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去世一周年之际,钱锺书故居请来“神秘”嘉宾
绳武堂前话梁溪:老邱忆杨绛二三事
时间:2017-05-24 浏览次数: 36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明天是杨绛先生去世一周年的日子,钱锺书故居将举办一场“杨绛一周年祭追思会”。日前,故居发起了抢救无锡城史系列活动“绳武堂前话梁溪”,特意邀请到杨绛生前一位重要的朋友老邱回忆先生往事。老邱名叫邱嘉伦,今年64岁,跟先生密切交往了20年,他眼中的杨绛像奶奶又似慈母,是最可爱的女先生。
“神秘”的老邱说,他就是个普通人
杨绛先生是出了名的不喜交际与应酬,有人说这是淡泊名利,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清高。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先生生前有位特别要好的朋友,这位朋友是她的老乡,就是无锡人老邱。杨绛在世时,老邱每年要去北京十来趟,至少有七、八趟要去看杨绛,他跟杨绛家的保姆吴阿姨也很熟。以至于后来,只要老邱去敲杨绛家的门,保姆一看是他,准开门。老邱跟杨绛聊天,从来没什么忌讳,两人无话不谈,谈家乡的情况,谈平时生活的细节。正是这些贴近生活的语言,让他们能说到一块。
在外人眼里,杨绛是名人,名人一般不好接近,可老邱太神了,居然能跟常年闭门谢客的杨绛交往甚密。老邱请杨绛签名的书不少于200本,基本上有求必应。老邱说,他无职、无权、无名、无财,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跟这些先生交往“都是缘分”。
其实,杨绛先生从来把自己当作普通人,她何尝不希望人们也当她是个普通人。杨绛喜欢喊老邱“小邱、小邱”,俩人拉起家常来亲切、自然,在老邱眼里,杨绛既像奶奶,又像慈母。所以,当老邱这样一个普通人出现时,人们编织的名人刻板印象被打破,老邱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杨绛。
与杨绛相识于1996年,乡亲拉近人心
老邱跟杨绛第一次碰面是在1996年的11月,他去北京的医院看望赵朴初,他在楼下的电梯口遇到了原社科院的李慎之。李慎之是无锡人,老邱之前在无锡见过李慎之,认识他。两人在电梯口就用无锡话聊了起来。老邱从李慎之口中得知,钱锺书也在该院住院,于是,他就跟随李慎之一起先到医院的三楼看望了钱锺书。在钱锺书的病房里,李慎之向钱锺书杨绛夫妇介绍了这位无锡老家来的朋友。
之后,老邱再去医院看赵朴初,看到杨绛就会跟她打个招呼,在病房门外说上几句话。1998年冬天,老邱正好在北京,听说钱锺书走了。三天后,钱锺书的遗体在八宝山火化,老邱陪李慎之前去吊唁。当时,李慎之已经中风,在回来的路上,李慎之嘱咐老邱,季康先生(杨绛)就是一个孤独的老人,而他目前的状况不能常去看她,老邱作为一个乡亲,有机会来北京要常去看看她。李慎之告诉老邱,如果2000年以后杨绛能够健在,说明她能从中走出来,就是要靠乡亲们经常去看看她,让她感受到乡情,帮她把悲哀慢慢消散。
老邱儿子新婚,百岁杨绛赠字“天作之合”
2000年以后,老邱每年至少要去北京看望杨绛七、八次,两人交谈时,杨绛满口的无锡话。老邱知道,杨绛最喜欢吃的是笋。杨绛一百岁高龄时,老邱拿了笋去看她,保姆吴阿姨是河南人,不会爆油焖笋,杨绛教了她两回,但先生觉得总归没她自己做的味道好,还得她亲自上灶。杨绛给老邱写过一封信,里面提到,“我椅只杜熊猫终归官喜吃个”(我这只大熊猫终归喜欢吃的),把爱吃笋的自己比作了大熊猫。老邱把这封用无锡话写的信比作天书,读出来很逗,不是无锡人,根本看不懂。这是一位可爱的百岁老人写给家乡的“情话”。
杨绛活到102岁,从没给人结婚题过词,唯一的一次就是老邱的儿子结婚,她写了一幅四尺开三的大字“天作之合”,把老邱儿子、儿媳的名字写上,落款“壬辰 杨绛”。杨绛说,她从来不写的,“你不好求我的”。杨绛题了字后,老邱去谢她,杨绛有些尴尬,因为她没有后代了。听了先生的话,老邱当场就掉泪了。
无锡人结婚,喜欢找人证婚,一般都是找人口兴旺、有名望人家的长者。老邱说他无所谓,他对杨绛先生说,他找她题词,就是冲着她的高寿和她的声望,收到这样一位百岁老人的祝福是难能可贵的。这次,老邱特意把印有杨绛题词的结婚礼袋捐给了钱锺书故居,故居也会将其作为重要展品适时陈列出来。
“她经历的太多了,对死亡看得很淡”
老邱十分认同钱家人对杨绛的评价,“下得了厨房,上得了厅堂”,里里外外都能做。老邱提到,解放后,有家室、有家眷,国家认可的“女先生”,有林徽因、谢冰心、杨绛,其他单身的还有很多。虽然“先生”在大部分时候是男性的公认代称,但也可以用来称呼女性。民国时代女性开始解放,有女性当了教师,大众也称之为“女先生”。女性被称之为先生,是时代的产物和特色,这些女性身上一般都有这样的特征:杰出、知识分子、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崇高的社会威望、德高望重。在老邱眼里,杨绛是当之无愧的女先生。
老邱最后一次见到杨绛,是去年5月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那时,杨绛对老邱说:“我是来加加油的。”老邱回到无锡没多久,儿子就告诉他,网上传言阿婆肺炎了,老邱心里咯噔了一下。5月25日,先生走了。第二天,老邱便带着无锡的代表赶到了北京,在杨绛家的楼下进行吊唁,当时门已封掉。
“她对死亡看得很淡,死了之后,骨灰拿到门头沟山里种一棵树,对面一棵就是钱锺书的,没有任何标识”,老邱感叹,因为先生经历的太多了。杨绛跟老邱说起这事时,提到了她的三姑母、中国首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的死,杨荫榆是被日本人诱杀的,那个战乱的年代,死后没人收尸,更没一副好棺木。家里出了这个事,让杨绛看淡了生死。
如今,先生走了一年了,老邱对杨绛的怀念已然化在了生活中的点滴,先生对老邱说的话,老邱也都一字不落记在心间。借着先生一周年祭,老邱把与先生的交往分享给更多人,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杨绛,也学着活得淡然一些。
花 絮
听众感触深,多读她的书
钱锺书故居组织的这次“绳武堂前话梁溪”公益讲座,不但请来了老邱,还请来了钱锺书的堂侄女钱静汝,以及杨绛作品的忠实读者、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化创意学院文化管理系教师刘晴。听了老邱的讲述,钱静汝激动不已,这是她第一次听到有关“大阿姆”(堂伯母)杨绛这么鲜活的过往,她也十分感谢老邱一次次前往北京看望杨绛,做了他们这些后辈都没能做到的事。好在这些讲述都用镜头记录了下来,以后也将作为故居的重要视频资料播放。
“百寿老人的离开应该是作喜事来看的,但我心里还是难过了一阵,因为从此不会再有先生新的、可爱的文字可读了。”绳武堂前,刘晴道出了读者们的惋惜之情。从高中到现在,刘晴对杨绛先生关注有加,不仅因为她是无锡人的骄傲,更因为她独善其身的知识分子个性。先生离去后,刘晴发现网上有很多人在消费她,甚至有人把先生百岁之际的一个问答,杜撰加工成了她的感言,刷遍网络成为廉价鸡汤,让她感到着实可恶。而在学界,先生的离去也掀起了一些波澜,针对她没有对社会问题开口说话,褒贬不一。在刘晴看来,在中国,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是古往今来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会面临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往往是相伴一生的。因此,与其去评说先生,不如多读读她的作品吧,收获总会有的。
(张月/文、摄 摘自:2017年5月24日《江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