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胡琨:父子学人的家风传承

$
0
0
胡琨:父子学人的家风传承


发布时间:2016-10-31
  编者按:今年6月,我校档案馆策划并举办了《父子学人的家风传承》主题展览。档案馆通过发掘档案文献,整理并图文并茂地展出华东师大及其前身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圣约翰大学6组父子学人的家风传承故事,以弘扬家族家风优良传统,传承校风学风文脉,旨在给予更多知识分子家庭以历史的启示,引起中国社会对家庭档案和家风家教建设的重视。

  6组学人分别是张寿镛、张芝联父子,张家家训是养身砥品、齐家砺学;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家家训是立身务正大,待人务忠恕;鲁继曾、鲁平父子,鲁家家训是做有民族情怀的爱国知识分子;王伯群、王德辅父子,王家家训是自立自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赵家璧、赵修义父子,赵家家训是以诚相待、服务他人;褚绍唐、褚君浩父子,褚家家训是不要做池塘水面的浮萍,而要做池塘底部的乌鱼。

  本报特别刊发,以飨读者。



前 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迁,生活世界发生多大变化,优良的家风传承始终是家族文化传承,以及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十步芳草含英咀华的象牙塔,常常会演绎父子两代学人并肩求索真知、先后蜚声学界的传奇故事。这些父亲们躬身践行,将家族的优良家风传递给孩子们,子女们耳濡目染中义不容辞地传承并发扬着上一辈的荣光余韵。他们当中有的子承父业,成为同一门学问的两代大师;有的父子双璧,在不同领域头角峥嵘。

  我们选取了华东师大前身光华大学父子学人两组,大夏大学、圣约翰大学父子学人各一组,华东师大文科、理科父子学人各一组,发掘档案文献,演绎其中家风传承的教育故事,寄望给予更多家庭、更多父子深刻的启示,引起对家庭档案和家风家教建设的重视。

钱基博、钱钟书父子

  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江苏无锡人。1926年至1937年任光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曾任文学院院长、国文系主任、附中主任等职。

  一代国学大师、古文家、教育家。著有《版本通义》、《古籍举要》、《现代中国文学史长编》、《经学通志》等。

  钱钟书(1910-1998),钱基博之子。1933年至1935年任光华大学外文系讲师。

  著名学者、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作品《宋诗选注》、《管锥编》等。

 钱家家训:立身务正大,待人务忠恕

  无锡钱家是儒学世家,渊源深厚。钱基博的国学造诣颇深,乃一代国学大师,其子钱钟书学贯中西,亦为一代文学大师。

  钱钟书幼时,钱基博对他的管教十分严格,甚至动用棍棒惩戒。为让钱钟书静心读书,钱基博曾为他改字“默存”。钱钟书在《槐聚诗存》序文里回忆说:“余童时从先伯父与先君读书,经、史、古文而外,有《唐诗三百首》,心焉好之。”

  勤奋治学是钱基博父子的共同特点。钱钟书曾称赞父亲:“先君遗著有独绝处”。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后,父子经常通信。钱基博告诫他:“儿之天分学力,我之所知;将来高名厚实,儿所自有!立身务正大,待人务忠恕……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胜我,我心尤慰!”

  钱基博深以钱钟书为傲,曾赞赏有加地说:“儿子钱钟书能继承父学,尤喜搜罗明清两朝人集,以章氏文史之义,抉前贤著述之隐,发凡起例,得未曾有!”为防钱钟书自傲,钱基博又循循善诱写信教导他:“勿以才华超绝时贤为喜,而以学养不及古圣贤人为愧……然才辩而或恶化,则尤可危!吾之所谓恶化,亦非寻常子弟之过。世所称一般之名流伟人自吾观之,皆恶化也,皆增进危险于中国也!”父亲的一片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张寿镛、张芝联父子

  张寿镛(1876-1945),字咏霓,浙江鄞县人。光华大学创办者,1925年至1945年,任光华大学校长。

  清末举人,近代著名教育家、藏书家、财政经济家。汇编出版《四明丛书》,共收著作178种、1000余卷。著有《约园善本藏书志》、《约园杂著》、《诗史初稿》、《史学大纲》、《诸子大纲》等。

  张芝联(1918-2008),张寿镛之子。早年就读于光华大学附中,1940年毕业于光华大学西语系。曾任光华大学副教授、光华大学附中校长,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张芝联是著名历史学家,改革开放后倡导人权、民权研究的先行者。主编我国第一部《法国通史》。著有《世界通史》、《世界史资料丛刊》、《国际人权纵横》等。

  张家家训:养身砥品,齐家砺学

  张家乃仕宦世家,为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张苍水(煌言)后裔。张寿镛的父亲张嘉禄即以“养身砥品、齐家砺学”为家训。张寿镛自幼受家学熏陶,“兢兢于君子之喻义,而不敢效小人之喻利”,强调“做事在实行,不在空谈,说得出,做得到方是”。

  平常教育子女,张寿镛总是叮嘱,“一个人立身处世,不可把自己看得太重,太重则一切不肯牺牲,也不可把自己看得太轻,太轻则认为一切非我所能做到”。

  在《六十年之回忆》一文中,张寿镛说道:“我到六十岁,无敢抛弃书本,近年除光华以外一意勘书,盖读书才能养气,养气方可实实做事。宇宙观,人生观,是不少的。积财于子孙,子孙未必能享,且儿孙自有儿孙福,为儿孙作马牛是犯不着的”。

  张寿镛育有六子十女,孙辈众多。其中第五子张芝联为著名历史学家,曾获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张芝联最称道父亲的不是做官,而是创办光华大学。张芝联在晚年做了两件重要的事:一是整理、出版父亲张寿镛文稿;二是设法恢复光华大学,促成在华东师大设立了“光华学院”。



王伯群、王德辅父子

  王伯群(1885-1944),名文远,字伯群。贵州兴义人。大夏大学创办者、首任董事长,1928年至1944年任大夏大学校长。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曾参与护国、护法运动,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著有《交通事业改革方案》、《航政建设纲要》、《伯群文集》等。

  王德辅(1934-),王伯群长子。1974年任芝加哥Victor Comptometer公司集团总裁。1976年创办骏宏公司,担任CEO和董事会主席。著有《爱国者与军阀》。

王家家训:自立自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王家为贵州兴义望族,将门之后。王伯群幼时跟随父亲王启元学习易、书二经,兼学阳明学、四书等。

  1943年,王伯群给子女写下家训:“……我的家庭和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应接受适当的教育,自立自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唯有如此,方能获得社会的称许,方能为家庭、家族和国家做出贡献,成为一个致力于使吾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好公民。”

  王伯群育有一子四女。长子王德辅认为,父亲王伯群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和他在家训中表达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王德辅幼年,正值抗战后期,大夏大学已西迁至贵州办学。王伯群忙于奔走重庆、贵州两地,筹措大夏办学资金和经费,同时他也不忽略对子女的教育。王德辅回忆说:“每次父亲回到家,都将我叫到他的书房学习,亲自辅导我的功课,时常教导我要学以致用”。

  王德辅早年随母移居美国,现有四个子女,七个孙辈。为使优良的家风在大洋彼岸得以传承,年逾八旬的王德辅整理出版《爱国者与军阀》一书,记述父亲王伯群和叔父王电轮追随孙中山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家族往事。



鲁继曾、鲁平父子

  鲁继曾(1892-1977),字省三,四川阆中人。长期担任大夏大学教务长、教育学院院长。

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教育家。著有《中学教育实际问题》,译有《教育社会学原论》、《公民教育详解》、《普通心理学大纲》等。

  鲁平(1927-2015),鲁继曾之子。1947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

  国家港澳工作领导人,曾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党组书记。“一国两制”事业的早期开拓者之一。著有《鲁平——口述香港回归》。

  鲁家家训:做有民族情怀的爱国知识分子

  鲁继曾出身贫寒,幼年丧父。他靠着骨子里的坚韧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回国后长期担任大夏大学教务长。鲁平如此总结父亲一生:“他这一辈子,一方面教书,一方面管学校的行政。他完全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我觉得我父亲是很坚强的……他这一辈子都是为国家做事情,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知识分子”。

  鲁继曾是个真正爱国的人,他带幼年的鲁平上街买东西,一定去国贸公司,从不买洋货,这也培养了鲁平的爱国热情。鲁平大学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很早就参加了革命。他热爱祖国,把祖国统一作为毕生信念。后来,鲁平担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参与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研究制定,是“一国两制”事业的早期开拓者,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鲁平性格倔强,毅力坚定,追求完美。他在《口述香港回归》一书中谈道:“从父亲母亲的性格来看,我也受到了他们的感染,做一件事我一定很坚持,一定把它做完而且做好……这是我一贯的工作态度。这种性格也反映到我在港澳办的工作上”。



褚绍唐、褚君浩父子

  褚绍唐(1912-2004),江苏宜兴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

  著名地理教育家、历史地理学家。他参与制定新中国第一个《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主编《地理教学丛刊》,著有《新中国地理》、《地理教学法》、《徐霞客旅游路线考察图集》等。

  褚君浩(1945-  ),褚绍唐之子,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广泛引用并被大篇幅写进美国、英国、荷兰、前苏联等出版的科学手册和专著中。主编《红外与毫米波学报》,著有《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学》。

 褚家家训:不要做池塘水面的浮萍,而要做池塘底部的乌鱼

  褚绍唐出生在江苏宜兴,是从旧时代过来的典型老知识分子。他一生淡泊名利,著述等身。在儿子褚君浩眼中,父亲褚绍唐几十年如一日勤勉治学的情景,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和鞭策。

  褚绍唐对子女教育并不直接说教,而是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子女。他经常带幼时的褚君浩仰望天空,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讲解日蚀和月蚀现象。对子女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褚绍唐都感到欣喜,时常鼓励子女踏实勤奋,为祖国多做贡献。

  受父亲影响,褚君浩对理科特别感兴趣,在中学时便迷上了物理。他在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从事物理学博士后研究时,褚绍唐每次写信都要提醒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回国后,褚君浩成为国内顶尖的红外物理技术专家,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

  褚绍唐一生辛劳,克勤克俭。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家人子孙也是严格教养,树立了坦诚为人、严谨治学、积极进步的良好家风。他常常对子女和孙辈说:“不要做池塘水面的浮萍,而要做池塘底部的乌鱼”。



赵家璧、赵修义父子

  赵家璧(1908-1997,)上海松江人。1932年毕业于光华大学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著名编辑出版家、作家、翻译家。历任良友图书出版公司经理兼总编辑,上海晨光出版公司经理兼总编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组织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晨光文学丛书》等。

  赵修义(1938-  ),赵家璧之子。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哲学家,着重研究现代西方哲学。著有《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断代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纲要》、《教育与现代西方思潮》等。

  赵家家训:以诚相待、服务他人

  赵家璧钟爱书,常常用读书、编书、出书、译书、写书来概括自己的一生。在他的影响下,儿子赵修义从小便与书为伍。赵修义记得:父亲从外面回来的时候,经常都带回一堆书。

  小学毕业那年的暑假,赵修义协助父亲布置“全国美术展览”,接触了大量赵家璧负责的晨光出版公司印制出来的图书,如《新中国版画集》等。这些图书装帧精美、内容丰富,获得了米谷等艺术家的高度肯定。小小年纪的赵修义深深为父亲感到骄傲。

  在赵修义心目中,父亲编书的信念只有一个,那就是以诚相待,为读者编好书。父亲编辑的这些书都展现了健康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

  耄耋之年的赵家璧体衰力竭、行动不便,但他还常常让赵修义陪着去图书馆看国外最新的出版物。后来,赵修义成为一名哲学家,曾着重研究现代西方哲学。

  与父亲一样,赵修义秉性温厚,为人坦诚。这继承了其父赵家璧的为人之道:对方方面面的人士都以诚相待,为对方设身处地考虑,提供细致周全的帮助。





(作者系档案馆馆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