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朝阳,“浙江三教师”之一,因与人合著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而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入选“时代周报—2010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下文即他对儿子“菜虫”阅读培养的一点思考。对成年人来说,几乎每一句都振聋发聩,值得你掩卷反思。
图为作者蔡朝阳与儿子“菜虫”(来源:《当代教育家》杂志)
感谢我家“菜虫”小朋友,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教育,认识儿童。现在,我喜欢给自己贴标签:文艺中年、资深奶爸。在和我家小朋友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对儿童阅读有了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我认为,儿童阅读必须有趣、有料。
乐趣是入门之阶
有趣就是好玩,有料就是有内容。我回顾我与我家小朋友一起读的书,大致符合这两个要求。因为,尽管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很多选择,但归根到底,孩子的阅读倾向是由我们父母塑造的。我写过一个文章,叫作“从绘本阅读到文字阅读”,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菜虫’的绘本趣味,自然也是被我与虫妈塑造的。我偏向于热闹、幽默、恶搞,总之是好玩的。像李欧?李奥尼那样的,‘菜虫’就不是特别喜欢。”
“菜虫”喜欢的是大卫?香农、约翰?伯宁罕、大卫?威斯纳这样的,尤其是超级搞笑的。《迟到大王》他读了一遍又一遍,后来去幼儿园,大家问,“菜虫”你又迟到,他就说,被下水道的鳄鱼咬住了书包。众皆大笑。这符合阅读的一条原则,就是人类寻乐的本能。
之所以我一开始就找有趣的书给孩子们读,就是基于这一条:乐趣。我认为,阅读首先是一种乐趣,而非教化,教化只是乐趣的副产品。说实话,我最讨厌的词语就是“说教”。我们跟孩子共读,唯一的目的就是,我们享受亲子时光的乐趣。诸如以认字为目标的阅读,功利性太强,会损害到孩子的求知欲。
所以就书籍的选择而言,如果有一本书,里面充满了说教,我绝不拿这书给孩子读。对于孩子来说,说教是无效的,达不成效果;就阅读而言,说教起到反作用,剥夺阅读的乐趣。阅读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个人的创造,阅读是一种生产力,如果你非得让孩子按照你的思路去阅读,这就是剥夺孩子的创造力。
我从事教育18 年,现在我的孩子三年级。我所观察到的中国教育者的问题,主要就在于太严肃了,老是想着要给孩子们一些规训,不能放下架子,把自己也看作孩子,在一起玩。长此以往,孩子们天然就认为,有两个世界:成年世界和儿童世界,而成年世界是无法理解儿童世界的。
乐趣是入门之阶。但是这个乐趣是很广泛的,搞笑自然是乐趣,但我们不能拘泥于搞笑。家长和老师需要记得,求知本身的乐趣就很大。古希腊人是热爱求知的,他们把饮酒、爱情和求知放在一起,都是作为乐趣。
我们经常会纳闷,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五六岁时有那么多问题,有那么多奇思妙想,而到了十二三岁,就变得乏味,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个时候不要问孩子们怎么了,而是要问,我们成年人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比如,孩子读书的时候,你有没有附加给他好多阅读之外的东西;孩子在家读课外书,你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又是怎样指导的;学校里,孩子对读物发表了稀奇古怪的看法,你如何激励他保持自己的独异。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一种顺从的文化,我们潜移默化地认为顺服才是好孩子。你看我们的褒义词,对孩子的褒奖就是两个词:乖、听话。分析一下内在的东西,这两个词内部就是顺服的文化。就这样,我们的孩子还会有独立又独特的看法吗?
答案都是现成的,而且还是标准的,成年人像一日三餐一样做好了端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哪还有好奇心、求知欲?!
提供适得其时的读物
阅读是很纯粹的,要把这种纯粹还给孩子们。成年人在指导孩子们阅读时,不要加上太多的功利化目标。读完了不要提问题,如果他愿意跟你讨论可以,但讨论也要平等,鼓励孩子表达。不是你说了算的,因为任何人对这书都有自己诠释的权利。有趣与寻乐是阅读的起点,这一时间段,成年人不要投入过多的功利思维。
所以,一旦孩子在阅读,就随他去,千万不要指手画脚,对孩子要求这个要求那个。但是身为父母老师,我们要做好一个准备,就是提供选择权,选择的机会。你可以早点给孩子准备一个书架啊,这是孩子自己的书架。
然后多提供一些书,不要只是文学书,天文、地理、生理,都放在那里。我家“菜虫”今年三年级,已经能独立阅读了。傍晚在家里,他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做作业,有时候走神,就去拿书架上的书看,不做作业了。我很开心,也非常感动,这个孩子自己出发去寻找读物了!这个时候,自由阅读所获得的,比做回家作业获得的不知道好多少倍。
而我们家长应该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适得其时”的读物。
这个词说出来很简单,操作起来确实比较麻烦。你必须时时关心,时时在意,这个孩子究竟喜欢怎样的读物,因为每个个体是不一样的。我刚当奶爸的时候,朋友送我一本梅子涵老师的书,这个书里介绍了好多儿童读物,于是我按图索骥,基本上买齐了。但是我家孩子不喜欢《柳林风声》,觉得好无趣。所以梅老师这书好就好在提供的是选择,这么多书,你的孩子总有一些喜欢的。
既然是适得其时的书,那这个就跟孩子的年龄和关注范围有关。菜虫6 岁时,我给他读《哈利·波特》,他不喜欢,8 岁就喜欢了。现在喜欢罗尔·德达尔,《女巫》读了两遍还要再读。最近在读《小乔治的魔药》,家里的瓶瓶罐罐里,已经储存了各类魔药了。做这个魔药是需要皮鞋油的,我家没有,虫妈特地去买来。现在魔药蔚为大观,有变大的,也有变小的,堆在各处。当我家小朋友喜欢《5月35日》《纳尼亚传奇》之类时,我家衣柜就遭殃了。
我和我家小朋友不但一起读《纳尼亚传奇》,还一起写故事。有一天,他得了重感冒,发烧,在医院排了3 小时的队。这3 小时里我们就编故事给对方听。这样,我们用故事照亮了这段乏味的时间。这令我想起电影《偷书贼》。大家在防空洞一片漆黑之中躲避轰炸,人心惶惶,一个小姑娘的朗读声,成为最美妙的声音,不单单驱散了恐惧,还赋予了这个时间以意义。
后来我与“菜虫”也一起写了一个穿越故事,反讽纳尼亚世界:穿过衣柜,我们来到了厕所——这个是根据我家自己的房间结构写的。
最适合孩子的书,就是能够建立这个孩子的意义世界的书。成年人要帮助孩子用他独特的书建构他独特的世界。这些书不单单是文学书,也可以是科学书,或者地理书,等等。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可以为之量身定制适合他的读物。只要是孩子最痴迷的,就是建立这个孩子意义世界的,他最为适得其时的书。
家长大多喜欢给孩子读世界名著,这当然要读,但我也不反对孩子读非世界名著,就看你自己怎么引导这个孩子了。我个人认为,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们的游戏。把“玩”这个字,放在“功课”这个词的前面。玩才是最大的学习,最有效率的学习。故事和游戏,建构了孩子的世界,从而建构了这个人的成年世界。
幼稚与深刻并不矛盾
我们总是听到成年人在取笑孩子:孩子气,太幼稚,孩子话……不一而足。但是你知道,他就是孩子啊,他不说这样的话,还说什么话。幼稚的本质就是童心,就是想象力。我们保护孩子们的童真,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那就是要不断地去鼓励孩子,倾听孩子的想法,表达我们的认同。在这些生活的细节里,孩子的童真就得以保护。
孩子就应该有孩子样。孔融让梨我不认同,少年的老成是可怕的。我看《世说新语·言语部》里面“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故事,那个孩子固然很机智,但一方面也令人摇头:中国儿童没有儿童的样子,已经2000 多年了。
我讲一个《阿基米虫》的故事吧。
“菜虫”大概4 岁的时候,我们一家去厦门,“菜虫”在沙滩玩沙子。傍晚涨潮了,沙滩被淹没了,“菜虫”没办法,只好回酒店。回家之后,夏天我们在澡盆子里给“菜虫”洗澡。“菜虫”一屁股坐进去,水就满出来了;他站起来,水就浅下去。“菜虫”突然明白了,说出了一句深刻的哲言:傍晚,太阳落进了大海,于是大海涨潮了;早晨,太阳从大海里升起来了,于是大海退潮了。那一瞬间我觉得菜虫是阿基米德灵魂附体,所以他成了一条“阿基米虫”。我大赞,狠狠亲吻他,觉得我家小屁孩就是天才。
所以说,孩子有孩子的深刻。这个深刻倒不在于他像个成年人一样思考,不在于他有了成人思维,而在于他建立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他有了自成体系的思想,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飞跃。你尊重孩子,他自然时时让你惊喜,不尊重,成年人收获的无非是自以为是之后的自我幻灭。
因此,孩子也可以读哲学,这也是有趣有料的。我曾经跟孩子谈论过年龄和时间这两个问题,那就是哲学问题,但用贴近孩子的方式谈。也可以读苇岸啊,《大地上的事情》这样很纯净的汉语文本,孩子能接受的。我的打算是,“菜虫”四年级,可以给他读一些故事之外的单纯的文本。因为我观察菜虫,觉得他在四年级,能发展出较抽象的思维能力。
最后强调两点:只是重视儿童的阅读还不够,成年人自己应是一个爱阅读之人;陪伴是最好的策略,千万不要对孩子指手画脚干预过多。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