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王伯沆亲笔手抄的《巢经巢诗集》

$
0
0

王伯沆亲笔手抄的《巢经巢诗集》

冬晖

2017-09-27 15:51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建校已逾百年的南京大学,可以追溯到1914年成立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任国文系主任就是著名学者王伯沆先生。
王伯沆
王瀣,字伯沆,晚年自号冬饮,又别署沆一、伯韩、无想居士等,是清末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和诗人。冬饮沆瀣出自楚辞,是孤高贞洁之义,无想居士则表达了他对佛学的体悟,也能体现王先生的原籍是江苏溧水(溧水有无想山)。
王伯沆先生少时曾就读尊经书院,考试屡得超等,为山长黄云鹄器重,耳提面命,谆谆教诲。三十余年后王先生对黄云鹄之子著名学者黄侃回忆起当年情景,仍然充满对恩师的感激之情(见江苏教育出版社《黄侃日记》第316页)。后又以诗文受知于陈三立、梁鼎芬、文廷式等人。陈三立移居南京后设立家塾,延请名师课子,王伯沆、柳诒徵等先后被聘为教师,教授寅恪隆恪方恪等兄弟几人。陈寅恪先生后来成为一流的大学者,与少时打下的良好文史基础有重要的关系。
从1914年起,王伯沆先生先后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中央大学近三十年,培养了郦承铨、唐圭璋、卢前、张其昀、潘重规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后人评价王伯沆先生的学术成就,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弱岁治古文诗词,词采挺拔,思如泉涌;壮岁治经世之学,颇有所得;四十以后专力宋明理学,又出入佛老,学习太谷学派理论,遂融通诸家,自成体系。 
纵观先生学术成就,博通是其主要特色。不但四部兼通,而且从诗词古文到金石书画,王先生都有杰出成就。在中央大学任教时,先生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深入浅出,说理透彻又妙语连珠,深为学生喜爱,被尊称为“王四书”。钱仲联的《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则把王伯沆比作小温侯吕方,说“伯沆先生……其诗早期以五言幽敻取胜,得《咏怀堂集》神理。晚岁困卧南都,坚夷齐薇蕨之操,所为律诗,陈芳诗王,千载如晤”,评价是相当高的。这里说的“晚岁困卧南都”,是指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南迁,而王先生由于中风不良于行,无法随校行动,只能困居于南京祖宅。由于德高望重,日伪方面曾多次以武力威胁或重金礼聘,希望先生出山任职。而先生均不为所动,将生死置之度外,宁愿典当家藏书画古籍艰难度日,直到1944年病逝。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8月18日,国民政府特发国民政府令予以表彰,称赞他“坚贞守道,皭然不污,尤为难得。兹闻溘逝,轸惜良深,应予明令褒扬,用彰儒硕,而资矜式”。可以说在道德和学问方面,王伯沆先生都是传统学者的优秀代表,是实至名归的一代大师。 
王先生一生坚守“述而不作”的古训,没有留下完整的学术著作。他的学术观点除了部分文章以外,散见于一生批注的几百部书籍之中,他手抄、批注过大量书籍,现存的就有近两百部,九百多册,其中手抄的三十种。这批珍贵的书籍已经汇编为《冬饮丛书》,由扬州广陵书社陆续影印出版。阅读这些书籍,不光可以学习先生的治学心得和方法,也可以欣赏到伯沆先生的书法,实在是一举多得。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就拜读过《王伯沆红楼梦批语汇录》一书,其中新意迭出,很有启发。美中不足的是,当年出版社为节约成本而排印出版,未能领略先生的书法之美,所以后来见到广陵书社影印的冬饮丛书第一辑时为之大喜,当即就花了小半月工资购得。也正是因为熟悉了王先生的手迹和印章,才能后来幸运地得到一部他亲笔手抄的《巢经巢诗集》,可能这就是冥冥之中的书缘吧。 
2015年春天,我在翻阅某拍卖公司寄来的图录时,发现有一部著录为清末抄本的郑珍《巢经巢诗集》。虽然并未明言是王伯沆先生手抄,但其书法一望即知应出自先生之手。再看落款及藏印,自署“沆一”、“沆公”,又有“溧水王氏无想山房藏书”和“沆一”、“双烟室藏”等印章,与影印出版的《冬饮丛书》若合符节,则此本定为王伯沆亲笔抄本无疑,估计卖家对先生并不熟悉,以致未能明确著录说明。当时心情十分急切,盼望着能尽快看到实物。
拍卖前预展第一天,我就匆匆赶到现场,仔细翻阅了这件拍品。发现此书共三册,开本甚大,用上好的白纸抄成,虽然经过了百年岁月,仍然保存良好,只是原书第一册封面已断裂被夹在书中,上题曰“光绪戊申时馆义宁陈伯严口口(此处两字破损)家因得借录一过沆一自记”,知此本为1908年抄写,陈伯严即陈三立,当时伯沆先生仍在陈氏家塾任教。第三册为后集四卷,封面题识“庚戌春二月从木斋处借得续录一过沆一自记”,知后集抄于1910年。木斋应为王德楷,为伯沆先生好友,也是清末著名诗人。
原书第一册封面,上题曰“光绪戊申时馆义宁陈伯严口口(此处两字破损)家因得借录一过沆一自记”
封面题识“庚戌春二月从木斋处借得续录一过沆一自记”
《巢经巢诗集》内文
王伯沆先生抄书有三原则,一是孤本抄,如《倪文贞诗集》;二是流传稀少的佳书抄,如阮大铖《咏怀堂集》;三是难读之书抄,如《樊文汇录》。那么为什么要抄录这部多达数十万字的郑珍诗集呢?我想大概原因有二:一是从内容看,此本为九卷本,前有咸丰间莫友芝、王柏心序,应为咸丰初刻九卷本。而这个版本流传较少,通行本是后来的光绪翻刻本;二,郑珍是清代一流的大诗人,有一部分诗作风格奇崛奥衍,不易读。陈三立是当时的“同光派”代表人物之一,尊郑珍为同光体先驱。而王先生当年正馆于陈三立家,常与陈互相唱和切磋,深受其诗学思想影响。那么见到咸丰初刻巢经巢诗集后手抄一部,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本三厚册共计数十万言,笔笔不苟,是极为罕见难得的书法精品。而且间有朱墨批点,或解释文义,或点评作品,或对照他本校勘文字,体现了先生的深厚学养和诗学思想,对我们研究王伯沆先生具有重要价值,实非寻常清末抄本可比。所幸卖家并不甚明了此本之价值所在,拍卖时并无几人注意,经过几轮竞争而得之,落槌价还不到心理价位的三分之一,可以算是该场拍卖的一个小漏。王伯沆先生虽早就以书法名世,但并不轻易为人作书,其手迹坊间流传很少,在拍卖会出现的完整手稿更是只有这一部而已。
2015年我在一个月内陆续得到三种重要的名人手稿,除此本外,还有邓之诚先生的《闭关吟》手稿,以及清代宗室子弟奕赓的多册手稿,比如他当侍卫时期的日记等,对于研究清史颇有参考价值,以后有机会当再写专文介绍。如果说科学研究上有“奇迹年”的话,那么2015年也可以说是我藏书的小小奇迹之年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