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绝色江南,景如目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沙县成功研制失传"红边茶"

$
0
0
沙县成功研制失传"红边茶" 茶业迎来发展春天

2014-9-5 11:32:38   中国网  陈菲儿  点击参与讨论
 
    9月5日讯:暮秋,来到沙县琅口村。清代茶商云集的古街早已不复存在。这里曾经车水马龙、茶行林立、商贾成群、茶娘欢歌……沙县茶叶曾经的繁荣超乎笔者的想象。

    据《沙县志》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茶市初兴。琅口多开茶庄,富口、高砂、镇头、渔溪湾皆有茶市……”1928年版的《沙县志》记录得更为详尽:“沙邑有茶两种,一曰乌龙,一曰红边。制乌龙用火烘,制红边则须日晒。制法略异,而装箱外销,为吾沙出产品一大宗。清同治初,茶市大兴,由同治而光绪(1860~1908年)茶之出数有增无减。民国以还,远不及矣。查乌龙茶在同治初,计出一万余箱(每箱30斤)及季年则加一倍。光绪兴,茶叶如故。自十年起至二十八年(1884~1902年)已增三万五千余箱。红边茶始装于同治季年(1864年),时出一万八千箱(每箱40斤)。光绪九年(1883年)乃达三万余箱。此后箱额递增,至十五年(1889年)竟有六万之数(约1200多吨)。”

    沙县不但是乌龙茶的重要生产基地,还是主要的出口区。1983年,孟长基先生在沙县琅口农家里发现了三个当年盛装茶叶出口的小木盒,分别有“白毛猴”“小丹桂”“水仙”等字样。据茶叶专家考证,它们都是上等乌龙茶特有的名称,说明当时的沙县乌龙茶量多品优。而镇头等地遗留下的老茶桩依然能开新叶,厚而大,是一流的制茶原料。

    茶叶大家族中,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属青茶品种,据198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称,乌龙茶最早叫“黑蛇茶”。它的祖地是沙县吕峰山草洋乡(今沙县大洛乡、梅列区中村乡、梅列区洋溪镇一带),那里海拔高,天气阴凉,终年山雾滋润,茶香浓郁。当地人以黑蛇盘踞茶树获知采茶讯息,故称之为“黑蛇茶”。后“黑蛇茶”传至闽南被改了名,闽南话“黑”与“乌”同音,古人忌蛇好龙,便又改蛇为龙,于是,“黑蛇茶”就改成闻名遐迩的乌龙茶,沿用至今。即使出口到国外也用“乌茶”名,1935年美国乌克斯《茶叶全书》中把沙县乌龙茶、安溪茶、水吉茶统一称为black tea。

    茶叶在中国流传3000多年,出口欧洲却是十七世纪初的事。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载有一则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月廿二日记:“中国茶之到欧洲,始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荷兰之东印公司携归少许,以供玩好……”洋人对茶之追捧,并非单茶饮。张甄陶《澳门图说?澳门形势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西洋利玛窦入中国,始居澳门。番夷食以苏合油,久则肠胃腻塞,非得中土之茶,不能去其恶……”在“番夷”眼中,中国茶还是灵丹妙药呢!1840年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西方国家竞相来福建沿海抢购茶叶。沙县虽远离港口,乌龙茶的良好品质仍然赢来市场。粤东南闽南之商家,纷纷前来洽谈合作,并与洋商贸易。

    红边茶的出现,将沙县茶叶贸易带进鼎盛时期。红边茶是沙县乌龙茶制茶工艺的创新,无需火烘而用日晒。唐永基、魏德端合编 《福建之茶》“青茶之制造”对“青茶”定义如下:“青茶为半发酵茶,其制法俗称‘红边做法’”。顾名思义,红边茶是青茶品质最真实的写照。1858年,浙江人施鸿保在《闽杂记》中写道:“沙县近来出一种茶,远近争购,堪与武夷名种媲美。”红边茶外形壮实乌润,香气浓郁持久,兰花香显,滋味醇厚清爽回甘,汤色清澈橙红,叶底肥软黄亮,红边鲜艳。

    1903年后,沙县乌龙茶逐渐走向衰败。原因不一而足:一是鸦片战争后,荷兰、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派人偷偷到福建沿海弄走茶籽茶苗,雇佣中国茶农培植成功;二是福安福鼎出现了加工工艺更简化的“工夫红茶”,节约成本;再就是茶行老板唯利是图,掺假掺杂,自毁信誉……国际战争频繁,国内军阀混战,茶农生产“因匪扰,茶山荒芜,琅口等处茶庄非毁则闭”(语出《沙县志》)。也是沙县茶叶衰亡的原因。

    解放后,沙县茶叶种植生产生机勃勃,从最初的150亩5.5吨产量,发展到2006年2.2万亩3000吨,再到2011年的5074吨,沙县茶叶迎来发展新春天。可喜的是,失传的红边茶也于2010年研制成功。



沙县宏苑牌红边茶唤醒百年茶艺

2014-7-14 13:53:37   三明日报 陈菲儿   点击参与讨论
 
    

 

 
 
    林忠平到沙县大洛乡宝山村对红边茶母树进行取样。
 
     在沙县夏茂高山生态茶园,绵延起伏的梯形茶山清香扑鼻,一株株樱花树、桂花树点缀其间。阵雨过后,云雾蒸腾,山峦、树木、茶园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若仙境。这里,就是拥有百年历史的红边茶现产地。
 
  沙县红边茶1889年盛产,后随历史变迁绝迹。沙县宏苑茶业有限公司发掘传承其传统制作工艺,成为全国唯一生产红边茶的企业。2010年,宏苑牌“红边茶”获上海世博会名茶评优“金奖”。去年,该公司成为“尚书品”茶叶首批特许生产企业之一。
 
      寻:百年红边茶“芳踪”
 
  红边茶属于青茶类(亦称乌龙茶)。唐永基、魏德端合编的《福建之茶》“青茶之制造”章节道:“青茶为半发酵茶,其制法俗称‘红边做法’”。顾名思义,红边茶是青茶品质特征的写照。
 
  民国17年(1928年)版《沙县志》记载,“沙邑茶有两种,一名乌龙,一名红边。制乌龙则用火烘,制红边则须日晒,制法略异。”沙县宏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级评茶师林忠平介绍说:“沙县红边茶始于同治季年,当时出口一万八千余箱,1889年出口量高达到六万箱,即1200吨。后因战争、历史变迁原因,逐年减少,最后失传,只剩下名字。”
 
  林忠平是沙县夏茂人。1980年,林忠平到夏茂茶厂上班,接受培训从事茶叶加工。1998年,林忠平承包夏茂茶厂,主营乌龙茶。
 
  从事茶业二十多年,林忠平制茶工艺日渐娴熟。在与茶行业专家工作交流中,林忠平时常听到关于沙县红边茶的历史及赞誉。为揭开红边茶神秘的面纱,2006至2007年,林忠平尝试生产红边茶。
 
  万事开头难。林忠平接连尝试用铁观音、梅占等四五个茶树品种制红边茶,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初产的红边茶茶味易淡,甚至口感苦涩。
 
  好茶因其历史文化积淀而愈发香醇。林忠平又花了3年多时间,翻阅大量史籍及相关资料,走访十多位80岁以上对沙县历史茶行有所印象的老人,收集、整理红边茶的历史典故,探寻红边茶母树的“芳踪”。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林忠平分别在沙县大洛镇宝山村、南霞乡找到几株零散的红边茶母树。通过拍照、取样,林忠平基本掌握了适合制作红边茶的茶树品种。
 
     承:传统制茶工艺
 
  “采青、晒青、凉青、摇青、发酵、杀青……制作红边茶先后要历经10多道工序,连续十几天每天花上20小时以上。”林忠平说,“百年名茶自然要配上传统的制茶工艺。”
 
  每至四月采茶时节,夏茂镇高山生态茶园都有100多位采茶工忙着采青。一次采摘3片叶子轻放入茶篓,茶叶以大、厚为佳,最大的红边茶鲜叶长可达10公分,宽达5公分。
 
  “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红边茶制茶师傅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地套用流程。即使是同一片茶园采摘回来的茶青,也要根据天气的温度、湿度,调整制茶节点。
 
  晒青以柔和阳光为宜,时长根据叶片的粗细、日光的强弱调整,一般约1小时左右;摇青则是形成馥郁的兰花香、醇厚清爽口感的关键,需要考验制茶师傅“做青”的眼力、手法及嗅觉;发酵阶段,茶叶堆积后盖上布,过程中需要伸手感觉,待茶叶的温度在30—40℃间,花香显现……
 
  王草堂《茶说》记载,茶采而摊,摊而塶(摇动),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可见,红边茶的制作工艺与传统制茶方式一脉相承。
   品:灵山秀水好茶
 
  沙县夏茂镇四面环山,呈小盆地状,且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灌溉便利,是沙县的粮仓。这里年平均气温19.2℃,无霜期290天,年降雨量1700mm,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森林资源丰富。
 
  除了得天独厚生态环境,夏茂镇还人文荟萃,地灵人杰。夏茂镇是沙县小吃的发源地,也是原中共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张廷发将军的故乡。
 
  灵山秀水出好茶。沙县夏茂高山茶园产出的红边茶成品外形条索壮实、色泽乌砂油润,犹如“蜻蜓头、青蛙腹”。内质香气浓郁芬芳,颇似兰花。滋味醇厚,入口浓厚之余有甘爽回味,汤色红艳明亮。叶底柔软,红边显著。
 
  生态茶园制出“放心茶”。“沙县红边茶只采春茶一季,气温低不打药打虫,氨基酸成分丰富。”林忠平说,“去年,‘宏苑’红边茶还通过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不仅达到国家标准,而且达到了欧盟标准。”
 
  “沙县红边茶风格独特,历史悠久。”中国著名的茶叶品质化学研究专家、杭州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兼《中国茶叶加工》杂志主编骆少君品评。
 
  目前,沙县宏苑茶业有限公司已有茶园2000多亩,年产量100吨左右,产值2000多万元,该公司还与中国茶集团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为三明市唯一出口欧盟市场的茶叶企业。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7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