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上海作家协会资料楼准备翻造新房,8年间书库中堆得密不透风的图书,开始捆扎打包,我的目光停留在墙角的一捆捆旧资料上,有点犯愁。有人在旁边说:"这些都是过期的资料,已经堆放了不少年,没什么用,当废纸处理掉算了。"我随手拿了一叠翻了翻,上面满布灰尘,呛得人直咳嗽、打喷涕。纸张已泛黄变脆,轻轻一碰,碎纸片便纷纷扬扬地洒落一地,包扎的绳子已变色发脆,还未解开先就断了半截。五花八门的什么东西都有,订书单、废报纸、过时的资料等等,确实没什么用处。"这纸堆里是否还混着些有价值的东西呢?"我心生疑虑,有些不甘,决定一点一点一页一页翻看清理,意想不到的是竟因此而开始了为时四年之久的觅宝经历。
犹记得1998年的夏天,有点热。当我打开一捆资料时,忽然眼睛一亮,有几张纸上的笔迹似很眼熟,仔细一看,原来是巴金先生在"文革"中被迫写的交代材料四份、致友人的信件一封及有关历史材料数份,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竟还有所谓"打巴小组"批判巴金"罪行"的大批判材料20余份。发现巴老亲笔写的材料,我是高兴的,但仔细翻阅这些材料,尤其是那些所谓大批判材料时,我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我记起了巴老在《怀念萧珊》一文中说过的:"在'四害'横行的时候,我在原单位(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给人当作'罪人'和'贱民'看待,日子十分难过。我每天在'牛棚'里劳动、学习、写交代、写检查、写思想汇报。任何人都可以责骂我、教训我、指挥我。任何人都可以闯进我家里来,高兴拿什么就拿什么……"。我想,这些被发现的材料是极为可贵的历史资料,它将活生生地展示出在那种非常岁月里,文学泰斗巴金的真实心态,以及典型的社会环境。
1999年,我又发现了著名作家鲁彦周于1950年9月13日写竣的未发表过的处女作长篇小说《丹风》书稿一部,共是11本(原为12本,现缺1本)。用的是16开的毛边纸,每本大约40页,纸已发黄,显得很薄很软,正反两面都用小楷毛笔写得满满的,全是竖行,繁体字。每个字都如黄豆般大小,字迹,一笔一划,十分秀气。第1本封面上还画了图案,写着两个正楷字"丹风",下面写着"作者:彦周"。鲁彦周的文学和电影创作,从50年代开始。他的电影《三八河边》、《凤凰之歌》,以及后来轰动全国的《天云山传奇》均名闻遐迩,他还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如《春前草》、《彩虹坪》、《阴阳关的阴阳梦》等。他没想到,在22岁创作的视为"孩子"的处女作《丹风》,竟会在相隔整整50年后,又回到自己的身边。2000年9月16日,当作协领导将这部书稿原璧归还他时,他双眼含泪,抱起文稿深深地亲了一下,情景十分感人。
这期间,我又找见到新中国建立后于1950年7月召开的上海市第一次文代会的全部原始档案,其中有不少当时会议期间拍摄的照片,如陈毅市长、潘汉年副市长、舒同、夏衍、陈望道、冯雪峰、于伶、周信芳、靳以、陈白尘等同志在大会上发言的照片、大会主席团会议的照片、美术界、音乐界、戏剧界、剧影界小组讨论会的照片等,十分珍贵,从未发表过。这些照片中的人物,大都已离开人世。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陈毅同志、潘汉年同志当年和知识分子亲密无间、心心相印的音容笑貌,倍感亲切。
《横眉小辑》是1948年2月由满涛、肖岱、樊康三人在上海办的纯文学刊物,仅出一期,即告结束。据估计,全国仅存2-3册,十分稀有。该刊有王元化先生以笔名"方典"撰写的《论香粉铺之类》一文,因涉及到对当时出版的《文艺复兴》杂志上登载的钱钟书小说《围城》的文学批评,文坛颇有争议,影响甚大,故来查阅问津者甚多。资料室原有一本典藏,不知何故遍寻不着。几年前,元化先生曾托我代为查找,以将该文收入拟议出版的《集外旧文钞》中。我托多人赴北京等地查阅这本刊物,均无结果。去年春天,在尘封的资料堆里,突见一份陈旧的上海市公安局卷宗,翻开一看,正是众人寻它千百回的《横眉小辑》,不禁喜出望外,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仔细看那卷宗,上面用钢笔字写着"证据材料"及"订密卷"几个大字。此刊为何落在故纸堆里深藏数十年,至今仍未搞清,也无须追根究底了,刊物失而复得,毕竟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
去年春天,我又在故纸堆里觅得一份巴老写于1958年8月8日的"后记"原稿一份。"后记"是为1958年4月由巴金、任干、胡万春、靳以、魏金枝五人合写的特写报告《创造奇迹的时代》(副题为"党挽救了邱财康同志的生命")一文而写。巴老在后记中说:"我们五个人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自己就受到了一次共产主义的教育;同时我们还得到了各方面的热情帮助,使我们深深感觉到新社会的无限温暖。"巴老在"后记"中还说:"前些日子我去广慈医院,在隔离病房窗外走廊上站了一会,看见邱财康同志仰卧在转床上,一位护士用汤匙把食物送到他的嘴里。他的发红的脸上带着笑容……三天前,我又去医院,又在病房窗外站了几分钟。邱财康同志仍然安静地躺在床上,燃伤最严重的右下肢已经在长新皮了。……"四十三年后,当我看着巴老的手稿原文,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情挚爱,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去年夏天,我看到一本紫红色硬面笔记本静静地躺在故纸堆里,笔记本有点破旧,系上海沈华胜制本工场印制,共92页,内页署名是王西彦,笔迹很淡很淡,要费力才能看清,讲义的"义"已看不真切。翻开笔记本,有王西彦先生读鲁迅《阿Q正传》、茅盾《子夜》、曹禺《日出》而撰写的文章三篇。每篇均有如下几个章节:一、作品产生的背景;二、思想内容的分析;三、技巧的研讨;四、和现实的印证。王西彦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古屋》、《寻梦者》、《神的失落》、《村野的爱情》、《微贱的人》等,出版有《王西彦选集》5卷。西彦先生已于1999年9月在上海病逝。这次发现的西彦先生的《现代文学名著选读讲义》,经考证,约写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迄今未见发表,有一定的参考研究价值。
这以后又陆续寻觅到现代著名作家靳以的创作手稿8份。靳以先生青年时期即从事文学创作,从1939年起曾长期在复旦大学任教。先后主编《文学季刊》、《文学月刊》、《文丛》、《收获》等文艺期刊,著有长篇小说《前夕》、短篇小说集《圣型》、散文集《热情的赞歌》等,1959年在上海病逝。这次发现的手稿中,有3份尚未发表过,甚是难得。这三份遗稿是:一、《在朝鲜战场上的几点体会》写于1953年4月26日,12000字。二、《农民弟兄喜临门》写于1956年1月21日,诗歌,16行。三、《荣鸿仁访问记》写作日期不详,3000字。
日月如梭,几度花开花落。如今,宽敞明亮的新资料楼已屹立在作协的花园中,寄存在外的图书也已搬回,整理上架。故纸堆里觅宝已告一段落。觅宝的四年岁月,虽然漫长了些,但至今想来,仍感充实满足。我对自己说:挺有意思!挺有意思!真的!真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