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无锡市健康路新街巷30号、32号,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钱钟书故居正被一堆碎石瓦砾包围。
这座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七开间三进的明清风格建筑,由钱钟书祖父钱福始建于1923年,后钱钟书叔父钱基厚因子女较多,于1926年在后花园扩建房屋,钱钟书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
1948年,钱福百年冥诞时,钱钟书、杨绛带着女儿钱媛回到了这所老宅省亲,这段故事,在杨绛所写的《我们仨》中有过记叙。如今,新街巷30号已经挂上了“钱钟书故居”的匾额,而新街巷32号的钱氏老宅,虽然也被列入“文保”,但并未彻底修缮,仍有钱家人居住。
老宅往事钱钟书16岁时还被责打
77岁的钱静汝老人是钱基厚的孙女、钱钟书的堂侄女,也是目前钱氏祖屋里最后的钱家人。1984年回无锡后,钱静汝就与老伴儿和4个儿女住在祖父的老宅里,并一直与在北京的杨绛保持着书信和电话联系,因为已纳入“文保”,老人目前正在与无锡市政府交涉搬家的事宜。她向记者透露,杨绛在电话里劝自己:“她对我说,‘阿静啊,别再住了,早些搬吧’。”
钱静汝自幼跟随父亲钱钟汉在上海长大,每年暑假都会回到无锡老宅,探望爷爷钱基厚和奶奶高氏。而钱静汝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为了支持祖国的工业发展,长期在外地工作,直到1984年才和老伴儿及4个子女从河南焦作回到无锡。
随着城市的发展,钱钟书故居附近的高楼拔地而起,老宅四周的老建筑几乎被拆毁,挖掘机的轰鸣以及房屋倒地时大地的颤抖,让钱静汝老人对“九十高龄”的老宅感到担忧。老人说,等过完年,紧挨着故居的中医院将被彻底夷为平地,这预示着她还将忍受一次“地动山摇”的折磨,“老屋子是纯木质结构,没有地基,地下的木板仅是用石头夹住,中医院挨得这么近,我害怕旁边拆迁时房子会出问题,它比我的年纪还大,经不起撞。”
钱静汝说,钱钟书故居原先是曾祖父钱福所建,30号院的主人是钱基博,钱基博有子嗣4人,长子就是钱钟书,而钱基博的长兄钱基成无子,钱钟书就过继给了钱基成。
钱静汝的爷爷钱基厚有子女7人,因为儿女较多,1926年钱福就让他在原先的钱家后院,再盖起了三进房屋,这便是新街巷32号的由来。钱钟书在无锡老宅长大,并在东林小学读书,直到初中才到无锡辅仁中学和苏州桃坞中学学习。上大学前,主要住在祖屋,虽然“抓周”时挑了一本书,但年少时,钱钟书读书似未开窍。16岁时,他还被父亲在老宅内责打,又羞又痛的他方才知道上进,在考入清华前,他已是父亲引为得意的儿子了。
终成“文保” 京城文人联名护故居
1984年,钱静汝回到了阔别30余年的祖屋,因为老屋的长年破败,屋顶和墙体受损严重,为此,钱静汝先后花费数十万元4次维修祖宅。2013年,无锡市政府也曾出资修缮,但祖宅的破败依旧显而易见,墙壁一块黑一块白,斑驳不平。
因为中医院扩建,老宅在1996年险些被拆毁,但钱静汝一直坚守着祖辈的产业,始终没有同意搬迁,为此,1997年,当时中医院甚至还将钱静汝等11个人告上法庭。当然,这场官司最终因为钱氏的两幢老宅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医院方面撤诉而不了了之。
1998年12月19日,正当拆迁官司进入白热化时,钱钟书先生逝世。钱静汝随后不断地向人大、政协反映,要求对钱氏老宅进行保护。事件最终引起了北京方面的重视,当时身在京城的7位文人联名写信给相关方面,要求保护钱钟书故居。2002年,位于新街巷30号、32号的钱氏祖宅,同时被认定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者了解,2001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钱氏住宅30号进行维修,根据古建筑“修旧如旧”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了修复,故居于200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但32号老宅一直没有进行系统修复。
最怕老宅吃不消 附近新建楼宇探基120米
钱静汝也认为,为了让已成文保单位的钱氏老宅得到更好的修缮,搬迁是今后不得不走的路。“32号房屋原先的产权人都是我的叔父辈,他们一共7人,有些已经过世,现在我已经获得了他们的授权,目前,我也正和市政府商讨货币补偿的事宜。”钱静汝说。
对于32号老宅的未来,钱静汝依然十分担忧,老宅已经深陷一堆瓦砾中,无锡市中医院已经在无锡中桥附近新建院址,钱钟书故居旁将新建什么项目,钱静汝并不十分清楚。但据她了解,新来的开发商已经开始探基:“据说他们的探基深度达到120米,也就是说,新建的房子要挖120米深的地基,而且房子离故居如此之近,到时候我们这老房子吃不吃得消,我不敢说。”
无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研究员杨建民曾向媒体表示,多年来搬迁方案没谈拢,是因为钱家人意见没统一,“32号老宅始终是钱钟书故居的有效组成部分,和钱钟书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他的文章、回忆录里也提到他在梅花书屋思考、读书,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块儿应该要保护上,不管从法律的角度还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32号老宅都会得以保护。而现在货币补偿都形成了方案,因为其他方面没有统一,尚没办下来。”
(据《广州日报》)
无锡女儿,“百岁”杨绛
来自: 雪饮刀 2010-07-16 12:45:02
http://www.wxrb.com/szb/wxrb/html/2010-07/11/content_511528.htm
无锡女儿,“百岁”杨绛
《无锡日报》记者 高飞
7月17日,杨绛先生99周岁的生日,百岁在望;2010年,适逢钱锺书先生的百年诞辰。经过杨绛先生的认可,本报采访了现居北京的钱锺书堂弟钱锺鲁先生,以及还居住无锡的钱锺书堂侄女钱静汝,从他们那里,读解到了杨绛先生的近况,也让我们得以重温钱锺书和她留给无锡的荣耀和记忆。
钱锺书和杨绛,这对文坛贤伉俪,无论家世出身、学业成就、处世为人还是感情生活,都是让世人仰望而自感难以企及的楷模和榜样。两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各有非凡建树,却又因为绝妙的组合“发酵”了彼此创作和生活的灵感。几十年相扶相守、患难同行、睿智淡泊,钱、杨二人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们身上还寄托着人们对于浮躁世事中坚守弥足珍贵的高尚品格的尊敬和向往。
钱锺书是地道的无锡人,杨绛的祖籍也在无锡,他们离开这座城市时的背影随着似水流年渐渐远去模糊,但无锡市中心新街巷30号、32号的厅、堂、楼、檐里还保留着两人生活的印记和回忆。2010年,适逢钱锺书先生的百年诞辰,杨绛也将在北京迎来自己的99周岁的生日,按照南方人“做九不做十”的习俗,这个生日似乎更为人所瞩目。
不过,杨绛先生为人低调,生活恬淡,鲜有接受媒体采访。幸好,经过杨绛先生的认可,记者采访了现居北京的钱锺书堂弟钱锺鲁先生,从他那里,读解到了杨绛先生的近况。
接通北京钱锺鲁的电话,老人家一口地道的无锡话就从听筒那头传来。钱锺鲁是钱锺书的堂弟,内燃机专家。老人家今年也已88岁高龄,思维敏捷,口齿清晰。
“大嫂(杨绛)7月17日,实岁99,但无锡人都是做九不做十的,所以今年可以说是她100岁大寿。”杨绛的生日,家人都是记在心上的。钱锺鲁前两天刚和杨绛通过电话,问起办寿辰的事,杨绛嘱咐他们各自在家为她吃上一碗寿面,大家也都这么应允了,“她是个生活很简单的人,大哥去世后更是如此。”
都住在北京,钱锺鲁和杨绛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大嫂年纪大了,不方便多打扰她。”今年过年的时候,钱锺鲁曾去大嫂家探望,杨绛当时身体状况不错,以前坚持的户外散步改为每日在屋里慢走,黑木耳是少不了的养生食疗。“别看她这么大年纪,弯腰还能手碰到地面呢。”钱锺鲁回忆当时情景,“大嫂很少接受各界探望和采访,那天我对她提了两个要求,说想看看法国总统写给她的信和西班牙国王送给她的勋章,她快步拿来给我看,我看出来她心情不错,腿脚也很灵活。”
杨绛是一个有威望的大嫂。“很多人都想通过我们了解她的情况,但她一律不肯我们多言。这次你们来采访,我和她说,100岁了,家乡人很关心你的近况,她才同意我和你们说几句。”杨绛不是个善于应酬的人,这几年来,被她挡在家门外的探访者不在少数;钱锺书终身不接受任何荣誉,拒绝别人的“差使”也多是她来担。杨绛的低调、出世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芳,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味道。钱锺鲁说,“她和大哥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他们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家人知道她的脾气秉性,了解她的为人品格,尊重和保留了她宁静的晚年生活。”
新式女性,坚忍内心
“大阿姆,一百岁了,人生难得。您勤奋、认真大度,淡泊名利,忘我,值得我们小辈学习与尊敬,希望您保重身体,我们全家祝您健康长寿……”一封家书整整四页纸。
钱静汝放下笔,这封信刚写好,要赶在杨绛生日前寄达。她是钱锺书的堂侄女。至今还住在无锡新街巷32号。
钱静汝儿时和钱锺书一家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上海就住在一栋楼里,我和钱媛(钱锺书独女)从小玩到大,叔叔和阿姆娘(钱锺书夫妇)最爱逗我的弟弟玩。”说起杨绛,钱静汝一脸的赞叹钦羡,眼里似乎已经映出了当年那个气质闺秀的佳人。“她从小在苏州长大,无锡话里带着一点苏州腔,轻轻柔柔真好听。”
有一段往事,是这么说的。杨绛从小接受的是西化教育,钱家却是恪守传统之家。钱、杨二人成婚时,按中式礼俗新娘需要向长辈磕头行礼,杨绛被允许免了这一旧俗,只向婆婆行礼,公公、叔叔都是鞠躬代替。钱锺鲁回忆,“反正肯定没穿红裙。”这样一位有性格的新媳妇,嫁到钱家却是颇受族人肯定与好评的。“阿姆娘和我妈妈非常要好,我妈常当面对锺书叔叔说,‘有福气,夫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在晚辈心目中,杨绛是个气质极佳的新式女性,同时又有着中华传统美德,和幽默的钱锺书相得益彰。
两个有才的人在一起未必能相处和谐,钱锺书曾用妻子、情人、朋友来形容与杨绛的关系,他们相爱且富有情趣的生活源自高度默契和深度包容。钱静汝说,钱锺书是个标准的知识分子,满腹英式的冷幽默,说话带着点“酸”,杨绛却是绕指柔,用女性的细腻和坚韧理解并支持丈夫。
钱静汝一直有个心结,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对不起杨绛的事。“媛媛(钱媛)去世后,阿姆娘曾经说起,让我将媛媛和我的通信整理好寄给她收藏。我拿出来读了几封,忍不住落泪。”
“有一年,大概也是这个时节,阿姆娘突然在电话里来了句,‘现在是虾子上市的时候了吧。’她想念起家乡的美食,这边儿千方百计托人带了一份煮好的盐水虾到北京,阿姆娘和媛媛尝了都说特别鲜。”那时候正是钱锺书住院之时,女儿钱媛就在与钱静汝的通信中说到了这件事,“她说‘可惜父亲尝不到这样的美味了’。”钱静汝迟迟没有将这些书信交给杨绛,她觉得杨绛隐隐地是有些“埋怨”她的。“她是太坚强了,所有的难过选择自己承受。”杨绛后来写了一部小说《我们仨》,选择用梦境来诉说女儿的离去,这一小点,让人窥探到了表面坚忍的杨绛无尽的悲伤,“用写实的手法根本无法说出这个残酷的事实了。”
惊人简朴,笔耕不辍
平面地阅读杨绛也许可以看到一位名门闺秀,一位知性女子,一位钱锺书身边的伴侣。而在钱锺书离开后,人们渐渐看到了多面的,独立的杨绛。“大哥和大嫂的一辈子就是爱国知识分子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一生。”钱锺鲁不无激动地说。
在杨绛所居住的专家小楼里,每户人家都重新装修过,唯独杨绛家没有。“现在还是水泥地板,老式钢窗。”多年前,国家要出资为杨绛装修,遭到拒绝。大嫂说,虽然是国家的钱,但说到底是老百姓的钱,不想让人民为她破费。
杨绛百岁高龄,生活简朴,至今还在写作。她的稿费和著作权早已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钱锺鲁转述杨绛的一段话,让人对这个倔老太太肃然起敬。“她说,收到几十万元稿费得跑银行,还要去税务局交税,麻烦,著作权拿在手里更是烦心事,有时难得认真起来还要人打官司,不如交给学校管理。”杨绛和钱锺书发起的奖学金坚决不用两人名字中的任何字眼命名,只有“好读书”三个直白的大字,这项基金至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元人民币。
在那个几乎与时间无关的寓所里,一切还是旧模样。百岁杨绛沉醉于整理钱锺书的文集,为丈夫和女儿“收拾战场”。她坚守着内心的高洁与世事的寂寞,并还在用手中的笔写出一个个崭新的故事。
坚强能干的大嫂杨绛
□钱锺鲁
1911年大嫂杨绛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无锡,本名季康,我们一直尊称为季康大嫂。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大嫂杨绛不顾高龄还辛勤工作,全力以赴将钱锺书的作品整理出来。《钱锺书手稿集》(影印本,40卷),
《钱锺书文集》能及时与读者见面,功不可没。
大嫂杨绛通晓英、法两国语言,近60岁时,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并第一个直接从西班牙文翻译了《堂吉诃德》。1978年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时,正好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后来,西班牙国王授予杨绛“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以表彰她为西班牙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的杰出贡献。她的译本至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是该书中译本当中发行数最多的。
今年4月26日探望99岁大嫂,看到她很健康,行动敏锐,感到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