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宗绪盛:收藏仅想投资不会有收获

$
0
0
宗绪盛:收藏仅想投资不会有收获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1月22日 17:06 北京青年报
  所谓民国“纸片子”,说的是能够反映民国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社会变迁的某个方面、某种现象的纸质藏品,包括书籍、报纸、信函、布告、文件、地图、证照等等。

  二十多年前,无意中收购了一本介绍“国军”抗战事迹小册子。阅读之后,使我决然开始收集民国时期的“纸片子”,放弃了已经做了十年的明清古籍收藏。

  算起来,从1971年在北京绒线胡同新华书店的“内部书店”买了第一批“内部书籍”至今,已有40多年了。改革开放后,从北京的象来街地摊开始,到法华寺天坛北门、报国寺,再到白桥、华威北里、潘家园,以及后来的双龙旧货、亮马和北方市场,一路走来,从买内部书到古籍,再到民国文献书刊,完全是出自喜欢。

  现在,相当一部分收藏者,只是为了投资赚钱,甚至想一下捡个“大漏”,很快富起来。这种想法没什么不好,只是当今“藏海水深”,只要不淹着就行。我以为,无论搞什么收藏,前提是一定要真心喜欢。凡事只要你喜欢,你就会有热情,就会很执著,就会很持久。只要持久了,也就有了你不想要也躲不掉的收获。

  如今搞收藏的人很多,更多的不是喜欢,而是为了谋利。这没有什么不对,也是理财的一种形式。如仅仅为了投资,买只是为了卖,有利就走,在收藏上一般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收获,有时还会吃亏上当。有人写了一本书,说在“全民收藏”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收藏家收的东西,百分之九十五是假的。虽不知这个数据是怎么统计得来的,但据我几十年收藏经历所见所闻,买了假东西的人不在少数,买的东西多数是假的也大有人在,因此而败家的也不是没有。个中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条是,离开了收藏的“本意”,一心为利而收,一心为利而藏。

  只想一心“捡漏”、一夜暴富式搞收藏,这事不是没有,也不一定就错,但就像买彩票中大奖似的,太难了,多数人没这个“福气”。而说到底,收藏跟开店做买卖、投资理财不同,首先还是因为喜欢,而且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走火入魔。说句北京话,就是一个“玩”,而且要会玩,玩得高兴,玩出个“名堂”,于自己这辈子没白活,于社会也有好处。因为无论你有多少好东西,它对你而言,给予你的是快乐;而你对它而言,只是一个“临时保管员”。你俩眼一闭,它跟你什么关系都没有了;你不在了,它还可以继续千百年地存在下去。喜欢,终有所得;持久,终有所获。

  ■要知假:想买真先识假

  说是要知真,实际就是要知假;知假才能知真。现在的收藏品市场,假货赝品到处都是。“捡漏”的故事人们听了不少,其实“打眼”的事情更多,只不过人们不爱说。现今文物造假已形成规模和产业,“新货”当中,尤以字画瓷器玉器为多。

  相对来说,民国“纸片子”假的还是比较少的。但近年来,由于利益的驱动,假的“纸片子”也日益增多,特别是有关“红色文献”、抗战方面有关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的文书、布告、信札等等也层出不穷。造假手段多样——有的使用“老纸”,通过仿真的办法进行复制,所以现在民国以前,甚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的“老纸”在市场有着很好的行情;有的则把五六十年代的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复制的民国书刊资料或展品,冒充民国的东西卖;有的则把书中的地图或插图拆出来单独卖,价钱远高于原书的价钱;有的把后印的报纸杂志合订本拆开分份当民国的卖;有的则把新洗翻拍的照片做旧当老的卖;更有高手利用老纸、原有单位或专用信笺、稿纸来仿造名人的书信、题词、手稿等等。

  利益的驱动,调动了作假者的最大聪明才智,让人防不胜防。我收了几十年“纸片子”,去年还花4000元买了冰心信札的假货。其实,这也怨不得别人,还是自己的“眼力”不行,且其中也掺杂着自己的“贪心”。搞收藏首先要知假,知道了假,一般也就知道了真。

  ■要知好:“捡漏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也就是说,收藏者不仅要知道这个“纸片子”是真东西,更要知道是个好东西,而且要知道好到什么程度。

  “知真”是一个收藏者具备的基本条件;“知好”才是一个好的收藏者的追求。旧货“捡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收藏,要收到真东西、好东西,靠的不是“捡漏”,靠的是知识,拼的是“眼力”和“财力”。你的“眼力”是否比别人强,就在于大家都在看“真”的情况下,你能真正看出它的“好”,看出它真正好到什么“程度”。

  努力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可以让你敢买别人不敢买的东西,能出别人不愿出的价钱;能让你以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价钱收到真正的好东西。这个好东西以后不仅不让你赔钱,还能让你挣到“大钱”。曾几何时,旧货市场的“纸片子”几十元钱买几麻袋,现在都按“张”卖。凭什么,凭的就是大家都知道了这是“好东西”;凭什么收的买的敢出大价钱,就是真正知道好到什么程度。

  ■要知价:别买亏了,别买高了,也别买漏了

  近几年,“纸片子”的价格同其他藏品一样,上升得很快。“纸片子”价格的上升,很多时候和政治形势有关,特别是去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共建党九十周年,各地要庆祝,要办展览,要搞活动,市场就好了。过去一册二三百元的“红色文献”要卖到几千元;一份辛亥革命的“纸片子”,能要到三五万元。而今年价格就有所下降。

  所谓“知价”,就是要知道“市场”。搞收藏,要有一定的财力,但一个人不论再有钱,也没能力把他所喜欢的好东西都买走。所以,要“有多少水和多少泥”,要量力而出。而要想花合算的钱买到合适的东西,就要做到“知价”,真正知道这个东西值多少钱,别买亏了,别买高了,也别买漏了。

  “知价”,还有一点,就是不要老盯着以前的价和卖主什么价收来的。作为一个收藏者没有一个不想花最少的钱买到好东西的。要清楚以前都是什么价钱,这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从宏观上说,是要懂得这个“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根据自己的财力和需要,依据过去、现在和未来市场的变化来确定所要出的价钱;从微观上说,要清楚这类“纸片子”过去现在将来都卖了和能卖多少钱,从而最终确定你能出多少钱,而不是全由别人来说了算。

  一句话,“知价”就是真正知道“这是个好东西,这是个很好的东西,如果卖将来一定能卖个大价钱”。多年前,我曾买过一位名人的手稿,在当时算花了很多的钱,几乎是一个月的工资。人都埋怨我,今天有人张口就给几十万,说我捡了漏。

  说着容易,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努力去做,也是可以做得不错的。在我认识的一些卖“纸片子”老板中,有一些很懂得这一点。在市场上真东西、好东西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对于“好东西”,他就坚持两条:今天要的就是三年后的价,爱要不要,只要是好东西,价钱只会越来越高,东西不怕压着;甭管多便宜收来的,钱少了达不到心里的价位不卖。这些就是这一行的“老理”说的,“宁可给买主要跑了,不能要少了”,“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捂住荷包的四大秘诀

  ■三不听

  ■睁闭两只眼

  ■量力而行

  ■和卖家做朋友

  买“纸片子”要花钱,怎么花,和卖家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每次“买卖”都要遇到的问题。

  一是花多少钱要自己说了算。要有自己的准主意,一般情况下,也就是要按自己心里的价位去买。面对卖主的“忽悠”,一般要坚持“三不听”、“睁闭两只眼”和“量力而行”。

  “三不听”,就是:一不听东西哪来的怎么来的,什么皇上赐的,宫里出的,老辈传下来的等等,这些信口编来的故事,只是这耳朵进那耳朵出,跟您买不买没什么关系,无非告诉您这是老东西好东西。二不听卖家多少钱收来的,要您一万的东西,人家不会告诉您是一百收的,一般告诉您八千,告诉您想要不能少了这个数,不能让人家赔钱卖。三不听别人已经出过多少钱了,因为别人出没出过无从考证。基本上,这些话很少有真的。如果听信这些忽悠,一般你都买高了。所以,要坚持自己的钱自己做主。当然,要做到这一条,首先自己要“知好、知价”。

  “睁闭两只眼”,就是该花的钱不眨眼,不该花的钱不睁眼。真东西、好东西,拿得动、买得起,该出手就出手;不懂的、不好的、买不起的,就坚决不买。

  “量力而行”,就是人挣的钱都是有数的,要量力而行。搞收藏不能走火入魔,居家过日子,不能把钱都花在收藏上。收藏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那样的收藏不是快乐,而是难过。这样的例子很多。再说,甭管什么款爷、藏家,再有钱,也不可能把喜欢的好东西都买回去,量力而行才能使您获得收藏的快乐。

  一件好东西,你可能一生会拥有它,但不可能永远拥有它;你可能挣到它一段的钱,但不可能挣到它全部的钱;你只能享受一时拥有它的快乐。能够走上收藏之路并有所得,是幸运的;不顾一切走火入魔,则是不幸福的。

  时代变迁,收藏市场的捡漏时代已经过去了;作为交易收藏,不是没“漏”可捡,但从总体上,收藏开始进入一个人们期待的公平交易、互利共赢的时代。东西没有那么多了,没有那么便宜了,价钱也已经上去了,买家卖家自然也就精明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买到东西,必须要互利双赢才行。

  做到这一点,一个你必须清楚这个东西本身和市场以及双方都能接受的价钱。既不是卖家说多少就是多少,也不是你说多少就是多少;既要让卖家有利可赚,也让自己买得不亏。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懂得这个东西的“市场”,否则就谈不上互利与双赢。

  另一个要和卖家交朋友。相互之间要有信任、有信誉,保持着长期的交往。他收到好东西能首先给你看,而且你也一定让他能挣到钱,最终双方都受益。甚至有时他会送东西给你,以感谢长期以来您对他生意的照顾。这样,你不愁收不到好东西,他不愁赚不到钱。

  但有时也会有两种有意思的情况出现:一是由于他的不懂,你捡了他一个大漏,这并非是你成心要蒙他,本来他要的价就很低,你又不能要三百给一万的“给炸了”;二是由于你的无知或疏忽,让他杀了“熟”,这并非也是他的本意——因为他也不知那是“新”的,进价也很高,让您吃了亏,这和故意“杀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要讲究双赢。

  捡漏二三事

  做到“知真知好知价”,收到好东西,首先要加强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是终生的,就是学无止境,收藏到老,学习到老。

  对于收藏者来说,除了向书本、专家、文博馆、拍卖行学习以外,有两个方面的学习尤显重要。

  一是要向市场学习,要长跑市场,搞收藏,腿要勤快,有时间要多到地摊旧货市场转转。北京的潘家园、报国寺、双龙旧货市场要经常去。周末和周四的潘家园、报国寺,我一般是风雨无阻。有人问,现在潘家园净是假货,还值得去吗?我说,潘家园一万件东西中九千九百九十九件是假的,那也值得你去。因为那是一本大书,它是一个增长知识、了解市场、结交朋友、获取信息、淘宝捡漏的收藏大学,更是一个收藏快乐的好地方。可以说,我大部分藏品和好东西都是在潘家园收的。过去没少收,现在也没少收。过去这行,有句老话,叫做“许他不来,不许你不去”。他不来不卖货,你不去,就永远也别想买着货。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旧货市场。

  腿要勤快,不仅在北京,到外地、国外出差、学习、旅游也要有这个意识,到当地旧货市场、古玩店转转,有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曾在国外用很低的价买到过1870年出版的四开两册本的猪皮烫金书衣、英文版的《莎士比亚全集》和民国早期美国只出版了五十册、八开毛边本,并有作者亲笔签名的第十二册《中国早期陶瓷器》画册。功夫不负腿勤人,常去“旧货”逛逛,去多了就会有所收获。

  二是要向商家学习。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所以要向商家学习,包括向地摊的摊主、收废品的农民学习。套句老话,要向所有人学习。

  我收藏的一张宣统小皇帝退位后所颁的“老爷谕”,是在建金融街拆迁胡同时,连同其他一捆宫里的“纸片子”,从收废品人的手里收来的,一共几百块钱。而这东西的主人,是把这当做废品扔掉,后来被收废品的人看出是好东西,给了点钱收来。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可说是“民间有人,民间有宝”。我在河北有个“收废品”的农民朋友。十几年前,我初次到他家收旧货时,首先就被他家拥有的一大书架文博类的书刊和满屋的老东西所震撼。现在他拥有了县里的一家“古玩城”;收藏大清和民国时期的各种“帽筒”,在中国可说是“第一人”。我同其交往十几年,可说是获益匪浅。所以,向商家、摊贩、收废品的学习,并且与他们交朋友,对于藏者来说,是非常有益、必不可少的。在我的手机里,就有一二百个这些人的号码。对于我现有的收藏,我是非常感谢他们的——没有他们,我不可能收到这么多好东西;国家也要感谢他们,没有他们,不知会有多少有价值的“纸片子”被送进化浆池。而他们,使“废品”变成了真正的好东西。

  一般的收藏,讲究的是专题收藏,意思是搞的不要太杂,否则既形不成规模,又耗费财力。我的实践是,力行“一项为主、杂项为辅、专杂并蓄”。

  多年来,在主要收藏民国书刊和“纸片子”的同时,原则上只要价钱合适或比较便宜,其他如字画、瓷器以及杂七杂八的老东西,我也都收。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既能收到你喜欢的东西,扩大知识面,丰富藏品,也能做到“以藏养藏”,保证你的收藏能长久进行下去。当然,这种兼收的前提是价钱合适。这也是农民朋友教给我的。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外地卖旧书的农民来北京给我送书,临走时拿出一幅书法和两个小木雕非要卖给我,我不要。他说,这是和书一起收的,没多少钱。收了,回家喜欢就摆上,不喜欢您就卖了,肯定赔不了能赚钱。我犹豫半天,留下了。后来,那幅字卖了几万;木雕还留着,因为与我相熟的朱家溍先生说,那是清早期王爷家的东西。我便一直没舍得卖。

  链接:民国纸片子和民国纸片子市场

  一是与字画瓷器相比,“纸片子” 的市场还比较小。这是因为:

  首先它不是“艺术品”。虽然它的文物文献价值很大,但无论在人们的爱好上,还是在价位上、升值潜力上,它一般无法与书画、瓷器等艺术品相比。一般的投资者觉得它赚钱慢,有大钱的人又看不上它。其实,真正有价值的“纸片子”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数量也是极少或是唯一的,是任何市场都无法承载的。

  再者收藏研究的人还比较少。对于“纸片子”的收藏者来说,一般需要比较扎实深厚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其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从事经营和收藏的人在千万收藏大军中相对还是少数。

  第三拍卖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专项。过去存在的古旧书店大量的已不复存在,少数几家店也已没有多少旧书可卖;在拍卖市场上它还被划归在古籍类当中。在大量的拍卖公司中,专门从事古籍拍卖的公司也是少数的几家中小公司。多数交易是在旧货市场和私下进行的。

  最后没有得到国家社会的应有重视。现在人们追捧“红色文献”的收藏,但不少人有个思想误区,认为民国和国民党的一切都是黑暗的和反动的。其实,作为历史的见证,“红色文献”要收藏,“白色史料”也要收藏,这才是应有的态度和做法。应该鼓励各地开办公办私办的文献馆,成为各地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二是“纸片子”的收藏市场会越来越好。同其他收藏品一样,民国“纸片子”近几年价钱上升到很快,特别是去年辛亥革命百年、中共建党九十周年,民国“纸片子”更是有一个蹿升。和我开始收藏时无法相比,那时一捆、甚至一麻袋也只才几十块钱,现在你连一张也买不来。最一般的也要几百块钱;好一些的,就要成千上万;再好的,就要几万几十万。比如十多年前,我买了一捆报道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老报纸,要价20元,15元成交。这种事情今天想都不敢想。据说去年建党90周年时,有些出版社专门收集毛主席和马列著作建数据库,一些省市也办纪念展览,进行“红色文献”的收集,致使毛著价格飙升,早期的《毛选》已由几万元达到三五十万元,个别的已叫价到百万元之上。近几年拍卖会上的民国“纸片子”的价格普遍有较大上扬。

  宗绪盛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