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研究六十年,必读的50本书
——马经义
出版社的编辑肖老师联系我,希望我帮助他们推荐一个书目。从1949年到2010年,能够代表红学发展六十年的经典著作。并控制在三十部以内,出版社可能有一个计划,想出版一个红学系列。如果能够顺利集结,又是一件红学界的大事、喜事。可以想象工程量的浩大。
看似简单的一个“咨询”,可为难了我,因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红学著作成千上万,单就胡文彬先生一人,就有近50部红学著述,如何选择?
在此,我只能提供了一个思路。红学家梅新林、曾礼军二位先生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红学六十年:学术范式的演变及启示》,这篇文章可以作为我们选择书籍的理论参照,论文中把这六十年分为了两段,第一段是1949——1978年,第二段是1979—2009年。在这六十年间,红学的研究范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不是孤立的,它承载着新中国社会变革的时代内涵,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红学研究的格局非常明朗,在每一个格局中挑选“代表”就相对容易了。这样一来,既照顾了各个时期研究状态的呈现,又照顾到了红学发展的一个延续性,并且还能够看出红学流变的内在律动。但是只要有选择,就意味着要放弃,挂一漏万,实在不忍心……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954年以前,红学研究的第一类学术范式仍然是传统的学术,我们称为“考据学范式”,在这一范式下有两部代表作:
俞平伯著 《红楼梦研究》1952年 上海棠棣出版社
周汝昌著 《红楼梦新证》1953年 上海棠棣出版社
“1954”这个年份对于红学研究而言,格外醒目。这场运动的直接领导者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他老人家的目的非常清晰,要在文化学术领域来一次大扫除,彻底清理资产阶级唯心论与实用主义,毛老爷本着马列主义思想,因此这一指导思想也在学术领域开始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于是乎,红学研究就有了第二类学术范式,我们称为“政治学范式”,在这一范式下,有三部代表作:
李希凡、蓝翎 著 《红楼梦评论集》 1957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何其芳著
《论红楼梦》 1958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蒋和森著
《红楼梦论稿》 1959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生产陷入停顿,人民生活接近崩溃,谁都知道,这一时期的学术根本就不能称其为学术,它已经沦为阴谋。1976年十年浩劫结束,人民生活逐渐正常,学术也慢慢春暖花开,这一时期的红学研究又开始沿袭传统,伴随着历史的惯性,出现了第三种学术范式,我们称为“社会学范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就在这一时期,考据学范式又有了惊人的成果,所以这时的社会学范式与考据学范式平分秋色,所以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就有十部:
张毕来著 《漫说红楼》 1978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吴恩裕著《曹雪芹佚著浅探》1979年
天津人民出版社
吴恩裕著《曹雪芹考丛》 198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徐迟 著 《红楼梦艺术论》 1980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
段启明著 《红楼梦艺术论》 1980年
江西人民出版社
冯其庸著《曹雪芹家世新考》1981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魏绍昌著《红楼梦版本小考》1982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刘梦溪著 《红楼梦艺术论》 1982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毕来著 《贾府书声》 1983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
沈治君 著 《红楼梦成书研究》 2004年
中国书店
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理论,文艺思想大量涌入,再加之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此时的学术已经从单一的范式开始蜕变成多元化学术范式,齐头并进。参照梅新林、曾礼军二位先生的梳理,红学有如下学术范式:
文艺美学研究的学术范式,所谓文艺美学研究的学术范式就是从美学观念出发对曹雪芹及《红楼梦》进行审美思想、审美构成,审美特征以及美学范畴,美学体系等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①
在这一范式下,有如下六部代表作:
王朝闻著 《论凤姐》
1980年 百花文艺出版社
苏鸿昌著 《论曹雪芹的美学思想》1984年 重庆出版社
李传龙著 《曹雪芹美学思想》 1987年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何永康著 《红楼美学》
1991年
北岳文艺出版社
阎承利著 《红楼梦爱情美学》 1991年
黄河出版社
孙伟科著 《红楼梦美学阐释》 2009年
云南大学出版社
文化学研究的学术范式,这一学术范式,是我一直推崇的红学主流方向,简单了讲就是通过《红楼梦》研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上到儒释道各家哲学体系,下到民俗、美食、建筑、游戏、工艺、服饰等等。在这一范式下,有如下十一部代表著作:
张毕来著 《红楼佛影》
1979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
周汝昌著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1998年
华裔出版社
邓云乡著 《红楼风俗谭》
2004年
河北教育出版社
胡文彬著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
2005年 中国书店
成穷 著 《从<</span>红楼梦>看中国文化》
2005年
云南人民出版社
李劼 著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span>红楼梦>》2006年
新星出版社
梅新林著 《红楼梦哲学精神》
2007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梁归智著 《禅在红楼第几层》
2007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关华山著 《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 2008年
百花文艺出版社
祝良文著 《解读红楼梦之红楼游艺》 2008年
齐鲁书社
李根亮著 《红楼梦与宗教》
2009年 岳麓书社
叙事学研究的学术范式,叙事学是源于西方的理论,传入中国以后,学者们纷纷将其用于红学研究,对《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作了深入的剖析。90年代,因为考证派的壮大,并占据了红学研究的半壁江山,于是学者们开始呼唤回归文本。此时的叙事学理论正是通向“回归文本”的最好范式,所以此队伍从七八个人发展到了千军万马之势。在这一学术范式下,有如下四部代表作:
李庆信 著 《跨时代的超越——红楼梦叙事艺术新论》1995年 巴蜀书店
王彬 著 《红楼梦叙事》
1998年 中国工人出版社
张世君 著 《红楼梦的空间艺术》
1999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郑铁生 著 《红楼梦叙事结构》
2009年 白山出版社
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范式。这种学术范式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一种研究。简单了说,就是用《红楼梦》与其他的小说进行对比研究,用来对比的有国内的古典小说,也有国外的世界名著。同国内的比较研究,学术旨趣在于探寻《红楼梦》诞生的文学渊源;同国外的比较研究,学术目的在于区别文化的特性与异同。在这种学术范式下,有如下四部代表作:
沈天佑著 《<</span>金瓶梅><</span>红楼梦>纵横谈》
1990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子礼著 《<</span>金瓶梅><</span>红楼梦>人物比较》
2000年 南京出版社
吕启祥著 《红楼梦寻味录》
2001年 山西人民出版社
詹丹 著 《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2003年
华东大学出版社
港台红学研究范式,因为政治原因,大陆和港台的红学发展,在1979年以前都是“老死不相往来”的,1979年以后,两岸三地间有了交流,红学研究也相互慢慢融汇了。1980年6月,周策纵先生发起组织了首届国际红学研讨会,这是改变两岸三地学术界格局的一件大事。至此港台红学研究也蓬勃发展,在这一范式下有如下三部代表作:
余英时著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1981年 上海社会科科学院出版社
唐德刚著 《史学与红学》
2008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潘重规著 《红楼血泪史》
2006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术史研究范式,任何一种学术,只要有发展,就代表着它有历史,红学的历史从何算起,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定论,如果从1754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算起,到如今已有250多年了。当然红楼梦研究真正进化为学术体系要比这个时间晚的多。在这一学术范式下,有如下代七部表作
郭豫适著 《红楼研究小史稿》
1980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
《红楼研究小史续稿》
1981 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
欧阳健曲沐 吴国柱 著 《红学百年风云录》1999年 浙江古籍出版社
孙玉明著 《红学:1954》
2003年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陈维昭著 《红学通史》
2005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梦溪著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2005年
中央编译出版社
苗怀明著 《风起红楼》
2006年 中华书局
李广柏著 《红学史》
2010 年 广东教育出版社
这五十本书的推荐,是在纯学术研究范式下给出的,都是学术性较强的专著,所以不太对广大读者的胃口,其实在这种学术范式下,已经有很多优秀的著作被忍痛割爱了。如果站在另一种角度来推荐,又有不同的优秀书籍,当然这要看出版社集结的目的是什么。
在这里我厚着脸皮,王婆卖瓜一回。鄙人于2008年撰写了一部《中国红学概论》,是专门为普通红学爱好者而准备的,浅显易懂,涉及面较广,是一部介绍性,普及性的红学书籍,可以作为红学入门书籍阅读。2010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红楼文化基因探秘》一书,虽然够不上“代表”,但是按照学术研究范式划分,可以归为“文化学研究的学术范式”,其中虽有很多荒唐之言,但也可用来喷饭供酒,消遣哂之。2013年笔者出版《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是人物评论史。2015年出版《从红学到管理学》属于跨学科“嫁接”研究。
注解:
①梅新林 曾礼军《红学六十年:学术范式的演变及启示》载于《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4辑
红学六十年版本探求的进程
2016-03-20 wunianyi
《红楼梦》的版本研讨有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新中国之初的集勘与考辨、新时期伊始的校注与论争、新世纪关于版本与文本的结合方面的探求。笔者仅从这三个关键的工夫节点,对六十年来《红楼梦》的手抄本和刊印本加以概述。
新中国初建:
脂本的集勘与考辨
新中国成立初的十余年间,《红楼梦》早期八个抄本得到了密切关注,一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对已知古抄本的“集本校勘”成为红学同好的共识。二是1959年社会主义改造前后,几种抄本的发现和考证。
前期四个版本的集勘工作可分三个层次。其一是周汝昌的计划和胡适的支持。1949年前后,随着北平解放的临近,《石头记》的早期抄本也备受关注。1948年6月胡适将甲戌本借给周汝昌,同年7月11日周汝昌致谢,并表示要做“集本校勘”工作,胡适表示大力支持。其二是陶洙的汇校与誊清。陶洙1947年(丁亥)春于沪上写在己卯本上的题记,表明本人已掌握了四种抄本的信息。1949年1月19日陶洙拜访周汝昌,二人在此期间有过版本上的交流。陶洙把甲戌本的文字过录到自藏的己卯本上,并与庚辰本的摄影本等“互校”,于1952年前又汇校、誊抄了一部残缺的八十回抄本,之后陶洙的版本材料转到了俞平伯手中。其三是俞平伯的校勘、辑评与出版。俞平伯在1952年北京大学文学研讨所成立时,即接受了集中精力校勘《红楼梦》的任务,具体从事《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和《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的工作。辑校《脂砚斋红楼梦辑评》时,他采用了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戚序本等。在写于1953年10月30日的《引言》中,他说,甲戌本是“近人将那本之评过录在己卯本上的”,这位“近人”显然指陶洙。
后期四个版本的发现及考辨。1959年后新发现的一种残本和三种残缺的手抄本,分别为:1959年的己卯本残卷、1959年的杨藏本(梦稿本)、1961年的蒙府本和1962年的列藏本。这期间有几部《红楼梦》抄本相继出如今琉璃厂古旧书店,与1958年北京市图书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直接相关。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从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收买《石头记》残抄本一册(三回又两个半回),经鉴定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冬月定本的残卷。1959年春,杨继振藏本《红楼梦稿》由琉璃厂文苑斋收买。这期间发现的抄本,对于之前的抄本来说,具有同类相证、异文互补的作用。1961年春,北京图书馆购藏的“蒙府本”,与戚序本大体相反,它的出现证明戚序本的回前回后总评应有较之戚蓼生更早的来源。1962年,在苏联发现“列藏本”,存78回,所缺与庚辰本不同,其第六十四、六十七回值得参考。有些细节尤其是关于黛玉进府的表情“似泣非泣含露目”贴切而传神,致使《红楼梦》新校本照此修订了相关文字。就刊印本而言,印行较多的是程乙本。1953年作家出版社刊行繁体竖排本程乙本。1957年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本,之后近二十年多次再版。
新时期伊始:
脂本与程本的校注与评论
多种版本的校注工作在新时期的十余年间展开。脂本零碎版本的校注和出版。其一,以庚辰本为底本。1980年,中国艺术研讨院红楼梦研讨所成立,之后便组织校注,1982年出版新校本,近三十年已出了3版。其二,脂本互校本。1994年蔡义江的校注本,前八十回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所列12种“脂本”互校,后四十回以程甲本、程乙本互校。同年出版刘世德校注本,还辑录了脂批和部分清人的评点。其三,脂本汇校本。郑庆山积十余年之功于2003年出版《脂本汇校石头记》,采用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做底本,其中第六十四和六十七回以列藏本做底本,校以其他抄本,综合汇勘而成。其四,以戚本为底本,即俞平伯校,启功注,1998年出版。其五,以梦稿本(杨藏本)为底本,卜键等校注,2001年出版。
程甲本的校注与汇评。其一,出版以程甲本为底本的校注本。198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刊行了以程甲本为底本的校注本,此书启功为顾问,张俊、聂石樵等承担了注释和校勘工作。该竖排四卷本,在第一回注释为11页,而注释却占13页,可见注释之详。1994年花城出版社刊行绣像新注的程甲本,此书由曲沐、欧阳健等校注。其二,对程甲本零碎版本的批语加以汇集出版。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红楼梦》三家评;1991年文明艺术出版社刊行由冯其庸编纂校订的《八家评批红楼梦》。此外,1992年北京图书馆将收藏程甲本影印问世。1991年,留念程甲本问世200年时,冯其庸肯定了程甲本的历史功绩,并呼吁加强研讨力度。
程本评点的研讨与版本价值论辩。1999年胡文彬强调:“在进一步深化研讨‘脂评’的同时,将整理与研讨的目光转移到程刻评点本下去。”90年代有代表性的是张庆善、苗怀明等关于评点家和各家批语的考论文章。此间对程本研讨的注重,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景象。1994年欧阳健的《红楼新辨》设“脂本程本关系辨证”等章节,质疑“八十回的抄天分否早于一百二十回的印本”。驳论以蔡义江的《〈史记〉抄〈汉书〉之类的奇谈——评欧阳健脂本作伪说》为代表,陈熙中在《红楼凝思录》(2000)中分析了“程前脂后”说存在的成绩。程本与脂本关系的讨论,客观上推进了相关成绩的进一步澄清。
新世纪来临:
版本与文本的理性结合
新世纪以来的《红楼梦》版本研讨,次要围绕以下三个议题展开:新材料的出现与考证、采用新视角调查老版本、数字化之新方法在版本研讨中的运用。
北师本和卞藏本出现,吸引了研讨者的关注。2001年初,北师大《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简称“北师本”)的披露惹起了社会反响。在考证文章中,冯其庸认为这是庚辰本的校抄本,周汝昌与乔福锦主张这是一个古抄本。笔者与张俊等进行了查访与考证,结论是北师本以庚辰本为底本,参阅了甲戌、己卯、戚序本等,是陶洙在建国初期集本校勘的工作结晶,朱批部分为周绍良所补。2009年春我与高文晶查阅文津馆的两套庚辰本的摄影本,发现陶洙校补的笔迹,这为北师本之工作底本的探寻觅到了打破口,也为己卯本、庚辰本上互校的文字找到了根据。2006年,在上海敬华拍卖公司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古籍专场上,出现了一部《红楼梦》残抄本,存一至十回。后经卞亦文购得,出版时题名《卞藏脂本红楼梦》。冯其庸作序指出,此本属于脂本零碎,除前十回注释外,还保留了第三十三回至八十回的回目,大致与蒙府本、戚序本相反,亦有独特之处。刘世德经过对收藏者的调研,鉴定这一古抄本的价值。2005年上海博物馆以“重金”从海外购回甲戌本,使这一珍贵抄本回归祖国。
此时期,学者从全新的视角,经过文献梳理与文本考证相结合的方法,对20世纪已知的抄本和刻本进行讨论,取得了新进展。例如,关于杨藏本(梦稿本)的成绩,范宁、潘重规在60年代认为是高鹗的稿本之一;金品方在90年代提出杨本后四十回全抄程乙本;林冠夫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杜春耕集十年之力,于2009年完成其论文《杨继振旧藏〈红楼梦稿〉告诉了人们什么?》的修订稿,“最终得出此书浑身是宝的结论”。世纪之交,在“融合文献、文本、文明”的红学研讨方针引导下,版本和评点研讨的新成果不断涌现。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加快,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工作开始引入《红楼梦》研讨领域。2008年秋,首都师范大学周文业初步完成了《红楼梦》15个版本电子文本的录入工作。刘世德等40位学者的论文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版本研讨和数字化》(附光盘)于2009年夏完稿。经过版本比对,可一改手工翻阅的检索和精确的统计,《红楼梦》的版本研讨开始插上科学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