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八十年来妙峰山民俗研究概述

$
0
0

八十年来妙峰山民俗研究概述

来自: 慧仁(三界無家誰是親 十方唯有一空身) 2010-12-10 18:56:42


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对妙峰山香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查。这次调查是该会唯一实行的正式调查,更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上首次有计划和规范的集体田野作业。它把田野作业从“采风”初步提升为一项研究方法,在中国现代民俗学从“歌谣学”向“民俗学”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今年是顾颉刚等先生考察妙峰山庙会活动八十周年,本文为80年来民俗学者对妙峰山庙会考察成果的一个综述简介。 

由于妙峰山的民间宗教信仰紧密地与地方民俗相结合,并以庙会的形式将香火,集市贸易和民间戏曲及杂技演出融为一体,形成香会、善会、花会,同时进行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之地,故成为中国民俗学者心目中的一块宝地。随着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兴起,妙峰山庙会的民俗活动开始引起学者的注意。民国时期,一些民俗学家曾先后数次对妙峰山庙会开展实地考究和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也使妙峰山有了“中国民俗学”发祥地之称,并且开创了我国民俗学的田野调查之先河,是民俗学界由传统朴学考据法到实地调查研究方法的转折点。妙峰山庙会民俗调查工作是与我国著名古史专家顾颉刚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25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庄严一行五人受该所风俗调查会的嘱托,从阴历四月初八至初十对妙峰山庙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民俗考察。回京后,参加考察的每人写了一篇调查报告,在京报副刊上出了6期《妙峰山进香专号》。1928年9月这些文章才和顾颉刚收集到的其他几篇讨论妙峰山进香的文章一起,以《妙峰山》为题,作为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的民俗学会丛书之一结集出版。《妙峰山》一书共收录文章29篇,其中最有份量的当属顾颉刚的《妙峰山的香会》一文。 

1929年顾颉刚、魏建功等13人第二次对妙峰山香会进行了周查,从阴历四月初九至四月十一,历时三天。在考察途中,顾颉刚就为每个人派定了考察记的题目,其考察文章于1929年7月24日发表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出版的《民俗》周刊上,以六十九,七十合刊出了《妙峰山进香专号》,共收录文章九篇,附录三篇,照片36幅。 

奉宽也是一位对妙峰山香会调查颇有贡献的学者。奉宽,满族人,自号小莲池居士,他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首次奉母命朝观妙峰山,1914年以后他又连年与妻、子同去。由于他有了这三十余年的见闻和经验,加以他的浓厚的历史兴趣,到处寻访古迹,一碑一碣都经他的摩抄,所以他讲的头头是道,引用书证物证数百种,一丝不苟。因为这样,所以路上的茶棚名目,会帖及其废兴的情形,他都能完全记住。妙峰山及其附近的庙宇、村庄、碑碣、塔像风景也都能记得清楚。他不为奖励,不畏穷饿,按照自已的兴趣,对某几个问题作数十年的专门研究,将自己的考证资料汇集成《妙峰山琐记》,由顾颉刚撰序,魏建功标点并配照片25幅,由中山大学收入民俗丛书出版。 

民国时期研究妙峰山民俗的专著除了奉宽的《妙峰山琐记》之外,就要算金勋的《妙峰山志》了。金勋,生平事迹不详,所著《妙峰山志》未曾正式出版,也没有写作年代,仅为抄本,线装62双页,一册一函。该书行文古奥,好用异体字,内容共分为52目,讨论的问题更为详细,似乎作于《琐记》之后。扉页上还用铅笔抄写了39个香会及其负责人的具体名称和姓名。该书非定本,仅为一部尚未最终完成的稿本。民国时期的妙峰山民俗研究从20年代延续到40年代,这其中反映出一种“时代精神”,即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而新文化运动正是顾颉刚等人提倡民俗学运动的文化背景和学术契机。新文化运动为学者们研究民间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此一向为传统人士所忽视的民间文化一跃登上了科学的殿堂。至今,妙峰山还吸引中外民俗学者、社会学者、历史学家、宗教学者、地理学家等一批对地方民俗文化颇有研究的专业人士前往妙峰山追寻先者足迹。在这批人中尤以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常华先生最具代表性。为了了解妙峰山娘娘庙文武花会是何情况?当年进香古盘道上的茶棚、碑碣、文化圣迹是否还存在?他从1985年开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踏勘、考证和研究工作。他曾多次沿着昔日进香的五条古道,细致认真地一一考究茶棚遗址,古建文物;曾与灵宫殿的住持普月彻夜长谈,了解有关情况;也曾结交了不少特殊朋友,诸如放牛人、养蜂人、巡山人、护林人等等。他收集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庙会轶闻,拓碑100余张,拍摄资料照片1800余张,发现明清年间摩崖石刻12处,考证辽金寺庙及明代石佛多处。《妙峰山香道考察记》就是他多年研究成果之一。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妙峰山研究会”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90年代初,妙峰山景区成立了“妙峰山民俗文化调研组”,并用半年的时间走访调查编写了《妙峰山王三奶奶传说》一书。 

1995年,正值顾颉刚先生“妙峰山进香庙会调查”70周年之际,中国旅游文化学会旅游民俗专业委员会于5月6日至5月9日,在门头沟召开了首届“中国民俗论坛”学术研讨会,并考查了妙峰山庙会活动。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钟敬文老先生参加了大会,会后出版了《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一书,这也是妙峰庙会民俗研究的一次重要活动。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开始,许多青年学者纷纷以妙峰山民俗考察作为自己的博士生毕业论文。如1998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研究生吴效群的博士论文《北京的香会组织与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通过论文答辩。该文除对北京香会组织进行分析以外,还着重探讨了在清王朝后期这个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香会组织及其所形成的“行香走会”制度在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2002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研究生王晓莉的博士论文《碧霞元君信仰与妙峰山香客村落活动的研究——以北京地区与涧沟村的香客活动为个案》完成。与吴效群注重民间香会与国家政治关系有所不同,王晓莉的论文注重探讨的是妙峰山庙会中的香客及其村落活动。该文主要研究明清时期以来北京地区的碧霞元君信仰与妙峰山庙会的香客活动,描述和分析民国时期与改革开放之后妙峰山香客的进香活动,注重探讨妙峰山的香客及其村落活动。在妙峰山研究中,美国学者韩书瑞的《北京妙峰山的进香之旅:宗教组织与圣地》是一篇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的文章,该文作者以其历史学家的目光,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妙峰山信仰活动的社会和文化意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文章从碧霞元君信仰、妙峰山的进香之旅、各种势力的相互竞争、内部的差异等几个方面入手,系统地考察了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形式的发生、转变及其社会冲突的影响。2004年,隋少甫与王作楫合著了《京都香会话春秋》一书,该书全面介绍了京都花会的历史沿革以及各种规矩套路,尤其是重点记述了妙峰山庙会中的各档花会,为后人研究北京的民俗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翔实史料。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2005年是顾颉刚等先生考察妙峰山庙会活动80周年,中国民俗学会等单位联合召开“纪念顾颉刚先生考察妙峰山庙会活动80周年学术研讨会”。国内外民俗专家学者提交数十篇论文,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学科、多角度,对妙峰山民俗研究在中国民俗学发展中的地位、妙峰山民俗活动对国人的影响、中外民俗文化差异及其共同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于5月8日(乙酉年四月初一)在妙峰山,为纪念中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顾颉刚先生等对妙峰山实地考察80周年而立的“中国民俗学调查纪念碑”举行揭碑仪式。此次研讨会是继1995年首届中国民俗论坛在妙峰山举行10年之后,在妙峰山举行的又一次民俗学界的盛会。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