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刘运筹、刘盛亚父子琐忆

$
0
0
刘运筹、刘盛亚父子琐忆
——重农尚艺两“文星”

一心为农刘运筹

        1893年,后来成为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林学家的刘运筹诞生在重庆南坪的一处民宅里。
        刘运筹字伯量,他早年立志科技兴国,方及弱冠便拜别家乡父老,东出夔门,问道荆楚,北上求学。
        据《中国科技史》记载,1920年,刘运筹毕业于“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 农学科,同年,他又去了英国爱丁堡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23年,刘运筹赴德国“柏林农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被聘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1927年转任“国立成都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等职,1929年后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农矿部林政司司长兼设计委员会委员,“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1932年10月至1937年1月,出任“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院长兼农业经济学系教授,1940年被聘为国民政府农林部首席参事,1943年任“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经系主任。
        刘运筹在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任职期间,正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他与其弟刘翊叔一起参加了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并在北平文化界救国会第一次宣言上签字支持。
        刘运筹在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期中,提出了独具匠心的办学方针,他提出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三大构想。在自己的建设构想中,他提倡人格教育、精神教育,要求学子塑“伟大的人格”。所谓物质建设,是指学校发展的规划与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校园风貌有较大改观。所谓社会建设,主要是指农村工作。
        他在社会建设教育实践中,他致力于农村工作,而且最具特色。刘运筹提出并推行的“农村建设实验区”,颇受北京西郊农民的欢迎,在北京西郊影响很大。为此,北京西郊几十个村庄的200多农民敲锣打鼓将一块写有“福利农民”的七尺长大木匾赠与学校,以表达感激之情。

“南方神童”刘盛亚

        1915年,正当刘运筹还在北京求学之时,他的儿子,后来被郭沫若等学界名人赞为“南方神童”的作家刘盛亚也在南岸老宅出生。
        据《中国现代文学大系》等书载:刘盛亚(1915~1960)重庆南岸人,男,民盟成员,著名作家,笔名轼俞、成敏亚等。
        书香世家出生的刘盛亚青少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他酷爱文学,富于正义感。1933年,刘盛亚在南京金陵中学读书时,开始写作,其历史小品《轰》,描述了清末爱国志士彭家珍炸良弼的故事。随后,他又随父刘运筹旅居北平,就读于北平私立文治中学,在学期间与老师黄现璠和同学李石锋、张天授共同创办了“蓓蕾学社”。
        由于创办者黄现璠深受新文化运动和新史学思潮的影响,目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中国东三省的侵略行径,出于国家处在内忧外患时期所激发出的进步学生所共有的忧患意识,以及有志青年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蓓蕾学社”以出版进步书籍和创办进步刊物为媒介来达到弘扬新文化、新文艺、新史学、新教育的“四新”宗旨。
        “蓓蕾学社”创立不久后,又相继创办了由李石锋任主编,刘盛亚任主笔的进步文艺旬刊《菡萏》、《蓓蕾》。旬刊重点放在新文艺创作和评论上,作为主笔的刘盛亚以锐利的文笔累出杰作,成为“蓓蕾学社四杰”之一。1934年,他又创作了以艺人在旧社会的悲惨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白的笑》,发表于《文学季刊》上。“蓓蕾学社”的突出成就,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935年,刘盛亚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留学。一次,希特勒举办酒会,企图召见同盟国的知识分子聚集到他的旗帜下。当时纳粹党人误以为刘盛亚是日本人,所以请帖也送到了他手中。但刘盛亚当即对德方义正词严地声明自己是中国人,毅然拒绝了出席。刘盛亚后来对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够在法西斯旗帜下集结起来的只能是意大利墨索里尼的部下,以及日本天皇的子民,我乃华裔,岂能弃祖?”
        刘盛亚才20多岁就跻身于罗曼罗兰与斯蒂芬、茨威格等反纳粹作家行列,在欧州写过十多篇揭露纳粹的文章,这是中国第一批反法西斯的文学作品,他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的反法西斯作家。
        “七七“事变后,刘盛亚毅然放弃了在欧洲的优裕生活,坚决回国赴难,参加了进步的文化救亡运动。登上中国抗战救囯的文化圣坛后,刘盛亚不仅高举人道主义旗帜,还以襟怀人类文化前景的高起点,在《文艺阵地》、《抗战文艺》等刊物上发表揭露德国法西斯的《璀字旗下》、《小母亲》等文艺作品,从而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驰名于大后方文坛。 
        刘盛亚仅25岁就受聘为四川大学教授。不久,刘盛亚前往内迁乐山的武汉大学任教,同时由戏剧家熊佛西聘为四川省立戏剧学校导师。其间,他与周文在成都创办《文艺后防》周刊,发表了大量进步作家的作品。
        他在任教育期间既授文学,又授德语,还以自已所专长的戏剧知识,教授于省立四川剧校。刘盛亚在四川省立戏剧学校教授戏剧时,曾与活跃四川剧坛数十年的名导演肖锡荃、侯枫同执教鞭,后来脱颖而出的著名剧作家刘沧浪亦出自刘盛亚门下。那时在江安国立剧专执教的吴祖光先生也很年轻,是与刘盛亚齐名的“少年天才”——吴祖光被人称为“北方神童”,刘盛亚则被赞为“南方神童”。
        1941年初,刘盛亚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成都中苏友协理事。
        1942年,刘盛亚回到重庆,为了进步文化事业的需要,在周恩来的领导和郭沫若的支持下,与于立群、郭培谦集资创办群益出版社,任总编辑,除编《中原》月刊外,还出版了数十种进步文艺作品和学术著作。他创作的具有民主思想的长篇小说《夜雾》也于1944年在群益出版社出版。
        1944年,国民党当局加紧了对进步人士的迫害,刘盛亚离开重庆内迁到乐山的武汉大学任教授,与武大师生创办进步刊物《星期文艺》,后被勒令停刊。此间,他创作的反映教师清苦生活的长篇小说《彩虹曲》,在成都《华西晚报》连载。 
        1946年初,刘盛亚到成都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1947年被聘为成都进步报纸《西方日报》副刊主笔。此时正是国民党发动内战,疯狂镇压民主力量之时,刘盛亚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加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斗争。
        1949年后,刘盛亚在郭沫若的荐举下,调回重庆文联工作,从此开始了专业文艺创作。
        1957年,刘运筹、刘盛亚父子政治上都遭遇坎坷。1960年,67岁的刘运筹去世,45岁的刘盛亚因劳累困苦,同年也在“峨边农场”英年早逝。(实为饿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刘盛亚选集》得以公开出版。在刘氏父子追悼会上,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协、四川省农学院、省宣传部、省文联、重庆市文联、原籍地方政府等单位均派专人出席,并敬献花圈挽联。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