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传说
爷爷辈的故事在他的脑海里从来都只是传说,当年武夷山大茶厂的“包头”是怎样的风光全部只剩想象。如今,自己也已经当上了爷爷,吴煊海老人讲起家族和武夷岩茶的渊源时,还常常用“听我父亲讲的”来开头。
“我父亲13 岁跟着我外公从江西来武夷山。我们武夷山做茶的,很多都是江西人。”
“当年武夷山有99 家岩茶厂,归3 个资本家所有,其中有43 家归一个资本家。他们按茶产量跟包头们结算工钱,要有能力的人经过推荐才能做包头呐。”
“我爷爷是青狮茶厂的包头,我姨公做林头洞包头,我父亲后来是玉华洞包头,他只做了4 年就解放了;到我这一代,算是我们家做茶的第三代。”
“那时候武夷岩茶可不是一般人喝得起的,我父亲听我爷爷的老客人说,要耗费半壁家产才能喝得上啊!13 块大洋一斤的武夷岩茶,一包要4 块大洋(旧制4 两,折合现在的2 . 5两),那时候一个月赚3 块大洋算不错了,以前武夷岩茶确实值钱啊!所以连包茶用的纸也会拿来泡水喝,香啊!”
这些,全是62 岁的吴煊海老人从父辈口中传承的回忆,而他自己的切身体会,是从16 岁时开始跟着身为茶农的父亲学习做茶开始的。
“那时候是给集体做啦,自己是不能卖茶的,统一要交给生产队。”
“做茶的手艺当然是我父亲教的啦,整个武夷山说起我父亲吴森定都知道是个焙茶大师。”说到手艺,吴煊海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手艺,是他现在在教给儿子,将来还要再传给孙子的;这手艺,用儿媳妇陈美花的话来说,是“用机器无论如何替代不了的”。
家庭品牌
不知道是不是受祖辈们的影响,吴煊海成了茶叶统购统销政策取消后较早一拨自己卖茶的武夷茶农,他至今还记得,1996年自己第一次去广东的潮汕卖茶,那时候的价格是:最好的肉桂40块钱1斤,水仙35块钱1斤。半壁家产买岩茶的风光已然不再,可他的家庭因为武夷茶而即将形成的产销集团,是否又曾在他当时的想象中呢?
顺理成章的,吴煊海也成了较早一拨自己注册品牌设立公司的武夷茶农,公司名称和注册商标都叫“青狮岩”,这取自武夷岩茶与吴家的一段渊源:青狮岩下现在还有的半壁残垣,是多年前一个茶厂的遗址,包头姓吴。于是,2004年吴煊海正式成为青狮岩茶厂的法定代表人。
现在吴家茶厂的经营,形成了在吴老爷子的统领下,三女一子全部参与,各司其职的家庭式集团化作风。
每个子女自家茶山上的产出,全部由老爷子统一技术指导加工;销售的时候在统一的品牌包装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女儿在当地经营着茶厂的品牌形象店;二女儿责网络宣传和销售;三女儿负责茶叶加工;小儿子原本学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了2年,被召回后现在更多的负责茶叶的生产——我们走进他们的新家时,他正满头大汗地守在一楼的焙火间。
相隔不远的新旧茶厂见证了吴家的变化,说是茶厂,其实,也是一家人起居生活的地方。新居的一楼是加工车间(焙火间),二楼包装车间和仓库,三楼、四楼是审评室和品茶室,五楼是宿舍和厨房,六楼、七楼则自家人居住,而不远处的老房子则更像是一个承载了多年记忆的仓库。坐在满墙上的老旧照片、新获奖状前,吴煊海一家人的希望,就像秋天满山的茶树,正在自由生长。
吴家新居
样茶
焙火
全家福
武夷山:一位茶农的开心茶事
皮肤黝黑的老茶农吴煊海最近忙得很。“村里通知我参加今年的茶博会,还免收场地费,要做好准备,这几天正对一些精制茶作二次烘焙。”他说。
吴煊海的烘焙技术在武夷山天心岩茶村小有名气,在今年村里的斗茶赛上,他做的“水仙”得了银奖。今年刚满60岁的吴煊海茶龄已有47年,作为茶农,把酸甜苦辣都尝了一回,前几十年过得并不轻松,后面这几年日子就像蘸了蜜一样。如今,他一手经营起来的青狮岩茶厂正逐步发展壮大,投资500万元的新厂房即将落成。
整洁、错落有致的天心岩茶村位于武夷山风景度假区到市区的大道旁,吴煊海所在的桂林自然村大多数人家世代延续种茶、做茶,辉煌过,也曾落寞过。吴煊海也不例外。13岁起,他就跟父亲学做茶。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分茶山到户,吴煊海有了自己的茶山。但当时的崇安县只有几家茶厂,茶青由茶叶站统购统销,茶叶采下来卖不了几个钱,茶农的日子过得紧巴巴。
到了1988年,国家允许茶农自己销售茶叶,但要把茶卖出去并不容易。“十几二十年前,武夷山的茶叶还没有什么名气,卖茶全靠一张厚脸皮。”吴煊海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靠着“厚脸皮”在广东潮汕地区卖出12件茶叶,赚回了第一笔2000多元钱。1998年,吴煊海办起青狮岩茶厂。当年武夷山开始申报世遗,他们全家迁到了现在的天心岩茶村。一年后,武夷山申遗成功,吴煊海一家与天心茶村人的生活开始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武夷山市的一系列动作给他的茶叶生意带了180度的转变。
2005年以来,武夷山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法,先后组织茶企业到北京、上海、深圳、哈尔滨、广州、香港等地开展“浪漫武夷、风雅茶韵”系列茶旅营销推广活动,以茶促旅、以旅带茶,武夷山茶叶名声大振。2008年,武夷山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茶博会,老吴第一次走进茶博会,认识了许多朋友和茶商,卖了几万元的茶。
随着“大红袍”的走红,这几年茶青价格不断攀升,每公斤从十几年前的几元钱涨到今年的40元左右,精制茶叶的均价也达到400元上下,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大红袍”火了,吴煊海的茶厂也红火起来,很多年轻人来跟他学做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像我这样受益的茶农在天心岩茶村还有几百户,六成以上的家庭都有小轿车。”老吴高兴地说。
正在吴煊海家串门的隔壁邻居陈木根也深有感触。陈家有五六十亩茶山,这两年开始自制毛茶。前不久,他们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也要向老吴一样办个茶厂。“有了自己的商标和品牌,茶叶会更好卖。”老陈说。( 方炜杭 徐树才 金文莲 黄荣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