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信札收藏:聚焦民国,书文并重

$
0
0
名人信札收藏要点:注意完整性收藏成系列
2016-05-18 15:21:36 来源: 新民周刊(上海) 举报

近年书画拍卖市场信札的收藏异常火热,特别是文化名人的信札,某拍卖会上,茅盾的信札一页拍到90多万,鲁迅的信札拍到600多万,陈寅恪的信札也拍到200多万,当然受众多原因影响,名人信札也并非都能以这么高的价格成交,但越来越多的收藏者进入了信札收藏或投资的领域,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觉得信札收藏的意义大致有两点。其一、信札属于第一手材料,因为它多为作者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一般没有什么忌讳,比较可靠,对名人研究是难得的文献资料。缺点是怀有私心杂念。利用书信时,需要结合其他文献,了解其时背景。胡适曾说:“信札是传记的原料,传记是历史的来源。故保存和收藏古人的墨迹,其功用即是为史学家保存最可靠的史料。” 在我收集的二十多封文史大家郑逸梅的信札中,文史资料随处可见,有封信上,他跟老朋友谈到民国时的小型报,“在清季光绪年间,成为一种流派,那些所谓洋场才子,往往借此小小地盘,发泄他怀才不遇的牢骚,愤世嫉俗的感慨,或者自诩风雅,酬唱诗词。等而下之,便是记载些花丛新闻,歌场月旦,总之只供茶余酒后的消遣,谈不上什么意义两字……”类似的材料在他的书里从来没有见过,是可为文史补遗的。
其二、信札书写较多随意,一般情况下不会像创作书法作品那么正襟危坐,所以信札上的书法更具作者的天性,也更体现书法的本真。如我收藏的一页周作人信札。周作人是文学家,但与他的哥哥鲁迅一样,是习过字的,书法绝非俗流。他的书法作品不少见,字体以方扁略带隶味的楷书为多,此幅信札暂不论内容,书法上行距开松疏朗,点画内敛从容中多消散之气,再配了俞平伯赠送他的俞曲园“如面谈”花笺,难得的古雅。
信札收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流传有序。所谓流传有序,即来自收藏大家的藏品,或出自作者与出版社相互往来的信函,或出自名人晚辈之手的某些名人与同时期知名人士的来往信件等,这些信札来源比较可靠,可信度也比较高。
第二、要防止赝品。今年某拍卖会上见到文学家俞平伯致作家荒芜的一封信,为赝品。此信原件曾有出版,毛笔横写在文稿纸上,并附有钢笔信封。虽然老人因晚年中风后毛笔字少了刚劲之气,但略显木讷的行笔清韵依然。而拍卖会上的这封信,信纸改为了花笺纸,横写改为了竖写,或许在作伪时的粗心,文字竟然多处遗漏及错写,行笔绵弱单薄多偏锋,为了增强信札的可靠性,作伪者煞费苦心,在信末加了一枚“俞平伯”的印章,并将信封邮戳处剪去,留下一些邮戳印,让人觉得这是实寄封,从而为信札的真实性添加砝码。

第三、注意信札的完整性。信札收藏最佳的状态是七美并一:毛笔书写,好的作者,好的上款,好的笺纸,好的内容(或说信中有故事),有印章,有信封。如果七美并一,那价格自然是天价。求不得全,退而其次,毛笔书写,好的作者,好的笺纸,好的内容,有这四美,对收藏而言也是足够了。曾有朋友买过叶恭绰的信札,应为两页,但因原藏者保管不当,遗失了前页,只剩落款的那一页,由于不完整,所以朋友买进价格非常低,但这样的信札除了得到拥有前人墨迹的满足感外,并无多少意义可言了。
第四、收藏要成系列。中国的名人太多,与书画收藏一样,信札收藏也要讲系列,如我的朋友中,有的收藏清朝状元系列,如翁同龢、刘春霖等;有的收藏文人系列,如茅盾、沈从文等;有的收藏闺秀系列,如陆小曼、周炼霞等;有的收藏戏曲家系列,如梅兰芳、程砚秋等。这样细水长流,一旦成了系列,就有了深度,可做展览,可做史料研究,比投资有意义得多。


文人一纸飞鸿价格上天(组图)
2016-05-22 04:24:39 来源: 西安晚报(西安) 举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而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却真有书信价值万金。日前上拍并以2.07亿元成交的曾巩《局事帖》信札全文仅124字,平均每个字的价格达到167万元。纵观近年来的信札拍场,并非只有古人笔墨价值连城,许多近现代文人墨客的书信也在上演着“一字千金”的传奇。

  见信如见其人

  古代文人信札皆为法帖

  信札,又称书牍、手札、书札、书简等,其由古代尺牍演变而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信札了,那时是在竹简或木片(牍)上书写的。到了东汉,书信随着造纸术的诞生而得以发展。魏晋时期,伴随着行书、草书的普及,信札的表意功能得以扩大和加强。

  藏界对于信札的价值评定,有一条基本准则:名气越大,历史越久,信札内容越是关乎重大历史,其收藏价值就越高。由于文人信札具有史料、文献、文学、书法、文物等多方面的价值,再加上“存世仅此一件”的孤品性质,文人信札历来都为收藏家所倚重。在信札中,一个人的书法水平、气质、性情都得到了最真实的反映,因为书写者并没有想过要公开,所以写得很放松很随意。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和雅士常常利用书信来寄托自己的艺术理想,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很多文人书信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收藏信札很大程度上也等同于收藏名家书法。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真迹,主要都是通过信札流传下来并被后人奉为圭臬的。如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陆机手书的《平复帖》,便是一纸书信,它曾引得大收藏家张伯驹不惜为其倾家荡产;三希堂珍藏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也是书法大家的三张“便条”。

  近现代名家书信也多是不错的书法作品。比如鲁迅书信,其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学识、风骨、实践。鲁迅喜收集汉、魏、六朝碑刻,广博的视野,过人的学养,造就了他简穆古朴的书风。鲁迅用传统的毛笔,写世态炎凉,阅人间沧桑,析人析己,同时,他也用毛笔书写一个传统的艺术世界;而陈独秀具则有艺术气质,其文章激情澎湃,书法行云流水,深得怀素草书真谛,用笔自如,结字准确,气势恢宏;文学家胡适书信的特征是文雅、含蓄、隽永、流畅,无雕琢气、造作气、浮躁气和江湖气。胡适的字很早就在拍卖市场上走强,像楷书朱晦翁语,成交价就达到了10.2万港元。

  每一通文人信札都是历史的孤本。艺术家可能会多次重复创作同一题材的作品,但不可能重复写同一封信。同时,信札一般不会轻易拿出来送人或拍卖,作者本人及其家属在处理信札时,大多首选国家级收藏机构,由此流入收藏市场的名人信札数量极少。

  文人书信暗藏史料

  众多拍卖行“无信不成席”

  文人信札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早已形成气候,而国内信札拍卖起步较晚,大约始于1994年。当年翰海秋拍中有一册15通的徐悲鸿行书信札,估价10万元,平均下来一通是6000多元,但最终还是流拍了。而在10年之后的2004年,同样是翰海拍卖会,同样的10万元估价,仅3通的徐悲鸿信札就以24.2万元拍出,平均每通8万元,升值幅度达到10年前的10倍之多。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间,文人信札价格每年至少以30%的幅度攀升。有的文人信札已从原来的几万元飙升到现在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随着更多资本的进入,大大小小的拍卖行也瞅准了时机,纷纷介入,每次拍卖会均征集大量信札,大有“无信不成席”之势。

  在2005年嘉德秋拍上,郁达夫致王映霞的8封情书又以34万元高价成交。2009年的嘉德春拍上,陈独秀、梁启超、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信件,创下744.8万元成交价的纪录,引起了较大轰动。2010年嘉德秋拍,齐白石嘱托叶恭绰将卖画所得“三百二十四圆七角”汇入他的中国银行账户的书札,以33.6万元拍出。2011年6月7日,“徐悲鸿揭发刘海粟汉奸罪名信札”现身匡时春拍,以185万元的净价成交,算上15%的手续费,手札总共拍出212.75万元。

  在中国嘉德2012春季拍卖会上,朱自清的楷书七言诗札以161万元高价成交;2012年5月14日,赵之谦的信札九通又成功拍得120.75万元,赵孟頫信札十通以299万元拍出。在2012年12月,北京匡时开设“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专场,这批梁启超秘藏信札,揭示了关于保皇会、立宪运动、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等诸多历史往事的隐秘细节。经过藏家3个多小时的激烈竞价后,146件拍品全数成交,共拍得6709.2万元。

  在2013年嘉德春拍中,首次现身拍场的曾国藩手书家训以230万元成交。与曾氏家训一同出现的,还有曾国藩写给曾国荃的130页家书,最终以356.5万元成交。同年嘉德秋拍中,鲁迅1934年6月8日写给陶亢德的一纸信函,全文不过200余字,竟拍出655.5万元的高价。2014年6月5日,北京匡时201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最终以17.5亿元圆满收槌。其中,此前颇受关注的周作人致新加坡学者郑子瑜84通信札全部成交,共得758.43万元。在北京保利2015春拍上,陈寅恪《致傅斯年信函》以115万元成交。

  “名家信件”不能尽信

  大量赝品考验学识、眼力

  随着文人信札收藏热升温,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信札赝品,例如早前香港一家拍卖行曾经拍卖过鲁迅致王炜春的信札,就是一件临摹的赝品。2013年在北京拍卖市场上出现了一通徐志摩信札,由于徐志摩信札上面有一方他的印章,而引起专家的怀疑。作为信札来说,一般不钤印章,较少有名人题跋,也有不少信札落款不署全名,只取名字中末尾之一字,这些无疑是一个辨别上的常识,也是许多造假者的“画蛇添足”。

  据介绍,目前市场上的文人信札赝品多是对文人字迹进行仿造,有的是有母本的克隆,也有的是无母本的仿制。常言道“字如其人”,要辨识信札的真伪,就要深入了解署名者平时的书写手迹及其为人。收藏爱好者在选择信札时,要看内容,更要看附件,还要关注系列拍品,以求相互印证,综合分析。

  收藏文人信札还要小心他人代笔。有些文人信札并非本人所写,而由他人代笔后由本人签名。曾经有一组复旦大学原校长章益与连声海、端木恺、张西曼等社会名流信札的拍卖,虽然章益的回信都是在信封上书写,但是这却可以最大程度防止别人代笔的情况,加上其中还包括了一些重要史料,超越了一般信封的意义,成为了信札的一种载体。

  信札的来源是鉴别其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是来自收藏大家的藏品,或者出自作者与出版社相互往来的信函并附有签发单,或出自某文化事业单位大清理时处理的文牍,或出自文化名人晚辈之手的某著名文化人与同时期知名人士的来往信件等,则来源较可靠,可信度较高。藏者必须找真实可靠、流传有序的传世品作参照物,必须用足够的时间去接触、熟悉和研究信札原件,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地考察,其中最主要的是了解作者的文笔风格特征、书法用笔特点,这些作者的个性是鉴赏的关键所在。此外,还可到各博物馆、纪念馆看信札真品,从而学会区分真伪。

  有关专家建议,收藏者可多看一些专业书籍,比如《珠还记幸》《近现代文化名人墨迹选》《字字玑珠》《明清尺牍》和《近代名人大辞典》等工具书。此外,收藏者对写信者、收信者的个人信息,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必须要有深入的了解。 (林华)

  曾巩书信《局事帖》超2亿元成交

  拍卖方:是其唯一传世墨宝

  5月15日,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上,一封曾巩的书信手迹《局事帖》以2.07亿元成交,购买者为华谊兄弟传媒董事长王中军。


  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流传不少,但手迹却难得一见。据拍卖方介绍,《局事帖》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曾巩的传世墨宝。

  古代书画收藏家尹光华研究认为,《局事帖》是曾巩写给“无党乡贤”的一封回信,其中牵涉曾巩晚年命运的最重大转折,行文一波三折、畅达流利,渗透着古人的礼节和文雅,“致谢左右,庶竟万一”“余冀顺序珍重,前即召擢”。《局事帖》中,曾巩以短短124个字将长年外放的苦闷直白地倒了出来,一方面表现了曾巩的沉郁情绪,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新民)

信札收藏为什么这么火爆(组图)
2014-06-13 06:56:33 来源: 扬子晚报(南京) 有0人参与分享到
季涛(北京)

  季涛(北京) 职业拍卖师,著有《拍卖师主持教程》《北京拍卖史话》,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中财大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文/季涛
在刚结束的北京匡时2014年春拍上,此前颇受关注的周作人致郑子瑜84通信札全部成交,共得758.43万元。由于周作人手迹特殊的历史原因,市场保有量较少,此前就备受藏家以及各界研究学者的关注。在北京匡时的另外一场“吕斯百藏品专场”的拍卖中,一批徐悲鸿、傅抱石、吴作人等著名艺术家写给吕斯百的毛笔字信札均拍出很高的价格!同样,在2014年西泠印社春季拍卖会上,中外名人手迹专场成交率高达90.76%,成交额3834万元。其中康有为致陈三立信札诗稿以155.25万成交。

信札,也称书札、手札或书信,古称尺牍、尺书等。名人信札概念涵盖较宽,除了书信,还包括便条、题签等。一般来说,只有名人信札才有市场上的意义。这个名人可以是指当今或过往的政府官员,文人墨客,书法绘画艺术家,演艺明星等等。越是影响力大的人,越是在历史社会多个方面呈现全面影响的人,那么他们的信札墨迹,就会受到更多的追捧。比如:以鲁迅、巴金等为代表的近代作家信札,以孙中山、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政治人士信札,以胡适、王国维为代表的文人学者信札,以徐悲鸿、傅抱石、吴作人为代表的艺术家信札。

书札内容直接影响拍品价格,因为它们往往可以佐证某些重要历史事件或者为这些历史事件查缺补漏,是史学中重要的一种考证方式和证据。每一通名人信札都是历史的孤本。书画家可以反复创作同一题材,但几乎不可能有人会去重复写同一封信。信札的书写如果能称为一件书法作品,代表了作者的艺术水准,则价值更高。需注意到,名人书法与名人信札不能相提并论,书法只有观赏价值,而信札则是名人无意为之的“小品”,是作者艺术与性情的双重记载。在名人信札中,如果书写者既是名人,又是书法家,其信札则是绝品。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真迹,主要都是通过信札流传下来的。比如,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陆机手书的《平复帖》,便是一纸书信,曾引得大收藏家张伯驹不惜为其倾家荡产;三希堂珍藏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也是书法大家的三张“便条”。钢笔的信札拍卖价格低于毛笔字所书信札,就在于其欣赏性差一些。


信札比较容易保存,收藏和历史文化相关的一件作品,这是一段历史的证物,在西方这类物品的价格往往高于普通艺术品的价格,未来市场的趋势,会随着社会对文化历史的重视,人们对历史文化有更深的认知以后,将来还有很大上扬空间。近年来,不仅普通藏家关注名人信札,一些文博机构、美术馆也开始入藏名人书札。信札价格的逐渐上涨,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大家逐渐认识到信札的价值,慢慢从收藏简单的艺术品到收藏更为深入的物品,这是中国收藏水平提高的标志。

信札是目前已经基本绝迹的一个收藏品种,随着电脑化办公的全面普及,今后越来越少的人会去用笔写信,甚至目前除了书画家已经没有多少人会用毛笔写字了,因此,以前各个历史阶段的信札都将成为“绝笔”之作,其未来的收藏意义一定不能小看!

作者:季涛

信札收藏内容为王
2013年12月17日 08:43:58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近日,在秋拍中,鲁迅致陶亢德的信函、李大钊致夫人吴若男的书札、陈独秀致陶亢德的书札均以不菲的价格成交,掀起了一个信札拍卖的小高潮。那么,近现代名人信札是否已成为艺术品市场中冬天里的一把火?其文化内涵有几何?收藏信札要注重哪些方面的价值?对此,业界专家进行了深入剖析。
  信札压根就没火
  梳理中国近现代名人信札拍卖的历程,可以看到,名人信札经历了一个被忽略,之后逐步获得价值认同和回归的发展之路。
  早在1994年,翰海秋拍中就试水上拍—册15通的徐悲鸿信札,估价为10万元,但没能拍出。2004年,仍然是翰海拍卖会,仍然是徐悲鸿的信札,这一回,仅3通的信札竟以24.2万元拍出。2005年,在嘉德秋拍上,郁达夫致王映霞的8封情书又以34万元高价成交。而后,2009年的嘉德春拍上,陈独秀、梁启超、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信件,创下744.8万元成交价的纪录,引起了较大轰动。今年,鲁迅的一封200字信札又以600多万元创下了纪录。因此,有人惊呼,以前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现在是信中一字已抵万金,名人信札收藏将迎来一个春天。
  但是,在匡时拍卖老总董国强看来,信札拍卖出现一些高价,是社会整体文化品位提升的表现,但信札收藏压根就没火过,也没有出现让他觉得很意外的价格。因为它并没有被资本所青睐,收藏者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我们的文化不值钱已经很多年了,很多人都习惯于这种不值钱,所以出现个高一些的价格,他们就大呼小叫。”
  董国强认为,鲁迅的信札拍出这样的价格,以其身份、历史文化地位和墨迹在民间流传的稀少程度,其实是低了。“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言,‘一百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而且,除了公立博物馆之外,估计全国没有三个人手中有鲁迅的亲笔信。这样的拍品,其唯一性已经达到了完全取决于卖家愿意以多少钱出手,不需要市场标准了。”
  而大部分的名人信札,其实都还比较便宜。董国强说:“梁漱溟、冯友兰这些人们比较熟知的近代思想家,他们一通信札也就能拍几万元。”
  不过,由于收藏信札的大部分不是投资客,而是有文化情怀的藏家。所以,董国强认为,信札涨得慢一点,让真正有底蕴的人能够买得起、藏得住,并非坏事。
  信札承载的是书法和时代文化
  那么,名人信札为何会受到文化人的青睐?文献学家、收藏家王贵忱表示,收藏信札其实就是收藏名家书法。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真迹,主要都是通过信札流传下来并被后人奉为圭臬的。比如,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陆机手书的《平复帖》,便是一纸书信,曾引得大收藏家张伯驹不惜为其倾家荡产;三希堂珍藏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也是书法大家的三张“便条”。“在信札中,一个人的书法水平、气质、性情都得到了最真实的反映,因为书写者并没有想过要公开,所以写得很放松很随意。”
  董国强也谈到,收藏信札其实是收藏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文明、文化。“像鲁迅、丰子恺等近现代文化名人,本身就是很好的书法家,他们的字和今天国内著名的书法家相比较,一点都不逊色,甚至更出色。钢笔的信札拍卖价格低于毛笔字所书信札,就在于其欣赏性差一些。
  另外,很多信札文字优美如散文,或者直接就保留了一些诗稿,很值得反复吟味。而且,朋友之间的往来信札往往都是直抒胸臆,没有过多的修饰,反映的是真性情,在用笔上也比较自由。”
  收藏讲求“内容为王”
  除了把玩上的愉悦性情,从收藏角度看,名人信札的价值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察呢?
  董国强表示,收藏信札应该从稀有性、作者的名头、历史地位,是否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等方面考虑。以他们去年上拍的梁启超专场为例,同样都是梁启超的信札,有的拍了十几万元,有的拍了一百多万元,差距非常大,决定价格不同的因素就是内容了。那些对历史有补充作用,或者涉及到重大历史事件的信件,价位自然要高很多,譬如梁启超写给孙传芳、袁世凯的信札,因为对方也是当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价位就比较高,他写梁思成、林徽因结婚细节的信札,价位也比较高,因为这是公众很熟悉的、很有兴趣去详细了解的社会事件。
  2009年上拍的胡适家族秘藏信件,包括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3通、梁启超致胡适词稿及信札11通、徐志摩致胡适信札3通,都是从未对外公开的。其中,陈独秀等致胡适的信札历时长达10余年,涉及1920年《新青年》独立办报事件、1920年《新青年》众多编辑分裂事件、1920年上海学生罢课游行运动、胡适参加段祺瑞政府“善后会议”事件、陈独秀狱中出版文稿等,极具史料价值。所以拍出了554.4万元,后来,国家文物局还行使了国家优先购买权,可见其珍贵。
  王贵忱也强调,收藏名人信札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人物的地位、名声,按照自己的学识、修养和研究课题来做收藏。
  争议:拍卖手稿是否侵权?
  关于名人信札手稿的争议不断。去年梁启勋后人拍卖“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引发梁启超后人声明抗议。今年春拍上,关于钱钟书、杨绛书信拍卖涉嫌伪造的事件也一度闹得沸沸扬扬,拍卖行最终撤拍。而就在今年秋拍季中,有拍卖行上拍的郭小川手稿《团泊洼的秋天》被其女称为赝品,并向媒体展示了手稿原件。但拍卖行表示只负责拍卖,无义务鉴定标的物的真伪。
  除了拍卖会之外,许多对信札、手稿感兴趣的藏友也习惯去网上淘宝。12月2日,作家迟子建在新浪微博发文称,“上午接到梦遥女士短信,告知孔夫子旧书网有关于我1995年一篇创作谈手稿的拍卖。当时稿子是应《中国文学》之约写的,拍卖的是稿签连同5页手写稿,昨晚出价到1200元。如果杂志社都这么干,像我和王安忆这样用电脑较晚,大部分以手写稿为主的作家,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
  记者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搜索“手稿”查找到相关拍品53468件,其中包括莫言、余秋雨等作家的手稿,但价格不算太高,一页纸在50元~100元左右。作家手稿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拍卖、交易,应该怎么处理?有律师认为这涉及侵犯作者著作权,但有藏友则认为,一个完全不喜欢作家作品的人是不会花钱去拍卖的,而那些拾荒者了解到这些书稿可能值钱后,将其转手给商家,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保护了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文、图/记者江粤军 郭晓昊


信札收藏:聚焦民国,书文并重
2014-08-13 09:13:24 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 有0人参与分享到

名人信札从国内拍卖诞生伊始就因其特殊性吸引了关注目光,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既是书法,有艺术性;又是文献,所以兼有内容上的价值。近些年来,名人信札市场的两个趋势清晰浮现——一是随着高古作品资源逐渐枯竭,市场焦点迅速转移到民国作品上;二是价值取向从书法优先发展到书法与内容并重。

舒畅

今年春拍中,杭州西泠中外名人手迹专场上,一组信札引发激烈争夺。这组信札包括晚清民国时期梁启超、康有为、于右任等政要以及袁克文、姚华等文人之手迹。最终从28万元起竞至100万元落槌。另一场在京举槌的20世纪名家书法专场中,周作人致郑子瑜的84通信札拍出758万元。这一南一北,一前一后的两次拍卖映射出当下信札收藏的热度。

名人信札从国内拍卖诞生伊始就吸引了关注目光,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既是书法,有艺术性;又是文献,所以兼有内容上的价值。如果把各大收藏板块画成圆圈来表示的话,信札是“书画”与“古籍”两个圈中间的交集部分。书法价值和文献价值共同构成了名人信札的价值基础。作品如果能在两个维度上都出彩,即可称精品。退而求其次,只要是书法大家手笔或在文献上能补史料之阙者,也不妨纳入收藏。正因为它的双重属性,信札对收藏者的个人素养要求比较高,需要既懂书法笔迹鉴定,判断真伪好坏;又有扎实的文史功底,可从字里行间品读出内容的重要程度。有如此素质的藏家在收藏圈中不是太多,所以名人信札一直是一个小众参与的、专业性趣味性很强的板块。

判断信札收藏家是否成熟,可观察其有没有自己的收藏偏好。一位优秀的藏家必然有自己的侧重点。如果把信札作为一个大板块来看,以时间轴为线索可切分成宋元、明、清、民国等子板块。又可按作者不同的职业角色,分为政界要人、文人学者、艺坛领袖等等。宋元尺牍在如今的市场上已稀如星凤,偶尔出现必是天价,是实力机构和顶级藏家的势力范围;明代也已不多见,其中一流大家的作品也是大藏家必争之物。相比这些高古领域,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作品是目前市场上最容易见到的流通品种。观察近20年的拍卖历史,不难发现信札市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价值认知的变动必然带来市场价格的变化。

1994年台北苏富比的张学良定远斋专场中其实就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信札,以明代为主,代表着传统经典收藏体系的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信札虽是小品,但确实是民国大藏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同年,信札开始出现在中国嘉德的古籍拍卖中。在古籍图录最前面几页,通常能看到一些明清名人尺牍标的。从现在的眼光来看,1990年代的拍品中很大比例都可称精品。但如果跟踪这些拍品的流转情况,会发现成交后过了近二十年,其中的大多数还是没有在市场上再次露面。说明在信札拍卖市场的起步阶段,以纯收藏心态参与的藏家群体占了主导。

到了1998、1999年,嘉德连续推出几场苏州过云楼旧藏明清名人信札拍卖,时间跨度从明代初年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后期。过云楼藏札多经晚清名家收藏,传承有绪。其中如东林杨涟、左光斗、复社张溥、张采等人之书札极为少见,无论是书法价值还是文献价值都极高。这是第一次如此大规模、高质量的信札同时出现在拍卖场上,轰动一时。当时似乎还没有单独做专场的概念,只是在图录中标注了从第几号到第几号拍品是过云楼的旧藏。尽管未做特殊安排,过云楼藏札还是取得了理想的成交结果。一些目前非常活跃的收藏研究机构,如台北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就是抓住了这次释出的机会,以非常合适的价格购得了不少稀见的明人信札藏品,成为该基金会明代专题收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沪上的两家拍卖行——敬华和崇源推出丁辅之、吴省庵两位的旧藏。民国时江南的信札收藏曾流行一时,如吴县宝山楼潘博山、吴兴韫辉斋张葱玉等均称大家,而丁、吴两家也为个中佼佼者,吴省庵所藏大多曾著录于其所著《清代名人手札》中,来源清楚,有清一代凡文人学者,政坛要人,艺林大师几乎一网打尽。其中部分被爱写字的“皇阿玛”张铁林买去。明代书札的存世量比清代少很多, 2002年是明代拍品的大年,五柳堂藏明人书札以及钱镜塘旧藏明代名人尺牍两批重量级拍品接连露面。特别是钱镜塘的旧藏,分装20大册,时代横亘整个明代,从永乐朝至崇祯名人共400余人,每人只收入一通,其中部分是天下没有第二件的孤品,又有倪禹功的详细考释,蔚为大观。990万元的成交价创造当时古籍拍卖最高纪录,被以信札收藏著称的上海图书馆收入囊中。在世界纪录的刺激下,对信札收藏的报道在媒体上频频出现,着实热了好一阵。

2003年非典似乎是拍卖市场的分水岭。非典后,积压的需求爆发,市场变得供不应求,价格节节攀升。但信札并没有发生井喷式行情。究其原因,晚清民国大藏家后裔手里成批量、高质量的藏品在2003年前已基本释出,其后在市场上出现的书札多是零散的,系统性不强,又少了名家旧藏的光环,形不成明显的板块效应。但在这个小众市场里,忠实粉丝和固定的交易群体依旧活跃。在市场存量有限,资源不可复制的情况下,信札的价格于2003年之后总体呈现稳定上涨的态势。

到了2010、2011年,收藏品市场经历了一波急速拉升的行情,信札板块也不例外地被带动起来。在各个子板块中,民国政要和文人学者信札的涨幅最大。民国距今不过百年,当时一些大师的知名度要远远超过明清名家。同时民国确实也是个大家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深厚的国学功底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交织在这批人身上,使他们的笔札有独特的魅力。外加流通量也足够多,便于藏家去粗取精,做出个性化的专题。如南社、西南联大、五四人物等等。这种种因素共同促成了民国热,这股热潮持续到现在。


2012年匡时的梁启超档案专场拍卖可看作信札拍卖中又一标志性节点。这批梁启超信札手稿在文史上的价值在拍前被充分整理、发掘出来。从拍卖结果来看,成交价格最高的,无一例外是内容最重要的,而不是书法最精的。以前的买家关注书法多于关注内容。这次拍卖后,买家对信札价值判断的天平开始倾斜,同时兼顾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这是个由表及里的过程,体现出藏家近两年的迅速成熟。

综合20年的发展曲线,名人信札市场的两个趋势清晰浮现出来。一是随着高古作品资源的逐渐枯竭,市场焦点迅速转移到民国作品上来;二是价值取向从书法优先发展到书法与内容并重。2012年以来收藏市场从鼎盛状态跌落,然而信札市场受到的影响不大。从2014年春拍的情况来看,民国政要、文人学者类信札,特别是其中优秀作品的买气不减。预计未来依然会沿着两个趋势不断发展演进。市场参与人数不断增加,市场货源不断紧缩的状态会持续下去,价格稳步攀升可期。

(作者系艺术市场观察人士)


拍场配角逆袭 名人信札大涨
2015年12月14日13:35   《理财周刊》  收藏本文     
 
  文/方栋巷

  在这几年的拍卖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拍卖行开始对于名人信札以及手稿进行市场拓展,并推出了一系列的专场,随着国内名人信札的价格越来越高,不少人开始关注海外名人信札。

  2015秋拍“畅怀——历代书法夜场”中,备受关注的“鲁迅赠给日本友人清水安三的书法作品”,估价80万至100万元,成交价超过了300万元。这件拍品源自周氏兄弟故人、日本教育家清水安三的后人。在近年来的拍卖会上,不少名家信札都是来自于他们的朋友圈。

  手稿信札具有唯一性

  钟泰,一位几乎被当今学术界遗忘的学者,在传统文化面临分崩离析之危的年代,他以不趋时流,立足传统,力摒空疏,见识独到的治学风格,凭借渊博的知识和超然的见地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从而获得了众多学界中人的高度认可。在今年朵云轩秋拍中,钟泰友朋信札,就向我们展示了他与同道和社会名人的密切交往,从这些交往中,也可让我们探寻到学术界众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这批信札,总数多达330余通,时间跨度从上世纪2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涵盖了20世纪的大半。通信人则多达一百余位。其中,不仅有马一浮、王瀣、熊十力、柳诒征、吕思勉、钱基博、夏承焘等一批名闻遐迩的大师,也不乏如李宗仁、陈铭枢、江彤侯、江朝宗、林志钧、王伯群、蔡元湛、尹石公、徐养秋、岑学吕等耳熟能详的民国名流。至于在文史、经济、建筑、医学等领域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名家权威,更是多达数十位,如马宗霍、王焕镳、陆渊雷、任铭善、钟道铭、吴恩裕、贺昌群、苏渊雷、吴寿彭、蒋礼鸿、陈从周、王苏宇等等。他们或是钟泰在学业上的长辈,或是钟泰的同窗好友,更多的,则是曾经师从钟泰的门生弟子。

  钟泰(1888~1979),字讱斋,号钟山,别号待庵。江苏南京人。早年师从太谷学派传人黄葆年,就读于江南格致书院。留学日本,毕业后受李瑞清邀,任两江师范学堂日文译教。辛亥时入皖督柏文蔚幕,曾出任广东博罗县长。1924年起先后任之江大学国学系教授、系主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大夏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44年入蜀,与熊十力并任书院主讲兼协纂。1948年到上海,任光华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转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同时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1962年应长春东北文史研究所礼聘前往讲学两年,1979年以91岁高龄病逝。

  “我们现在对近代学术史的研究,我认为还是比较粗,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家身上,但是构成学术界的整个群体的人,都搞不清楚的。所以这批信札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完全不亚于去年朵云轩康有为的那批信札,而且康有为证实的都是一些已经确定的事情,而这批信札揭露了很多未知的事情,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批信札更有价值。”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承载表示。

  从收藏角度来说,这批信札中的文人书法各具面貌,体系较为完善,是集书法大成的卓越体现。用的笺纸也很有特色,可以看到几十种不同类型的信札,对于喜爱收藏信笺的人来说,也是可玩可赏的。在这一大批民国文人书信中,其中有朵云轩早期饾版套色画笺十一纸,笺图凡八款,分别出自《花卉鳞介画笺》、《金石角花笺》和《劭农画笺》,或妍美,或古雅,幅幅神采,妍妙辉光。六七百纸的信札,笺纸品类非常丰富,极具时代特色。

  “朋友圈”内涵丰富

  在今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手稿继续展现着其“黑马”的形象,特别是在那个没有微信的时代,如何了解名人“朋友圈”中的故事,手稿无疑是最好的研究对象。在今年嘉德春拍上,一组“胡适、朱自清、丰子恺等签名本”最终以将近估价8倍的101.2万元的价格成交。而朵云轩推出的胡适等民国名人未刊信札,则将掀起新一轮的手稿收藏热。

  此次拍卖的这批信札内容有“胡适手札”、“谭泽闿家书”和“致贺国光信札”三个部分,其中最受市场关注的还是“胡适手札”。在上海文史馆副馆长沈飞德看来,其中青年胡适题赠其族叔胡近仁的两张照片最有看头。

  沈馆长表示,族叔胡近仁是胡适的“忘年友”、“少时老友”。虽说他俩是两代人,但两人关系密切,感情深挚,无论胡适在上海读书,还是后来赴美留学,一直书信往来,互通信息,交流感情,探讨学问。其中一张照片后胡适所题“十七岁生日摄影”,推断其为目前所见胡适最早的单人照片,摄于1907或1908年。另外一张背面题有赠胡近仁小诗,胡适后来自称“几作怨望之词矣” 。这批信件对学界研究胡适的文学观、学术思想和人生观也深具价值。

  从最终的拍卖情况来看,“彭城珍藏近代名人信札专场”4个标的也全部成交,其中被学界认为启“文学革命”先声的一封胡适23页书信以210万元高价落槌。

  由于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胡适手稿在近年来的拍卖市场上屡创佳绩。市场人士谢晓冬表示:“信札市场的行情走向遵循两条规律。第一是名人效应,越是影响力大的人,他们的墨迹就会受到更多的追捧。第二是名作效应,如果这通信札记录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是在某一特定的场合、具有特定的意义,那么这件作品就会有特别的价值。”

  名家手稿牛气十足

  2013年,对于名人信札以及手稿的拍卖市场来说,应该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不仅是因为在这一年中,高价拍品贯穿于春拍和秋拍:像在中国嘉德春拍中,鲁迅《古小说钩沈》手稿,估价60万至65万元,成交价为690万元;在中国嘉德的秋拍中鲁迅先生于1934年6月8日致陶亢德的一封信,在中国嘉德秋拍中,估价180万至220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655.5万元。

  相比书法、绘画,信札和手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算是艺术品市场上的“配角”,不要说是突破千万高价,就连百万也只能算是稀罕的珍品了。甚至一些拍卖行为了将信札和手稿卖出好价钱,将其放入书画专场中,将其作为是另外一种的名人墨宝。但真正让公众看到其巨大价值的,还应该算是在2009年的拍卖市场上,是陈独秀等致胡适的13通27页信札成交价达到544.4万元。随后,国家文物局启动了优先收购权,将这批信札买下。这个举措堪称一个里程碑的举措,并使得更多市场人士从单一关注名人书画,转而对于信札和手稿有了更大的兴趣。

  在这几年的拍卖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拍卖行开始对于名人信札以及手稿进行市场拓展,并推出了一系列的专场,随着国内名人信札的价格越来越高,不少人开始关注海外名人信札。像今年的拍卖会上,诸如拿破仑、大仲马等名家信札纷纷露面,并以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价格成交。在中国嘉德2013春拍上,一封拿破仑的亲笔信拍出了304.75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同时拍出的还有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乐谱手稿、奥黛丽•赫本的亲笔签名照片等。

  对于藏家来说,信札的来源是鉴别真伪的重要因素,如果是收藏大家的藏品,或者出自作者与出版社相互往来的信函并附有签发单,或是文化机构处理的文牍,或出自文化名人晚辈之手,则来源较可靠,可信度较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造假者往往也是看重了这一点,往往会伪造一些“附件”,或者说一点故事,让赝品看上去更像是真的,这也是造假的一个新趋势。另外,要小心代笔。有些信札并非是本人所写,而由他人代笔,后由本人签名或者盖章。名人信札拍卖争议中前行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16-10-22


名人信札拍卖争议中前行
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手稿首页
所有权著作权近年来的争议不断 , 上周北京匡时宣布一批“周作人与郑子瑜通讯”将于下月首次公然上拍

。在近两年的拍卖市场中

,有关名人信札手稿所有权、著作权的争议不断,有的终究撤拍,有的则坚持完成交易。
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能将拍下的珍贵文献资料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大众,作为文化遗产保存下来而不是私藏后“不见天日”,那么或许有助于解决此类纠纷,并让该板块的行情更加红火。
周作人书信手稿再现拍场
两年前,周作人之孙周吉宜公然要求中国嘉德停拍由周作人撰书、鲁迅批校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手稿,认为其系当年“抄家”所失

,应予以归还,很多藏家均收藏了各名家之作,最后并未终止拍卖。上周,北京匡时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办的“周作人与郑子瑜通信”座谈会上,一批周作人的书信手稿被首次公然并将上拍,拍卖行方面希望日后能将这批文献出版,给学界留下参考资料。而这次周吉宜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并对拍卖行动表示支持。
名人信札近年来行情越来越火。2009年的中国嘉德春拍上,陈独秀、梁启超、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信件创下744

.8万元成交价的纪录;去年秋拍,鲁迅1934年致陶亢德的一封信又以655.5万元成交。
业内人士认为,从收藏角度看,越稀有、作者名头越大、历史地位越高或者具有历史解密性质的信札手稿价值最高。
关于书信所有权著作权争议不断
为什么两年前要收回相关拍品,如今则支持书信上拍?
周吉宜在座谈会上发言时称:“我们在准备出版《周作人和友人通讯集》,但实际上搜集这些信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也收集到资料,研究者也得到资料,所有者也能够满足他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有行家表示,“虽然原稿可能被某个人收藏了,但拍卖机构跟出版机构可以做一些影印本,这样但凡对此感兴趣的学者和普通收藏者都可以入手,在文化和经济方面做到了共赢

。”
尽管如此,近两年关于名人书信手稿所有权、著作权和隐私权等的纠纷不断,一度影响了该板块的行情。去年春拍上,关于钱钟书、杨绛书信拍卖涉嫌捏造的事件也一度闹得沸沸扬扬,拍卖行终究撤拍

。去年秋拍季中,有拍卖行上拍的郭小川手稿《团泊洼的秋季》被其女称为赝品,并向媒体展示了手稿原件。但拍卖行表示只负责拍卖,无义务鉴定标的物的真伪。
今年5月初刚结束的西泠春拍中出现了几件康有为的信札手稿,也被其外孙潘庆光公然发文要求撤拍。


书札收藏背后的学问:非一日之好 乃千年积累

2014-07-09 08:16:59来源:南方都市报

  近年来,随着拍市热度的升级和收藏门类的细化,书札收藏作为一个小众但极具文史价值的门类,愈来愈受到藏家关注。2014年春拍,北京匡时重磅推出的“周作人致郑子瑜信札8 4通”悉数成交,共拍得758 .43万元。而在2013年南京经典秋拍中国书画专场上,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以1050万元成交。再往前追溯,2010年,嘉德秋拍,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更是拍出了3 .08亿的天价。
  信札是古人最常用的联络方式,又称书札、手札或书信,古称尺牍、尺书、鸿雁、鱼雁等。事实上,信札收藏古已有之,而信札拍卖现身中国拍市已有二十余年历史。信札作为“小品”,很长时间附属于拍卖行的“古籍善本”部门,随着近年来信札收藏升温,各大拍卖行在春秋两季大拍时会应藏家需求而设立尺牍信札专场。比如2014年嘉德春拍,便设有“名人书札 签名收藏”专场,全场成交率高达87 .04%。拓晓堂先生是嘉德“古籍善本”部总经理、创始人,主持古籍和信札拍卖长达20年。南都记者就信札近期收藏及拍卖的热点问题,对拓晓堂进行了专访。
  书札收藏现状
  民国、明代书札为两大热门
  南都:请谈谈信札收藏的历史?
  拓晓堂:书札收藏其实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从文献上看,自汉魏以后,也即纸张产生之后,当纸张取代了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也就有人将书信作为艺术品收藏。现在看到的《淳化阁帖》是宋代内府将古代著名书家的墨迹双钩描摹之后,刻在木板上做成的拓片。在《淳化阁帖》的拓片里,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书札。我们看到的所有王羲之的作品,也都是书札(编注:前文所提以3.08亿元拍出的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原共有九行,后被一分为二。2010年拍出的为前半部共4行41字:“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寿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由此可见,书札已经不仅是在民间,在宫廷里也在有规模地庋藏。现在保留下来的汉魏之间的艺术品,半数以上是书信。可见书札收藏历史非常悠久,不是一蹴而就之事。
  南都:嘉德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有了信札拍卖?当时整个信札拍卖的市场如何?
  拓晓堂:从1994年嘉德第一次拍卖开始,书札已经作为一个项目进入了嘉德拍卖的序列。书札历来被视为小品,不属于出自某些知名书画家或政治家的“重器”,从价位上不能和“重器”相比。但书札一直为文人爱好和欣赏,价位虽然不高,却博得藏家的重视。
  南都:如何鉴定一通信札的价值?
  拓晓堂:鉴定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比如纸张、作者的书写风格、收藏的印迹以及附属的资料。当代书札还有信封、邮票、邮戳等等。因素很多,但主要还是看作品的硬件条件。就说纸张吧,因为写信有专门用的信纸,信纸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格。时代风格不对,就会影响对这件东西真伪的判断。
  南都:哪个年代、哪些领域或者具有哪些特征的信札最热门?
  拓晓堂:民国书札属于比较热门的项目。民国期间有一些距离现在相对较近、熟悉和认知程度也比较高的文人学者,这些学者的书札近期受到热捧。当然这跟民国的文化背景有关,民国的掌故大家都比较感兴趣。
  现在要谈宋元的书札,当然很少了。不仅数量少,鉴定也比较困难。比如最近的《功甫帖》,《功甫帖》实际上还是一封书信,它就是一个札子嘛(编注:《功甫帖》是苏轼写予朋友郭功甫的告别信。该帖二行九字:“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2013年9月19日,在纽约苏富比,《功甫帖》以820万美元被中国藏家刘益谦拍得。)由于年代久远,它的真伪问题容易引起争议。现在,能够看到的信札的上限就是明代了,明代的书札也一直是个热点。比如嘉德去年秋拍中,有张葱玉先生的一批明代书信,拍得非常成功,价位也很好。
  书信的问题,除了热点之外,更重要的是看东西本身。如果有一批书信又好又便宜,肯定会受到藏家追捧。对于书札的爱好不是一日,而是一千五百年的积累。
  “信札热”的背后
  民国藏家是如今收藏热的肇始者
  南都:信札的征集困难吗?嘉德这些年来征集到过哪些重要的名人信札?
  拓晓堂:书札收藏在民国年间有一个高潮。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一些大收藏家很热衷于收藏书札。比如说钱镜塘先生;后来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张葱玉,也就是张珩先生;还有过云楼的明清尺牍收藏。有一位著名的收藏家,苏州潘氏,他家的藏书楼叫“攀古楼”,潘氏的后人潘景郑兄弟都在上海方面收藏明清书画家尺牍,收得非常好,后来做了影印出版,对后辈影响很大。
  民国(手札收藏)热在新中国建国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延续。很多尺牍收藏被捐到了国家的各个图书馆和博物馆。比如张珩先生的收藏都捐给了故宫。
  嘉德在这二十年里,陆陆续续遇到了一些重要的书札收藏。其中最重要的是钱镜塘先生的明代名人尺牍。这批尺牍嘉德在拍卖之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了六大册,名为《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另一个很重要的收藏,是过云楼明清名人尺牍。我们分了四次拍卖会集中拍卖这批书札,但一直没有对外讲过这批尺牍是过云楼的。可以说,正是因为过云楼这批书札拍卖,点燃了近十五年中国书札的收藏热。
  南都:如何鉴别信札的真伪?
  拓晓堂:由于信札一直受热捧,所以一定会有作伪现象。当然,嘉德在征集时一直慎之又慎,根据一些既定的原则,比如纸张、墨色、作者书法特征、收藏的流传、前辈的鉴定等来进行判断。这些因素里只要一个有问题,真伪的断定就会被推翻。
  南都:您如何看待周吉宜状告嘉德拍卖周作人手稿一案?
  拓晓堂:共和国的这些法律和制度我不是很清楚,这个问题应该找我们的法务部。但我个人有一个意见,即书信这个东西,是赠与他人之物,或者说是一种交换之物。信件必然是你给我,我给你,实际上是一种产权的交换。所以书信现在的保存者,应该拥有它的产权。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南都:信札收藏是否有卷入所有权纷争之虞?
  拓晓堂:不会经常涉及到产权问题。比如说明清的信札,会涉及到产权吗?肯定不会。只有现当代五十年内的信札可能会牵涉产权问题。共和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只有五十年的限制,并不是永远。我们可能有点看法,但不能更改法律。所以还是以遵守法律为要,国家要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
  书札收藏入门
  走传统路子、专题化收藏
  南都:近年来名人书札收藏逐渐升温。这个领域有多大的升值空间?
  拓晓堂:在谈论价值的时候,应该和其他东西参考着来看。大家一直觉得信札最近涨得很多。但如果与张大千、齐白石的书画相比,就不尽然。这些名家的书画可能是先涨起来了,最近涨得很少,而书札类呢最近相对来讲涨得较晚,在近期涨幅较高也较活跃。涨得很多的概念是通过这种比较看出来的。所以,如果把时间拉开来看,书札“涨幅很大”这种说法不大确切,因为它显然没有齐白石、张大千的书画涨得多,只能说还算合理。只是近一段时间,由于涨得比较晚,最近又没有其他热点,所以它显得比较突出。
  任何时期的艺术品有两个成分可以看。一个成分是它的艺术性,比如齐白石、张大千的画,给人以艺术的美感。但艺术品还包含文人性,这种文人性的东西在我看来是非常耐玩的,否则为什么一千五百年来收藏书札的人络绎不绝,而且是一代接着一代,一代比一代更盛?这是一种更耐玩、更文人化、更深层的趣味。随着收藏的发展,人们对这种深度收藏逐步认识,可以说信札收藏将来还有更大的潜力。国家的教育水平提高这么多,大学生每年上百万,现在都是文化人了,大家玩的东西都是有文化的东西。
  南都:如果想涉足书札收藏,你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拓晓堂:第一,从自己熟知的东西开始入手。第二,书札这类收藏,还是要走传统路。比如说,尽量找毛笔的、宣纸的。因为西方传过来一些近现代的东西,用钢笔写的、写在报纸上的书信,这些东西因为各种化学因素,在保存的过程里,比如氧化等技术问题还不能解决。而传统的毛笔宣纸不需要太多的养护,很容易保存。第三是尽量系统和集中,不要把自己的兴趣范围延拓得太宽。毕竟历代文人很多,你能收到什么范围,很难讲。尽量找一个好的选题入手,集中地做专题化收藏。
  B 13-14版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