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无锡:消失的风景

$
0
0
作者:觉迟斋
无锡:消失的风景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总结:“江南园林,明看苏州,清看扬州,民国看无锡。”民国无锡以独特的湖光山色,旖旎秀丽的风光,赢得文人骚客的青睐,可圈可点的景色繁多,常使游客驻足流连,单单游览无锡环湖线路就有:梅园-锦园-管社山庄(万顷堂)-中犊山-鼋头渚-蠡园等。但时光悠悠,岁月无情,时间过去不足一个世纪,昔日炙手可热的景点,不少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像锦园、中犊山、管社山庄(万顷堂)等,它们或遗弃或湮没或冷落,成了正在消失的风景。
被遗弃的锦园
  进入锦园,便是约一里的长堤。深秋时节,漫步长堤,眼前洞开豁亮,左侧是一大片开阔的草坪,绿草如茵。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三只花色野鸡在草地上奔跑,让人一阵惊奇;远处堆起的土墩上,间或种植高矮大小不一的树木,成群的灰喜鹊忽而在空中回旋,忽而栖止在枝叶上,密密麻麻,叽叽喳喳。堤右侧,是三四十亩地的荷池,池塘浅底,三五野鸭,在悠悠凫水。那成片干枯的荷叶,伫立泥中,褚黄一池,煞是壮观。
荷池之南,是“荷轩”,五开间,楠木结构,琉璃瓦顶,典型的民国建筑,式样仿照梅园的诵豳堂,但空间要轩敞得多,门额题有“光波云影、竹静荷香”八字,撩你遐想夏日炎炎里,荷叶田田,荷花婷婷,香气四溢,临池品茗的情形。
园的东南端为嘉莲阁,可以登而远望。经济学博士、大学教授朱偰在1930年《具区访胜记》中描绘嘉莲阁:“三面临湖,遥对鼋渚,外则水天一色,茫茫万顷,仅三山马迹洪涛巨浪间;浩渺阔大之中,别有幽远澹泊之意,斯太湖之所以为太湖欤!”
锦园的主题是观荷避暑,最引人处在荷花,民国时在青岛市政府工作的无锡人芮麟对锦园情有独钟,1933年他在锦园赏荷的游记《藕花香里望鼋头》中,对锦园高度评价,他认为锦园的妙处在山在水,“我觉得小箕山得湖山人工的双料装点,湖滨风景,确已知当首屈,而隔湖望鼋头渚倒影,尤称独绝!”在游记中,他撰写了多则诗词绝句来赞美荷花和锦园的景色,随便举二首,如《小箕山访荷途中》:“枝枝交叶叶交枝,想见亭亭出水姿。此去也知迟十日,已非香嫩绿肥时。”《锦园访荷》:“荷塘夕照影层层,水阁香来冷不胜。难怪锦园无俗客,此花风骨竟如冰!”
信步到园的东南角,遇见两户渔民,他们由政府安排,在太湖蓝藻发作时,摇船在湖中清除蓝藻,空闲时打鱼为生。我上前发烟给男主人,并向他讨近乎,探询有关锦园往事。渔民率真,一一告知。昔日长堤两侧河滩地上遍种各色荷花,建池塘四个,共一百亩,路东侧草坪的前身是荷花池,后用土填塞而得。现在荷花池只剩下西边的一整块和东边南端狭长的一小方。渔民还介绍,在荷轩的西侧,原有几栋红房子(欧式别墅),曾有诸多名人(包括毛泽东)入住,现已夷为平地,仅存栽种的树木,在秋风中呼呼作响。叙说时,渔民心有戚戚,神色愤然。
锦园原是荣毅仁伯父荣宗敬在1929年庆祝60寿辰时兴建的私家园林,因荣宗敬本名宗锦而得名。锦园所在的位置是小箕山伸到太湖里的半岛,是临湖眺望的好地段。该园建成后,名声鹊起,许多文人墨客来无锡游览,第一站是梅园,第二站就是锦园。游完锦园,在锦园的水埠,坐汽船可以直接去游中犊山和鼋头渚,风头盖过一水相隔的万顷堂。
对于当时锦园的情况,史料和文人游记有过记述。薛明剑于1919年主编的《无锡指南》、中国旅行社于1923年编的《无锡导游》、蒋白鸥编于1949年编的《太湖风景线》中,都有对锦园的推介和具体的描述。不少名人在游览无锡的同时,也留下了文字记载,像钱歌川的《无锡纪行》、赫森写于1935年的《峭寒里的无锡》,都记下了游览时的景物、感受和心得。芮麟在1934年写的《三百里间花如海》游记中曾作诗纪录,如《小萁山道中》:“恨不偷闲日日来,诗怀一度一为开,小萁山下重经过,忘却今年第几回。”《锦园春渡》:“一湖春水碧如油,无限风光眼底收。七十二峰何处是?子规声里到鼋头。”
渔民提到的红房子,位于锦堤尽头,是园主人苦心经营的别墅。建筑仿照西班牙式,室内空气清爽,布置井然。建筑细巧玲珑,别具一格。1937年,冯玉祥曾入住锦园。在邓贤撰写的《落日》中描写的淞沪大战里作过交代:“八月中旬,第三战区总司令冯玉祥将军率领部分幕僚随员离开南京到无锡上任。无锡为江南名城,距上海前线约百余公里之遥。无锡城郊有座锦园,为无锡园林名胜,第三战区司令部就设在这座风景秀丽的锦园内。”           
蒋介石曾四次来无锡,其中有两次到过锦园,1946年10月3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偕马歇尔夫妇自南京乘火车抵锡。因当日蒋介石60寿辰之日,故他的此行被看作是为“避寿”而来。 蒋介石的专车经吴桥、惠山直达锦园,途经梅园附近时,受到了荣巷民众的夹道欢迎。1948年春,蒋氏夫妇抵达梅园,直驶锦园。因当天允许记者跟随,所以蒋介石此次无锡行留下了诸多细节。那天蒋介石身着蓝袍黑褂,足登黑色皮鞋,一手持黄色手杖,一手持礼帽;宋美龄则着白底深红花旗袍、黑呢短外套,足登镂空平底皮鞋,显得雍容华贵。
解放后,荣家把这座花园捐献给了国家,后改建成锦园宾馆。锦园宾馆与太湖饭店主楼配套,成为无锡市接待国宾的主要场所--国宾馆。毛泽东曾多次来无锡,两次下榻在锦园,并要求准备《金匮县志》,以便让主席研究无锡历史,此时的锦园,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最灿烂的时候。
前些年,锦园已被荣家后代置换成私人产业,准备新的扩展,再展蓝图。但不久又出现变故,最终锦园归属于无锡国联。令人可叹可惜的是,原先的国宾馆已不复存在,那些曾经被锡人引为骄傲的红房子,以及大片大片荷花池已遭毁坏,现在的锦园,由两位退休工人在门卫守护,园内绿化由两位农民工养护,空荡荡的园子里难觅人影,昔日的繁华和喧闹不再,锦园的历史,或遗忘或尘封,曾经风光的锦园已悄悄远逝,此情此景,让人惋惜和心痛,要是昔日的主人地下有知,目睹今日锦园的遭遇和现状,会作怎样的感想呢?
锦园的山坡上植有许多桂花树,其中两棵已满百年,每到中秋前后,桂花按节令绽放,散发出馥郁的清香,弥漫在园子上空,还似乎在坚守等待着什么,昭示着什么?
 
 
 
 
被湮没的中犊山
 无锡中犊山与管社山的万顷堂南北相对,高度仅30多米,周围约一平方公里,矗立在五里湖和太湖交界处的水中央。中犊山曾经是无锡游览的胜地,景点颇多,人们把中犊山的犊、鼋头渚的鼋、鹿顶山的鹿合称太湖三宝。民国时文人雅士游览太湖,都涉足中犊山,撰联撰文留念。可惜,现在的无锡人,知道太工疗养院(太湖工人疗养院)的多,知道中犊山的少。
山以景出名,中犊山也如此。1929年,荣德生堂叔荣鄂生出资在中犊山建“小蓬莱山馆” ,有醉乐堂、观旭楼等共十二间 ,约8000平方米。在山西侧有“小蓬莱山馆” 题额的门头一座,为“蠡湖散人”所题 ,往山坡走,有醉乐堂、曲尺楼、六角亭及房屋数间。
当时有名的景点“曲尺楼”,即红叶读书楼,是清末新安人孙莲叔建造,楼有三折,称为曲尺楼。清道光进士,曲园居士俞樾(1821-1906)曾来此游览,并为此楼题联:“ 仙到应迷,有帘幕几重,栏杆几曲; 客来不速,看落叶满屋,奇书满床。”
曲尺楼旁有“观旭楼”,因可观日出而得名,当时俞樾在此想观日出,不料当夜呼呼大风,浓云密布,不见旭日,遗憾撰联:“高吸红霞,最好五更看日出;薄游黄海,曾来一夕听风声。 ”
当年馆主于重阳日,集邑人觞咏于此。当时,孙肇圻有感而发,撰联: “结构踞中峰,三山咫尺,万顷汪洋,胜景当前皆入画; 登临逢九日,鼋渚烟波,蠡园风月,俊游到此欲忘归。”让人廓张胸次,大开境界。
不少文人游览中犊山后还著有游记,朱偰在《具区访胜记》中记载:“登犊山,游陈氏山馆一带回廊,轩敞豁达,右顾蠡湖,左临震泽,太湖诸峰,罗列如屏,于此啸风傲月,何殊蓬莱仙馆。馆后上为万安寺,一称天后宫,当犊山绝顶,青峰拱揖,烟水苍茫,亦登临胜地。下为小蓬莱山馆,正对三山,外则水天茫茫,浑无际涘;洪涛澒洞,直扑山脚,于幽静之中,别有壮伟之观。”
无锡人芮麟于1935年游览中犊山后,写下《偷闲又结犊山缘》一文,他游后大发感慨,认为中犊山是一个具备着“静”、“幽”、“清”三种条件的绝好园林,不具备“静”、“幽”、“清”性格的人是不配住的。他即兴写了《中犊山小蓬莱山馆遇雨》一律:“书剑廿年两不成,偷闲再度到蓬瀛。帆从急水断边没,云向乱峰缺处明。万顷风来波欲立,一天雨过气何清。胸中无限伤心事,独对湖山诉不平!”对中犊山的至情至爱溢于言表。
当时的中犊山,可谓群贤毕至,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位,还有像昆山吴鹤武、武进庄蕴宽、 高邮名书家王荫之、名画家王陶民、张百熙、秦效鲁等在此茗茶作诗,留下众多的楹联诗句。
 
中犊山东边半山腰有娘娘庙。史料记载,蒋介石曾两次来中犊山游览,都去娘娘庙烧香,一次在1928年10月26日,一次在1948年5月17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办的《民间历史》,刊登了当时在无锡《人报》工作的李伟回忆《随蒋介石游太湖》一文,第四部分里回忆蒋介石1948年游览的情况,“小箕山并不高,一会儿就到了山顶。山顶上有一尼庵,掩映在竹树丛中,颇为幽静。蒋介石夫妇进去小憇。庵主是一位老尼,她见过世面,看这儿位贵客前呼后拥,白然非同小可。”“在庵内休息片刻后,蒋氏夫妇步登小箕山最高处。纵目远眺,波光潋滟,水天相接处,群峰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只可惜,李伟竟把中犊山错误记忆为小箕山,时光还不满一个世纪,造化已开始捉弄人,把山的名称都弄错,实在是不应该。当时的李伟能伴随大总统,兴奋激动的心情在记游中随处可见,但他不知,当时蒋介石的心情却糟糕透了,在蒋的日记里能觅到他一丝情感踪迹,蒋在日记写到,中犊山“风景虽不俗,而天后宫之不洁,令人欲呕!”天后宫就是今天的娘娘庙。究竟是什么让蒋如此反感,和前次来时情感反差如此之大,是娘娘庙的卫生环境,还是当时的情势所困,不得而知,只能留待日后慢慢去细究。
在中犊山建太工疗养院是1952年,周恩来总理亲点兴建一南一北两处国家级疗养院,北在北戴河,南在无锡中犊山。疗养院建成后,中央领导、国际友人、重要贵宾、各界人士接踵而至。陈毅、刘伯承、聂荣臻、倪志福、埃德加.斯诺、缅甸国家元首奈温将军、日本前首相片山哲、梅兰芳、杨振宁、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等都来入住,热闹非凡,名声如日中天,中犊山迎来了它历史上又一次辉煌,只可惜,他们都是冲着太工疗养院而来,中犊山的风头已经被太工疗养院盖过或遮蔽,至于中犊山的那些昔日景点,已被人淡忘忽视。
解放后,“曲尺楼”改建了宏远楼,旭日楼改建了烟波致爽楼,伸进湖中的木结构长廊已断塌成几段,观湖亭已是残垣。山上的娘娘庙犹在,虽是无人问津,但里面通了电,两支火红的电蜡烛,“扑簌”闪动,似乎坚守着昔日“永绵香火惠黎元”的宗旨。
荣家当时建筑只留下“醉乐堂”一处。“醉乐堂”,是游人歇息茗茶处,当年蒋介石宋美玲伉俪在这里携手散步相对品茗留下了身影。现在是一家民营的茶室,总共五间平房,一字排着,明清建筑,灰墙黛瓦木雕窗格,古色古香。“醉乐堂”东面单独一间,门框上方嵌有“枕流”小匾、对应西边的一间叫“漱石”,斯为雅室,中间三间是大厅。所有室内中式摆置,红木家具,琴棋书画,独特的文化底蕴,似乎还能感受着当年的一丝文化气息,依稀寻觅到近百年的历史痕迹。
改革开放后,环太湖兴建了众多设施设备环境一流的疗养院,太工疗养院渐显平淡,风头已过,而中犊山的风景 ,或遗忘或湮没,已是尘封的历史。
 
            
 
被冷落的管社山庄
管社山庄地处无锡太湖、蠡湖、梁溪河交汇处,西起管社山,东靠犊山大坝,南到万顷堂,北至环湖路,总面积约43.4公顷。管社山庄内一条主园路贯通全园,连接万顷堂、虞美人崖、驻美亭、万顷古渡、思源亭、梅园水厂工业遗址、杨家祠堂、镇湖庵等景点。
管社山庄是明末清初隐士杨紫渊(1674~1736,自号管社山人)所建别墅园林而得名,山庄为一组仿清官式建筑群。民国年间,杨氏后裔于此建杨家祠堂。杨是文人,吟诗作画,结交诸多文人汇聚于此,山庄便成了无锡著名古迹。清乾嘉时著名文学家、刑部、兵部侍郎秦灜撰《梁溪竹枝词》句云:“大渲小渲水弯环,大雷小雷云往还。湖光三面翠声阁,只爱杨家管社山”。其中的“翠声阁”为管社山庄主要观景建筑。
管社山最出名的风景是万顷堂。万顷堂原址先后为湖神庙、禹王庙、项王庙。史载,1915年夏,杨翰西等人游管社山,面对万顷太湖的古庙殿宇倾圮、神像凋残,众人慨然认捐重建。次年3月建成,命名“万顷堂”,是民国初年无锡一大盛事。万顷堂建好后,杨家又在附近造了码头,可以用小船摆渡到中犊山、鼋头渚游览。在宝界桥还没有修竣前,要到鼋头渚玩,只好在万顷堂摆渡至中犊山才能进入鼋头渚。无锡人芮麟于1935年撰《偷闲又结独山缘》中提到,“从前凡到鼋头渚必经万顷堂,所以过去十余年间,万顷堂曾盛极一时。”
在万顷堂观赏太湖,视角独特,可与鼋头渚媲美,当时万顷堂游客如织,管社山人声鼎沸。北师大教授钟敬文在1930年写《太湖游记》中记载:“管社山南麓的万顷堂是暂时绊住我们的足步了。堂在湖滨,凭栏南望,湖波渺茫,诸山突立,水上明帆片片,往来出没其间,是临湖很好的眺望地。”朱偰在1937年《具区访胜记》中记述游管社山情形:“先游管社山,山壁临湖,形胜颇佳。谒项王庙,登万顷堂,门对三山,下临澒洞;窗前松柏拂檐,风帆隐现,实登临胜地。东西楹联,琳琅满目,择其佳者,录之如左:‘如上岳阳楼,望万顷湖光,重忆希文椽笔;遥瞻吴越界,指一帆风影,可来蠡湖扁舟?天浮一鼋出;山挟万龙趋。’”当时,还有袁世凯次子袁寒云游太湖时为万顷堂作联:“几席三山,万顷波涛疑海上;湖天一阁,重阳风雨是江南。”当时颇为有名。
蒋介石曾于1922年和1928年两次来万顷堂游览,并留下日记,“ 十月四日,如无锡,泛太湖,登万顷堂,曰:‘烟波万顷,真足乐也。’”和“二十七日启椗,至管社山,入万顷堂,曰:‘风景似不如昔年所见之秀也。’”对于两次来万顷堂,有不少的回忆记载, 2014年6月14日《无锡日报》刊登的《昔日舌尖上的无锡故事》中写到,1928年10月26日 ,蒋氏夫妇“在游览了锦园的万顷堂和太湖第一名胜鼋头渚后,中餐吃的还是宋美龄的喜好--西餐。”文中的日子似乎和日记相差一天,而把管社山的万顷堂误写成“锦园的万顷堂”,令人唏嘘。
今天,走进管社山庄,门口有两处运动场地,节假日时,有不少的年青人在此运动锻炼,显得还有些人气,沿着主园路往南,仅有三三两两散步的市民,偌大的园林显得空空荡荡、冷冷清清,真可谓管社山庄人迹稀,万顷堂前可罗雀。
现在的无锡人,知道管社山庄万顷堂的人已经不多了,曾经的喧闹曾经的鼎盛,早已被冷落,而造成冷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锦园建成后,修筑了水埠,原来作为必经之路的管社山庄,被锦园替代,芮麟《偷闲又结独山缘》一文也提到:“近以小箕山开辟锦园,游人均到小箕山,万顷堂便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现出极端凄凉的况味。这也是万顷堂的命运使然吧?思之慨然!”第二是,解放后人民政府在管社山庄附近水域建成了水厂,管社山庄便大门紧闭,不再对外开放,码头也就荒废掉了。后来湖水污染,水厂关闭,又冷落萧条多年。
现在的管社山庄万顷堂,政府花巨资修葺一新,产权移交给鼋头渚景区,成一处开放式公园,至今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据说,冷落多年的雪浪山,近年开发许多新景点,融入新的旅游项目,并进行重新包装,游人趋之若鹜,热闹非凡。想必旅游部门应该会从中总结借鉴,让几度冷落的管社山庄万顷堂重返人间。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