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阅读教学效益与文本解读

$
0
0

             陈日亮  2012.5.18
历史的禁闭与现实的折腾导致语文教学失去了自己的重心,语文教学的问题是底层问题,语文问题应该从高端拿下来放到底层解决。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什么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想出种种的实际方法来。陈日亮老师讲了一个叶老的故事,陈老师在福州一中教书时,叶老曾为福州一中题词:
何以为教,贵穷本源  化为践履  左右逢源
之后陈老师去北京找叶老,提到此事,遗憾的是叶老已没有印象,但当陈老师要离去时,九十多岁的叶老请他回去把事情的整个过程尽可能详细的写信告诉他。陈老师回来后把当时的过程经过搜集整理,详细的写好寄给了叶老。不久叶老孙女变回信了,并且请求把“贵穷本源 ” 改成“贵穷本然 ”。
现在语文问题是底层问题,谈不上发展。经过调查,学生数理化英语课上抬头上课,而语文却低头上课。现在学生对语文厌烦,随经过了课改但并没有把问题改变过来。在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威胁到语文生存问题,有的校长随意更改语文课课时,前段时间就听邯郸某校的一位语文老师说过,她们学校的语文课让校长改成了每周4课时;有的甚至想取消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上和不上没有两样 ,陈老师曾经做过调查,听课后问学生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大多是回答不知道。在现在中国的语文课堂上很多师生的生命被浪费了。
一、当前语文课存在问题
陈老师说:“意识形态主导和知性语文教学是导致课程性质模糊和教学效益低下的两大主因”。意思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偏重人文和知识的说教是课程性质模糊,教学效益低下的根源。
教例1 一位老师在讲《皇帝的新装》公开课时的板书
骗子是  阴险狡猾  骗术高明
皇帝是  愚蠢  爱慕虚荣 昏庸
大臣是  没有主见 自私自利
百姓是  自欺欺人 口是心非
孩子是  诚实天真 实事求是
最后总结结论-----虚伪腐朽的众生相(???)
这位讲课老师为什么会对下面的话视而不见呢?
课文提示:“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的思考也许会深入一些。”另外课文练习中也有一道题“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百姓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陈老师建议对于这篇文章教师备课时应考虑:
什么是童话的特点  童话故事人物和小说情节人物有什么不同  读童话应该注意什么   安徒生的童话为什么吸引人。
二、语文是教内容的学科还是教形式呢?
中外许多语言大家都有过论述,
吕叔湘: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汪曾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王尚文:倾听文本发出语言的细响
施特劳斯:在字里行间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科专责。
朱自清说: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
江西师大教授余应源认为:就语文教学以外的学科而言,言语形式层面的穿透是为了把握言语内容(意)。就语文教学而言,则是为了获得实现言语内容的途径(言)。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获得言语形式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才是语文教学的现实目的。可见语文教学中,言语内容的理解是为实现言语内容的途径----言语形式服务的,言是主体,是根本,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王荣生说:不管是被选进语文教材里的这些文章,还是其他课程所使用的 教材,它们客观上都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一种是“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价值。在其他课程里,人们学习教材,只学前者,不学后者;而在语文课程里,人们主要不是学习前者,而是学习后者。 不着眼于它的“如何传达”的智慧(即言语智慧)而着眼于它所传达的信息本身的智慧,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最经常犯又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错误,也是语文教学最严重的错误。
陈日亮老师认为:语文课程是以文本作为教材,它必然要教文本里的“是什么”,但是要真正教出和较好那“是什么”,就必须教学生从“怎么样”读出文本的“是什么”。“怎么样”就是课标说的“过程与方法”,这过程与方法,只能是语言文字探究的途径,也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侧重形式的讨究”。“是什么”即人文,“怎么样”即工具。具体文本中的“是什么”不可能是一般的“什么”,而是“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也不可能是一般的“怎么样”。而是“什么的怎么样”。因此“人文”与“工具”二者相互依存,一而二,二而一,课标谓之“统一”选自 陈日亮《续〈断想〉》。
教例2 林庚《说木叶》
教学内容重点的三种选择
1、             赏析作者在文中所列举的古诗写“木叶”的名句。
2、             理解作者所解说的古代诗人创造“木叶”意象的艺术奥秘。
3、             揣摩发现作者解说“木叶现象”的言语表达方式,领悟文章严密条畅的思路逻辑。
教师是应侧重教木叶 还是教“说  ”?  如果把握不准往往会把论文章体式的学习换成诗歌欣赏课。答案应该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把第三点说清楚,第一二点也就清楚了。
由此我们也可得出结论:语文既是教内容的,也是教形式的,但归根结底是“教形式 的”,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说就是 “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讨究”。
三 师生互动的关键是什么
由教师指令的形式主义的虚假的“互动”对话,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水份与泡沫,也是阅读教学空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今天的语文课老师讲的再好,唾沫四飞,但学生无动于衷,原因是忽视了对话和互动。有的即使对话和互动也是没有落差的,“太好了,太棒啦”,教师课堂随口表杨,既然很好,还用教么,所以我们要找好落差。不能没有更不能太大。主要是要知道学生差什么。国外在上课时是学生拿话来和老师对,学生是主动的。而中国是老师和学生对。老师经常会问:你们有什么问题么?学生往往茫然,提不出问题,会想老师你还没教我们啊。老师呢会说你们没问题我教什么呢。
教例3
《老王》
激情导入---齐读目标---看作者照---速读课文---思考问题,问1 作者怀着怎样的感受写?那个词? 问2 思考写了哪三件事?最深刻的是哪件? 让学生品读老王,找人物语言、肖像、动作的描写,一遍遍找:你找找,我找找,他找找,东找找,西找找,都找到了,合起来就是对课文的理解了。问3 最打动人的描写在哪里?找到了:不要钱。 让学生表演“直僵僵”的动作。问4 为什么愧怍?因为杨绛认为对老王关怀还不够。问5 如果我们碰到不幸的人该怎么办?学生开始胡讲一通,全是与文本豪无瓜葛的套话。除了三个学生说,要善良一点,要关心帮助他人,关心不一定要用钱来衡量,教师最后的总结语是:愿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些跟作者表达的感情有关系么?王荣生老师曾经问过一个问题:“我们的课是什么样的课呢?”第一,让学生找一遍再找一遍。老师们以为学生找到那个地方、会说课文中的那个词就是理解了。第二,学生找到了那个词,说几句话。不管说什么,就是好的。第三,最后总是激情号召语。希望学生能够占有课文中表达的好思想:善良的心灵,要有勇气等,不管这个号召有用没用,总之,要号召。阅读真的是我们发一个指令让学生去找到那个地方么?学生找到那个地方就真的理解了吗?不同的学生散乱地找不同的地方,真的就表示全班同学对课文理解了吗?文学作品的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阅读教学徘徊在低层次、低水平“扫读”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四  教与学的关系
古人读书与教学的最宝贵经验
“欲其自得之 学贵生疑   须教无疑处生疑   读书得间 等”   
歌德说:内容人人可见,意蕴须经一番努力才能找到,形式对大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我们读书要做语言的侦探,语文老师没做好因为缺少语感。感比较知深入一层。知是我与事物对立,从我知彼;感是我与事物融合,彼我不分。
课例  鲁迅 《孔乙己》 略
陈日亮老师说“我的教法不过就是我的读法。”这十二个字,最契我心。它从一个侧面朴素简洁地揭示了教与学之间关系的真谛。
五、教师介绍备课与文本解读
(一)备课要先三问:
对于一篇课文要问三个为什么
1 为什么要学?要考虑学生学与不学有什么不同
2 为何要教 ?即必须经老师教你才能读的好
3 为何要这样教?
学生理科学习是从不懂到懂,而语文需要解决的是理解上的盲点。
(二)陈老师个人经验的解读与教学方法步骤
1 面对白文的裸读----深度阅读,反复熟读。“使其意若出吾之心,使其言若出吾之口”。感受文本的新异与要妙。
2 进行比较还原-----发现矛盾、差异、缝隙。咬文嚼字,以文解文,索解奥秘。
3 在指导预习、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指向课文重点和难点,有梯度地引导学生深细阅读、发现未知、激发思考的问题。
文本解读时必须克服三种心态:懒 粗心 自满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所以语文老师要注重“言传身教并举 ,身教重于言传”。
何为语文?我即语文。
语文老师要多读书,培养语感。并用你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老师要把学生语文学习引导到课外,语文课改名为读书课就太好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