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储安平及其同时代的光华文人

$
0
0
储安平及其同时代的光华文人 
Chu Anping and His Contemporaneous Guanghua Intellectuals 

作 者: 
秦贤次+关注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新文学史料》(京)2010年第1期 第69-78页 

期刊名称: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 2010年06期 
字号:大中小 
  光华大学系1925年6月3日,因上海圣约翰大学师生悬半旗为“五卅”惨案死难人士志哀,不料美籍校长卜舫济出面干涉,辱及国旗。在场师生义愤填膺,争之不胜,乃相率痛哭离校,计大中学生553人,教职员17人。旋由张寿镛(咏霓)、王丰镐(省三)等社会贤达人士挺身而出,号召群伦,历时三月,暂赁霞飞路534号为大学部校舍,中学部则另设于枫林桥附近。同年9月12日举行开学典礼,大学部有464人,中学部有562人,取校名“光华”,寓“光复华夏”之意。1926年9月1日,大中学部一起迁入新盖成之大西路法华乡汪家花园新校舍。 
  新成立的光华大学,由张寿镛任校长,朱经农任教务长,文科主任严恩椿,商科主任何德奎,理科主任容兆启,附中主任陆士寅;名教授有童斐(伯章)、刘湛恩、欧元怀、胡刚复、李权时、何炳松、刘秉麟、李石岑、吴经熊、薛迪靖、汪英宾、唐庆诒、傅若愚、胡其炳及美籍柏兰莱女士等等。 
  学生来源除圣约翰旧生占54%外,其余大多来自江南各著名的教会学校,如上海的沪江大学暨附中、青年会中学;扬州的美汉中学、宁波的斐迪大学;芜湖的圣雅各中学;安庆的圣保罗中学等等;甚且有远至武昌汉口的博文、博学两书院。其他,则系在社会上新招收的。 
  当时,教会学校学制以圣约翰大学为例,系采中学4年,大学4年之学制。但新成立的光华大学则采用教育部颁布的新学制,即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以大家比较熟悉的赵家璧为例,他修完圣约翰附中一年级,可升入光华大学附中高一,即再读7年级即可大学毕业。以此类推,约大附中2年级,可升入光华高二;附中3年级,可升入光华高三;附中4年级,可升入光华大学一年级。如此,则整个旧制的教会学制,可衔接到光华的新学制。由此,可再推定,当时的光华初中部三年级,应该大部分系由考试新招入的。 
  多年前,笔者曾在台北木柵教育部档案室抄录一份我自己较为熟悉其生平的1925年9月光华大学新生名单如下: 
  姓名籍贯 出身 
  就读年级学科 
  姚璋武进 约翰大学肄业2年文科三年级 
  杨荫浏 芜锡 约翰大学肄业2年商科三年级 
  邢鹏举 江阴 江苏五中毕 文科一年级 
  郭斌佳 江阴 江苏五中毕 文科一年级 
  郭子雄 资中 成都协和大学肄业2年文科一年级 
  包玉珂 吴兴 青年会高中文科4年 文科一年级 
  储安平 如皋 美汉中学高中三年级 
  谢仁钊 祈门 沪江中学高中三年级 
  阮笃成 余姚 约翰中学高中三年级 
  沙学浚 泰县 美汉中学高中二年级 
  赵家璧 松江 约翰中学高中一年级 
  朱文长 宝山 沪江中学初中一年级 
  穆时英 鄞县 家塾初中一年级 
  现在,从本论文中心人物储安平说开去。根据笔者当时再追踪下年度光华报部的“在学生名簿”后,在谢仁钊及阮笃成两人后,注记升入文科,但储安平独付阙如。另从光华大学第一届大中学生毕业纪念册《光华年刊丙寅年》《THE 1926 KWANG HUA ANNUAL》查阅,也看到谢、阮两人自高中部毕业,独独未见储安平。 
  再从1930年8月出版的《私立上海光华大学章程》中,在文学院(光华大学在1929年9月14日开学时,遵照部令,改科为院)二年级在学名单中,再度看到储安平大名,籍贯已改回江苏宜兴,通讯处为宜兴北门,与赵家璧、钱公侠、王家棫、于在春、朱有、张允和(女)均属同一级。该级系1928年9月升入大学一年级,四年学分修满后,得于1932年6月毕业。至于储安平在1925年9月至1928年6月这三年期间,合理的推测,应系学校依照期中考试成绩重新编级后,由高一读起。 
  经查旧抄教育部档案,储安平系1928年9月入学“政法系”,并注记“本校附中毕”;1932年6月自“政治系”毕业。储安平入学光华时,政法系分为政治组与法律组,因为习法律者出奇的少,政法系旋即改为政治社会系。但在毕业那学年,已分为政治与社会两系。当时,光华大学的政治系系全校最大的一个系。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1934年5月出版)记载,光华大学1931学年度政治系全校在学生有191人,占文学院七个系总人数382人的一半;而过去六年已毕业者119人,也是占文学院总毕业人数228人的一半多。但是,社会系在学生仅有18人,六年已毕业人数仅有6人。 
  再查储安平求学期间,政治系的主要教授有罗隆基、王造时等;社会系的主要教授有潘光旦、吴泽霖、诸青来等。除诸青来外,其余均是当时名气正大的“新月派”政论家。而诸青来与罗隆基在1932年也是北平“再生社”(张君劢、张东荪主持的国社党前身)要角。 
  但我以为,求学时期的储安平列名“新月派”,最重要的,还系受到徐志摩的影响。基本上,储安平大学时代主要系一位文学青年,写作的范围,以短篇小说与散文为主,偶尔也写新诗;同时他对话剧并有浓厚兴趣。他最早发表的一篇作品,系1928年5月16日刊登于《北新》半月刊2卷13期上的评论文章《布洛克及其名作——〈十二个〉》。布洛克(1880-1921)系苏俄诗人,其长诗《十二个》,在1926年8月第一次由胡学文译出,由北新书局初版,列为由鲁迅主编的《未名丛刊》之一,书末也附有鲁迅所写的《后记》。 
  其后,他所写的小说《口供》、《小病》、《残花》、《母亲》均发表于1930年的《真美善》月刊。之后,在1931年连续于《新月》月刊上发表了三篇作品,分别为短篇小说《墙》、新诗《自语》、散文《一条河流般的忧郁》。这时的《新月》月刊,虽由其业师罗隆基主编,但文艺稿件,多发于徐志摩之手。 
  徐志摩于1931年11月19日遇难后,《新月》月刊四卷一期(约出版于1932年4月)为《志摩纪念号》。储安平发表了两篇文章,一为小说《一段军行散记》,一为散文《悼志摩先生》。在后文中,储安平写到:“在他(指志摩)自己的功绩上,散文的成就比诗要大。他文笔的严谨在中国,至今还没有第二个人。”接着又说:“我写散文,多少是受着他的影响的。” 
  说真的,储安平在散文的风格上,确实可看到徐志摩的影子。我们可由《悼志摩先生》一文中得知,储安平初识徐志摩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1928年春天,储安平与一些人(想来应是他的光华同学)想排演一个脚本《茶花女》,到华龙路新月书店三楼请教余上沅、江小鹣、吴瑞燕女士时,第一次认识了徐志摩。排演的事,后来没有结果。余上沅当时系光华大学文科戏剧学教授兼任刚成立未久的新月书店经理及编辑主任;徐志摩则早在1927年2月即已到光华大学任英文系教授。一年多后,即1929年6月7日,由储安平担任主席的“光华剧团”在教授田汉(1928年9月,由徐志摩引介,继余上沅任光华戏剧学教授。)指导下成立,团员有钱公侠、俞大纲、王家棫等40余人,因时届期终考试,拟于下学期开学后再举行公演。剧团在田汉离去光华,并忙于“南国社”公演后,也未见下文。 
  储安平在1932年6月自第7届光华大学政治系毕业后,旋即于同年9月插班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社会系四年级,一年后毕业。这也是为什么他在1933年所写的文章,大多发表于在南京发行,由王平陵主编的《文艺月刊》;以及毕业后留在南京主编《中央日报·文学周刊》(1934.5.10-1936.4.5,共51期)的缘故。 
  光华大学成立之后几年,一直是上海英语水平最高的学府,其学生多来自圣约翰大学(当时全国英语水准最高之大学)及各地教会学校,而教会学校的最大特点,也就是英语水平较一般学校为高。 
  光华成立之后,当校当局也创办了许多刊物,供作学生发表园地,诸如《光华季刊》(The College Window,1925.10-1927,共8期)、《光华半月刊》(1925.11-1926.3)、《光华周刊》(1927.2-1928,共4卷32期)、《晨曦》季刊(1926.5-1927.1)、《光华期刊》(半年刊,1927.6-1929.6,共5期)、《光华附中半月刊》(1932.10-1937.6)等等。当时上海本即全国文化及出版业中心,市面上也流行许多著名刊物,如赵家璧主编的《中国学生》,以及《小说月报》、《文学周报》、《良友画报》、《语丝》周刊、《现代评论》周刊、《北新》半月刊、《真美善》月刊、《新月》月刊、《春潮》月刊、《金屋》月刊、《新文艺》月刊、《诗刊》季刊、《矛盾》月刊、《现代》月刊等等,均是公开园地,也是光华作家较常投稿的刊物。 
  以下,拟就储安平在光华求学时间(1925-1932),出身光华大学的文人逐一介绍。供学人进一步追踪研究。 
  姚璋(1902-1970),江苏武进人,后以字“舜钦”行,自1927年6月第2届教育系毕业,与杨大膺同为光华著名的哲学家,曾任光华附中教师、《光华附中半月刊》经理、光华大学教授。著有《八大派人生哲学》(有张东荪序)、《近世西洋哲学史纲要》(与张东荪合译)、《秦汉哲学史》、《陶渊明的人生哲学》等书。 
  伍纯武(1905-1988),字建一,浙江杭县人,1928年6月第3届经济系毕业,后留学巴黎大学,获社会经济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母校教授。所译意大利作家邓南遮(当时译名为丹农雪乌)的长篇小说《死的胜利》,1931年2月,由中华书局初版,列入徐志摩主编的《新文艺丛书》中。 
  陈炳煌(1903-2000),台湾基隆人,笔名鸡笼生,第3届经济系毕业。1930年得纽约大学硕士后返沪,担任台湾《新民报》上海支局长。陈炳煌系台湾以及光华大学第一位漫画家。在学时,即任第一本《光华年刊》(大中学毕业纪念册)之美术部主任。著有《鸡笼生漫画集》(1935)、《百货店》(1935)、《海外见闻录》(1935)、《大上海》(1942)、《傻瓜集》(1962)等书。在《大上海》之《教育界》一文中,曾提及“光华大学”曰: 
  ……成立以来,校务主持得人,故蒸蒸日上,课程严密,完全依照圣约翰,故毕业生成绩优良,为后起大学中之冠军。 
  詹文浒(1905-1973),原名渭,后以字行。浙江诸暨人,1929年6月第4届哲学系毕业。詹文浒在毕业前即译有美国哲学家杜兰的名著《哲学的故事》,1929年7月,由上海青年协会书局出版。毕业后曾任职世界书局,其后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硕士。返国后,成为著名报人,除在大学任教外,曾任上海世界书局编辑所英文部主任、编辑所所长,重庆中央日报副社长兼总经理;又兼中央政校新闻系主任。抗战胜利后,曾任上海新闻报总经理、暨南大学新闻系主任。著有《西洋哲学讲话》、《现代思潮讲话》、《现代政治思想》、《报业经营与管理》、《新闻学概论》等;译有《西洋哲学史》(有李石岑序)、《世界教育史纲》;编有《张东荪的多元认识论及其批评》、《英汉四用辞典》、《活用英文法》等。我以为詹文浒在文坛上的最大贡献系鼓励支持其同事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詹文浒,1924年6月自嘉兴秀州中学高中部毕业,旋任初中部数学、地理教师一年,朱生豪即其当年学生。 
  包玉珂(1906-),字珂雪,笔名阿雪,浙江吴兴人,为著名报人包天笑之哲嗣。1925年,上海青年会高中文科(四年)毕业;1929年光华大学第4届政治系毕业。曾任光华附中英文教师、舍监。曾化名爱狄密勒(Addimillar),用英文写作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上海——冒险家的乐园》,再以笔名“阿雪”自译成中文,1937年3月由上海生活书局初版,1938年2月瞬及再版后,即遭查禁。 
  郭斌佳(1908-),江苏江阴人,1925年,江苏省立五中毕业;1929年,光华大学第4届历史系毕业。1929年留美,获哈佛大学历史学硕士及博士,曾加入美国史学会。1933年返国后,曾任光华及武汉大学教授,译有《历史哲学概论》、《西洋史学史》(与何炳松合译)等书。 
  邢鹏举(1908-1950),字云飞,江苏江阴人,1925年,江苏省立五中毕业;1929年,光华大学第4届英文系毕业。邢鹏举与郭斌佳为挚友,初入光华时,原亦选历史系,因慕徐志摩(1927年2月来光华,担任英文系教授)大名,乃转入英文系。毕业初,曾任附中教师、兼主编校刊《光华附中》。邢鹏举曾在《新月》月刊上发表长篇论文《勃莱克》(分上、中、下三期登出),以及《莎士比亚恋爱的面面观》等文。其译作《波多莱尔散文诗》及《何侃新与倪珂兰》(法国中古爱情故事)同时于1930年4月出版,前者列入由徐志摩主编的《新文艺丛书》中,在中华书局印行;后者由新月书店印行。论著《勃莱克》则延至1932年4月始由中华书局初版,仍列入《新文艺丛书》(时徐志摩已故,由沈从文负责)中。邢鹏举可说是个色彩鲜明的新月派作家,另著有《中国近百年史》及《历史学习法》两书。其弟邢光祖(1914-1993),1935年同自英文系毕业,为光华名诗人。 
  郭子雄(1906-),笔名华五,四川资中人,为志摩好友郭有守之弟。成都协合大学肄业二年后来沪,1925年重入英文系一年级,1929年自第4届毕业后留学英国。郭子雄,1924年8月,在庐山疗养时偶识徐志摩,徐志摩暱称为“小郭”,后来更写有一诗《给小郭》,发表于1930年6月的《金屋月刊》一卷9/10合刊上。郭子雄为《新月》月刊作者,继为“笔会”会员。其诗集《春夏秋冬》,1928年9月由金屋书店出版;小说集《口供》,共收短篇小说11篇,1930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列入徐志摩主编的《新文艺丛书》中。又,郭子雄曾与学长洪绍统(浙江鄞县人,第3届文学院毕业)等共3人邀请刚抵上海未久的鲁迅于1927年11月16日前往光华大学演讲《文学与社会》,这是鲁迅在光华大学的惟一一次演讲。徐志摩去世后,也曾写有《忆志摩》一文,刊登在1936年3月1日出版的南京《文艺月刊》8卷3期上。 
  钱九威(1909-),字公武,又名克新,江苏常熟人,1930年6月第五届政治系毕业。后留学瑞士日内瓦大学,获法学硕士。回国后,历任上海《大晚报》国际部主任,母校宪法学教授。钱九威在学时,曾于《新月》月刊发表《英国内阁制成立之研究》;后来著有《法西斯主义》;译有《义大利宪法新论》及《宪法学精义》等书。 
  杨大膺(1907-),江西上饶人,第五届哲学系毕业,为蒋维乔高足。杨大膺著有《孔子哲学研究》(1931年2月,中华)及《中国思想》(1934年2月,世界)二书,后者列入前光华文学院长张东荪(1929年8月至1930年6月任职)主编的《哲学丛书》中。此外,又与业师蒋维乔合著有《中国哲学史纲要》(3卷)及《宋明理学纲要》二书,于1934至1936年间由中华书局出版。 
  俞大纲(1908-1977),字廖音,浙江绍兴人,出身上海复旦实验中学,1927年考入光华英文系,1931年6月自第六届毕业。俞大纲为新月派年轻诗人,毕业后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季刊)有多首新诗发表;并入选陈梦家主编的《新月诗选》。在学时,并喜欢戏剧活动,曾与储安平等发起成立“光华剧团”。1949年后,到台湾,成为出名的戏剧家。 
  沈祖牟(1906-1947),福建闽侯人。曾用名沈丹来,笔名有绿勺、宗某、萧萧、耑斋、宝相楼、耑斋主人等。出身福州海军飞潜学校,1927年考入光华商学院,1931年自第6届银行系毕业。沈祖牟系前清两江总督沈葆桢之孙,家学渊源,旧诗根底好,更喜欢新诗。在学中,曾与钱公侠以“光华文学会”名义,在1929年4月9日邀请鲁迅及郁达夫到光华大学演讲,均未果。 
  沈祖牟系《新月》月刊及《诗刊》(季刊)的新诗作者,也入选陈梦家编辑的《新月诗选》,与俞大纲两人系光华大学著名的“新月派”诗人。毕业后,回到故乡,仍然从事新诗运动,曾与友人合组“南天诗社”,并于1933年4月10日创办社刊《诗刊》,托新月书店代售。 
  盛明若(1910-1935),原名慰苍,以字行,浙江宁海人。1931年自第六届教育系毕业。在学中,曾由英译本转译德国小说家佛兰克(L·Frank,1882-1961)的中篇小说《卡尔与安娜》,1931年4月,由中华书局初版,收入徐志摩主编的《新文艺丛书》中。 
  盛明若于1932年离开上海,在浙江乡下担任中学教师,1934年10月结婚,1935年春故去。好友穆时英曾写有《忆明若》一文,1935年8月27日刊登在上海《申报·自由谈》上。 
  赵家璧(1908-1997),笔名小延、筱延、赵小延、赵筱延等,江苏松江人。1928年,本校高中毕业;1932年6月第7届英文系毕业。毕业后,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任图书编辑,曾先后主编《一角丛书》、《良友文学丛书》、《良友文库》、《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中篇创作新集》等等。在所编各种丛书中,收入光华师长、同学著作多种,系光华大学历年来最杰出的出版家、编辑家。早年著有《新传统》,译有《室内旅行记》(苏联,伊林著)、《今日欧美小说之动向》、《月亮下去了》(美国,约翰·斯坦贝克著)等书。 
  王家棫(1908-1980),笔名王孙、朴人等,江苏常熟人。1928年,本校高中毕业;1932年,第7届国文系毕业。王家棫系光华著名的多产作家,在学前后,即有作品在《文学周报》、《北新》半月刊、《真美善》月刊、《语丝》周刊、《小说月报》、《青年界》月刊、《新时代》月刊、《矛盾》月刊、《小说》月刊、《新小说》月刊等发表。他也是当时作品能荣登《小说月报》的四位光华学生之一,其他三位系赵家璧、钱公侠及穆时英。 
  在学中,也曾与盛明若自英译本转译法国作家莫洛瓦(A·Maurois,1885-1967)之长篇小说《爱底雰围》,1932年9月,由中华书局初版。1949年到台后,王家棫曾任“中央通讯社”副社长。
  于在春(1909-1993),字熙台,曾用名于禹孙。笔名有宋新、载琼、过江鲫等,江苏镇江人。1928年,本校高中毕业;1932年第7届政治系毕业,与储安平同班。于在春在1927年读高中时,即有新诗、小说在“光华附中文学研究会”出版的诗集《腆》及上海《现代评论》周刊(刚由北京迁至上海)、与《北新》半月刊上发表。读大学时,也在《真美善》月刊及《语丝》周刊发表作品。 
  1930年1月,小说集《翠环》,由真美善书局出版,收短篇8篇。1931年7月,所译德国作家佛朗克之《灵肉的冲突》,由上海正午书局出版,收入《电影小说丛书》中。1932年4月,也曾与同学曹文楠(1911-,江苏青浦人)合译长篇童话《狗的自述》,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列入《世界少年文学丛刊》中。 
  于在春,毕业之后,曾在淮阴、南通、扬州、上海等地之师范及中学任语文教员,也曾回母校教书。 
  钱公侠(1906-1977),原名振海,以字行,曾用名工侠,浙江嘉兴人。1925年6月,自浙江嘉兴秀州中学高中部毕业时,已是当地共产党要角;1932年6月,自光华大学第7届文学院毕业,笔者推测系就读国文系,与王家棫同班。 
  1928年10月,当钱公侠还是大二时,已在上海春潮书局出版他的第一部作品《怅惘及其他》,收短篇小说7篇。随即自1928年11月15日起,连续三期,又在上海《春潮》月刊一卷1期至3期,发表三个短篇小说。 
  如果说,赵家璧系第一位在《小说月报》发表作品的光华学生;那么钱公侠也是第一位在《小说月报》发表小说的光华学生。1930年8月10日,钱公侠在《小说月报》21卷8期上发表他的成名作《丝棉被头》。1931年9月,钱公侠已编好他的第二部小说集即《丝棉被头》,收短篇8篇,也已由好友、新诗人王皎我写好序文,并已由大东书局登上它的《图书目录》上,列入徐志摩主编的另一套丛书《新文学丛书》中。不久,徐志摩即因空难故去,该书由大东印行时,已是1934年1月了。 
  钱公侠系当时光华大学锋头最健的学生之一。1929年4月9日,曾与沈祖牟以“光华文学会”名义拜访鲁迅,邀请鲁迅及郁达夫来光华演讲。1929年6月7日,又与储安平等组织“光华剧团”,显示出他在文艺上的多方面兴趣。 
  储安平求学时代的光华大学,学生个个都是英文高手,即使是非英文系出身的钱公侠或穆时英也不例外。 
  钱公侠在1936春,出任新开张的上海启明书店(其台北分店,在台湾也存在有三、四十年之久)总编辑。除与秀州中学学弟施瑛(慎之,1912-1986)合编一套抄袭自好友赵家璧首创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取名为《中国新文学丛刊》外;还编有《世界文学名著》约80种,《世界短篇丛刊》12种,《世界戏剧名著》12种,委实在中国30年代的翻译界添一生力军,对读者并有大功劳。在这些世界名著的译者当中,不乏出身光华大学者,如汪宏声(1930年文学院毕)、张由纪(同上)、何梦雷(1933年国文系毕)、谢然之(详后)、唐长孺(肄业)等;或师长,如严恩椿等。钱公侠自己也译有《西线无战事》(德国,雷马克著)及《圣安东尼之诱惑》(法国,福罗拜著)两书,同于1936年5月出版。 
  抗战时期,钱公侠在上海沦陷区亦是一活跃的作家、编辑家。1942年12月,在上海与周越然、柳雨生(光华附中出身)、周黎庵、陶亢德、潘序祖(光华附中教师)、冯和仪(苏青)、杨光政(原名晋豪)、杨桦(之华)等人发起筹建“中国文化人协会”。其后,又曾担任《大众》月刊(1942.11-1945.7)及《语林》月刊(1944.12.25-1945.7.1)主编,《中华日报》主笔等,有落水作家之嫌。 
  徐转蓬(1910-),学名昌,以字行,浙江兰溪人。1929年夏,自浙江省立七中毕业,与何家槐(1911-1969,义乌人)同学。同年9月,考入光华大学国文系;1932年9月,转入暨南大学外文系就读,与温梓川同学。徐转蓬系30年代薄有声名的作家,主要写小说,有时也写新诗,由于何家槐的关系,也认识徐志摩。1931年至1933年曾在《新月》月刊发表新诗及小说四篇。1933年,由于储安平的打抱不平,终于爆发出何家槐抄袭、冒用徐转蓬小说的文坛风波。徐转蓬后来出有短篇集《下乡集》(1940.8,商务),及长篇小说《炸药》(1946.4,国际文化)二书。 
  邓拓(1912-1966),学名子健,后改名云特,以邓拓行。福建闽侯人。1929年9月,考入光华大学文学院。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夏,转读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1932年冬被捕。1937年11月,以邓云特之名,著有《中国救荒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列入王云五与傅纬平主编之《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因无人知系邓拓所著,在台湾也曾多次再版,未遭查禁。 
  谢然之(1913-2009),原名焕章,字炳文,1932年改名谢然之,笔名林华,浙江余姚人。早年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昌世中学、南方高中,1929年9月考入光华大学文学院。入光华后,对文学颇有兴趣,曾加入钱公侠、沈祖牟、储安平、穆时英等组织的“光华文学会”。主张、支持当时风行的普罗文学,与“新月派”对立,互写壁报论战,引起激辩。1930年3月时,《自述》: 
  邀请鲁迅来校讲演,当局派军警干涉,被迫散会,副校长廖世承面与警告,暗示最好转学。 
  1930年9月,转学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选读英美文学与伦理学。“九一八”事变后,因上海左翼作家之加紧联击,敦促赴沪参加活动,乃于秋季转入上海东吴大学法律学院,研读国际法与出版法。推测,应是是年加入“左联”。 
  《自述》,1932年5月间,在上海与丁玲等作家同时加入中共,瞿秋白监誓,潘梓年与冯雪峰为联络员。同年11月底,由上海来到赣南瑞金,初识毛泽东。1933年5月,担任主编《红色中华》。1934年2月2日,中华人民委员会改组,由张闻天继任主席,谢然之为秘书长。 
  1935年春,在中共主力撤离江西苏区,进行“长征”后,谢然之因肺病奉命留在原地终为国军捕获投降。 
  1936年3月,前往日本留学,就读中央大学新闻研究院,主修新闻学理论与大众传播学。 
  1936年9月27日,以谢炳文之名自东京寄信鲁迅。鲁迅旋于翌日复信谢炳文。惟《鲁迅全集》在《人物注释·注释条目》中,注:谢炳文,未详。 
  留日时,即与当时担任上海启明书店总编辑的光华旧友钱公侠取得联系,两人组稿合编《世界戏剧名著》丛书,谢然之一人共译出三本,即苏联高尔基的《深渊》(1937年1月,署笔名林华)、德国霍普特曼的《沉钟》(1937年4月,署名谢炳文)、英国高尔斯华绥的《争斗》(1937年5月,署名谢焕邦)。1937年6月,谢然之回到上海。之后,还译有美国作家房龙《圣经的故事》一书,署名谢炳文,1939年12月,由世界书局印行,时光华旧友詹文浒任世界编辑所所长。 
  1949年,谢然之到台湾后,曾任《台湾新生报》社长、政工干校首届新闻组主任、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兼任教授及新闻系主任、中国文化学院新闻系主任等职,浸至成为台湾新闻界大老。 
  何子聪(1909-),浙江义乌人。1929年9月,自浙江省立七中毕业后,考入光华大学国文系,1930年2月起休学离去光华。何子聪是新诗写作者,已知1931年7月曾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林子》;1933年10月在上海《文艺茶话》月刊2卷3期上发表新诗《稻田》,次月又在2卷4期上刊登新诗《落霞》。 
  穆时英(1912-1939),浙江鄞县人,一说慈谿人。笔名有伐扬、江兼霞(叶灵凤亦署),匿名子、穆士英等。穆时英,家塾出身,1925年9月考入光华大学初中部一年级,三年后毕业。1928年9月,升入高中部一年级。1929年9月,跳级改入文学院特别生。特别生系类似大学之预科或补习班,修满一年经考试及格后,得入大学一年级。 
  1930年9月,穆时英升入理学院化学系一年级;第二年转读国文系一年级,时系主任为旧文学家钱基博。 
  1933年6月,国文系二年级学期终了时,穆时英因大二“基本国文”成绩不及格,被学校留级而自动退学。这时,他在光华已读满八年,离大学毕业还差二年,时国文系主任仍为钱基博,文学院长为王造时。 
  穆时英是中国文坛奇才,他是小说家、散文家,也是影评家。他是当时光华文人中名气最大者,早期是普罗文学的生力军;不久即追随刘呐鸥及施蛰存脚步,转为“新感觉派”作家,最后得有“新感觉派圣手”的称号。 
  在学生时代,穆时英于1929年5月即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名《交流》,一年后由上流芳草书店出版,惟未引起文坛注目。 
  1930年2月15日,在施蛰存主编的《新文艺》月刊一卷6期上发表他的第一篇小说《咱们的世界》时,受到施蛰存的极度重视。成名作《南北极》,经施蛰存推荐,在1931年1月10日的《小说月报》22卷1期上登出,立即引起左翼文坛瞩目,“几乎被推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优秀作品”。 
  1931年5月1日,施蛰存主编新创刊的大型文学刊物《现代》月刊后,穆时英的小说源源登出,成为“现代派”最重要的小说家。 
  1931年10月2日,他著名的中篇小说《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由学长赵家璧收入他第一次主编的成套书《一角丛书》中,引起轰动。 
  1932年11月1日,穆时英另一著名小说《上海的狐步舞》,发表在《现代》二卷1期上,本期还配有穆时英的英俊肖像。 
  据讲这张身著笔挺的西装,烫头发的照片刊登后,引无数的女学生朝思暮想一睹他的尊容,因为知道他顶爱上舞场,于是就有了上舞场的嗜好。 
  穆时英,人既长得英俊,又是舞林高手,确实带动上海的大学生,尤其是光华大学,喜欢上舞厅的风潮。所以,我合理推测,保守的光华大学当局痛下杀手,逼迫穆时英退学,与此以及上述两篇小说的轰动有或多或少的蛛丝马迹关连。这由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竟然在1934年10月29日的学校纪念周上,演讲《严禁大学生入舞场》,可推知情况已到严重地步。 
  穆时英生前除前述著作外,还出版《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4本短篇小说集,以及另一本中篇《空闲少佐》。除了中文作品外,穆时英也擅长英文,除由英文译短剧、小说外,也曾用英文写过短篇小说《神之诞生》(The Birth of a God),刊登于1939年10月15日在香港印行之英文月刊《Chinese Writers》上。 
  2008年1月,严家炎先生与李今女士合编一部三卷本的《穆时英全集》,除掉影评及英文小说与译文外,已收录穆时英的所有作品。 
  最后还要再补充一点,即在储安平的求学时代,已在光华附中高中部求学,而后来也成为文坛名家的,为数不少。因篇幅关系,我仅能提其大名,来结束本文。他们之中有唐长孺、夏鼐、沈剑虹、刑光祖、张芝联、谭惟翰、柳存仁(雨生)、范泉(原名徐炜)、舒适、欧阳翠(女)等等。 
  注释: 
  参见张向华编撰之《田汉年谱》第124—125页,1992年12月,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初版。
  见鸡笼生著《大上海》一书第145页,1942年8月26日,台北南方杂志社初版。 
  详见四卷本《鲁迅年谱》第三卷第16—17页,1984年1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 
  邀请鲁迅事,参见是日鲁迅日记;邀请郁达夫演讲,因郁正患伤风,加上呼吸气毛病又发,故婉辞演讲。详见《千秋饮恨——郁达夫年谱长篇》第912—913页,郭文友著,1996年10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初版。 
  赵家璧于1927年10月10日在《小说月报》18卷10期发表评论文章《陶林格莱之肖像画》(英国,王尔德著),时为高三学生。 
  大东书局《图书目录》登出的预告书名原为《车伴》,但等书出时,已改为《丝棉被头》。 
  见谢然之《自述年谱简编初稿》中1930年条目,载《新闻与教育生涯》一书第155页,谢然之教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编委会编,2000年8月,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印行。 
  详见刘衍文《钱基博先生轶闻》,引自傅宏星编撰《钱基博年谱》一书第107页,2007年2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初版。又见温梓川《文人的另一面》一书第220—221页,2004年1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初版。 
  引自李今编《穆时英年谱简编》,1932年条目,载严家炎、李今合编之《穆时英全集》第3册第551页,2008年1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初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