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回心底十年人——追念我的父亲刘永济教授
刘茂舒
为父亲平反昭雪事,我回到了离开八年的学校,系党委副书记接待了我,临走时,他从积满灰尘的柜顶上取下一包东西递给了我:
“这是你父亲的词,拿回去吧!”
词!我的心猛烈地撞击起来,抵制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埋藏在心底十二年的记忆一下子都唤回来了。曾经痛苦地啃噬着我的心房的各种情感——焦急、恐惧、悲愤以及生死离别的痛楚,搅在一起,又重新涌上了心头。
我拎着这个小小的纸包,但它却是那样的沉重。这里面包着的哪里是几本词稿,那是我父亲的生命。是他的欢乐和痛苦、喜爱和憎恨,是他的期望和追求,是他从黑暗走向光明,颠簸坎坷的人生历程啊!他,以毕生精力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特别精研词学,曾被誉为当代著名词学专家的学者,在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下,最后却死于自己一生心血凝成的词上。
而今,我终于拎回了这十二年前作为反动罪证而被夺走的词稿。我多么感激党,又多么哀悼我的父亲。他没有能看到今天!七十九岁的风烛残年,那里经得起那突然袭来的狂风暴雨!一九六六年十月二日,他就怀着满腹疑惑和不解,悲痛和冤屈地离开了人间。
夜阑人静,就着灯光,我小心地打开了纸包,捧出了这被人泼满污秽、侵透侮辱的词集。
词集共有五本,全是父亲亲手抄写的。经过逐步精选修改,最后成为包括一百七十八首于一九六三年由学校批准付印的定本《诵帚盦词集》。
我一页一页缓缓翻阅,一行一行苍劲却带俊秀的字迹,多么亲切,多么熟悉。这里面记述着我们家庭的生活情趣,记述着逃避日寇背井离乡的凄苦,记叙着民族的仇恨和对国民党节节败退,致使国破民亡的愤怒;也记述着新中国诞生以后的无限喜悦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深情厚意,表达自己加紧自我改造,为祖国多作贡献的决心。几十年流逝的岁月,一幕幕模糊淡忘了的情景,又在我眼前展现,我似乎又回到了那个被林彪、“四人帮”毁灭了的,充满乐趣的幸福家庭。
在这个家庭里,我生活了四十多年。虽然家境看来宽裕,有时却相当艰难,但是家庭成员之间都十分融洽。父母相敬如宾,子女彼此友爱。我几乎记不起父母之间有过激烈争吵,对孩子有过大地声呵斥。父亲勤奋治学的精神,耿直不阿的处世态度,潜移默化,无声地教育着我们。他每天黎明即起,几十年如一日,清晨第一件事就是临窗苦练书法。除了到学校工作外,总是伏案看书或写字。疲倦了就躺在躺椅上,高声朗读诗文,这是他独特的休息方法,以致房间里,常常是婴儿的哭声和着父亲的书声,热闹非凡。直到母亲前来笑责,他才记起啼哭的孩子,抱起来一面背诵,一面哄逗。母亲常说,我们姐弟是在诗词里泡大的。这虽是一句笑话,却也真实反映了我们家庭的特色。我母亲原是学自然科学的,自从和父亲结婚以后,也爱上了诗词。她经常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父亲谈论诗词典故和词人逸事,或者领着我背诵父亲的新作。这本词集中就有一些是记载家庭趣事的。记得妹妹三岁时,对父亲大声读书很不解,曾说:“这么大的人还读书!”父亲感慨万端,写了一首《鹧鸪天》:“识破从来四大虚,一编遮眼亦蘧蘧,可怜赢得娇儿笑,者大阿爷尚读书。秋树静,夜灯孤,几曾仙字换凡躯,惠施毕竟尘间士,辛苦年年载五车。”
父亲对我们姐弟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教育我们学习工作要认真、严谨,要一丝不苟,不可因循苟且;他教育我们对人要真诚、宽厚,不可图谋私利。他还经常将浅易的诗词当作儿歌教育我们背诵。印象最深的是蒋捷的一首《霜天晓角》:“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折向鬓边斜。”他解释说:“人家渴望的东西,只要作正用,就不要吝惜。”在他的教育下,我们姐弟几乎都有一种习惯,对于有困难的人,总想热情相助,不这样办,心就不安。
旧中国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山河破碎,疮痍满目,人民颠沛流漓,痛苦万状。靠月薪度日的知识分子同样蒙受民族的耻辱,过着动荡不定的艰难生活。一九二七年,父亲结束了十年中学教员的生活,受聘东北大学,移家沈阳。四年以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我们亲耳听到日寇的炮声,亲眼看到北大营的火光,激起满腔仇恨。事变后不几日,一个瘦长个子的青年人来到我们家里和父亲简单交谈后就匆匆走了。这以后,父亲总是早出晚归。每天晚上,母亲都搂着我坐在门洞里直到深夜,焦急地等待着父亲平安回来。有天,他没有出门,抽着烟,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十分激愤,时而又伏案疾书。后来,父亲才告诉我们,中文系学生苗可秀和同学们组织了东北大学抗日义勇军,要他为这支爱国军队写一首军歌。他填写了一首《满江红》。在从沈阳搭乘难民车进关途中,父亲一句一句教我唱这首军歌:“禹域尧封,是谁使金甄破缺? ……。”他那充满悲愤铿锵有力的歌声,至今犹在耳边回响。八年后,父亲在辰溪湖南大学短期讲学时,看了学生排演歌颂苗可秀为国捐躯的壮烈事迹的话剧《凤凰城》,他不忍看到苗君死难情景,提前退场,感触旧情,凄然成詠:“无端皂帽落穷边,曾见苗君正妙年,今夕氍毹表忠烈,如尘如梦最悽然。”“苌宏碧血成秋燐,精卫冤魂塞海东,为问当年六千士,几人还唱满江红。”
“七·七”事变以后国难更加深重,父亲带着全家从武汉经湖南、广西、贵州入四川,沿途在浙江大学(时在广西)、湖南大学(时在湖南辰溪)作短期讲学,换得盘缠,挈妻子儿女回到已迁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由于国民党严密封锁消息和作反动宣传,我们对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艰苦奋战、英勇御敌以及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但对蒋介石政府节节败退,避都重庆,军政官吏无耻作乐,奸商大贾大发国难财,民不聊生,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卖儿鬻女的惨景都是亲自所睹。在乐山七年,父亲的词中,渗透了对山河破缺的悲痛,作品出自词人的肺腑,抒发了当时师生共同的感情,往往是做出一首传诵一首。一九四一年所作的一首《浣溪沙》中有“终古鸡虫谁作主,野壇狐鼠自通神,山川能语定酸辛”句,用鸡虫喻百姓,野壇狐鼠喻大小官吏,末句慨歎受蹂躏的山河。当时大家最为称赞的是一首《临江仙》,认为是和着血泪写成的:“闻道锦江成渭水,花光红似长安,铜驼空自泣秋烟,绮罗兴废外,歌酒死生间。野哭千家肠已断,虫沙犹望生还,金汤何计觅泥丸,西南容有地,东北更无天。”痛斥蒋介石集团在国家濒亡,人民处于生死之际,犹寻欢作乐,沦大片河山于敌手,情调愤惫、悲怆,读之令人落泪。
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不仅劳动人民忍饥挨冻,知识分子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了。大学教授们也不得不各寻门路来贴补家用。有的自制糕点,临街摆摊;有的充当豪绅子弟的家庭教师;有的却昧着良心干不光彩的买卖。父亲则在城里一家裱画铺里挂牌代客写字。在一首《浣溪沙》中,他深刻地倾诉了人民的痛苦:“煮字难充众口饥,牵梦何补破残衣,接天兵祲欲无辞。一自权衡资大盗,坐收赢利有傖儿,一家欢笑万家啼。”
八年的避难生活中,他教词又填词,将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注入作品之中。尤其在病中,几乎日课小词。母亲开玩笑说,他正好似春蚕吐丝。他作《西江月》一首解嘲:“日日垂帘欹枕,朝朝短詠微哦,多君怜我似蚕蛾,自吐冰丝缠裹。不解题桥献赋,不能跃马横戈,九秋风露得来多,只共蛩螀吟和”表白自己既不愿求官逐利,又不能驰聘疆场,满腔悲愤只能用诗词来抒发。
一九四三年,父亲被任命为文学院长。在那个社会里,要想晋升,就得找靠山。一位好心的朋友给他送来一张免费摄影赠券,拉他加入国民党。父亲一笑置之,作了一首《菩萨蛮》,其中一句“柔肠另有丁香结”,不愿与国民党同流合污。一次,四川乐山伪警备司令部一个姓韩的司令结婚,排场之大轰动了全城,不仅给父亲送来了请贴,还派车前来迎接。父亲气愤地说:“这班人也自知无赖,还想要我们去替他装点斯文!”托病坚决不去。
一九四五年,我们日夜盼望的抗日胜利终于来到了。可是欢度未了,国共谈判协定破裂,“长望韬戈洗甲,奈鲸鲵乍静,箕豆还雠。”“莽莽但添新战血,离离犹带旧烧痕。”父亲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不少是讥讽蒋介石挑起内战自取灭亡的。在一首《唐多令》中,他写道:“奋臂笑螳螂,纷华世已芳,祗赢得北顾仓皇,漫倚长江天堑在,料无地,著齐梁。”另一首《蝶恋花》中,他借用宋·刘克庄词“贪为肖郎通眉语,不知舞错伊州”句,写道:“一曲伊州真错舞,旧日肖郎,无分通眉语。别苑红英浓似雾,纷纷蜂蝶寻香去。”用以暗讽蒋介石撕毁协定破坏国共合作,只落得官兵纷纷投向解放军。可笑的是,这些词在文化大革命中都被批判为反动的。尤其是后一首,甚至被说成是一九五七年攻击积极分子的“罪证”。
当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前夕,武大当权派中一些坚持反共立场的人提出了要学校南迁的主张。父亲当时是文学院长、代校长,在汉口开过几次密会。他对这种主张非常气愤。回到家里,对我们说:“共产党来了以后,是好是歹我不晓得,但是他们是中国人,学校为什么要迁走?跟着国民党跑,有什么好下场?”
当人民欢欣鼓舞地准备迎接解放,父亲作为一个有强烈爱国心的文人,他不反对共产党,但却带着满腔疑惧等待着未来的命运。他准备了两个字:‘舍’和‘忍’。他对我们说:“共产党也许不需要我研究的这套古典东西了,那我就决心舍弃;共产党的主张也许我接受不了,那我就忍耐。我决不跟国民党跑。”解放初期,在一首答友人的“浣溪沙”中,他写道:“乍近芳丛疑更怯,细思前梦是还非,”充分反映了当时他的心情。
事情的结果比他想象的要好千万倍。共产党接管了学校,认真宣传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仍留他继续任教古典文学。他高兴得无法形容。尤其是我母亲,半年多来,他害怕父亲失业,一家五口生活无着落的恐惧顿时消失了。革命也给她带来了新生。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的精神激励着她。她满腔热情地和几个家属一起发起组织武大妇工团,积极开展家属工作,将埋藏在心里二十多年的知识和智慧全部贡献出来。由于她事事带头,热心为群众服务,受到党和群众的关怀和信任。多次被选为市、区、乡各界人民代表和市妇女代表大会代表。
解放后,我们家庭里出现了许许多多新气象。最可喜的是老夫妻共学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在一首《鹧鸪天》里,父亲写道“六十年中百变俱,可怜倦眼眩龙鱼,难抛身外无穷事,补读人间未见书。悲往日、感今吾,镜中白发已盈梳,残年饱饭良多愧,敢道乾坤一腐儒。”检讨了过去不明是非,决心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在晚年为革命做出贡献。我在整理他的劫后所存无几的遗物中,看到他阅读过的马列书籍写满了眉批和心得,可见下功夫之深。一次,他出席市政协座谈会回来,兴致勃勃,作了一首《临江仙》:“长恨此身无着处,而今识得真源,一条大道直如弦,云开天广阔,风定海平安。谁道人生难再少,此言我爱苏仙,清时万景共鲜妍,生香花不断,乐意鸟相闲。”此后的作品,他抛弃了忧愤、悲怆的情调,一变过去用事多,曲折隐晦寄托情思的婉约派词人的艺术手法,热情质实地放声歌颂毛主席、歌唱无产阶级革命、歌唱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各项政策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生有限,乐无边,相期同度太平年。”(《鹧鸪天》赋谢友人),都充分反映了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一九五三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他检讨了过去,心情格外舒畅,写了一首《临江仙》:“检点心魂清静了,春光重豁吟眸,百年过半底须愁,河山皆锦绣,人物足风流。明日欢欣何处见,百花齐放梢头,好开怀抱乐时休,人生归有道,此外更何求。”一九五六年,党给他一级教授的职称,以后又安排他担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武汉市政协常委、武汉作协理事、《文学评论》编委。他高兴的对我们说:“党重视我,是由于重视中国的古典文学。过去我还准备舍弃,真是太无知了。”此后,他不再将宝贵的时间用在吟咏上,而是将全部身心倾注在工作中。虽然后来在“拔白旗”等运动中受到过一些不恰当的批判,但是他坚信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气馁。有一次,他正在受批判,我怕他受不了,特意去安慰他。他对我说:“我的见解与郭沫若不合,就说我标新立异;我研究宋词声律,批判我搞形式主义;我讲吴文英的《梦窗词》,批判我宣扬什么不健康的情调。我不相信这是毛主席的主张。毛主席精通古典文学,有渊博的学识,曾经指示对文学遗产要批判继承。我不会消极的,我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提高批判继承的本领。”又说:“常人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时,往往是追念过去,忽略现在,幻想未来。我现在改成抛弃过去,重视现在,准备未来。上有千古,下有千古,一时的毁誉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总是会存在的。”他抱定这一信念,不顾年老体衰,疾病折磨,以极大的毅力刻苦学习,跟上形势、多做工作。一九六一年,他为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的中、青年教师开小课,请授宋词格律、各派词人及其特点,还讲自己几十年从事填词创作的经验。一九六三年又接受指导研究生的任务。有时还要完成社会上有关单位提出的要求和任务,他总是竭尽全力去完成。记得有一次,东湖风景区通过学校要他为屈原亭四壁书写全部《离骚》,每个字约四寸半宽,三寸高,一共约二千五百多字。事先要打好格子,然后按格子写字。错一个字就要废弃全张再重写。一个七十多岁的病弱老人,又没有一个帮手,要完成这样的艰巨的任务,是多么困难啊!但他终于以极大的努力将它写完了。工作之余,他争分夺秒整理自己几十年研究的成果。这时,他的双眼都患老年白内障,视力很差。我怜他写字艰难,总想帮他抄写,他不同意,说“我要边抄边改,你帮不了我的忙。”他拿出去的最后手稿总是誊写得十分工整。偶尔错一个字,也要用小刀挖掉,然后用同样的纸补贴上再写一个。
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二年,他的《屈赋通笺附笺余义》和《文心雕龙校释》相继出版了,屈赋研究的另外几种也准备付印。许多专家和文学爱好者给他来信,国外的汉学专家,如英国剑桥大学教授A·C·Graham等还寄来了引用他的论点的文章。这对他都是极大的鼓舞。一九六三年,他以民主性、革命性为标准,完成了从全唐诗中选注《新选唐人绝句精华》的艰巨工作。这时,他已经是重病缠身了。他忍着剧烈的胃痛,在病中断断续续地坚持将解放后的读书心得整理成三卷《默识录》。第一卷为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的笔记;第二、三卷为有关古典文学及其他问题的笔记。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严重的胃出血中断了他的工作。学校对他极为关怀,尽最大的努力将他抢救过来。他多么感谢党,多么渴望养好身体,勉强起床,再着手进行《文心雕龙辞典》的写作啊!这是他多年宿愿。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就在这时来到了。不仅《辞典》未能实现,就连他多年精心积累的卡片资料也散失殆尽了……
四十年的回忆,激起我心潮翻滚,我不敢再想下去了,可是,那可怕的情景却顽固地在我眼前展现。林彪、“四人帮”要毁灭祖国的文化,惨无人道地镇压知识分子,竟连一个在病塌上弥留的老人都不放过。由于一九六四年我父亲曾经学校批准,在学校印刷厂排印过他的词集,这时,所谓“刘永济抛出反动词和吴晗、邓拓、廖沫沙遥相呼应向党进攻”,就成了武汉大学中文系头号大案。他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封建遗老”,被打翻在地。全家人一夜之间都变成了阶级敌人。我因为支持父亲印“反动词”被打成“黑帮”,关入学生宿舍,后来由于“态度不老实”,又被提升为“现行反革命”;我妹妹因为运过印词的纸,被打成“右派”;可怜的老妈妈,虽然她从未过一天的地主生活,却被扣子“黑帮地主”的帽子。又因她搞过居委会的治安工作,同时又是“派出所的黑爪牙”。在那天昏地暗日月失辉的日子里,只有睡着了,灵魂才有片刻的安宁。八月酷暑,人们强迫我和妹妹将父亲从床上拖起来,放在板车上,由我们姐妹亲自拉着板车将他送去“批斗”。重病初愈还不能行走的父亲,颤巍巍地由我扶着站在台上。斗完后,连躺在板车上权利也被剥夺了,我只好半背半拖,在尾随的辱骂声中,把他拽回了家。父亲一言不发,跌坐在椅子上,突然放声痛哭。几十年,我生活在他身边,亲眼看到过他遭遇了多少悲痛和苦难,尤其是在旧社会,母、兄病故;爱子夭折;视如珍宝的书籍被焚;贫病交加的逃难……他,一个刚毅的人,总是沉着应付,成为我们家庭的顶梁柱。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放声痛哭。这绝望、凄切的哭声撕裂着我的心。不久,他重病复发,吐血屙血,生命垂危。
九月二十九日,我随学校三百多名“黑帮”一起被强迫送到农村去“劳改”。清晨,我借故取衣被,回到家里。我已一个多月没回家了,我多么思念和担心老人的状况啊。关在宿舍里我第一次尝到了失去自由的痛苦,看到一只苍蝇嗡嗡飞过,我都从心底感到羡慕。每逢我挂着黑牌被驱赶到校园劳动,经过我家住的二区时,我总要偷偷向父亲卧房的窗口眺望,送去我焦急的目光:他病得怎样了?忍受得住这非人的折磨吗?现在我终于得到一个机会回来了。我怀着满腔的恐惧轻轻登上楼梯,惊愕地看到父亲卧房里两壁书架全被贴上了封条,沙发和靠椅全被打翻在地。父亲骨瘦如柴,仰卧在床上,一头灰白的乱发,面色惨白,呆滞的两眼茫然地盯着天花板,已经是奄奄一息了。我心痛如割,奔到床前,抓住了他冰凉的手,忍不住的眼泪卜簌簌落到他的手上。这时他才发现我来了,缓缓转过头来,失血的面孔毫无表情,只有无神的两眼因激动渗出了痛苦和委屈的目光。他用低沉和细微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阿绛,我对不起你……害你受苦……。害你妈妈、妹妹……受苦”。这时,妈妈走过来了,她浑身浮肿,用颤抖的嘴唇吻着我低垂在床边的头。父亲接着说:“我痛得很……很厉害,不准医生治疗,……我怕他们还要来斗……我实在起不来了。”我知道死亡已经逼近他了。但在这样的时刻,死亡,不仅不可怕,反而成了从痛苦中解脱的同义词。面对着垂死的老人剧痛的肉体和冤屈的灵魂,我,一个即将送去“劳改”的“黑帮”能用什么来医治和安慰他的心灵呢?
“痛得太厉害,就多吃……多吃点安眠药,也许能减轻一点。万一睡过去了……你……就安心去吧!不……不要挂念我……。我们没有罪。”
这就是我们和父亲最后一瞬间的生离死别。我曾多么害怕他死去,多么盼望他能恢复健康,继续握笔工作!而现在,我却不忍看到他痛苦地活着,而宁愿他从死亡得到解脱和安息。
在我离开的第三天,他就死了。三个月后,我可怜的母亲也自动追随他的冤魂而去,永远离开了我们。
我捧起被泪水浸湿的词集,紧紧地压在胸前。这里面记载的,不正是千千万万个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道路吗?他们在旧社会,没有学习马列主义,没有接受过共产党的教育,也没有直接和劳动人民相结合,所以,他们一开始并不懂得阶级斗争,也不理解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然而,他们却有一颗爱国心和赤诚正直的品德。他们不追求荣华富贵,他们鄙视阿谀逢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出自污泥却能洁身自好。他们在不同的地位和程度上也同样吃过不少苦头,受过帝国主义的欺凌。他们热切地盼望有一个繁荣强盛的祖国,自由民主的政治和稳定幸福的生活,但他们却不懂得怎样才能得到这一切。解放了,在共产党的教育下,他们接受了革命理论,通过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实践,在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感召力下,他们积极“补读”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努力改造旧思想,欢欣鼓舞地加入革命行列,为社会主义献出自己的知识和才智。有什么理由不接受他们的进步,却硬要将他们推开,百般歧视,甚至当作敌人,对他们残酷地镇压呢?
一阵《东方红》乐曲钟声,将我从痛苦的追思中唤醒。我擦干泪水,站了起来,推开窗扉。三月寒冷的晨风带着浓厚的春意迎面拂来,使我精神振奋。黑夜已经过去,光辉的白昼又已来临,东方万道霞光驱散了残留的昏暗,一轮红日又缓缓升起,染红了天空的朵朵白云。一场噩梦过去了。历史终于给父亲做出了公正的结论,学校已决定为父亲平反昭雪。我多么希望唤回心底十年人,再唱歌词庆胜利啊!可是,他已永远消失了。我记起父亲的话:“抛弃过去,重视现在,准备将来。”让过去永远埋藏在心底,把悲愤化为力量,牢牢把握现在,坚定不移地,为建设富强的国家而献身,向着四个现代化胜利前进吧!
一九七九年写于武汉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刘茂舒
为父亲平反昭雪事,我回到了离开八年的学校,系党委副书记接待了我,临走时,他从积满灰尘的柜顶上取下一包东西递给了我:
“这是你父亲的词,拿回去吧!”
词!我的心猛烈地撞击起来,抵制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埋藏在心底十二年的记忆一下子都唤回来了。曾经痛苦地啃噬着我的心房的各种情感——焦急、恐惧、悲愤以及生死离别的痛楚,搅在一起,又重新涌上了心头。
我拎着这个小小的纸包,但它却是那样的沉重。这里面包着的哪里是几本词稿,那是我父亲的生命。是他的欢乐和痛苦、喜爱和憎恨,是他的期望和追求,是他从黑暗走向光明,颠簸坎坷的人生历程啊!他,以毕生精力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特别精研词学,曾被誉为当代著名词学专家的学者,在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下,最后却死于自己一生心血凝成的词上。
而今,我终于拎回了这十二年前作为反动罪证而被夺走的词稿。我多么感激党,又多么哀悼我的父亲。他没有能看到今天!七十九岁的风烛残年,那里经得起那突然袭来的狂风暴雨!一九六六年十月二日,他就怀着满腹疑惑和不解,悲痛和冤屈地离开了人间。
夜阑人静,就着灯光,我小心地打开了纸包,捧出了这被人泼满污秽、侵透侮辱的词集。
词集共有五本,全是父亲亲手抄写的。经过逐步精选修改,最后成为包括一百七十八首于一九六三年由学校批准付印的定本《诵帚盦词集》。
我一页一页缓缓翻阅,一行一行苍劲却带俊秀的字迹,多么亲切,多么熟悉。这里面记述着我们家庭的生活情趣,记述着逃避日寇背井离乡的凄苦,记叙着民族的仇恨和对国民党节节败退,致使国破民亡的愤怒;也记述着新中国诞生以后的无限喜悦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深情厚意,表达自己加紧自我改造,为祖国多作贡献的决心。几十年流逝的岁月,一幕幕模糊淡忘了的情景,又在我眼前展现,我似乎又回到了那个被林彪、“四人帮”毁灭了的,充满乐趣的幸福家庭。
在这个家庭里,我生活了四十多年。虽然家境看来宽裕,有时却相当艰难,但是家庭成员之间都十分融洽。父母相敬如宾,子女彼此友爱。我几乎记不起父母之间有过激烈争吵,对孩子有过大地声呵斥。父亲勤奋治学的精神,耿直不阿的处世态度,潜移默化,无声地教育着我们。他每天黎明即起,几十年如一日,清晨第一件事就是临窗苦练书法。除了到学校工作外,总是伏案看书或写字。疲倦了就躺在躺椅上,高声朗读诗文,这是他独特的休息方法,以致房间里,常常是婴儿的哭声和着父亲的书声,热闹非凡。直到母亲前来笑责,他才记起啼哭的孩子,抱起来一面背诵,一面哄逗。母亲常说,我们姐弟是在诗词里泡大的。这虽是一句笑话,却也真实反映了我们家庭的特色。我母亲原是学自然科学的,自从和父亲结婚以后,也爱上了诗词。她经常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父亲谈论诗词典故和词人逸事,或者领着我背诵父亲的新作。这本词集中就有一些是记载家庭趣事的。记得妹妹三岁时,对父亲大声读书很不解,曾说:“这么大的人还读书!”父亲感慨万端,写了一首《鹧鸪天》:“识破从来四大虚,一编遮眼亦蘧蘧,可怜赢得娇儿笑,者大阿爷尚读书。秋树静,夜灯孤,几曾仙字换凡躯,惠施毕竟尘间士,辛苦年年载五车。”
父亲对我们姐弟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教育我们学习工作要认真、严谨,要一丝不苟,不可因循苟且;他教育我们对人要真诚、宽厚,不可图谋私利。他还经常将浅易的诗词当作儿歌教育我们背诵。印象最深的是蒋捷的一首《霜天晓角》:“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折向鬓边斜。”他解释说:“人家渴望的东西,只要作正用,就不要吝惜。”在他的教育下,我们姐弟几乎都有一种习惯,对于有困难的人,总想热情相助,不这样办,心就不安。
旧中国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山河破碎,疮痍满目,人民颠沛流漓,痛苦万状。靠月薪度日的知识分子同样蒙受民族的耻辱,过着动荡不定的艰难生活。一九二七年,父亲结束了十年中学教员的生活,受聘东北大学,移家沈阳。四年以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我们亲耳听到日寇的炮声,亲眼看到北大营的火光,激起满腔仇恨。事变后不几日,一个瘦长个子的青年人来到我们家里和父亲简单交谈后就匆匆走了。这以后,父亲总是早出晚归。每天晚上,母亲都搂着我坐在门洞里直到深夜,焦急地等待着父亲平安回来。有天,他没有出门,抽着烟,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十分激愤,时而又伏案疾书。后来,父亲才告诉我们,中文系学生苗可秀和同学们组织了东北大学抗日义勇军,要他为这支爱国军队写一首军歌。他填写了一首《满江红》。在从沈阳搭乘难民车进关途中,父亲一句一句教我唱这首军歌:“禹域尧封,是谁使金甄破缺? ……。”他那充满悲愤铿锵有力的歌声,至今犹在耳边回响。八年后,父亲在辰溪湖南大学短期讲学时,看了学生排演歌颂苗可秀为国捐躯的壮烈事迹的话剧《凤凰城》,他不忍看到苗君死难情景,提前退场,感触旧情,凄然成詠:“无端皂帽落穷边,曾见苗君正妙年,今夕氍毹表忠烈,如尘如梦最悽然。”“苌宏碧血成秋燐,精卫冤魂塞海东,为问当年六千士,几人还唱满江红。”
“七·七”事变以后国难更加深重,父亲带着全家从武汉经湖南、广西、贵州入四川,沿途在浙江大学(时在广西)、湖南大学(时在湖南辰溪)作短期讲学,换得盘缠,挈妻子儿女回到已迁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由于国民党严密封锁消息和作反动宣传,我们对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艰苦奋战、英勇御敌以及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但对蒋介石政府节节败退,避都重庆,军政官吏无耻作乐,奸商大贾大发国难财,民不聊生,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卖儿鬻女的惨景都是亲自所睹。在乐山七年,父亲的词中,渗透了对山河破缺的悲痛,作品出自词人的肺腑,抒发了当时师生共同的感情,往往是做出一首传诵一首。一九四一年所作的一首《浣溪沙》中有“终古鸡虫谁作主,野壇狐鼠自通神,山川能语定酸辛”句,用鸡虫喻百姓,野壇狐鼠喻大小官吏,末句慨歎受蹂躏的山河。当时大家最为称赞的是一首《临江仙》,认为是和着血泪写成的:“闻道锦江成渭水,花光红似长安,铜驼空自泣秋烟,绮罗兴废外,歌酒死生间。野哭千家肠已断,虫沙犹望生还,金汤何计觅泥丸,西南容有地,东北更无天。”痛斥蒋介石集团在国家濒亡,人民处于生死之际,犹寻欢作乐,沦大片河山于敌手,情调愤惫、悲怆,读之令人落泪。
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不仅劳动人民忍饥挨冻,知识分子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了。大学教授们也不得不各寻门路来贴补家用。有的自制糕点,临街摆摊;有的充当豪绅子弟的家庭教师;有的却昧着良心干不光彩的买卖。父亲则在城里一家裱画铺里挂牌代客写字。在一首《浣溪沙》中,他深刻地倾诉了人民的痛苦:“煮字难充众口饥,牵梦何补破残衣,接天兵祲欲无辞。一自权衡资大盗,坐收赢利有傖儿,一家欢笑万家啼。”
八年的避难生活中,他教词又填词,将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注入作品之中。尤其在病中,几乎日课小词。母亲开玩笑说,他正好似春蚕吐丝。他作《西江月》一首解嘲:“日日垂帘欹枕,朝朝短詠微哦,多君怜我似蚕蛾,自吐冰丝缠裹。不解题桥献赋,不能跃马横戈,九秋风露得来多,只共蛩螀吟和”表白自己既不愿求官逐利,又不能驰聘疆场,满腔悲愤只能用诗词来抒发。
一九四三年,父亲被任命为文学院长。在那个社会里,要想晋升,就得找靠山。一位好心的朋友给他送来一张免费摄影赠券,拉他加入国民党。父亲一笑置之,作了一首《菩萨蛮》,其中一句“柔肠另有丁香结”,不愿与国民党同流合污。一次,四川乐山伪警备司令部一个姓韩的司令结婚,排场之大轰动了全城,不仅给父亲送来了请贴,还派车前来迎接。父亲气愤地说:“这班人也自知无赖,还想要我们去替他装点斯文!”托病坚决不去。
一九四五年,我们日夜盼望的抗日胜利终于来到了。可是欢度未了,国共谈判协定破裂,“长望韬戈洗甲,奈鲸鲵乍静,箕豆还雠。”“莽莽但添新战血,离离犹带旧烧痕。”父亲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不少是讥讽蒋介石挑起内战自取灭亡的。在一首《唐多令》中,他写道:“奋臂笑螳螂,纷华世已芳,祗赢得北顾仓皇,漫倚长江天堑在,料无地,著齐梁。”另一首《蝶恋花》中,他借用宋·刘克庄词“贪为肖郎通眉语,不知舞错伊州”句,写道:“一曲伊州真错舞,旧日肖郎,无分通眉语。别苑红英浓似雾,纷纷蜂蝶寻香去。”用以暗讽蒋介石撕毁协定破坏国共合作,只落得官兵纷纷投向解放军。可笑的是,这些词在文化大革命中都被批判为反动的。尤其是后一首,甚至被说成是一九五七年攻击积极分子的“罪证”。
当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前夕,武大当权派中一些坚持反共立场的人提出了要学校南迁的主张。父亲当时是文学院长、代校长,在汉口开过几次密会。他对这种主张非常气愤。回到家里,对我们说:“共产党来了以后,是好是歹我不晓得,但是他们是中国人,学校为什么要迁走?跟着国民党跑,有什么好下场?”
当人民欢欣鼓舞地准备迎接解放,父亲作为一个有强烈爱国心的文人,他不反对共产党,但却带着满腔疑惧等待着未来的命运。他准备了两个字:‘舍’和‘忍’。他对我们说:“共产党也许不需要我研究的这套古典东西了,那我就决心舍弃;共产党的主张也许我接受不了,那我就忍耐。我决不跟国民党跑。”解放初期,在一首答友人的“浣溪沙”中,他写道:“乍近芳丛疑更怯,细思前梦是还非,”充分反映了当时他的心情。
事情的结果比他想象的要好千万倍。共产党接管了学校,认真宣传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仍留他继续任教古典文学。他高兴得无法形容。尤其是我母亲,半年多来,他害怕父亲失业,一家五口生活无着落的恐惧顿时消失了。革命也给她带来了新生。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的精神激励着她。她满腔热情地和几个家属一起发起组织武大妇工团,积极开展家属工作,将埋藏在心里二十多年的知识和智慧全部贡献出来。由于她事事带头,热心为群众服务,受到党和群众的关怀和信任。多次被选为市、区、乡各界人民代表和市妇女代表大会代表。
解放后,我们家庭里出现了许许多多新气象。最可喜的是老夫妻共学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在一首《鹧鸪天》里,父亲写道“六十年中百变俱,可怜倦眼眩龙鱼,难抛身外无穷事,补读人间未见书。悲往日、感今吾,镜中白发已盈梳,残年饱饭良多愧,敢道乾坤一腐儒。”检讨了过去不明是非,决心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在晚年为革命做出贡献。我在整理他的劫后所存无几的遗物中,看到他阅读过的马列书籍写满了眉批和心得,可见下功夫之深。一次,他出席市政协座谈会回来,兴致勃勃,作了一首《临江仙》:“长恨此身无着处,而今识得真源,一条大道直如弦,云开天广阔,风定海平安。谁道人生难再少,此言我爱苏仙,清时万景共鲜妍,生香花不断,乐意鸟相闲。”此后的作品,他抛弃了忧愤、悲怆的情调,一变过去用事多,曲折隐晦寄托情思的婉约派词人的艺术手法,热情质实地放声歌颂毛主席、歌唱无产阶级革命、歌唱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各项政策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生有限,乐无边,相期同度太平年。”(《鹧鸪天》赋谢友人),都充分反映了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一九五三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他检讨了过去,心情格外舒畅,写了一首《临江仙》:“检点心魂清静了,春光重豁吟眸,百年过半底须愁,河山皆锦绣,人物足风流。明日欢欣何处见,百花齐放梢头,好开怀抱乐时休,人生归有道,此外更何求。”一九五六年,党给他一级教授的职称,以后又安排他担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武汉市政协常委、武汉作协理事、《文学评论》编委。他高兴的对我们说:“党重视我,是由于重视中国的古典文学。过去我还准备舍弃,真是太无知了。”此后,他不再将宝贵的时间用在吟咏上,而是将全部身心倾注在工作中。虽然后来在“拔白旗”等运动中受到过一些不恰当的批判,但是他坚信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气馁。有一次,他正在受批判,我怕他受不了,特意去安慰他。他对我说:“我的见解与郭沫若不合,就说我标新立异;我研究宋词声律,批判我搞形式主义;我讲吴文英的《梦窗词》,批判我宣扬什么不健康的情调。我不相信这是毛主席的主张。毛主席精通古典文学,有渊博的学识,曾经指示对文学遗产要批判继承。我不会消极的,我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提高批判继承的本领。”又说:“常人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时,往往是追念过去,忽略现在,幻想未来。我现在改成抛弃过去,重视现在,准备未来。上有千古,下有千古,一时的毁誉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总是会存在的。”他抱定这一信念,不顾年老体衰,疾病折磨,以极大的毅力刻苦学习,跟上形势、多做工作。一九六一年,他为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的中、青年教师开小课,请授宋词格律、各派词人及其特点,还讲自己几十年从事填词创作的经验。一九六三年又接受指导研究生的任务。有时还要完成社会上有关单位提出的要求和任务,他总是竭尽全力去完成。记得有一次,东湖风景区通过学校要他为屈原亭四壁书写全部《离骚》,每个字约四寸半宽,三寸高,一共约二千五百多字。事先要打好格子,然后按格子写字。错一个字就要废弃全张再重写。一个七十多岁的病弱老人,又没有一个帮手,要完成这样的艰巨的任务,是多么困难啊!但他终于以极大的努力将它写完了。工作之余,他争分夺秒整理自己几十年研究的成果。这时,他的双眼都患老年白内障,视力很差。我怜他写字艰难,总想帮他抄写,他不同意,说“我要边抄边改,你帮不了我的忙。”他拿出去的最后手稿总是誊写得十分工整。偶尔错一个字,也要用小刀挖掉,然后用同样的纸补贴上再写一个。
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二年,他的《屈赋通笺附笺余义》和《文心雕龙校释》相继出版了,屈赋研究的另外几种也准备付印。许多专家和文学爱好者给他来信,国外的汉学专家,如英国剑桥大学教授A·C·Graham等还寄来了引用他的论点的文章。这对他都是极大的鼓舞。一九六三年,他以民主性、革命性为标准,完成了从全唐诗中选注《新选唐人绝句精华》的艰巨工作。这时,他已经是重病缠身了。他忍着剧烈的胃痛,在病中断断续续地坚持将解放后的读书心得整理成三卷《默识录》。第一卷为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的笔记;第二、三卷为有关古典文学及其他问题的笔记。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严重的胃出血中断了他的工作。学校对他极为关怀,尽最大的努力将他抢救过来。他多么感谢党,多么渴望养好身体,勉强起床,再着手进行《文心雕龙辞典》的写作啊!这是他多年宿愿。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就在这时来到了。不仅《辞典》未能实现,就连他多年精心积累的卡片资料也散失殆尽了……
四十年的回忆,激起我心潮翻滚,我不敢再想下去了,可是,那可怕的情景却顽固地在我眼前展现。林彪、“四人帮”要毁灭祖国的文化,惨无人道地镇压知识分子,竟连一个在病塌上弥留的老人都不放过。由于一九六四年我父亲曾经学校批准,在学校印刷厂排印过他的词集,这时,所谓“刘永济抛出反动词和吴晗、邓拓、廖沫沙遥相呼应向党进攻”,就成了武汉大学中文系头号大案。他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封建遗老”,被打翻在地。全家人一夜之间都变成了阶级敌人。我因为支持父亲印“反动词”被打成“黑帮”,关入学生宿舍,后来由于“态度不老实”,又被提升为“现行反革命”;我妹妹因为运过印词的纸,被打成“右派”;可怜的老妈妈,虽然她从未过一天的地主生活,却被扣子“黑帮地主”的帽子。又因她搞过居委会的治安工作,同时又是“派出所的黑爪牙”。在那天昏地暗日月失辉的日子里,只有睡着了,灵魂才有片刻的安宁。八月酷暑,人们强迫我和妹妹将父亲从床上拖起来,放在板车上,由我们姐妹亲自拉着板车将他送去“批斗”。重病初愈还不能行走的父亲,颤巍巍地由我扶着站在台上。斗完后,连躺在板车上权利也被剥夺了,我只好半背半拖,在尾随的辱骂声中,把他拽回了家。父亲一言不发,跌坐在椅子上,突然放声痛哭。几十年,我生活在他身边,亲眼看到过他遭遇了多少悲痛和苦难,尤其是在旧社会,母、兄病故;爱子夭折;视如珍宝的书籍被焚;贫病交加的逃难……他,一个刚毅的人,总是沉着应付,成为我们家庭的顶梁柱。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放声痛哭。这绝望、凄切的哭声撕裂着我的心。不久,他重病复发,吐血屙血,生命垂危。
九月二十九日,我随学校三百多名“黑帮”一起被强迫送到农村去“劳改”。清晨,我借故取衣被,回到家里。我已一个多月没回家了,我多么思念和担心老人的状况啊。关在宿舍里我第一次尝到了失去自由的痛苦,看到一只苍蝇嗡嗡飞过,我都从心底感到羡慕。每逢我挂着黑牌被驱赶到校园劳动,经过我家住的二区时,我总要偷偷向父亲卧房的窗口眺望,送去我焦急的目光:他病得怎样了?忍受得住这非人的折磨吗?现在我终于得到一个机会回来了。我怀着满腔的恐惧轻轻登上楼梯,惊愕地看到父亲卧房里两壁书架全被贴上了封条,沙发和靠椅全被打翻在地。父亲骨瘦如柴,仰卧在床上,一头灰白的乱发,面色惨白,呆滞的两眼茫然地盯着天花板,已经是奄奄一息了。我心痛如割,奔到床前,抓住了他冰凉的手,忍不住的眼泪卜簌簌落到他的手上。这时他才发现我来了,缓缓转过头来,失血的面孔毫无表情,只有无神的两眼因激动渗出了痛苦和委屈的目光。他用低沉和细微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阿绛,我对不起你……害你受苦……。害你妈妈、妹妹……受苦”。这时,妈妈走过来了,她浑身浮肿,用颤抖的嘴唇吻着我低垂在床边的头。父亲接着说:“我痛得很……很厉害,不准医生治疗,……我怕他们还要来斗……我实在起不来了。”我知道死亡已经逼近他了。但在这样的时刻,死亡,不仅不可怕,反而成了从痛苦中解脱的同义词。面对着垂死的老人剧痛的肉体和冤屈的灵魂,我,一个即将送去“劳改”的“黑帮”能用什么来医治和安慰他的心灵呢?
“痛得太厉害,就多吃……多吃点安眠药,也许能减轻一点。万一睡过去了……你……就安心去吧!不……不要挂念我……。我们没有罪。”
这就是我们和父亲最后一瞬间的生离死别。我曾多么害怕他死去,多么盼望他能恢复健康,继续握笔工作!而现在,我却不忍看到他痛苦地活着,而宁愿他从死亡得到解脱和安息。
在我离开的第三天,他就死了。三个月后,我可怜的母亲也自动追随他的冤魂而去,永远离开了我们。
我捧起被泪水浸湿的词集,紧紧地压在胸前。这里面记载的,不正是千千万万个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道路吗?他们在旧社会,没有学习马列主义,没有接受过共产党的教育,也没有直接和劳动人民相结合,所以,他们一开始并不懂得阶级斗争,也不理解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然而,他们却有一颗爱国心和赤诚正直的品德。他们不追求荣华富贵,他们鄙视阿谀逢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出自污泥却能洁身自好。他们在不同的地位和程度上也同样吃过不少苦头,受过帝国主义的欺凌。他们热切地盼望有一个繁荣强盛的祖国,自由民主的政治和稳定幸福的生活,但他们却不懂得怎样才能得到这一切。解放了,在共产党的教育下,他们接受了革命理论,通过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实践,在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感召力下,他们积极“补读”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努力改造旧思想,欢欣鼓舞地加入革命行列,为社会主义献出自己的知识和才智。有什么理由不接受他们的进步,却硬要将他们推开,百般歧视,甚至当作敌人,对他们残酷地镇压呢?
一阵《东方红》乐曲钟声,将我从痛苦的追思中唤醒。我擦干泪水,站了起来,推开窗扉。三月寒冷的晨风带着浓厚的春意迎面拂来,使我精神振奋。黑夜已经过去,光辉的白昼又已来临,东方万道霞光驱散了残留的昏暗,一轮红日又缓缓升起,染红了天空的朵朵白云。一场噩梦过去了。历史终于给父亲做出了公正的结论,学校已决定为父亲平反昭雪。我多么希望唤回心底十年人,再唱歌词庆胜利啊!可是,他已永远消失了。我记起父亲的话:“抛弃过去,重视现在,准备将来。”让过去永远埋藏在心底,把悲愤化为力量,牢牢把握现在,坚定不移地,为建设富强的国家而献身,向着四个现代化胜利前进吧!
一九七九年写于武汉
刘永济集》后记
来自: 人涉卬否 2009-05-09 18:07:58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