达解构理论的“误读”正与布鲁姆的批评理论相呼应。由此看来,他对自己的总结“在解构主义者看来是反传统的,而在传统主义者看来又是解构主义的”双重性并不矛盾。尽管他本人一再强调文学与批评的自足性甚至将其泛化,认为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同时都是一种文本活动,从而排斥文学的社会性,但客观说来,他的理论的诞生与成熟和20世纪50、60年代反拨新批评与形式主义的潮流,与美国独特的历史、宗教和文学活动密切相关的。 
  而从主观方面来说,布鲁姆在他所谓的“混乱时代”力主重建经典,在文学与理论批评中一以贯之地运用“影响的焦虑”、“创造性误读”这一被某些西方批评家认为是过去二十年来最大胆最有创见的文学理论,他也被列为当代西方把弗洛伊德理论应用到文艺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我们作为他的读者,同样不难见出他也在实践着自己的理论观点。可以说在他的这本《西方正典》一书中,时时流露出对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模式理论的影响的焦虑。弗洛伊德后期的人格结构理论致力于研究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布鲁姆由此把前驱诗人看成本我,把诗人的自恋式自尊看作自我的中心;还借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霸权”说,认为前代诗人形成了强大的“文本霸权”,引起后来者的焦虑,需要克服对人格化的超我——死亡的恐惧,就要通过修正式的误读,如同俄狄浦斯弑父式的战斗,象征性地杀死前驱诗人,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布鲁姆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误读”为文学散文,进行“莎士比亚式的解读”,借用弗洛伊德的“散文”又从根本上否定了它,否定俄狄浦斯情结的存在而代之以哈姆莱特情结,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也是对弗洛伊德影响的焦虑使然吗? 


二、关键词及内容梳理


  (一) 经典 
  译者将布鲁姆的这本《The Western Canon》译为《西方正典》,正切合了布鲁姆的著书宗旨,这本书就是要在一个解构的时代,一个审美价值缺失的时代重建经典,拨乱反正。“正典”一词体现了他的精英立场。但布鲁姆并未对“经典”下严格的定义。只是提供了一些反思经典的角度,并用举证法证明经典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分析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审视他对经典的看法。 
  首先从内涵来看,布鲁姆认为,作为经典最重要的就是具有原创魅力。原创性是贯穿本书始终的一个关键词,并与他一贯的理论主张“影响的焦虑”、“创造性误读”紧密相联。第二,要使作品具有原创性,就必须具有斗争性。布鲁姆强调文学是自足的而不认可马克思主义立足的社会角度,最令他“不解”的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到处发现斗争上很有悟性,却看不到冲突性就是高雅艺术的内在特性。”(P20)这种冲突性也就确保了经典作品的“个人化”色彩。每一个作者都是迟来者,他们只有通过与前驱作者的斗争才能为自己在文坛上争得一席之地。因此他甚至断言:“经典就是柏拉图和莎士比亚。”(P25)第三,孤独性。“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P21)孤独形成的原因,用布鲁姆早年的解释来说是因为心灵作为“内涵”与外部世界这个“外延”割裂开来,而与死亡相遇,可以说就是与人格化的超我相遇,“自我在寻求自由和孤独时最终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去阅读:去面对伟大。”在阅读中期望某种形式的复活。(P414)这种只言片语的解释也许仍不明朗,但从中可以看出布鲁姆在主张以审美价值,而非以政治和道德价值来衡量经典。 
  再从经典的外延来看,布鲁姆列出了26位经典作家作品,在文本细读中对“经典”作深入的阐释,他在细读中提出了“经典的友谊”、“经典的忧郁”、“经典的记忆”和“经典的忍耐”等经典的类型。“经典的友谊”来自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布鲁姆分析到:堂吉诃德和桑丘都在寻找新的自我,他们由相互倾听而改变自我,这种相互解救突破了莎士比亚式人物内心的孤独,比二人合为一个形象更有原创性;关于“经典式忧郁”,是布鲁姆细读蒙田的《随笔集》时谈到的,他认同麦琪•齐尔格对忧郁的小结,并进一步指出忧郁的或艺术的矛盾与无法自我更新的审美焦虑有很大关系;“记忆”是本书概括民主时代文学性的一个关键概念,而这一时代的开创者华滋华斯当之无愧地拥有经典记忆,惟有记忆的神话可以弥补我们经验的损失,布鲁姆认识到:经典是真正的记忆艺术,是文化思考的真正基础;忍耐这一概念,似乎并不涉及文学,但布鲁姆在卡夫卡身上看到了坚忍的力量,这种忍耐是生存的惟一手段,“就像犹太人经典性忍耐一样。”(P365) 
  虽然布鲁姆对他提及的这些经典类型没作细化阐述,但不难看出他的“经典”概念更多地偏重于文本的内容而非形式,而在文本内容方面他又着重从作品的意象,主人公个性特点等方面反求诸作者的创作心态和审美体验,可以说,布鲁姆对经典的重建更多地立足于心理而非文本。 

  (二) 原创性 
  与1973年出版的《影响的焦虑》中提到的六个修正比相呼应,布鲁姆对西方经典作家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强调了他们对前驱影响的俄狄浦斯式的抗争性,洞悉出他们解读前人作品的防范意识,他将这种抗争的策略总结为本书的一个关键词:“原创性”。在布鲁姆看来,“经典的陌生性并不依赖大胆创新带来的冲击而存在,但是,任何一部要与传统做必胜的竞赛并加入经典的作品首先应该具有原创魅力。”(序言与开篇P5)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原创性最成功,使我们自然化了,使我们看不出其作品原创性和陌生性的原因;但丁是“以原创性、创新性和丰富奇特的想象直逼莎士比亚的惟一的诗人。”(P57)乔叟式的暗示“是莎士比亚原创性最伟大的起点,即他表现人类个性的方法。”(P79)蒙田的原创性在于自我描绘,莫里哀的原创性在于从闹剧发展出了一种批判性的喜剧……因为作品的原创性因素是抗争式的,因此毫无疑问都包含着一定的反经典因素。 
  在贵族时代,所谓的经典主要指的是神权时代的古典作品,如荷马史诗、雅典悲剧及《圣经》等,它们在贵族时代被不断地否定,乃至产生一种文化,到歌德时走到了极端,他不仅否定神权经典,更否定当时已成为经典的莎士比亚,从而结束了崇拜偶像的贵族时代。
  到民主时代,人们不再歌颂众神和英雄,而是哀痛与珍视人类大众,作品中的他者性成了原创性的标志。华滋华斯开启了民主/混乱时代对诗歌的祝福/诅咒,以自我的记忆填补失去偶像的空白,他以人类与自然的他者性试图否定弥尔顿的影响;奥斯汀的反讽并未体现多少原创性,但布鲁姆仍能看出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反映了她莎士比亚式的内在性;狄金森显示了很高的认知原创性是因为她的内在源头是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作品更是体现了对莎氏影响的深度焦虑。布鲁姆甚至这样写道:“虽然《彼尔•京特》是易卜生作品中受莎士比亚影响最小、最能体现其原创性的一部,但是彼尔身上这种双重性格的发展还是类似《亨利四世》第二部结尾时福斯塔夫的运道。”(P284)可见民主时代的作者是如何焦虑地力图摆脱先驱经典的阴影而披荆斩棘的。 
  在混乱时代,作者更是高扬莎氏这面经典的大旗,最突出地表现在他抛出了莎士比亚首开心理分析的先河的观点,而认为弗洛伊德只是编撰整理者,甚至其精神分析学就是某种莎士比亚情结;普鲁斯特体现性嫉妒的喜剧偏离了莎氏的轨道而超越了他;乔伊斯与莎氏竞争而创造了文学史上最成功的莎士比亚变形;贝克特塑了我们世纪的莎士比亚式舞台。布鲁姆从混乱时代的经典作品中,从作品的主人公气质性格,从作品的内在结构,甚至从语段的字里行间寻觅着莎士比亚不灭的灵魂。他所谓的原创性无非就是莎士比亚之后的作家们对莎士比亚影响的抗争,对其有所突破,创造出一个陌生性的人物形象,便获得了原创性,创造出新的经典作品,如果作者摆脱不了“遮护天使”的阻碍,便只有在前驱诗人(尤其是莎士比亚)的阴影下徘徊不前,焦虑不安。 


三、布鲁姆一以贯之的理论假定


  (一) 经典史 
  本书以“经典悲歌”开篇,以“哀伤的结语”收束,定下了怀旧的基调。从全书结构上就可看出布鲁姆对经典的无限缅怀。他套用了维柯在《新科学》中提出的三阶段的循环理论,即神权时代、贵族时代和民主时代。不同的是维柯认为每个新的神权时代将会在一场大混乱后最终出现,却并不认为会有一个独立的混乱时代出现;而布鲁姆却认为弗洛伊德、普鲁斯特、乔伊斯和卡夫卡的文学风格正代表了一个混乱时代的文学精神。在论述易卜生时,布鲁姆提到:“《海达•嘉伯乐》这部1890年创作于慕尼黑的戏剧,成为审美时代(民主时代与混乱时代之间危险的过渡期)的杰作绝非偶然。”(P272)但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就此进一步展开讨论,指出审美时代之于民主时代的记忆性或之于混乱时代的危险性究竟是如何过渡的。书中对神权时代的梳理也没有单列章节,便急切地切入贵族时代,树立莎士比亚这一经典的中心,再由此继续列出25位作家作品,深入文本分析,清理出一个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学的经典谱系。可以不无夸张地说,这本副题为“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的《西方正典》梳理的就是因莎士比亚作品的影响而焦虑的作家和作品,他们通过“误读”和“回避”掩饰和对抗莎氏的影响,从而跻身经典的行列。 

  (二) 精英立场 
  布鲁姆认为在追寻经典的审美价值过程中,审美与认知标准的最大敌人是那些对我们唠叨文学的政治和道德价值的所谓卫道者,因此他的文学经典研究和批判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他反对当代流行的女性主义批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拉康的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解构主义及符号学等,并视他们为“憎恨学派”,自顾沉浸在自己的审美孤独中。他的坚持审美理想的精英立场源自康德。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是非功利性的,布鲁姆接受了这一观点,认为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缪斯总是站在精英的一边;他承认文学天才的存在,这从《西方正典》一书的姊妹篇,2002年出版的《天才:创造性心灵的一百位典范》的书名就可见出,他的这一立场是单纯立足于文学的,这体现在他对此书读者群的界定上。他的书是要给被约翰逊和他之后的伍尔芙称为“普通读者”的人看的,“这类读者既不是为轻松愉快而读书,也不是为消除社会的罪孽而读书,而是为了扩展其孤独的生存而读书。”(P409)因为他坚持认为,西方经典不管是什么,都不是拯救社会的纲领。 

  (三) 正典结构 
  出于这一立场,布鲁姆将批评的立足点放在经典文本中的创作心理上,反思经典的形成原因及流变,也就是将抽象的文学史的发展变化研究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对经典作家的生命循环的研究。这种研究最具突破性本质的,是他推翻了文学史上的一贯观点,即文学的发展是后代对前代的继承、吸收和接受的结果,是子承父业的关系,提出了一套“逆反式”的阅读理论,强调影响过程中的误读、批评、修正、重写,即强调文学变革、创造和更新的一面。对这一侧面的强调还算不上理论创新,他的创新在于深入作者个体生命的灵魂,明确提出把诗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接近于弗洛伊德称之为家庭罗曼史的案例加以检视,并借助于尼采在《道德谱系》中对美学思想中的修正派和禁欲派思潮的研究和对逆反理论的预言。布鲁姆由此提出的“误读”实际上偏重的并不是文学接受层面,而是创作心态的焦虑的体现,是一种逆反式的阅读策略。 
  “焦虑”和“误读”借鉴了弗洛伊德家庭罗曼史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自我(ego)在整个人格结构中执行着控制和管理人的行为的职责,它同时侍奉三位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super-ego)和本我(id,也称“伊底”),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然而,自我无力同时满足内部和外部的需要,这就会产生焦虑。焦虑就是自我对待上述三者的软弱状态。布鲁姆进一步将本我具体化为强者诗人的前驱诗人,而将潜在的强者诗人看作完全的唯我主义者,诗存在于他心中,他却在“本我”中,在其身外发现了它,因此他感到自主权受到威胁的恐惧,尊严降低了,心理的痛苦随之而延伸,因此强者诗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唯我主义者,即不是一个自主的自我,他们要寻觅一种自卫机制,这是一种修正性的行动,即布鲁姆所定义的“克诺西斯”(Kenisis),或“倒空”——既是想象力的收回行为,又是想象力的“分离”行为。他在《影响的焦虑》中引用弗洛伊德在《有限性和无限性分析》中对自我与本我关系的分析,得出一个辩证的结论:“在诗的意义上,在修正的意义上,‘克诺西斯’表面上似乎是一种自我放弃的行为,但总是要使父亲们为他们自身的原罪付出代价;甚至可能要使父亲们也为儿子们的原罪付出代价。” 在这种意义上,强者诗人获得并保持了领先于前驱者的地位,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前驱者在摹仿他们。这就是“阿•波弗里达斯”(A pophrades)或“死者的回归”。 
  布鲁姆在书中略去了神权时代的作品解析,直接以莎士比亚为经典的中心,为一切强者诗人焦虑和误读的源头,他并未对此做详尽说明,而实际上,这一假定早在20年前的《影响的焦虑》一书中就已经明确解释了。这里不妨引用如下:“本书的论述不包括最伟大的英语诗人,这是基于下述几个理由。历史原因当然是其中一个理由;莎士比亚属于洪水前的巨人时代。那时候,对影响的焦虑还没有形成诗歌意识中的核心。理由之二涉及到戏剧和抒情诗这两种形式的对立。随着诗歌日益主观化,前驱诗人投下的阴影日益上升到主宰一切的地位。当然,最重要的理由还在于:莎士比亚的最主要前驱乃是马娄(Marlowe),而马娄是一位比他的继承人莎士比亚渺小得多的诗人。” 


四、再看布鲁姆的批评


  布鲁姆首先是一个浪漫主义诗评家,又由于“耶鲁四人帮”的缘故,人们多把他看作美国解构批评的人,并与德里达的理论相提并论,而实际上,他的批评理论是有解构与传统的双重性的。就其研究领域来看,其批评主要包括诗歌批评、理论批评和宗教批评三大方面。在《西方正典》这本书中,他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综合了他从70年代以来在三方面的理论主张,深入对经典的文本细读。 

  (一) “实用批评” 
  布鲁姆虽然关注的是一个艺术的世界,但他自称他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实用批评,探讨的是批评的功能。他认为“诗歌不是一种生活批评,但是诗歌批评却是或者说应该是生活批评。”这实际上可以见出其批评的包容性。在这本书中,布鲁姆打破了传统的把创作、批评和理论截然分开的学科划分,融会贯通,目的就是要培育出一代切实可行的理论批评。并提出“内在互文性”(intratextuality),即指诗人们相互阅读文本并互受影响的过程,这也要求在阐释一个文本的同时还要阐释与文本的相互影响,而实际上,他所指的文本已经不是单纯的浪漫诗歌,甚至不只是文学作品,他把人类文化活动都看作一种可以拿来解读的文本,他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著作当作散文来读就是鲜明的例证,他还从文学和宗教的角度分析J的《圣经》,分析了卡夫卡的经典忍耐性、博尔赫斯和西葡语系的惠特曼们,分析他们的原创性和抗争性。用他的著作译者吴琼的话说,他的这种批评观点是一种“大批评观”。 

  (二) 逆反批评 
  布鲁姆认为对前驱诗人的阅读是一种误读,同样,对诗歌以及一切文学作品的批评也是一种“误释”。他在《影响的焦虑》一书中提出:“一首诗不是对焦虑的克服,而是那焦虑本身。诗人的误释或诗尤甚于批评家的误释或批评,但这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别,而不是类别之差。没有解释,只有误释;所以一切批评都是散文诗。”由此他把自己的反传统之道的新的诗评称为“逆反式”批评(Antithetical Criticism),并自我标榜为辩证的诗评。 “批评并不是教会人们一种批评的语言(这种形式主义观点普遍存在于原型主义者、结构主义者和现象学者之中),而是教一种已被用来写就诗歌的语言,是关于影响的语言,是关于一种制约作为诗人的诗人们之间关系的辩证法的语言。”他强调的是批评作为与事实性进行对抗性搏斗的功能,他本身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战斗着的精英,他的批评不仅仅是批评,更多的是一种逆反的阅读策略。 


五、总 结


  布鲁姆《西方正典》一书是他多年来批评思想和理论的一个实践,从最浅显的层面上看,对于一个一般意义上的读者,他为我们梳理了一个西方经典作家作品的脉络;就他本人的创作目的来看,他也确实关注了批评自身,因为“批评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别的什么方法。”他以敏锐的眼光洞悉作者创作的心理维度,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块黑暗而具魔力的土地,是一部充满焦虑与逆反的文学史。他的批评实践对于反拨形式主义对作者这一文学构成要素的忽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审美价值的评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但他过于片面强调作者主体的心理,不免失之矫枉过正,甚至牵强。有评论不无揶揄地说他的这本书实际上写的是在莎士比亚阴影下的25位作家。毕竟一部文学发展史并不就是单纯的个体生命循环的历史,他主要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经典的断裂和修正,而对其间的继承和发展避而不提,这实际上也可以见出他本人对前驱作者尤其是对弗洛伊德影响的焦虑心理。 
  布鲁姆一方面急切地期待新的神权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不无哀伤地慨叹文学的衰退无法逆转。这一矛盾心理决定于他的精英立场,而他又将前驱诗人置于本我的位置上,以一种近于俯视的角度去审视,这难免使他这本书再一次引发争论,激进者说他保守,保守者说他激进。而实际上,正如他所说,一切阅读都是误读,我们在阅读中也要反思,在这个布鲁姆定义为混乱的时代,我们究竟是失去了伟大的导师,还是失去了虚心的读者?对于大师的误读,也许是曲解,但也许正是曲解为新的文学注入了发展的活力。 

 

像李白那样的,才能叫旅游达人

$
0
0


文_马伯庸 专栏作家,著有《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

大部分古人,一辈子连自己的家乡都走不出去,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稍微走得远一点,至于能有机会遍游全国的人,凤毛麟角。而李白一生,从25岁出蜀开始,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去过的地方比许多现代人都多。我看到过一个统计数字:李白先后去过206个州县、80多座名山,能去的中国之地他差不多转了一个遍。这种人不去给快递或者物流做代言,真是可惜了。

能跟他比一比每日锻炼步数的历史名人,前有司马迁、郦道元、玄奘,后有汪大渊、郑和、徐霞客、李时珍等。可是这些人和李白的情况,又不一样。司马迁是为了搜集史料、郦道元是为了考察地理,玄奘是为了从印度搬佛经的生肉,汪大渊、郑和是有政治任务在身,李时珍是为了修药典,都是为了工作,算出差。

而李白没什么具体工作,也没什么明确目的,他四处游历,两句诗就表达清楚了:“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唐代的文人旅游风气很兴盛,他们四处干谒投献,结交官员,刷声望值。没有什么KPI考核任务——悠游闲逛,没有日程,这才是旅游的心境。李白的好基友杜甫说“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说明盛唐之时,社会治安尚好,也不用担心安全。

于是李白便玩得很疯,哪怕是他从长安黯然离开后的低谷时期,也没闲着。别人郁闷,都是结个草庐或者僵卧孤村,就地郁闷,李白倒好,特地跑到东鲁去郁闷,还顺手写出了“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句子,给自己打气。写完以后,李白笔一扔,又跑吴越玩去了。所以《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有另外一个题目,叫做《别东鲁诸公》。

这事我也遭遇过。有个朋友,辞职了,在朋友圈里发了一通感慨,说不愿再戴着面具混迹名利场,哪怕生活再困苦也要遵从本心云云,配的图是在毛里求斯晒太阳。再过两天,跑大堡礁去了,配文是:“洗净灵魂,从今天起做一个快乐而单纯的人。”

多烦人啊!李白的朋友们,大概也是这么想的。

我一直有一个猜想。李白的诗如此豪放飘逸、想象奇绝,一定是和他的丰富游历分不开的。这个观点不算新鲜,很多文章都会指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通过游历祖国大江南北,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对他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源泉——但等一下,我的想法略有不同。

李白之所以写出那么多汪洋肆恣的想象力杰作,不仅是因为旅行能涨经验值,也因为旅行提供了足够多的空闲时间。

唐代交通要么靠腿,要么靠牲口或船,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赶路上。那时候没随身听,也没手机电子书,那么长的时间,一个人干坐着实在太无聊了。那么打发时间最好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开脑洞。

不要小看这些空闲,很多杰作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诞生。比如李贺每天骑个驴,背着个破锦囊到处溜达,想起一句就立刻写下来存进去,就是在追求这样的状态。

李白走的路,是李贺数倍不止。以李白的才华,再加上这么多空闲脑洞时间,能碰撞出何等杰作的作品,不问可知。他的几首开脑洞的名作,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等等,皆是旅途中触景生情,随手演出瑰丽大气。

李白有一首《游泰山六首之一》,最能说明他这个习惯:“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玉女四五人,飘飖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只是一次普通的登高而已啊,杜甫、陈子昂最多感慨一下人生历史,可人家李白往那一站,从“想象黄金台”开始,二话不说,就进入疯狂脑补模式,想象力就如同脱缰野马一样,再也勒不住了,生生造出一部玄幻大片的场面来。可见李白的脑洞,开得真是随时随地,到后来已成为习惯了。

这随走随爆脑的风格,伴随了李白终生。

有一个说法说李白喝醉了去划船,看到水中月亮的倒影,想去捡起来,结果淹死了。虽然这是个讹传,但也证明在我国人民心中,李白就该是这样浪漫而想象力过剩的死法。


 

普洱出山记

$
0
0


2015.07.17 447439 南都周刊2015年度第14期 3条 推荐[0]

从《茶经》的空无一笔到现代备受推崇,偏居云南的普洱茶从茶山出世经历了怎样的流转起伏?

14_60

云南易武茶农在家里拣选黄片,旁边的簸箕里在晒毛茶。

14_61

采茶工具。

14_62

宋龙泉盏托。

主笔_曾园 实习记者 李嘉丽 广州报道 摄影_半山

缺席

唐代陆羽的《茶经》在宋朝有了陈师道的序:“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陈师道不愧是名诗人,谈饮食话题同样精准而周密。通常人们会认为陆羽有眼光,会品鉴,但陈师道发现陆羽其实推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自从有了《茶经》之后,荒山野岭成了熙熙攘攘的集市,商人有了发家的资本。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里的名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很重要,一来透露出茶叶能够有不错的利润,二来更说明茶商以他的经济实力可以娶到明星级别的妻子。据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廖宝秀介绍,“唐中叶之后,茶诗成为重要的诗歌题材,刘禹锡、白居易都写过不少茶诗,他们喝茶品茗,不是单为解渴,而是上升为精神领域的活动。”唐代茶碗和茶托很多,像白居易宅出土的就是邢窑的白瓷盏,这更说明茶文化的兴起不仅带动了一个行业的发展。

唐代王敷撰写的变文体写本《茶酒论》中提到“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这是将中国茶叶销售的盛况很早记录下来的文字。

正是因为《茶经》的重要性太强,后世读者发现《茶经》中的记载并没有覆盖国内茶叶的全貌,会有一种惊讶。

宋朝的蔡襄发现陆羽在《茶经》里“不第(品鉴)建安之品”,实在不应该,于是特地写了本《茶录》向皇帝推荐福建的北苑贡茶。

更有甚者,宋朝的黄儒觉得蔡襄没说清楚,天下第一的建安茶现在出名的根本原因在于天下太平,“故殊绝之品始得自出于蓁莽之间,而其名遂冠天下。借使陆羽复起,阅其金饼,味其云腴,当爽然自失矣。”“爽然自失”这个成语的意思大致是“心中无主,空虚怅惘”。茶人的见异思迁与厚此薄彼是很普通的事,推广家乡茶的热忱也可以体谅,但说茶圣陆羽只要喝到了黄儒的家乡茶,就恍然若失,好像陆羽一生的茶全白喝了,未免太刻薄,太自大了。

有一件事情是真的,陆羽的确生活在不太平的时代,深受安史之乱的痛苦,战乱结束后,陆羽在自铸的煮茶风炉上刻下“圣唐灭胡明年铸”几个字作纪念。

陆羽的《茶经》其实还包含着一个秘密,就是陆羽未必是发明出了一种全新的茶道。中国人大多都知道先民喝茶的时候会在茶叶中加入盐巴、芝麻、花生等一起熬煮,陆羽提倡了一种比较纯粹的饮茶方法。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发现,在陆羽之前,这种纯粹的饮茶方式就已经存在。晋代杜育的《荈赋》描述晋代茶人的趣味:“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这段文字之所以被敏感的日本学人发现,当然是因为这段文字所描写的内容与日本抹茶相似。这段残留的文字也保留在陆羽的《茶经》里。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多种茶道在汉文明中同时存在,陆羽倡导的只是历史上有过的一种茶文化。这种茶文化在宋代皇帝宋徽宗那里达到了最高的水平。

陆羽的《茶经》没有记载普洱茶,这是很多茶人想弄明白的一个谜。《金戈铁马大叶茶》的作者邹家驹先生认为:“陆羽为《茶经》准备资料期间,正值天宝战争和‘安史之乱’,他没有条件进入云南考察。”“到南诏同大唐修好时,陆羽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这次和好臣服,南诏仍然以一个事实上独立的政体存在。同小叶茶不可能进入云南一样,云南大叶茶并没有因为重新修好而进入唐地。”

孔明

南诏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所费笔墨不多,但南诏却是当时不容轻视的重要政治力量。对普洱茶来说,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普洱茶严格地说起来是商品名,一般可以说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普洱茶有可能是所有茶叶的祖先,茶山地处中海拔、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东西,被古生物学家认定为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波及的地方。从科学角度看,普洱茶是水浸出物含量最高的茶叶。云南濮人也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饮用茶的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传说中,茶祖有多种说法,濮人后裔布朗族所崇奉的茶祖是叭岩冷,不过,最有意思的应该是诸葛亮。

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

“武侯遗种”的说法不太可信,植物学证明四川并没有大叶种茶。诸葛亮与云南茶叶的关系更有可能只是诸葛亮对云南的产业规划进行了比较合理的布局,北部种植蜀国需要的粮食,道路艰险的南部种植茶叶,安居乐业。

“孔明七擒孟获”的故事早已经深入人心,孔明当然带来了儒教、道教等先进文明,不过历史记载,孟获的哥哥孟优到了巍宝山出家,传授天师道,天师道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文化,可见孟获孟优族人文化程度不低。但朴实的少数民族至今仍然尊敬孔明,这是云南历史文化引人注目的现象。

著名导演田壮壮和作家阿城走过一次茶马古道,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德拉姆》(2004年),导演斯科塞斯称这部电影“是一部永恒的历史教材,向世界展示了那个地区不同文化和宗教的融合统一。”《纽约时报》说该片是“一部在质量和艺术上都堪称为伟大的影片”。此片虽然没有刻意去讲茶,但少数民族感人的精神气质却展露无疑。其中也提到了当地部分民众信仰天主教的场景。邹家驹在他的书里写过:“从怒江丙中洛通往藏域的古道边,坐落着一个二十来户叫秋那桶的怒族小村庄,村中最大的建筑是一座简易的天主教堂。我问村里长者祖上改信洋教的缘由,他说洋传教士说他们是孔明派来的。”

南诏

唐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进藏,茶作为陪嫁之物而入藏。文成公主爱喝茶,松赞干布当然也就爱喝。饮茶之风,一时蔚为时尚。

吐蕃、南诏、大唐三者的关系在茶气的氤氲氛围中开启了一段急管繁弦的外交、军事与政治纠葛。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南诏的独立,促使了云南大叶种茶的快速发展。

原先,因大叶种茶味酽苦涩,“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种饮用方式随着种茶民族在喜马拉雅山麓两侧的迁徙,随处传播。有学者认为,印度吃茶习惯是景颇族(境外叫克钦族)带进去的。荷兰人范·林索登1598年写的《旅行日记》记载,印度吃茶方式很特别,拌着大蒜和油,当作蔬菜一起食用。印度人也会把茶放入汤中煮食(周重林《茶叶战争》)。

南诏的饮茶方式是特有的罐罐烤茶。“洱海地区烤茶很讲究火色,烤茶时,用拳头大小的小陶罐,先在栗炭火上把罐子烤热,再把茶叶装进去放在火上烘烤,不时摇动,把茶叶焙成黄色,再冲进开水烧涨,倒进杯中。不能倒满,加进适量开水即可饮用,味道清香可口,这样可喝三次。如果再喝,又重新再烤。当地人喜用小罐烤茶招待客人,俗称‘雷响茶’。”

2015年3月20日,我从广州新白云机场起飞,经昆明转机抵达临沧。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既是地理书里通往缅甸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素有滇西南“边陲宝地”和通向东南亚、南亚“黄金口岸”之称。见到临沧机场的数驾战斗机我才醒悟过来,这里也是近期果敢战事新闻里频频提到的地点。

我乘坐大巴赶往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据说是全称最长的县)勐库镇。入夜,勐库戎氏举办的歌舞晚会中,有两位哈尼族少女表演冲泡罐罐烤茶,她们用茶则从茶罐中取茶,倒入罐中摇动。动作舒缓优美。过了一会,可能又倒入小米之类,然后倒入沸水,罐罐中发出不小的噼里啪啦的声音。煮好后倒入一个个黑色小碗端给我们。茶清香扑鼻,有蜂蜜味道,非常甜,茶的涩味感受不到,茶气温和。当然也会有人喝了之后下意识问道:“这还是茶吗?”这当然是茶,有可能这种饮茶方式在汉族种茶之前就存在了。

随着南诏势力的扩展,罐罐烤茶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少数民族往往在火塘边烤茶,如果生活方式改变,比如进入城市,罐罐烤茶可能会消失。难以想象的是,邹家驹在缅北重镇果敢见到的传奇人物彭家声也喝罐罐烤茶。邹家驹问主人其他民族喝不喝罐罐烤茶,回答是都喝,而且天天喝。一个火塘,一个土陶罐,一把大叶茶,成了缅北地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

按照英国人类学家麦克法兰的观点,茶消灭了细菌,这让中国的唐宋时期的人免于疾病困扰,还增加了营养,这让广大的人口得以持续创造财富。

唐代,恰好是大唐、吐蕃、南诏茶叶命运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齐头并进,平行拓展着自己的空间。

禁欲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后蜀被平定不久,因烧杀过度被降职的王全斌“欲乘势取云南”,以地图进献。太祖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划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大宋用茶叶同北疆易“陕马”,南渡以后,“陕马”来源断绝,不得不主要依靠来自大理的战马。在宋代的记录中,同云南不可以用茶叶易马,必须付现购买。原因很简单,云南有自己的罐罐烤茶,不习惯味道淡薄的小叶种茶。

宋徽宗将中国茶道发挥到登峰造极,他的《大观茶论》中的标准至今仍然是饮茶的标准,如雀舌、谷粒、一枪一旗,一枪二旗。他制定“斗茶”与“咬盏”的规则,亲自为臣下点茶。

可以发现,宋代中国茶道中,游戏与品饮是兼顾的。但对照“茶仙”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中写的内容: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我们会发现卢仝极为强调的品饮标准有些被忽视了。

宋代灭亡,中国茶道于是式微,正式灭绝是在明朝。有一天,住在皇宫里的朱元璋突然觉得农民制作末茶太辛苦了,于是下令贡茶不用末茶。明沈德符的《野获编补遗》卷一“供御茶”条记载,明初所贡给朝廷的茶是用宋代以来的制法做的团茶。但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洪武帝为了节省民力下令不要再制造团茶,可以直接进贡叶茶,末茶于是渐渐灭绝。青木正儿考证,此时正是日本抹茶(中日末茶有相关性,不尽相同,写法也不一样)最隆盛之时。

在著名的《茶之书》里,冈仓天心曾对中国人对茶缺乏恭敬颇有微词:“我们发现明代的一位训诂学者竟不能想起宋代古籍里茶筅的形状。”这里的“竟”字强调的是训诂学者忘得快。朱元璋明初下令灭绝末茶,200年后,1586年王圻在《续文献通考》说:“元犹有末茶之说,今则闽广之地,间用末茶,若叶茶之用遍天下,几不复知有末茶矣。”

冈仓没明说,但这位训诂学家很容易查到是毛奇龄,他在《辨定祭礼通俗谱》一书中口吻的确是轻慢的:“祭礼无茶,今偶一用之,若朱礼(应该是指朱熹的《家礼》)每称茶筅,吾不知茶筅何物,且此是宋人俗制,前此无有。”毛奇龄至少有一个地方是错的,茶筅绝不是“俗制”,宋徽宗本人在《大观茶论》里定下了茶筅的形制。

清流

明代文人不仅忘掉了宋徽宗的末茶,还颇有些自得。明代张源在他的《茶录》中记下了明代人的新茶道:“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备受读者青睐的张岱自成一格,有些追求,但似乎对茶道的传统不甚了然。他那篇传诵至今的《闵老子茶》神乎其神,但止于神话。朱元璋灭绝传统茶道之后,新兴的茶道元气很足,生命旺盛,也有其精妙处,但在我看来,这种精妙散发出一种枯燥、禁欲的气息。罗廪的《茶解》要求“茶须徐啜,若一吸而尽,连进数杯,全不辨味,何异佣作。卢仝七碗,亦兴到之言,未是事实。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人瓯,云光缥渺,一段幽趣,故难与俗人言。”屠隆认为要紧处在于“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斯善鉴者矣。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大焉。”

明代饮者的焦虑症在于:茶是雅事,但极容易落俗。于是饮茶变成了一种炫耀性的行为,而且,传统的茶道丧失后,饮者丧失了对了解的兴趣,所以罗廪才指责经典的“卢仝七碗”“未是事实”。这种病发展到了晚期,就集中表现在《红楼梦》小说人物妙玉身上。这种禁欲茶道无视茶原有的玩乐、游戏、炫技等有生命力元素,还歪曲、肢解卢仝的见解,格局太小。

当然,某些明代茶人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特色,台湾学者吴智和认为:

明代茶人是由文人集团中游离出来的成员,他们是强调文化落实于生活的一群志同道契的当代人士。他们的出身,大抵以乡居的布衣、诸生为主体,结合淡泊于仕途或失意于政坛的科举人士。以志趣相高,往返酬游于园亭、山水之间;以饮茶相尚,艺文消融为事,在当代是一支鲜明的清流人物。

在与明代专制制度抗争中的清流人物中,状元杨慎的遭遇堪称奇特。他在“论大礼”后被皇帝发配云南。杨慎居滇三十四年,足迹遍布昆明、大理,建水、丽江、保山等地区,创作近三千首描绘、吟诵云南的诗歌。邹家驹认为“杨慎在火塘边品饮罐罐烤茶的诗词,韵味独特,境殊情笃,是内地茶人难以体会到的。”

从杨慎的“彩线利如刀,解破团圆明月”一句可以看出,云南人此时已经做紧压圆茶了。不仅如此,杨慎这位从京城来的大文人,觉得大叶种茶要比江南的“春前”、“明前”、“雨前”味道要好。

好事近·煮茶和蔡松年

彩线利如刀,解破团圆明月;

兰薪桂火筠炉,听松风翻雪。

唤取眠云跂石人,赛十洲三绝;

焚香朗诵黄庭,把肺肝清彻。

 

杨慎所和的是金代茶人蔡松年的《好事近》:

天上赐金奁,不减壑源三月。

午椀春风纤手,看一时如雪。

幽人只惯茂林前,松风听清绝。

无奈十年黄卷,向枯肠搜彻。

“向枯肠搜彻”,这是蔡松年在向卢仝致敬。蔡松年父亲降金,自己也在金朝任显宦,但内心颇为挣扎。金兀术攻宋与岳飞等交战时﹐蔡松年为兀术“兼总军中六部事”,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蔡松年词中“壑源”在福建省建瓯市内,产团茶极有名。一直反抗朝廷的杨慎在向蔡松年致敬中,将云南的普洱茶称为“团圆明月”,内涵极深,似乎暗示虽然团茶(末茶)被朱元璋灭绝,但普洱茶其实延续了宋代茶道的精神。这一次,大叶种与小叶种茶合一了。

日本茶人青木正儿也认为,普洱茶与宋朝茶道有一脉相承之感。

乾隆

清朝皇帝乾隆发现《陆羽》没有记载他喜欢的普洱茶,当下御制一首《烹雪用前韵》,其中四句如下:“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点成一椀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皇帝刻薄不合适,于是轻点一下,“应惭拙”。

余秋雨在《极端之美》一书中也提到这段历史:“雍正时期普洱茶已经有不少数量进贡朝廷,乾隆皇帝喝了这种让自己轻松的棕色茎叶,就到《茶经》中查找,没查明白,便嘲笑陆羽也‘拙’了。”

说乾隆没查明白《茶经》,应该是冤枉了他。

陆羽在《茶经》中不提普洱茶,民间有一种解释说陆羽在撰写《茶经》的时候,茶叶发源地南诏已脱离了唐朝,陆羽对此很有看法,“圣唐灭胡明年铸”可见他的态度。

对“夷夏之防”有更强烈看法的乾隆在编辑《四库全书》期间,对书中的“夷狄”、“北虏”、“女真”等字词尽情删改。傅增湘先生说乾隆“挟雷霆万钧之力,与枯骨遗魂争胜负于朽简之内”,“居九重之尊,躬参与删订之役”,“欲使天下后世咸归于束缚衔勒之中。”

我查了一下《四库全书》中的《茶经》,“圣唐灭胡明年铸”被猥琐地删改为“圣唐年号某年铸”。

胸中燃烧着无孔不入删字的炽烈情感,怎可就此罢休?一句“品泉陆羽应惭拙”就完事了?万籁俱寂的深宫之夜,书案上亮堂堂的烛火旁,那张宽厚的大手必定招来了屏风后睡得不亦乐乎的纪晓岚:“小纪,来来!”

清代畅销书《瀛奎律髓》当时产生了“海内传布,奉为典型”的巨大影响,纪晓岚于是动手写了一本“刊误”。《瀛奎律髓汇评》第十八卷为“茶类”诗,纪晓岚点评“辨卢仝诗句殊无谓”,在《送陆羽》一诗后写下“非高格”,在《故人寄茶》诗后写下“不雅”,“体格颇卑,后四句尤拙鄙。”在梅尧臣的《阁门水》后,写下“浅薄无味”。在宋朝品茶大家丁谓的《煎茶》诗后,因无音律可挑剔,于是写下“细碎敷衍,未见佳处”。宋代饮者的气度与风神,清代皇帝的“文学侍从”哪能梦想得到?扬之水为丁谓辩护:“‘自绕风炉立’、‘铛新味更全’,咏煎茶甚切。”

纪晓岚在其他卷里,往往有赞有弹,唯独在“茶类”诗一卷里,几乎全是负面评价,处处可见“拙鄙”。这显然是在替主子“与枯骨遗魂争胜负”,以技术手法打击汉族茶道。

汉族茶道遗漏了一度属于外族的普洱茶,乾隆就偏要发明出一种异于汉族茶道的、以普洱茶为中心的新茶道。

乾隆推行新茶道效果如何?《红楼梦》里确实写到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劝“该焖些普洱茶喝”,但普洱茶在清代官场与民间的普及情况并不清晰。

这一情况直到韩国学者姜育发写出了《清代普洱茶海外史稿研究》才发生重大变化。姜育发利用《燕行录》等韩国史料,发现“今燕都茶品之藉藉盛行者,普洱茶为第一。”(《五洲衍文长笺散稿》),《日省录》等书记载乾隆八十大寿颁赐国内外诸臣的唯一茶叶是普洱茶。姜育发也认为,正是因为乾隆的提倡,“普洱茶在清代权府中的声誉与崇尚是其他茶叶无法比拟的。”洪大容在其《湛轩燕记》中记载中国“茶品多种,青茶为最下常品。普洱茶都下(京都)最所珍赏,亦多假品。”普洱茶被推崇到如此程度,今人难以想象。

就品种来说,雍正乾隆嘉庆爱喝易武,道光喜欢上了娜罕,此茶汤色虽清浅,却有兰花香气,回甘持久,茶气强劲霸道。道咸年间的议政大臣谈公事的时候经常喝此茶,不过想想道咸年间政事废弛,朝廷衮衮诸公实在是对不起这款好茶。

清末民初的浙江博雅之士柴小梵在《梵天庐丛录》里说:“普洱茶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坝夷所种,蒸制以竹箬成团裹,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总之喝了之后心花怒放,觉得有重大发现,迸发出大量精彩比喻,专家也只好徐徐颔首。普洱茶此后一直重复经历着普及—遗忘—普及的遭遇。

民国时期鲁迅喝过普洱茶,他收藏的20克的普洱茶在后来卖到20万的天价。对乾隆有看法的傅增湘先生也喜欢喝普洱茶,唐鲁孙在文章中有描写:“傅老已拿出核桃大小颜色元黑的茶焦一块,据说这是他家藏的一块普洱茶,原先有海碗大小,现在仅仅剩下一多半了。这是他先世在云南做官,一位上司送的,大概茶龄已在百岁开外。……等到沏好倒在杯子里,颜色紫红,艳潋可爱,闻闻并没有香味,可是喝到嘴里不涩不苦,有一股醇正的茶香,久久不散,喝了这次好茶。才知道什么是香留舌本,这算第一次喝到的好茶。”

唐鲁孙在《北平四川茶馆的形形色色》一文中报道了民国时期普洱茶的饮用情况,极为珍贵:“重庆和西南各地的茶馆,很少有准备香片、龙井、瓜片一类茶叶的,他们泡茶以沱茶为主。沱茶是把茶叶制成文旦大小一个的,拆下一块泡起来,因为压得确实,要用滚热开水,焖得透透的,才能出味。喝惯了龙井香片的人,初喝很觉得有点怪怪的,可是细细品尝,甘而厚重,别有馨逸。有若干人喝沱茶上瘾,到现在还念念不忘呢!普洱茶是云南特产,爱喝普洱茶的人也不少,不过茶资比沱茶要稍微高一点。”

唐老说的沱茶是下关沱茶,其实也是普洱茶的一种。

1949年之后,故宫里还曾经分发过许多存放的茶叶当福利,许多人已经不懂得普洱茶可以存放,直接就倒掉了。

(本文写作参考了邹家驹先生的《金戈铁马大叶茶》、周重林先生的《茶叶战争》、《茶叶江山》等书。)


 

大象人物日记文丛

$
0
0

大象人物日记文丛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册数:  12
按收藏人数排序 / 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序
  • 刘节日记 : 大象人物日记文丛

    刘节 / 大象出版社 / 2009年6月 / 98.00元
     8.0 (23人评价)

    刘节,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在古文学和古器物学、先秦诸子思想、史料学和史等诸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刘节日记》始于1939年元旦,迄于1977年5月6日...

  • 延安四年 : 1942-1945

    沈霞 / 大象出版社 / 2009-3 / 20.00元
     7.5 (13人评价)

    《延安四年》(1942-1945):沈霞是茅盾先生之女,1921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5月,进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习,后进入延安大学学习。 1942年12月...

  • 缄口日记

    陈白尘 / 大象出版社 / 2005-4 / 28.90元
     7.7 (18人评价)

    本书收入著名剧作家陈白尘“文革”前期(1966-1972)被打成“牛鬼蛇神”时写下的《牛棚日记》和“文革”后期(1974-1979)等待“摘帽”的漫长日子写...

  • 我的复旦四年

    徐成淼 / 大象出版社 / 2005-4 / 26.30元
    (少于10人评价)

    这是一部五六十年代复旦大学学生记述当时大学生活的日记,写作时间为一九五五年八月至一九五八年四月。作者以其真切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中国一个特殊年代的政治风云变幻...

  • 早春三年日记 : 1982-1984

    贾植芳 / 大象出版社 / 2005年4月 / 29.90
     7.5 (10人评价)

    本书是一部反映了作者在平反回到原单位重操旧业时最初三年间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和交流情况。从一个知识分子对当时某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所思所感,反映那个...

  • 茹志鹃日记

    茹志鹃 / 河南大象 / 2006-8 / 20.00元
    (少于10人评价)

    这里总共收入茹志鹃的日记十段,从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六五年,纵贯作者二十二岁至四十岁,十八年的青年时代;均由作者留下的大量日记和笔记中抄录整理。这里的十段记载,...

  • 吴祖光日记

    吴祖光 / 大象出版社 / 2005-11 / 24.00元
    (少于10人评价)

    本书为著名戏剧家吴祖光1954年1月1日至1957年6月30日之间的日记。与小儿女的戏语,与妻子的恩爱和龃龉,对戏的褒贬、朋友的评价乃至于对政治运动的支持、...

  • 最后十年

    郑振铎 / 河南大象 / 2005-11 / 29.30元
    (少于10人评价)

    著名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1949-1958年的日记。郑振铎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作家,本书收入了他解放后的绝大部分日记,共分为五个部分。前三部分是郑先生出国访问的...

  • 春城纪事

    常任侠 / 大象出版社 / 2006-5 / 31.00元
    (少于10人评价)

    常任侠是我国著名诗人、东方艺术史与艺术考古学家。本书截选了他1949-1952年间的日记,记录了他在这段时间内的生活、交游、治学等。从一个民主人士的角度反映...

  • 聂耳日记

    聂耳 / 大象出版社 / 2004-4-1 / 52.70元
    (少于10人评价)

    聂耳记日记的目的,一是进行自我教育,二是为了备忘。本书收录的是聂耳1926年6月至1935年7月间的日记,它既忠实地记录了一个青年音乐家的真实情感和艰难的人...

    • 北大荒日记

      曾庆延 / 大象出版社 / 2005-4 / 12.80元
      (少于10人评价)

      这是一部亲历北大荒劳动锻炼的右派分子记录的垦荒日记,日记的写作时间为1958年3月22日至1959年12月8日,记录了作者在划为右派后被送到黑龙江省铁道后农...

    • 巴金日记

      巴金 / 大象出版社 / 2004-4-1 / 43.70元
      (少于10人评价)

      本书收录了巴金1962年至1965年在上海时期的日记,是他在此期间创作活动、社交活动和生活情况的真实记录。借助这些文字,我们除了可以了解巴金的生活脉络,更重...



 

“一代才华著典型”——读樊树志《晚明史》

$
0
0
“一代才华著典型”——读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
范金民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纵观国际学界,迄今有关明代史的通史类著作,举其重要者,已有汤纲、南炳文的《明史》,牟复礼、崔瑞德编的《剑桥中国明代史》,王毓铨主编的《中国通史·明时期》,刘重日、周绍泉等撰写的《中国史稿》第六册,傅衣凌主编、杨国桢与陈支平著的《明史新编》等,但对于在明代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晚明时期的专史,则尚付阙如。樊树志的新著《晚明史》(1573—1644年)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以下简称《晚明史》),专门论述万历到崇祯末年70余年的历史,因而在明史研究的学术史上,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作者视野开阔,站在世界历史进程的高度,将晚明历史的研究,置于15世纪末年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后的全球经济中,从而其立意和关注点,以及得出的结论,较之学界的既有研究成果,均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全书由导论和正文13章构成,对晚明时代作出了深入而又较为全面的探讨,较大程度地丰富了晚明历史的内容,揭示了晚明社会的发展特点,从而将明史研究的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作者先后出版过《万历传》和《崇祯传》等颇具学术影响的晚明皇帝传记,又发表过有关晚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系列论文,蓄积既厚,思虑又深,在坚实基础上呕心沥血而成的《晚明史》专著,其贡献和价值迥出时人同类著作之上。全书对重大问题的把握,举凡首辅之争、隆万新政、神宗与张居正的恩怨、万历三大征、明末三大案、东林与复社、明廷的抚与剿战与和、晚明中国在世界全球化经济中的地位等,堪称允当。不少评论可谓入木三分。如评“救时宰相”张居正的功过得失,仅引录时人的三言两语,说其“威权震主,祸萌骖乘”,“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就给了一代名相张居正以恰当的地位。再如万历年间的平定播州叛乱,在明清两朝改土归流和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统治有着较大的作用,作者采朱国桢之说而摒弃申时行之说,认为将之视为万历一朝的盛事并不过分,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
   明中后期起,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市镇经济的成长和发展是其显著特点,构成了晚明史的重要篇章,以往通史类著作偶有涉及,但不深不透,语焉不详。《晚明史》辟有专章,作者在长期积累、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对市镇兴起的社会经济前提,集市与市镇的区别,江南市镇的发展过程与分布格局,江南市镇的类型及其各自的比重,江南市镇与国内外市场,市镇在江南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作了系统而又深入的探讨,从而较大程度上充实了晚明史的内容,其一系列结论也代表了中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
   作者纵横捭阖,论证结合,从头绪纷繁的晚明历史中,获得了诸多具有创意而有着说服力的观点。对于嘉靖倭乱的原因和实质,近年看法较多。作者在考察了嘉靖大倭寇与朝廷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后指出:“真正解决‘倭患’的关键之举,并非戚继光、俞大猷的‘平侮’战争,而是朝廷政策的转换。……‘嘉靖大倭寇’所引起的‘倭患’的实质是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朝廷必须放弃海禁政策。”这一结论,点到了问题的实质,富有启发意义。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问题,是一个研究得相当深入的问题,而又是晚明史的重要内容,作者认为,耶稣会士不仅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而且使中国在经济上融入世界的同时,在文化上也融入世界。这后一点,几乎是前此的相关论著从未提及的,可谓胜人一筹。神宗在位48年,近30年晏处深宫不理朝政,既有研究或者认为其“溺志货财,也就没有心思过问朝政”,或者认为是专用“软熟之人”申时行所致。作者认为申时行的迁就为神宗的独断专行创造了条件,而不是为他的荒怠疏懒提供方便,神宗怠于临朝的最主要原因是长期耽于酒色,以致疾病缠身,对于日理万机感到力不从心。作者着眼于神宗身体探寻其怠政的根由,极有说服力。万历年间开始兴起的东林学派,自当时起直到当今,大多将其视之为政党而展开立论。实际上只是当时反对者强加在其头上的“诬蔑”之词。东林只是学派而非政党,虽然并非《晚明史》倡立的新说,而早在1987年,洪焕椿先生就在香港的《九州学刊》(第3、4期)上发表《东林学派与江南经济》(后来收入氏著《明清史偶存》,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长文,提出顾宪成、高攀龙这些东林的核心人物是深恶朋党的,甚至东林后人黄宗羲也根本否定过把东林与党祸连在一起的错误说法。但是《晚明史》的立论角度与洪焕椿有所不同,而且在是否是“党”的论述上,更加全面深入,分析更加透彻,对东林非“党”再予以强调和开拓,也是有着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的。袁崇焕杀毛文龙,历来看法不一,大多谓毛文龙桀骜跋扈,又有通敌之嫌,其罪该死。作者精心梳理史实,认为袁崇焕对毛文龙确有成见,所列12条罪状,真正够得上罪状的只有二三条,罪不至死,袁杀毛属同室操戈。这样的看法就更为符合实际。
   作者不独具史识,兼且讲运笔之法。全书以叙事方法,用优长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反映晚明斑驳陆离的历史。书中随处可见赏心阅目、形象生动而又精审到位的文句。如在导论中说,随着新航路与新大陆的发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东半球与西半球的“一体化”。如论万历新政后的兴盛期:这一时代的缔造者,并非当时的皇帝明神宗,因为他还是个孩子,真正的缔造者是当时代帝摄政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描写崇祯朝首辅大学士周延儒的禀性,说“周延儒这种人吃亏就在于不老实”。论南明福王政权,说福王政权的上层人物如马士英之流丝毫没有忧患意识,成天考虑着如何党同伐异,如何推翻崇祯初年钦定的阉党逆案。类皆如此。至若描写张居正与高拱斗法,穆宗临危托孤,神宗母子关于国本的对话,神宗、思宗性格的描写,大多择用时人的原话或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的对话,读来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梁启超说,只有材料而文字欠优的史著,只是粗糙的史学。如《晚明史》这样可以与古人对话的史书,材料与文笔兼胜,说它是精品,恐不为谀。
   晚明文献浩如烟海,内容也相当庑杂,如何取舍颇见功力。《晚明史》着力征用当时人的记录和官方邸报等,当事人的文集、日记等尤多发掘和利用,不少文献如顾鼎臣《顾文康公文集》、江东之《瑞阳阿集》、钟羽正《崇雅堂集》、陈继儒《眉公见闻录》、项鼎铉《呼桓日记》、徐肇台《甲乙记政录》与《续丙记政录》、文震孟《文文肃公日记》等,未见或少见前人引用,作者披沙拣金,皆从辛苦中得来,而且注释规范详细,了无时下通史类著作辗转抄袭错讹迭出的毛病。
   时下的通史类著作,不知学术动态,无视学术进展,自说自话者不在少数。《晚明史》多独断之学独创之见,但也非常注意吸收国际学界特别是日本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书中所引的国内外学人的看法,仅就日本学者而言,西山鸟定生、山根幸夫、小野和子、森正夫、滨岛敦俊、川胜守、滨下武志、岩见宏、谷口规矩雄、岸本美绪、岩井茂树等,都是富有代表性的。作者站在学术前沿,及时与国际同行交流对话,容纳了海外一流学者的学术新成就的《晚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际学界关于晚明历史的新成就。
  


 

岳麓版“明清小品选刊”

$
0
0

岳麓版“明清小品选刊”

来自: 鱷魚飛行曹亞瑟(鱷魚飛行-曹亞瑟) 2010-02-26 21:08:51

1琅環文集 [明]张岱 84年12月 

2尺牍新钞 [清]周亮工 86年6月 

3甲行日记 [明]叶绍袁 86年10月 

4鹄湾文草 [明]谭元春 88年5月 

5文饭小品 [明]王思任 89年5月 

6隐秀轩文 [明]钟惺 88年5月 

7梅花草堂笔谈[明]张大复 91年1月 

8霜红龛文 [明]傅山 86年5月 

9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香畹楼忆语.秋灯琐忆 [清]冒襄.沈复.陈裴之.蒋坦 91年4月


 

上海古籍明清小品丛刊

$
0
0
上海古籍版的明清小品丛刊  
    
  呻吟语菜根谈
  [明]吕坤洪应明著吴承学李光摩校注
  2000年5月1版1次2001年7月1版2次
  大32开460页18.20元
  《呻吟语》和《菜根谈》的作者,以他们的人生体验,谆谆告诫人们如何处世待人,修身养性,如何居安思危,逆中求生。……给人启迪,令人警省,是人们的处世良言。文字浅明而意味深长,语句精炼而易记易诵。两书风行几百年而不衰,可见其影响之大。
    
  雪涛小说(外四种)
  [明]江盈科著黄仁生校注
  2000年5月1版1次大32开292页13.20元
  本书收录《雪涛小说》及《谈丛》、《谈言》、《闻纪》、《谐史》。江盈科身为公安派骨干作家,他的小品文不仅“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而且注重针砭时弊,社会视野广阔,切近国计民生。作者善于运用寓言揭示深刻的哲理;又善于搜罗奇谈,以诙谐戏谑的笔法纵横挥洒,令人解颐,且发人深省。
    
  小窗幽记(外二种)
  [明]陈继儒等著罗立刚校注
  2000年12月1版1次大32开252页11.70元
  本书收《小窗幽记》、《幽梦影》、《续幽梦影》三书,大都以极简练优美的语句表达人生哲理和理想境界,颇具格言的特点。三位作者追求的是清幽、俊逸、潇洒的境界。爱憎好恶、得意失望往往毫无掩饰地直抒,所附友朋评语则戏谑调侃频出,是当时文士情怀的真切生动写照。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明]张岱著夏咸淳程维荣校注
  2001年5月1版1次大32开328页14.50元
  《陶庵梦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世俗人情和自然景观,还保存了不少涉及戏剧、工艺等史料,弥足珍贵。《西湖梦寻》详尽地记述了西湖掌故名胜,间及先贤和时人的诗文。文字清奇流丽,短隽有味,诸如《柳敬亭说书》、《西湖七月半》等名篇,数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学习小品文的典范作品。本书对术语、典故、史实注释用力甚勤,极便诵读。
    
  帝京景物略
  [明]刘侗于奕正著孙小力校注
  2001年7月1版1次
  大32开640页23.00元
  《帝京景物略》详细记载了明代北京城的风景名胜、风俗民情,是不可多得的都市资料;对当时北京的园林文化、民俗、外国宗教在中国京城的传播等,都有较为具体的描述;它是竟陵派幽雅隽洁文风在地理游记著作中的具体运用,可把它作为晚明小品文的典范来阅读、欣赏。
    
  板桥杂记(外一种)
  [清]余怀著李金堂校注
  2000年12月1版1次大32开160页8.70元
  本书收《板桥杂记》和《三吴游览志》。《板桥杂记》是记叙明末清初南京歌女名妓生活的著名小品,记述了因时局动荡而造成的才子佳人悲喜离合的动人故事,写出了歌妓们的声容笑貌、鲜明性格和悲剧命运。
    
  闲情偶寄
  [清]李渔著江巨荣卢寿荣校注
  2000年5月1版1次大32开416页17.10元
  这是一部小型的生活百科全书,诸如怎样穿着打扮,怎样布置居室,怎样鉴赏书画古董,怎样烹调,怎样栽种花木、制作盆景,怎样养生等等问题,都可以从此书中找到答案。书的第一、二部分为有关中国古代戏曲的写作、排练、演出的专门论著,向为戏曲研究者珍视。本书以芥子园本作底本,参校翼圣堂本等,并加简明注释。
    
  浮生六记(外三种)
  [清]沈复等著金性尧金文男注
  2000年5月1版1次大32开196页10.00元
  本书收清人小品四种: 冒襄《影梅庵忆语》、沈复《浮生六记》、陈裴之《香畹楼忆语》、蒋坦《秋灯琐忆》。四本书的主人公,都是富于才情的女子,又都是妻子不幸亡故而由丈夫执笔抒写悼亡之情。文笔优美,感情真挚,读来哀怨悱恻,刻骨铭心。 
(收起)
按收藏人数排序 / 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序
  • 闲情偶寄

    (清)李渔 / 江巨荣/卢寿荣/校注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0-05 / 29.00元
     8.5 (2305人评价)

    《闲情偶寄》共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论及戏曲理论,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玩古董、饮食烹调、竹木花卉、养生医疗等诸多方面的问...

  •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

    [明] 张岱 / 夏咸淳、程维荣 校注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1-5 / 25.00元
     9.2 (2000人评价)

    《陶庵梦忆》展示了明末色彩斑斓的市民阶层的生活情态,书中所载多琐屑之事,涉及城市胜概、山川景物、风俗人情、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 浮生六记

    (清)沈复、等 / 金性尧/金文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0-05 / 15.00元
     9.0 (1276人评价)

    本书共收清人小品四种,即冒襄《影梅庵忆语》、沈复《浮生六记》、陈裴之《香畹楼忆语》和蒋坦《秋灯琐忆》。这四种书中涉及的四个女性,都是很有文才的人,而各有各的...

  • 板桥杂记

    (清)余怀 / 李金堂 注解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0-12 / 12.00元
     8.6 (416人评价)

    秦淮河畔,长板桥边,歌女名妓情思万种,志士才子风度翩翩。随着朝代的更迭,一切归于破灭,志士隐迹沉沦,歌女流落星散。本书真实记述了明末清初南京歌女名妓的群体形...

  • 帝京景物略

    (明)刘侗、于奕正、周损 / 孙小力 注解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1-07 / 39.00元
     8.3 (115人评价)

    《帝京景物略》可谓集历史地理、文化和文学著作三者于一体。此书首先应当作历史地理类著作来读。它详细记载了明代北京城的风景名胜、风俗民情,是不可多得的都市资料;...

  • 小窗幽记

    陈继儒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9-3-1 / 19.00元
     8.7 (245人评价)

    《小窗幽记》、《幽梦影》、《幽梦续影》三种,《小窗幽记(外2种)》以[幽]字贯穿,汇成一部悟书,悟得世间真情,悟得人生真谛;又如香醇酽茶,从中可品味出古兰幽...

  • 呻吟语·菜根谈

    吕坤 洪应明 / 吴承学/李光摩/校注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0-05 / 33.00元
     8.9 (71人评价)

    本书是晚明时代两部著名小品文集的合集,一部是吕坤的箴言体小品《呻吟语》,一部是洪应明的清言小品《菜根谈》。 《呻吟语》以儒家思想为立足点,反映了作者对于人...

  • 雪涛小说(外四种)

    (明)江盈科 / 黄仁生 注解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0-05 / 13.20
     8.0 (77人评价)

    江盈科为明代文学家,小品文造诣极深。《雪涛小说》计五十二篇。大多写他任长洲知县或求仕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短的仅百余字,长的也不过千余字,可分为寓言小品和议论...

  • 看山阁闲笔

    [清]黄图珌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3-2 / 22.00元
     7.9 (49人评价)

    黄图珌是清代文学家、剧作家,善词曲,亦工诗文。他一生不求贵显,安于清闲的小官职位,寄情于山水诗文之间,追求精致闲雅的生活艺术。本书是氏著《看山阁集》中的《闲...


 

金水桶·名著阅读与成长文库

$
0
0

金水桶·名著阅读与成长文库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册数:  18
按收藏人数排序 / 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序
  • 小银和我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09-1 / 15.00元
     9.0 (135人评价)
  • 想念梅姨 : 金水桶.名著阅读与成长文库

    (美)辛西娅·赖伦特 / 李文俊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08-9-1 / 12.00元
     8.3 (21人评价)

    在小说里,小夏是个孤儿,性情胆怯落寞,后来,她被两个没有孩子的老人欧伯和梅姨领回了家。这不是一个有钱的家,他们住的房子是一辆古旧的拖车,司它却是小夏的天堂,...

  • 弹子袋 : 金水桶·名著阅读与成长文库

    约瑟夫·若福 / 王念、周娅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08年 / 20.00元
     9.1 (27人评价)

    《弹子袋》是自传体小说,是作者对十岁那年的童年回忆,讲述了二战中两个小男孩在法国被占领期的历险生活。尽管这是一个充满了不安和险情的故事。但是在小说的每一页我...

  • 小红马

    约翰·斯坦贝克 / 史津海、富彦国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09-4 / 11.80元
    (少于10人评价)

    《小红马》这是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也是一匹小马的故事。小马属于小男孩。可是后来小马死了。小马是红红的颜色。所以它卧着死去的时候仍旧是红红的。于是小男孩又有了一...

  • 地窖里的孩子 : 地窖里的孩子

    (俄) 柯罗连科 / 刘庆荣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2-3 / 10.80元
    (少于10人评价)

    《地窖里的孩子》由弗拉基米尔·迦拉克切诺维奇·柯罗连科编著。 《地窖里的孩子》中的“我”,名叫瓦西亚,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妈妈去世,爸爸沉浸在巨大的悲...

  • 海的故事

    日特科夫 / 沈念驹 / 浙江文艺 / 2009-4 / 14.80元
    (少于10人评价)

    《海的故事》金水桶·名著阅读与成长文库之一,由日特科夫编写。

  • 古古采的故事 : 金水桶名著阅读与成长文库

    (摩尔多瓦)斯·万格利 著、(俄)鲍里斯·季奥多罗夫 图 / 徐永平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09-4-1 / 24.00元
    (少于10人评价)

    《古古采和故事》是摩尔多瓦著名作家斯·万格利和两次获安徒生提名奖的俄罗斯画家鲍里斯·季奥多罗夫联袂创作的儿童文学名著。其中的主人公古古采早已属于世界经典童话...

  • 草原上的小木屋

    劳拉·英格尔斯·怀德 / 富彦国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09-4 / 16.80元
    (少于10人评价)

    《草原上的小木屋》讲述了:这是一本质朴的书,非常质朴的故事。它是很多年之前的。写这质朴的书质朴故事的人那时就住在这小木屋里。它开始在大森林里,后来在草原上。...

  • 莫吐儿

    (美)肖洛姆-阿莱赫姆 / 冯加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09-4 / 22.00元
    (少于10人评价)

    《莫吐儿》的全译本四十章已经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个九岁的俄国犹太儿童和他的家人在困苦中求生存的故事。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叙事主人公莫吐儿天真活泼,富于想象...

  • 狼犬和九年级三班 : 金水桶.名著阅读与成长文库

    约尔马·库尔维年 / 韦苇 / 浙江文艺 / 2008-9 / 15.00元
    (少于10人评价)

    《狼犬和9年级3班》主要内容:九年级三班发生了许多事:在最严厉、最怕狗的女老师的课堂上,身披外衣、头戴红缨帽的狼犬罗依竟趴在了课桌上!就在女老师惊呆的一刹那...

    • 狼犬罗依 : 金水桶.名著阅读与成长文库

      约尔马·库尔维年 / 韦苇 / 2008-9 / 14.50元
      (少于10人评价)

      《狼犬罗依》主要内容:自从男孩汤米救了狼犬罗依以后,一连串发生了很多怪事:神秘的夜来客、可怕的电话恐吓、神出鬼没的沙丘男人、邻居女孩意外落水……为了解开一个...

    • 野鸽村的乔巴 : 金水桶名著阅读与成长文库

      [摩尔多瓦] 斯·万格利 著、[俄] 鲍里斯·季奥多罗夫 图 / 韦苇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09-4 / 23.00元
      (少于10人评价)

      《野鸽村的乔巴》是摩尔多瓦著名作家斯·万格利和两次获安徒生提名奖的俄罗斯画家鲍里斯·季奥多罗夫联袂创作的儿童文学名著。其中的主人公乔巴早已属于世界经典童话的...

    •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

      劳拉·英格尔斯·怀德 / 史津海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09-4 / 13.00元
      (少于10人评价)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这是一本质朴的书,非常质朴的故事。它是很多年之前的。写这质朴的书质朴故事的人那时就住在这小木屋里。它开始在大森林里,后来在草原上。那是一...

    • 小熊维尼阿噗

      A.A.米尔恩 / 李文俊 / 浙江文艺 / 2009-4 / 13.00元
      (少于10人评价)

      《小熊维尼阿噗》不但少年儿童爱读,成年人看时,也常常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不仅是因为这《小熊维尼阿噗》能使他们忆起自己的童年,而且是时不时会感到作者对人性具有...

    • 看不见的小人 : 金水桶.名著阅读与成长文库

      (德)克劳斯-彼得·沃尔夫|译者:王燕生//杨曦红 / 张佩芬 / 浙江文艺 / 2008-9 / 14.00元
      (少于10人评价)

      《看不见的小人3》热销全球,不仅语言幽默,让人捧腹,而且想象力奇妙,故事引人入胜。德国有报纸这样评论道:“作家去学校朗诵时,他一打开他的儿童故事,就立刻赢得...

    • 看不见的小人 : 金水桶.名著阅读与成长文库

      (德)克劳斯-彼得·沃尔夫、(德)安梅丽·格林克 插图 / 张佩芬、舒雨 / 浙江文艺 / 2008-9 / 13.00元
      (少于10人评价)

      《看不见的小人1》热销全球,不仅语言幽默,让人捧腹,而且想象力奇妙,故事引人入胜。德国有报纸这样评论道:“作家去学校朗诵时,他一打开他的儿童故事,就立刻赢得...

    • 看不见的小人 : 金水桶.名著阅读与成长文库

      (德)克劳斯-彼得·沃尔夫|译者:舒雨//杨曦红 / 张佩芬 / 浙江文艺 / 2008-9 / 14.00元
      (少于10人评价)

      《看不见的小人2》热销全球,不仅语言幽默,让人捧腹,而且想象力奇妙,故事引人入胜。德国有报纸这样评论道:“作家去学校朗诵时,他一打开他的儿童故事,就立刻赢得...

    • 阿噗角的小屋

      [英] A.A.米尔恩|译者:李文俊 / 2009-4 / 14.00元
      (目前无人评价)

      阿噗角的小屋,ISBN:9787533928476,作者:(英)米尔恩 著,李文俊 译


 

双桅船经典童书

$
0
0

双桅船经典童书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少年儿童 少年儿童出版社
册数:  53
按收藏人数排序 / 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序
  • 地板下的小人 : 借东西的地下小人

    (英)玛丽·诺顿 / 任溶溶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5-7 / 12.80元
     8.8 (95人评价)

    《地板下的小人》在英国深受儿童的欢迎。"借东西的地下小人"已家喻户晓。这部童话已被美国好莱坞改编拍成电影。

  • 银河铁道之夜

    宫泽贤治 / 周龙梅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11-1 / 15.00元
     8.4 (151人评价)

    《银河铁道之夜》是一本专门为你们出版的书。童年多阅读一些属于自己的文学书,这是种植童话。你听说过种植童话吗?就是把非常奇异的想象力、非常美妙的心愿、非常善意...

  • 夏洛的网

    E·B·怀特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5-07-01 / 12.80元
     8.8 (118人评价)

    本书讲述的是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当威尔伯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竟是成为熏肉火腿时,看似渺小的夏洛却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织出...

  • 愿望潘趣酒 双桅船经典童书

    (德)恩德 / 王佩莉 / 少年儿童 / 2005-7 / 13.80元
     8.7 (66人评价)

    《愿望潘趣酒》中,恩德将大千世界划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以雄猫莫里齐奥和乌鸦雅各布为代表的保持自然生命状态的动物世界,另一个则是以与魔鬼签约的魔法师伊尔维策...

  • 不老泉 双桅船经典童书

    (美)纳塔莉·巴比特 / 肖慧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8-08-01 / 12.00元
     8.9 (40人评价)

    温妮一家是踏上北美洲这片土地最早的居民。在一个炎热的天气里,11岁的温妮由于无聊和闷热,独自悄悄跑进丛林中探险。在那里,她遇见了长生不老的塔克一家,17岁英...

  • 吹小号的天鹅 双桅船经典童书

    E·B·怀特 / 任溶溶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5-7 / 12.8
     9.1 (64人评价)

    本书写了一只生下来就发不出声音的哑天鹅路易斯与命运抗争、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作者是一位知名的幽默散文大师,书中充满了机智幽默、带有善意讽刺的文字...

  • 假话国历险记

    詹尼·罗大里 / 任溶溶 / 少年儿童出版社童 / 2005-7 / 12.80元
     9.2 (51人评价)

    《假话国历险记》作者通过笔下的主人公小茉莉的历险,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是非颠倒,真假莫辨的国家--假话国。虽然是虚构出来的童话故事,但对于现实中的我们来说,它不...

  • 铁路边的孩子们 双桅船经典童书

    伊迪丝·内斯比特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6-4 / 12.00元
     8.6 (33人评价)

    《铁路边的孩子们》讲述多少年前,在山东烟台的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前几年,我将这个观念修正了一下,作了一...

  • 傻瓜城的故事

    艾·巴·辛格 / 任溶溶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6-4 / 12.00元
     8.3 (25人评价)

    《傻瓜城的故事》这个集子原名为《给孩子们的故事》。其中收进了辛格为孩子们所写的故事中最精彩的篇目。这些故事的背景是往昔的波兰,有些还是作者的童年回忆,可我们...

  • 比比扬奇遇记 双桅船经典童书

    (保)埃林·彼林 / 韦苇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6-4-1 / 10.00元
     8.3 (32人评价)

    一个依山傍水的河边小镇,有一个淘气得出奇的小男孩名叫比比扬。比比扬和小魔鬼交上了朋友,没想到小魔鬼竟然比他还要淘气!他的脑袋被小魔鬼做了手脚,竞换成了陶泥脑...

  • 狗和精灵的童话

    卡雷尔·恰佩克 / 任溶溶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6-4 / 11.00元
     8.0 (14人评价)

    本书是双桅船经典童书系列之中的一本,这是一套专门为孩子们出版的书。每一本都特别优秀,它们都是人类最好的儿童文学作家写的,流传了很多年。让全世界的孩子们快乐了...

  • 柳树间的风-双桅船经典童年

    肯尼思·格雷厄姆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6-4 / 12.0
     9.1 (17人评价)

    《柳树间的风》是双桅船经典童书系列之中的一本,这是一套专门为孩子们出版的书。每一本都特别优秀,它们都是人类最好的儿童文学作家写的,流传了很多年。让全世界的孩...

  • 寻宝六人组合 : 双桅船经典童书

    伊迪丝·内斯比特 / 任溶溶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5-7 / 12.80元
     8.8 (20人评价)

    《寻宝六人组合》讲述了六个可爱的孩子为了挽救濒临困境的家庭去寻宝,一无所获之后又转而去当侦探,去卖诗歌,去编报纸、去当强盗……整个故事充满了善良的童心,让你...

  • 白鹦鹉的森林 :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五辑

    安房直子 / 彭懿 / 2011-1 / 10.00元
     8.4 (38人评价)

    《双桅船经典童书·白鹦鹉的森林(第5辑)》收录日本作家安房直子七个童话故事。《雪窗》讲述的是一个初雪的晚上,狸闯进名叫“雪窗”的杂烩车摊,成了摊主老爹的助手...

  • 骑士降龙记

    肯尼斯·格雷厄姆 / 任溶溶 / 少年儿童 / 2007-6 / 10.00元
    (少于10人评价)

    在西方,龙一般都是很凶狠的,所以叫凶龙,可是这个童话里的这条“凶龙”偏偏一点也不凶,而且不爱打斗,遇战即避。西方传说故事中又有一个骑士,叫圣乔治,他专门寻找...

  • 秘密花园

    弗·霍·伯内特 / 张建平 / 少年儿童 / 2007-6 / 16.00元
     8.7 (28人评价)

    《双桅船经典童书:秘密花园》内容简介:在美国文学史上,很少有一本儿童小说能像《秘密花园》那样受人关注。近百年来,人们以它为蓝本不断改编着各种各样的电影、话剧...

  • 快乐王子/双桅船经典童书

    奥斯卡·王尔德 / 巴金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5-7 / 12.80元
     8.9 (31人评价)

    《快乐王子》:19世纪的英国,诞生了一位著名的诗人、作家、剧作家。他才华横溢,毕业于牛津大学。在他的墓碑上,镌刻着“才子和戏剧家”的美称。他就是王尔德。也许...

  • 精灵鼠小弟

    E·B·怀特 / 任溶溶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5-7 / 9.00元
     8.6 (26人评价)

    本书讲了美国纽约一个叫利特尔的普通家庭,他们有了一个像老鼠一样大小,长得也像老鼠的男孩斯图尔特。但是一家人没有大惊小怪,更没有唉声叹气。相反,鼠小弟斯图尔特...

  • 想做好孩子 : 双桅船经典童书

    伊迪丝·内斯比特 / 任溶溶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5-7 / 13.80元
     7.9 (12人评价)

    《想做好孩子》讲述了巴斯塔布尔家的六个孩子与他们的两个朋友之间的故事。他们在乡村暑期成立“好孩子”协会,想为大家做些好事,实际却做了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趣事,...

  • 阿丽萨外星历险记

    季尔·布雷乔夫 / 王志冲 / 少年儿童 / 2007-6 / 14.00元
     8.3 (11人评价)

    《双桅船经典童书-阿丽萨外星历险记》内容简介——女孩阿丽萨活泼可爱、感情丰富,跟随父亲——一位宇宙动物学家,去外星球寻觅珍禽异兽。外星动植物的千奇百怪,又和...

    • 爱丽丝奇境历险记

      刘易斯.卡洛尔 / 吴钧陶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7-1 / 9.00元
       8.2 (20人评价)

      《爱丽丝奇境历险记》是世界最著名的古典童话之一。作者刘易斯·卡罗尔(1832-1898)是一位英国数学家。据说这部童话发表的时候,不但大受小读者欢迎,连英国...

    • 莫吐儿传奇

      肖洛姆-阿莱汉姆 / 姚以恩 / 少年儿童 / 2007-6 / 12.00元
       8.0 (11人评价)

      《双桅船经典童书:莫吐儿传奇》讲述了九岁男孩莫吐儿家境贫寒,再加上父亲病重,母亲只能靠变卖家中的物品维持生活。不谙世事的莫吐儿观察着形形色色的来他家买东西的...

    •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赛·拉格洛芙 / 李俍民 / 少年儿童 / 2007-6 / 12.00元
       7.6 (12人评价)

      尼尔斯是一个喜欢恶作剧的顽皮孩子,一次因为捉弄小妖精,被小妖精用魔法变成了一个小人。他骑在他家的大白鹅背上,跟着一群野鹅出发作长途旅行。通过这次奇异的旅行,...

    • 小鹿班比

      费利克斯·萨尔腾 / 裴莹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6-4 / 10.00元
      (少于10人评价)

      《小鹿班比》极富人性化的故事和生动的描写,几十年来使千百万读者激动、兴奋,甚至流泪;它是一部十分难得的老少成宜的作品。美国迪斯尼公司于1942年将它拍成了同...

    • 北风的背后 :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四辑

      乔治·麦克唐纳 / 李聆 / 少年儿童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8-1 / 19.00元
       7.3 (10人评价)

      《北风的背后》是麦克唐纳最著名的童话作品,1871年出版便深深吸引了一代代的成人与儿童读者,它被认为是儿童文学中的里程碑。北风与小钻石讨论的美与丑、善与恶、...

    • 闯祸的快乐少年 : 双桅船经典童书

      (英)伊迪丝·内斯比特 / 任溶溶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5-7 / 13.80元
      (少于10人评价)

      《闯祸的快乐少年》讲述了巴斯塔布尔家的六个孩子:多拉、奥斯瓦德、迪基、诺埃尔、霍·奥等。他们每天在一起,蒸良心布丁救济穷人,扮演吉卜赛人给人算命、赶着驴车卖...

    • 吹牛大王历险记

      戈·奥·毕尔格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6-4 / 10.00元
       8.0 (10人评价)

      《吹牛大王历险记/双桅船经典童书》作者戈弗特韦德·奥古斯特·毕尔格。“多少年前,在山东烟台的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

    •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五辑 勇敢的船长

      鲁德雅德·吉卜林 / 吴刚 / 少年儿童 / 2011-1 / 15.00元
      (少于10人评价)

      《双桅船经典童书·勇敢的船长(第5辑)》是一套专门为你们出版的书。每一本都特别优秀。它们都是人类最好的儿童文学作家写的。流传了很多年。让全世界的孩子们快乐了...

    • 小王子

      圣埃克絮佩里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6-4 / 10.00元
       7.9 (12人评价)

      《小王子》是丛书中的一本,多少年前,在山东烟台的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前几年,我将这个观念修正了一下,作...

    • 小公主

      本社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7-6 / 14.00元
      (少于10人评价)

      小公主,ISBN:9787532473755,作者:(美)弗·霍·伯内特;郭永昌 译

      •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四辑 怪医杜立特历险记

        休·洛夫廷 / 沈正邦 / 少年儿童 / 2008-8 / 11.00元
        (少于10人评价)

        《怪医杜立特历险记》主要内容:许多年前,杜立特医生住在沼泽村里,为别人看病,生活得很富足。他很喜欢动物,但来看病的人不喜欢他家中的各种动物。除了卖猫食的人,...

      • 水孩子 : 水孩子

        查尔斯·金斯利 / 张炽恒 / 少年儿童 / 2007-6 / 12.00元
        (少于10人评价)

        这是个奇幻美丽的故事:一个穷苦小男孩,落入水里,仙子们赋予了他一个新的形体——一个不死的水孩子。但他在同水生动物的交往中仍表现出人类自私的本性,但是仙子们依...

      • 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7-1 / 13.80元
        (少于10人评价)

        在安徒生一生的童话创作中,有些故事是我们百读不厌,并将永记于心的。我们的这本《安徒生童话》,正是收录这些故事的一本小书。   翻开这本书,你将会看到些什么呢...

      • 贵族爷爷和平民孙子 : 贵族爷爷和平民孙子

        弗·霍·伯内特 / 亦弛 / 少年儿童 / 2007-6 / 12.00元
        (少于10人评价)

        《贵族爷爷和平民孙子》给您讲述精彩故事!

      • 绿野仙踪

        弗兰克·鲍姆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6-4 / 10.00元
        (少于10人评价)

        《绿野仙踪》讲述多少年前,在山东烟台的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前几年,我将这个观念修正了一下,作了一个新的...

      •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四辑 维尼熊历险记

        A.A.米尔恩 / 蒋素华 / 少年儿童 / 2008-8 / 10.00元
        (少于10人评价)

        《维尼熊历险记》主要内容:1926年,英国人米尔恩给儿子克里斯托弗•罗宾讲了关于他的玩具熊的故事。这个原名爱德华的玩具熊,就是大名鼎鼎的维尼•阿菩。说起维尼...

      • 咬核桃小人和老鼠国王 :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五辑

        (德)霍夫曼 / 廖尚果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11-1 / 9.00元
        (少于10人评价)

        《咬核桃小人和老鼠国王》是一本专门为你们出版的书。它们都是人类最好的儿童文学作家写的。童年多阅读一些属于自己的文学书,这是种植童话。你听说过种植童话吗?就是...

      • 小拉格尔斯奇遇记

        伊芙·加尼特 / 谭小雨 / 2007-6 / 10.00元
        (少于10人评价)

        《小拉格尔斯奇遇记》(原名《小街上的一大家子》)描写了社会底层的一家人,他们虽然生活困顿,却积极向上,坚强乐观,真诚而勇敢,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生活的乐趣。小说...

      • 金银岛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 荣如德 / 少年儿童 / 2008-8 / 14.00元
        (少于10人评价)

        《金银岛》可以当之无愧称之为史上最有名的海盗小说。这个令人神往的海上冒险故事要从吉姆•霍金斯家的本葆将军客店开始,少年吉姆从自称为“船长”的海盗那儿得到一张...

      • 金钥匙

        阿·托尔斯泰 / 任溶溶 / 少年儿童 / 2007-6 / 10.00元
        (少于10人评价)

        说唱艺人卡洛将一段会说话的木头雕刻成了小木偶,淘气的小木偶闯了许多的大祸,被邪恶的花猫和狐狸骗到了傻瓜城,在九死一生之后,却在老龟那里的得到了金钥匙,战胜了...

        • 名叫彼得的狼

          (日)那须田淳 / 沈恬恬 / 2008-8 / 16.00元
          (少于10人评价)

          《名叫彼得的狼》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德国。山本亮是七岁那年跟随父亲来到德国的。习惯了德国生活的他,由于父亲工作的调动而不得不再次离开熟悉的地方,回到日本。亮无力...

        •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四辑 穆尔克国的故事

          汉斯·法拉达 / 裴莹 / 2008-8 / 11.00元
          (少于10人评价)

          《穆尔克国的故事》内容简介:在德国那些最黑暗的岁月里,进步作家遭到封杀,法拉达由此转向儿童小说的创作,但他的儿童小说也往往是带有哲理、隐射和讽喻性的。《穆尔...

        • 苦儿流浪记

          艾克多·马洛 / 傅辛 / 2008-8 / 12.00元
          (少于10人评价)

          《苦儿流浪记》是马洛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一本经典世界名著。这部小说问世后,曾被译成美、德、俄、日等多种文字。而且一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依然在法国被重印出版...

        • 格林童话

          格林兄弟 / 施种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7-1 / 12.80元
          (少于10人评价)

          《格林童话》里的故事情节曲折、但不离奇;叙述朴素、却不单调,一百多年来,一直都受到世界各地少年儿童的喜爱,试问,度过童年的孩子,有谁不知道青蛙王子、睡美人和...

        • 木偶奇遇记

          卡尔洛·科洛迪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6-4 / 12.00元
          (少于10人评价)

          多少年前,在山东烟台的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前几年,我将这个观念修正了一下,作了一个新的定义:儿童文学的...

        •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五辑 睡美人

          (法)夏尔·贝洛|译者:傅辛 / 傅辛 / 少年儿童 / 2011-1 / 16.00元
          (少于10人评价)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5辑)·睡美人:法国童话精品集》收录的十七篇法国童话,分别出自三位童话太师——贝洛、多努瓦夫人和博蒙夫人之手。贝洛对广泛流传于欧洲的民间...

        • 狼王洛波-西顿野生动物故事精选

          欧内斯特·西顿 / 吴其尧 / 少年儿童 / 2011-1 / 11.00元
          (少于10人评价)

          《双桅船经典童书·狼王洛波:西顿野生动物故事精选(第5辑)》选择了加拿大作家西顿《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以及《我的动物朋友》中的六篇动物小说。这些作品里的动物...

        •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四辑 鲁宾孙漂流记

          但尼尔·笛福 / 唐锡光 / 少年儿童 / 2008-8 / 11.00元
          (少于10人评价)

          《鲁宾孙漂流记》叙写了三个内容:一是鲁宾孙离家后到巴西的经历:二是鲁宾孙在荒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28年的生活经历:三是鲁宾孙离开荒岛回到英国后的故事。第二部...

        •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四辑 爱的教育

          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 / 储蕾 / 2008-8 / 19.00元
          (目前无人评价)

          《爱的教育》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恩里科的故事。包括校园里的同窗友谊、亲情,以及许多大大小小的见闻。这些故事都深深地感动并激励着我们小读者。看,恩里科的同学们非常...

        •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五辑 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 吴岩 / 少年儿童 / 2011-1 / 16.00元
          (少于10人评价)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本专门为你们出版的书。童年多阅读一些属于自己的文学书,这是种植童话。你听说过种植童话吗?就是把非常奇异的想象力、非常美妙的心愿、非常...

          •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五辑 豪夫童话

            威廉·豪夫 / 张威廉 / 少年儿童 / 2011-1 / 12.00元
            (目前无人评价)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5辑):豪夫童话》是一本专门为你们出版的书。每一本都特别优秀,它们都是人类最好的儿童文学作家写的。流传了很多年。让全世界的孩子们快乐了,...

          •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5辑)

            詹姆斯·巴里 / 任溶溶 / 2011-1 / 12.00元
            (目前无人评价)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5辑):小飞侠彼得·潘》是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巴里的成名作,主要叙述了温迪和彼得·潘等几个小孩在梦幻岛的奇遇,故事创造了一个让孩子们十分...

          •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五辑 隐身人

            郝·乔·威尔斯 / 黄协安 / 少年儿童 / 2011-1 / 13.00元
            (目前无人评价)

            《双桅船经典童书(第5辑)·隐身人》是英国著名科幻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长篇小说。书中描写一个青年物理学家格里芬发明了一种隐身术.把自己变成了来去无踪的...


 

席慕蓉與「席慕蓉現象」

$
0
0


 

楊宗翰

台灣 佛光大學文學博士候選人‧玄奘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註:本文原載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26月);

後收入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Ⅱ(評論卷)》

(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10月)

 

.

 

在台灣現代詩史中,席慕蓉(1943-)是個非常特殊的案例。很少有詩人能夠像她一樣,自首本詩集出版後就不斷在創造現代詩()銷售的新紀錄;以一現代詩寫作者而能躍為當代評論家筆下的「某某現象」,席慕蓉亦堪稱第一──雖然這群評論人在使用「席慕蓉現象」一詞時,多少都帶有幾分批判檢討的味道。

現代詩在台灣向來不為「市場」及其資本主義運作邏輯所喜;時日漸長,現代詩人居然也習慣自棄於其外,不()「過問『市』事」——一旦己作與「商品」、「銷售」、「市場」等詞彙稍有牽扯,即視為奇恥大辱,欲去之而後快。有趣的是,「席慕蓉現象」之所以會被提出,卻又與其傲人的「市場表現」密不可分。我們可以發現:以量而計,席詩的確擁有為數眾多的讀者。[1]然而,所謂「詩壇中人」(泛指寫詩者、評詩者、推動詩運詩教者……)對席詩真正表現出喜聞樂見態度的,畢竟絕少。此一情況持續多年,未見改變;直到近期國文教科書開始選錄席慕蓉詩作,在此一近乎「正典化」的運作下,這些「詩壇中人」無可避免地得對席詩投以更多關愛的眼神。[2]不過總的來說,要台灣的現代詩人們自己對席詩作出評價,恐怕還是不脫「暢銷」、「純情浪漫」、「廣受歡迎」這類字句。不難想像這群人多少會羨慕席慕蓉詩作的際遇;但若要他們真心佩服席慕蓉的詩藝,卻絕非易事。

身為一個詩人,席氏詩藝難道真的不足為訓、無甚可觀?那倒未必,早出的幾篇相關評論都曾談及席詩動人之因由。鑒於有些部分已屬老生常談,筆者自然無意於此一一重錄。我關注的是:台灣現代詩史∕文學史()究竟如何「再現」詩人席慕蓉及其詩作?筆者發現,席慕蓉可說是以下列四種姿態登上詩史∕文學史的:

 

1.      暢銷詩人席慕蓉

2.      女性詩人席慕蓉

3.      蒙古詩人席慕蓉

4.      非詩社成員的()詩人席慕蓉

 

四者其實亦頗可相繫,互相牽扯間正形塑了文學史閱讀者的「席慕蓉想像」。筆者要說,此四者正提供了我輩解剖詩史∕文學史家「觀賞之道」(ways of seeing)的絕佳案例。此外,本文也將對席詩最引人注意(也是最惹人爭議)的「暢銷」或「流行」現象提出看法,部分見解或可供來日詩史∕文學史撰寫者權充參考之用。

 

.

 

1.暢銷詩人席慕蓉:

前已言及,席慕蓉之所以會受人矚目,與其詩集所創造的驚人銷售量關係密切。在台灣,能夠不斷獲得再版機會的現代詩集並不多見,余光中(1928-)和鄭愁予(1933-)兩位男性詩人的出版品或可歸入其中。兩人的詩選集出版後,數十年來通過多次市場考驗,將之列入「長銷書」名單應屬妥當。至於晚近在知識份子閱讀群中掀起一股熱潮的女詩人夏宇(1956-),一開始就蓄意不採傳統之「出版社─經銷商─書店門市」通路,改以自印自銷方式面世(還有一部份是限量特製本),不料卻因其不易取得的特性,反倒增加了讀者的好奇心與想要進一步擁有、珍藏的意願。[3]儘管如此,上述三位無論在銷售數量的紀錄或讀者分布的廣泛上,都難與席慕蓉相抗。[4]這般廣受歡迎,卻成了詩人席慕蓉在詩史∕文學史中的一大「過失」:

 

席慕蓉成為台灣詩壇異數的另一個內涵是,她一出現便成了台灣詩壇的「暴發戶」,創造了「軟性詩」的「席慕蓉現象」。她的詩集成為暢銷書排行榜上的顯位;她的作品成為大、中學校女生手中的瑰寶;她的名字成為報刊、電台的熱門話題;她甚至被看成是台灣「詩中的瓊瑤」。這一切都成為台灣詩壇從未有過的新鮮事。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她又越過海峽,在祖國大陸揭起一股「席慕蓉旋風」,成為許多青年詩愛好者心目中的偶像。不僅她的詩集被眾多出版社盜版,養肥了許多並不懂得詩的人,而且出現了不少「冒牌」產品。「席慕蓉旋風」作為詩壇上的一種奇特現象,詩歌發展史自然不能視若無睹和迴避它。(古繼堂,1997528-529)

 

古繼堂此段陳述頗能代表對岸文學史家的觀點,在對席慕蓉「定位」之餘也不忘於行文間冷嘲熱諷一番。倘若詩史之所以「不能視若無賭和迴避」所謂的「席慕蓉現象」,僅是因為其驚人的銷售紀錄與受歡迎程度,不也等於間接告訴讀者「席氏詩藝實無甚可談」?有意思的是,像古繼堂這類擁抱教條馬列主義美學殘骸的學者,見到文學讀物廣受普羅大眾接受理應無上歡欣才是,怎麼在這裡又擺出一付教育者∕教訓者的架子?原來他認為席詩「是以通俗的語言表現淡淡的哀愁;短小的結構負載淺淺的思索。讀起來哀而不悲,不費神思而有所收穫」、「一般都是表現小市民、小知識份子和處於青春幻想期的少女情調,因此最容易喚起這個最大讀者層的心靈共鳴」(529)。易言之,在古繼堂眼中,席詩澆灌給廣大人民的不但不是現代詩的養分,還有可能是毒素呢。至於席慕蓉被視為「詩中的瓊瑤」,當然也是源於其著作之暢銷而得此名;[5]不過,小說家瓊瑤(1938-)在評論者與文學史家筆下早已被污名化多年,冠上「詩界瓊瑤」此稱究竟是褒是貶,不難推知。[6]

至於台灣的史家又會賦予席慕蓉何種定位呢?很不幸,他們不是選擇避而不論(如彭瑞金),就是將之安插於「大眾文學」之列,成為一部文學史中小小的三個字。[7]台灣的文學史家選擇如此「再現」席慕蓉,一部份原因當然是客觀環境上的篇幅限制,另外一部份恐怕就與史家自身的鑑別與判斷有關了。

大眾也好,暢銷也罷,筆者都將在下一節裡詳加探討,此處暫且不贅。

 

2.女性詩人席慕蓉:

將生理性別(sex)、社會性別(gender)、性慾取向(sexuality)一概化約為父權異性戀視野下的「性別」,一直是多年來兩岸文學史家共通的陋習。我們甚至可以聲稱:各大小本台灣文學史著,正是一件件壓抑與封閉性別及情慾流動可能性的「經典示範」。這方面的相關批判與本文要旨離題太遠,只得留待他處再議;不過詩人席慕蓉之所以會被批判,正與其寫作中強化甚至僵化了生理性別(女性)與社會性別(陰柔特質)的連結大有關係。筆者這麼說,並非要求所有的寫作都得有性別與情慾流動,如此「方為上品」。我所要強調的是:席氏早期寫作中,以情詩所佔比例最高,其中佳作「大抵文字流利,節奏明快,寓意明白,常用大自然意象,時而用詩詞典故,加上纏綿的語調,故很吸引人」(鍾玲,1989342)。但這些詩作中的女性角色幾乎都不脫柔順、等待、退讓等等刻板形象,在權力位階上總是自甘低男性一等,強調女人的陰柔特質時卻又完全陷入父權社會認可、鼓勵的傳統女性定位……。凡此種種,應可斷言詩人席慕蓉在彼時並未感知到已於台灣漸次展開的婦女運動,遑論對之有何等反思。當然,諸如對婦女運動是否有所認識這類問題,絕非成為一個優秀詩人的必要條件(否則寫詩不就成了符合「政治正確」的無趣勞作);但正如鍾玲所言,席慕蓉所用的語調「是最容易令讀者介入的第一人稱對『你』的傾訴體,即女子對意中人傾訴心中愛意(偶爾有些詩對調過來,詩中的『我』是男子)。讀者既享有探知別人愛情隱私的樂趣,又可認同詩中的女主角或男主角,滿足自己浪漫的幻想」(341-342),這就很容易讓讀者經由對詩中男、女主角的「認同」,進而演變成「接受」席詩裡刻板僵化的性別想像與權力位階──這也是筆者初聞席詩進入中學教科書後,最感到憂慮的一點。

在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與林承璜合力主編的《台灣文學史(下卷)》中,朱雙一負責執筆席慕蓉的詩創作部分,他卻提出了相當不同的見解:

 

席慕蓉詩中的抒情主人公雖飽嚐愛情醅酒的苦澀,但多表現出雖九死而不悔,甘為愛情犧牲奉獻的執著,將愛情的悲劇性發揮到極致。即使愛情失落,也不改其志,即使自己受到傷害,承受永世的痛苦,也無怨無悔,「因你而生的一切苦果∕我都要親嚐」(〈苦果〉)。這種心態看似謙卑,實乃現代女性自主意識的產物。不管對方有情無意,她們更多地從自己的感情與願望出發,把自己對愛的追求和奉獻,當作自我價值的實現,而非把自己託付給男性的傳統女性式的企望,也非受封建禮教壓迫的一種被動行為。即使同樣寫苦苦的等待,它亦非古代閨怨詩中那種婦女從一而終,依仗夫婿的心態投射,而是對愛和美的等待和追求。這種區別所顯示的,正是現代女性對自身價值的自覺。(652-653)

 

朱雙一顯然極力要捍衛席慕蓉在性別議題發言位置上之正當性,並欲以現代女性意識的顯露與追求來定位席詩。但朱氏卻沒有舉出更好、更具說服力的例子來充實己說。上引文中之〈苦果〉一詩,其實就是個相當失敗的「證據」。此作收於席慕蓉第三本詩集《時光九篇》,通篇未見朱氏所謂「現代女性對自我價值的自覺」。朱雙一恐是過度誇大了席詩在性別意識與自覺上的「成就」──相反地,這正是筆者認為席詩最該檢討的地方。[8]

 

3.蒙古詩人席慕蓉:

白少帆等人主編的《現代台灣文學史》中,特別闢有一章「台灣少數民族文學」,這在坊間各本台灣文學史裡確屬罕見。此章雖標為「少數民族文學」,其實只討論了兩個對象:一是「高山族文學」(包括口傳文學與作家創作),一是「蒙古族女詩人席慕蓉」。依如此的配置,這本文學史的編撰者可謂相當重視席慕蓉;但在其文學史敘述中,這般的「重視」似乎又沒有那麼簡單:

 

席慕蓉是蒙古族,自生以來從未到過她的故鄉內蒙古,但她的詩、散文中卻表現了鮮明的蒙古民族的意識。這種民族意識具體表現為那種與蒙古草原和歷史文化相聯繫在一起的鄉愁和具有蒙古民族哲學宗教特徵的佛禪觀念;這是迥異於其他民族的作家的。(850)

 

鄉愁,是席慕蓉詩的另一重要主題。「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浪潮卻渴望重回大地」,表達了一個身在台灣的詩人對於故國的懷戀和呼喚。……

席慕蓉詩中所抒發的鄉愁,代表台灣廣大人民對祖國大陸、家鄉故園的思念深情,具有普遍的典型意義。但是,作為一個在典型的蒙古族家庭環境中生活和成長的少數民族詩人,席慕蓉詩所表現的鄉愁不能不染上一層鮮明的民族特色。(864-865)

 

上引兩段歷史敘述中,我們首先必須承認兩點:第一,以祖籍而論,席慕蓉亦可算是蒙古詩人;第二,席詩中的確有部分作品主題正是鄉愁。除此兩點,上引文的其他部分(特別是史家妄自外延的推論)通通值得檢討。第一則引文強調席慕蓉詩文中表現了「鮮明的蒙古民族的意識」,試問:史家是從席氏哪首詩裡看出此一「蒙古民族的意識」?又說此意識具體表現於兩處:一是鄉愁、二是「具有蒙古民族哲學宗教特徵的佛禪觀念」──此一頗具特色的「佛禪觀念」又是從何作中推知?第二則引文更有意思:本書既已先將席慕蓉歸入「台灣少數民族文學」之列,又如何能用她來「代表台灣廣大人民」?甚至還能斷言席詩中的鄉愁「具有普遍的典型意義」?

其實席氏的「鄉愁」,最早散見於她頭幾部出版的詩文集。一直要到1988年《在那遙遠的地方》面世,她才將與此主題相關的新舊作品一齊收入書中。不過在數量上,九0年代前席氏以情詩為主題的詩作,依然遠比這類抒發鄉愁的詩要來得多上許多。再觀察其詩語言的使用,席慕蓉確實「不曾浸染於現代詩掙扎蛻化的歷程,她的語言不似一般現代詩那樣高亢、奇絕,蒙古塞外的豪邁之風很適合現代詩,卻未曾重現在她的語字間,清流一般的語言則成為她的一個主要面貌」(蕭蕭,1991246-247)。綜上所言可知:席詩之魅力應與詩人是否為「少數民族」無多大關係。過度強調後者甚至還依此外延出其他推斷,不但有論證失當的危險,亦非智者所當為。不過文學史家在此也不是無事可作:筆者建議可由離散文學(diasporic literature)角度來解讀席慕蓉的詩文,應有益於從事更為學術化的研究。

 

4.非詩社成員的()詩人席慕蓉:

《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是多位台灣學者合作下的成果,其中自然錄有台灣現當代文學的歷史敘述。當代文學(此書自1980年算起)的詩部分由潘麗珠執筆,列為本書第三十二章。此章分為兩節,分別為「七、八0年代的台灣現代詩壇」與「八、九十年代的台灣詩壇」。每節之下先以詩社為歸類依據,其次才來分述詩人風格;至於未加入詩社者,則分別以「鄉土詩人吳晟」與「其他重要詩人」置於文末權作交代(431-432438-440)。這種處理方式當然是相當粗糙的,以一種便宜行事的「詩社」充作分類、討論之出發點更是弊多於利;但最要命的還是,它不意間竟揭露了文學史家長久以來對「詩社」的迷信態度。筆者在本書第二章即曾言及:「迄今為止,『詩社』組織的興衰生滅依然是『詩史』撰述、架構的重點所在。其實還有另一個值得批判的現象,那就是『詩刊』幾乎收覽了所有治詩史者的目光,讓後者不時忽略了其它媒體在推展詩潮詩運乃至詩藝上的貢獻」。[9]況且,「詩社」居然能取代詩人詩作(與詩藝)的光輝——這應該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奇幻夢境,不幸卻在台灣文學史學界日漸變成恐怖的事實。那些「社性」不強或根本未曾想過參與任何詩社、團體的創作者,難道就只能永遠屈居「他者」的位置嗎?

詩人席慕蓉並未列名於這本《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她的散文倒是在其中,見頁442-444),這是史家判斷、選擇後的結果,我們自然應該尊重。不過席氏一向未曾參加任何詩社,甚至不見得與這些團體的成員有什麼往來;反向而觀,這些菁英色彩與自我意識濃厚的詩社成員是否願意承認席慕蓉的「詩人身分」(還是視其為只有本事迷倒少女與學生的暢銷書製造者?),實也不無疑義。[10]對於這位不曾拜入哪一詩社門下、「只不過寫了幾首簡單的詩,剛好說出生命裡一些簡單的現象」、於詩「從來沒有強求過」(席慕蓉,1987196-197)的寫作者,詩史應該如何安置她呢?難道可以再用「數大便是美」(人多聲音大?)的「詩社」迷思來分類、組織、構成文學史敘述與寫作的基調嗎?那些因此而被排除出去的「非」()詩人,又豈會只有席慕蓉一例呢?

 

.

 

上一節裡,筆者已指出席慕蓉是以下列四種姿態登上詩史∕文學史的:暢銷詩人、女性詩人、蒙古詩人、非詩社成員的()詩人。只要檢驗每位史家選擇以何種策略「再現」席氏,即不難窺得她∕他的「觀賞之道」為何。而在本節中,筆者想討論席詩最引人矚目(也是最惹人爭議)的「暢銷」或「流行」現象。究竟文學史家要如何面對、處理與安置席詩及其引發的「席慕蓉現象」呢?

在已面世的相關討論裡,孟樊〈台灣的大眾詩學──席慕蓉詩集暢銷現象初探〉一文可說是對此議題用力最深者。此文以席氏詩集的暢銷現象來推論所謂的「大眾詩」在台灣已經出現,並且有意針對此一現象提出批判。不過,因為作者孟樊自身發言位置的混淆與論旨的失當,此一批判工作並未能盡如其意地開展。[11]特別是他文中所標舉的「大眾」與「大眾詩」諸詞,其實在概念層面與實際運用上都會遭逢不少問題。誠如張大春(1992365)所言:

 

孟樊先生說明他執意用「大眾」而不用「通俗」一詞的原因之一是後者含有明顯的貶義,然則,脫略此一貶義的話,孟樊先生實仍然是從「通俗」的角度(也就是「被大眾所喜歡或接受」)去理解「大眾」的。雖然孟樊先生也提出了「量」的問題來補充「大眾」的意涵,不過,這又使「大眾」一詞在孟樊先生的論文中僅僅具有「常識範疇」的解釋性,而無法就「學術範疇」的確證性得到滿足。

 

不過,關於「大眾」一詞所衍生的問題還不止於此。孟樊所採用的「大眾」,是由英文“mass”翻譯而得,也因此才有所謂的「大眾詩」(mass poetry)。他文中也提及了“popular poetry”,並用「流行詩」一詞作為其中文譯名。至於「通俗詩」,文中並沒有刻意交代譯自何詞,不過依常理不難推斷應與“popular poetry”同義。換言之,「大眾=“mass”」與「流行(通俗)“popular”」這兩個等式,在孟樊此文中是可以成立的──當然,這種幼兒程度的中英文對譯,乍看之下似乎也沒有什麼問題。

但我們由上引文可知:作者孟樊在文中選擇用「大眾」(與「大眾詩」)而不用「通俗」此詞的原因之一,正是後者含有明顯的貶義。其實不然:在英語中,“mass”“mass culture”才是真正帶有輕蔑意味的詞彙。後者是由德語“Masse”“Kultur”所組成,即意指「缺乏文化教養的多數人所用之象徵產品」(the symbolic products used by the “uncultured” majority)。相較之下,“popular culture”“popular arts”卻是較積極正向的詞彙(Gans,19749-10)。依此,孟樊此文立論的基本預設就頗值得商榷。

符徵(signifier)與符旨(signified)間關係的建立是武斷的(這幾乎已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常識),它更多地是與約定俗成或共同習慣有關。職是之故,欲於論述中使用「大眾」或「大眾詩」,應該也要尊重此一經年累積而成的「習慣」。其實僅就中文文義而考,「通俗」、「流行」、「大眾」諸詞也不見得適合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來衡量。所謂「通俗」是就性質而論,「流行」則是一種現象;而「大眾」指的是多數或某一類群體──三者間既有交集卻又各自獨立,豈能輕易視為同一?筆者對文學史家的建議是:不管是「通俗詩」、「流行詩」抑或「大眾詩」,史家都應該更審慎地評量與考慮將席詩置入其間的危險。筆者這麼說並不是要否定──我想應該沒有人有這個能力──席詩所引起的銷售熱潮與「席慕蓉現象」的存在事實,而是要提醒史家切勿在歷史編纂中錯誤或失當地「再現」詩人詩作。很不幸,這類錯誤與失當早已潛藏於台灣詩史∕文學史的編纂工程中。

以「席慕蓉現象」為例:我們可以發現,在文學史敘述中強調席詩之驚人銷量與讀者數目的史家,其實皆不脫欲襲用瓊瑤入史之模式來安置「席慕蓉現象」的企圖。「詩界瓊瑤」一詞屢次被提出,理應與此有關。史家這種作法,並非沒有可議之處:坊間各本台灣文學史在論及瓊瑤時,一概將之歸於「暢銷通俗言情小說家」。席慕蓉想必也是在暢銷、通俗與言情這些方面,被視為與瓊瑤相類吧。不過筆者必須指出,兩人作品雖然同樣造就了驚人的市場銷售量,卻不宜在這一點上將兩位寫作者歸為同類。原因很簡單:瓊瑤「除了參與過《皇冠》的編務以及自組電影公司,可說不曾真正在社會上有過正式職業。她是純純粹粹的專業作家」(林芳玫,199426),而席慕蓉卻正好相反。她長期在新竹師範學院任教,教書是她的本業,繪畫是她一生執著的追求;至於寫詩,既非她的專業,更不是她的工作。顯然,作為一個專業∕職業作家,瓊瑤必須肩負的市場壓力是相當巨大的。她既已進入此一文化消費市場的機制,縱使她後來還擁有半個老闆的身分,卻無助於抵抗或推翻整個龐大市場機制的要求與宰制。明乎此,會有增量、趕製、公式化加工等等情況的出現,實不足為奇。

在學院教書的席慕蓉相形下卻幾乎沒有這個困擾。無論在創作與出版上,席氏都享有相當大的自由。或許正因為沒有直接感受到龐大市場機制的壓力與驅迫,她的詩創作量實在算不上多。[12]動輒以對暢銷作家的刻板印象來批判她「粗製濫造」、「大量生產」者,可以休矣!

 

.

 

在〈論席慕蓉〉一文中,席氏憤憤不平地說:

 

為什麼總喜歡說:這人是暢銷作家,那人是嚴肅作家,似乎認定只有這兩者,而且兩者必然對立!其實,除了某些刻意經營的商業行為之外,書的銷路,根本是作者無法預知也不必去關心的。因此,我們可以批評一本暢銷書寫得不好,卻不一定可以指責這個作者在「迎合」大眾,因為,這可能會與實情不符!(1996110)

 

身為一個自問「在寫詩的時候,我一無所求」(席慕蓉,2000:Ⅵ)的寫作者,她的憤怒當然應該被傾聽。論者或史家一味強調其「暢銷」現象,除了可以反覆陳述席詩的確受到相當多讀者歡迎這項事實,似乎也未能再生產出何等高見。因此筆者建議,除了原有的提問(譬如:席詩受歡迎的原因為何?)外,我們應該還可以嘗試去追問:席詩既然如此暢銷與受讀者歡迎,它對「台灣現代詩體制」(the institution of modern Taiwan poetry)究竟有沒有產生過影響?若有,此影響如何發生?影響的程度又是如何?若無,則為何沒有發生影響?

此外,我認為史家或研究者在討論席詩時,幾乎都自動抽離了「時間」這項因素,恐有視詩人之創作技巧與風格演變為「停滯」或「無變遷」的傾向。難道真是如此嗎?筆者認為不然。自八0年代末期起,席慕蓉陸續開始挖掘新的主題,處理手法上也更見細緻,具巧思而凝鍊之作亦日益增多。如今,這些成果都收錄於其第四本詩集《邊緣光影》中。[13]與前三冊詩集相較,我們至此方能看出何謂一個詩人的成長──可惜坊間各本文學史不是來不及注意席詩的變化,就是完全忽略了席詩還有變化的可能。至於未來的台灣詩史∕文學史,自然再沒有藉口將目光停留於前三本「暢銷詩集」(及其迷思)中。

對一個「堅持要記下那些生命裡最美麗的細節」(席慕蓉,19997)的詩人來說,在文學史裡被輕易地安插在「暢銷作家」(榮耀?罪名?)之列,並不見得能令她感到滿意。我相信,文學史的讀者們應該也不會就此滿足。因為這些(包括筆者此篇)都是在討論詩藝之外的事;待這一切處置妥當,也應該來好好談談席慕蓉的詩藝(之內)了。

 

 

參考書目:

Gans, Herbert J. 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aste.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74.

公仲、汪義生。《台灣新文學史初編》。南昌:江西人民,1989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7,二版。

白少帆、王玉斌、張恒春、武治純(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1987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板橋:駱駝,1997

孟樊。〈台灣的大眾詩學──席慕蓉詩集暢銷現象初探〉。收於林燿德、孟樊()1992335-363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1994

林燿德、孟樊()。《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1992

席慕蓉。《時光九篇》。台北:爾雅,1987

──。《在那遙遠的地方》。台北:圓神,1988

──。《黃魚‧玫瑰‧飛魚》。台北:爾雅,1996

──。〈論席慕蓉〉。收於氏著,1996108-110

──。〈她的一生〉。收於氏著,1996160-167

──。《邊緣光影》。台北:爾雅,1999

──。《七里香》。台北:圓神,2000

張大春。〈講評意見〉。收於林燿德、孟樊()1992363-368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93,二版。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台灣文學史(下卷)》。福州:海峽文藝,1993

蕭蕭。《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1991

鍾玲。《現代中國繆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1989

 

 


 


[1] 據圓神出版社2000年新版重印的《七里香》封底所載:「直到今天,她的三本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時光九篇》仍在不斷的再版中。在中國大陸最保守的估計,已有五百萬冊數。讀者之眾多,影響之深廣,創下了當代詩壇前所未有的紀錄」。其實在圓神出版社重印《七里香》與《無怨的青春》之前,光是台灣地區,兩書的印量皆早已超過了五十版──這個數字不僅在台灣現代詩中可謂空前(希望不要也是「絕後」),置諸於其他文類亦堪稱突出。

[2] 南一版高中國文課本第二冊及東大版高職國文課本第四冊就收錄了席慕蓉詩作〈一棵開花的樹〉。不過,這仍是教科書開放民間業者編輯出版後的事,不能代表國家權力的代理機構(國立編譯館)已「承認」席詩為「正典」;況且,既然已開放民間業者自由競爭,南一版或東大版課本之受眾就無法像從前國立編譯館主掌時期那樣龐大及廣泛,它的權威性也很可能會遭到其他品牌國文教科書掠奪分享。

[3] 筆者這段陳述純就讀者心態立論,並無絲毫對詩人不敬之意。況且同樣採自印自銷方式面世的現代詩集所在多有,卻罕見有類夏宇如此際遇者,可見其詩確實有著獨特的魅力。不過夏宇後來出版的詩集卻又有轉回傳統書籍通路的傾向,甚至進入了某連鎖書店的年度排行榜──此一現象究竟應視為被體制收編還是棲身於體制內的異音∕抗拒,值得另行撰文討論。

[4] 余光中和鄭愁予的個人詩集出版年代較席氏早上許多(詩選集則是略早數年),不過迄今在印量或銷量上與席氏詩集仍有好大一段差距;夏宇的讀者則多為中、高階知識份子,屬於社會構成中的金字塔頂端,自然難以像席慕蓉般吸納更為廣泛的讀者群與受眾。

[5] 文學史家中並非只有古繼堂獨採此稱,公仲與汪義生合撰之《台灣新文學史初編》亦在評介完席慕蓉作品後,於最末另起一段文字:「席慕蓉是近年連續幾屆暢銷書的佼佼者,獲得了『詩界瓊瑤』之美稱」(337)。此句似有總結與定位席氏一生文學創作功過的味道。

[6] 晚近學界真正能一新視野、開啟瓊瑤小說之思考與對話空間的研究,請參見林芳玫,1994

[7] 如「大眾文學的提倡方興未艾,其未來發展動向值得注意。杜文靖、劉還月、林佛兒、黃海、席慕蓉、三毛等作家,在這大眾文學的推展中,將會扮演怎樣的一個角色,也值得注目」(葉石濤,1993169)

[8] 當然,我完全沒有要放過男性霸權自身應負罪責之意,畢竟這樣的「環境」正是前者所打造出來的。而且一味批評席慕蓉在性別意識認知上的闕如,似乎有全盤抹煞她所有相關寫作的努力之嫌。至少在九0年代寫作的散文〈她的一生〉(1996160-167)中,可以看到完全相反的例子。

[9] 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第二章(〈非詩社∕詩刊性質的《文學雜誌》〉)第一節。

[10] 不過,這些詩社的成員似乎也從未曾開口問過大眾(當然包括那些嗜讀暢銷書的少女與學生):「喂,妳∕你承認我是詩人嗎?」。問題在於:他們真敢開口嗎?

[11] 張大春(1992)對此文的講評已準確地點出問題所在。

[12] 席慕蓉(2000:Ⅵ)統計自己的詩創作「從一九五九到一九九九,四十年間,雖然沒有中斷,寫的卻不能算多,能夠收進這四本詩集裡的詩,總數也不過只有兩百五十二首而已」。

[13] 不知何故,此書與席氏前三本詩集剛出版時相較,在銷售量上有相當顯著的差距。難道這就是詩藝成長的「代價」?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
0
0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册  数: 36

排序方式:价格上架时间出版时间出版社全部放入购物车

  • 汪穰卿先生传记
    作者:汪诒年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6099
    定价:17.0 元    现价:11.1 元
     

  • 安福祸国记
    作者:南海胤子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5337
    定价:22.0 元    现价:14.3 元
     

  • 湘灾纪略
    作者:湖南善后协会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5504
    定价:25.0 元    现价:16.3 元
     

  • 陈炯明叛国史
    作者:鲁直之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5535
    定价:28.0 元    现价:18.2 元
     

  • 粤氛纪事
    作者:夏燮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9595
    定价:29.0 元    现价:18.9 元
     

  • 亦佳庐小品
    作者:徐一士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5589
    定价:29.0 元    现价:18.9 元
     

  • 乐斋漫笔
    作者:岑春煊 恽毓鼎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6167
    定价:14.0 元    现价:6.9 元
     

  • 梦蕉亭杂记
    作者:陈夔龙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6068
    定价:12.0 元    现价:7.8 元
     

  • 滇輶日记 东使纪程 (外一种)
    作者:花沙纳 撰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5542
    定价:12.0 元    现价:7.8 元
     

  • 国闻备乘
    作者:胡思敬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6198
    定价:13.0 元    现价:8.5 元
     

  • 复辟半月记
    作者:许指严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5429
    定价:14.0 元    现价:9.1 元
     

  • 东游纪程
    作者:聂士成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6143
    定价:15.0 元    现价:9.8 元
     

  • 《青鹤》笔记九种
    作者:(清)祁寯藻 等著
    出版社:祁鹤藻
    ISBN:9787101056037
    定价:16.0 元    现价:10.4 元
     

  • 乙丑军阀变乱纪实
    作者:古蓨孙 撰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5344
    定价:17.0 元    现价:11.1 元
     

  • 庚子西狩丛谈
    作者:吴永口述,刘治襄笔记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0782
    定价:18.0 元    现价:11.7 元
     

  • 睇向斋秘录(附二种)
    作者:陈灨一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6020
    定价:18.0 元    现价:11.7 元
     

  • 郭松龄反奉见闻
    作者:姚东藩 等撰,徐彻 整理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1963
    定价:19.0 元    现价:12.4 元
     

  • 甲子内乱始末纪实
    作者:古莜孙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5351
    定价:20.0 元    现价:13.0 元
     

  • 四川内战详记
    作者:废止内战大同盟会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5580
    定价:21.0 元    现价:13.7 元
     

  • 袁世凯与中华民国
    作者:白蕉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5375
    定价:24.0 元    现价:15.6 元
     

  • 汪穰卿笔记
    作者:(清)汪康年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6136
    定价:24.0 元    现价:15.6 元
     

  • 革命史谭
    作者:丁士源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6112
    定价:26.0 元    现价:16.9 元
     

  • 瓦德西拳乱笔记
    作者:[德]瓦德西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0775
    定价:27.0 元    现价:17.6 元
     

  • 一士类稿
    作者:徐一士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6105
    定价:28.0 元    现价:18.2 元
     

  • 一士谭荟
    作者:徐一士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6044
    定价:28.0 元    现价:18.2 元
     

  • 癸亥政变纪略
    作者:刘楚湘 编撰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5573
    定价:32.0 元    现价:20.8 元
     


 

《安徽古籍丛书》书目

$
0
0

黄山书社《安徽古籍丛书》书目

zzpaper zzpaper 2009-01-10 18:10:17


毛诗后笺 [专著] / (清)胡承珙撰 ; 郭全芝校点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9
载体形态项 2册(11,1676页) ; 20cm

左传微 [专著] / 吴闿生撰 ; 白兆麟校注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5
载体形态项 19,11,1195页 ; 20cm

论语解注合编 [专著] / 姚永朴撰 ; 余国庆点校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4
载体形态项 357页 ; 20cm

孟子讲义 [专著] / 姚永概撰 ; 陈春秀校点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9
载体形态项 11,267页 ; 20cm

尔雅翼 [专著] / (宋)罗愿撰 ; 石云孙点校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1.10
载体形态项 334页 ; 20cm

说文假借义证 [专著] / (清)朱珔撰 ; 余国庆,黄德宽点校
版本项 影印本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7
载体形态项 802页 ; 26cm

老子注三种 [专著] / (清)姚鼐等撰 ; 汪福润点校辑译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4
载体形态项 279页 ; 20cm


定本庄子故 [专著] / (清)马其昶撰 ; 马茂元编次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89.11
载体形态项 250页 ; 20cm


庄子诠诂 [专著] / 胡远濬撰 ; 吴光龙点校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6
载体形态项 284页 ; 20cm


杜诗说(未详)

唐诗评三种 (清)黄生等 撰 黄山书社 1995

张籍集注 [专著] / (唐)张籍著 ; 李冬生注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89.12
载体形态项 289页 ; 20厘米


包拯集校注 [宋]包拯 撰 杨国宜校注 黄山书社 1999

郭正祥集(未详)

东莱诗词集 [专著] / (宋)吕本中撰 ; 沈晖点校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1.11
载体形态项 375页 ; 20cm


张孝祥诗文集 [专著] / (宋)张孝祥撰 ; 彭国忠校点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2001
载体形态项 34,472页 ; 20cm


张孝祥词笺校 [专著] / (宋)张孝祥撰 ; 宛敏灏笺校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3
载体形态项 26,252页 : 照片 ; 20cm


翠微南征录北征录合集 [专著] / (宋)华岳撰 ; 马君骅点校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3
载体形态项 296页 ; 20cm


秋崖诗词校注 (宋)方岳撰 黄山书社 1998


明太祖集 [专著] / (明)朱元璋撰 ; 胡士萼点校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1.11
载体形态项 48,481页 ; 20cm


朱枫林集 [专著] / (明)朱昇撰 ; 刘尚恒点校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2
载体形态项 206页 ; 20cm


窦山公家议 周绍泉,赵亚光 黄山书社 1993

阮大铖戏曲四种 [专著] / (明)阮大铖撰 ; 徐凌云,胡金望点校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3
载体形态项 631页 ; 20cm


田间易学 (明)钱澄之撰 吴怀祺校点 页数:744页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1998

田间诗学 :(明)钱澄之撰 朱一清校点 页数:1040页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4

庄屈合诂 :(明)钱澄之撰 殷呈祥校点 页数:331页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1998

藏山阁集 [专著] 钱澄之全集; 4 / 汤华泉校点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2004
载体形态项 25,14,536页 ; 21cm

田间文集 (明)[钱澄之撰] 彭君华校点 页数:577页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1998

田间诗集 (明)钱澄之撰 诸伟奇校点 页数:579页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1998

不得已 [专著] / (清)杨光先等撰 ; 陈占山校注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2000
载体形态项 269页 ; 20cm 附二种:《不得已辩》/利类思撰,安文思,南怀仁订;《历法不得已辩》/南怀仁撰

钝斋诗选 清)方孝标撰 唐根生, 李永生点校 页数:423页 出版社:黄山古籍 出版日期:1996

朱书集(未详)

古事比 [专著] / (清)方中德撰 ; 徐学林校点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8
载体形态项 2册(12,10,1225页) ; 20cm

绩学堂诗文钞 清·梅文鼎 撰 何静恒 张静河 校点 黄山书社 1995

施愚山集. (全四卷) [专著] / (清)施闰章撰 ; 何庆善,杨应芹点校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2


青溪集 [专著] / (清)程廷祚撰 ; 宋效永校点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2004
载体形态项 419页 ; 21cm


方望溪遗集 [专著] / (清)方苞撰 ; 徐天祥,陈蕾点校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0.12
载体形态项 173页 : 书影 ; 20厘米


吴敬梓吴烺诗文合集 [专著] / (清)吴敬梓,(清)吴烺撰 ; 李汉秋点校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3
载体形态项 420页 ; 20cm


戴震全书. (全七卷) [专著] / (清)戴震撰 ; 张岱年主编 ; 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委员会,安徽古籍丛书编审委员会编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4

惜抱轩诗集训纂清) 姚鼐撰 姚永朴训纂 宋效永校点 页数:546页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1


壹斋集 [专著] / (清)黄钺撰 ; 陈育德,凤文学校点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9
载体形态项 2册(84,19,956页) ; 20cm


康輶纪行.东槎纪略 :[清]姚莹著 页数:638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1990

识小录.寸阴丛录 :(清)姚 莹撰 黄季耕点校 页数:312页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1991

包世臣全集(全四卷)[专著] / (清)包世臣撰 ; 李星,刘长桂点校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1.10

王侍郎奏议 [专著] / (清)王茂荫撰 ; 张新旭等点校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1.12
载体形态项 213页 ; 20cm

刘铭传文集 清)刘铭传撰 马昌华,翁飞点校 页数:574页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1997

吴汝纶全集(全四卷) [专著] / (清)吴汝纶撰 ; 施培毅,徐寿凯校点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2002

杨仁山全集 [专著] / (清)杨文会撰 ; 周继旨校点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2000
载体形态项 11,42,678页 : 图 ; 20cm


敬孚类稿 [专著] / (清)萧穆撰 ; 项纯文点校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2
载体形态项 26,11,585页 ; 20cm


北山楼集 [专著] / 吴保初撰 ; 孙文光点校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0
载体形态项 202页 : 书影 ; 20厘米


桐城耆旧传 (清)马其昶著 毛伯舟点注 页数:472页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1990

文学研究法 [专著] / 姚永朴撰 ; 许振轩校点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89
载体形态项 193页 ; 20cm

旧闻随笔 [专著] / 姚用朴著 ; 张仁寿校注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89
载体形态项 226页 ; 20cm


桐城文学渊源考.撰述考 刘声木撰 徐天祥点校 页数:552页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1989

疑庵诗 [专著] / 许承尧撰 ; 汪聪,徐步云点注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0.9
载体形态项 369页 ; 20厘米


歙事闲谭 [专著] / 许承尧撰 ; 李明回等校点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2001
载体形态项 2册(30,26,1143页) : 照片 ; 21cm


青泥莲记(未详)

舌华录 [专著] / (明)曹臣撰 ; 陆林校点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9
载体形态项 261,37页 ; 20cm


明语林 [专著] / (清)吴肃公撰 ; 陆林校点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9
载体形态项 269,34页 ; 20cm


道听途说 [专著] / (清)潘纶恩撰 ; 陆林校点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8
载体形态项 13,307页 ; 20cm


兰苕馆外史 [专著] / (清)许奉恩撰 ; 诸伟奇校点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8
载体形态项 399页 ; 20cm


夜雨秋灯录.续录 [专著] / (清)宣鼎著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86
载体形态项 285页 ; 19cm

皖人诗话八种 宋)朱弁等撰 贾文昭主编 页数:634页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1995

安徽出土金文订补 [专著] / 崔恒升著 ; 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委员会,安徽古籍丛书编审委员会编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1998
载体形态项 448页 : 照片,图 ; 20cm


刘文典全集(4卷) 刘文典著 页数:4册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

《明实录》安徽经济史料类编[专著]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2003

姚莹年谱 施立业著 页数:246页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4

弢翁藏书年谱 [专著] / 李国庆编著 ; 周景良校定
出版项 合肥 : 黄山书社, 2000
载体形态项 18,356页 : 照片 ; 20cm

俞正燮全集(全三卷) 于石 马君骅 诸伟奇校点 黄山书社 2005

待出书目:

咏怀堂诗集

程瑶田全集

新论辑校

文选笺证

皖人戏曲丛刊。郑之珍卷

一木堂诗集

 

薛典老街

$
0
0
薛典老街
  王才兴
    薛典老街地处无锡东南,相距梅村、鸿声、后宅都有七里路程,距离当地的大墙门老街有四里路。在民国开始至解放初期,薛典一直隶属无锡县下辖的薛典乡或薛典镇,到1957年年底才开始为硕放乡下辖。薛典老街曾经是周围近百个自然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发达,人居集聚繁华。它和家住的村庄相隔几条田埂,小时候经常光顾,印象极深。
    薛典老街北面是村庄,东面、西面河浜围绕。西边有大河滩码头,水路出入方便。老街两边是对称的宽2.5米的木结构廊棚,中间是露天街道。街道很小,仅八米宽,百来米长,东西走向,街面青石铺就。民国时,老街有杨福宝负责的邮政代办所,翁景和创办的小学,民间救火会等。到解放前后,薛典老街热闹非凡,商铺林立,集市兴旺,有王阿宝面饭店、祥泰馄饨店、彭金连大饼油条店;有五家米铺、三个糟坊、五个鲜肉店、两家羊肉店、三家茶馆、三家布店、两家南货店,还有百货店、文具杂货店、私人诊所、药店、铁匠店、裁缝店、皮匠店、棺材店、香烛店、理发店等。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薛典老街人气日渐衰落。南北两排店铺,大多归集体经营。印象里有供销店、废品收购站、茶馆、点心店、摇面店、中药铺、诊所、邮政所、皮匠店、铁匠铺、肉墩头。供销店供应生活必需品,如油盐酱醋味精牙膏牙刷毛巾肥皂等,偶尔也供应一些豆腐、带鱼、青川鱼、橡皮鱼等。但贫困年代,一般人买不起。到年底,有些年货在这里按票定量供应。好多次,我曾经怀着过年的憧憬,排着长队在此购买大白菜、萝卜、油豆腐、粉丝等。
    供销店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每天涂脂抹粉,打扮时髦。村里坊间,茶后饭余,大人经常眉飞色舞传说,她和肉墩的斩肉人关系如何如何。那肉墩是集体开的,十点不到,猪肉卖完了,斩肉人打烊休息。斩肉人活儿轻,还常有荤腥下肚,人长得出奇胖。那时,村里人农活繁重,缺少油水,肚皮瘪塌,猴子似的瘦人多,大腹便便的胖子实在稀少。记得大队表演革命样板戏《沙家浜》,戏中的胡传魁是个大肚子,找不到演“大肚子”的胡传魁,只能在演员的衣内用棉絮充塞冒充大肚皮。路过肉墩,我们忍不住要去看看那“稀罕物”,饱饱眼福。特别是夏天,那滚圆的肚子,肥嘟嘟的;肥硕的胸前,一撮毛随风摇曳。
    街上有一个集体的理发店,理发师傅是邻村的哑巴,哑巴长得尖嘴猴腮,活到九十岁,退休工资有好几千。年少的我们,对哑巴有天生的懵懂和恐惧,远远看见,逃得一溜烟。哑巴给我们理发时,把我们的头摁得很低很低,用力也特别重,弄得我们像杀猪似的,“嗷嗷”乱叫。他理发水平实在一般,大人很少请他理发,只有小孩,因为便宜,大人逼着,无法逃避。他给我们理的发型,一律耳朵边剃光,头上圆圆的一圈,像马桶盖一样,常会招致村里同伴的嘲讽。
    秋天的清晨,薄薄的霜雾洒满青石,湿哒哒的,街上冷冷清清。秋风过处,人微微抖索着。街中心一字摆放着竹篮,里面都是农家的蔬菜、腌菜、鸡蛋、黄豆芽等,妇人们有的站着,有的蹲坐在地,等待客人光顾。隔夜,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把新鲜的蔬菜用秤杆称好,每斤用绳子捆成一扎。第二天,晨曦微露,母亲在水缸里舀了水,泼洒在蔬菜上,她怕斤两不足。接着,母亲把我从熟睡的被窝里叫起。我提着盛放一扎扎蔬菜的竹篮,来到老街,列入卖菜的行列。一般农人都有自留地,自己种植,不会轻易上街买菜,光顾的都是吃皇粮的,或家中招待匠人的农户。蔬菜几分钱一斤,相当于一个鸡蛋的价格。运气好时,能卖掉大部分,换得几毛钱回家。但更多时候,却无人问津。
    老街诊所里有位男医生,会医治各类疾病。他上午在诊所坐诊,下午在乡间出诊。出诊时,不论刮风下雨,他都赴约去病人家看病。他医道好,对患者笑脸相迎,见到病人细心望闻问切,耐心开导,为病人内心深处解除疙瘩,医治效果极好,远近闻名。隔壁村,有个妇女,老倌在福建工作,她经常生病卧床,医生有请必到。时间长了,村人发现,他总是背着药箱,腋下挎着雨伞,有事无事上她家门。村人猜到了几分,只是不想道破。后来,他被乡镇医院看中,提拔去做医生。他调走后,人们还常惦念他。说起往事,村人只说,他和某某是“老相好”,他们不愿用难听的话来描述,免得毁坏医生在他们心中的形象。
    薛典老街内翁姓人家是大户,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族长翁福先牵头,请常熟翁同龢先生集资建造了翁氏宗祠。又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发动翁姓家属集资建造了“翁氏义庄”,义庄前后两进,各有五间高大平房和两间备弄,前朝正门有“翁氏义庄”金字斋匾;后墙门头有“垂裕后昆”横匾,隶体方砖雕刻。后进正间北面悬挂着翁同龢先生题写的“敦厚堂”字匾。义庄有良田几十亩,秋末冬初,择吉日良辰进行开仓收租,供翁姓子女读书晋学费用。翁姓里出了不少有名的读书人,像苏州大学教授翁寿元,江南大学首任校长书记翁寿麟等。解放后,翁氏义庄曾租给农民使用,也办过私塾学堂和公立学校。在文革期间,翁氏义庄遭受毁坏,部分房屋倒塌,砖墙雕刻和堂屋的“横匾”已经消失。
    如今的薛典老街,四周杂草丛生,满眼残垣断壁。几间破残的房屋,门外晾晒着的衣物,和屋内传出的吠叫声,还印证着有人居住。老街昔日的辉煌不再,不久的将来也会彻底消失。现在,也许只有纵贯硕放街道南北,全长5.58公里的“薛典路”,似乎还诉说着薛典老街悠久的历史和曾经的繁华。

 

《胶东山水志》:写尽胶山繁华事

$
0
0

《胶东山水志》:写尽胶山繁华事

字号:2012-02-28 15:24 我要评论(0)

无锡自古人文荟萃,典籍丰富,衣冠礼乐,甲于江左。在大型丛书《无锡文库》编纂之际,珍本佳籍,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足见无锡文化底蕴之丰厚。珍本记载的内容珍贵,故事精彩,本报择要解读,以飨读者。

 

《胶东山水志》,从这本古籍的书名,大概可以看出此书讲的是胶东的山水。胶东为何处?其实这两个字本身不是一处地名,而是指胶山之东。

 

胶山,位于今锡山区安镇西北,为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明朝时,由于无锡安氏家族在这里繁衍,胶山地区的名人、宅第、园林、祠堂、墓葬等无不带有安氏的印记。安氏的鼎盛时期就是在明朝中期至清朝初年,本书作者安璿作为安氏后人,感慨其家族盛衰沧桑,便著此书记录当年安氏胜迹。

 

作者为高攀龙外孙

 

对无锡历史较为熟识的人或许知道,明代无锡有三大富豪,其中之一就是安国。

   

安国(1481-1534年),字民泰,别号桂坡,为明代著名出版家。从嘉靖二年(1523)开始,用铜活宇印刷了大量书籍,在中国印刷和出版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印书有《颜鲁公集》、《雍录》、《初学集》、《吴中水利通志》等。安国所印书籍勘校精当,版式优美,但存世不多,能流传下来的都成了珍本。本书作者安璿是安国的第五代孙,他在这本书中记载了安国的一件轶事:“有一次安国与一位杨姓大官到燕山游玩。看到优美的景色,这位官员对安国说,你家乡有山有水,家中一定有精美的园林吧,安国回答说是。而事实上,此时的安国家里并无园林,只是碍于面子说了谎。因此回家后感觉很不爽,于是立马出资,雇人修园。‘掘地成池,积石成山,诛茅成屋’,仅一个月,一座雅致的嘉荫园就出现在胶山脚下。”徐志钧介绍。

   

安国的长子安如山,考中进士后任河南裕州知府,受命丈量土地,整顿田赋,其所著《方城均田志》为海内孤本,如今收藏于无锡市图书馆。安如山的儿子安希范曾积极参与东林讲学,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一起被称为东林八君子。安希范的长子安广居自小跟随父亲,高攀龙等人与他相熟识,后来高把女儿嫁给安广居,其所生子即为安璿。安璿年老时将家中的鸣玉斋改为家祠,奉祀安国、安如山、安希范和安广居四代神主。此时已是清朝,安氏家族已经家道中落,安璿感慨从前显赫富贵的家世,在落寞中写下《胶东山水志》。

    

安璿(1629-1703),清诗人,善诗工画。顺治十一年时与秦松龄、严绳孙、顾贞观等诗人在惠山结云门社,安璿即是云门十子之一。他平生熟悉前朝掌故,著有《罨画楼诗草》、《苍涵外史独语》等十余本。[FX:PAGE]

占地六十余亩

安国住宅好大气派

 

据徐志钧介绍,《胶东山水志》记载着安氏在胶山之南的宅第,安国的住宅占地六十余亩,房屋超过千间,有四个大厅,其中贞裕堂、东雅堂最大。书斋有桂树斋、请磬斋,十分精致。

   

安国的儿子又在大宅旁建造鸿胪第,规模更大。除了宅第,书中还详细记载着安国的墓道,这个墓道如今是市级文保单位,位于胶山北坡。当年始建墓地的时候,他做了大官的儿子安如山亲自挥铲破土,参与修墓。墓地规模宏大,延伸至山下平地。据书中记载,墓前有河,两旁种满桧树,有华表高耸。进门即是石头搭建的敕命亭,刻有龙纹的石头装饰着嘉靖皇帝给安国的荣誉诏书。进门后往西的方向是长长的石道,两边立着马、狮子等石像,再上去的石坊上刻着“高义卓行”、“奇气远识”,都是皇帝称许的赞词。石坊上刻有一副对联:“天光云影俯一鉴之开明,凤翥鸾翔仰三峰之耸秀。”走过石坊,是一个月池,中间有石梁桥,过桥即可看到空地上一对蹲着的石狮。再沿路一直拾级而上,可见五楹享堂,这里是祭祀的地方,过堂不远处,即是刻有墓铭、墓表的四座碑亭,安国的墓被巨石围砌。墓的右边不远建有墓舍,门上题有“庐舍”二字,过门即是一座风树楼,有五开间之巨,这是古代孝子守墓处。这座楼环山带水,周围长满乔木,极北坡之胜。

 

安国墓道

明朝时是无锡地方名胜

   

明朝时的安国墓道是当地一大名胜。每当清明时节,“四方士女来游者万计。多数日,少亦五日,花茵草藉,红裙如云霓彩布。”当时安国墓的周围都是游人,而且是早上到,傍晚才散去,这些在《胶东山水志》中都有记载。而今天的安国墓,只剩下一对石马和茂盛的绿色植物,其他的都已不存在了,书中对安国墓的描述让今天的人们通过详细的文字,对往日的胜景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百年后方出版成书

 

《胶东山水志》写成后,由作者自己謄清,硃笔密圈,还有所修改。由于没有财力刻印,只是以唯一的清稿流传下来。清朝咸丰年间,安镇人安起东与浦传贵编写《泰伯梅里志》,在《胶东山水志》稿本中采辑了若干篇章。后来《泰伯梅里志》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刻成书,人们从这本书中了解到《胶东山水志》的存在,但却都没有见到原书。徐志钧说:“原书大概在清末民初从安镇流传出去,被孙毓修所收藏,今天我们可以在书上看到孙毓修的名章和藏书章。”

   

无锡人孙毓修(1871-1922),字星如,号留庵,20世纪初著名出版家,一生供职于商务印书馆。他因主编《童话》丛书,被茅盾称为“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孙毓修精于版本目录学,著有《中国雕板源流考》、《图书馆》等学术专著,并参与《四部丛刊》的编辑出版。可惜去世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胶东山水志》已经散失。孙毓修的藏书全部在上海家中,后被上海图书馆所收藏。正是由于《无锡文库》的编纂,才重新发掘出这部珍贵的手稿。这次能编入文库,可以说是《胶东山水志》成稿后的第一次出版。

 

文史顾问:徐志钧 王进雄

鸣谢:无锡市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

逯恒贞/ 徐志钧/


 

漓江出版社台港女作家作品选

$
0
0

台港女作家作品选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册数:  11

简介 · · · · · ·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组织出版的一套丛书。对于介绍当时有影响的台港女作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惜出版计划没有进行下去,只完成了极小的一部分。
按收藏人数排序 / 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序

 
Viewing all 87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