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驮着一位骨瘦如柴的“游侠”。
“游侠”一手握着长矛,一手持着盾牌,朝着如血的残阳、向着无垠的地平线走去。
——这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名叫“罗西南特”;
——这位骨瘦如柴的“游侠”,就是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这部小说全名是《奇情幻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它对于欧洲近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让人高兴的是,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之一的《图咏堂吉诃德全集》,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了。翻阅这本装帧精美、图文并茂的集子,深感出版社为青少年读者做了一件好事。
记得在1998年香港回归一周年的日子里,我去香港探亲,曾观摩了香港展览中心的图书展览会,当时的感觉就是香港的青少年读者群普遍偏好阅读“卡通读物”。而这一股“卡通”风不久就吹到了内地,如今在我们中小学生的书包里存有几本卡通读物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有人曾为此慨叹,说是当今的青少年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就连高中生读者群中也普遍出现了阅读“稚化”的趋势。其实,一种阅读的取向之所以存在,自有它的合理性。卡通读物的直观、变形、夸张、诙谐、轻松,符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由此看来,读一些健康的卡通读物对青少年读者也不无裨益。我就是从自小爱读连环画、漫画作品等开始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后来当上语 文老师的;就连不少中外文学名著的启蒙,我也是从阅读连环画等开始的。
诚然,卡通读物中也客观存在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尤其是对中外名著“戏说”式的破坏,尽管可能会博得一哂,但对青少年读者阅读理解中外名著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以致贻害无穷。《图咏堂吉诃德全集》的出版,对青少年无疑是一种极好的阅读导向。世界级的小说家塞万提斯的经典作品,配上世界级的版画家古斯塔夫·多雷的120张全幅面的金属版画和259幅小的木刻版画,堪称是“最伟大的图文绝配”了。
古斯塔夫·多雷(1832—1883)是法国画家,也是著名的雕刻家、插画家。在短暂的51岁的一生中,他总共为近1000本书绘制了插画,他所配画的作品较多的是世界公认的经典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为《圣经》绘制的两套共100多幅油画和水彩画、为弥尔顿《失乐园》绘制的两套水彩画、为但丁的《神曲》绘制的120幅水彩画。他为1861年版的但丁《神曲·地狱篇》所作的木刻画,曾使19世纪的欧美国家再度兴起但丁研究热潮。多雷所领导的创作室在19世纪后半叶几乎左右了整个插图版画业,在1860年到1900年的40年内,欧洲和美国一直在以平均每8天一个版本的速度出版他的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96年当美国芝加哥艺术协会举办他的画展时,有150万人涌入画廊参观,可见多雷的美术作品在欧美的影响之大之广了。
毋庸讳言,看根据中外名著改编的戏剧、影视或绘画作品,我们常常会有失望之感,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而当戏剧、影视或绘画作品一旦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转化为直观的形象,并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会觉得戏剧、影视或绘画作品中“那个”直观的人物形象不像文学作品中“这个”人物形象——这和不同艺术形式表现人物形象时采用不同艺术手段有关。所以说,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转换为直观的、形象的画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读《图咏堂吉诃德全集》就有一种满足感,觉得多雷用他的版画忠实地、传神地甚至是维妙维肖地勾勒出了我们心中的那个“堂吉诃德”。
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雷严谨而又严肃的艺术创作风格。身为法国人的他,为了给《堂吉诃德》配画,曾花费了大量时间亲自到堂吉诃德的“故乡”西班牙去实地旅行,这就使他对西班牙独特的风土人情有了深刻的了解和切身的体会,加上他对《堂吉诃德》的深层、准确的解读和他精湛的艺术造型才能,便成功完成了为《堂吉诃德》配画的任务,留下了这部脍炙人口的《图咏堂吉诃德全集》。
翻开《图咏堂吉诃德全集》,你不能不为多雷版画所表现出来的“漂浮在梦幻中”的风格和表达思想感情率直而有力度的特色所折服。如本书第1页描绘的是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著名场面,多雷充分调动金属版画的艺术创作手法,以密集的线条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堂吉诃德大战风车时被风车的轮翼直挺挺地掀下马来的瞬间;画家又以相对疏落的线条,勾勒了高远的天空、风车成阵的背景和远处堂吉诃德的随从桑乔眼见主人人仰马翻时惊慌失措的神形。深浅有变,粗细有致,主次有序,疏密相间,通过人物和人物、景物与景物的鲜明对比,就形成了一幅多层次的、调子变化复杂的画面。又如本书第8页和第9页跨页画面“堂吉诃德走出家门,来到荒野,满脑子的胡思乱想”,勾勒出了本文开头所描绘的瘦人瘦马的形象,其本身就可以视为最能体现“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典型特征的独立而完美的金属版画艺术作品。至于书中的木刻版画,也充分运用了挑、刻、铲、刮等技法,使众多的画面形成或粗犷、或细腻、或刚劲、或柔美、或厚重、或轻盈的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艺术风格。
西班牙伟大的作家塞万提斯
就《堂吉诃德》这部长篇小说本身而言,塞万提斯最大的贡献是塑造了堂吉诃德这个性格复杂而内涵丰富的典型人物。堂吉诃德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以致陷入疯癫状态。他好打不平,把风车当巨人,视客店为城堡,拿铜盆作头盔,将羊群当军队,做出了许多十分可笑的蠢事。17世纪西方文学评论家认为这是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18世纪的启蒙主义者则看出了他的理性与可敬的品质,19世纪的浪漫派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他都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在原苏联,有人认为他是没落阶级的人物。在中国,鲁迅先生既肯定他的志向,又批评他的主观盲动;茅盾先生则对他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周扬先生对他的评价却非常之高。众多的中外文学大家都对堂吉诃德有着浓厚的兴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见《堂吉诃德》这部经典小说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已经跨越了时空,至今熠熠生辉,让人津津乐道。因此,《堂吉诃德》这部书被誉为西班牙历史上里程碑式的20本书之一、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著作之一、西方文学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堂吉诃德究竟是一个悲剧人物,还是一个喜剧人物?这个人物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文学形象的问世又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根据“接受美学”的原理,青少年读者们可以通过阅读这本图文并茂、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图咏堂吉诃德全集》,从不同的角度自己去领会、去感悟、去理解、去探究、去概括。
《图咏堂吉诃德全集》是我们青少年读者走近名著、走近名画的一部佳作。无论是喜欢“读图”的同学,还是喜欢“咬文嚼字”的同学,相信在读了这本《图咏堂吉诃德全集》后,都会有所收益的。
你看,瘦骨嶙峋的老马“罗西南特”驮着骨瘦如柴的堂吉诃德,正从天边向我们走来……
(楼主注:本文曾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上海中学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