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转载]浙东为何有一条唐诗之路?

$
0
0

浙东为何有一条唐诗之路?

   撰文/单之蔷



浙江盛产山水诗的秘密:山不高不低,水不缓不急

上面这张图片呈现了山水诗里的经典元素:孤舟、蓑衣、渔翁、薄暮、浅滩、沙洲,以及青山秀水。这种适合产生山水诗的自然环境,在浙江俯拾皆是,尤以上面地图中的区域最为集中:曹娥江流域、楠溪江流域。这里的山大多是低山(海拔500—1000米)和中山(海拔1000—3500米),不高不低。河流也是,沿途多河滩、沙洲,不缓不急。倘若全是高山峡谷,人难以亲临,如果太过平坦,心中难起波澜。浙江山水的尺度刚刚好,山水缠绕,百转千回,正应对着诗歌的起承转合,如果行船游览,自然诗兴大发。我们截取唐代的浙东这一片段,根据一些学者统计的诗歌数量及其相应地点,绘制出上面这张“唐诗之路”范围示意图,当我们将它与同一区域的水系网叠加时,发现二者几乎完全重叠。这是山水佳则诗歌多、舟楫发达则诗歌兴盛的明证。摄影/藤宏瓯

 

 

 

    我注意到,三峡、桂林、浙东这3个地方有一个共通之处:河流密集、水网密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的李白;“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沿长江逆流而上的杜甫……在吟诵这些诗篇时,有谁注意到“船”这种交通工具?其实船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假如没有船,中国能否产生山水诗都是一个问号。

    中国的山水诗诞生在浙江东南部的楠溪江畔,确切地说,是诞生在楠溪江上。那是距今1500多年前的东晋时代,乘船在楠溪江上流连徜徉的永嘉太守谢灵运被这里的山山水水所触动,随口吟出了一首首描述山水的诗。由此,中国的山水诗开始滥觞。

    到了唐代,浙江东部这块溪流纵横、河湖遍布的土地,忽然成了全中国的旅游胜地,其中剡溪最为闻名。剡溪虽然不是一条大河,但是通过浙东密布的水网,使它与当时浙江的一条条河流沟通起来,甚至越过钱塘江,与长江水系连接起来。用今天的话说,这个地方虽小,但交通发达。

2-5     一个个诗人来了,有如过江之鲫,原因固然很多,但我以为“船”这种出行工具和“乘船旅游”这种游览方式,是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


江南水乡是古代诗人灵感的源泉

稠密的网格状水系将图中的湖州城切割成一个个“水上芳洲”,使湖州城犹如小径交叉的秘密花园。这是杭嘉湖一带最为典型的水乡格局,其水网之稠密,居全国之首,舟楫是人们来往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设想一下,当人们划着船只,随着时而开阔时而狭窄的水面游走在这些“水上芳洲”之间时,怎能不萌生诗意?绘图/于继东

 

    北京大学的吴国盛教授致力于技术哲学研究。对技术与人的关系,他论述很多,许多观点颠覆俗见,直指要害,其中对持“技术和工具中性论”观点的人的批判尤为有力。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技术和工具是中性的,仅仅为人所用,是帮助人们达到目的的手段。吴国盛却认为,技术和工具参与了人性的建构。人本来无所谓本质,人是什么,取决于他如何去“是”。发明、使用技术和工具的过程,就是人去“是”人的过程。因此,人是通过技术和工具进行自我建构的。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和工具,就成为什么样的人。世界也无所谓本质,世界是什么,取决于人是什么。既然人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和工具建构起来的,那么世界也是人通过技术和工具建构的。人有什么技术和工具,就会构建出什么样的世界。

    加拿大媒体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有句名言:媒介即信息,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即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世界。他所说的“媒介”比较宽泛,举凡人类所用的工具和技术,都是“媒介”。他把“媒介”定义为人的延伸,但是人们过去认为,媒介只是传播内容的工具,是形式,不是内容。

    浙东为什么吸引了这么多唐代诗人?有人说是因为这里风景殊胜,有人说因为这里文化积淀深厚,我却不以为然。即使用唐人的眼光来看,浙东的风景算不得全国最美,文化积淀也算不得最深。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里水网繁密,最适合行船。换句话说,这里是最适合乘船观赏的地方。并不是因为这里的风景或文化积淀吸引众多诗人前来游览、描绘、吟咏,于是产生众多诗歌,诞生了一条唐诗之路,而是因为这里是水网地带,水上交通发达,喜欢游走的诗人比较容易到达这里。这里的世界,这里的美,这里的风景,是由“船”这种工具或者技术构建的。

    诗人们乘船来了。有的诗人并非为了风景来这里,他们有的是探亲访友,有的是移居还乡,还有的是官场宦游……这些人天天乘船,于是乎,对这里的景观观察细致,体验深刻,情酝之于胸,发之于声,书之于诗,而诗传之于世,这里的风景就这样被建构起来了。舟楫这种技术和工具,加上它们通行的水系,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或者说,决定了我们能和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照面。


何处才是孕育诗歌的沃土?

在众多因为受自然山水启发而进行创作的案例中,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富春江的故事,流传度最广。但《富春山居图》与其说是对黄公望的嘉奖,不如说是对浙江山水的嘉奖,因为画中灵感全源自现实里的山水。不只绘画,受这山水启发而衍生的诗歌更是不计其数。苏东坡曾在行经富春江沿岸的七里濑时,写下著名的《七里濑》,全诗以“一叶舟轻,双桨鸿惊”起头,以“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收尾,这暗示了行船与诗歌密不可分的关系,也道明了浙江山水俱佳,是孕育诗歌的沃土这一事实。也许因为这个原因,生长在苏州的明代大画
家沈周,因为不能身处黄公望所在的浙江山水里(只好在自家后院经营园林),但心向往之,才临摹出这幅《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世界上植物众多,但我们最熟悉这样一些植物:蓼、萍、蒲……为什么?因为这些植物生长在水边。自然界中有无数花卉,但为什么荷花、菡萏或者红蕖成了古诗中的明星?因为这是水中之花。中国没有“风光诗”和“风景画”,只有“山水诗”和“山水画”,仔细品味,它们背后都有船的影子。

    劳作的形式有多种,为什么渔翁和垂钓获得了风景的含义?要理解这些,都要引入“船”这种交通工具,它为我们建构了一个世界。

    甚至一本词典的诞生,也因为船的缘故。我有一本明代文学家张岱写的《夜航船》,初看书名,以为是一本小说或文集,其实这是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或是《辞海》。张岱为什么把书名取名为《夜航船》? 他在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昔日,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后来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张岱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最难对付。”于是,他编写了一本介绍中国文化常识的书,取名《夜航船》,目的是使人们在类似夜航船这样的场合碰到有人高谈阔论时,也能“且待小僧伸伸脚”。

    三峡、桂林、浙东之所以是古代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因为古代是一个舟楫时代,那时能和人们照面的,只能是由河流和舟楫牵引出来的景观。在由河流和舟楫牵引出来的、挖掘和构建的世界中,这3个地方无疑是最出色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