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宁鸿彬先生《中学语文讲读教学举要》——谈课堂中教师的主问题设计
《中学语文讲读教学举要》是宁鸿彬先生多年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全书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遵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围绕怎样上好语文讲读课这一个中心议题,从教学方案总体设计、初读、启发、讲解、板书、应变、总结等方面阐述了具体详尽的做法。讲理论,深入浅出;举实例,生动丰富。对我个人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启发。
在第一章中,宁先生主要讲解了搞好讲读一篇课文的教学总体设计这一大的专题。他认为,科学的设计思想主要有一下部分组成:(一)传授方法,揭示规律(二)讲解难点,注重实效(三)主线鲜明,整体性强(四)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就其中主线鲜明,整体性强一节,我做了认真学习并做了自己教学中的一个简单的案例研究。
讲课和写文章一样,要求讲课的前后的衔接,步骤的流畅,条理的清晰,彼此的照应等等。而要是做到这一点,就要把握住一条讲课的主要线索,用它把各项教学的内容串联起来,使一节课形成一个整体。若不是上述那样,而是把课讲得前后割裂,左右无关,彼此孤立,支离破碎,既理不出讲课的头绪,又没有整体感,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搞乱,不要说受到有效的训练,就是读懂教材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讲求课堂教学要做到主线鲜明,整体性强,要注重课堂主问题的设计。
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和宁老师的相关阐述,谈一下主问题的设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中教师的问题设计,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它的精心设计,既能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调动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够引导学生将教师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师生共同探究的内容或结果,并进一步地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
我结合自己对《采薇》这课的一些问题设计,谈一下自己浅陋的想法。
一、主问题设计的原则和做法
什么是教学的主问题?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教学中的主问题要具备“三力”,既要具有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具有在教学过程方面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又要具有在课堂活动方面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我在对主问题的设计中,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
如《采薇》一诗,教学的重点是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情感。
一位参战数年,久阔桑梓的戍卒,在战争结束,回乡夙愿即将实现的归途中,他并没有载欣载奔,却是行道迟迟。缘何而迟,我想除了有雨雪霏霏、长路漫漫、载渴载饥等原因之外,更是其内心中难以言道的复杂情感所致。“迟”是内中情怀的外显。
问题设计:《采薇》这首诗抒发了这位戍卒怎样的情感?这些是从哪些诗句中体现出来的?
围绕这一主问题,学生通过析词理句,数层深入地思考便能够很好地将情感把握并体会出戍卒那种近乡而情切的矛盾心理了。
(二)根据学情设计主问题。
“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在初中,苏教版的教材收录了《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他们对重章叠句和比兴、对比等艺术手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采薇中局部的重章复沓和“采薇采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两处比兴又能够更好地突出抒情主人公的“家国之思”和“参战之豪”。也为了避免与第一个主问题,我保留了重章叠句部分的赏析。
问题设计:重温《蒹葭》中学过的重章叠句的手法,在《采薇》中进一步体验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从旧识中提取、概括,再次感受了这种写作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学生答题示例:
在前三章的前四句中,“采薇采薇”反复出现,写到了因为薇菜可以食用,而不断采摘充饥的过程,也写出了戍卒生活的艰苦,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出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戍役的漫长,“曰归曰归”却久成不归,重章叠句手法的使用,在一唱三叹,诗意不断推进中表现出戍卒在战争中强烈的思归之情。
(三)根据难点设计问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这句话的理解历来说法不一,却赞赏有加,如果让学生写作评论,容易出现套作或是过于空洞。
这一环节中,我令学生将“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作为背景,动笔写作。
问题设计:展开想象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幅画面进行描摹,再次体味其中感情。
并给出了写作提示和可以写作的角度: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猜想还有谁在等我?在回乡之路上,遇到了何人何事何物,唤起了他怎样的情思?
学生答案示例:
记得你戎装离开的那一天,我还是一个如出水芙蓉的妙龄女子。可是,就在那春光明媚的一天,在那执柳相送的一刻,注定了我无尽的等待。独自一人看春花秋月,独自一人看夏荷冬雪。有时,我也会登楼远望,多希望,你就在眼前的这条归家的路上;有时,很想亲上战场去寻你,可是世间的孟姜女到底能有几个呢?终于,由我青春少女变成人老珠黄,而等待却还在继续,一个没有结果的等待。可能,我早已知道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等待,可是还是抱着一丝渺茫的希望;或者,等待早已成了我的一种习惯······终于,在一个漫天风雪的早晨,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熟悉的巷陌中……
(四)问题设计的注重内在联系、注重层次性。
问题设计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层次感。这种层次感不仅能体现文章本身的脉络线索和内在的逻辑联系,而且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
找出情感——体会情感——深味情感,一线贯穿。
二、问题设计的反思。
(一)初设问题时设问的明确性不够
在初设计问题时,我将三个问题设计为:
1.采薇抒发了士卒何种情感,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
2.结合学过的《关雎》《蒹葭》中使用的比兴和重章叠唱的手法进一步体会情感。
3.展开想象描绘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画面,进一步体会加深理解。
通过对赵老师讲座的再次深入学习与请教,将问题改为了上述的三个。指向性明确了,提示性明确了。
(二)重点班与普通班在设置问题时区分度不够。
这是我在学习《中学语文讲读教学举要》之后的收获,写下这篇小文章,用以留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