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陈凌文 1, 2 陈 潜 1, 2 杨 巍 1, 2 ( 1.福建农林大学茶业科技与经济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
) 摘 要: 随着茶叶市场的开放,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因此加强对茶叶产业的发展状况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
阐述了茶叶产业在福建的作用、地位,分析了福建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以及制约瓶颈。
关键词: 茶叶产业;现状;福建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符: A 文章编号: 1673- 5617( 2007) 04- 0061- 04
目前茶业正处在推进茶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茶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新的发展阶段。茶业作为 福建省的一个优势产业,积极探索茶业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做大做强福建茶业,倍受各级政府和农民的
关注。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在茶叶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茶叶的产销却
趋于旺盛,呈现出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双增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福建茶叶产业,对福建茶叶
经济效益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大、竞争力的提升和贸易量的增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 一、福建茶业的地位与作用
( 一 )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是茶的故乡,而福建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2006
年,福建省茶叶产量达
20 万吨,占全国 1/5,茶叶营销总值达 170 亿元,茶叶市场占有率占全国 60%。福建省的茶叶总量、单产、良种数量、出
口创汇、良种普及率、销售总额、特种茶等均居全国第一。现有绿、乌、红、白、花茶
5 个大类,茶类 齐全,基本上已形成了闽南、闽北的乌龙茶区,闽东绿茶区,闽西北的多类茶区。尤其是乌龙茶近年来 的对日出口量每年达 2
万吨左右,约占全省茶叶出口总量的 80%~85%,占日本茶叶消费总量的 14%左右 和乌龙茶进口量的
90%左右,地位十分特殊。花茶和绿茶主要销往北欧和美洲 〔2〕 。 ( 二 ) 促进山区发展, 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茶叶是福建省分布最广的经济作物,全省除偏远岛屿外几乎县县产茶。宁德市是福建省乃至全国最
大的产茶区,全市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占全省的 1/3 强,茶叶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产税改革之前,是地方财政的主要税源,如福安市社口、寿宁武曲、福鼎蟠溪等乡镇的茶叶税收占到 当地财政收入的
90%。安溪县是全国最大产茶县,被农业部授予“中国乌龙茶之乡”。2002 年该县仅毛茶 产值就达 4.02 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
22.3%,年创税收 3 200 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 3 700 元中毛茶收 入占
20%以上。茶业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特别是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 的重要来源。 ( 三 ) 产业关联度大,
带动作用强的重要产业 茶叶从种植到加工出售包涵一、二、三产业的众多环节,其牵涉面广、产业关联度大、从业人员多。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从事与茶叶有关的生产、加工、运输、经销、机械制造、生产资料供应等行业的人 员超过 300 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近
1/4。目前,越来越多的茶农、茶商跑上海、上北京、闯全国各 收稿日期: 2007- 05- 20
作者简介:陈凌文(1981-),男,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茶叶经济与贸易。
w w w .d o c in .c o m 62 台 湾 农 业 探 索 2007 年 12 月
大中城市设铺开店,仅闽东在国内大中城市开办茶庄、茶店的从业人员就达 15 万人,在北京最大的马连
道茶叶批发市场经营的闽东茶商占了该市场的 70%;安溪县有 60 万人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与茶 叶相关的工作,其中有 3
万茶商在外闯市场,仅在福州市就开办茶庄、茶店 300 多家,占福州市茶庄茶 店总量的 30%。 ( 四 )
具有区域优势、优先发展的重点特色产品 实践证明,福建省发展茶叶生产不仅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还具备茶类齐全、无性系良种多、
群众基础好、加工技术精湛、国内外市场广阔等突出优势与潜力,在茶叶主产区,这些优势与潜力是其
他农作物所不可比拟的,也是国内其他产茶区所不具备的。因此,福建省委领导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
的讲话强调农业结构调整时,都明确要求把茶叶作为我省必须优先发展的 9 个重点特色产品之一,这充 分说明了茶叶在福建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 五 )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优势产业 茶叶是福建省传统的大宗出口农产品之一,早在汉代就传入朝鲜、日本,17
世纪初传到欧洲。目前 福建省茶叶年出口量达
2.3 万吨,远销五大洲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 1 亿多美元。伴随着茶叶不断出 口,福建茶文化也随之广泛传播与弘扬,茶叶已经成为福建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当前,引进外资、台
资兴办茶叶企业,对提高茶叶产业发展水平,扩大福建省茶叶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已成为 福建省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外商特别是台商对我省茶叶的投资
呈不断上升趋势,投资区域已从沿海向山区梯度推进,投资项目从单项零散向整体配套发展 〔3〕 。 二、福建茶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 一 ) 自然条件优越 一方面,福建省早在晋代就开始产茶,到唐代已为中国主要茶区,至今已成为全国的重要产茶省份
之一。另一方面,自然条件优越。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茶区人民的创造性,造就了茶树品种和茶类生 产的多样性,福建产的乌龙茶、白茶及花茶以其独具特色的色、香、味、形和优异的品质,深受消费者
欢迎。第三,土地资源适宜。全省土地总面积 1 214 万 hm 2 ,其土壤发育剖面好,土层深厚,水热资源等
均有利于茶树生产。第四,劳力资源丰富。全省劳动力资源人数为 1 396.6 万人,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
茶叶生产,并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 二 )
品种资源丰富 福建素有“茶树良种王国”之称。全省已育成国优良种
15 个,占全国国优良种 77 个的 19.48%,省 优良种 17 个,正在尝试的品系有 20 多个,保存种质资源 8 000
多份。福建茶树品种多,适制性强,能根
据市场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十五”期间,有
4 个品种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 国家品种,10 个品种被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品种,6
个品种参加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 丰富的茶树良种为全省开发研制各种名优茶奠定了物质基础。福建首创的短穗扦插技术,为推广无性系
良种打下基础,目前无性系茶园已占总面积的 92%,居全国首位,远高于全国 20%的平均水平,达到世 界先进水平 〔4〕 。 ( 三)
茶类品种齐全 全省生产有绿、乌、红、白、花等五大茶类,为全国少有。基本上形成了以“中国乌龙茶之乡”的
安溪铁观音、永春水仙、平和白奇兰、诏安八仙茶等除平潭县外的 22 个县(市) 组成的闽南乌龙茶区;
以宁德市天山绿茶、福鼎特种造型工艺绿茶、福鼎特种茉莉花茶、福州茉莉花茶、白毫银针、功夫红茶 等
20 个县(市) 组成的闽东北多茶类区,其中白茶类为福建独有;以“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山市
武夷岩茶、闽北水仙、建瓯北苑贡茶、白茶、正山小种等 8 县(市) 组成的闽北乌龙茶多茶类区;以永 w w w .d o c in .c
o m 63 第 4 期 陈凌文等:福建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安云峰螺毫、龙岩斜背茶、漳平水仙为主的 17 县(市) 组成的闽西绿茶区 〔5 〕 。 ( 四 ) 市场体系健全
近年来,福建还加大了茶叶市场的建设,茶叶市场体系也逐步健全。2005
年 7 月,在福州置地广场 建立了福建名优茶推广中心,加大对福建省名优茶的推广及宣传。2003
年 4 月,在中国茶都——福建省
安溪县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并开通了电子商务网站,设立了茶文化研究中心和质量检测中 心。福建省另一家大型茶叶市场——福州西营里茶叶市场,建筑面积
3 000 多平方米,可容纳上千人同时 进行茶叶交易。另外,已建成的还有福州五里亭、闽东福安、福鼎等规模较大的茶叶专业市场。“十五”
以来,海峡两岸深入开展了茶业经济资源、优良品种、生产技术与设备、经营管理经验的交流与合作,
逐步实现海峡两岸茶叶生产要素、茶叶自然资源、茶叶市场的优势互补 〔6〕 。 ( 五 ) 科技不断进步
推广良种、提高品质、降解农残、无公害生产、有机开发生产方兴未艾。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我省下大力气开展无公害茶园建设和农药残留降解工作。同时,在乌龙茶产区推广应用空调做青技术,
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乌龙茶制作受到天气因素的制约,提高了乌龙茶的制优率。在绿茶产区推广应用名优
茶制作机械,如绿茶从单一的烘青花茶原料发展到外形独特,针形、扁形、卷曲形、螺形等多风格的名
优绿茶,促进绿茶产区名优茶生产,提高了产品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另外,在茶叶产品的深加工方
面也取得进展,保健茶、速溶茶及茶食品的开发利用,茶叶中有效物质的提取应用等等,足以表明福建 茶叶在生产、加工方面都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水平
〔7〕 。 三、福建茶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在看到茶叶发展成效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茶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茶叶卫生质量水平不
高、茶叶农药残留出现反弹的问题,正严重威胁着福建省茶叶产业的良性发展。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
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予以防范。 ( 一 ) 茶业结构布局 1. 种植结构 一方面种植结构较为单一。福建省纯茶园占茶园总面积的九成以上。纯茶园系统稳定性差,抗逆性
弱,光能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低。尚缺乏可供借鉴与推广应用的“以茶为主,多种经营”的生态茶
园、生态茶场模式。另一方面良种更新换代慢。目前乌龙茶主栽品种仍以铁观音、黄旦、福建水仙等地
方品种为主,正面临着台湾冻顶乌龙茶的强烈冲击。最后低产茶园尚多。全省尚有 40 余万亩的低产茶园 (约占茶园总面积的 25%)
得不到有效改造。 2. 产品结构 福建省是良种大省,茶类和花色品种之多,居全国诸产茶省之冠。为乌龙茶、花茶和白花的原产地
和主产区,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然而,我省茶叶产品结构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名优特新茶叶产品少中低
档茶多;制优率整体偏低,乌龙茶、白茶受到气候影响大,品质时好时坏;绿茶品质受到品种局限以及 明前茶的开发,大宗产品居多;初加工多,深加工尤其是茶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少,茶叶贮运保鲜等未得
到足够重视。 3. 产业结构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链不完整,业内发展深度较浅,业间比例失衡,衔节不紧密。千家万户
的茶叶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载体,不少茶叶产品产加销脱节的现象比较突出,
市场发育、社会化服务还不能适应效益茶业发展的需要。卖茶难,成本大,效益低仍极为普遍,从而严 重制约了福建省茶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和谐发展。
w w w .d o c in .c o m 64 台 湾 农 业 探 索 2007 年 12 月 ( 二 ) 茶业科技水平
与主要产茶国相比,我国茶叶科技的整体运用水平以及对茶叶生产发展的贡献率尚低,还有较大差
距。一方面科研成果整体水平不高。为科研而科研的传统研究模式与生产、市场不对接,导致许多研究项
目的成果不能推广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一些成果水平低,无多大推广价值。这些都造成人、财、物
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成果转化率较低。一些先进实用的茶叶科技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应用
〔8〕 。 ( 三 ) 茶叶农残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福建省茶叶农残降解工作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农药残留问题依然存在,在部分产
区农药残留问题非常突出。从我省有关茶叶检测机构对本省的茶叶,特别是乌龙茶的农药残留抽查结果
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DDT”和菊酯类农药残留问题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市场上相当多的农
药是混配药,部分厂家的农药产品虽含有违禁药物,为其自身利益没有详细标明有效成份;另一方面,
部分茶叶主产区特别是闽南主产区,由于森林覆盖率低,生态条件差,病虫害的天敌少,病虫害容易发
生,造成频繁使用农药;部分在茶叶上禁止使用的农药,由于其药效好、成本低得到一些农民的青睐。 ( 四 ) 茶叶卫生环境
在加工环境方面,目前福建省 8 000
家左右的茶叶初制厂房,大都较旧,建设标准低,加工环境不符
合生产食品的卫生标准,只有少量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生产企业的初制厂房能够符合有关卫生标准。由
于茶叶生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再投资能力弱,无法满足初制厂房改造所需的资金投入,造成在加工过
程中因为铅、铜和大肠杆菌等卫生指标超标,再次污染的现象时有发生。 ( 五 )
茶叶出口贸易 福建省茶叶的主要出口国日本和欧盟,对从我国进口的茶叶制订了近乎苛刻的农残限量标准。日本在
2006 年 5 月起实施新的食品卫生法,设限农药残留由 83 种增加到 144 种,设限以外的农药残留全部按“一
律标准”,并将采用“干茶法”进行检测,设限外农残超标将被视为违法。欧盟 2004 年颁布的茶叶中农药 MRL 值共有 185
项农残限量标准,并且农残限量标准不断提高,出口产品检测费用的持续增加,增加了茶 叶出口的成本。而我省
80%以上出口乌龙茶,其出口平均价格仅为 2.5 美元/公斤左右,比 20 世纪 80 年代 下跌
40%左右。出口产品的低价格与卫生质量的高要求矛盾突出,也制约了我省茶叶的出口。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杨江帆,管曦.茶叶经济管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徐永成.福建茶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J〕.福建茶叶,2003(2):9-10.
刘德章.福建茶
叶要从生产大省向效益强省发展〔J〕.福建茶叶,2003(2):2-5.
张翠香.“十五”期间我省 茶叶生产情况和存在的问题〔J〕.茶叶科学技术,2006(1): 9-10. 刘年艳.中国茶业发展:
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垦,2006(7):12-16.
肖诗达.福建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茶
叶科学技术,2006(1): 6-8. 李建华.闽台茶业现状与发展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2003 (3):19-23.
周玉璠,冯廷佺.依靠科技创新 提升茶叶竞争力〔J〕.福建茶叶,2003
(3):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