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收获》新发现傅雷致友人之子书信二通

$
0
0
《收获》将发表新发现傅雷致友人之子书信二通

2016年09月02日 10:34

在纪念傅雷的日子里,下周出版的今年第5期《收获》将发表傅雷于1962年致友人之子刘太格的两封书信。在信中,傅雷纵论中外建筑艺术风格及文化内涵。
这是傅雷的建筑艺术思想首次通过书信形式整体呈现,从中亦可感受到写信者的感情与思想,音容与声息。
据收信人刘太格先生在文章中表述,其父刘抗与傅雷相识始于1928年的法国巴黎,游学时曾同住一个家庭宿舍,朝夕相处,海阔天空,无所不谈,结成挚友。1930年代二人又同在上海美专任教,后因战乱而失散。直到1960年,其父通过朋友得知傅先生在上海的地址,即刻写信过去,从而恢复鱼雁往来。1962年,在澳大利亚半工半读建筑设计专业的刘太格于撰写毕业论文之际,尝试写信恳请傅雷帮助搜寻有关中国建筑的书籍,没想到傅雷很快便回信,先后为他寄来十余本书籍,包括北京、徽州、苏州的建筑,中国住宅、故宫、圆明园专集,以及中国江南地区古建筑营造作法的专著《营造法原》。更使刘太格感动的是,傅雷在信中谈了他对中国和世界建筑理论的看法和认识。

1962年,傅雷致刘太格的信件。“收获”微信公号图
“中国艺术可谓最长于与自然游戏”
这两封信分别写于1962年4月28日和9月10日。在第一封信中,傅雷指点道,“建筑既非模仿实物之艺术,与民族天赋之幻想种类及倾向关系自更密切”,而要理解中国建筑,需要通晓中国文化。
他写道:“中土建筑往往予人以平静、博大、明朗,与环境融和一片之感,既不若西欧中世纪哥德式建筑之荒诞怪异,又不若古希腊庙堂之典雅华瞻,又绝非幻想气息特浓,神秘意味极重之印度建筑风格。反言之,在形式之变化,富丽,线条之复杂方面,吾国建筑均不及希腊,印度。早期建筑偏于朴素淡雅(当然,据文学家描写,秦之阿房宫似已臻于豪华富丽之高峰,但既无遗迹可寻,殊难判断文人夸大手法与实物有多少距离。)后期虽亦趋于繁琐精工(例如苏州园林),但仍可见出中国人之艺术,处处求与自然协调而非欲与自然争雄。即缕刻精工之亭台楼阁,艺术家所表现之意境仍然是安宁恬静,仿佛在享受生活之余,尽量在生活中游戏。而其游戏仍以中正和平,不失理性为主。窃尝谓吾国之传统观念,从来不以人为万物之王,宇宙之主,而只自认为与众生万物在大千世界同占一席地。此可皆于绘画及建筑中复核。”
在第二封信中,傅雷继续阐发了第一封信中提出的中国之艺术仿佛“在生活中游戏”的观点,并与英、法建筑风格作比较:
“中国艺术可谓最长于与自然游戏。Play with nature。英国园林以野趣见胜,法国园林以人工见胜,且局限于对称、明朗、条理分明(纯是拉丁民族的特性)。中国人则于非模仿性的建筑物(建筑大都非模仿实物,故言)中尽量搬运实物,具体而微,置于耳目可触的范围之内。自然界之真山水,移诸国内为假山池塘,甚至叠石筑树为小盆景,置于亭榭几案之间,晨夕欣赏,以作桂林阳朔天台雁荡峨嵋华岳等等名山大川之卧游。英国人追求原始朴素之自然,只有极少数之人工略加整理,纯是浪漫派的意境;法国人追求整齐堂皇,竭尽人工,纯是古典派的理想;中国人则是走的中间路线,以极端的野趣与高度的人工结合为一:一方面保持自然界的萧散放逸之美,一方面发挥巧夺天工的艺术之美,而最成功的在于能将二者统一,成为一和谐之整体。”傅雷还谈到他理想中“真正朴素清淡”的中国式建筑,类如《红楼梦》所写大观园中之“稻香村”--“纯粹田舍风味,林下气息”。
遗憾“砖木结构”损害中国建筑耐用与持久
在信中,傅雷对素未谋面的晚辈既诚恳又谦和,一方面耐心指点,“以此为终生事业,目前仅仅为开端。将来若能遍游欧陆,自希腊罗马中古时代(罗曼式哥德式)文艺复兴以至现代艺术风格有一综合研究,于各种美学流派有一大概认识之后,再来中土,遍访各地遗物,再于古籍中爬剔材料,不难为吾国建筑美术作一番铺路筑基工作”,一方面也以相当平等的“学术讨论”的姿态,倾吐了他本人“始终大惑不解”的一个问题:中国建筑为何数千年来专重砖木结构?--“吾国无论华北华中华南,平原沼泽固不少,产山亦不少,何以数千年来专重砖木结构?且用木料之部分,比例上比任何民族为多,致损害建筑物之耐用与持久。日人所著之中国建筑史对此点虽有论列,亦未有多大说服力。”
在信的结尾,傅雷主动提出,只要刘太格有意从事中国建筑的研究,他愿意“今后对一切新出建筑图籍当代为留意搜购”,并勉励道:“今日从事任何学问,均须具备世界眼光。”
《收获》两度首发傅雷书信
“几个月前,傅敏转交给我们两封新发现的傅雷先生的信,我表示非常乐意发表,并且约请收信人刘太格先生写了一篇回忆与说明的文章。”《收获》主编程永新告诉记者。
刘太格在文章中写道,通过这两封信,傅雷先生引导他进入对中国传统建筑理解的开端,对他毕生的创作产生着巨大影响。顺利毕业后,刘太格赴美国读研究所,并就职贝聿铭建筑事务所,回到新加坡后,他担任建屋发展局局长、市区重建局局长和总规划师,成为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新加坡大学建筑系咨询委员会主席,人称"新加坡规划之父"。
刘太格表示,在五十四年后公开发表这两封书信,是为了表达“对傅先生的谢意、敬意,以及无尽的哀思”。
这不是《收获》第一次发表傅雷先生的信件,2000年第6期《收获》上就曾经由傅聪、傅敏的授权,率先发表过新发现傅雷于1961年至1966年期间写给亲家梅纽因夫妇的十多封法文信函。
两度发表的傅雷书信,在日期上有重叠。如果用这次发表的傅雷书信与上次所发表的对照比较,便能更深地体会到傅雷沉迷于艺术境界而又惶惶于现实处境的矛盾。
例如,在为刘太格写第一封信前十几天,傅雷给梅纽因夫妇的信中写道:“人生已过半百,对生命自感意兴索然,而身处东方,兼且秉性严肃,缺乏雄心,性好内省,再者生逢狂风暴雨的时代,则更加如此。……然而,我对自己的工作仍如常进行,此乃唯一可供逃避厌倦之良方--无疑为一种精神上的麻醉剂,幸好对他人无碍。
来源:澎湃新闻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