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
只要稍微上了一点年纪的人,都会对姚雪垠这个名字有印象,都会将这个名字和一本书名结合在一起,这个书名就是整整撰写了42年才得以全部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他还写过一篇和无锡有关的品茶文章,这篇文章还曾被毛主席深切关注过。
毛主席关注《惠泉吃茶记》
1956年的秋天,姚雪垠的命运重大转折以前,他来到了无锡,据资料载,“住在梅园西边的太湖岸上”。在慕名前往惠泉吃了一次茶后,写下了一篇连最高领袖都关注的《惠泉吃茶记》。当然,姚雪垠的这篇文章,并不是毛主席所关注他的唯一一篇文章。
1957年2月6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教条和原则——和姚雪垠先生讨论》的文章。这篇言辞过激的“讨论”文章,也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姚文元也由此日后飞黄腾达。虽是同宗,姚雪垠的“待遇”就不一样了。据当时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主席于黑丁传达北京的会议精神说,毛主席在最高国务院会议和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谈到:读了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我发现作者很会写文章,问题是他看不起泥腿子,思想上有君子、小人之分,这是不对的。姚雪垠大概因为由于被领袖点名,在其后的“反右运动”中被划为“极右分子”。这恐怕是他在当初写这篇《惠泉吃茶记》时所料不及的。但他也因此而出了名,一时间,《惠泉吃茶记》洛阳纸贵。
《惠泉吃茶记》里的香、色、味
那么,姚雪垠在《惠泉吃茶记》中究竟写了一些什么呢?
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凡来到无锡的人,几乎没有不去惠山的。惠山的风景实在平常,人们去的目的不在看景,而在吃茶……”
接着,姚雪垠先对泡茶用的惠泉水引用别人的话赞美了一番:“许多年来,我不知遇到过多少人,人人都称赞惠山的泉水最美,而且我在许多名人的笔记中也常常见到有关赞扬惠泉的掌故逸闻。读过张岱的《陶庵梦忆》,我知道有些讲究吃茶的雅人,如一位叫做闵汶水的老头子把惠泉水运到南京煮茶,而作者的祖父住在绍兴家中,也曾以惠山的水泡茶待客。在杭州人蒋坦所著的《秋灯琐忆》一书中,也提及有朋友来游杭州,‘以惠山泉一瓮见饷’。既然古时候交通很不发达,人们尚且把惠泉的水运到几百里外泡茶吃,可见这水的名贵……”
再接下去,姚雪垠谈起自己吃惠泉茶的感受:“我倒了一杯茶,看见茶色很淡,也闻不到香味,呷了一小口在嘴里,用舌尖慢慢品味,不但觉不出味道好,甚至远没有南京鸡鸣寺的茶好吃。总之,香、色、味三者都极为平常。我没有失望,等了一两分钟,又倒一杯,颜色稍微浓一点,吃到嘴里也有点香味,但是凭良心说,似乎并不比我们在家中吃的茶好多少……”
于是,姚雪垠在后面据此发出了议论:“惠山因泉而出名,泉因陆羽而出名。陆羽没有充分的根据就把天下(全中国)泉水评定甲乙,实在有点狂妄。惠泉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而陆羽著过《茶经》,是吃茶艺术的权威和圣人,一向被茶博士们作为茶神来敬,人们对他的意见当然不敢怀疑。自古吃茶的雅人和俗人们,内行和外行们,都跟着吃茶权威歌颂惠泉,乾隆皇帝也跟着歌颂……”
现在看来,毛主席认为这篇文章有价值,主要是看到文中提出的实事求是,讲究科学,反对人云亦云,偶像崇拜等论点以及作者勤于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向前人提出不同意见,敢于向权威甚至“皇帝”挑战的勇气。但姚雪垠吃不出惠泉水的好,不等于别人也吃不出惠泉水的好,更不等于古人全错了。
姚雪垠在文章的最后还是对惠泉茶作了一点“肯定”:“如果茶社的工作人员不依赖虚名,忘掉陆羽的品题,稍在茶叶、火候和茶具等方面注意一下,是可以泡出好吃的茶来的。”
浓茶般的《惠泉吃茶记》
姚雪垠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小说家,毛主席也认为他写文章“很讲究艺术技艺”。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单从“铺垫”这一写作手法上来看他是如何“泡制”《惠泉吃茶记》的。
姚雪垠“品味”惠泉茶后,没有急于发表议论,而是先写一个普通家庭跟服务员讨价还价,五个人只用两套茶具,并逼“只要吃菱角不要吃茶”的孩子吃茶,因为这是“二泉的茶”,作者听后发出“会心的微笑”。进而写几个青年人惊呼二泉水与众不同,茶水高出茶杯而不溢出。作者以自身的经历认为青年人少见多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因此作者第二次发出“会心的微笑”。吃茶艺术的权威和圣人陆羽凭一家之言将惠泉评为“天下第二泉”,乾隆皇帝尽管见多识广,但也同常人一样,人云亦云,作者“不禁又发出一般会心的微笑”。按理说,陆羽尝过的水还远没有一位水利专家或地质工程师所尝的水多,他没有充分的理由就把天下泉水评为甲乙,但大家偏不去想,甚至连自己的视觉、嗅觉、味觉都不必用,不去分辨惠泉茶水的色、香、味,吃过后就也跟着别人喝彩,其实这些都是很浅显的道理。所以当作者听到两位茶客津津有味地谈论一部名作家的小说,所谈无外是常听到的那些意见时,再次“含着会心的微笑”出了山门。
这一个个“会心的微笑”,就是姚雪垠一道道精心泡制的“茶”,也就是揭示文章之题而作的一层层铺垫。通过这一层层铺垫,一步步地引发出了自己的议论,从而使得整篇文章就如同一壶煮透的浓茶,引人回味无穷。
《惠泉吃茶记》之后
姚雪垠在1957年被划为“极右分子”。从此,他专注于毛主席长期以来一直所特殊关注的历史人物——李自成,进行《李自成》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1963年,《李自成》第一卷出版,姚雪垠将它寄给了毛主席,得到了肯定。文革中,姚雪垠由此获得保护和写作上的支持。 1999年4月2日,先于《李自成》最后两卷出版前三个月,姚雪垠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