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没有诗,也有远方的茶山 ——读《茶源地理·祁门》
|
|
|
|
一句“诗意与远方”,在多少人的心里激起阵阵涟漪,让多少人在心里惦记着诗意,惦记着远方。 收到茶道新生活吴垠女士主编的中国茶源地理系列的最新一期书籍,《茶源地理·祁门》,翻开封面,卷首语的标题映入眼帘:还有诗和远方的茶山。 一口气读完这本杂志书,关于祁门、关于祁门茶、关于作为茶源的祁门的风土与人文……在茶道新生活团队历时一个月的祁门深度探访之后,大概如所料那般呈现在了面前。 之所以说“大概如所料”,一是因为在祁门之前,已经推出了安化、易武、潮州等专题,形成了基本的风格;二是因为此前和吴垠主编有过交流,感受到了她心里那份“即便没有诗,也有远方的茶山”的那种情怀与理想。
茶可以很风雅,茶可以助诗性,茶可以通仙灵。茶可以很清新,茶可以很文艺,茶可以很小资。茶可以一人得幽,二人探趣,三人细品。茶可以很简单,茶可以很复杂。茶可以很朴素,也可以很铺张。茶可以很平和,茶可以很炫目。茶可以中心独舞,茶可以百搭为伴。茶可以很个人,茶可以很普世。 于是乎,“茶事”兴隆,“茶人”遍地。而实际上,在本人看来,“茶人”这个概念包涵太广,不妨略作细分。有谈茶的人,有喝茶的人,有玩茶的人,有以茶修行的人,有买茶的人,有卖茶的人,有制茶的人,有种茶的人,有研究茶的人,有教授茶的人,有以茶行道的人,也有以茶行盗的人,等等,不一而足。于是乎,所谓“茶人”,实则可以细分为谈茶人、喝茶人、玩茶人、修茶人、买茶人、卖茶人、制茶人、种茶人、研茶人、教茶人等等。如果这么分开一看,实际上,谈茶人、喝茶人、玩茶人、教茶人和卖茶人等的声音,远远高于制茶人和种茶人的声音。外面的热闹和喧嚣的背后,更加衬映出茶山茶乡的寂静甚至丝丝落寞。
一片茶叶,从枝头到杯中,历经诸多环节,众多辛勤。一杯茶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某个人对于茶叶的私人品鉴体验——纯粹个人之事,终归是小事。一杯茶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还有那些叶子生长的土地和人文。一杯茶背后的故事,绝对不仅仅是不时出现的古装或cosplay采茶甚或是胸器大展演般的恶搞,更有那茶汁浸染的双手和阳光与风雨刻下痕迹的面庞。一杯茶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叶子本身或者其香气与滋味和品饮者的诗情画意,还有那些茶叶赖以生长的山川,还有在那片土地上经年劳作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可爱,或不可爱。这就是呈现茶源地理的意义之所在。 意义,自然是在那里。不过,当理想照进现实,除了丰满,应该也不会缺少骨感。吴垠主编在卷首语中对于快时代的坚守、保护、继承与发展所表达出的担忧、期待,也正因为“还有诗和远方的茶山”的理想之光,随着茶源地理的一次次推出,转变为切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在追求快速成名快速获利的当下,并不是一件讨巧的事情,相反倒是显得有点老套而拙守。不过,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观察与书写,又岂能呈现茶源美好的十之一二?这正是茶道新生活团队的难能可贵之处。 我作为茶企的一员,不时奔忙于市场,行走于茶山,基本上日复一日的简单而琐碎的工作,生活中不缺茶,但从来诗意寥寥甚至相隔甚远。最近几年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到祁门,自然而然对于祁门慢慢地多了些了解。祁门红茶名扬天下,谜一样的祁门香吸引着众多人亲身前往祁门现场解读高香密码;祁门产茶历史悠久,除了名扬天下的祁门红茶,几十年前那里出产的安茶曾经享誉南中国及东南亚;祁门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人文底蕴深厚,多姿多彩。当然,祁门红茶的兴衰起伏,也一直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和牵挂的心。 任何一座茶山,一个茶乡,一方茶源,都有它的美好或不美好,光鲜或局促;它不会只是简单平面,而是立体多面;它不仅仅是曾经的过往,更有鲜活的当下以及可以畅想的未来。我们可以去空谈,但还可以去切实行动,将双脚踩进泥土。我们可以去高高在上家国情怀纵论天下,但还可以去守住自己工作之本分,主观为己客观为人但不失利他之心,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我们可以去针砭,可以去批判,但还可以去通过发现和呈现它的美好,从而推动它的美好。所以,茶源地理的本色呈现,甚至赞歌,自然是一种力量,而且是一种可贵的积极力量。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没有诗,而是缺少酝酿诗意的心灵。不过,即便没有诗,也有远方的茶山。远方茶山的风土与人物,以及日月星辰,会让人感受到一杯茶背后的更多故事,更多况味,以及更多意义。 |
↧
茶源地理祁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