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胥谈信札收藏:对民国文人信札特别着迷
2015/12/14 10:40:38新快报 浏览425次/0评论 收藏 分享到
我对民国文人的信札特别着迷
能感受到他们的温度和魅力,深觉荣幸
就在收藏周刊记者联系上赵胥的时候,他刚刚参加完北京的信札拍卖,在赶往上海另一场信札拍卖的路上,近年,春秋大拍全国跑几乎成了赵胥的惯性动作。提起收藏的经历,赵胥坦言“不容易”,藏品有的是从拍卖会上拍来的,有的是在旧货市场小贩手里淘来的。“有时,小贩的一个电话,说有什么好东西,即便是半夜,我也不含糊,马上赶过去。”赵胥说。他甚至曾经电话得知湖北有陈隆恪先生诗稿,第二天专程飞机抵达武汉约谈。他直言“我能收藏的,都是特别有兴趣与喜爱的,都像自己孩子一样,无论十万买还是一千买,对于我来说都一样的,它跟价值无关。”■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简介
赵胥
80后收藏家
书画家。
■朱自清信札
13岁那年,我非常期望能拜访到杨仁恺先生,为求得他家地址,我就在门口等了三个小时,外面还下着雪。
收藏周刊:据了解,您很小的时候,便拜杨仁恺先生为师,当时跟他学了些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赵胥:13岁那年,我在大连,听说在沈阳的杨仁恺先生在书画鉴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非常期望能拜访他。于是,就趁着去沈阳的姥姥家过年的机会,大年初三跑到博物馆去,想让工作人员给我杨先生的地址,他们觉得我一个小孩,当然就没有当回事了。于是,我就在门口等了三个小时,外面还下着雪。博物馆的值班干部觉得我还是挺执着的,就帮我画了杨先生家的路线图。欣喜若狂的我便向地址奔去。第一次见他,只是让他看看我画的画、写的字,希望他能提点意见。让我非常意外的是,老先生非常平易近人,我这么一个小孩去了,他也拿出一个大半天的时间跟我聊。后来,我了解到,一般他在会客的时候都不让家里人在旁的,但那天有点特殊,他怕我听不懂他的方言,就让他的小女儿在一旁做“翻译”。其实一开始他并没有教我书画鉴定之类的,主要还是鼓励我好好学习,把基本功练好,书法先学楷书,画画一定要把线描练好等。
杨老最大的特点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所有来访的人都十分热情。
我被这些学者的人品、经历、成就深深地折服。所以,我觉得能够收藏到他们的墨迹,能感受到他们的一点温度,就非常荣幸。
收藏周刊:如何开始收藏信札的?
赵胥:我一直都断断续续在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藏品。最早的时候,有些也不一定是买卖而得,有些老先生也愿意相赠。然后,一开始都是对书画感兴趣,没有信札收藏的概念。再加上自己的爱好和想法,一直有一种“占有欲”,不但想了解一些书画家,而且还想拥有他们的作品,所以,慢慢就开始正式收藏。但因为书画都很贵,对于收藏来说,我发现自己的财力还达不到,刚开始买了几件作品就花了不少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碰到朱乃正写给孙克的信,感觉这个非常珍贵,突然觉得,这个也是名人的手迹,又有鲜为人知的内容,而且没有书画那么贵,觉得非常有意思,就一封封地买起来。
刚开始是从书画家的信札入手,因为自己比较熟识,慢慢进入这个行当久了,就慢慢碰到越来越多学者的信,例如曹禺等先生。后来,因为跟杨仁恺先生学习书画鉴赏的原因,也希望能够把当时鉴定界那七位大家(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阉、傅熹年、谢辰生)的信札都收藏了,希望通过收藏他们的信札逐步拓开收藏面。
收藏周刊:您之所以对民国文人有执着的研究,是跟在美院任教有关吗?
赵胥:其实没有多大关系。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被这些学者的人品、经历、成就深深地折服。所以,我觉得能够收藏到他们的墨迹,能感受到他们的一点温度,就非常荣幸。所以一直很执着。我的堂号叫仰宋堂,我觉得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次大的文化变革和“文艺复兴”,但最大的两次是在宋代和民国,民国时期的文人的水平远远高于清代,因为他们掌握的资料比清代要多,而且方法也要多。因此,我对民国文人的信札就特别着迷,尤其对陈寅恪的经历特别感动。
我能收藏的,都是特别有兴趣与喜爱的,都像自己孩子一样,对每一件重视程度都一样,无论十万买还是一千买,对于我来说都一样的。
收藏周刊:据了解,您已经收藏有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王国维、徐志摩、胡适、陈寅恪等信札过千件。其中,特别让您得意的有哪几件呢?可否分享一下?
赵胥:我收藏的所有信札,都是我很喜欢的。但是有一些我是不会藏的,例如汉奸、政界的,这些我不感兴趣。我能收藏的,都是特别有兴趣与喜爱的,没有哪一件特别喜欢,都像自己孩子一样,对每一件重视程度都一样,无论十万买还是一千买,对于我来说都一样的,它跟价值无关。
收藏周刊:通常您是通过什么渠道收藏信札?经常来广州“淘宝”?
赵胥:我来广州次数并不多,拍卖行参加过几次,例如1000多元成交的广东文献学家冼玉清的信札都是在当地拍卖行买的,冼玉清对于广州的地方文化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广州人本身对他的重视程度不够。
只要作品真,贵了也不怕,只要作品好,贵了还能贵。保真是买作品的前提。
收藏周刊:刚开始,您如何去判断信札的真假与价值?
赵胥:刚开始最重要的是判断真假,而不是价值。因为只要作品真,贵了也不怕,只要作品好,贵了还能贵。保真是买作品的前提,只要作品不真,无论什么作品,价值都等于零。
其实一开始进入市场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判断,就是看自己的心理价位如何,能承受就买,否则只能放弃。
收藏周刊:收藏信札与书法作品有什么不同?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赵胥:这两个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具有作品的属性,都是以书传世,只不过信札里面可能会有更多的信息。而书法作品的随意性比较小,比较拘谨,信札则书写起来可能更有个性一些。但很多人却认为,信札不算作品,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收藏周刊:根据您的观察,从最早收藏信札到现在,市场的变化如何?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赵胥:越来越贵,已经贵得超出我的心理价格,现在有个情况就是,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在买信札,但很多并不是玩信札出身的,他们只是觉得这个板块热了,都是一种投机的想法,跟风现象严重,这很容易破坏市场的良性发展,由于好的信札和文稿越来越少,价格还会继续攀升,希望大家能够理性地进去。
赵胥,辽宁大连人。号朴庐,斋号仰宋堂、景寅书屋。少年起师承杨仁恺先生,后毕业并执教于中央美院。笃好收藏,现为简社秘书长。编著有《朴庐珍藏》《上虞罗雪堂遗墨选》《和溪明月——杨仁恺先生纪念集》《陕西吕大临墓出土文物》《盍簪乐事——沐雨楼友朋翰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