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淑型(1897~1968)是我国的女摄影家之一,1897年生于江苏省无锡,是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大会代表,第一、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中国摄影学会服务部主任。顾淑型早于1917年在国外求学期间就爱好摄影,此后就对这门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四十多年来,她所从事的业余摄影工作,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24~1927年,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她从一个普通的摄影爱好者,逐渐转变为用摄影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革命者。1924年至1926年,顾淑型在北京艺文中学担任英语教师兼教务长时,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带领学生参加爱国运动,并用照相机反映当时爱国运动发展的实况。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阶层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和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的丧权辱国的政策,奋起游行示威,遭到段祺瑞政府的血腥镇压,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顾淑型当时不仅带领学生上街示威游行,而且冒着生命危险抢拍现场的实况,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刊登在1959年第4期《大众摄影》上的《‘三•一八’惨案前后》这组照片,有学生们在“三•一八"惨案后,高举被反动军阀枪杀的烈士的血衣,继续英勇斗争的特写照片,也有段祺瑞卫队准备向爱国人民开枪的场面。照片赞扬了斗争中人们的英勇气概,也反映出反动军阀血腥镇压人民的罪恶事实。解放后,她把这些照片全部捐赠给中国摄影学会和革命历史博物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为我们了解二十年代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残暴镇压人民的实况,和研究大革命时期我国进步摄影爱好者的创作活动,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第二阶段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她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受到了国内反动统治阶级的仇视和迫害,在三十年代前后及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她数次被迫流亡到日本、苏联、香港、印度、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在此期间,她一方面到处奔走,组织募捐委员会,救济国内难民、支援国内的抗日战争;另一方面用摄影幻灯向国外朋友进行宣传。如在解放战争时期,她就把《延安风光》、《中国人民领袖毛主席》、《修复陶赖昭大桥》等反映解放区生活和人民斗争生活的真实面貌的幻灯片,利用讨论会、茶会和便餐之余,热心地放映给外国朋友看,对人们了解解放区的真实情况、了解边区生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起了一定的作用。
顾淑型在国外流亡期间,并未因条件的局限而放弃摄影,除了拍一些人像照片外,还曾拍了反映美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丑恶面貌的照片,如《美国报摊工人》、《美国街头的醉鬼》等,这些照片对于我们了解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本质是有一定帮助的。
第三阶段,解放以后。1949年全国解放后,身在国外的顾淑型,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十分兴奋,便设法返回祖国,1951年,年逾五旬的顾淑型终于回到了久别的祖国。她十分热情地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从1951年起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新闻摄影局的研究员,积极从事摄影研究和创作。1951年和1955年,她先后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和宋庆龄副委员长访问印度、缅甸和巴基斯坦,并拍摄了反映这些国家的风光和人民生活的照片。以后,在担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总干事时,也十分关心该会的摄影图片的宣传工作。1959年,组织上为了照顾她更好的安度幸福的晚年,让她退休。但她在退休以后,不顾自己年老体衰,还主动要求义务地担任许多工作。如担任中国摄影学会服务部主任的工作以来,积极热情,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为使这个部门发展成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图片企业而贡献了自己力量。在此期间,她的创作热情仍很高涨,有时还到建筑工地和农村人民公社去拍摄照片,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景象和农村的新面貌。1960年和1963年两次举行的全国《女摄影工作者作品展览》会上,如《喜丰收》、《公社幼儿园》、《工地测量》、《机器收割》等都是她近年来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作品。1962年春和1963年秋,顾淑型还去浙江、江西、江苏等地进行创作,拍摄了井冈山风光、毛主席故居等彩色和黑白照片,有的还复制为幻灯片。这位为社会主义摄影艺术辛勤劳动,热情充沛地献出自己力量的老人,受到党和人民的赞扬与尊敬。1960年她被光荣地评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成为我国女摄影工作者的学习榜样。
顾淑型除了摄影之外,同时也爱好画国画、弹古琴、诗歌等中国传统文学艺术。
1968年11月5日,顾淑型在“四人帮”的迫害中因病逝世,享年71岁。
注:生平是根据《中国摄影》1964年第二期《顾淑型》一文(作者一飞),以及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