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文学名著阅读僵局的破冰之旅 |
||||||||||||||||||||
[作者:陈益林 来源:“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 阅读:2350次 发布时间:2012-1-2 15:41:46] |
||||||||||||||||||||
|
||||||||||||||||||||
内容提要:许多人都明白文学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应试教育的沉重氛围中,冷落甚至排斥学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的现象却十分普遍。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目标只看重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轻视长篇整体作品阅读的状况十分严重。这些都是导致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长期难以摆脱“少慢差费”恶劣局面的重要因素。东阳中学语文学科组努力在限制中求得自由,在高一年级作试点,通过落实文学名著阅读数量、保证文学名著阅读时间、合理安排阅读顺序、激发文学名著阅读热情、提供阅读方法指导、建立阅读考评机制等举措,力图打破当前制约学生进行文学名著整体阅读的坚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文学名著 阅读僵局 整体阅读 破冰之旅 一种困惑:十年辛苦,为何高耗低效? 且看《小学语文知识大全》①目录: 一、拼音。二、汉字。三、词语。四、标点。五、成语。六、古诗词名句。七、常用歇后语。八、常用谚语。九、对联。十、句式与句段。十一、名言警句。十二、古文。十三、四大名著人物形象。十四、中外名著人物形象。十五、文学常识。十六、现代诗欣赏。十七、现代文欣赏。十八、公益广告、商业广告。十九、感动中国。二十、应用文学作品。二十一、作文指导。二十二、百科知识。二十三、认识标志。二十四、奥运专题。二十五、世界各国简介。 这样的复习用书,相信许多小学生手头都会拥有。其内容不可谓不丰富,知识搜罗不可谓不全面,而且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不断地去读去记去背。一到初中,又会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之类的资料铺天盖地而来。再加上学生在小学、初中合计共九年中所学的语文课本,按理说,学生所接触的语文知识为数已很不少。为什么学生一进高中,几乎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都会众口一词: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太狭窄,阅读和写作能力太低下。经过高中一学期的常规语文学习,与小学、初中合起来,近十年的语文学习,学生的读写素养,为什么总是起色不大? 一种共识:不读文学名著,何来语文素养? 带着这种困惑,去年寒假前夕,我校语文学科组专门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寻求破解之法。我校语文学科组创办有一份组报,叫《语文月月报》,里面专门辟有“理论园地”栏目,每期由一位教师提供一篇启示意义较强的理论文章,打印出来供全组同仁学习。2009年下学期临近期末,学科组会议上,我校一位语文教师提供的一篇题为《名著阅读的意义》(作者:郭红印)的文章(见附件一),引起了大家的热议。近期在我校女教师手中频传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②一书中论述课外阅读重要性的章节更是引起了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的极大共鸣,兹引录几段如下: 有一根“魔杖”,它确实是有魔力的,哪个孩子一旦被它点中,就会变得更为聪明,在学习和才能上更有潜力。这个“魔力”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阅读多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当他有意识地主动去学习的时候,丰富的语言和智力背景就来帮忙了,他较好的学习能力使他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使他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而阅读少的孩子,他语言和智力背景的苍白使他学习能力羸弱,在越来越难的知识面前,在越来越多的竞争面前,他更多地体会着力不从心,他的挫折感越多,就越不自信,对学习就越没有兴趣。 一些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因为他们心里总有担心,孩子光完成学校课程学习已经很忙,考试考出好成绩最要紧,读课外书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习,不合算。这种说法等同于在说,我急于从哈尔滨到广州开会,哪里有时间等四个小时后的飞机,火车马上开了,我得赶快去挤火车——好像是那么回事,实际上全错了。 对于文学名著阅读的重要性,组内同仁早已认识到,通过以上材料的学习,大家倍觉解决文学名著阅读匮乏问题的紧迫性。经过学习讨论,全组同仁一致认为,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低下,跟我国现行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只让学生停留在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而没能上升到“文学著作”的研读(有“名著简介”,也只停留在“简介”,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让学生捧读正版原著。正像不吃完整的水果,而只让孩子吃榨干了汁水的水果一样,哪里有什么营养!)大有关系。文化的汲取是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也是语言学习最基本的要求,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肢解累砌模式进行语文学习,很难让学生闻到人文文化的气息。没有文化内涵的语文学习是没有生机的学习。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应划块割裂,机械组装。生物学原理告诉我们,细胞从生命体中分割出来,就很难将其再组成有机的生命。而文学名著,作为一个鲜活的言语生命体,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类情感和生动的言语肌理,给学生整体“语文内力”的输入,可以提供极好的样本。只有系统地感知对象,才能完整地把握对象,否则就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片面和无知。只有让学生培养起语言学习的整体观念,才能形成全面优质的语文素养。 一种震惊:零敲碎打,十年难磨一剑 在全组同仁达成必须尽快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学名著中学语文的共识之后,我校语文学科组准备以2009级高一新生作为指导文学名著阅读的试点对象。在寒假前夕,我们从高一十六个班级中抽取了高一(3)(4)(10)(11)(12)等五个班级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对学生的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阅读状况作了一个摸底: 列入调查的五个班级总人数为260人,下发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60份。最后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除了《西游记》,在整个小学、初中再加高中一学期的九年半中,完整地读过其他三部古典文学名著的学生不到被调查对象的四分之一。而对四大名著一点都没读过的人却为数不少。从以上这组令人震惊的数据中,我们彻底明白了,为什么学生经过近十年的语文学习,却形不成高水平的语文素养的一个致命原因。长期的字、词、句、篇、段的零敲碎打,终究难以磨成语文素养的完整之剑。陶行知先生的话,早已印证了这一点: “中国的教科书,不但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我们读《水浒》《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一类的小说时,读一节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从早晨读到晚上,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气看完才觉得痛快。以零碎的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份量。” ③陶先生把这种教科书比喻为“没有维它命的菜疏”和“上等白米”,“吃了叫人害脚气病,寸步难行。”④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还设计了如下问题: “如果你没有很好地阅读过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请说说影响你积极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原因”。 尽管回答“没有时间”“学校不许”“父母不让”等原因的也不少,但更多的却是“没兴趣”“读不懂”等原因。是真“读不懂”吗?早在小学、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就已选录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原文片段。如果有了课内的认真研读,学生只要有时间、有耐心,是应该能基本读懂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可见“读不懂”不应成为真正的理由。中国当代中小学生缺少耐心,不愿作深广细致的文学著作研读的不良学习习惯倒是更应该加以关注的问题。
同一机制:多管齐下,狠抓文学名著阅读 不少学校,不少语文教师,不是不明白文学名著阅读对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作用。但大多以应试教育氛围太浓,学生忙于练习考试,没有时间进行名著阅读为理由而放弃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的要求。北京二十二中的优秀班主任孙维刚在谈到班级文化建设时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中学老师,面对流俗,我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上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自己的小气候。”⑤这句话,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也很有启示意义。在无法改变整体应试氛围的情况下,广大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完全可以构建良好的“文学名著阅读小气候”。 我校高一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在寒假前夕在共同确立的“落实阅读数量、保证阅读时间,合理安排顺序、引发阅读兴趣,采取考评措施”的同一机制下,措施分项落实如下: ⒈文学名著阅读总动员:在宣讲文学名著阅读的普遍文化意义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推介热爱名著阅读走向成功的校友个案,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热情。如东中2009届毕业生金远晴,平时热爱文学名著阅读,语文素养高,在第十一届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最后被厦门大学特招录取。现还在东阳中学就读的高三毕业生陈可馨,重视文学名著阅读,积累深广,在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现已被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预录取。我们还充分利用“校迅通”网络平台,给各位学生家长发短信宣讲文学名著阅读的意义和作用。要求家长配合给子女一次性,或分期分批买齐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只要讲清道理,家长都会积极支持。购书实在有困难的,可向学校图书馆借阅。 ⒉保证文学名著阅读的时间:重点放在寒暑假,开学后再利用语文课堂、周末及周一到周五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温习。 ⒊合理安排文学名著阅读顺序:把《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三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作为高中阶段文学名著阅读的重点,保证学生每个假期阅读规定的名著一部。高一阶段,寒假通读《三国演义》,暑假通读《红楼梦》。高二阶段,寒假通读《水浒传》。高二暑假(新高三要在暑假补课一个月)和高三寒假,鉴于高考形势紧迫,名著阅读不作统一规定。这样安排的理由是,高一语文必修二中已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林黛玉进贾府》,语文读本中又已有《红楼梦》助读资料,再加学生对《百家讲坛》中易中天说三国的情况又比较熟悉,所以高中阶段规定阅读的第一部古典名著是《三国演义》,第二部是《红楼梦》。有了《三国演义》《红楼梦》两部名著打底,用高二的一个寒假通读《水浒传》就不会是什么难事。 ⒋进行文学名著阅读方法指导:针对不少同学说古典文学名著看不懂的问题,我校高一语文教研组统一对学生要求购买或借阅注释比较详细的《三国演义》小说版本。推荐阅读《〈三国演义〉鉴赏词典》《〈三国演义〉纵横谈》《闲话三分》等书籍和观看央视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及易中天品三国等影像资料。资料和原著参互研究,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 ⒌建立文学名著阅读考评机制:在学生课外阅读还没有形成习惯前,对文学名著阅读进行考评往往能催生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高质的阅读效益。我们利用学校每次学生放假归来,都要进行假期作业检测的惯例,打破近年来寒假作业检测样式的 “高考翻版卷”模式,不求题型面面俱到,只求能检测出学生对文学名著人物、情节、内容的理解和熟悉程度。由两位教师合作命制一份《〈三国演义〉阅读检测卷》(见附件二)。寒假一回来即对高一全体学生进行《三国演义》阅读检测。适度的压力可以催化出动力。我们的考评压力促使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下一番狠功夫。 阶段成果:课外课内,成功进行对接 新学期开学后,通过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的检测,我们掌握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状况。成绩优秀者,往往都是阅读认真、仔细、完整者;成绩低下者,皆属阅读马虎、粗疏、数量不足者。在大力表扬成绩优秀同学的同时,我们专门建立了“《三国演义》阅读培训班”,将在寒假中没有很好完成《三国演义》阅读任务的学生编入培训班进行补读。每班选成绩最落后的五位同学参加培训,培训时间定在周四下午第四节课外活动课。并明确告知高一全体学生,在新学期的周练、月考、期中考和期末考中,都将放入《三国演义》阅读检测题。在应试教育占上风的氛围中,借助一点应试技法,来刺激后进同学重视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亦属必要。我们还采用下列手段,架起文学名著阅读与课内语文学习对接的桥梁: ⒈课内外阅读材料有关词句参证解读:我们在语文课上专门辟出“《三国演义》阅读提问时段”,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存在的困难。结果学生提出来了许多有利于课内外知识有机对接的问题。如《三国演义》第四回:“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中“何反之有”与苏教版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句式完全一致。又如《三国演义》第四回:“周毖曰:‘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中的“购”与苏教版必修三《〈指南录〉后序》“穷饿无聊,追购又急”中的“购”字可互相参证,都作“悬赏捕捉”解。又如《三国演义》第二回:“刺史臧旻上表奏其功,除坚为盐渎丞”中的“除”字,与苏教版必修三《〈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中的“除”字可互相参证,都作“授予官职”解。还有《三国演义》第五回回目:“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的“矫诏”,与苏教版必修三《五人墓碑记》“且矫诏纷出”中的“矫诏”可互相参证,都作“假托君命颁发的诏令”解。《三国演义》第六回:“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与苏教版必修三《鸿门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中的“竖子不足与谋”句式、意思完全一样。这样的课内课外内引外联,学生十分感兴趣,既增强了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热情,又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⒉充分挖掘课内练习与名著之间的“契合点”。高一第二学期一开学,我们先上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每位学生手头都有品牌学辅资料《世纪金榜》。《世纪金榜》中的不少练习与《三国演义》“缘分”不浅。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素能综合检测中”中有一道以对联形式撰写对比阅读心得的题目,要求将《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中有关张飞退曹兵的描写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退秦师的描写进行对比阅读,然后比较两者特点,撰写一副对联。《谏太宗十思疏》一课的“学业达标评价”中有一道续写句子题,要求学生在商纣王拒谏而导致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的例证后,再举一例来证明虚心纳谏的重要性。当同学们在独立完成作业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进行映证,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参考答案中的例证材料即取自《三国演义》。答案如下: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许攸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这些课内练习与文学名著读物妙合无间的事例,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名著阅读不但于“高考”无碍,反而还可以为他们制胜考场提供很大裨益。生存竞技一旦与素养提高和谐共生,同学们阅读文学名著的劲头就更足了,有的同学甚至有些“走火入魔”般地迷上了阅读文学名著。不少同学利用“桌上、床上、厕上”,见缝插针地阅读《三国演义》,他们戏称自己为“现代的欧阳修”(欧阳修有马上、枕上、厕上“三上”学习法)。 ⒊在写作中实施课内外阅读文本比较赏析:我们在本学期开学初的第一篇作文中,就安排学生进行“烛之武退秦师”与“诸葛亮舌战群儒”口才艺术辨析谈的写作。让学生既学会了将课内之书读厚,又学会将课外之书读活。两者相得益彰,各臻其妙。 结束语 明其理,而不作为的现象,目下所在多有。知道文学名著阅读重要性的人不少,但以种种困难为理由而冷落甚至排斥学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的现象十分普遍。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方面的不作为现象由来已久,似厚重的坚冰,阻遏着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机。坐而叹,何如起而行。上文所述的我校语文学科组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的尝试,是我们在高中阶段正在进行的一次力图打破现下文学名著阅读僵局的破冰之旅,我们觉得脚步坚实,成效喜人。
资料出处: [1] Z.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出版。2009年3月第九版。 [2]尹建莉. [M].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3]陶行知文集[C].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82. [4]陶行知文集[C].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82. [5]Z.中国教师阅读网:《神奇的孙维刚》 |
↧
打破文学名著阅读僵局的破冰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