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四川早白尖茶业公司董事长 张德勋
“早,为人之先,勤也;白,为净之至,德也;尖,为峰之顶,锐也;茶,道也,为茶者为人”。初读这段茶赋,如一股扑面的清风,感到与众不同,再读让我感到这个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经营视角,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因为这段茶赋,认识了中国名茶之一的早白尖,也认识了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四川早白尖茶业公司董事长张德勋先生。
“早,为人之先,勤也”
“早白尖”之名的来历有一个非常优美的传说,也赋予了早白尖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相传公元755年春,“茶圣”陆羽(字鸿渐,湖北天门人,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被后人誉为“茶圣”)出游巴蜀大地巡察茶叶生产,行至叙州府(今宜宾市)乌蒙山区(今高县一带),品尝当地茶农自制的绿茶时,见此茶:身披银毫、形如竹尖、汤色碧绿、滋味醇爽、香气悠长。陆羽大喜曰:“早白尖”。从此,川南早茶——“早白尖”便闻名于世。
高州(现今高县)自古产茶,早在唐宋时期便是“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高县地理气候优势独特,生态环境天然优越,大部分土壤呈微酸性。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土质条件,优良的地貌和生态环境使高县成为绿色生态茶区和名优早茶开发的最适宜区,是全省茶叶的主产区,更是全国早茶生产基地。自古好茶有好诗,正因为历史的积淀,才会有 “金沙江畔古茶道,乌蒙山岭早白尖”这样形象生动的诗句,诗中所颂之的早白尖便是张德勋先生毕其一生倾力打造的中国名茶--早白尖。
茶以早为优,人以早为勤。一个“早”字深刻地揭示了独特的企业经营理念,“作为产品,“早”,体现了早茶其自身优秀特点,宜宾市为中国早茶之乡,早白尖茶, 更是早茶中的早茶,“早”,更是作为公司的一种理念,倡导勤劳、奋进的工作乃至人生态度,以及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识。”张德勋先生作出这样的诠释。
“白,为净之至,德也”
茶自古和文化联姻,品茶即是品文化。立志倾其一生心血经营茶业的张德勋先生,善于从古代文化中吸取精髓,他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中的“德”。他不仅把“早白尖”做成品质优良的茶叶品牌象征,更是把“德”溶入茶中,形成其独特的茶文化。
这和张德勋先生的人生经历有关, 他在经商的过程中曾多次遭遇“奸商”,让他对“奸商”十分痛恨,因此他深深地认识到经商做人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认为这不仅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经商的基础。因此,他大力倡导“做人做茶,品德为先”。他独特地把“早白尖”茶和中国古老的“德”文化结合起来,贯穿到“早白尖”的每一个角落和细胞,丰富了中国“德”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茶之道,德之髓也”。也许,这恰是他有别于常人之处。
他认为做茶的过程就是考验一个人一个企业“德”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一个产品只存在一时,一个品牌可以传承百年,一份文化却可以世代永存。“德”在企业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诚信,无论做人做事,诚信是基础,诚信是中华古老文明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他把诚信融入茶中,认为这是根之本、水之源。因此,他一方面重视产品的诚信品质,即确保产品从原料到商品的卓越品质;另一方面确保企业的诚信经营。“白,为净之至,德也。作为产品,表现其洁净安全、富含营养、优良非凡的内在品质;作为公司,体现企业诚实、信用的核心价值。”
产品的品质必须从原料抓起,“好茶源自好叶”。张德勋先生把“优质、安全、生态”作为早白尖的种植、制作理念,将茶园基地建在位于高县与云南交界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乌蒙山区,面积两万余亩,森林覆盖率50%以上,经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如世外桃园。茶园不施用化学农药,使用有机肥,从原料上保证茶叶的上乘质量,让每一粒茶芽都做到绿色、生态、无污染。从原料种植到生产加工的每一道工序,亲力亲为,身先士卒,在公司上下形成了浓厚的质量就是公司生命的意识。他常说:“白,为净之至,德也。”我们生产的不仅是茶,更是践行“德”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这是提高茶叶品质的需要,更是做人的良知所在。
张德勋先生独特的茶文化理念,让早白尖公司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迅速得到业界和社会的认可,自2003年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后,2006年至今,又先后通过了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国家QS质量安全认证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质量安全体系认证,2008年 荣获“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 “全国质量无投诉、诚信示范企业”、“全国食品(茶叶)安全保证体系建设”六家试点企业之一等。
2009国际茶业大会暨展览会在成都隆重举行。原宜宾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吴光镭隆重向全世界推荐“早白尖”茶,再次引起了世界的瞩目。欧盟茶叶委员会负责人詹姆斯·赫尼和意大利茶叶协会主席马可等外国客人专程来到“早白尖”展区,看见如此精美的早白尖茶叶,詹姆斯·赫尼情不自禁地一手高举着刚沏泡的早白尖绿茶,一手高举着刚沏泡的早白尖功夫红茶,十分兴奋地高呼:“中国茶!OK!”,此情此景,张德勋先生也为之动容,十余年的辛苦化成了欣慰而幸福的泪花。
采访中张德勋先生端起一杯刚冲的茶说:“茶如人生。我喜欢茶的清澈透明,容不下半点虚假,人生也如此。芽儿翻滚,犹如跌宕人生,那份清香却让人从心底舒坦。”
独特的“德”文化不仅升华了张德勋先生的个人魅力,也让早白尖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良好的赞誉和口碑,“早白尖”茶销售的不仅是优良的品质,还有早白尖公司推崇的“德”文化。
“尖,为峰之顶,锐也”
“早白尖”产于川滇结合部海拔800至1200米的乌蒙山区,茶区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烟雨蒙蒙,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将茶园建立在高山之巅,他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尖,为锋之顶,锐也”。
“作为产品,形容其出类拔萃的优秀品质和锋芒日显的上升势态;作为公司,展示其锐意进取、百折不回的创业精神。”张德勋先生如是说。
云雾缭绕的高山之巅荡涤了创业的艰辛、抚慰了跋涉的艰难,更是启迪和激发了张德勋先生“锐意进取、百折不回”的精神。他把 “自主创新,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服务三农”作为公司的发展理念,注重自主创新和科技应用,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惜巨资与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联手合作,2005年在公司建立了全省同类型企业中第四家企业技术中心——“早白尖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担负公司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重任,2008年通过了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2011年通过了省级技术中心认定,他还从生产原料入手,通过多年努力,培育了两个茶树优良品种(系),为提高产品品质提供了优质原料保障。
强化茶厂管理。该公司有35名专家、技术人员,这批高学历、懂技术的人才被全部充实到加工生产管理的第一线,担任厂长和经理,既搞技术又搞管理,苦练内功,为公司的发展夯实基础。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与此同时,张德勋先生把目光投向竞争激烈的市场,精心打造“早白尖”品牌,以“早白尖”茶卓越的品质为保证,以独特的早白尖文化为内涵,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公司刚刚组建时,张德勋雄心勃勃想迅速做大做强,全国各地四处奔走开拓市场,重庆、川东、华北、东北…..加盟各大著名超市、商场,宣传、促销…. 他想象着一夜之间“早白尖”茶就风靡全国,但残酷的事实教训了他,花费了大笔宝贵的发展资金,但企业的发展仍滞步不前,市场仍无法完全打开。这时公司又一次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一方面是资金、人才、设备的严重匮乏制约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一些股东担心公司垮掉,人心不稳。那段日子,也是张德勋先生人生中又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回忆的时候他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辛酸”。那时他经常通宵达旦地思索,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他决定调整营销模式,不好高婺远,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步都走得坚实,终于取得了成功。
在营销上,“早白尖”茶曾在重庆创造了茶界的一个传奇。为了让市场认识“早白尖”茶,他们在南桥寺茶叶市场租下三间门市,卖大碗茶。把批发价近百元一斤的优质茶叶以1元一杯的价格吸引茶客来喝坝坝茶,质优价廉,这一招让“早白尖”茶之名迅速在重庆不胫而走,很多的人花几元钱坐上一、二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喝茶,“到南桥寺喝早白尖”流行在重庆茶客间。由于到早白尖门市喝茶的人太多,每天要卖七八百碗,门前的空坝里坐满了喝“早白尖”茶的茶客,整个茶叶市场都说的是“早白尖”茶,引起其他经销商的不满,差点将早白尖驱逐出茶叶市场。多年后说起这些往事,张德勋还一脸的眉飞色舞,这次成功的策划,让“早白尖”茶在重庆声名鹊起,迅速打开了重庆及周边地区市场。
2004年后,公司一年一个台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早白尖”的销售取得了非凡的业绩。目前,该公司已有下属3个子公司和8个茶叶加工厂,是宜宾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有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销售网点500多个,还远销俄罗斯、波兰等国家。
一步一个脚印,在张德勋先生的带领下, “早白尖”茶先后荣获了“世界优质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茶博会金奖”等荣誉,早白尖公司已从一家不知名的小茶业公司发展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
张德勋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早白尖公司新的挑战目标,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绿色食品茶叶基地五万亩、辐射十万亩、带动农户3万户、助农增收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进一步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公司实力,跻身全国茶业行业50强和国家級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张德勋先生说:“我只希望能干成点事。我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让‘早白尖’成为中国的名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天不会遥远。
“茶,道也,为茶者为人”
对于喜茶者来说,品茶即是品人生,而张德勋先生却将之升华为“做茶即做人,做茶之道即是为人之道、经营企业实为经营人生”,他把“茶,道也,为茶者为人”作为自己和企业的价值评判标准,这在茶界是很少见的。
“茶,道也,为茶者为人”。除了把“德”贯穿在早白尖做人做事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颗茶芽,张德勋先生认为“感恩”更是做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他清楚地记得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当养殖场举步维艰的时候,当早白尖公司茫然四顾的时候,当他几乎失去坚持的信心的时候,当他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时候….. 他说别人也许早忘记了,但他自己永远不会忘记。因此他要更多地回报社会,这才是最好的感恩。
他把公司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增收结合起来,走共同发展之路。目前公司已联结农户1.9万余户,茶园2.7万多亩,对农户实行订单收购茶叶,年收购鲜茶叶1万余吨。同时强化对茶农的培训,每年无偿培训500多人次,不仅提高了茶叶的采摘制作质量,也提高了茶农的技术水平。工业反哺农业,形成良性生态链条。
结束采访前,张德勋告诉我们,他计划投资5000万元在高县建立一个“川南茶叶交易市场”。茶圣陆羽在其名著《茶经》中指出,当时中国的茶以八个地方的最为上乘(“八之出”),其中之一就是剑南以下的宜泸地区(今宜宾高县一带)。到了明代,宜宾成为茶税收入最重要的地区。明正统八年(1443),每斤茶抵钞一贯,可见叙茶之贵,茶税之高。同时,宜宾在著名的南方古丝绸之路上占据重要席位,在茶业兴盛的唐、宋时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茶马互市”特别兴盛,宜宾各地大力发展茶业,用以换取马匹、盐及其它日用品,形成了专门的“买马场”和“茶马交易市场”,当年茶业之兴旺可见一斑。
他认为在地理位置上,高县位于川滇黔结合部,而这一带又正好是优质名茶的基地,建立这样一个大型茶叶交易市场,汇集川、滇、黔的名茶,形成合力进军全国市场,有利把本地优质名茶推荐出去,把先进的种植、制茶产品和技术引进来,还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带动区域茶叶行业发展,提升本地茶叶的知名度,促进本地茶产业的全面优质发展,再现昔日“茶马交易”的繁华景象,都很有意义,他说这才是我办这个市场的最终落脚点,他决定把这件事作为公司的一种社会责任去做。听完张德勋先生的这番话我良久沉思,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时我也才完全领悟了“茶,即道,为茶者为人也”的真正含义。
“茶道人生”,这四个字是对张德勋先生的最好写照。张德勋先生是用心在做茶,茶也成为了张德勋先生生命的一部分,让我们祝愿张德勋先生的梦想早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