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岳父倪锡英
口顾宪龄
上世纪30年代的文坛群星闪耀,我的岳父倪锡英的作品风靡一时,却因英年早逝,很少为现代人所知晓。
1911年,倪锡英出生于无锡东亭镇大厦村,为明代大诗画家倪瓒(倪云林)第21世孙。年幼时,他聪颖好学,4岁读小学,年年得第一。13岁便以优异成绩进入无锡第三师范学校二年级。同年,《青年界》刊登他的《爱读才子书》应征稿,写读《水浒传》和《红楼梦》的心得。这两部书对他后来从事抗战活动和写作,都有很大影响。
1927年,倪锡英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不久,由宋美龄女士介绍,至遗族学校当教师。遗族学校专招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而牺牲的先烈后代。任教期间,倪锡英积累了作为特殊教育的遗族教养经验,后于1938年在《抗战》杂志上发表《抗战阵亡将士遗族的教养》一文,获邹韬奋先生好评。1930年,倪锡英放弃条件优越的遗族学校执教工作,先在北新书局《小学生》杂志当编辑,后去环境艰苦的徐州民众教育馆工作。1932年,由馆长赵光涛介绍,与同事徐植璧结婚。
时年,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一周年,倪锡英与同事、画家李可染一起,举办“九一八”国难展。展览用大量的图片、照片、剪贴、文字、模型,反映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对民众抗日活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倪锡英酷爱旅游和儿童文学创作,除散见于报刊的游记外,主要编写了两套丛书。一套为儿童知识文库,包括《人的故事》和水、虫、火、鸟、车、飞机、潜艇等近20本绘图本,由大众出版社出版。另一套都市地理小丛书,为他被中国社会教育出版社派往全国各地作社会调查所作。丛书包括《北平》、《南京》、《上海》等9本,连同以前写的《泰山·曲阜游记》,由上海中华书局陆续出版。这套丛书在众多的民国图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1942年中秋节,倪锡英因病早逝,年仅31岁。留在家中的著作,被日本鬼子付之一炬。可告慰岳父的是,南京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这套经典丛书,并于2011年底先行出版了《北平》、《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5本书。倪锡英一生热爱儿童,投身教育,他的著作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冬日的思念——纪念倪锡英先生诞辰100周年
时间:2012-02-13 09:0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倪红缨 点击: 388 次
时节变换,丝丝雨幕由天而落,渐渐有些冬的味道,阳光在不知不觉中探出大地。纵使再寒冷,太阳都会一直存在,人心的感受毕竟不同。冬至已临,我又不觉想起外公—— 倪锡英 先生了。
可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外公,因为他在我母亲尚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很久以来,我一直从仅留存的照片和长辈的描述中,才知道外公的点滴故事。小时候,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有祖辈的疼爱,而我从未谋面的外公那,听母亲说您是作家,您在哪里呀,我多想依偎在您的怀中,听您讲尽古往今来的奇闻轶事,教我读遍古今中外的历史名著,甚而指点我写一篇苦思冥想的作文……
后来,我长大了,工作了,可对外公的思念却时常挂念在心。可惜忙于生计,匆匆碌碌,未得良机查证寻踪。直到有一天,读到一本描写有关家族的书,上下寻索,却不见外公的名字,便在网上留了一段话,议及族谱可能有所遗漏,我的外公倪锡英是民国作家,我将好好整理他的生平事迹供你们参考,云云。
有一天,一位远方的来客拨通了我留在网上的电话,原是南京出版社的编辑,想出版 倪锡英 先生的著作,苦于不了解他的生平,机缘巧然,却在网络平台找到了他的后人。
这次的萍水相逢后,我加快了探寻外公足迹的步伐,在网络、书屋、图书馆等一切地方,寻找外公的作品。我惊奇地发现,外公短暂的一生竟然出版了那么多的作品。以前,只知道他写过一本《泰山·曲阜游记》,现在才知道他曾撰写并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一套“都市地理小丛书”,包括《北平》、《上海》、《南京》、《杭州》、《广州》、《青岛.》、《济南》、《西京》、《洛阳》等等,还有一些科普著作、升学指导,简直是个多产作家。于是,我多方搜寻他的作品,从字里行间寻找他的足迹,品位他的人生。
一个秋日的上午,我和年迈的父母终于与南京出版社的卢海鸣副社长和钱薇编辑相约见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我们取出珍藏的外公的照片和作品,听母亲讲述外公的故事,与南京出版社的编辑讨论再版的事宜,一时间,我的心灵仿佛又靠近了外公。
接下来的日子,我与出版社加紧了联系,请母亲写回忆文章,翻印仅存的几张珍贵照片,邮件往来,终于有一天,出版社告诉我将在今年底前再版外公的五本著作。这使我欣喜万分,将这消息告诉亲朋好友。我很欣慰的是,在外公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里,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他,岁月的风尘没有淹没他的作品。这些年来,有不少研究历史、地理、文学的学者提及他的文字,有的书刊还发表了他的部分作品。在我们国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南京出版社系统地再版他的著作,让我们后人可以从他的不朽的作品中,看见三十年代祖国各大城市的风貌,抚今追昔,这是让人多么感怀的事情呀。
于是,我似乎又见到外公英俊的脸庞和明媚的笑容,仿佛他离我们很近,就坐在我们身边。外公,我曾经多少次在心中默默地呼唤您。如今,您又回到我们中间。您的著作再次问世,将与日月同存,与山河同在。
这个冬至,我没有寒冷,只有温暖。外公,我亲爱的外公,我再一次呼唤您,您听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