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徐霞客游记里的茶事

$
0
0
徐霞客游记里的茶事
葛云高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5年02月06日 09:38:59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诗中赞美之物即为茶。茶是世间圣洁、清灵之物,它立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笑看世事变迁,同时将自己的美好分与世人。人们在茶中品饮人间情、世间味,从而感悟出别样的茶味人生。

  《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书”,在60余万字的《游记》中,写了很多茶事。茶,源于中国,自发现起,就一直为人们所用,至今有数千年的历史。茶文化的源头在中国,艳丽的茶道之花也开在中国。一部《游记》失去茶,就会黯然失色;而有了茶,这部千古奇书就鲜活透亮,光彩夺目。

  徐霞客对茶情有独钟,整部《游记》初步统计描写茶事有70余处。在客来敬茶中记述的类型有供茶、待茶、供茗、饮茶、啜茶、进茶、点茶、献茶、留茶等9种;写煮茶17次。《游记》记载了寺庵观庙设茶、施茶8处。并又记述以茶命名的茶埠1处、茶寺1处、茶亭1处、茶坞1处、茶榜1处、茶洞1处、茶园2处、茶房3处、茶庵5处。可以说《游记》里的茶事,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这里试举几例供读者欣赏。

  茶道养生,品茶回归大自然,茶人的内心世界易与外部环境交融,使人尘心洗净,达到身心的放松和精神的升华,徐霞客就是这样的爱茶之人。请看徐霞客在第二次《游天台山日记》中,在我们宁海境内写道:“壬申三月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王爱山,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岭庵,其地为宁海、天台界。陟山冈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下一岭,从山杳冥中,得村家,瀹茗饮石上。又十余里,逾岭而入天封寺。”他在这里虽然没有写明村落的名称(疑是现在的上李坑)。该村落旁有溪坑,山绿影涧,溪涧中巨石峥嵘,碧潭与飞瀑相连,怪石与幽泉同在,天地造化的神奇,自然万物的和谐,涧草水味香,自然环境美。于是徐霞客拿出携带的煮茶器具,在石上瀹茗品茶。在《滇游日记之四》中入筇竹寺,游禾木亭,《游记》写道:“亭当坡间,林峦环映,东对峡隙,滇池一杯,浮白于前,境甚疏窅,有云林笔意。亭以茅覆,窗棂洁净。中有兰二本,各大丛合抱,一为春兰,止透二挺;一为冬兰,花发十穗,穗长二尺,一穗二十余花。花大如萱,乃赭斑之色,而形则与兰无异。叶比建兰阔而柔,磅礴四垂。穗长出叶上,而花大枝重,亦交垂于旁。其香盈满亭中,开亭而入,如到众香国中也。三人者,各当窗一隙,踞窗槛坐。侍者进茶,乃太华之精者。茶冽而兰幽,一时清供,得未曾有。”他笔下的禾木亭建在山坡间,优美的环境有云林笔意,亭内有兰花,王者之香,在此品饮太华茶,真是惬意。读此处的环境,美景中品茶,使人感同身受。

  徐霞客是对茶有研究的一位行家。如《粤西游日记三》写饮茶于映霞庵时:“滕君一见倾盖,即为留酌。其酒颇佳,略似京口,其茶则松萝之下者,皆此中所无也。”松萝茶产于安徽休宁的松萝山顶,创制于明朝,早就因其品质独特和药用价值而闻名全国,为我国较早的名茶之一。《本经逢源》中说:“徽州松萝,专于化食。”徐霞客在广西映霞庵饮了茶后,忆起了松萝茶的好处来,感叹庵中饮的茶在松萝之下,该地方的茶没有松萝的茶好。而《粤西游日记四》中抵黄村庵,写茶事有:“以足伤,姑憩而不行,乃取随夫所摘多灵山顶芽茶,洁釜而焙之,以当吾阳羡茶中茗茄,香色无异也。”阳羡,即宜兴。江苏宜兴古称阳羡。史料称,阳羡茶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著称。阳羡茶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设贡茶院生产贡茶。宜兴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岁贡阳羡茶万两”。贡茶开采时,太守要亲临开园,征调万人突击采茶,贡茶制成后,要摆宴赋诗,蔚为盛事。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称:“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明代袁中郎(宏道)品阳羡茶为“茶中上品”,而刘继庄的《广阳杂记》记有“天下茶品,阳羡为最”,这充分说明阳羡茶在当时的至尊地位。徐霞客将采摘的灵山顶芽茶,自己进行制作后,高兴地说与家乡的阳羡茶香色无异也,也说明了灵山顶的茶香高味浓,是一种高级的绿茶。

  徐霞客对茶树的记述,也是浓墨重彩的。在《滇游日记八》中到宕山感通寺找何长君,写所见的茶树:“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颇佳,炒而复爆,不免黝黑。”这里记述的是云南原生大叶茶种,数百年来,滇西南各县盛产的晒青茶(俗称黑茶),精工制成普洱茶、砖茶、沱茶等,就取自这种高大茶树。

  徐霞客在茶事中写有世间人情味。如在《楚游日记》中入天台寺,写道:“寺有僧全撰,名僧也。适他出,其徒中立以芽茶馈。”到玉琯岩之南,觅所期刘姓瑶人,写有“其人以所摘新茗为献”。在《黔游日记二》中睡山寺写道:“饭后辞影修,影修送余茶酱。”《滇游日记七》到解脱林法云阁,写道:“纯一馈以古磁杯、薄铜鼎、并芽茶为烹瀹之具。”徐霞客宿高简槽时,写道:“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太华茶是昆明的特产,《滇略·产略》载,明代云南有三种名茶:太华茶、感通茶、普茶。

  徐霞客还记述了饮茶中的乐趣。如《黔游日记一》在白云庵,写道:“晚返白云,暮雨复至。自然供茗炉旁,篝灯夜话,半晌乃卧。”该寺主僧自然,他俩在夜晚,点燃茶炉,围坐在一起,啜茶清谈,超脱忘情。这种儒雅的风习至今仍令人神往。在《滇游日记七》中,崇祯十二年(1639)悉檀寺元宵节的灯会上,徐霞客作为贵宾,与长老们一起品茶观灯,写道:“弘辨诸长老邀过西楼观灯。灯乃闽中纱围者。佐以柑皮小灯,或挂树间,或浮水面,皆有荧荧明星意,惟走马纸灯,则暗而不章也。楼下采青松毛,铺藉为茵席,去桌趺坐,前各设盒果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本堂诸静侣,环坐满室,而外客与十方诸僧不与焉。余因忆昔年三里龙灯,一静一闹。粤西、滇南,方之异也。”写出了该地方正月十五灯节风俗习惯,观灯品茶的乐趣。据说“三道茶”,当今大理蝴蝶泉景区已经开发作为旅游饮品。在游客们观看景区文艺演出时,盛妆的白族少女端着茶盘,一次、两次、三次,热情地为游客送上“三道茶”。其中的“盐茶”,已改成“苦茶”,含有“先苦后甜”之意。

  我们宁海是“中国茶文化之乡”,望海茶是“中华文化名茶”。我们可以借助徐霞客在王爱山岗优美环境中品茶的历史,瀹茗饮石上,弘扬茶文化,提升茶品牌,使茶产业与旅游业相得益彰。



徐霞客与凤庆茶 

许文舟

    明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初六,大旅行家徐霞客从右甸(今昌宁)到顺宁(今凤庆),在龙泉寺食宿二日,有住持以茶招待。住持给徐霞客冲泡的是当时有名的太平寺茶,泡茶用水取自龙泉。徐霞客喝得荡气回肠时,住持又进屋很神秘地从一个红木箱里取出一包东西,放到徐霞客面前,对徐霞客说:“这是另一种茶,叫‘凤山雀舌’,采自云遮雾罩的凤山,前一泡‘太平茶’浓醇而回甘,这一泡‘凤山雀舌’一定让你满嘴留香。”两泡茶竟让徐霞客喝出一种留恋来,据说他将担子中的银子拿了些出来,换得一袋茶带在身边,解渴除热,当宝一样收藏。

    徐霞客从凤庆到云县,曾设想从云县返回昆明,不料云县无其他陆路可通。时逢八月,澜沧江水涨,舟渡难以安全过江。徐霞客在云县数日后返回凤庆,住东山寺,在寺中又品饮了东山白胶泥土种出的东山名茶。东山寺住持的泡茶方法与龙泉寺住持泡法不一样,东山寺住持用一青石板架在炭火之上,再放些茶叶,边炒边抖,茶叶泛黄出香,再置于杯中,以沸腾的水冲泡品饮。白胶泥土的滋味溶进了青石板的气息,普通的芽叶,竟萌生出别样的鲜香,这茶让徐霞客喝得连声叫好。

    带着对茶的回味,八月十四日徐霞客从凤庆城经青树、红塘、三沟水到了高枧槽(今凤庆马庄村)。时已黄昏,他走近一草屋,叫开了竹门。草屋内走出一老翁,年过七旬仍红光满面,鹤发童颜,精神抖擞,即将徐霞客迎入家中安排食宿。当晚徐霞客在火塘边与老者聊天,得知老人姓梅。梅姓老人听说徐霞客是从江苏远道而来,马上煎出有名的太华茶招待贵客。梅姓老人土法烹制的太华茶,让来到高枧槽的旅行家徐霞客感慨不已。茶毕,徐霞客取出随身携带的纸与笔,略作思索,便写下“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的两行诗,算是对梅姓老人的一种感谢。这“香泉”、“新茶”的产地就是有着五百年种茶历史的凤庆县大寺乡马庄村。在滇西澜沧江边这个只有56户人家的小村落,早在明朝便进入徐霞客的游记中,在凤庆算是第一笔附着了旅行家感情色彩的记录吧。

    “又东北下七里面,盘一冈嘴。又下三里,有一二家当路右,是为塘报营。又下三里,过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于高枧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一段文字虽然简短,却是一幅画,历经数年,仍然从粒粒文字中,体会得出浸淫其间的太花茶香。

    如今高枧槽还在,56户农户仍然种植着茶叶,仍然用采摘的鲜茶叶制作名目繁多的茶品,这些茶叶已不是当年给旅行家烹制的粗制品了,印上精美的包装,打上高高的价钱,它们就与那些同样从高枧槽出发的村姑,到了深圳、上海。梅姓老人的后代,仍然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不变的是对待客人的热情。

    当时云南名茶有三,太华茶、通感茶、普茶。通感茶,产地大理,大理三道茶,第二道便是通感茶,饮时要加糖,加桃仁之类。普茶,就是普洱茶。明代太华茶名列云南三大名茶,可见凤庆茶叶自古有名。徐霞客所言之“煎”,想来太华茶不是绿茶,绿茶不能煎,但肯定也不是红茶,凤庆红茶出在徐霞客之后三百年,应该是黑茶。



徐霞客在“游记”中是怎么描写云南茶的?
2016-01-15 09:51:05 来源:云南茶生活百科全书 责编:爱茶小编

     道途险阻与文化隔阂,成了古人外出远游的障碍,但徐霞客则是个异数,内容最丰富和历程最远的记录使他成了历史最著名的“背包客”,因为他,云南这个边陲之地有了比较系统的文字概括。

  在他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中,《滇游日记》占25字,局各省之冠。徐霞客的云南行和茶叶其实没什么关系,但游记中有许多关于茶的描述很有意思,在《滇游日记》中,共提到茶、茶果、茶庵、茶房等50多处,其中茶房、茶庵、舍茶寺或茶庵有关的(有交叉)也超过了50处。

  他在大理喝到了感统茶,“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甚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从这段描述可以到茶树的生长情况、采摘方法、加工方式等等,从评价看,虽然茶的颜色有点黝黑,但是徐霞客还是给了“茶味甚佳”的评价。从昌宁到凤庆,他在凤庆龙泉寺食宿,在那里喝到了太平寺茶,凤山雀舌茶。

  徐霞客还在云南大理攥写了记录佛教圣地鸡足山的《鸡足山志》,徐霞客进入云南的时间是1638年。据统计,明代云南有寺院600余座,这个数据还不包括鸡足山的100余所寺院和近200个静室。这些寺院的僧侣多来自内地,晚明的社会动荡与文人的弃世,寺院成了“高手在民间”的聚集地。

  在丽江,徐霞客遇到纯一禅师,这位禅师“馈以古磁怀、薄铜鼎,并芽茶为煮瀹之具”。这种饮茶方法,已经十分精致了。徐霞客在云南遇见的这些僧人,在中原内地可能曾经做过官,当过文人。云游四方的他与这些僧人在边地相遇,想必是有许多的话可讲,但他们的相识相聚不能饮酒狂欢,只能对茶清淡。

  在巍山附近,他见到僧人们盘腿坐在铺着青松针的地上,前各设盒果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这“三道茶”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在旅游市场很火热的大理白族三道茶,不知道这其中是否有关联。

  除了这些茶之外,徐霞客的游记中还提到了两种“非茶之茶”,一是僧侣喝的米花茶,二是没什么味道的孩儿茶,《滇略》中就已经写道,“士庶所用,皆普茶也”。但徐霞客在游记中并未涉及,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当年没有深入产茶区域。徐霞客并未到达普洱版纳一代,在滇中一代,茶叶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并不容易得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